02.28 妫水河——唐代粟特人的万里乡愁(连载14)

9潘泉何以叫妫水?

如果我们确定妫州之名来自于流经延庆、怀来的“妫水”,那么涿鹿的“妫水河”的名字就不难推论到了:河水的名字是因为州的名字而赋予的。即先有妫州,后有妫水。其实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结果:潘泉本身就在妫州之中,这自然是妫州之水,叫妫水,其实没有毛病,更何况,附近还有舜庙、黄帝、蚩尤的祭祀的遗迹和《水经注》这样的历史记录在。所以,我们说保岱作为当初妫州的州治所在,城中的水叫“妫水”是一种自然的结果。颇有约定俗成的味道。至于舜都是否在此,则不是我所敢讨论的了。

妫水河——唐代粟特人的万里乡愁(连载14)

否则实在难以解释,这潘泉何以突然就改叫“妫水”了。毕竟,这里必然要有一个过渡。而这个过渡,自然也要有一个强有力的背景。而武德七年还叫北燕州呢。更何况在贞观四年之前,我们很难找到潘泉之水可以改变名称叫妫水的更有力的背景资料了。要知道清夷水的历史记忆最迟也保存到了天宝之后。那妫州的潘泉何以就会被遗忘而忽然一跃变为“妫水”?这里最大的可以影响潘泉变为妫水的因素就是贞观八年的妫州的设置,一个庞大的相当于今天省级的行政单位的首府设置在了今天的保岱村。到垂拱二年增加了清夷军,这里一座以前的县级单位的城镇,容纳了怀戎县、妫州、清夷军,三个行政单位在这里集中办公。军政俱全,堪称大镇雄城!因此,因城而改名,绝不是辱没了这里,更不是辱没了这里的妫水河和妫州州治的名字。如果还叫潘泉,岂非是太不识抬举,显得老土了?此时,将妫州州治之内这条潘泉之水称为“妫水”就是极为有面子的事情了。大大升格了。本来这不过是一个县城中的小河,现在是省城、省军区都在这里办公,还再叫以前的名字嘛?人都是往高处走的。用妫州之名来命名潘泉之水,正是如此的社会心理的结果。河北省的省会是石家庄,有多少人还记得“石门”这个旧名字?早已进入博物馆了。这个道理是相同的。

反之,如果我们沉迷于这里的舜迹和《括地志》及之后的历史典籍的记载,那么我们首先的问题是无法解读为什么此地自后汉以来叫“潘县”,城内之水名曰“潘泉”了。更不要说历史上这里曾经被搬迁空过。也就是说,这里自然会存在着历史记忆的断档。这点与我们现在的延庆人是一样的。现在的延庆在明初洪武年间被清空,到永乐时期因为首都迁到北京,处于拱卫十三陵的需要又重建。自然之前这里的历史记忆,后来的从其他来到此处的新延庆人是不知道的。以至于我们会将其他地区的传说故事,如《水淹曹州》这样的内容作为我们民间文学的重要内容。这都是因为当代的延庆人其实是永乐时期移民的后裔的原因。

至于此地如果作为舜都,与历史记录,考古证据、其他地区的舜的传说典故、以及国内顶级学者对于上古史的研究成果之相冲突,更不待烦言了。

沉迷于三皇五帝古老历史记忆而不能自拔,必然会让我们丧失对历史真正原因的探索,从而遗忘了我们真正的历史遗产和当地的文化价值。

妫水河——唐代粟特人的万里乡愁(连载14)

至于在本文开头引述介绍涿鹿妫水河的那篇引文中提到冀州。顾劼刚、刘起釪合著的《尚书校释译论》一书引《吕氏春秋・有始览》:“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尔雅》同此说)《周礼・职方):“河内日冀州。”又引《蔡传》:“冀州,帝都之地,三面距河,兖河之西,雍河之东,豫河之北。”

而后解释道:

《通典・州郡》始按《禹贡》九州详列秦至唐代各府州郡名,《舆地广记》亦按州详载宋代各府州名,《禹贡锥指》先备列了州境内所当春秋历隋迄金各代州郡,又详举清代府县地名,对本州(冀州)西、南、东三面距河与邻州分界情况作了叙述,而北境标明极于阴山。北境的西头止于东受降城(今托克托境);东头抵医巫闾山,以大辽水为限;东头之北又迄于柳城(今朝阳境),即相当现在的山西全省,略带河南省的北部,还有河北省西边小半部,以及内蒙古阴山以南,东及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大部。这是(禹页》作者假想的王畿,即是天子直接管理的地方。

冀州之名得自古代晋南的冀国(今山西河津县境)。《晋语》记楚成王说让置重耳回去做“冀州之土”的令君,是冀州原来就是指晋国境。自后先秦文献中不少把州指中土。《路史》说:“中国总谓之冀州。”显见随时代的演进而扩大其应用范围,凡华夏声教所及之地,可称为中国的也可称为冀州。《禹贡》作者搜集州名时,冀州一词仍保留其朔义,不过随着三晋的地域而作了些扩展(详起釪撰《禹贡冀州地理从考》)。【1】

可见,冀州之名最早是来自古代晋南的冀国,乃是今天山西之河津县。定舜都于今天河北张家口之涿鹿县保岱,起码于古史资料记载所冲突。虽然当今河北称为冀州,以为古史资料记载舜的冀州之人,那么冀州就可以推断乃今天河北省辖区之内,其实谬以千里也。

我们需要强调的是,妫州的名字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是多种因素一起作用的结果。我们强调了外来粟特文化的作用,但是这并不否定舜庙遗迹的历史记忆。传统文化对舜的相关的历史记载、粟特人的妫水河故乡记忆,唐代政府的安抚突厥和粟特人的政策、以及司马迁给阿姆河按照古希腊发音翻译的汉代名字,都在贞观八年一起发生了作用。这个作用是“化学”的结果,就是在它出现后,你很难分清原始参与作用的原始原料了。之所以说这个名字起的艺术性,也正在于此,浑然天成!也只有这种解释,才能回答为什么使用了舜的相关材料起名字,而不是用黄帝的材料?其实用黄帝的材料更好。因为在成书早于唐王朝的北齐魏收的《魏书》开篇就写了鲜卑人是黄帝之后,已经将鲜卑的帝系纳入到黄帝系统之中了。而且,阪泉,蚩尤等等比起舜的相关材料更多,何以李唐弃黄帝的资料不用非用舜的?在《水经注》中,我们知道,只有一个历山、舜庙而已。而且这种地方的文化记忆也不是唯一的,在全国不具有唯一性。合理的推理只能是之所以弃黄帝的历史资料不用而用舜的历史资料来起名字,就是因为当时舜的资料中与某些其他因素可以发生联系,并达到某种目的。那么当时最大的,最重要的外来因素是什么呢?大批的粟特人和粟特化很深的突厥人到了这一地区生活,而他们劼利可汗死了,自然有对突厥人的安抚的需要。而粟特语作为粟特人和突厥人的共同语言,和国际化的商业语言,其影响力肯定是最大的,在这里,恰恰是其中的故乡的河流阿姆河的早就存在于《史记》中的“妫水”一词,成为可以连接双方的桥梁。而黄帝的资料中却没有这样的内容可以被巧妙地嫁接使用。这是黄帝的历史资料和舜的历史资料相比而言的最大不同。故此,唐王朝只能用舜的历史记忆来嫁接外来文明,而形成唐代的“世界文明”。我们前面分析过,阿姆河是当地非常重要的河流,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战争、政治格局、商业贸易和农业绿洲都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个极大的影响,成为这些来自西域人的生命中的不可分割的部分,被带到了今天的张家口地区和北京的延庆区,与汉文化一起作用,产生了世界文化史和翻译史上的经典翻译成果:妫州。

准确的说这个妫州也不是翻译的结果。我们所说的翻译其实应该是指意思上的翻译,而这个妫水的妙处则是对粟特人和突厥人来说是音译的汉字书写的表现方法,并没有改了意思。而对于李唐来说则是与圣迹相关,是可以解释为寄寓了深刻的含义。两者就是这么奇特的共居在“妫水”和之后的“妫州”二字的壳内。

妫水河——唐代粟特人的万里乡愁(连载14)

在此我们可以将唐代玄奘大师关于翻译理论的“五不翻”介绍于此,作为参考。让我们从翻译理论角度窥视下唐代对于“妫水”翻译的奥秘何在。当然这只能是供我们参考,开拓思维。毕竟,这套理论的提出要晚于贞观八年妫州名字的提出。

1,秘密故不翻。对于具有神秘色彩的概念不翻译其本来的意思,而是采取音译的处理方法。其目的是造成概念的神秘性,让佛教徒产生敬畏感,达到宣传推广佛教的作用。比如我们现在很多人都知道的大悲咒。2,多含故不翻。有的词语涵义十分丰富,意义广阔,在汉语中无法找到对应词能完整地涵盖其所有意义。比如西方哲学中的“存在”概念其实就是多意词。各家理解不同,所形成的哲学流派也不同。我们常说存在决定意识,这里是把存在当作与物质一词近似的使用。而黑格尔在他的《精神现象学》中就分析处存在不存在的意思来。3此无故不翻。也就是我们汉文明中没有的东西不翻译其意思,而是做音译处理,如我们熟知的白兰地,咖啡等等,还有外国的地名也是如此。4顺古故不翻。对于一些约定俗称的词汇,如人名,地名等,已经广泛传播,人们已经知晓,为了防止混乱,我们要沿袭以往的翻译。这点,我觉得是非常符合阿姆河的汉文名字:妫水。这是原有的古籍中的名字。借来用就行了。5生善故不翻。有些有着特殊意义的词汇,如果意译,显得轻浅,而音译,因为保留了神秘感,显得庄重,饱含敬意。最典型的例子当属“龙”的译法。我们知道,“dragon”一词在英文中的形象是凶残的,邪恶的,所以把“龙”译为“dragon”大大损害了“龙”在中国这一高贵,威严的形象。现在,已有学者建议把汉语中的“龙”音译成“loong”,对此笔者十分赞同。另如如般若、释迦牟尼、菩提萨埵等,不译为“智慧”、“能仁”、“道心众生”等,因为前者能令人生尊重之念,而后者则易被人轻视。【2】

综合来看,妫水和妫州还有让人向圣、归儒的味道,符合第五条“生善”。可以说这个妫水的意思根本是以音译为基本方法,以生善、顺古为基本翻译原则的结果。

据台湾学者曹仕邦考证,“五不翻”原则最早记载于南宋法云《翻译名义序》第一卷〈十种通号〉第一“婆伽婆”条。所以,我们只能说借用古代的翻译佛经的理论来看,这只是提供一种参考。【3】

脚注:

【1】 顾劼刚、刘起釪合著的《尚书校释译论》557页——559页。中华书局,2018年第一版。

【2】论玄奘佛经翻译的“五不翻”原则 - 百度文库

https://wenku.baidu.com/view/47470e83bb4cf7ec4afed0b9.html;还参考了https://baike.baidu.com/item/五种不翻/4263032?fr=aladdin;玄奘翻译理论及方法探究_校园英语杂志社

http://www.xiaoyuanyingyu.com/lunwen/2272.html

【3】材料转引自论玄奘佛经翻译的“五不翻”原则 - 百度文库

https://wenku.baidu.com/view/47470e83bb4cf7ec4afed0b9.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