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多抗日戰爭電視連續劇都沒有提到粵軍,粵軍跑到哪裡去了?

知足常樂144394830


抗日戰爭期間,粵軍的作戰不為大家所知,這一點倒不是說廣東人民不積極抗日,廣東子弟兵也為整個抗日戰爭付出過巨大的犧牲,在所有抗日士兵的統計裡面,廣東出並達到全國第五,但是很多由廣東人組成的軍隊,也就是粵軍在抗日體系裡面一直都名聲不顯,這是何原因?

首先粵軍名震天下的一仗是哪一戰?很明顯是北伐戰爭,孫中山先生創立的黃埔軍校就在廣東,廣東也一直跟孫中山一起合作,發動北伐戰爭,其中第四軍就是由粵軍組成的,第四軍中最著名的就是葉挺的獨立團,號稱鐵軍,在整個北伐戰爭期間,(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除了黃埔軍校成立的第一軍以外,第四軍可以說風頭無二!

但是這也為接下來粵軍逐漸放棄自己體系融入到中央軍埋下了一個隱患,我們大家都知道蔣介石這個人有野心,他並不希望國內那些小的,大的軍閥存在,他希望的是能夠一統天下,所有東西全部歸他指揮他打擊汪精衛,打擊國民黨元老,他打擊國內大大小小的軍閥,都是為了這個野心,自然在北伐戰爭期間裡面。風頭無二的桂軍,粵軍都是他重點提防的對象。

桂軍他暫時下不了手,因為李宗仁,白崇禧這兩個人都不是什麼善茬,而且一直把自己的軍隊脫離在中央軍之外,兩個人就跟老狐狸一樣,鬼精鬼精的,你拿他暫時沒有任何辦法。

但是,粵軍就有點不一樣了,他跟北伐軍尤其是跟蔣介石接下來要創立的中央軍聯繫太大了。蔣介石立刻就發起了機會,什麼風化打機,

在這其中比較著名的兩個人比一個衛立煌將軍第二個薛嶽將軍,這兩個人蔣介石利用民族大義,在加上國家統一一系列幌子,把他們攬到自己懷裡面。與此同時,他們麾下一大批歸他們統領的軍隊,也就是一部分的粵軍也歸到蔣介石的麾下,這樣還不算,在陳濟棠事情爆發以後。蔣介石立刻拆解粵軍,將粵軍整體體系打散,不僅幹掉了陳濟棠為首的大多數粵軍元老。並且利用各種各樣的名義將粵軍調離廣東去。其他地方作戰,比如說第19路軍,1932年在上海跟日本人作戰的就是第19路軍。

1936年兩廣事件以後,蔣介石將粵軍直接一分為二,這回是明搶了,第66軍第83軍直接歸入中央軍行烈北上抗戰,其餘的軍隊留給餘漢謀指揮。

實際上這個時候留在廣東境內自成體系的粵軍只剩下了三個軍,別說是出去支援其他人進行抗日了就是保住自己的地盤兒都已經是十分吃力,所以號稱自己是粵軍以粵軍為體系作戰的部隊,一直活動在廣東境內沒有將自己名聲給傳播出去,而出去的粵軍由於打散了體制,出門在外,只能夠頂著其他人的名頭,比如說自己是歸哪個集團軍管的,出去以後只能夠跟其他人說我是歸哪個集團軍的,這個集團軍主要是哪個地方的人組成的,所以我就嫁出去的女兒跟娘姓。

現在我們站在整個一個信息社會的高度瞭解到了這個情況,並對抗日先烈表達最高的敬意,為了能夠抵抗日本侵略者,我們中華民族真的是付出了太多。


漩渦鳴人yy


下面是從網上無意中搜到的一篇文章,是一個廣東的學生調查後寫的

《抗日血思》之“文祭廣東軍

  本文摘自瀋陽出版社出版的《抗日血思》一書,作者李展騰。李展騰系南京炮兵學院學生,2005年參加過“南京大屠殺”調查活動,調查成果收錄在《倖存者調查口述》史料集中,2006年1月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面世。

  文祭廣東軍

  一

  廣東軍雖不是蔣介石的親信部隊,但在抗日戰爭中卻有不可抹滅的功勞。廣東軍的裝備比不上蔣介石的中央軍,但抗日的戰鬥力和為國獻身的精神卻絲毫不比中央軍差。廣東軍在我心裡的地位極其重要,我十分敬重他們為國捐軀而不求名利的精神。因此,我對廣東軍的抗日曆史做了很多的研究和思考。

  根據我的研究結晶,我感到遺憾:“廣東軍的抗日功績很大,但多年來卻少有學者、專家提及,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臺兒莊會戰、長沙會戰、支援緬印抗日、廣州保衛戰等戰役,廣東兵都直接或間接地出了力,為抗戰的勝利貢獻了血和汗乃至生命”。

  在我未參加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的調查工作前,我對廣東兵的抗日史是全然不知的,但在我參加調查工作後,我多次在南京東郊老百姓的口中聽到廣東兵的好,我從他們的訪談和眼神中看出,他們對廣東兵的尊敬與懷念。這些老百姓大多是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他們都是八九十歲老人了,見證過廣東兵在南京保衛戰的戰鬥過程,他們懷念廣東兵也是正常的。

  廣東軍在南京東郊有這麼好的口碑,這讓我異常驚訝!因此,我對這段歷史也來了興趣,決定研究看看,於是我藉著走訪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之機,也向他們打聽廣東部隊在南京保衛戰中一些情況。老人們只要知道的,都很樂意向我講,因為他們感念廣東軍當年保衛南京百姓的恩德,特別是他們知道我是廣東人後,對我更是熱情,這也許是愛屋及烏吧!

  因此我一步步地走近廣東部隊抗日的歷史,當我越走越近時,我的感觸也越來越深。身為一個廣東後輩,來到南京求學,又有機緣為歷史盡點微力,這是何等的趣事。其實,我早就立志,要為國家做貢獻,兼濟天下是我奮鬥的立足點。因此,研究廣東兵抗日給我帶來極大的樂趣,不,是責任感。

  我的責任感之堅定,基本上是源於廣東兵在南京抗日所撒下的血汗,但他們又何止在南京撒過血汗呢?全國的抗日烽火中,他們無所不在,他們的血是無處不撒的。在與日軍的戰鬥中,他們有的成了英雄,也的成了烈士,而他們家中的妻小,卻在家中倚門遙望,盼著遠征的丈夫!因此,我感到沉重。

  二

  淞滬會戰打響,廣東部隊六十六軍、八十三軍在上海與日軍苦戰3個余月,死傷過半。六十六軍一六○師956團葉祿群寫的《葉公回憶錄》有這樣的記載:

  士兵傷亡過半,機槍大半被炸燬,在翼中央友軍也被打得七零八落,自己指揮著兩挺,重機仍在猛烈的向敵**群和步兵射擊。傾刻,我重機陣地落下炮彈不計其數,倭軍**也到陣前隔溝三四十米,掉轉**車頭,用小鋼炮轟我重機陣地……哎,第一槍槍長郭榮忠陣亡了,在二十三日,郭榮忠曾向我要求索取梁排長遺下那支駁殼槍,我立即交會與他,郭又說:我今年二十九歲,坐下一男一女,如果戰死,妻子年輕,請兄代為通訊,叫妻帶兒子改嫁,女兒送別人撫養,免誤彼青春,旋示通訊地址。當時,我曾罵他:怎麼淨說傻話!吉人自有天相。現在郭榮忠已全槍覆滅,陣地內外血肉橫拋,第二槍雖然仍在射擊,但射手犧牲過半,正槍長李興仁負重傷……

  淞滬會戰之激烈,廣東部隊犧牲之巨大,在此全然可見,特別是上述郭榮忠勸妻改嫁的內容,更是深入人心。廣東兵之英勇和犧牲精神,讓我這後輩深深敬重,懷念。

  淞滬會戰失敗後,廣東軍於11月21日奉命開赴江陰。在江陰與日軍展開激戰,各有勝負。29日,奉命向湯山轉移,揭開了南京保衛戰的序幕,六十六軍一六○師956團於12月1日佔領湯山境內的珠山、登子山和青龍山陣地,準備借住山勢打擊朝夕南京之敵。

  這時的廣東軍是一支真正的疲兵。據孟墓自然村龐家鈞老先生回憶,1937年農曆冬月初六凌晨,有支廣東部隊開到孟墓,挨家挨戶敲門,要求進屋避寒,村民門一看,只見他們都穿著單衣短褲,只有少數幾個穿棉背心,一個個站在寒風中瑟瑟發抖。

  廣東軍到南京時,正好碰到南京寒冷的天氣,他們穿的都是廣東夏天的軍裝,單衣短庫,冷得實在不行,有的人就向老百姓討被單裹身。他們對老百姓很客氣,軍民關係確實不錯,買東西也都付現錢。麒麟門的吳為忠老先生告訴我,廣東兵買了他家一頭大豬和一頭小豬,大豬給5塊錢,小豬給5毛錢,他家就是拿著這筆錢跑反(南京方言)的。

  在寒冷的天氣下,廣東軍因為穿著單衣短褲,手腳被凍得通紅,但他們仍然奮勇抗戰。湯山地區是南京的東大門,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當年日軍就是沿著句容向湯山進攻打進南京城的,在湯山的孟墓、陳坊、神童村一帶,廣東部隊和日軍曾在那展開激戰。1999年,有家海外寧文報刊登文章,報道了兩個連的廣東兵在孟墓觀測塔與日軍激戰的始末,標題就叫做《英雄鐵塔》。

  在孟墓一帶,廣東軍英勇頑強,打得很出色,但他們孤軍奮戰,沒有後援,傷亡越來越大。孟墓自然村的龐家鈞先生回憶說,在鐵塔作戰的廣東兵最後只剩四個,他趁著天黑撤了,戰鬥中犧牲的廣東部官兵則被附近村民運往火叉山挖坑埋葬,埋葬地點未留標誌。

  英勇的廣東兵就這樣犧牲了,埋葬的時候連塊墓碑都沒有。青龍山、方衝一帶,也有很多犧牲的廣東兵由當地老百姓掩埋,但都沒有留下墓碑,據陳家邊的楊官華先生回憶,在方衝也犧牲了很多廣東兵,當他們到方衝時只見開始腐爛的死屍,散發著一股難聞的臭氣,就把路上和田裡的死屍埋了。他三叔因抬屍體太多,還中了屍毒,治了好幾年才慢慢治好。

  麒麟王后村的王祖堯先生回憶告訴我,廣東兵在獅子山上,鬼子在饅頭山上,他們還幹了一架。有個廣東兵在撤退至村南頭的水塘邊時被鬼子打死了。因此,我還和王老先生在水塘邊合照了一張相片,以慰亡靈。

  廣東部隊在湯山附近雖拼死抵抗,但因無援兵補給無著,裝備不足等劣勢,終究還守不住南京東郊,退進南京城內。

  日軍囂張至極,由南京東郊長驅直入進攻南京城。12月12日午後,南京城內秩序大亂。唐生智眼看撐不住了,便決定“大部突圍,一部渡江”。但實際執行時,除六十六軍和八十三軍成功按原計劃突圍外,其餘部隊均突圍不成。葉祿群先生寫的《葉公回憶錄》記載:

  十二日黃昏前,956團全體集合於和平門內,團長喻英奇講話:叫炊事兵帶掉炊具,士兵拋棄行李,輕裝突圍返廣東。我們已被敵人包圍,我們廣東人不做衰仔(不當孬種),不做倭俘,今晚我們就從東流嶺打出去……

  廣東軍身著單衣短褲,卻乃然奮勇抗戰,實在讓人尊敬。他們於12月12日開始突圍,突圍成功後又轉戰大江南北,為抗日事業勝利奮戰到底。武漢戰、臺兒莊會戰、長沙會戰都有他們的身影,特別是1942年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出力最大、犧牲最多。他們為亞太地區的和平勝利做出了貢獻.更為中國人爭了口氣。1944年,中國駐印軍緬北反攻戰,出力最多的還是廣東軍部隊,他們有力地打擊日本侵略者,實在是大快人心。

  三

  在做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口述工作的同時,我有幸從湯山附近的百姓口中瞭解到廣東部軍當年在東郊抗日的事蹟,真乃緣分。就是因為這個緣分,我這個廣東人對廣東兵做了很多研究。

  廣東軍裡有湖南人,也有廣西人,還有是廣東人,他們是廣東部隊,駐守在廣東,聽廣東集團軍的號令,偶爾也和蔣介石唱對臺戲。為了探尋廣東軍的作戰歷史,我還和當年當過六十六軍一六○師956團團長喻英奇的後人聯繫過。

  喻英奇團長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是湖南湘西人,早年立志報國,便路到廣東投軍。投軍後,喻英奇先生屢立戰功,頗得上級賞識,在南京保衛戰中,喻英奇先生任956團團長,更是身先士卒,立下了汗馬功勞。喻英奇先生一生軍旅,抗日時曾受重傷斷了一條腿。他的妻子還是共產黨員,曾任湖南某縣地下黨縣委書記,也是一個一生為國為民的女強人。

  喻英奇先生夫婦都是抗日的英雄,其兒子更是有先人風範,在湖南某單位工作不求名利,一直腳踏實地。去年中共召開抗日將領家屬會議,喻先生所得慰問金全部捐給湘西窮困學生,其人品之高尚,在此可見一二。喻先生上網看到父親部下葉祿群先生寫的回憶錄時,對葉老先生抗日精神深感敬佩。於清明節專門從湖南趕到廣東葉老先墓前拜祭,葉老的後人至今還不知這人就是其父的上級之後。

  喻先生雖對我研究廣東兵抗日曆史的事沒幫上多大的忙,但他告訴我,網上一搜,都是什麼川軍抗日史,廣東兵的抗日功績絕不比川軍差,可網上一點資料都很難尋找,這是不正常的。喻先生說得對,廣東軍的抗日功績絕不比川軍差,只是我們廣東的學者、專家做得不夠,沒有深入瞭解,還歷史一個真相。

  我作為一個廣東人,我為廣東有過這樣的抗日部隊感到驕傲,但我也為廣東兵的抗日功績沒得到有效宣傳,而感到遺憾。人家四川都建川軍抗日紀念館了,而廣東還是無所樹。戰死在南京東郊的廣東兵連塊墓碑都沒有,我只好以此文為祭,願亡靈有知得以安息。


神是人


抗戰中有支部隊叫粵軍,有些士兵叫廣東兵。

粵軍不但沒有跑,還在抗戰中做出重大貢獻。他們浴血奮戰,殺敵無數。

1937年抗戰開始,90萬廣東士兵奔赴前線,抵抗侵略者,出兵數量居全國第五。這是一支背後總帶著斗笠的軍隊,他們是中國最具革命歷史的英雄部隊。



1932年的1.28淞滬抗戰,是中國在9.18事變後的第一次大規模抗戰,戰鬥隊伍是第十九路軍他們是粵軍。

五年後的南京保衛戰失利,第66軍在紫金山,少將副師長羅策群率部突圍,戰鬥中他大喊:“兄弟們,跟我來,勿要做衰仔。”不幸中彈,壯烈犧牲。這也是粵軍。此戰66軍和另一隻粵軍83軍損失慘重,粵軍只剩下3000多人,大部分粵軍將領犧牲,現在的南京廣東山莊,埋葬著這些先烈。

1938年,粵64軍,粵66軍,粵第4軍集結萬家嶺,在粵軍將領薛嶽指揮下,全殲日本106師團。史上第一次全殲日軍師團,是抗戰中最激動人心的時刻之一。


1939年開始的長沙保衛戰,指揮者又是薛嶽,粵第4軍參與戰鬥,中國軍隊總計投入100多萬人,共計殲敵10.7萬餘人,薛嶽從此號稱“長沙之虎”。

1940年,全國9大戰區,司令長官有三人為粵軍將領,他們是張發奎,餘漢謀和薛嶽。三人組成鐵三角,互相支援,在廣東、廣西、湖南取得一系列重大勝利。

這些廣東兵,在民族危難時轉戰大江南北,各大戰役無不出現他們的身影,粵軍用血肉之軀築起保家衛國的銅牆鐵壁,這支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隊伍,他們光芒萬丈,無處不在。


滄海歷史春秋


粵軍一直都在,只不過收編於國民政府的中央軍,雖然不是蔣介石的嫡系,但是也是中央軍的存在。一直以前,都強調國民革命軍,從而淡化了“粵軍”。

粵軍來源於,地方新軍,八國聯軍侵華後,袁世凱統籌訓練新軍,在北洋六鎮後,開始在全國推廣現代化陸軍,後來的許多軍閥都源自地方新軍,比如桂軍和滇軍,後來陳炯明、李濟深等人和孫中山逐漸在廣東站穩腳跟,成為粵軍。

後來陳炯明發生叛變,孫中山在驅逐了陳炯明後基本掌握了對粵軍的主導權,1925年孫中山去世,1926年蔣介石北伐,粵軍第二軍許崇智相應國民革命軍,成為國民黨新軍閥。

在北伐戰爭中,粵軍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比如葉挺所在的獨立團就來自於第四軍,在北伐期間第四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被稱為鐵軍。

在抗日戰爭期間,粵軍的將領張發奎、薛嶽、餘漢謀等都發揮了積極的貢獻,三個戰區的司令長官為廣東人,第四戰區張發奎,第七戰區餘漢謀,第九戰區薛嶽,抗戰期間在廣東、廣西、湖南等地積極抗日。

粵軍也相繼參加了淞滬抗戰、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蘭封會戰、萬家嶺之戰、廣州戰役、長沙會戰、桂南會戰、兩次粵北會戰、衡陽解圍戰、桂平戰役、韶關戰役、贛南戰役、反攻廣西,以及廣東省內的各大小戰役。

只不過抗日戰爭題材的影視劇主要集中來八路軍等方面,對於主要戰場的國軍則不會過多表現,你說全是國軍打的日本,那豈不是蓋過我們八路軍了?


史論縱橫


抗日,粵軍一直都在。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的淞滬抗戰,面對日軍挑釁,蔡廷愷第十九路軍奮起還擊,打得日軍三易主帥,裝備雖差戰意旺盛,喊著“丟你老母”衝鋒陷陣,擊斃日軍第九師團聯隊長林大八,生俘大隊長空閒升,這十九路軍不就是妥妥的粵軍嘛。

粵軍中的第66和83兩軍都參加了後來的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傷亡慘重。實際上自餘漢謀等一批粵系將領在“兩廣事變”中驅陳投蔣後,粵系軍隊已被一分為二使用,一部分被軍事委員會調往各戰區參戰,一部分由余漢謀、香瀚屏等統領堅持在廣東本省抗敵。



(蔡廷愷將軍)

比較耳熟能詳的有第四軍(北伐時就屬於粵系的番號,新四軍番號即由此對比而來),被“老虎仔”薛嶽要到了第九戰區,是萬家嶺大捷和前後四次長沙保衛戰的參與者,抗日功績還是不錯的。由於薛嶽在第四次長沙會戰中指揮失誤,長沙淪陷,負責防守長沙的第四軍軍長張德能被蔣介石下令槍決,替薛嶽背了一口大鍋。

這位張軍長是張發奎的侄兒,回頭第四戰區張司令長官就找茬斃了一箇中央軍的師長,國軍內部是真亂。

1938年日軍在大亞灣登陸,攻陷廣州,廣東一下子從大後方變成抗日前線,留在本省的這部分粵軍在四戰區副長官、第12集團軍司令餘漢謀率領下退至韶關一線堅持抗敵,先後進行了三次粵北會戰,其中前兩次粵北戰役粵軍全部是大捷,各殲日寇萬餘兵力,使廣州日軍不能北上湖南,有力保證了薛嶽九戰區的後方安全。

(張發奎將軍)

餘漢謀集團軍主力為第62、63、65軍,一水的廣東子弟兵,近來的抗戰歷史研究中,對粵軍在粵北的堅持著墨甚少,不知為何。

如果責怪“餘漢無謀、吳鐵失城”丟失廣州也是不太公平的,首先粵軍精銳已抽調一空,武漢會戰餘漢謀又被調出5萬粵軍前往華中,手中部隊戰力有限,況且1938年的日軍是非常強悍的,另外一邊三萬日軍同樣打下了廣西南寧。

1945年9月28日,已經升任第七戰區司令長官的餘漢謀上將,在汕頭接受日軍第23軍司令田中久一的投降,為粵軍抗戰劃上句號。



(餘漢謀將軍)


度度狼gg


其實近代粵軍可以說是戰功赫赫,北伐戰爭被譽為“鐵四軍”;共產黨南昌起義部隊的主力都來自粵軍;粵系的19路軍更是在9.18後打響了抗日第一槍,在1932年1月28日的淞滬抗戰中獨自抗拒日本兩個師團,殲滅日軍上萬人。

至於為何最近很少宣揚粵軍的事蹟,那是因為自南昌起義後就一直和共產黨為敵,是剿滅紅軍的急先鋒;首先南昌起義的部隊最終被粵軍所殲滅,後來紅軍和粵軍爆發了幾次戰役都使紅軍傷亡慘重,第三次反圍剿的高興圩戰役,蔡廷鍇的19路軍單挑紅一、三軍團,紅軍慘敗傷亡超過5000人;水口戰役粵軍8個團大戰紅五軍團,紅軍扔下幾千具屍體而一無所獲。

抗日戰爭粵軍基本被編入中央軍序列,參加了歷次抗日戰役,其中粵軍將領薛嶽領導四次長沙會戰,殲滅日軍超過10萬人,是日軍在中國戰場最慘重失敗。

解放戰爭粵軍完全站在蔣介石這邊,是對抗共軍的主力,其中粵系64軍表現最為出色,南麻臨朐戰役大敗華野主力,華野傷亡高達5萬;膠東追殲戰佔領山東大部分地區,把華野打入最黑暗時期;淮海戰役的碾莊戰役64軍最為頑強,抵抗到最後殺傷華野5萬之眾,而自己全軍覆沒無一投降。


二月春風似剪刀10


由廣東子弟兵組成的粵軍部隊從抗戰一開始就一直活躍在中國戰區南方包括緬甸在內的各個抗日戰場。

最早的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軍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變,與之對陣的第19路軍就是標標準準的粵系部隊。前兩個回合,裝備簡陋、足蹬草鞋的第19路軍硬生生讓日本海陸軍未越雷池一步,打出了國威軍威!

1936年兩廣事變後,粵軍部隊一分為二,一部分被加入中央軍序列,調入京滬沿線另一部分由廣東省主席餘漢謀率領,駐防廣東。全面抗戰爆發後,加入中央軍序列的葉肇第66軍、鄧龍光第83軍在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中與日軍血戰,其中粵軍大將張發奎還擔任淞滬戰場右翼軍總司令,指揮兩個集團軍迎戰日軍。

南京保衛戰中,66、83軍打響第一槍,最後因寡不敵眾被迫突圍,相比之下也是參戰各軍中唯一在撤退途中避免重大損失的部隊。66軍後來經過整補,加入了中國遠征軍序列,殺出國門繼續與日軍作戰。

另一個粵軍出身的第4軍,在北伐戰爭時期即是大名鼎鼎的鐵軍。抗戰時加入華中第九戰區,由同樣是廣東籍出身的戰區司令薛嶽指揮,在武漢會戰萬家嶺之戰和三次長沙大會戰中一直作為第九戰區的尖刀部隊,重振鐵軍雄風,殺敵無數。

駐防廣東的第62、63、65軍約13萬人,擁有50萬條槍,則是更為純正的粵軍子弟。在第四戰區副司令長官餘漢謀率領下為保衛家園與日軍血戰。雖然一度丟失省城廣州,但是並未撤離廣東,在以曲江、韶關為中心的粵北地區繼續力扛日軍直至抗戰勝利。先後在這裡組織3次粵北會戰,前兩次均大獲全勝,殲滅日軍2萬餘人。最後一次受豫湘桂戰役的影響,餘漢謀獨木難支被迫退向連州。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已經升任第七戰區司令長官的餘漢謀上將率部光復廣東全境並在汕頭接受日軍第32軍的投降,為粵軍的光榮抗戰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抗戰中,廣東十九路軍率先奮起反抗,抱著奮殺之信心和勇氣,以落後之裝備,懸殊之兵力,打得日軍四易主帥,注意了,網上好多寫為三易主帥,其實是日軍四易主帥!而且對方都是不可一世的名將。

南京保衛戰中全軍潰敗,唯一成建制敢於從正面突出重圍的是廣東粵西茂名的鄧龍江將軍所統領的83軍。

看到前面有人鄙視日軍輕易侵佔我廣東,試問日軍兵鋒所到,何處不淪陷,要說四川不淪陷,那有許多實質的有利條件及資源。即是淪陷了就是淪陷了,不想過多解釋。但是粵軍主力已經北上,廣東省政府遷至粵北曲江,卻並不是消極避戰,隨後取得粵北大捷,省政府才能在粵北站穩腳。

網上一片倒的吹張靈甫,殊不知萬家嶺的前敵總指揮是後來任廣東省政府主席的李漢魂將軍,而張靈甫彼時不過僅是一個團長。

土肥原賢二大家都知道吧,此人是日本的大特務頭子,狡詐兇狠,卻在蘭封會戰中被李漢魂將軍率部大敗,李將軍榮獲“華胄榮譽獎章”,直到八,九十年代,我青年時期,在《血戰臺兒莊》得以公映以來,環境寬鬆,抗戰老兵每每講起蘭封會戰和李將軍,無不眉飛色舞。但是何曾有宣傳過這段歷史?又有多少年輕人知道?

1938年李漢魂調集所部8個師的兵力,取得了德安大捷。所部獲“鋼軍”錦旗獎1面。

粵軍將領,獨九族中將旅長華振中,一旅之長居然是個大中將,而且與葉挺等名將都是同窗好友,華公勇武非常,萬家嶺大捷中乾死日軍一0六師團參謀長成富成一大佐,在牛毛尖、缽盂山率部伏擊留守日軍輜重兵第101聯隊、第103聯隊及其大中小隊均被華振中將軍率部全殲!全軍覆沒!此役,擊斃不可一世的日軍少將飯冢國五郎。

但是,知道華振中將軍威名的有幾人?又有誰知道極具氣節的華將軍不願去臺,在馬來西亞從事教育事業,為名振國外的華僑首領?

至於其他的威名遠震的抗戰將領,如薛嶽、張發奎、羅卓英、蔡廷鍇等等就不再細說了。

且看抗日戰爭中青天白日勳章獲得數量的統計省份和排名:廣東26、河北23、浙江20、安徽18、山東15、遼寧13、湖南13、河南9、湖北8、陝西8、四川7、江西6、山西5、江蘇5、貴州5、重慶3、吉林3、廣西3、天津2、上海1、黑龍江1、福建1、海南1、甘肅1、臺灣1、

不要說全廣東,在我的家鄉粵西,國民黨抗日將領就多達百位,在下孤陋寡聞,據我所知的就有: 蔡廷鍇,李漢魂,鄧龍江,梁華盛,陳沛,梁漢明,王德全,甘清池,林柏生,林梅閣,吳應基,董煜,張炎,譚啟秀,區壽年,葉少泉,鄧經儒,李友莊,李慶文,黃茂權,劉其寬,冼盛楷,陳任之,詹式邦,梁為焯,鄭為楫.....以上均為抗日戰爭中有軍功的國民黨少將以上軍銜。

所以說,抗日戰爭中,粵軍不但有英雄,而且多有厲害的大英雄呢,不過我們老廣從不會跟別人爭得面紅耳赤,粵人從來都繼承著先祖的沉穩、低調、務實。廣東有句老話叫做“泣(悶)聲發大財”,你們爭得起勁,我們等閒笑之,一心著力發展經濟,但是一旦國家有難,烽煙再起,南粵大地上,勢必會再演如“虎門焇煙,三元里抗英,寸金橋抗法”,或者再幹強敵三易、四易、甚至五易主帥。


賺錢還債養兒子


廣東,是國民黨政府的發家之地,北伐的起點,粵軍是其重要支撐,但經過幾個重大歷史事件,粵軍幾乎不再是獨立存在,那我們看看都是那些事。

廣東軍閥陳炯明與國民黨合作,力邀孫中山到廣州成立革命政府,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開始。不久,陳炯明反對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治主張,發動叛變。國民黨以蔣介石為總司令,先後發起兩次東征,擊敗陳炯明。此事件,粵軍分裂兩部份,一部份堅定支持國民黨,繼續留在國民黨部隊中,另一部份隨陳炯明被擊散。


隨即成立北伐軍,第一軍,由何應欽為軍長,軍隊中高級軍官,以國民黨自身軍事人才出任,這部份人,大多在黃埔任教。下級軍官,以黃埔各期畢業生為主,士兵多為廣東招募,這支部隊,就是蔣介石的嫡系,後來的中央軍的核心基礎。

第四軍,軍長李濟深,部隊基本面就是老粵軍支持革命的部份。李濟深在粵軍革命派中極具威望,有“兩粵名將盡門生”之譽。第四軍一部隨軍北伐,攻無不克,被譽“鐵軍”。一部留守廣州大本營,確保後方安全。如果陳炯明被稱為老粵軍,第四軍即為新粵軍。


四.一二後,國共反目,第四軍中,有以共產黨為主導的葉挺獨立團,而且全軍共產黨員廣泛分佈,故南昌起義,第四軍有不少部隊參與。蔡廷鍇中途脫離了起義。南昌起義軍主體進入廣東,與之作戰的,也是李濟深留守廣東的錢大均部。

之後,第四軍爆發過兩次內戰,內部分裂,陳濟堂留守廣東,成為“南天王”,兩廣事變後被蔣介石分化瓦解,這部份粵軍完全消亡,被蔣竊取。粵軍部隊只留下省外作戰的十九路軍。

1932年1月28日,十九路軍在上海與入侵日軍打了一仗可歌可泣的淞滬抗戰。很多人把32年的淞滬抗戰和37年的淞滬會戰混為一談。十九路軍是打響全面抵抗日本侵略的第一支部隊。



1933年,李濟深會同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在福建發動反蔣事變,史稱福建事變,失敗後,新粵軍大佬幾乎全部被邊緣化,軍隊也被各方瓜分。


淨月暖陽


有點棒子的感覺,過去沒人說,現在由於經濟發展了,於是,漢語保存地在粵,粵語是古漢語唯一的正宗發音!什麼好事都要看看有粵人參加沒有,這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畢竟中國歷史上,嶺南地區參與的晚,始終不是主要地區,現在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橋頭堡,終於站在最前列了!但不是因為現在站在最前列,所以,歷史就要改寫成自古粵地就在最前列!粵軍是中國近代革命的主力軍,北伐的主力,也就是國民革命軍的基本力量!隨然經歷過國共分裂,蔣粵內戰,粵軍四分五裂!但是,中央軍的班底也還是從粵軍開始組建的,所以,粵軍是最早被蔣改組收編的地方軍閥部隊,大多都成了中央軍編制!而且,粵軍的地方軍閥頭目基本都被打垮或者邊緣化了!軍隊中的各個將領,都成了中央軍的主力將領!所以,以後就看不到以粵軍的名義作戰的說法了!國民黨軍隊中,有許多有名的戰將都是粵軍出身。但沒有自己的軍隊,都是統領中央軍部隊的!這從共產黨紅軍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所以,不像其他的地方軍閥部隊,能被稱為川軍,晉綏軍,桂軍,東北軍,這些地方軍閥,蔣沒有能打垮改組他們,只是名義上歸順了!比如,黔軍的王家烈,被紅軍打垮,就被蔣收編了,於是,黔軍就消失了!這也嚇壞了各地軍閥,都對蔣留有一手,這也是紅軍長征能走完兩萬裡的原因之一!抗戰時期,全國人民同仇敵愾,蔣的威望達到巔峰,於是,各地軍閥才被名義上收編成統一的國軍!但中央軍和雜牌軍始終存在!直到新中國成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