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齊魯地名探究——因章丘山而得名——章丘

【開篇語】自幼長在孔孟之鄉,雖不才亦多受傳統文化之影響,一向喜歡探究歷史,追溯既往。一直以來,對地名頗感興趣,充滿好奇——為何金鄉並無金礦,濟南、濟寧、濟陽得名的濟水消失去了哪裡,而魚臺、嘉祥又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凡此種種,都讓我浮想聯翩,於是我決定去探究這些地名的由來,以及這名字背後隱藏的歷史,還有,關於這裡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齊魯地名探究——因章丘山而得名——章丘

章丘地圖

【地名由來】

公元556年,高唐縣遷至女郎山(章丘山)南建城。隋開皇十六年(596年),"以博州亦有高唐,改為章丘縣",取縣北山章丘為名。舊章丘城北1公里處有山名章丘,縣因山得名。此為"章丘"作為縣名之始,距今已有1423年的歷史。

齊魯地名探究——因章丘山而得名——章丘

章丘山,即現在的女郎山,在章丘舊城北里許。相傳,大禹的治水功臣大章、豎亥的三個女兒被洪水淹沒,葬於此,故名。

大章,古人名,大禹的臣子。《淮南子·墜形訓》:"禹乃使大章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二億三萬三千五里七十五步。"

齊魯地名探究——因章丘山而得名——章丘

李白《大獵賦》雲:"大章按步以來往,振策而奔走。足跡乎日月之所通,囊括乎陰陽之未有。"

齊魯地名探究——因章丘山而得名——章丘

章丘區是山東省的一個市轄區,位於的東部,地處北緯36°25′-37°09′,東經117°10′-117°35′之間。章丘區地勢處於、、,南高北低,流經北境。章丘區屬暖溫帶半溼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截至2017年,章丘區總面積1719平方公里,轄15個街道、3個鎮,921個村(居),2018年末戶籍人口105.2萬人。


齊魯地名探究——因章丘山而得名——章丘

章丘大蔥聞名天下,章丘大蔥,屬百合科蔥屬,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又稱菜伯、和事草等。辣味稍淡,微露清甜,脆嫩可口,蔥白很大,適易久藏。章丘大蔥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多種維生素、氨基酸和礦物質,特別是含有、和具有強大的殺菌能力的蒜素。

【尋歡文史】

唯一攻入函谷關的六國名將——匡章


齊魯地名探究——因章丘山而得名——章丘

匡章

章丘之名源於章丘山毫無爭議,但是關於章丘山之名卻還有一個說法,即章丘山得名是因為此地乃是匡章埋骨之地。

匡章,陳姓,田氏,名章,戰國時期齊國名將,人稱章子或者匡子。初學於魏國,是孟子的學生。末年,成為齊軍將領,率軍打退秦國進攻。六年(公元前314年),乘著燕國子之內亂,率兵十萬,直破燕都。齊宣王八年(公元前312年),在濮水上游抵禦,作戰失利。十九年(公元前301年),聯合韓國、魏國攻打楚國,在垂沙(今河南縣)大敗楚軍,殺死楚將。三年(公元前298年),率齊、魏、韓三國聯軍 (後加入趙、宋兩國)攻破秦國,迫使秦國求和。

匡章,舜的後代,先祖在周初被封於陳國,其後代的一支後來流落到齊國,改姓"田",而後將齊國原有國君取代,建立"田齊"。匡章就是這一支的後代。所以匡章又叫:陳章、田章、章子、匡子。

匡章作為齊國大將,歷仕齊威王至齊閔王三世,是齊國霸業的奠基者。匡章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家,唯一可惜的是司馬遷並未對其列傳。其事蹟主要從先秦諸子典籍中查考。雖然匡章打的仗不多,但都是改變戰國格局的名役。

桑丘之戰

桑丘之戰是匡章指揮的第一次大戰,也是商鞅變法後秦國與鄒忌變法後齊國的首次交鋒,匡章運用間諜戰術打得秦惠文王自稱西藩之臣。此後二十年齊秦二國再無交兵。

滅燕之戰

六年(公元前314年),匡章利用燕國人心離散的機會,北上五十天滅掉燕國(戰國策記載三十天),此戰過後燕國喪失大片領土,直至燕昭王繼位才恢復元氣。

垂沙之戰

在垂沙之戰中,匡章利用地形戰略,南下大破楚軍精銳,誅楚相唐昧。垂沙之戰以後,聯軍乘勝攻佔垂丘(今河南省沁陽縣北)、宛(今河南省南陽縣)、葉(今河南省葉縣)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國宛、葉以北的土地為韓、魏兩國奪取。唐眛死後,部將率領軍隊叛變並引發人民起事,起事隊伍一度攻下楚國郢都(今湖北省江陵市北),將楚國的統治區域分割成幾塊。

函谷關之戰

匡章在五年(公元前296年)率軍大破巔峰時期的秦國,攻入(戰國時期唯一入秦關的將領),遂歸韓河北及、歸魏河外及封陵以求和。

匡章死後葬於現濟南市章丘區北部一座山旁,於是此山命名"章丘"(章子之丘)。目前,匡章墓已出土,從出土文物看,此墓是一個貴族墓。

女郎山戰國匡章墓為一座"甲"字形豎形土坑木槨殉人墓,整個大墓口長13.58米、寬12.15米,槨室位於墓室中央,四周有寬大的生土二層臺,墓主用雙槨一棺,外槨蓋板上面埋有一個被肢解的殉人,槨外填充鵝卵石。在大墓的棺和槨之間,隨葬有大批的青銅禮器和兵器。

齊魯地名探究——因章丘山而得名——章丘

1990年,考古人員從墓葬的形制特點及隨葬器、棺槨、列鼎和樂器等方面,終於確定該墓為戰國時代匡章的墓。由此可知,章丘山源於匡章之說似乎也頗有道理,這也給章丘這個名字增添了更多的底蘊。

【歷史沿革】

商代,東、北部為蒲姑國。商末,西部為譚國(都城在今龍山街道城子崖)。

春秋時期,先後為譚國和齊國諸侯封地賴邑、寧邑、臺邑、崔邑。戰國,屬田齊。

秦,屬濟北郡。

西漢,屬青州部濟南郡(治東平陵城)。漢景帝四年(前153年),首次置縣稱陽丘(治回軍鎮,今繡惠街道回村)等。

東漢時,中部為陽丘縣,北部為菅縣、猇縣,南部為土鼓縣。後陽丘、猇縣併入東朝陽縣。

魏晉時期,東朝陽縣屬樂安國。

南北朝劉宋,改東朝陽縣為朝陽縣,屬齊郡。

北齊,廢朝陽縣置高唐縣(治回軍鎮)。北齊天保七年(556年),高唐縣遷治女郎山(章丘山)南建城。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以博州亦有高唐,改為章丘縣”,取縣北山章丘為名。

齊魯地名探究——因章丘山而得名——章丘

唐貞觀元年(627年),屬河南道齊州濟南郡。

宋、金,屬濟南府。

元,屬山東東路西南道濟南路總管府。

明、清,皆屬濟南府。

民國初,屬岱北道。民國三年(1914年),改屬濟南道。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劃為章丘、章歷2縣,屬泰山專區。

1950年4月,兩縣劃歸淄博專區。

1953年9月,章歷縣併入章丘縣(舊治章丘城,今繡惠街道辦事處駐地),劃歸泰安專區。

1958年8月,縣治遷明水。同年11月,泰安專區撤銷,屬濟南市。

1961年5月,泰安專區恢復,又劃歸泰安專區。

1979年1月,復屬濟南市。

1992年8月,撤銷章丘縣設章丘市(縣級)。

2016年12月22日,撤銷縣級章丘市,設立濟南市章丘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