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為什麼招行的估值能一枝獨秀?

金融業入門進階必讀筆記,超級乾貨:《金融行業乾貨彙總稿(370頁筆記)》關注、轉發、點贊文本,查看置頂頭條文章,並添加好友免費領取(備註頭條+資料名稱)7天有效

為什麼招行的估值能一枝獨秀?

模式之變:指標逆襲水到渠成

對於股東來說,上市公司的淨利潤顯然是其最看重的指標,因為不僅關係到股東投資分紅回報,也直接關係到公司股價估值的高低。當然,銀行也是,只是銀行的財報要複雜一些,可用來觀察盈利能力的指標除淨利潤增速外還有許多,有投資者總結了一套觀察銀行核心盈利能力的指標體系。比如看銀行的盈利能力是否增強,可以看ROAA和ROAE,以及利潤和營收是否是同比例增長;看銀行盈利是否代表真實水平,可關注撥備覆蓋率和撥貸比,以觀察是否隱藏當期利潤或已透支未來收益;還想了解盈利能力是否可持續,那就關注資本充足率;最後,如果還想一探到底看銀行是怎樣實現盈利的,那就關注淨息差、非利息收入以及資產質量等指標。


現在我們就用這套研究體系來比照招行最新發布的2018年年報。淨利潤增速14.84%,這增速在所有上市公司裡頭排名肯定不可能靠前,但在銀行業,特別是在大中型銀行中招行卻已是獨佔鰲頭。


接著看盈利能力是否增強,招行2018年ROAA1.24%,ROAE16.57%,連續兩年持續提升;且營收增速也達12.40%,顯然跟利潤基本是同比例增長的,也就是說盈利能力也確實增強了。


對於盈利水平是否真實,我們看到撥備覆蓋率358%,大幅上升96個百分點;撥貸比4.88%,上升0.66個百分點,答案已不言自明。


再看盈利能力是否可持續,權重法下,招行資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均保持增長;高級法下,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略有下降,這主要受撥備率大幅提升影響。看似有點瑕疵,但有一點需指出的是,招行已連續5年沒在市場上進行普通股融資,資本充足率卻還能一直提升,並保持高位,足見資本內生能力有多強。


最後,看招行是怎樣實現盈利的:淨息差提升14Bps;非利息收入增長15.95%;不良貸款額下降38億元,不良率下降0.25個百分點……


對照完上述數據,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有評論說招行今年這份年報挑不出毛病。優秀的業績可以用來支撐估值,但還不夠,因為我們知道,股價其實還代表著是預期,也就是說市場更看重的其實是成長性。


未來的成長性先按下不表,我們先來複盤下招行股價在上升期這幾年,是否具有明顯的成長性特徵。長期關注招行的投資者肯定知道,招行業績也是有波動的,2009年招行淨利潤還出現了負增長的情況,此後幾年,招行也都表現平平,所以招行才會在2014年提出要“王者歸來”。我們通過數據縱向對比發現,招行自2014年以來年業績保持穩定增長,在整個銀行業低速增長期,淨利潤複合增長率達10%。


如果還能有一個橫向的對比數據,數據論證將會更有說服力。我們再次把時間的尺度拉回到2014年,看看這5年招行核心數據與同業相比有怎樣的變化。通過覆盤13家較早期上市的銀行(數據截至2018Q3),我們發現各項核心指標中,招行的名次都已發生了重大變化,大部分已佔據了榜首的位置。淨資產收益率(ROAE)、總資產收益率(ROAA)、加權風險資產收益率(RORWA)排名分別從2014年的第6、第3、第3都提升到第1;淨利潤增幅、NIM均從第7提升到第1;不良貸款率從第9提升到第1,撥備覆蓋率從第4提升到第1。這些指標能同時排名首位,實屬不易,也是對招行過去5年成長性的最好註解吧。


為什麼招行的估值能一枝獨秀?


其實回過頭看,招行這些指標能逆襲也是水到渠成之事,在這5年,招行實施了“輕型銀行”“一體兩翼”戰略,甩掉了資產規模包袱,率先走出規模競爭階段,通過結構和質量競爭,最終贏得了轉型紅利。


進階3.0:未來成長性依靠科技

挑刺的肯定會說,過去成長性好不能代表未來依然會好。其實,招行自己也有這樣的危機感。這幾年,招行雖然業績一路高歌,但憂患意識也時刻警醒著招行。


2017年年報,招行行長田惠宇在年報行長致辭中寫道:“歲月的年輪留下了招行過去成功的印跡,卻沒有當然地賦予我們贏在未來的通行證。”2018年年報行長致辭,他繼續表示:“作為親週期行業,商業銀行經營發展將面臨現實的挑戰與衝擊。”


這種憂患意識也使得招行的轉型始終能先行一步。梳理這些年田惠宇的思路,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戰略的重心就是科技。從2015年招行提出“移動優先”開始,就一直將科技視為招行面向未來的唯一通行證,並有意要將招行打造成一家金融科技公司。


在執行層面,說幹就狠狠地幹,招行做到了“要錢給錢”“要機制給機制”。2017年,招行提出在科技正常投入之外,董事會再拿出稅前利潤的1%設立金融科技專項基金,2018年又把基金額度進一步提升為營業收入的1%。據年報披露,2018年招行科技總投入達到65億元,同比增長35%,佔到營業淨收入的2.78%。到此還嫌不夠,據年報披露,招行還準備修訂公司章程,把科技投入明文寫入公司章程,規定每年科技投入不低於上年度營業收入的3.5%,確保科技投入成為公司的“基因”,不因戰略人事調整而改變,可見招行的“深謀遠慮”。照此計算,2019年招行用於科技上的預算最少也是87億元。


在成果上,先不說別的,光科技的基礎能力招行這幾年的改變就是以“倍數”計算的。以2018年報披露的數據為例,X86服務器部署總量是上年末的2.71倍;1/3的行內應用已經遷移到雲架構;分佈式交易雲平臺峰值處理能力達3.2萬筆/秒;數據湖不斷擴容,入湖數據增長53.91%。實現數據共享,統一客戶視圖,整合9個維度客戶數據、1.7萬個數據項;敏捷開發已應用於53個業務領域,科技與業務加速融合,開發迭代週期大幅縮短。


這幾年年報的行長致辭核心主題也都沒離開過科技。田惠宇最新寫到:“今天,我們從未如此深刻地認識到,行業變局的決定性變量來自科技。無論我們情願與否,科技革命將以幾何量級從根本上提高生產力,進而重構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新一輪科技革命則可能從根本上顛覆銀行的商業模式。”


在此基礎上,他進而提出了銀行模式“三段論”:以規模取勝的1.0階段(實際也就是銀行完全同質化階段)、以結構和質量取勝的2.0階段(招行也就是在這階段中脫穎而出)和以新商業模式取勝的3.0階段,並表態招行已開始邁向探索新商業模式的征程。


他認為一個數字化、智能化、開放性的銀行3.0時代正在到來,將徹底改變商業銀行的服務模式、營銷模式、風控模式、運營模式,拓展銀行的服務邊界,最終改變銀行的增長曲線。


看到田惠宇有這麼前瞻性的思路和佈局,相信投資者對招行高估值也釋然不少。科技,或許能扛起提升招行未來估值的大旗。其實之前就已有觀點認為,招行能有相對較高的估值,除了業績好,更重要的是還含有類科技公司的估值溢價。


以招行對科技的重要程度,未來招行的科技屬性勢必將越來越強,增長曲線也終將會被徹底改變。到了那時,或許就再也沒人會問:“都說銀行同質化嚴重,為什麼招行的估值卻能一枝獨秀?”這類問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