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二戰爆發前,德軍為什麼對進攻波蘭而感到信心不足?

鐵血戰史1927


希特勒上臺之後,實行一系列軍事冒險,他讓德國軍隊踏入了萊茵區,吞併了奧地利,江蘇臺德地區入腹中之後,又佔領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隨後慾壑難填的,希特勒命令德軍,對於波蘭發動了閃擊戰,第2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閃擊波蘭之前的德國

二戰爆發之前,德國的一系列軍事行動,為什麼會稱之為軍事冒險?原因很簡單,希特勒上臺之後雖然帶領德國走出了經濟危機的泥潭,但是,受限於時間過短,再加上一戰戰敗後英法對德國在軍事方面的種種限制,此時的德國軍隊雖然進行了瘋狂擴張,但是在閃擊波蘭之前,德國的軍隊只有100多萬。

無論是進入萊茵非軍事區還是吞併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其實都是走鋼絲,一旦英國和法國哪個國家堅決反對,並派出軍隊,實力不足的德國軍隊只能灰溜溜的撤回國內。然而,瘋狂且果斷的希特勒早就看出了英法外強中乾,因此,希特勒的一系列冒險活動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功。

希特勒

但是,這樣的成功並不能遮蓋德國此時實力不足的現狀。因為,一戰戰敗後德國長達20多年的時間內,只能按照《凡爾賽條約》的規定保持10萬國防軍,空軍和海軍更被裁撤一空,因此,斷代20年後,德國軍隊面臨嚴重的人才,技術和武器的欠缺。

雖然倚仗德國雄厚的工業科技基礎,德國軍隊在瘋狂的補課,但是,由於時間過短,德國軍隊在閃擊波蘭之前永遠沒有達到巔峰。

而作為蘇德國閃擊的目標,此時的波蘭實力如何呢?

第四次被瓜分的波蘭

一直以來,作為歐洲攪屎棍,波蘭一直是眾多人心目中“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弱國。歷史上的波蘭多次被列強瓜分,也的確堪稱歐洲國家中最倒黴的一個。但是,也不知道該成為幸運還是不幸,小強般的波蘭卻一次次復國。

一戰之後,波蘭再次復國,並且在英法的主持之下,還將德國的但澤地區納入了統治範圍。這對於希特勒來說,自然無法容忍,希特勒在其自傳《我的奮鬥》中一書中就曾寫道:敢於割去德國領土的波蘭是不可饒恕的。也就是說,在希特勒的心目中,波蘭早就被希特列為了必殺的目標。

閃擊波蘭

1939年9月1日凌晨4:45,德國百萬大軍在希特勒的命令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對波蘭的閃擊,一週之後的9月8日,德國軍隊已經兵臨波蘭首都華沙。兩週之後9月16日,波蘭政府越過了邊境,逃到了羅馬尼亞。又過了不到兩個星期,9月28日,波蘭首都華沙的守軍向德軍投降,波蘭徹底滅亡。

德國對波蘭發動閃擊戰後,德軍的進攻如同水銀瀉地,脆弱的波蘭軍隊根本來不及抵抗,就在德國大軍的犀利進攻之下土崩瓦解。但是,雖然波蘭被迅速滅亡,但這絕不意味著波蘭的實力弱小,更不代表波蘭毫無抵抗之力。

事實上,波蘭一戰後再次復國後,波蘭的面積並不小,人口也高達3500萬,這樣的面積和人口在歐洲來說,已經能列入大國行列。因為,同一時期的英國和法國也不過5000多萬人口。與此同時,波蘭的工業實力也相當不弱。

波蘭騎兵

為了抵禦迅速崛起並咄咄逼人的鄰國德國,波蘭此時擁有高達39個師100多萬的軍隊。而得益於波蘭並不弱的工業實力,此時的百萬波蘭大軍裝備齊全、武器先進。因此,在德國發動對波蘭的反擊之前,波蘭的賬面實力絲毫不弱,即使面對德國也有一戰之力,波蘭是名副其實的硬核桃。

而且,除了波蘭本身的百萬大軍,在國際環境中波蘭也並非孤立無援。隨著國際局勢的進一步惡化,為求自保,當時的波蘭與老牌列強英國和法國都簽訂了盟約。而根據盟約的規定,波蘭一旦受到了攻擊,英國和法國必須對攻擊波蘭的國家宣戰,也就是說,此時的波蘭外有強援,內有百萬大軍。

波蘭戰役

而此時的德國軍隊經過瘋狂的擴充,人數也只有不到200萬,也就是說,此事德國哪怕舉全國之力,也並不具備對波蘭的壓倒性優勢。而對比國際環境的話,德國的外交局勢還要劣於波蘭。雖然咄咄逼人的德國逼迫英國和法國採取了綏靖政策,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英國和法國就會站在德國的一邊。

而波蘭東邊資源豐富、土地極為龐大的蘇聯對於德國更是心思叵測。雖然德國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無論是斯大林還是希特勒都心知肚明,這個條約從簽訂開始,就不具備多少效力,至於撕毀還是遵守,全在他們一念之間。

戰爭後變成廢墟的波蘭

所以,如果德國閃擊波蘭的作戰計劃沒有達到預定的目標,也就是迅速將波蘭滅亡,那麼,戰爭一旦進入相持階段,無論是英國、法國還是蘇聯,都有可能趁機對於德國群起而攻之。因此,閃擊波蘭之前德國對於覆滅波蘭感到擔憂和信心不足,是十分正常的。

然而,正是在這種局面之下,賭博成性希特勒依然悍然發動了對於波蘭的閃擊。而戰爭的結果也證明了希特勒的正確性:僅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貌似歐洲大國、擁有百萬大軍的波蘭轟然倒塌。當然,與此同時,限於盟約,英法對德國宣戰,第2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鳶飛九天2018


二戰中,德國一戰攻滅波蘭,用時不過35天,讓世人驚歎於德軍強大攻擊力的同時,也讓人誤以為波蘭不過是一個貧弱小國。事實上二戰前波蘭不但不是一個貧弱小國,還是一個工業強國,擁用百萬裝備精良的軍隊。德國閃擊波蘭信心不足有三點原因:其一、波蘭是一個強國,綜合力不弱;其二、波蘭有英法兩國的支持;其三、蘇聯可能會協助波蘭。

歷史上波蘭是一個強大的國家,他可以東擊俄羅斯,西伐普魯士(德國),他的翼騎兵曾一度擊敗了不少騎士團。1410年波蘭-立陶宛聯軍在格倫瓦爾德戰役中,給了條頓騎士團以毀滅性打擊。後來俄羅斯、普魯士崛起,波蘭先後三次被歐洲強國瓜分。一戰結束後,俄德兩國都元氣大傷;1919年12月8日,協約國最高委員會在巴黎和會上通過決議,同意重建波蘭國家,承認波蘭共和國。

波蘭復國後,在英法的支持下發動了波蘇戰爭,波蘭獲得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德國作為一戰的戰敗國,被迫割讓了大片領土,而波蘭取得了德國的但澤地區和波蘭走廊,使得東普魯士成了遠離德國本土的一塊飛地。波蘭復國後得罪了蘇德兩國,那是因為他有十足的底氣。當時波蘭為歐洲第六大國,人口2700萬,領土面積38.8萬平方公里,還與英法有密切的同盟關係。羅馬尼亞跟波蘭的關係十分要好,可以說就是波蘭的一個小弟。

當時波蘭的軍事力量並不弱,擁有7個集團軍、4個戰役集群、870輛輕型坦克和裝甲車、4300門火炮和迫擊炮、900餘架飛機,共30個步兵師、11個騎兵旅、2個摩托化旅,總兵力約100萬人。雖然德軍遠遠強大於波蘭軍,但是波蘭也不是一個軟柿子可以任人拿捏,如果戰法得當堅持一兩年是沒有問題的。波德一旦開戰,與波蘭有同盟關係的英法就會出兵攻擊德國,那時德國腹背受敵,失敗就很可能會發生。

為了解決波蘭的外援,德國進行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動。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在德國的慕尼黑開會,簽訂協議,在沒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的情況下,強行把蘇臺德等地區割讓給德國。1939年蘇聯與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兩國商討了如何瓜分波蘭。英法對德國的縱容,致使德國軍事、經濟能力大副度提高。蘇聯加入瓜分波蘭,使德軍進攻波蘭沒有了後顧之憂。

1939年9月1日,德國88萬大軍啟動閃電戰攻入波蘭;1939年9月17日,蘇聯60萬大軍攻入波蘭。德國全面進攻波蘭後,英法向德國宣戰,德國在西線佈置33個師防備法軍的86個師。遺憾的是英法軍隊並沒有主動進攻德國,而是觀望了一個月,如果英法大軍進攻西線德軍,則波蘭不會亡國。英法軍隊沒有主動進攻德國,除了不想出力幫助波蘭外,跟蘇聯積極備戰有關係,英法擔心進攻德軍後,蘇軍就會進攻英法。

波德戰爭前後歷時35天,波軍死亡6.63萬人,傷13.37萬人,被德軍俘虜69.4萬人,被蘇聯紅軍俘虜21.7萬人(含投降數),10萬人逃至鄰國。德軍死亡10600人,傷30300人,失蹤3400餘人。德國攻滅波蘭後,很快發動法國戰役,英法兩國終於品嚐到了綏靖政策的苦果!


大秦鐵鷹劍士


波蘭戰役

1939年9月,納粹德國閃擊波蘭,號稱東歐霸主的波蘭僅僅一個月就滅亡了,百萬大軍灰飛煙滅,“閃電戰”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展現出無與倫比的威力。但在輝煌勝利的背後,波蘭戰役實際上是納粹德國二戰中非常大的一次軍事冒險,德國內部很多將軍都嚇得串聯起來要刺殺希特勒以阻止戰爭爆發了,因為在整個波蘭戰役期間,德軍在西線僅有23個步兵師的二線部隊,面對絕對優勢的法軍,可以說是不堪一擊。

巴黎和會

要了解波蘭戰役期間,德國高層在擔心什麼,就要講回到1919年巴黎和會。一戰中法國雖然是戰勝國,但損失慘重,東北部的工業區作為主戰場成為一片廢墟,整個國家超過五分之一的青壯年男性戰損,人口出現斷層。法國對德國是既仇恨又恐懼,因此在巴黎和會上主張拆解德國,一次性解決自己的大敵,但遭到了英法兩國的抵制。法國隨之在德國東部扶植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等國,訂立同盟條約,以便在東西兩線壓迫德國,維持凡爾賽體系的穩定,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波蘭。

在巴黎和會上已經亡國123年的波蘭在英法支持下獲得獨立,新生的波蘭領土包括了西普魯士、波森省、部分東普魯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亞在內的大片屬於德國的領土。後來又經過1920年蘇波戰爭,波蘭迅速成為人口2700萬、領土面積38萬平方千米、軍隊近百萬的東歐大國,也是英法在東線最主要的盟國。得了英法的好處,波蘭自然也拉足了德國的仇恨,在一戰到二戰之間這段時間,“懲罰波蘭”成為德軍的主流思想,有“二戰德軍之父”之稱的馮·塞克特將軍公開宣稱:“波蘭的存在是不可容忍的,是與德國本身的需求不可調和的,波蘭必須滅亡,而且一定會滅亡。”

希特勒

1933年希特勒掌握德國政權後,開始整軍備戰,大肆擴充德國國防軍,1936年3月重新佔領萊茵非武裝區,1936年7月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1938年3月吞併奧地利,1938年10月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在這些破壞凡爾賽體系的行為背後,是德國同英法兩國早就進行了大量的外交談判和幕後交易,軍事行動只是個過場,捷克斯洛伐克等國早就被拋棄了,這就是英法推行的“綏靖政策”。

但波蘭不一樣,波蘭可以說是英法手中最後一個用來在東線鉗制德國的棋子。為了保障波蘭的安全,1939年4月6日英國同波蘭簽訂《英國-波蘭安全保證條約》,維護波蘭領土完整;1939年5月19日法國同波蘭簽訂《法波軍事協定》,條約明確規定一旦波蘭遭到德國攻擊,法國將在總動員下達15天后進攻德國本土,法軍總司令甘末林還向波蘭軍方保證參與進攻的法軍不會少於35個師。這種外交表態是英法兩國用自己的大國地位和麵子去保護波蘭,德國要是直接進攻波蘭,那就是全面開戰。

希特勒

實際上1939年9月1日波蘭戰役開始前,德國軍隊在數量和武器裝備上並沒有做好兩線作戰的準備。一戰戰敗後,德國陸軍被限制到10萬人,1933至1934年間才由希特勒決定擴軍到30萬人,到1939年德國軍事力量復甦僅僅6年時間。軍隊可不是拉點人、發個武器裝備就能成軍的,波蘭戰役時德國能動用的軍隊有80多個師,不到200萬人,都是靠德國底子好,這其中還有很多沒打過仗的新兵。波蘭也不是軟柿子,軍隊100萬呢,為了確保快速勝利,德國主力的62個師、160萬人全部署在了東線,而西線只留下了23個步兵師,還基本是預備役部隊,嚴重缺乏重武器;西線法軍有83個師,堪稱裝備精良,兵強馬壯,只要全力進攻,輕易就能佔領德國魯爾工業區,廢掉德國的武器生產。

納粹德國發動波蘭戰役的底氣就是各種猜測,從當時德軍高層的話語中能看出信心不足,比如德國陸軍參謀總長哈爾德猜測法國“多半不會”採取攻勢;希特勒和德國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商談時說“西方的動向尚不清楚,從某些跡象來看,法國內閣缺乏果敢的氣魄,沒有真想打仗的意圖”,但希特勒同時下令德國陸空軍部隊要隨時做好從波蘭戰場調往西線的準備。把戰爭的勝負寄託於敵國不會主動進攻上,希特勒等人也是夠瘋狂的。實際上當1939年9月3日,英法先後對德國發出最後通牒的時候,希特勒陷入了長時間的沉默,而戈林也發出了悲觀的預測說“假使我們輸掉了這場戰爭,那麼上帝應該饒恕我們”。

刺殺希特勒爆炸現場

希特勒肯冒險,德國高層也有人被兩線作戰的不利態勢給嚇到。1944年7月20日“女武神”行動,施陶芬貝格上校在“狼穴”基地安放炸彈刺殺希特勒,實際上這些人第一次動了推翻希特勒的念頭就是波蘭戰役的時候,貝克大將、維茨萊本元帥等一大批德國軍官想要阻止戰爭擴大。但誰都沒想到波蘭戰敗的那麼快,英法兩國那麼慫,貝克等人不得不放棄了計劃,希特勒也通過波蘭戰役的勝利壓制了德國內部的反對聲音。

“西線無戰事”我覺得是最能概括波蘭戰役期間英法兩國作為的,為了搪塞世界輿論,法軍總司令甘末林於1939年9月7日至8日出動15個師佔領了德國20個村莊,而德軍主動後退,就像雙方約好了一樣,根本沒有交火。偏偏甘末林還欺騙波蘭,說法軍正在全力進攻德國,讓波蘭政府不要擔心,一下子就坑死了波蘭。輕信了英法兩國保證的波蘭根本沒做長期戰爭的準備,反而是將軍隊全部署在第一線和德軍對攻,做著和英法兩面夾擊,反攻入德國的美夢,百萬大軍輕易被德軍圍殲,這也是波蘭迅速戰敗的重要原因。

紐倫堡審判

二戰之後的紐倫堡審判上,大批德國將領在法庭上都說波蘭戰役時英法兩國沒有發動西線攻勢,是錯過了阻止戰爭擴大的最後機會。英法兩國的“綏靖政策”並沒有換來和平,反而使得希特勒掌控下的德國不斷將戰爭規模擴大,最終有希望在1939年就終結的二戰,打了整整6年,9000餘萬人傷亡,5萬多億美元財富消失,曾經繁華的歐洲成了一片廢墟。珍愛和平,遠離戰爭,但和平不是軟弱妥協能換來的,只有時刻做好戰爭的準備才能保證國家自身的安全。


當狗容易做人難


希特勒是全世界公認的惡魔,波蘭在當時的歐洲則有"外交無恥之國"之稱。希特勒決定先對波蘭下手,無疑是選中了戰爭的最佳突破口,因為只有惡魔戰無恥方能碰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火花"。

一,德國"出槍'試探

德國入侵波蘭實際早就畜謀已久,一開始並不是實施閃電進攻,而是採用切香腸的策略一步一步地在波蘭周邊進行試探。先合併了奧地利,再吞併了捷克的蘇臺德,見周邊國家並無太大反映,緊接又將捷克斯洛伐克全部拿下,最後才決定進攻波蘭。

當時波蘭也號稱擁兵百萬,其工業能力和軍事能力在當時的歐洲大陸都是數得著的,所以波蘭也難免有些野心和想法,可波蘭奇葩的行事風格卻著實讓人不愛待見。它到處惹事生非,幾乎把周邊國家得罪個遍,連最好的盟友立陶宛都得罪的不再上門。

唯一沒有招惹的大概就剩下他的東鄰蘇聯,但波蘭跟蘇聯本身就有世仇,十九世紀時波蘭曾被沙俄和普魯士瓜分過,後來在英法兩國的扶持下方才復國。再後來為了在英法面前表現表現,便在干涉蘇俄的軍事行動中充當急先鋒,至使幾萬名被俘的俄國官兵死於非命。

希特勒斷定進攻波蘭最為保險,英法兩國明面上與波蘭關係不錯,由於波蘭有些事做的不上講究,也不同程度的產生了一些隔核。但不管怎樣,希特勒需要關注英法兩國的態度,於是他一隻眼盯著英法一隻眼看著波蘭,正式向德軍下達了向波蘭進軍的命令。

二,波蘭盲目樂觀

1938年9月1日,希特勒出兵150萬進攻波蘭,大難臨頭時波蘭才徹底清醒並四處求救,可四鄰八舍沒有一個出來幫腔,有的甚至或多或少有些幸災樂禍。猶如有人掉在河裡,只有英法兩人喊了兩聲"救人啊救人啊”,可是沒有一個人跳水相救,只是明面上招呼幾聲幫幫場子。

其實早在德國吞併蘇臺德時波蘭就應該有所警覺。當時英法雖有所幹預,也只是希望希特勒能夠承諾蘇合德地區是其最後的領土要求,還簽了個《慕尼黑協定》,便輕而易舉地將蘇臺德地區割讓給了德國。然而希特勒並沒有兌現承諾停止擴張,不長時間又完全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

希特勒的擴張行為早就引起了英法兩國的警覺,德國吞併蘇臺德之後,英法便看出了一些徵兆,英國急忙與波蘭簽訂了互助條約,法國乾脆與波蘭簽訂了《法波軍事同盟條約》。與此同時,英法還分別與蘇聯勾通希蘇聯加入同盟,可無論英法如何給波蘭講解唇亡齒寒的道理,波蘭因歷史仇恨就是死活不幹,英法無可奈何只能由它而去。然而希特勒卻從中受到某些啟發,不久便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無知的波蘭自以為擁兵百萬又有英法保護,希特勒不會也不敢對波蘭發動進攻,正是這種鐵乏戰略的盲目樂觀失去了與蘇聯結盟的機會,把自己推向了戰爭的深淵。

三,英法宣而不戰

希特勒對波蘭吹響了進軍號,英法兩國立即對德國宣戰。

毋容置疑,英法對德宣戰後,應該立即出兵幫助波蘭共同抗擊德國的侵略,這樣德國與英法究竟鹿死誰手就另當別論了,因而全世界都屏住呼吸靜觀波蘭戰場的變化,可奇怪的是,戰場上並無見到英法兩國的一兵一卒,只有德軍的裝甲鐵蹄碾壓著波蘭的土地滾滾向前。

這種狀況讓波蘭的官員和將軍們憤怒至極,他們大罵英法兩國見死不救、出爾反爾是一群忘恩負義的混蛋,可是他們似乎是被德軍的坦克和大炮打糊塗了,出爾反爾、忘恩負義的不是別人正是波蘭自已。

希特勒吞併蘇臺德之後,英法分別與波蘭簽訂了互助條,但接下來德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時,波蘭為討好希特勒,竟然派出20萬兵力幫助德國夾擊過去的盟友,扮演了一次極其可恥的角色,這件事不僅讓英法非常失望,也讓英法看清了波蘭奇葩的處事風格和惡劣的道德品質。

波蘭這樣做可能與歷史有些關聯。上世紀20年代,為遏制德國再次崛起,法國曾聯合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組成“鐵三角聯盟",關鍵時刻共同夾擊德國。希特勒上臺後波蘭有些畏懼便倒戈退出"鐵三角"。後來回過頭來協助德國打盟友,實際是想彌補一下過去遇制德國的“過錯"。可惜波蘭的這一德行卻徹底得罪了法國和捷克斯洛伐克。

當然英法的品行也高尚不到哪裡去,兩國見死不救固然有波蘭的原因,但歸根到底還是不想因為波蘭而捲入這場戰爭,不想在這場戰爭中再次消耗自已的實力。只想把波蘭當作一道反紅色蘇聯的屏障,當德國撕毀凡爾賽和約對外擴張時,他們仍然企圖將這股禍水引向歐洲的東方。

然而最後的結局卻是聰明反被聰明誤,蘇聯遭到了德國的攻擊,英法也同樣沒有逃脫希特勒的魔掌。




九水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二戰爆發前期,德國的綜合國力已經完全超越波蘭可是為什麼德軍在進攻波蘭的時候反而還還信心不足呢?波蘭號稱是“歐洲的裹腳布”自然有他的道理,除了她討厭的民族特性以外就是波蘭的軍事力量也不弱,總體上講,波蘭在歐洲也算是強國一般的存在。

在很多人眼裡波蘭士兵和騎兵用馬刀對付德國坦克,其實這只是一片面而已,波蘭軍隊的實力是很強大的,首先說波蘭這個國家,他能生產飛機、坦克、軍艦,這在當時是極少數國家能做到的。況且波蘭和英法是盟友,所以德國對波蘭的前期進攻而感到信心不足。如果德國的閃擊戰沒有奏效的話,英法自然會向德國宣戰,再加上波蘭的誓死抵抗的話,德國則會陷入泥潭,所以這才是德國高層擔心的緣由。


鵬正


二戰之前的波蘭,完全就是個歐洲小霸王。一戰結束之後,波蘭重新復國,而復國後的波蘭便立刻開始了四面出擊,先是從蘇聯身上撕下一大塊血肉,之後又和德國合謀瓜分捷克斯洛伐克,不僅自身實力不俗,且和多個國家結盟,乃是個極不好惹的角色。而反觀德國,一戰之後實力大損,雖然經過多年有所恢復,但畢竟還未證明過自己,要與波蘭這個小霸王開戰,自然心中無底。

△波蘭戰役(德波戰爭)

復國後的波蘭,直接從蘇俄身上撕下一大塊肉

1918年,一戰結束之後,蘇聯承認波蘭人民享有“獨立和統一的不可否認的權利”,而德國也在早先許諾“獨立的波蘭國家”,這為波蘭的復國提供了國際輿論。而戰後,隨著奧地利的崩潰,蘇俄的垮臺、德國的革命,又為波蘭復國提供了國際條件。就這樣,被瓜分長達123年的波蘭,在1918年11月,重新獨立。

△巴黎和會

1919年12月8日,協約國最高委員會在巴黎和會上通過決議,同意重建波蘭,同時承認波蘭共和國,並建議在蘇俄和波蘭之間劃定一條臨時分界線,也就是“寇松線”。同時,為了達到限制和削弱德國的目的,英法兩國又將德國的但澤劃給了波蘭,結果導致東普魯士地區成為了飛地,德國被一分為二。通過這些手段,波蘭在英法兩國的扶持下,逐成為了一個擁有38萬平方公里的“大國”,波蘭人為此對英法感激涕零,從而與兩國結成聯盟。

不過,波蘭對於所謂的“寇松線”卻很不滿意,他意圖恢復1772年的俄波邊境線,剛剛建立的蘇維埃俄國還比較徐弱,但也不可能同意波蘭的要求,於是波蘭便對蘇俄發動了進攻,你沒有看錯,是波蘭主動挑起的戰爭。

1920年4月,戰爭開始伊始,波蘭進展神速,迅速佔領了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廣大地區,蘇聯紅軍一怒之下展開反攻,又一度將戰線推進到了華沙城下,不過由於各種原因,蘇聯紅軍最終在華沙城下敗北。這場戰爭持續時間長達兩年,打到這個份上雙方都不願再打下去了,於是便開始談判。

△俄波戰爭(蘇波戰爭)

1921年3月18日,波蘭與蘇俄在里加正式簽訂《波蘭與俄羅斯和烏克蘭和平條約》,即《里加條約》。在這份條約中,波俄邊境線在寇松線以東150英里處,波蘭成功從蘇俄手中奪取了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

二戰前的波蘭,是歐洲名副其實的小霸王

不知道是否因在蘇波戰爭中成功獲利,波蘭此後的所作所為完全就是膨脹到了極限的表現。彼時的波蘭,甚至可以稱為是一戰後只二戰前這段時間內,歐洲最活躍的國家。

1924年,波蘭與法國、捷克斯洛伐克簽訂同盟條約。此後,由於全球金融大蕭條時代的來臨,不論是新興的俄國,亦或是一戰後尋求復興的德國,經濟發展方面都開始受到極大制約,於是這兩個波蘭的鄰國便開始暗中合作。作為被德國和蘇聯夾在中間,且與兩國都有矛盾的波蘭,自然不願意看到兩個國家的崛起,於是在此期間頻頻製造障礙。

如果波蘭能夠堅持這一政策,那麼問題倒也不大,因為這是英法等國願意看到的結果,波蘭為此將得到英法等國的一致支持。然而,事情在進入1933年之後發生了變故,由於與蘇聯之間的關係緊張,希特勒突然一改之前與波蘭的敵對關係,開始尋求與周邊國家的結盟,而波蘭則由於與周邊國家關係較為惡劣(除羅馬尼亞),也開始與德國親近,於是雙方在1934年簽訂了為期10年的《德波互不侵犯條約》。

△簽訂《德波互不侵犯條約》

隨著德國與波蘭關係的緩解,法國精心組建的小協約國聯盟就此告吹,這間接推動了西方國家搞綏靖。在這種國際大環境之下,德國於1938年開始對捷克斯洛伐克發動入侵,吞併了蘇臺德地區。而波蘭也緊隨其後,夥同親德的匈牙利和羅馬尼亞開進了捷克的切欣地區,並在此後佔領了切申西里西亞。

△德國、波蘭瓜分捷克斯洛伐克

在一戰後至二戰前的這段時間內,波蘭絕對是歐洲最為活躍的國家,他們先後六次與周邊國家發生戰爭,幾乎與周邊所有國家交惡,再加上其與德國和蘇聯之間的領土糾紛,為其之後被蘇德瓜分埋下了伏筆。

波蘭對德國不虛,德國對波蘭沒底

從1938年10月起,希特勒開始向波蘭提出波蘭走廊的問題,要求波蘭歸還德國的土地。此時的德國尚未制定吞併波蘭的計劃,甚至還承諾將在以後攻打蘇聯時,可以用烏克蘭地區作為補償,但這一提議卻被高傲的波蘭給拒絕了。

△波蘭元帥愛德華·雷茲·希米格維(左)

面對德國的戰爭威脅,波蘭又重新回到了英法的懷抱中,重新與兩國簽訂同盟條約。不過,波蘭或許也沒有料到,他們竟然會像捷克斯洛伐克那樣被英法給拋棄。然而,此時的波蘭似乎並不懼怕德國,獨裁者愛德華·雷茲·希米格維元帥便宣稱,“波蘭要與德國戰爭,德國將無法避免,一旦發生戰爭,波蘭人將在三天內佔領德國”。

事實上,波蘭的自大不是沒有道理的,他們自身的實力的確足夠強勁。二戰之前,波蘭的領土面積達到38.8萬平方公里,位居歐洲第六,與德國不相上下,甚至比英國和意大利還要大。而波蘭的人口也有3500萬左右,同樣位居歐洲第六,僅次於蘇、德、英、法、意五國。此時的波蘭,乃是歐洲名副其實的大國。

△二戰前的波蘭

在工業和農業方面,波蘭同樣極度發達,它一度是世界十大工業國之一,各項經濟和工業指標均位居世界前列,已經具備了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飛機、坦克等戰爭武器已經完全可以實現自產。

而在軍事方面,波蘭同樣位列歐洲前列,位居歐洲第五。彼時的波蘭擁有100多萬軍隊,如果加上預備役,戰鬥人員則超過250萬。他們還以700餘輛坦克的擁有量排名世界第六,此外還有飛機600餘架,驅逐艦4艘,潛艇5艘,同時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騎兵部隊,數量高達20萬。

△閃電戰和蘇聯插手,波蘭的末日

而反觀德國,一戰後已經實力大損,雖然此時已經有所恢復,但要對付同樣位居歐洲前列的波蘭,他們也實在心中沒底。事實上,如果不是德國發動閃電戰,而蘇聯又在背後捅刀子,德國想要拿下波蘭,也的確不是太容易。


香茗史館


首先德軍對於戰勝波蘭軍隊還是有著絕對的信心的,雖然波蘭軍隊在數量上非常可觀,但是基本前提是德軍要集中絕大部分的兵力完成這個任務,這就意味著德軍必須大大削弱西線的防禦,而一旦英法聯軍在西線發起進攻,那麼德國必敗無疑。所以對於德軍來說,不僅要打敗波蘭,而且要迅速的打敗波蘭,以便主力能夠及時回援西線,防範或者阻止英法聯軍的進攻。當時對於德軍裝甲部隊的新型戰術實際效果如何,德軍高級將領們也難以預測,所有人都認為德軍這場進攻太過冒險。



當時德軍53個現役師中的42個投入到了對波作戰,其中包括所有的裝甲師和摩托化師,空軍的大部分也投入到了波蘭前線,在西線只有11個現役師以及新組建的35個師,這些新組建的師還沒來得及進行基本的訓練,戰鬥力很差,而且只有3/4可以參加戰鬥。而且德軍陸軍總司令部手中沒有任何強大的預備隊以應付突發的狀況,只有一個第22師在陸軍總司令部手中。

而西線的法國軍隊則擁有108個師,其中有57個步兵師、5個騎兵師、1個裝甲師和45個預備役師,此外還擁有強大的裝甲部隊和炮兵部隊。尤其是在重炮方面,法國擁有絕對的優勢,這意味著法國可以較容易突破德軍的防禦陣地。此外法軍的預備役部隊都是經過訓練的部隊,而德軍的新組建部隊,只是由經過短期訓練的新兵和一戰的老兵組成,可以說在西線,法軍佔據著壓倒性的優勢,如果法軍發起進攻,德軍絕無可以抵抗住的可能。



從戰略上來看,德軍這種兵力部署,是冒著非常巨大的風險,成功的希望寄託在德軍對波作戰的迅速結束和法國發起進攻的時間上,如果說德軍對波作戰還可以控制的話,對於法國的進攻完全不在德軍的控制之列,只能是寄託於運氣和命運。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就是,在波蘭戰役還沒有結束,但是已經殲滅了相當數量的波蘭軍隊後,大量的德軍部隊就已經從東線調回緊急派往了西線以加強那裡的防禦,足見德軍對於西線的嚴重擔憂。德軍最終能夠贏得勝利,很大的功勞要歸功於法國軍隊的無所作為,當然並不是法國軍隊不願意進攻,而是他們的進攻思維太落後,法軍進攻依靠和一戰一樣,依靠的是大量的重炮,而集結這些重炮部隊需要相當的時間,而德軍早已經將轟炸機和坦克取代了重炮的位置,除了得益於德軍超前的作戰思維外,德軍當時也沒有強大的重炮兵可用。


戰略論


眾所周知,德國閃擊波蘭是1939年9月1日,然而鮮為人知,在此之前十天的8月20日,從下午六點以後希特勒一度陷入精神崩潰狀態。他整夜不能入眠,凌晨二點還打電話給戈林表達自己的惶惶不安,原因只有一個,斯大林沒有立即答覆德國關於締結互不侵犯條約的請求。



如果蘇聯人在8月26日之前拒不接待德國外交部長,納粹德國進攻波蘭的“白色計劃”就要延期,這足以讓希特勒和他的軍政幕僚們感到不安。在成敗的緊急關頭,希特勒不得不放下身段於8月20日親自致電斯大林,為裡賓特洛甫訪蘇鋪路,而“討厭”的斯大林當天並沒有迴音,折磨的希特勒徹夜難眠。

僅就軍事實力而言,四年來迅速膨脹的德國軍隊完全有能力摧毀波蘭陳舊的軍事機器,德國人真正擔心的,仍然是波蘭的軍事盟友英法和東方的大國蘇聯。1939年的那個時候,從希特勒到德軍總參謀部,都還沒有挑起世界大戰的打算和本錢,“一次只對付一個敵人”是小鬍子同學的基本戰略思路。



(裡賓特洛甫)

在1939年5月23日的絕密軍事會議上,希特勒透露了擊敗波蘭的戰爭構想,當時只有14名德軍高級將領參加了會議,並且規定不得記錄。根據哈爾德的回憶,希特勒開門見山:“德國的經濟問題,只有在歐洲取得更多的生存空間才能解決,不流血再也不能取得新的勝利了”。

希特勒實話實說:“但澤(瞭解二戰史的不需要解釋了)根本不是爭執的中心問題,中心問題是把我們的生存空間向東方擴張。我們不能期望重演(吞併)捷克事件,這次得打仗了,我們得孤立波蘭,能否把它孤立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

(哈爾德)

希特勒這就算是坦露了心跡,他對軍事首腦們的講話可以解讀出三層意思:1,狼必須要吃羊了,否則狼就要餓死了,但澤不過是一個藉口;2,波蘭就是隻羊,吃掉它小菜一碟,關鍵是它身後的大佬們。3,只有孤立這隻羊,才能放心動手,才有把握消化掉勝利晚餐。

換言之,儘管德國的軍事力量在1939年夏天已經十分強大,當時仍然沒有也許永遠不會強大到能打敗波蘭、英國、法國再加上蘇聯的聯合力量。根據希特勒通過前幾年擴張中對英法的瞭解,以及較為精準的政治分析,他認為英法不會全力支援波蘭,而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能讓蘇聯與西方結成軍事同盟。

(斯大林接見裡賓特洛甫)

所以希特勒對他一向討厭的斯大林拋出了橄欖枝,只有消除掉這個威脅,德國才敢放心的去征服波蘭。事實上,英法也確實在8月3日派出了軍事代表團“趕赴”莫斯科,尋求與蘇聯結盟以遏止納粹進一步的擴張勢頭,而這幫人居然是坐著一艘輪船慢吞吞前往蘇聯,希特勒已經搶在了他們前頭。

就在希特勒痛苦的煎熬中,1939年8月21日晚9點35分,權衡了一整天的斯大林將覆電發至柏林:“我感謝你的來信,我希望德蘇互不侵犯條約成為改善我們兩國關係的一個決定性的轉折點”,出於對西方本能的不信任,斯大林終於選擇跟希特勒做成了這筆不太乾淨的交易,德國人沒有後顧之憂了。



第二天德軍高級將領們奉召齊聚上薩爾斯堡,希特勒正式宣佈入侵命令,同時要求他們打起仗來必須冷酷無情,不要有任何憐憫,波蘭人的命運就在這48小時內被決定了,這就是大國政治。8月31日中午,希特勒簽署《武裝部隊最高統帥第一號作戰指令》,下令次日凌晨4時45分閃擊波蘭。

1939年9月1日,兩個集團軍群44個師共887000名德軍(另有18個師的預備隊),從北、南、西三個方向大舉越過波蘭邊境。這支大軍擁有2800輛坦克和2000架飛機,以6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和4個摩托化師為主要突擊力量,通過錯綜複雜的無線電聯繫和陸空配合,開始了人類歷史最大規模的機械化立體作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波蘭騎兵)

由於波蘭政府逃往羅馬尼亞,9月17日凌晨蘇聯宣佈:鑑於波蘭政府不復存在,因此蘇波互不侵犯條約不再有效,蘇聯紅軍“為了保護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少數民族的利益”將開進波蘭東部。

次日,德蘇兩國軍隊在佈列斯特—立陶夫斯克一線會師。冷幽默就是,不到兩年以後佈列斯特要塞就成為德軍進攻蘇聯的起點,那部電影名字叫《決戰要塞》。

(蘇德兩軍在波蘭會師)


度度狼gg


德國人當時真正擔心的並不是波蘭,而是聲稱要給波蘭當後盾的英法兩國,如果可能的話,沒有一個德國指揮官願意陷入兩線作戰的局面。

希特勒當時其實是不想立即挑起世界大戰的,他的如意算盤就是先只進行一場對波蘭的局部戰爭。

德國擔心的關鍵就在於己身空虛的西線佈防。打破波蘭容易,但迅速消滅波蘭就得幾乎投入全部兵力。

英國將軍富勒對靜坐戰的評價就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法國陸軍,所對峙的不過26個德國師,卻躲在鋼骨水泥的工事背後靜靜地坐著,眼看著一個堂吉訶德式的英勇的盟國被德國消滅了。



後來德國將領們在紐倫堡法庭上追溯往事的時候,一致認為波蘭戰役期間西方國家沒有在西線發動進攻是錯過了千載難逢的良機。

哈爾德將軍說,只有幾乎完全不顧我們的西部邊境,我們才有可能在對波蘭的進攻中取得勝利。如果法國人當時看出了局勢的必然規律,利用德軍在波蘭交戰無暇分身得機會,他們本來是有可能在我們無法防禦的情況下跨過萊茵河,威脅魯爾區的。

約德爾將軍也說,如果說我們沒有在1939年崩潰,那僅僅是由於在波蘭戰役期間,英法兩國將近110個師在西方對德國的23個師完全按兵不動的緣故。



波蘭平時軍隊編制是30多個步兵師,11個騎兵旅,1個山地旅和2個摩托化裝甲旅,即便戰時也只徵召了可供組建10個預備役師的兵員,這種力量與德國投入的24個步兵師,3個山地師,6個裝甲師,4個輕型師,4個摩托化步兵師為主的軍隊相比,就太弱勢了。

只有法國那100多個師,更強大的經濟和防線才是德國人更擔心的,


普魯士之魂


1939年德軍閃擊波蘭之前之所以會感到信心不足,是因為德國顧忌英法兩國。德國人很清楚,雖然德國是世界第二工業強國,但是從綜合國力上說,是不能同英國和法國相比的。而戰爭打的就是綜合國力,所以德國的擔心是有理由的。

強大的德國之所以會害怕英國和法國,是因為英國和法國的實力也很強大。而且英國和法國是當時世界秩序的掌控者。當時的世界格局是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而歐洲的控制者是英國和法國。

英國強大在哪裡?

第一,經濟實力強大。15世紀西方開始了新航路的開闢,以葡萄牙和西班牙為代表的開闢者中,後來加入了英國人。新航路開闢的過程就是一個殖民擴張和掠奪的過程,英國在殖民擴張的過程中以海盜式掠奪,商業戰爭和三角貿易等手段掠奪了大量的財富。成為日不落帝國。為以後英國的工業革命準備了資金,原料和市場等條件。從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開始到1840年左右英國的工業革命順利完成,使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在自由貿易的過程中,英國的工廠生產的無數的工業品,為英國賺取了海量的利益。


第二,政治制度先進。英國人通過資產階級革命的手段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其建立的標誌是1689年《權力法案》的頒佈。這種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為工業革命的進行提供了前提條件。與此同時歐洲大陸甚至整個世界上的其他主要國家都還是封建制度。政治制度的先進意味著掌握國家政權的是更加有活力和動力的先進的資產階級。資產階級的主要目的就是獲得更多的利益,利益就是動力。

第三,英國海軍實力強大。英國法國等國家都是大西洋沿岸的國家。國家的強大與否依賴於海軍的強大與否。英國人通過海軍在1588年消滅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英國人通過海軍截斷了被稱為海上馬車伕的荷蘭人的海上貿易航線;又通過海軍奪取了法國在北美的殖民地。海軍就是英國人手中的利劍。

第四,英國是當時國際格局的領導者。號召力強大。在世界各地都有英國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也就是說英國有相當豐富的戰爭物資和人力資源。不是一個可以一鼓而下的小國,而是一個戰爭潛力巨大的超級大國。是的,二戰之前世界第一強國是英國。

法國與英國的情況大體類似,雖然法國的實力比英國要差一些,但仍然是世界第二強國。英國和法國的力量加起來是呈現幾何數量級增長的。

當時的德國又是什麼樣呢?實力如何呢?

第一,德國是一戰的戰敗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都受到了嚴重的限制和削弱。綜合國力實際上比較弱。德國處於無權地位,國際格局不利於德國。

第二,德國受到了1929年經濟大危機的嚴重削弱。1929年的經濟大危機是一次世界性的危機,是一次生產過剩的危機,是一次使社會秩序崩潰的危機。德國沒有巨大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來消化海量過剩的產品。

第三,德國雖然已經建立了共和制,但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餘。雖然在一戰之後,德國的皇帝跑了,專制主義看似沒有了。但是我們從希特勒獨掌大權就能看出德國仍然是存在專制主義殘餘的。也就是說政治制度不完善。

第四,德國的軍國主義思想的影響。普法戰爭後,德國完成了國家統一。怎麼完成統一的呢?通過軍隊,通過戰爭。也就是說使軍隊完成了國家統一。因此,軍隊在德國的國家生活中影響力非常大,軍人的社會地位非常高。當有重大問題發生的時候,德國人怎麼解決?軍隊!但是《凡爾賽合約》對德國軍隊的限制非常嚴格,只有10萬人。雖然後來希特勒又徵召了幾十萬人,但這些軍隊沒有經過完善的訓練,戰鬥力並不強。

第五,德國人當時雖然提出了先進的軍事思想和戰術。但畢竟沒有經過實踐的檢驗,德國人對其並沒有完全的信心。不算英法,僅僅波蘭就有100萬軍隊。軍事實力上的劣勢使當時的德國人並沒有放手一搏的勇氣。要不是有希特勒這麼一個衝動的人,二戰也許會晚幾年。衝動是魔鬼。

雖然德國政治制度不佔優勢,經濟實力不佔優勢,軍事力量不佔優勢,但最終德國仍然閃擊波蘭,發動了二戰。是因為當時德國的經濟遭受了嚴重破壞,而導致的社會矛盾非常尖銳。為了維護資本主義制度,保護資產階級的利益,德國人需要轉移國內矛盾。也就是說,不管德國人有沒有信心,二戰一定會發生。

戰爭的發生根源於經濟。在過去經濟發生問題,我們是通過戰爭來解決的;現在經濟發生問題,我們會通過協商解決。無論是世界銀行還是世界貿易組織,都是世界各國協商解決經濟問題的國際組織。我們要協商解決問題,避免戰爭,維護世界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