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是廣東人,爲什麼太平天國金田起義會在廣西爆發?

用戶68878329



一句話,廣東富,廣西窮,窮則思變嘛。廣西地理位置在華南偏西,屬西南邊陲,境內多崇山峻嶺,多丘陵,石灰岩地質構造遍佈省內各地,石漠化嚴重,自古就屬於石多田少、資源匱乏、地瘠民貧、自然條件惡劣的落後地區。

鴉片戰爭爆發後,全國各地的階級矛盾普遍激化。貧困落後的廣西是矛盾最尖銳的地區之一。

兩廣、兩廣,雖僅一字之差,但廣東卻比廣西富裕得多。位於西江、珠江流域的廣東省,境內水網密佈,氣候溫暖,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區,農業繁榮,物產豐富,自古就是經濟較為發達的地方,一般觀點認為,該省民眾素有遠赴海外做工、經商的習慣,但普遍缺乏反抗意識與鬥爭精神。

洪秀全於嘉慶十八年十二月十日(1814年1月1日)生於廣東花縣(今廣州花都區)以北的福沅水村,後舉家搬遷至縣城西南方向的官祿埗村,該村南距廣州不足百里。

洪秀全,一個農家子弟,自幼半耕半讀的他,又是怎樣走上一條聚眾造反的不歸路的呢?

主要是科舉不順,屢試不第,功名心受挫,這才鋌而走險,扯旗造反的。文獻記載,洪秀全從16歲起,曾先後好幾次去廣州應試,結果都是榜上無名。1837年春,他第三次到廣州參加考試。初試時感覺還不錯,結果放榜那天,他又一次名落孫山。苦悶的現實讓他心灰意冷,對前途深感絕望,內心又憤懣異常,終於大病一場。經痛苦反思,他終於拋棄幻想,也放棄了通過科舉升官發財、光宗耀祖的“美夢”,毅然走上了一條兇險莫測的造反之路,成了科舉制度和舊世界的叛逆、反抗者。



1843年,洪秀全利用基督教的組織形式,創立了“拜上帝會”。他的族弟洪仁玕、表弟馮雲山都是科場失意者,這兩人首先入教,成了洪秀全最忠實的追隨者。

1844年3月,洪秀全帶著馮雲山、馮瑞蒿、馮瑞珍離開花縣,準備去外地傳教。洪仁玕因故未能成行。這4個哥們在廣東省內漫無目的的遊蕩,先後到過廣州、佛山、南海、順德、番禺、增城、東莞、從化、英德、曲江、連山等地。所到之處,他們極力宣傳基督教義,以吸引更多的志同道合者入會。

洪秀全等人的熱情沒有收到任何預期的效果。你讓自古以來就崇拜觀音、太上老君、孔子的中國人改拜陌生的上帝,只會引發別人的牴觸情緒,況且廣東經濟相對發達,民眾生活相對富庶,吸引這裡的人入教有很大的難度。異教總是在那些生活艱難、不滿現實、對新教所構建的宏大敘事有所憧憬的地方才能生根發芽。於是,洪秀全決心去相對落後、天高皇帝遠的廣西尋找機會。

創業艱難,前路漫漫,馮瑞蒿、馮瑞珍畏懼長途跋涉,加上在省內傳教收效甚微,對前途喪失了信心,於是掉頭返回了花縣。洪秀全、馮雲山卻毫不動搖,繼續向西而行。後來,洪秀全因故獨自返回花縣,馮雲山則孤身前往桂平縣紫荊山區。羅爾綱在其著作《太平天國史綱》中說:“紫荊山由18座大山組成,著名的金田村就位於其南麓”。這裡山路崎嶇,交通不便,偏僻落後,貧富相差懸殊,一貧如洗者對現實非常不滿,非常想改變自身的命運。這裡無疑是傳播拜上帝教的理想之地。

馮雲山為人熱誠,口若懸河,非常善於宣傳鼓動,很多在生死線上苦苦掙扎的赤貧農民,被他宣揚的“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彼此應該平等;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人不飽暖”所吸引,也從他這裡得到了從未有過的慰藉,這些人似乎看到了希望,紛紛加入拜上帝會。在廣東費盡心力無法達到的目標,在廣西卻如魚得水,擁躉眾多。馮雲山在這一時期發展的信徒,很多人都成了日後太平天國起義的骨幹力量,比如燒炭工楊秀清、在紫荊山躲債的蕭朝貴、飽受大土豪欺辱的中小地主韋昌輝,以及後來入會的貴縣石達開、秦日昌;平南胡以晃、蒙得恩;陸川、博白地區的黃文金、賴九;廣東信宜的淩十八、周勝昆等等。以馮雲山、楊秀清、蕭朝貴為首的紫荊山區是拜上帝會總部的所在地。經過近5年的醞釀、準備,拜上帝會的勢力遍及廣西的大片地區以及粵西一帶,同清廷的攤牌、決裂乃至衝突已經如箭在弦、無法避免。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昔日籍籍無名的金田村裡旌旗獵獵,鼓角爭鳴,刀槍碰撞,人喊馬嘶。一場對中國近現代歷史影響深遠、造成了巨大的人口、財產損失的農民暴動----------太平天國起義正式爆發。這支農民軍稱“太平軍”,洪秀全是起義軍的最高統帥,楊秀清任中軍主將,蕭朝貴任前軍主將,馮雲山為後軍主將,韋昌輝為右軍主將,石達開為左軍主將。誓師完畢,這支以農民為主的隊伍浩浩蕩蕩地衝出了金田村……



【寫作辛苦 剽竊必究】【插圖源自網絡】


鐵馬冰河wu


這需要對太平天國草創時期的歷史有所瞭解。

太平天國的起事,離不開拜上帝教的傳播。最初拜上帝教成立時,只有三個成員:洪秀全是教主,馮雲山以及洪仁玕是教徒。

↑洪仁玕是最早期的拜上帝會教徒,入會時21歲

其中馮雲山是洪秀全的表弟,洪仁玕是洪秀全的族弟,他倆是洪秀全最早的粉絲,尤其是馮雲山,論才能,論性格,他都比洪秀全強,但就是因為他很信賴洪秀全這個拜上帝教的信仰,不但甘於以洪秀全為尊,還願意為了傳教而付出全部生命。

1843年,三人在官祿布村(今廣東省花縣大布鄉官祿布村)一座水塘附近受洗,正式成立拜上帝會。但三人在接下來的傳教中屢遭挫折,究其原因,因為廣東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商業風氣瀰漫,教育發達,民智開化程度高,民間知識分子和士大夫居多,大多數人都覺得拜上帝會那一套“上天受命”很荒唐,更有溫秀才等人跳出來要和洪秀全辯一辯《勸世良言》中的缺陷,洪秀全又尷尬又生氣,拂袖而去。

此外,洪秀全本來想從身邊族人開始傳教,但當地有當地的神佛信仰,斷然不認同洪秀全瘋人瘋語一般的拜上帝教一說,洪馮等人反而因此和本村族人產生了嚴重矛盾,於是在1844年4月,洪馮二人離開廣東花縣,34天后到達了廣西貴縣賜谷村。

↑洪秀全此人非常情緒化

賜谷村是一個邊遠山村,此地老百姓生活困苦,又與外界隔離,消息閉塞,洪秀全來到這裡是為了投奔表兄王盛均,在王盛均介紹下,洪秀全和馮雲山擔任了私塾老師,兩人白天上課,晚上傳教,當地老百姓們聽拜上帝教的學說挺有意思,對“上帝”的形象很入心,逐漸有不少人接受了洗禮。

當然,在具體傳教過程中,洪秀全和馮雲山精心炮製了一出“洪秀全一筆點倒六烏神像”的表演秀,當地人紛紛傳播洪教主神通廣大,入會人數達到數百人。

這也是洪馮二人以後常用的傳教手段:一是傳播教義,靠勸說和宣傳攻勢;二是利用老百姓愚昧無知卻又敬畏迷信神靈的心理特點,摧毀當地神廟偶像,樹立拜上帝教的權威,後來在紫荊山區傳教時,洪秀全等人摧毀了當地赫赫有名的甘王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

但是到了1844年9月份,洪馮二人卻因為傳教產生了分歧,兩個創始人鬧了矛盾,情緒化的洪秀全大怒後返回花縣老家,馮雲山也離開了賜谷村,但他卻直接來到了廣西紫荊山山區,開始了一段兩年多的一人傳教生涯。

↑紫荊山山高皇帝遠

紫荊山區,位於廣西桂平,總面積達數百平方公里,層巒疊嶂,山高林密,地勢顯要,馮雲山來到這裡後發現簡直是傳教聖地,原因如下:

1、此地偏遠,官府勢力偏弱;

2、此地老百姓多以燒炭種田為生,生活十分辛苦艱難(楊秀清就是苦出身的代表);

3、紫荊山區自古以來民族混合,壯族,瑤族,漢族等民族雜居,矛盾衝突不斷,宗族之間械鬥如同家常便飯,而官府對此現象一向都是縱容的,樂見彼此內鬥。

除了民族矛盾,還有當地人和客家人之間的矛盾,由於當地人認為外來的客家人侵犯佔用了他們的森林土地資源,所以一向排斥客家人,這就導致客家人為了生存而緊密團結起來,拜上帝會趁虛而來,吸引了大量的客家人加入進來,比如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等人,他們加入拜上帝會的主要目的,就是找個團隊靠山,保證個人利益不受侵犯。

4、紫荊山區因為偏僻窮苦,歷來是煙瘴之地,受儒學影響很少,

老百姓文明開化程度很低,更容易受到迷信和鬼神之說的影響,洪秀全砸爛孔子學說的激烈行為不會讓這裡的民眾反感排斥,這也是太平天國起事於廣西而非廣東的重要原因。

↑太平天國核心領導群體幾乎都是出自紫荊山山區

5、廣西地區在清朝以來,一直是會黨起義的高發區,這裡的老百姓鬧革命習慣了,反覆起義,反覆被鎮壓,再反覆起義,比如:1840年韋玉林在象州起事;1845年鄧立奇在藤縣自稱平地王,鍾敏和自稱高山王;1848年5月,陳亞貴在武宣東鄉起義;1848年雷再浩在湘桂邊境起事,佔領了全州……這些起義最終都失敗了,

但是失敗後的部眾都成為星星之火,潛藏在深山老林,這些人也加入了拜上帝會,併成為骨幹力量。

所以說,如果說洪秀全馮雲山一開始只是誤打誤撞來到了廣西,那麼經過半年傳教經歷,至少是馮雲山深刻意識到了廣西是拜上帝教的寶地,他傑出的組織和宣傳能力淋漓盡致得到發揮,終於在紫荊山山區取得巨大的傳教成功,太平天國的幾乎所有核心人物都是出自該地區,也吸收了大量的會眾,自然太平天國也就在廣西起事了。


我見青史多嫵媚


1836年(道光十六年),洪秀全在家無事就在看以前在廣州考試時基督徒梁發的《勸世良言》一書,讀完後馬上被基督教義所感動。

就在這時,洪秀全發了高燒,產生了幻覺。模糊之間,好像上帝和他對了話,並且授權他到下界傳教除妖。病好以後,他就改信了基督教。

在任何時代讀書人是得罪不起的,唐朝有個考試沒中的人叫黃巢,他發起了起義,就差點滅亡了唐朝。到了清朝又是如此,這讀過書的洪秀全也開始傳教。

開始在廣州附近傳教,廣州是中國對外交往的窗口,人們要麼信孔孟,要麼信基督,沒有人信洪秀全的“拜上帝教。洪秀全自稱是上帝的二兒子,耶穌的弟弟,這個更是搞笑,廣州人都以為碰上瘋子,更沒有信了。

雖然傳教沒成功,卻碰上了一個創業夥伴,他就是馮雲山。

馮雲山也是讀書人,但腦子靈活,不象洪秀全是個書呆子。

馮雲山認為樹挪死,人挪活,建議去文本碰下運氣。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洪秀全和馮雲山抱著東方不亮西方亮的精神,至廣西一帶傳教。洪秀全不適合廣西的環境,加上傳教水平差,不久便返回廣東。馮留下發展,在當地的信徒日益增多。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初,洪秀全在廣州的一所基督教堂學了一些日子,但他的奇談怪論讓洋牧師認為他不適合當一個合格的基督教徒。

於是洪秀全只能再到廣西會合馮雲山,在馮雲山前期工作的影響下,於當年內在廣西桂平建立了“拜上帝會”,吸收了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等2000人為會員。並陸續制訂拜上帝會的規條及儀式,快速成長為一支不可小看的地方勢力。

拜上帝會吸收的信徒基本都是客家人,也就是說從外地來到廣西人,一直受到廣西本地人的欺負。

這些外地人依託拜上帝會和當地人展開了鬥爭,並取得了一定優勢。

因為在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大多采用宗教形式發起,比如黃巾起義等。在清乾隆末年就有白蓮教起義,所以政府一直對宗教有防範態度。

廣西當地人就舉報拜上帝會是邪教,他們密謀造反。

官府幾次來金田村調查,都沒有發現確鑿證據。但對洪秀全等人起了很大疑心,拜上帝會與地方政府的矛盾日漸加深。

1849年前後,廣西連年鬧災,天地會紛紛起義,舉行起義的時機已經成熟。1850年7月,洪、馮密藏在花洲山人村部署起義工作,下達團營令,要求各地拜上帝會員變賣田產到金田集中。團營指揮部設在金田村,由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主持。派人到廣東接洪、馮親屬來桂。在金田、花洲、奇石、陸茵等處秘密打造武器。韋昌輝、胡以晃、石達開、周勝坤、餘廷樟等獻出全部家資充起義經費。各地拜上帝會認真操練.籌足錢糧,先後會集金田的男女老少共計2萬人左右。攜帶錢物概交“聖庫”,衣食全由“聖庫”供給。遂按軍制把前來團營群眾組織起來,實行男女別營,進行軍事訓練,準備武裝起義。不久,在思旺圩和蔡江村,先後擊潰前來鎮壓團營的清軍。1850年12月25日,總兵周鳳歧派兵進犯金田,會眾奮力反擊,斃敵300餘,殺死清江協副將伊克坦布。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38歲誕壽,舉行隆重的祝壽慶典,萬眾齊集犀牛嶺,誓師起義,向清王朝宣戰。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為太平軍,封五軍主將。頒佈簡明軍律:一遵條命;二別男行女行;三秋毫無犯;四公心和儺,各遵頭目約束;五同心合力,不得臨陣退縮。1月13日全體將士蓄髮易服,頭裹紅巾,從金田東山大湟江口,開始了轟轟烈烈規模空前的太平天國農民戰爭。

新知傳習閣


拜上帝教的創始人洪秀全和馮雲山都是廣東人,但這兩位鬱郁不得志的落魄書生,卻率先在廣西打出一片天。

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是廣西?為什麼一群中國人,打著西方宗教旗號,竟能聚攏大批教眾與清廷爭奪江山?

教科書一般總結為:階級矛盾;外國侵略;自然災害。

這個適合所有晚清起義的答案自然不能說錯,但忽略了至關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西方基督教在廣西的同步傳播!

眾所周知,自康熙尤其是雍正實施全面禁教以後,基督教無時無刻不想重返中國市場。因此,當中國大門被強行打開,傳教士逐步獲得傳教權力後,他們便迫不及待地湧向各地,建教堂、辦學校、設醫院、搞慈善,恨不能讓上帝福音一夜間傳遍華夏大地。

除了親自傳教外,西方傳教士還發明瞭一種新式的傳教方法,即訓練華人教徒向中國人傳教,藉此消除種族之間的陌生感。最著名者,即為德國傳教士郭士立於1844年在香港創辦的福漢會。

郭士立

郭士立,也叫郭實臘,在華時間長達20多年,是近代史上十分著名的來華傳教士,對中國影響很大。他認為,要將福音傳遍中國,“只能由中國人自己勸導”。

福漢會,顧名思義,“欲漢人信道得福”。該會創辦時,只有會員21人,只有郭士立和羅孝全兩個外國人。羅孝全,就是後來在廣州給洪秀全講述基督教義的那位。

說白了,福漢會並非傳統的教堂,而是華人牧師的訓練中心。經過簡單培訓,皈依基督教的華人,即可奔赴內地開展布道工作。該會發展迅速,短短几年間,會員數量已達幾千人,在中國各地建立起傳道分站。

廣西,恰恰是福漢會極為看重的地方,至1846年,已設有桂林、柳州、梧州、桂平、南寧、太平等六個分站。

拜上帝教的十字架

有關史料顯示,在洪秀全、馮雲山從廣東轉到廣西進行拜上帝教的宣傳後,許多福漢會會員紛紛加入拜上帝教,對早期的太平天國產生重要影響。

英國軍艦神使號艦長費旭班曾回憶說,他和很多太平軍談過話,這些太平軍說曾在香港上過學,並說首領羅大綱也是福漢會會員。

《太平軍及其補救之道》一文中,則記載一位前太平軍在上海訪問麥都思時說過的話:“我們經常出入他(郭士立)的家,聽他談話;而且在廣西有很多拜耶穌的人準備加入他們(太平軍)裡面。”

額爾金

後來,額爾金率領英國艦隊沿長江上溯時,他曾在報告中說,郭士立在叛亂者中深負盛名。他的翻譯則這樣記載:

“在蕪湖時,我從他們中的一些人得知,他們把開始學習教義歸因於已故的郭士立博士,這一事實我以前從未聽說過。但我認為,這位精力極為旺盛的人通過他當地的福漢會的幫助,在建立拜上帝會方面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是非常可能的。”

其實,洪秀全後來到廣州讀到的《新約》,就是郭士立翻譯的。也有外國人說:“大概馮雲山於1848年曾訪問郭士立於香港,且有可能受其洗禮。”但現存福漢會文件中,有一份曾接受郭士立洗禮的名單,上面並沒有馮雲山的名字。

應該可以肯定,福漢會與拜上帝教之間存在密切關係,洪秀全、馮雲山的很多基督教知識也確實來自於郭士立,而拜上帝教之所以能在廣西打開局面,同樣與福漢會在廣西所做的工作分不開。


讀史品生活


洪秀全是個卓越的分析師!

深知起義成功所需天時地利人和,通過當地形勢分析+革命方法可行性分析+綜合大環境分析得出結論

起義非廣西不可!


  • 1.兩廣形勢分析

清朝之前,廣西屬於地廣人稀之地,屬於漢族及其他民族躲避戰亂而嚮往的世外桃源,而清中後期,本地居民繁衍加上大量流民進入,人均耕地急劇下降,民族矛盾也開始凸顯出來,土著居民和客家人的鬥爭也愈演愈烈。整個廣西地區的矛盾急速上升,而廣東地區雖然也有矛盾發生,但是作為沿海省市,經濟發展才是最為重要的,整體環境還沒有惡劣的民不聊生的地步,廣西則不然。

所以,兩廣地區的形勢,決定了,洪秀全必然要去一個矛盾嚴重激化的地方起事

有矛盾才能熱血,有壓迫才有反抗,大家都舒服過日子,誰跟著你造反啊?

而且眾多的人口基數,帶來的也是軍隊的預期人數(就算你熱血,三個人能幹啥?)


  • 2.革命套路信任度及可行性分析

關於廣西,我們說過了,屬於流民、土著混合而住,我們也知道,但凡能在沿海發展的,有文化的,誰跑來當盲流。來的必然都是一些不法之徒或是亡命之徒。

不說智商,民風雖然彪悍但也淳樸,都是圖一口飯吃的,打打殺殺他們是不喜歡的

而洪秀全自己是以西方道聽途說的拜上帝教學說來鼓動人心

那時候的人都很信菩薩保佑的,那麼出來一個上帝保佑,如果這能保佑也不錯啊!

首先,這類似傳銷性質的革命理念,一旦讓這些人心裡根深蒂固的相信了,那必然未來都是他的跟班小弟,且一定死心塌地。

一如現在的傳銷,你擱上海試試,每人信你,都是一些小城市、小縣城,但絕對不是農村!只有這些一瓶不滿半瓶晃的人才會跟著你天天上課,吃大鍋飯,還美其名曰“修行,餓其體膚,勞其筋骨,方成大事”

因而,他必須選擇一些智商格局不是很高的人,但也不能太低的人

廣東不合適,一如現在搞傳銷的一樣,拒絕大城市、拒絕高素質人群。

廣西呢,淳樸的人挺多、逃難的漢族也不少,中和一下,即不聰明也不笨,挺適合!


  • 3.環境因素+起義存活性分析

廣西畢竟身處腹地,人口成分複雜、且地勢險要。容易快速積累、起義後就算清朝快速反應下令消滅,但鞭長莫及,有足夠緩衝時間。

如若是發達省市,駐紮部隊調兵遣將朝發夕至分分鐘扼殺革命於襁褓之中,就沒得玩了

而且,清末的戰亂導致匪徒叢生,清政府根本無力抵抗,甚至失去控制,可以讓剛剛起步的起義軍能有足夠的發育時間。

而且,大量的流民土著,面對清政府的壓迫,早就想揭竿而起了,為了明天的幸福,為了明天的饅頭,應該是一呼百應。


  • 決定的時刻!

洪秀全終於決定起義了,前期分析準備+輿論製造(老一套)+同夥鼓動+時機把握,這整個一套流程下來,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開始了!

1843年6月,與馮雲山、洪仁創立拜上帝會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會眾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起義,隨後建號太平天國

並一路北上,被認為極有可能推翻清政府,軍事實力一度達到一統天下的程度

只是,事與願違,內部矛盾的激化導致徹底失敗

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

幾乎所有看起來無堅不摧勢不可擋的勢力,都是內部問題導致的毀滅


置身黑白的精彩


金田起義是由洪秀全領導的在廣西桂平縣發起的武裝起義,那麼金田起義簡介是怎麼樣的呢?

1843年的時候,洪秀全與馮雲山一同在廣東創建了拜上帝會。1844年,馮雲山將廣西省紫荊山區作為宣傳基督教教義的地點。在紫荊山地區,馮雲山組織群眾,開闢革命基地,並將楊秀清、蕭朝貴等人吸收進拜上帝會,從而形成了金田起義的領導核心。

在1849年前後,廣西遭遇了連年的災害,天地會率先發起了起義。1850年7月,洪秀全等人在花洲山人村開始部署起義的相關工作,並要求拜上帝會的成員將田產變賣之後在金田匯合。洪秀全講團營的指揮部就設立在金田村中,並在金田、花洲等地秘密製造武器。各地的拜上帝會人員認真地操練著,他們進行著軍事訓練,準備著武裝起義。

1951年1月11日,乘著洪秀全的38歲生日,拜上帝會正式誓師起義,向清王朝宣戰。他們建號太平天國,太平軍也就是起義軍,先是攻克了繁華堅固的中型城市永安城,並在這座城中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被歷史學家稱之為“永安建制”的制度:將楊秀清封為“左輔正軍師”東王,稱九千歲;將蕭朝貴封為為“右弼又正軍師”西王,稱八千歲;將馮雲山封為“前導副軍師”南王,稱七千歲;將韋昌輝封為“後護又副軍師”北王,稱六千歲;將石達開為翼王,並詔令諸王皆受東王節制。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國運動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金田起義歷史背景是怎麼樣的

在1851年的時候,洪秀全等人在廣西金田村組織團營開始發動對滿清朝廷的武力對抗,宣告起義,也就是金田起義。那麼金田起義背景是什麼呢?

在清初的時候,中國社會便已經經歷了明末農民起義和入關之後的戰爭。那時候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是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中國的社會經濟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一直待十七世紀末才逐漸地恢復起來。但是社會經濟的逐漸恢復,人民生活的逐漸安定,那些地主階級的貪婪就顯現了出來。他們貪得無厭地進行著財富的積累,隨之而來的是土地兼併的現象。

與土地兼併一同出現的還有商業與高利貸的發達。之後,西方資本主義開始逐漸向東方進攻,開始侵略東方,中國也在他們侵略的對象當中。鴉片戰爭的爆發,使得中國被捲入了西方資本主義的漩渦,鴉片在中國不斷地腐蝕著清朝的統治,而英國的大炮驚醒了中國的廣大人民,全國各地孕育著革命的種子。

不論是中國的南方還是中國的北方,不論是城市還是鄉村,中國社會全部開始了動盪。中國南部的廣西最先點燃了起義革命的火把,使得起義的火把開始燃遍整個廣西,中國各地不斷地發生著起義。就在中國鴉片戰爭十年的後一夜,起義的火焰燃燒到了廣西桂平的金田村,在洪秀全等人的領導之下,金田起義爆發。


重慶萌妹子


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職務是太平天國天王,清末農民起義領袖,民族英雄。他出生於廣東花縣福源水村。為什麼洪秀全不在廣東起義,反而去人生地不熟的廣西起義呢?

我們都知道一句話:窮山惡水出刁民。這句話是話粗理不粗。洪秀全剛開始是想在廣東起義的,這時的廣東對外開放口岸很多,最早傳入的新的思想也較早,但人們思想覺悟相對較高,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經濟比較發達,人民的眼界比較開闊,胸懷大志的洪秀全深知在這裡難以傳播他的宗教理念,也就是不好忽悠他們。認為很難為日後的起義積累力量。這時他把目光投向了珠江上游的大瑤山區――廣西境內的金田附近的地區了。

洪秀全認為,金田村所在的大瑤山區地處珠江上游,與廣東山水相連,人民的生活習慣、語言等各方面都非常接近。但這裡比較封閉,客家人佔大多數人口,當地人反而很少。而且,這裡地處山區,人民淳樸,還非常貧困,也沒有見過多少世面,容易傳播宗教, 因此,到這裡去做起義前的發動工作不會遇到什麼困難。

再一個就是,大瑤山區的人民有著長期反抗朝廷壓迫的歷史,他們也非常希望通過起義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因此,只要有人帶頭振臂一呼,他們就會群起響應。正是看到了這些有利條件,在創立了拜上帝會教的第二年,洪秀全就與馮雲山一起來到了金田村所在的大瑤山區,傳播拜上帝會教,秘密從事起義前的準備工作。

廣西這個地方,客家人人口比較多,這樣就和當地人產生了矛盾,由於地少人多,爭搶土地資源的事件逐年增長,加之清政府對著地方鞭長莫及,這個地方成了真空地帶,也就是三不管的地方,正好適應洪秀全的傳播拜上帝思想。加之這裡的燒炭工的聚集,更有利於組織大規模的起義。

經過7年的準備,終於於公元1851年發動了震驚中外的金田起義,為中國近代史塗上了濃重的一筆。

(撰文:秉燭讀春秋,歡迎點評加關注)

 

 

 


秉燭讀春秋


 根據有關史料記載和實地調查,竊以為洪秀全、馮雲山之所以選擇金田作為太平天國首義之地,原因主要有:

  一、特殊的社會背景。1840年以前,中國是一個封建社會,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清朝政府與帝國主義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和剝削之下,廣大民眾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清道光年間,廣西各地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旱澇交加,飛蝗蔽日,冰雹折椽破瓦。尤其是紫荊、金田一帶的人民生活更是苦不堪言,金田地區土地更為集中,農民受到殘酷剝削。金田古程村縉紳黃體正在他的《帶江園詩》寫道:“一鋤供官二鋤吏,三鋤甲差四皂隸,五鋤六鋤鬥人把事,七鋤八鋤到自家”。據清光緒《潯州府志》記載: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竟然出現了“桂平宣裡(今金田地區)民屠人鬻於市”的慘象。清道光年間,紫荊山區曾兩次發生“客民謀亂”,幾乎釀成大亂,後因地方官員發現從中破壞而使暴動流產。這說明紫荊、金田一帶社會動盪,人心思變。

  二、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紫荊山區位於桂平市的北部,地勢險要,方圓數十里,這裡崇山峻嶺,溝深林密,四野荒蕪,進山只有羊腸小道,許多地方根本無路可通。它是桂平、武宣、象州幾縣的交界處,又是潯、柳、梧三府的陸路交通孔道,是個“斧鉞不及之地,催科莫問之鄉”,清政府鞭長莫及,形成了清政權的“真空”之地,為洪秀全、馮雲山籌劃起義提供了良機。在紫荊山南麓,有一個土嶺因它形似犀牛而得名犀牛嶺。嶺的北端為古營盤,營盤四周為用人工夯築而成的土牆,南北長68米,東西寬38米,牆高2米,底寬3米。營盤之北有犀牛潭。《桂平縣誌》記載:“金田古營寨在宣二里金田村西二里許。道鹹年間,洪、楊發難,築以防禦官軍,遺址尚存,廣闊各數十丈,寨邊有潭,深約十餘丈,水甚清潔。相傳,無用兵器多投其中”。這裡地勢高聳,蒼松參天,綠樹成蔭,登嶺舉目四野,村莊、良田、溪水、山嶺等一切盡收眼底。它前列金田平原,後靠紫荊山,紫水從其北側蜿蜒東流,形成犀牛潭。該嶺與紫荊山南部要隘風門坳(古稱北定關)互為犄之勢,進可攻,退可守,實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是進出紫荊山區必經的咽喉要地。犀牛嶺以東一帶為金田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盛產糧油,山裡山外尚有不少富戶,打起仗來可以確保軍需給養。因此,這裡戰略位置極為重要,對從事起義活動和戰事十分有利。

  三、創立拜上帝會,宣傳“天國社會思想”。 為了有效地儘快地組織起義力量,洪秀全、馮雲山創立了拜上帝會,宣揚加入該會後可以驅邪,有飯食,死後靈魂可以昇天堂等,使他們的組織發動工作在宗教外衣的掩護下得以順利進行。洪、馮還到處宣傳“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天國社會,得到了廣大貧苦農民尤其是紫荊山一帶靠燒炭和種藍靛度日的貧苦民眾的認同。在短短的一兩年時間,拜上帝會會眾便發展到幾千人,使太平天國金田起義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四、天地會活動起了客觀作用。1848年,大湟江口一帶活躍著幾支從廣東逆江而上的“遊匪”天地會武裝,他們與活躍在廣西地的起義武裝互相呼應,給清政府造成了嚴重的威協,清政府只好集中力量到江口一帶鎮壓他們,無瑕顧及太平天國在紫荊、金田等地的活動,客觀上對太平天國活動起到了掩護作用,使得太平天國的力量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下迅速發展壯大。其實,馮雲山也早已看中這幾支活躍的天地會武器,金田起義後第三天太平軍即揮戈東進,在大湟江口與天地會武裝會師,“金田起義出大王(湟)”就是證明。而天地會首領之一--羅大綱,後來也成了太平軍著名的將領。

  五、韋昌輝起了特殊作用。韋昌輝一家原是金田村的富戶,由於受別人誣諂,遂起反清之心。他毀家紓難,“傾其家室”支持太平天國事業,把自家的房屋作為太平軍的總機關和秘密鑄造兵器的場所,把自已的全部家產貢獻太平軍,極大地鼓舞了太平軍的士氣。

  六、清政府地方官員麻痺大意。1846年春,馮雲山進入紫荊大沖曾家書屋當塾師,他白天教書,夜裡便串村過屯秘密發動、組織拜上帝會會眾。一年多時間,紫荊山中就有一千多人參加拜上帝會。而地方官員仍未警覺。1848年春,馮雲山眼看反清大業蒸蒸日上,興奮之餘將他原先所寫的大沖書房對聯“泗水文章流紫水,尼山木鐸振荊山”換上“暫借荊山棲綵鳳,聊將紫水活蛟龍”。紫荊山石人村秀才王作新得知,斷定馮雲山不是個一般的教書先生。幾天之後,他勾結地方官府以“陽為拜會,陰謀叛逆”的罪名,“書寫反聯”為罪證,將馮雲山逮捕投入桂平縣監獄。但後來地方官員不但不相信他“陰謀叛逆”,反而輕信了馮雲山的巧言善辨,認為他是個安分守已的良民,數月後將他釋放回家,使馮雲山有機會東山再起,繼續從事他的反清大業。

  七、“土來鬥”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太平天國起義前夕,桂平鄰縣貴縣發生規模較大的“土來鬥”,即當地土著與來人(客家人)之間發生大型械鬥。《洪仁玕自述》寫道:“至庚戌年(公元1850年)因來人溫姓富豪欺人,與土人爭鬥,而貴縣知縣準土人與來人相殺起釁,即有張家祥、大鯉魚、陳貴、蘇三相、李士魁等寇,打鄰劫鄉,相率為禍,而拜上帝之人,俱不準其幫助。只令凡拜上帝者團聚一處,同食同穿,有不遵者依例逐出”。這樣就把石達開和眾多的客家人推向拜上帝會一邊,起到了“為淵驅魚,為叢驅雀”的作用。

  總而言之,正是由於具備了上述那些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洪秀全、馮雲山順應了廣大人民的願望,並善於把握當時當地的有利條件,運籌帷幄,不放過任何一個可遇而不可求的機會,因而太平天國起義發生在桂平金田那是順理成章的事。


睡一覺全身舒坦


 

公元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領導的太平軍在廣西桂平縣的金田村發動武裝起義,拉開了席捲大半個中國、給腐敗的滿清王朝以沉重打擊的太平天國革命風暴的序幕。

清朝晚期的統治已經非常腐敗,加上19世紀40年代的鴉片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也加劇了地主階級與貧苦農民之間的矛盾,全國各地的不少地方爆發了小規模的農民起義。

同時,由於鴉片戰爭,列強的大炮終於轟開了大清帝國的大門,外國的文化和宗教開始傳人中國。廣東地處當時對外開放的前沿,容易接受外來的思想文化,洪秀全正是在這一時期接受了傳入中國的天主教思想,在他的家鄉創立了拜上帝會教,為他日後領導和發動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起義準備了條件。

太平天國起義的領導者洪秀全和馮雲山是廣東花縣人,他們為什麼要選擇在遠離自己家鄉的金田村發動武裝起義呢?這是由幾個方両的原因所促成的。

首先,由於花縣地處珠江三角洲,經濟比較發達,人民的眼界比較開闊,胸懷大志的洪秀全深知在這裡難以傳播他的宗教,很難為日後的起義積累力量。這時他把目光投向了珠江上游的大瑤山區。

第二,金田村所在的大瑤山區地處珠江上游,與廣東山水相連,人民的生活習慣、語言等各方面都非常接近。而且,這裡地處山區,人民淳樸,還非常貧困,也沒有見過多少世面,容易傳播宗教, 因此,到這裡去做起義前的發動工作不會遇到什麼困難。

第三,大瑤山區的人民有著長期反抗朝廷壓迫的歷史,他們也非常希望通過起義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因此,只要有人振臂一呼,他們就會群起響應。正是看到了這些有利條件,在創立了拜上帝會教的第二年,洪秀全就與馮雲山一起來到了金田村所在的大瑤山區,傳播拜上帝會教,秘密從事起義前的準備工作。經過7年的準備,終於於公元1851年發動了震驚中外的金田起義,為中國近代史塗上了濃重的一筆。


第四、土地兼併嚴重,地主加緊對農民的盤剝。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與西方列強簽訂了《 南京條約》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 中國開始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為支付2800萬元的戰爭賠款和贖城費用,以彌補由於鴉片輸入而造成的財政虧空,開始加緊了對老百姓的橫徵暴斂,增加稅收達到一至三倍,加上外國工業品的大量傾銷,使中國的城鄉手工業受到了史無前例的摧殘,農民和手工業者紛紛開始破產,而部分地主階級趁機開始兼併農民的土地,加重了對老百姓的盤剝。

第五、自然災害的影響: 廣西境內山嶺橫亙 ,與外界交通不便 ,土地貧瘠 ,自然災害頻繁發生。1840-1850年,廣東、廣西和全國許多地區,水災、旱災、蝗災,連年不斷,廣大農民家破人亡,苦不堪言,陷入絕境,反抗鬥爭此伏彼起,由於鴉片戰爭導致民族矛盾的加劇,從而進一步激化了國內階級的矛盾,廣大農民處在飢寒交迫之中,紛紛開始揭竿而起,鴉片戰爭之後的10年之間,各族人民自發的大大小小反清起義就有110多次。《潯州府志》 記載: “道光十三年癸巳 ,桂平蝗。十四年甲午夏 ,潯州蝗 ,復大水。七月初七日 ,桂平大宣裡鵬化、 紫荊、 五指三山水同發 ,平地深三尺 ,歲大歉。十五年乙未 ,平南蝗食草木百穀殆盡。十六年丙申 ,平南再蝗。十七年丁酉春三月朔 ,潯州雹 ,大如鬥。二十年庚子六月 ,潯州大旱。道光二十八年八月至十二月 ,大旱” 由此可見,惡劣的農業生態使廣大農民的生存狀況岌岌可危 ,使他們近乎陷入絕望 。

第六、洪秀全被基督教《勸世良言》中的平等觀念吸引,把基督教的平等觀和中國農民的“天下太平”思想結合起來,從農民階級的最根本要求和利益出發,撰寫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和《原道覺世訓》三本書,從理論上要建立一個天下“人人平等”的社會。

清朝時兩廣合稱為粵,廣東稱為粵東,廣西稱為“粵西”。廣西是長江以南、雲貴高原以西,古稱“江南地區”的一部分。從明清之際一直到19世紀下半葉,這裡先是南明殘餘勢力與清王朝激戰的地方,緊接著又經歷了三藩之亂的戰禍,後來又成為新起的天地會基本活動地區。在鴉片戰爭中,這裡即使沒有受到戰爭的直接影響,也受到間接的影響。同時,廣西與江南各省,除了常見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繫外,還有著許多特殊的關聯,其中最為特別的是無數來自廣東、湖南、福建和江西的客家人(移民),形成全省各地長期處於土客混居的狀態。  

  廣西不僅是當時江南最貧瘠的省,也是全國最貧困的省份之一,該省每年額徵地丁銀僅69萬兩,在江南各省中位居最末,在全國18省中,位居第15名,與其他省份的差距也很大,如江蘇額徵358萬兩(包括蘇北),浙江為280萬兩,江西為224萬兩。如果再加上這3個省的漕糧,廣西與它們的差距就大到驚人的地步。江、浙稅額高,雖然是出於朝廷的需要,但江、浙農業最發達,既是水稻高產區,又是蠶絲、棉花的著名產地。可見,某地稅額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農業發展水平的高低。廣西地丁稅額低,正是農業生產落後的反映。 

  

 廣西是“山國”,只有狹小的盆地和平原,如桂平、石龍、柳州、玉林和南寧等。山地只能種雜糧和早稻,統統沒有什麼水利設施可言,如柳州一帶,“環山為田,多種旱禾,至五、六月間,十日不雨,農民憂形於色。”產量當然高不了。在清代早期土曠人稀,人們耕作不免粗放,鎮安的農民竟“不知窖糞,故土甚瘠。”單位面積產量相當低。後來客民開始大量流入,帶來了精耕細作,促進了廣西農業生產,但原來耕作習慣相沿已久,很難改變,因之總的說來,廣西農業生產水平大大低於江南各省,就是在這樣一個貧脊的地區,當時卻聚集了南中國最多的人口。   

 當然,以上客觀情況對於廣西來說,並非自當日始,只不過當時情況更為嚴重而已。根據史家的考證,咸豐初年在廣西爆發的“金田起義”,其直接原因,用今天的話來說,主要是“人口爆炸”問題。廣西雖然遠古時代便有人類繁衍生息,但原有的土著居民為數不多,增殖甚緩。《嶺表紀蠻》說,“秦漢以後,漢人移殖來桂者代有增加,至明及清,乃臻於極盛”,“桂省漢人自明清兩代遷來者,約佔十分之八”,形成廣西漢族人口占絕對多數的情況。    

乾隆年間,廣西人口劇增至600多萬,到嘉慶道光年間,更增至700多萬。“康熙帝以盛世滋生人丁為喜,乾隆帝則有人多食艱之憂。”在康熙看來:“戶口殷繁,固是美事”,乾隆則認為:“生齒漸繁,則食貨漸貴”;“使赤子胥有艱食之累,殊益焦勞。”到乾隆時,皇帝已經為廣西人多艱食而深感憂慮。    

關於乾隆朝廣西人口劇增的原因,可以概括為如下幾點:    

第一,國泰民安,人口的自然增長率提高。從1681年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後,至18世紀八、九十年代的134年間,“丁男不知兵革之患,亭障從無烽燧之警。”太平盛世,每隔30年人口翻一番,乃是中國古代社會人口發展規律。   

 由於清初康雍乾三朝承平日久,社會較為安定,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兵燹戰禍和災荒瘟疫,人口的非正常死亡率大為降低,人口的自然增長率也就有所提高。以洪秀全的寵臣蒙得恩的先祖蒙道先為例,從康熙、雍正年間至道光五年(18世紀初葉至1825年),蒙道先及其妻韋氏2人所繁衍的子孫後代,光是男丁便有69人之多。大抵不過百年,一對夫婦可以繁衍出一個數十人的小家族,人口的自然增長率約為原來的三四十倍。    

據專家考證,乾隆6年至59年(1741—1794)的50多年間,全國每年人口平均增長率約為14.85%,即每千人每年約增加15人。從乾隆59年至道光30年(1794—1850),人口增加的速度減慢,每年平均增長率約為5.66%,即每千人每年增加五、六人。《清史稿》說:“自聖祖以來,休養生息百有餘年,民生其間,自少至老,不知兵革之患,而又年豐人樂,無有夭折、疵癘、轉徙、顛踣,至於凋耗者,其戶口繁庶,究不可謂盡出子虛也。”    

第二,朝廷實行鼓勵人口增殖的稅收政策。康熙五十年頒佈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上諭。五十一年明令各省,督撫“將現今錢糧冊內有名丁數,毋增毋減,永為定額,嗣後所生人丁,不必徵收錢糧”。“如有州縣將滋生人丁私行科派者,該督撫即行題參。”    

由於取消直接徵收人口稅,不僅大大地刺激了人口的生育,而且使原來因逃避賦役而隱匿的人口紛紛實報,所有外人土人,男女老幼也就悉入戶籍了。   

 尤其重要的原因是第三,外省流民大量湧入廣西。清代前期外省流民由於自己家鄉人口膨脹,無田可耕,便成群結隊,絡繹不絕地湧進廣西。其入桂路線主要有3條:湘贛方向來的,多沿湘江、過靈渠,散居在桂北地區和桂西北、桂中的一些州縣。自粵閩方向來的,溯西江而上,散居於桂東北、桂東南地區,以及桂中和桂西南的部分州縣。自黔蜀方向來的,則自融江而下,至柳江流域,散居在桂西北和桂中的部分地區。可以這樣說,當時廣西人口的高遷徙增長率,遠遠超過人口再生產的自然增長率,這是乾、嘉、道3朝廣西人口劇增的關鍵問題。    

當年江南各省大都有移民洶湧的浪潮,但以廣西情況最為嚴重:   

 一是持續時間最長,不僅自宋元以來就有,明代、特別是清代移入的客家人最多,甚至乾隆嘉慶時,仍在大量移入。據光緒年間編寫的《賀縣誌》中說:“自乾隆以來,東省潮嘉氓庶,挈妻抱子,寄託我疆,佈滿原野,田我田,宅我宅”,幾成“客家變地主”局面。    

二是移民人口多,分佈廣。據《粵西賊情兵事始末》估計,客家人佔居民十分之六七,即所謂“通計土著(只佔)十之三、四”。客民遍佈全省,“柳,慶、桂、平四郡,楚南貿易墾荒者多,粵東間有民入,亦略相等,閩省差少。梧、潯、南、鎮、鬱等府州,半與東境毗連,墾荒貿易佔籍者多系東人,閩人間亦有之。”福建客民在一些州縣為數也不少,如太平天國運動後,“永安、荔浦民情洶懼”,縣令“立招本縣福勇千餘”,“此勇皆福建客民,素稱強悍。”此外,還有江西客民,如僻遠的龍州就有江西商人和挖礦者。   

 三是移民中流品(成分)十分複雜。客民中除了有少數人是地主商人外,其餘都是下層群眾,有的是小商小販,“賀屬多湖南永,寶民,歲常負販於藤。”龍州客民多為“走鬼”,“搭架篷廠,擺賣雜貨物件,朝搭暮收。”有的是採礦工人,如南丹土州,“舊有錫礦,間有銀砂,自明時開採以至於今,多湖廣,江西及本地人偷挖。”貴縣的銀礦,“招集來人,五方雜至。”有的是各種工匠,如貴縣“城廓多華居,各匠悉用外江者。”恭城“百工悉出異省”,全縣“工為泥水匠頗多,陶工、縫工土著間有之,至木工、石工、冶工則土著幾無人。”這些行業的工匠多來自湖南。當然,更多的是農民,墾荒是客民最主要的生產行業。在拜上帝教最活躍的紫荊山區,人數最多的就是清代移入的廣東籍客家人,他們是洪秀全和馮雲山的老鄉,所以無論是洪秀全的“天王詔命”,還是楊秀清的“天父下凡”,講的多是不鹹不淡的客家話。   

 四是各成幫派。居住城鎮的商人、工匠,以省、甚至以縣為單位,組建會館,設立義冢義祀,如龍州就有粵東、江西和兩湖會館,還有廣東順德縣的義冢。至於農民雖無條件設立會館,但“其人不與村眾為鄰,築屋另居,男女力作,不變鄉音。”很自然地形成與土民不同的群體。而且,他們還有很強的團結力,“篤於族黨,遇有仇殺,一呼百諾。”    

五是很大一部份人,還有程度不同的流動性。不言而喻,沒有固定職業的遊民是這種狀況最突出的一部份。那些從事長途或短途販運,“朝搭暮收’的小商小販,自然也常年奔波於各集鎮。木工、石工等則隨著僱主的不斷變換而轉移勞動場所。鐵匠和銅匠中的絕大多數,也不會有自己的固定作坊,而是肩挑著簡陋的設備,在各集鎮和村寨中打造農具和器皿。採礦者或因礦產“衰旺不常”,礦井“時開時閉”,或因春夏多雨,地下水旺,不能開採,或因其他人事原因,如官府封禁等等,而不得不變換勞動場所。農民雖然有很多長期定居下來,但也有一部分居流不定,如平樂一帶,“往往招廣東陽山人種植”,但“招種之人,去來無定額。”    

民人無業流散之日,便是社會大動亂髮生之時。“戶口既十倍於前,則遊手好閒者更數十倍於前。此數十倍之遊手好閒者,遇有水旱疾疫,其不能束手以待斃也明矣。”“自好者居然有溝壑之憂,不肖者遂至生攘奪之患。”“民安其鄉不足存活,是故強者肆桀驁,弱者習狡詐,盜賊滋蔓,訟獄如荼。”為數眾多的人生活不安定,社會也就必然不安定,必然危機四伏。廣大農民初因飢寒交迫而搶米抗糧,再因干犯王法而聚眾抗官拒捕,終因官逼民反而揭竿起事,無數的涓涓細流最後彙集成為激浪滔天的洪流,這是我國曆史上農民暴動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從嘉慶朝開始,廣西社會漸呈不安之象,人口稠密的桂東南地區,已有千百成群的“流丐”,“每日結隊入鄉”;“向殷戶強索錢米’;“不饜不去。”迨至道光年間,廣西各地早已“盜匪如毛,會黨紛起。”    

由此可見,當時把廣西農民吸引到拜上帝教旗下的,與其說是宗教信仰,毋寧說是“因食而隨。”正在死亡邊緣掙扎的勞苦大眾,固然需要尋求精神上的慰藉,希望得到“皇上帝”的拯救,更直接的動機卻是迫在眉睫的“肚子餓”問題。據從一些史料中得出的印象,當時太平天國金田誓師,從廣西出發,一路穿州過省,各地前來“就食”的人數越來越多,男女老少矇頭垢面,衣衫襤褸,荷鋤扛叉,其時就連“天王大道君王全”本人在內的“首義五王”,也只在頭上比別人多了一塊紅布裹頭,或穿草鞋,或打赤腳,前呼後踴,跌跌撞撞,大軍集結順長江東下時,已有數十萬人。

在當時的廣西,政府腐敗,貪官汙吏橫行,土豪劣紳敲詐,大族欺壓小姓,土客之爭不斷,加上人多田少,天災人禍頻仍,饑民充斥,餓殍載途,倖存者無路可走,只好加入土匪(包括在河道駕艇行劫的艇匪)、會黨。這種情況,形成洪秀全、馮雲山的上帝會最好的發展條件。還往往成為上帝會團結聯絡、依靠的一股力量。太平軍積極準備舉事時,加入隊伍的有相當一批客家人,也有土人,都是被人欺負而不能安居於鄉土的農民或遊民,另一類是因為天災捱餓的饑民,因為瘟疫流行以為投靠上帝教可以邀福免禍的貧民。土匪會黨們也有加入了太平軍的。

《太平天國全史》所引資料中舉出的就有:張釗(即大頭羊)、田芳(即大鯉魚)等,廣東鶴山人,活動於潯、梧江面的艇匪,最初曾投入太平軍,旋脫離而降於清軍;  

羅亞旺,廣東潮州府揭陽人,初在粵為盜,敗入廣西,為大湟江匪首。率部投入太平軍,改名羅大綱;  

蘇三娘,女匪首,擁眾橫行數邑,率部加入太平軍,隨徵至天京;  邱二嫂,女匪首,先投歸太平軍,旋叛去。 

 邢鳳麟《蕭朝貴與太平天國》中談到,蕭朝貴曾回武宣家鄉動員同族兄弟參加起義,加入者有大湟江的天地會首領。

出來人口大爆炸以外,還有以下原因:

首先,是由於當時特殊的社會背景。1840年以前,中國是一個封建社會,1840年的鴉片戰爭雖然沒有直接影響廣西但是也間接影響了廣西。當時清朝政府與帝國主義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大家都知道,當時清政府要支付大量軍費,還要負擔鉅額戰爭賠款,而這些錢都要從人民身上搜刮。廣西各地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尤其是紫荊、金田一帶的人民。生活本來就很艱苦,但是還是逃脫不了殘酷的剝削。其實人民的心願很簡單,那就是吃飽住

好,但他們的基本願望被多次打擊的時候,社會就會動盪,人心就會思變。這是起義的第一原因。

第二個原因,就是廣西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大家都知道,當戰鬥進行時,地理環境關係到戰爭的成敗。廣西可以說是‘山高皇帝遠’,而且起義發生的地區紫荊山區位於桂平市的北部,地勢險要,方圓數十里,這裡崇山峻嶺,許多地方根本無路可通,可以說是清政權的“真空”之地,為洪秀全、馮雲山籌劃起義提供了良機。金田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盛產糧油,山裡山外有不少富戶,打起仗來可以確保軍需給養。所以,這裡對起義活動和戰事非常有利。 第三個原因,是領導人的誕生。歷史上每次起義肯定要有個人先揭竿而起。天王洪秀全是天國的創建者和思想指導者。他出身農家,在他第四次科舉考試失敗後,對仕途失去信心,他對科舉功名感到絕望,情緒悲觀,對晚清社會的不滿日益強烈。他也出身貧民,所以他了解農民對土地的迫切渴望,他創立拜上帝會,組織群眾謀劃起義。他提出的天國社會思想得到窮苦人民的信仰。我們都知道,信仰的力量非常強大,當你信仰一個人或某個真理以後,你甚至願意為了它付出生命。當時洪秀全就是靠他的傳教得到了人心,甚至在天平天國覆滅的最後一刻,他的女兵寧願自焚也不願意屈服,所以,你可以想象當時他的人氣有多高。

當時韋昌輝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大家知道,這次起義的群眾大多都是貧民,起義不止需要精神上的支持,還需要物質上的支持。當時韋昌輝一家 ,是金田村的富戶,由於受別人誣諂,所以他就有了反清之心。他把自己家的房屋作為太平軍的總部和秘密製造兵器的場所,把自已的全部家產貢獻太平軍,極大地鼓舞了太平軍的士氣。可以說,如果沒有韋昌輝,拜上帝只靠一群窮人會就很難運行。所以,他的作用不可以忽略。在這裡我把他的作用單獨作為一頁。

當時有個天地會,它的出現使太平天國得以發展壯大,為什麼呢?因為,雖然拜上帝會成立了,但是它急需發展。當時,清政府的情況可以說是四面楚歌,它要忙著對付外國佬就算了,在廣東附近那一帶又出現了天地會,那時清政府集中力量去鎮壓天地會,太平天國正好有機會迅速發展。其實,如果清政府不那麼腐敗,也就不會四面臨敵,與其說是天地會養胖了太平天國,還不如說是清政府。中國有句老話叫:自作孽,不可活。大概說的就是這樣吧。


土豆只說


說起洪秀全,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廣東花縣一個落魄的書生,在學習孔孟之道後,並沒有從中獲利,轉而投向基督教,成為一個狂熱的宗教偏執分子。而正是這個宗教分子,攪動了清朝。


作為廣東人的洪秀全,十分清楚廣東的環境不適合他宣揚自己的宗教理念,於是乎選擇出走到廣西,準備來好好傳教,多掙點錢發家致富,根據當時人的記載,洪秀全一開始本來沒有反叛清廷的意思,但是當楊秀清加入洪秀全馮雲山等人以後,事情就發生了變化,“自楊秀清入黨,慫恿洪逆聚眾謀判……遂從楊秀清之語”。 其實,如果單單隻有楊秀清勸說洪秀全反叛,洪秀全是不會輕易反叛,但是當時的廣西實在是整體狀況都不好,以致於洪秀全在聽了楊秀清的話以後,“始懷異志……製造甲兵旗幟,買馬購炮,逆跡漸彰”。

那麼當時廣西到底具備了哪些條件,使得原本只想蓄財致富的洪秀全,改變初衷的呢?下面就有小佛來給大家分析分析當時廣西的一些現狀。 首先相對於廣東而言,廣西沒有在和西方交流方面,近乎於沒有,並且“廣西山多田少,地皆磽确,物產甚希”,以致於當地的普通百姓能夠謀生的行當比較少,難以果腹,再加上山多林密,可以方便反叛的人藏身。 百姓生活不好,那麼可以貢獻出去的稅收就少,官府能夠使用的經費就少,沒有錢來購買武器和發工資,怎麼有能力鎮壓反叛?洪秀全之輩也是清楚這個現狀。官府沒有能力鎮壓,就只有姑息養奸,以鄰為壑。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鴉片戰爭以後,廣東境內要抵抗外軍入侵,就會召集鄉勇,等到清廷和西方國家和談,自然要解散多餘的鄉勇,而這部分被遣散的鄉勇中有部分無業遊民,在廣東境內混不下去,就跑去鄰近的廣西,有戰鬥經驗。再加上廣西土著和客居的人,矛盾多,失意的一方就成了洪秀全等人可以拉攏的人。

以上這三個原因都是不可或缺,為洪秀全起兵能夠成功出了一把力。當洪秀全他們在金田起義,洪秀全被推舉為天王的時候,廣西的官府並沒有引起重視,“警報傳至省城,而大吏皆諱言兵,不發大軍往剿,視為平常之賊,仍令本郡兵役下鄉拘捕,惟滋擾良民,而不近賊,巧於趨避”。 這麼多因素利於洪秀全發跡,他趁機做大做強,和清廷抗衡……

參考文獻:羅爾綱、王慶成,《太平天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