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乾隆在晚年時為何親自為順治最痛恨的多爾袞“洗白”?

linjiayan9103


每當乾隆帝看到多爾袞的一句話,總是感動到落淚。這樣的人會謀反?誰能相信。

“太宗恩育予躬,所以特異於諸子弟者,蓋深信諸子之成立,惟予能成立之。”

多爾袞死後,關於他的資料被刪改的也不少,有些是實在刪不下去。

多爾袞是在乾隆帝洗白風中得以平反的,這股風吹了很多年,符合乾隆特立獨行的性格特點,雖然多爾袞擅作威福確有論罪之處,但是做為滿清入關最大功臣,皇族子孫翻看這段歷史的時候卻發現該功臣死都不得安生,實在也說不過去,滿清入主中原,多爾袞居功至偉,這一點又無論如何都沒法忽略,況且多爾袞被論罪的時候確有遭各派系打擊報復之嫌,言過其實之處,前幾任拍死一片,我仁以治國,捧起一群,這功績也是沒誰了。

順治為什麼最痛恨多爾袞,我們可不講什麼孝莊秘史,這點忽略掉。從皇權講起,豪格和福臨都有名正言順的理由做皇帝,就以豪格的基本面來說,表面上具有很大優勢,但生生的把自己玩壞了,他想讓別人再三推舉自己登基,就客氣了幾句而已,可惜在政治角逐趨於白熱化的情況下,誰會跟你客氣,一下就落了口實,被多爾袞一舉“拿下”,事後才知道找兩黃旗開罵,其實兩黃旗好不容易被整旗抬上來,如何甘心再降下去,這是他們“死忠”的由來,至於是豪格還是福臨登基,對他們來說都一樣,反正不直接易旗就行了,這個豪格的頭腦,我們就不說了。

而順治看到的不僅僅是因為多爾袞自己才能上臺,還有一點就是多爾袞在皇太極死後,曾經妄圖奪取皇位。

無人可用的時候知道把豪格放到四川賣命,基本平定以後不但無功反而有罪,直接圈禁致死。所謂的圈禁其實就是害死,豪格很快就死在了大牢中,這是弒兄之仇。

“政由葛氏祭則寡人”阿斗的苦楚,順治同病相憐,自己堂堂一個皇帝,竟然被多爾袞架空這麼多年,早些年連玉璽長啥樣子都沒看清就被多爾袞拿走了,什麼事情都是多爾袞擅作主張,自己根本沒有實權,說是擅權,僅僅兩個字,其實那麼多年來順治所受的委屈可不是這區區兩個字就能概括的,其中還包含著無力抗爭的屈辱和忿恨,最可氣的是由皇叔父攝政王變成了皇父攝政王,平白多了個爹。順治對多爾袞的恨,不下於萬曆忌恨張居正,清算是必然,缺的就是蘇克薩哈這號人的反水。

其實龍袍、圈地駐兵、意圖謀反等等這些事,乾隆帝都明白,從政幾十年了,還有什麼看不透呢,龍袍的問題和多爾袞府邸一樣,屬於僭越,和造反沒關係,入關前多爾袞要皇位很難,但是入關後如果他想要皇位,有大把的機會。

諸多罪狀是急於上位的蘇克薩哈整理而來,因分贓不均而忌恨多爾袞的一干官員,順便也落井下石洩憤,破鼓萬人捶,有事沒事捅兩刀,朝堂上的意見早已壓制不住了,說是多爾袞任人唯親,其實就是他任用漢臣,擠掉了很多滿貴嫡系的位子,在他們看來職位是滿貴的專屬資源,分給漢人就是吃裡扒外。

乾隆帝大概的意思是,多爾袞忒可憐,子嗣全無,墳冢在東直門外,因為年月已久,長滿了雜草,頗令人哀憐,想他當年攝政的時候,確實有擅權的行為,沒有很好的恪守臣子本分,身死之後,他原來的屬下率先發難,定了大罪諸條。但是念在入主中原的時候,可以說是睿親王率眾入關的,京城的肅清工作,各地的反抗勢力,他所作功勞最大,至今餘蔭尚在。讓內務府派人去墳頭瞅瞅,種些松樹啊楸樹啊什麼的,親支王公也都可以去祭拜,不以為罪,藉此來表達我乾隆深切緬懷他為大清做出的貢獻。

開國(入主)之功,多爾袞的功勞最大,因為太過專權所以遭人忌恨,剛剛死掉,蘇克薩哈就構陷他藉此上位,無非是怕旗主之位另尋他人,邀功上位。

當時的順治帝,他還只是個孩子,所以初期才沒有讓他親政,多爾袞如果有不臣之心,全國兵權在握,吳三桂這類叛臣也只知有多爾袞,別人誰他也不在乎,想弄死誰還不是妥妥的,活著的時候不篡位,死了以後就一件黃龍袞就成了罪證,有這種道理麼?他稍欠智商的親哥阿濟格,犯了錯,一樣被擼到郡王,這麼秉公辦事,到底有沒有反叛之心呢。

乾隆帝評價多爾袞是忠心可鑑,懂君臣大義,說他謀反查無實據,如果後期收集的證據足以證實,且又是聖祖的裁斷,我是不敢翻案的。從史料中,乾隆只看到了功績,沒有發現絲毫謀反的證據又涉及滿清最大的功臣,怎麼能不翻案呢。

多爾袞真的不拿順治帝當回事麼?

多爾袞曾經召集諸王,貝勒,貝子,王公大臣,派人給他們傳話:你們這些人,就知道諂媚、巴結我,從未看到你們如此崇敬尊重皇帝!我豈能容你們如此無理!想當初皇太極死掉的時候,我的老哥老弟都請我當皇帝,我對他們說,再這樣堅請,我就自己抹脖子,誓死不從!所以小福臨才當上了皇帝,繼承大統。

在那種情況下,讓我當皇帝,我都不當,你們只知道諂媚我,竟然不尊敬皇帝,我怎麼能容忍你們這些人,從今以後,為皇帝盡忠的,我珍惜重用他,不忠於皇帝,不敬愛皇帝的,就是再努力討好巴結我,我也絕不會寬恕。

多爾袞的資料被刪除的也非常多,只不過很多功績都無法抹除才留存至今,比如入主中原最大的功臣就是多爾袞,這點就沒法刪,非要安別人身上誰有臉接呢,平反風中,多爾袞屬於那種稍稍特殊一點的人物,乾隆帝自述是每次看到實錄都會落淚,他們這些承平皇帝靠的都是祖先的打拼,多爾袞付出這麼多,又根本沒有謀逆證據和可能,平反在情理之中。


古今通史


算不上洗白,不過是把被順治潑給多爾袞的髒水給洗乾淨了而已。

可以這麼說,多爾袞這輩子,幫著皇太極制衡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等實力派,又和親嫂子孝端文皇后合謀把侄子順治扶上了皇位,之後又是輔佐順治,替順治把髒活都給幹了,可以說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那麼順治為何會在多爾袞身後嚴厲清算多爾袞?這主要是清初兩代領導人觀念上的差異導致的。

這種觀念上的差異其實能看的很明顯,因為多爾袞還是按照皇太極的套路來的,就是軍事貴族共議國政的思路;而順治受儒家思想影響,走的是君主專制的路線,所以自然不能接受維持滿洲貴族共和傳統的多爾袞。所以,表面上看順治是以把持朝政染指皇權為藉口清算多爾袞,但實際上順治是在向滿洲貴族示威,讓他們不要想著還能像以前一樣以滿洲傳統來同皇權抗爭。

其實多爾袞並非反王,他對順治也是忠誠的。否則以多爾袞的權勢和地位早就可以取而代之了,根本沒必要陪順治玩。因為順治當皇帝是毫無懸念的,因為順治是科爾沁的女人生的兒子,而清初科爾沁同清朝是同盟關係,所以科爾沁的外甥當皇帝是體現清朝同科爾沁聯盟關係,因為清初通過科爾沁對蒙古施加影響力。而且,順治前後兩個皇后都來自科爾沁,所以順治當皇帝是順理成章的。

而且,多爾袞也非常疼愛這個侄子,一心要把順治教成滿洲勇士,讓順治當一個滿洲大汗而非漢人皇帝。而這是不可能的,清朝入關就必須要走君主專制的道,因此滿洲貴族就成了君主專制的絆腳石。而多爾袞就是滿洲貴族的代表,所以,順治清算多爾袞也是再正常不過的行為,說白了就是殺雞駭猴,做給滿洲貴族看的。

實際上,康熙朝的鰲拜也是因為沒看清自己的位置走了多爾袞的老路,只不過康熙沒有嚴厲清算鰲拜罷了。而且,鰲拜的後人還為清朝禁了忠,雍正朝戰死與和通泊。

到了乾隆朝,清朝達到了全盛,所以前朝陳芝麻爛穀子的事也被翻了出來,也就是乾隆要給多爾袞撥亂反正了。而乾隆也有目的,就是給漢化過頭的滿洲人踩踩剎車,強調一下過去的苦難輝煌,讓滿洲人不忘初心,別忘了過去打天下多麼不易。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韃靼戰紀》中記載說:“順治帝福臨命令毀掉阿瑪王(多爾袞)華麗的陵墓,他們把屍體挖出來,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後砍掉腦袋,暴屍示眾,他的雄偉壯麗的陵墓化為塵土。”

順治皇帝竟如此對待死去的多爾袞,由此不難看出他對多爾袞的怨恨不是一般的深。但在百年以後,乾隆皇帝為什麼要在晚年推翻太爺的決策,為多爾袞“洗白”呢?

(順治帝畫像)

1778年乾隆皇帝經過深思熟慮,決定為多爾袞正式平反昭雪,修復墳塋,復其封號,睿親王多爾袞,追諡曰忠,補入玉牒。(皇家的那個家譜,叫做“玉牒”)如此這個翻來覆去的案子,最終蓋棺定論。可是乾隆皇帝為何要這樣做呢?

(乾隆畫像)

《清高宗實錄》記載乾隆雲:“念我朝定鼎之初,睿親王實先統眾入關,肅清京輦,檄定中原,前勞未可盡泯。”乾隆這段話主要是感念多爾袞功勞之大,舉世能和他匹敵的也不多,但其實多爾袞被平反的真正緣由是他符合乾隆對“忠”的定義。乾隆是個最喜歡樹立標杆,對意識形態抓得很嚴的人。乾隆中期,統治到達鼎盛,開始大力提倡忠君親上和賢能有功之人,尤其是對“忠誠”二字十分重視。於是乾隆皇帝在經過充分調查瞭解之後,證明多爾袞對大清的創立建立了卓著功勳,所以先後兩次下旨為多爾袞平反昭雪。於是關於“忠”的模板被完美塑造。


(多爾袞劇照)

除此以外,清朝立國以來皇室內爭不斷,以舒爾哈齊、褚英、多兒袞、豪格開始到雍正繼位大肆殺戮兄弟,皇室人心動盪,矛盾重重,極大影響了政權穩固。人們對此可是非議滿滿,覺得那些滿洲宗親並沒有什麼過錯。如今乾隆就要去順應百姓的想法,為那些滿洲宗親進行平反昭雪,這樣既得到了民心,還能給自己樹立一個公正公平的形象,豈不妙哉。於是,乾隆繼位後,面對幾代先祖時期遺留的創傷,他果斷為受到迫害的皇叔們平反,緩和皇室矛盾,維持政權穩定,同時為順治朝的多爾袞平反。



多爾袞身經百戰,有入關開國大功,皇室多有不忿,之所以乾隆會打破順治遺命,為多爾袞平反,是因為這樣在某種程度上會緩和因爭奪皇位造成的矛盾,平息皇室人心,從而能夠鞏固乾隆皇帝的政權。

其次,這也可能和乾隆皇帝個人的性情有關,在他的認知裡,覺得多爾袞是功勞大於過錯的。如果多爾袞真的有異心的話,怎麼還會去輔佐順治登上帝位呢?自己直接稱帝多好。並且他也沒做什麼損害順治利益的事,反而還幫助了順治,每次還開會教訓諸王,要忠誠於皇帝,不能對皇帝起二心。所以說,在乾隆看來,說多爾袞有想要自己稱帝的異心,真的是十分冤枉多爾袞了,他還是一個十分忠誠的親王的啊。


(乾隆晚年的畫像)

順治打敗多爾袞是為了鞏固政治,雍正打壓滿洲宗親也是為了鞏固政治,乾隆卻為了鞏固政治而為滿洲宗親平反。無論是哪種行為,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鞏固政權”。


小姐姐講史


謝謝悟空小蜜妖精(邀請)。

歡迎大家分享【地丁老師講神話故事】,真實的觀點和經驗吧!

其實,乾隆晚年並沒有給順治最痛恨的多爾袞“洗白”。只是把多爾袞重新評價了一下。

大家從看過的影視作品中,還有一些清朝的歷史書籍中,比如,《清史稿》、《請史通俗演義》等等書籍中,可以看出來,乾是一個放蕩不羈、淫意過度的皇帝。

他一生中,除了吃喝玩樂,遊山玩水,迷戀女人,再也沒有幹過幾件正了八經的人營生。從他慫恿和珅貪贓枉法,就能看出他是一個成事不足敗事不多的皇帝,真的沒有什麼做為!

所以,我敢肯定的說,他真的給多爾袞平反招雪的事,也能夠做出來。因為,他年輕時都不怎麼聰明,老了以後就更糊塗了!

本人的觀點不一定正確,望朋友們批評指正。謝謝。


地丁老師講神話故事


睿親王多爾袞,是清軍入關,定鼎中原、定都北京的主要實施者。他和自己的親弟弟阿濟格、多鐸,掌管了八旗中的正白旗和鑲白旗,力排眾議擁立福臨為帝。為什麼順治帝痛恨多爾袞吶。

一、控制順治帝,做了皇父攝政王,威脅未成年順治。

二、殺侄子豪格,豪格是多爾袞的哥哥代善的兒子,戰功卓著,豪格也是和順治帝搶皇位的,多爾袞擁立福臨後,將豪格幽禁而死,並搶了自己的侄媳婦回府邸。

其實最重要的是打擊了很多八旗的政敵。

多爾袞同母親兄弟三人,多鐸死於1649年,多爾袞死於1650年,阿濟格死於1651年。三兄弟死後,多爾袞政敵紛紛彈劾,最終將多爾袞,掘墓、鞭屍、斬首。部署勢力紛紛瓦解,牽連很多。多爾袞沒有兒子,過繼多鐸的兒子為後代。

乾隆晚年給好多親王級別的人平反,事情已經過了100多年,政局早就穩定。為了緩和滿族內部矛盾,博取“十全老人”的名聲,同時也圓了“雍正皇帝”的囑託。

1778年通過修改史書的方法,以最省力的辦法解決了平反問題。


穿越再現彼岸


其實多爾袞所謂的龍袍、圈地駐兵、謀反,這些事情乾隆皇帝自己心裡清楚的很,畢竟彼時的乾隆皇帝已然從政幾十年了,這些他看得透也看的明白。其次也算不上是為多爾袞“洗白”,只是把一些不該屬於多爾袞的“髒水”抹乾淨而已。


順治七年,多爾袞病逝於喀喇城,靈柩被運回京城,順治皇帝親自出城相迎,並在次年一月追封皇父攝政王多爾袞為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但沒過多久在順治的授意下眾人彈劾已經去世的多爾袞“謀逆”,順治皇帝便剝奪其稱號、爵位、封地、開除宗室、毀其陵墓、戮其屍首。



我們不難看出順治帝對多爾袞有多麼的痛恨,那麼作為順治帝曾孫的乾隆又為何要為多爾袞“洗白”呢?

其實理由很簡單,乾隆是一個喜歡“標新立異”的一個人,他一生中“洗白”的不僅僅多爾袞一個,對他來說無非就是一句話的事情而已!而且“洗白”多爾袞還有一個重大的意義那就是:“鞏固大臣們的'忠誠'意識”。


乾隆為多爾袞“洗白”之時,正是其統治的鼎盛之時。統治鼎盛、國泰民安,那麼需要抓的就是意識形態或者說就是“忠誠”意識的培育。

多爾袞難道不能做皇帝麼?其實他要做皇帝很容易,但他至始而終都沒有越過這個坎。這個便是乾隆皇帝需要的“忠”。

於是乾隆皇帝,便先後兩次下旨為多爾袞昭雪。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再下旨為多爾袞修繕了陵墓。

據《清高宗實錄》記載:“念我朝定鼎之初,睿親王實先統眾入關,肅清京輦,檄定中原,前勞未可盡泯。”

我們從乾隆的大家看到的應該都是乾隆在感念多爾袞不世功勳,這是他為多爾袞“洗白”的原因,但其實更深層的意義是因為多爾袞符合乾隆對“忠誠”的定義,乾隆要的也是對多爾袞忠誠為模板的塑造。


像素說


這個問題要分兩方面來看。

一方面,多爾袞對大清有功,他配得上乾隆替他翻案。

多爾袞對清朝有“統眾入關,肅清京輦,檄定中原”之功。要是沒有他的統籌調度,清朝入主中原,恐怕沒那麼順利。

當然了,清朝入主中原,大家都有出力,功勞也不是多爾袞一個人的。

但是即便不考慮“檄定中原”之功,多爾袞的功勞也是很大的,配得上乾隆為他翻案。

什麼功勞呢?就是他擁立順治帝登基。


清朝前期,很多制度沒有形成規範,皇儲繼承製度也一樣。通常來說,老皇帝死了,新皇帝由誰來做,就是看誰的拳頭硬。誰拳頭硬,誰繼位。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拳頭硬”,所以他繼位。

皇太極暴斃後,當時多爾袞和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的拳頭最硬。他們兩個才是皇位最有力的競爭者。至於順治嘛,小屁孩而已,沒人拿他當根蔥。

他繼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幾乎等於零。

然而,正是由於多爾袞和豪格之爭,皇位最終幸運的落到了順治頭上。

順治死後,皇位傳給兒子康熙;康熙死後又傳給兒子雍正;雍正死後再傳給乾隆。

所以,乾隆能當皇帝,他還真得感謝多爾袞對自己太爺爺順治帝的擁立之功。如不然乾隆估計也就是個享受四品虛銜、食四品俸祿的閒散宗室罷了。


雖然後來多爾袞攝政期間囂張跋扈,不把順治帝放在眼裡。但功是功,過是過,多爾袞的擁立之功,客觀存在,不論順治如何討厭他,都是不能抹去的。

所以,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為多爾袞平反,恢復睿親王封號,評價其為“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這並不能稱之為“洗白”。乾隆只是給多爾袞“正名”了而已。這是多爾袞應得的待遇。

這裡注意,乾隆只是推翻了順治皇帝給多爾袞的“欲加之罪”。多爾袞本身的罪過,比如他打擊同僚,害死豪格等劣跡,乾隆並沒有給他平反。

這一點從乾隆給多爾袞、多鐸平反,但卻不給阿濟格平反就看得出來。

因為在乾隆看來,阿濟格儘管也有功,但他在多爾袞死後竟然敢謀劃造反,意圖繼續操控順治帝,功不抵過,不予平反。(乾隆給阿濟格的子孫後代全部恢復宗籍,但阿濟格的親王爵位不予恢復)

功是功,過是過,應該給誰平反,不該給誰平反,乾隆心裡面很清楚。



再說第二方面。為什麼偏偏是乾隆給多爾袞平反,康熙、雍正不給多爾袞平反呢?

其實,這個就是乾隆性格上的問題了。

換句話說,乾隆的性格註定了,他在晚年一定會搞點大動作。比如給“奸臣”平反。

乾隆是一個自視甚高又自信滿滿的人。他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覺得太爺爺做的不對。在一些歷史問題上,有自己的看法。

用他的話說——“朕若不言,後世子孫,亦無敢言者”。(我要是不給那些人平反,只怕以後的人更不敢平反了)

這就跟我們現在經常看到的一些好事之徒一樣,對什麼事情都喜歡插一腳。

順帶一說,乾隆給多爾袞平反後,又給自己的八叔胤禩平反昭雪。理由和平反多爾袞一樣。也是乾隆認為雍正整胤禩不對,他要給胤禩“正名”。

當然了,乾隆是政治家。他給胤禩、多爾袞翻案,也吃飽了飯沒事幹,一樣有其政治目的。比如他這麼幹,可以名留青史,彰顯他的能力。(連太爺爺和老爹定的鐵案都敢翻,朕牛比否?)

還比如可以收買人心,讓後世子孫都歌頌他的英明神武(仿效明憲宗為于謙平反,受到後世好評)。

所以總的來說,乾隆替多爾袞翻案,一方面是多爾袞確實有功,功大於過,他有被平反昭雪的資格;另一方面,乾隆是一個好大喜功的皇帝。翻前朝定的鐵案,不僅可以在他的文治武功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且還很貼合乾隆喜歡“搞事情”的性格。

此乃一舉多得之事,乾隆給多爾袞平反,也就很好理解了。


Mer86


睿親王多爾袞,清朝歷史上唯一一位敢自稱皇父攝政王的人,順治七年十二月去世,由於多爾袞只有一個女兒,順治帝特意將豫親王多鐸的兒子多爾博過繼給他,讓其繼承睿親王爵位。

在多爾袞剛死的時候,順治皇帝其實是很痛苦的,他雖然年幼,但也知道多爾袞為滿清入主中原所建立的汗馬功勞,加之多爾袞也是力保順治繼位的人員之一,順治對他還是很感恩的。


順治不但追封多爾袞為皇帝,還把多爾博過繼給他,其俸祿更是超越了一般親王的三倍,讓多爾袞配享太廟:

上聞之,震悼。喪還,率王大臣縞服迎奠東直門外。詔追尊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皇帝,廟號成宗。明年正月,尊妃為義皇后,祔太廟。王無子,以豫親王子多爾博為後,襲親王,俸視諸王三倍。

可是不久後,一場由蘇克薩哈帶頭,鄭親王濟爾哈朗、巽親王滿達海、端重親王博洛、敬謹親王尼堪及滿朝文武為主力的“算賬風波”正式展開。要知道當時的順治皇帝才不過十四歲,開始親政不久,他需要這些王公大臣的支持,可現在眾人的矛頭都指向了多爾袞,即使順治是皇帝,也是無可奈何了:

詔削爵,撤廟享,並罷孝烈武皇后諡號廟享,黜宗室,籍財產入官,多爾博歸宗。

更有甚者,據一些傳教士的記載,多爾袞的陵墓還被順治派人破壞,挖出其屍骨挫骨揚灰了。不過這事我認為還是道聽途說的比較多,因為在順治十二年,吏部官員彭長庚等人還上書要恢復多爾袞爵號,可被議政王會議否決了,有份上表的人本來應該處死,可順治卻把他們都流放到了寧古塔,而此後一百年間,再無人敢議論多爾袞之事了。

彭長庚等人的上書很有可能是受到了順治帝本人的授意,可當時把握著清廷最高權力的是議政王大臣,順治有任何決定都得和他們商量著來,議政王們不同意,順治也就不敢再提了。所以順治或許恨多爾袞擅權專政,可也不會一概抹清其功勞,只是局勢不由人,順治也不能太過張揚,以免引起濟爾哈朗等人的不適。


順治無力為多爾袞平反,康熙、雍正也沒做,多爾袞之事直到乾隆三十八年才逐漸平反

乾隆為什麼敢做前三代帝王都不敢做的事,為多爾袞平反呢?

  1. 多爾袞確實有功而且沒有反跡;
  2. 乾隆自認為天下大定,要追隨爺爺康熙的腳步。

以乾隆那自以為是的性格,在他前面的幾位帝王都有過政敵,皇太極時期的多爾袞、康熙時期的鰲拜、雍正時期的胤禩等,但除了康熙在晚年為鰲拜平反外,其餘皇帝都沒有為其政敵平反。

乾隆四十三年,自詡為十全老人的乾隆認為天下已經大治,內憂外患再也沒有了,這時候的乾隆就需要一本較好的家譜來提高愛新覺羅家族在世人心中的地位,不能像明朝一樣,一片亂哄哄地。所以在當年,乾隆一口氣恢復了多爾袞、多鐸、豪格、嶽託、濟爾哈朗、代善的爵位,讓他們配享太廟。

就連父親雍正的政敵、已經改名並廢為庶人的胤禩、胤禟等人也恢復了原名,連同子孫收入玉牒,還釋放了囚禁著的胤誐、胤禵等人,給世人看一下自己的“仁德之風”,更超仁皇帝康熙。

正如乾隆自己所說:

朕今臨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後世子孫無敢言者。

乾隆這無處安放的自信躍然紙上了。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一貳一橙


乾隆洗白多爾袞原因很簡單,乾隆需要藉助多爾袞的“洗白”鞏固大清朝的“忠誠”意識形態。

順治七年,皇父攝政王多爾袞病逝於喀喇城,靈柩回京是順治帝親自去迎接的。次年的一月,追封多爾袞為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不久有人告發他“謀篡大位”,多爾袞又被削去爵位,撤回封地,開除宗室,並且還毀其陵墓,戮其屍首,可見順治對他的痛恨。

那為何到了乾隆朝又恢復多爾袞的封號,將他洗白了呢?

理由很簡單,乾隆是個最喜歡樹立標杆,對意識形態抓得很嚴的人。乾隆中期,統治到達鼎盛,開始大力提倡忠君親上和賢能有功之人,尤其是對“忠誠”二字十分重視。於是乾隆先後兩次下旨為多爾袞平反昭雪。

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下旨給多爾袞修繕了陵墓。

《清高宗實錄》卷926記載乾隆雲:“念我朝定鼎之初,睿親王實先統眾入關,肅清京輦,檄定中原,前勞未可盡泯。

乾隆這段話主要是感念多爾袞功勞之大,舉世能和他匹敵的也不多,但其實多爾袞被平反的真正緣由是他符合乾隆對“忠”的定義。

多爾袞——一個關於“忠”的模板被塑造了。

乾隆四十三年又下了另一道聖旨,用《清世祖實錄》裡記載的事去駁斥那些對多爾袞的誣陷。多次為多爾袞辯解:

《清高宗實錄》卷1048:夫睿親王果萌異志,則方兵權在手,何事不可為?且吳三桂之所迎,勝國舊臣之所奉,止知有攝政王耳,其勢更無難號召。……然彼誠圖為不軌,無難僭鋤異己,以懲逆謀。乃不於彼時因利乘便,直至身後以斂服僭用明黃龍袞,指為覬覦之證,有似情理乎?!

乾隆認為“睿親王怎麼可能謀反呢?他有兵權握手,在順治朝啥事幹不成?像吳三桂等舊朝重臣也只知道有攝政王多爾袞,如果他真想圖謀的話,要剷除異己是很簡單的。為什麼多爾袞不在那個時候謀逆,而一定要在死了後被人揭發穿了龍袍,有覬覦皇位的嫌疑呢?”

因此乾隆毅然決然地做了個決定,那就是恢復多爾袞睿親王稱號,追諡號為“忠”,配享太廟,又讓他的子孫承襲了爵位。

故此,歷時一百二十餘年的多爾袞“謀逆”案終於得到“平反昭雪”。

多爾袞被洗白是綜合因素

多爾袞被“洗白”僅僅是因為他的功勞嗎?當然不是。鰲拜雖然不及多爾袞功高蓋主,但也是響噹噹的滿洲第一巴圖魯,乾隆對待他的態度就與此相反。

那多爾袞被平反僅僅是因為他的“忠”嗎?當然也不是。多爾袞到底忠不忠,有沒有謀逆之心暫且不論,反正多爾袞忠或不忠是乾隆說得算。

那乾隆為何要給多爾袞安上一個“忠”的帽子,讓他成為意識形態的標杆,而未選其他人呢?在山主看來無非是幾個因素合為一體的結果:功勞大、名聲大、標杆性強,最重要還有“愛新覺羅一家親,打斷骨頭連著筋”。


莫山主說青史


乾隆之所以在晚年時親自為順治最痛恨的多爾袞“洗白”是因為多爾袞為滿清入主中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多爾袞領兵入山海關,入主中原。

明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破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以身殉國,大明王朝基本宣告滅亡。

李自成佔領北京後,明朝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勾結滿清,打開山海關,使得滿清能夠入主中原。

領導滿清進入山海關的是多爾袞,滿清能夠入主中原首功當歸於多爾袞,所以乾隆晚年會為其“洗白”。


多爾袞為攝政王,權傾朝野,為順治所痛恨。

滿清入主中原之時,順治年紀幼小,多爾袞為攝政王,是當時滿清實際的掌控者。

多爾袞當了當年的攝政王,權傾朝野,而且因為順治的母親即後來的孝莊太后與多爾袞有“太后下嫁”的醜聞,所以順治對多爾袞深惡痛絕。

雖然順治痛恨多爾袞,但不可因此否定多爾袞對滿清的巨大貢獻,所以乾隆晚年為其“洗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