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為啥在孟州?黃河上的這個重要記號,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

您知道黃河左岸千里長堤的起點嗎?

它位於焦作孟州市會昌街道中槽坡村。

12月2日,焦作日報記者隨同由焦作大學發起的“三走黃河”研學活動團隊到達孟州,第一次站在黃河千里長堤的起點,心中激動不已。

为啥在孟州?黄河上的这个重要记号,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

黃河,從巴顏喀拉山涓涓而出,匯入百川,一路在高山峽谷間百轉千折,裹挾著黃土高原大量的泥沙,最終來到廣袤的平原。孟州,是黃河的出山口。黃河由此掙脫束縛,伸展腰肢,緩解千里奔波之苦。因而,千里黃河大堤也由此綿延千里。

河與堤間還有一定距離。人們築堤,一來護衛城的安危,二來利用河水灌溉田地。築堤時,人們已然給了黃河舒展的場地。於是,堤成了人與河和諧相處的傑作。

中槽坡村,黃河岸邊一個不起眼的小村,“黃河左岸0公里”石碑被夯實在該村南頭高地。站在此處,望向東南,記者心想沿著這條路一直走下去,可能就是波瀾壯闊的大海吧?

黃河左岸大堤由此綿延了746.979公里,跨越豫、魯兩省,沿途經過溫縣、武陟、封丘、長垣、陽穀、濟南、濱州、利津等地,九曲十八彎,護衛兩岸民生。它宛如一條盤旋的巨龍,而小小的中槽坡村是“龍頭”。

據專家考證,黃河下游堤防工程春秋時期已初步形成,戰國時期已具相當規模。而堤隨水走,不斷翻滾的黃河造就了千里長堤的風光。

孟州黃河大堤始建於元代。700餘年前,孟州城尚在如今黃河大堤的西南方向,因黃河氾濫,孟州城才被迫北遷。如今,在“黃河左岸0公里”石碑處南側,已是青苗蔥蘢。

鎮水祈福必有高堂廟宇。“黃河左岸0公里”石碑處往東300米處的大堤下,有座大王廟。隨行的孟州市文化學者崔思明、劉群、耿海利告訴記者,這是孟州市僅存的一座祭祀黃河的神廟,始建於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大水之後,其門額上懸掛有“總理江河”4個渾厚大字。離此不遠,還有一處孟州人所熟悉的“鎖水閣”,始建於明代,於清道光年間重建。

然而,廟宇高閣難抵兇猛洪水,人民治黃拉開了黃河長治久安的序幕。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在歷史堤防的基礎上,先後多次對孟州黃河大堤培修增高,形成了今日全長15.43公里的大堤風光。

为啥在孟州?黄河上的这个重要记号,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

在人民治黃的偉大歷史中,黃河不僅要安瀾,更要成為人民宜居的名片。在孟州黃河文化苑,記者看到黃河文化與旅遊休閒文化融合共生,大河風光與人文情懷相伴滋長,別有趣味。

黃河造就了山川風物,也造就了璀璨的文明。

孟州是韓愈故里。

韓愈文化,無疑是孟州的“掌上明珠”,

是黃河文化孕育而出的驕傲,

其思想被後世百代所繼承。

孟州市化工鎮橫山村位於黃河腳下。此時在這裡,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河澄泥硯製作技藝傳承人李偉,正帶領徒弟們忙碌地工作著。

为啥在孟州?黄河上的这个重要记号,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

黃河澄泥硯位列四大名硯,其製作所用原料全部取自黃河水沖積而成的深層淤泥。通常情況下,在黃河水拐彎處,只要向下深挖三四米,即可得到一些上乘的黃河澄泥。這種泥分子密度極高、黏性強、不易開裂。而且它會隨著爐火溫度變化,呈現出古樸典雅的色澤,是制硯的上等材料。自古以來,沿黃河一帶的許多地方都有制硯的傳統。目前,孟州黃河澄泥硯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为啥在孟州?黄河上的这个重要记号,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

麥草畫,是孟州非遺文化中的明珠。其所用麥草主要來源於當地的燕麥,黃河邊的燕麥強度高、韌性好,在經過“燻、蒸、漂、刮、推、燙以及剪、刻、編、繪”等多道工序後,麥稈依舊富有光澤、有質感。其不用著色,創作者便可以根據需要直接進行裁剪、粘貼。湯金明,是我市最早研發麥草畫傳統制作技藝的傳承人之一。他曾耗時三年時間,用麥草畫的形式復原了《清明上河圖》。

黃河在孟州的一次激情澎湃,

為焦作黃河文化奠定了獨特的基調。

如今,我們在這樣的基調上延展創意思維,

著力打造新時代焦作黃河文化的絢麗篇章。

你還知道哪些黃河與焦作的故事

焦作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瑋萱 攝影報道

校閱:楊焱輝 主編:湯曉冬

孟州融媒體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