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放下心中的尺子》丨看得懂人性,才用得对善良

《放下心中的尺子》丨看得懂人性,才用得对善良

庄子,

在思维上很通透,

在情感上很洒脱,

在生活中很有趣,

他解构了世间所有的尺子,

生成了一种独立自由的人格。

庄子思想具有极强的自省与批判精神,

以语言、卮言、重言的独特写法,

生成了一种

最不容易被概念化与意识形态化的活泼文本。

《庄子》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很多扇门,

道术,生死,天人,美丑,

善恶,真假,梦醒,

……

每一扇门都是通向自由的方便法门。

面对残酷的现实,

庄子既能保持独立的超越精神,

又能与世俗很好地相处,

既不目无下尘,也不随波逐流,

在纷纷扰扰的时代自由自在地完成一生,

这是值得今天学习的智慧。

本篇书摘节选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近期出版图书《放下心中的尺子——哲学50讲》,如何与人为善?善心得不到好报该怎么办?在与恶人狭路相逢时如何相处?面对这些人际关系的问题,庄子已经讲得很通透。

《放下心中的尺子》丨看得懂人性,才用得对善良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如何用对你的善良?

庄子真的很成熟,与孔子一样。心有余而力不足,就不能去逞能,而应该保护自己。“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人间世》),自己的道行还不够,就不要想着去拯救别人。拯救别人最好的方法是先拯救自己,用什么?用道。继续修道,随机应变,历史的转折处,用得着你的时候,你的道够了,自然就可以出山了,像姜子牙、诸葛亮一样。

颜回问孔子能不能去救卫国,学有所用,去试试。孔子当头棒喝,说你的道修得还不够,胡思乱想,头脑不清醒,你去是为了美名和争强好胜的心理吧。颜回心理肯定不舒服,孔子说,你道德醇厚笃实,但没有到达人情练达的地步;不与别人相争,但没有到达能直抵人心的地步。你却勉强要以仁义之准则宣讲于暴君之前,这是用他人的过错来彰显自己的美德,这叫作“灾人”,也就是害人的人。那么,别人也会反过来害你。孔子说,自己光懂道理,不通人情世故,也没有劝说人的技巧,只会让暴君感到你在羞辱他,你在用自己的道德比对他,让他很难堪,感到你这是在害他,对他不利,他一定会杀了你的,这叫“聪明反被聪明误”。孔子又说,如果卫君喜爱贤人而厌恶小人,何需你去追求与人不同?除非你什么也不说,否则卫君一定会抓住你的漏洞乘势将你辩倒。这时你就乱了方寸,感到眩晕,还要假装无动于衷、和颜悦色地去缓和局面,脸色表现出迁就,心也顺着他去想了。这简直就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这叫帮倒忙。而且你开始就顺应着他,就没有结束的时候了,如果他不相信忠厚之言,你就必定会死在暴君的面前。

这个结论下得很干脆,符合山东人的特点,直来直去训导学生说你去送死吧,你去了必死无疑,你这两下子,暴君怎么会听你的,肯定认为你妖言惑众,杀了你。德行坏的人,哪能容得下德行好的人存在呢?下面孔子就举了几个忠臣却没有好下场的例子,可谓是教科书级别的鲜血淋漓的史实。他说,从前桀杀关龙逄,纣杀王子比干,都是因为他们修身而能在处下的地位抚恤民众,处下而触犯了在上的君王,所以君王因为他们修身而杀害他们。这就是好名的结果。从前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这些国家成为废墟,民成厉鬼,国君被杀,他们不断用兵,贪图实际的好处而不知停止。这些都是追求名和利的人,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名与利,连圣人都很难克服,更何况你!

孔子对颜回说,尧和禹这样的圣人都攻打过很多小国家,没有正义的战争,背后都是名和利,连圣人都逃不过名和利的蛊惑,何况是你!你敢说你纯粹是为了救卫国,不是为了获得美名,为了让别人或后人夸赞你厉害吗?

颜回固然心地善良,听说卫国生灵涂炭,他有为民除害之心。但值得讨论的是,如何用对你的善良?

当你的善心得不到好报的时候,比如关龙逄、比干,是否要执意劝说到底,把善心坚持到底?引申到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是当你的好心被当成驴肝肺的时候,当你的善良带来了恶的结果的时候,你如何对待自己受到的委屈?孔子给出的方式叫“以直报怨”(《论语·宪问》),老子给出的方式叫“报怨以德”(《老子·第六十三章》)。孔子的意思是,直接怼回去,心里有怨气,直接说。直,是直接、率直的意思。老子的意思是,有容乃大,去包容对方,这是你的美德。

第一种方式,你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想法,心里不会委屈。但对方未必听你的,很可能只会激化矛盾。第二种方式,能包容对方给自己带来的委屈的人很少,可能只有圣人能做到。这是近乎宗教性的情感,就如同《圣经》中说的,别人打你左脸,你把右脸也送过去,让对方气消了,你就好了。在佛教中也如此,对方成全了你的修行,你灭了自己的业障,还了了前世欠他的债。这一做法,差不多只有有宗教信仰的人才能做到。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前预防,用对你的善,不要让善带来恶果。

用对你的善,就是要对人性有个判断。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第三十三章》)要动脑子去判断对方值不值得你善待。对好人善是一种愉悦,对坏人善就是对自己残忍。给孩子讲三个寓言故事,就足够用一生了: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善良,叫《农夫与蛇》。农夫怕蛇冻死了,把它揣在怀里,结果呢,蛇醒了就把农夫咬死了。所以,不要滥用自己的同情心。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欲望,叫《渔夫与金鱼》。渔夫捕到了金鱼,放生了。渔夫的老婆管金鱼要了新木盆、大房子……最后还要当海上霸主。结果,渔夫回家一看,他老婆要的东西都没了,身边仍然是个破木盆。所以,做人不要太贪了,否则一无所有。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困难,叫《乌鸦喝水》。乌鸦尚且能想办法把石子儿扔到瓶子里,喝到了水,更何况人。所以,遇到困难,第一反应不是抱怨,而是想办法。

如何与恶人相处?

庄子接下来的故事是关于如何与恶人相处的。可能你会问,我为什么要和恶人相处?我远离恶人,一生只与善人相处就好了。问题是:人这一生遇到什么人,不是你能决定的,也不是一开始就能判断出一个人是什么人的。人的一生会遇到几个贵人,也会遇到几个恶人。狭路相逢,终不能避免,那你怎么办?

颜阖是鲁国的贤人,颜阖将要去做卫灵公的太子的老师,这个肯定是自己不想去又避免不了的,太子的老师都是国君给物色的。这个太子就是蒯聩,就是历史上那个不喜欢嫡母南子、想要杀掉南子的人。颜阖说他是“其德天杀”(《人间世》),就是天性残酷,可见对他早有耳闻。蒯聩后来成为春秋时期卫国的第三十任国君。

蘧伯玉是卫国的大夫。颜阖心惊胆战,不知道怎么教这样的恶人,他说:“如果不用法度管制他,就会危害国家;如果管制他,又会害了自己。他的智力刚够得上知道别人的过错,却不知别人为什么犯这样的过错。像这样的人,我该怎么办呢?”蘧伯玉说:“你问得好啊!首先要警戒,要小心,要站稳自己!不如表面上亲近他,心里诱导他。虽然这样,还是有危险的。亲近他但不要被同化,诱导他但不要显露自己,自我夸耀。表面上靠近他而被他同化,就会颠覆垮掉、一败涂地。心里想诱导他又显露自己,为了名声,就会带来灾难。他如果像婴儿那样,你也像婴儿那样。他没有界限之分,你也不分界限。他无拘无束,你也无拘无束。达到这样,就无可挑剔了。”

这个相处的尺度特别难以把握,一句话说错了,都有可能被杀头。蘧伯玉教给他的技巧也很微妙,基本上像是谍战片。你表面上得顺着他,不然他心里不爽,心里又要诱导他向好的方向发展。顺着他的时候不能被他同化了,就像卧底,稍稍不坚定,就成敌人那边的人了。你诱导他的时候又要神不知鬼不觉的,潜移默化,不能直接讲大道理,否则会让他感觉到你是在自我夸耀,在对比中让他很难堪,所以这个度要拿捏得好。顺着他意味着让他对你没有戒心,他天真的时候,你也装着很天真;他不跟你客气的时候你也不要跟他客气,不然显得很见外;他无拘无束的时候,你也别端着,这样他才能把你当自己人。

蘧伯玉又说: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也;……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

这段话真是凶险人世的金玉良言,都是从人性出发而说出的用心良苦的话。

他说你知道“螳臂当车”的故事吧?为什么螳螂要去挡车呢?因为它觉得自己的胳膊长,挺厉害的。这叫“才之美”,有长处,就炫耀,就被冲昏了头脑,以为自己能挡住车。这是特别要小心的。言下之意,你能去当老师,当然是很有才的了,但千万不要恃才傲物,才气外露。

经常展示自己好的地方就会触犯他。蘧伯玉举了养虎的例子,他说,你不敢给它活物吃,因为它要先把活物弄死了才能吃,在扑食活物的过程中会激起凶残的本性;你也不敢给他整全的小动物吃,因为他撕扯小动物时会激起凶残的本性。而是要等到它吃饱了,再去引导它的性情。虎与人是异类,却能顺从饲养员,那是因为饲养员顺着它的性子的原因;它嗜血成性,是因为养它时逆着它的性子。

伴君如伴虎,所以庄子选择“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如果庄子走仕途,他学富五车,可能也会被君王请去给太子当老师,也就是颜阖这个角色,多危险,多为难,多无聊,多不自由,所以庄子有远见,婉拒了。“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那么,什么样叫顺着恶人去说话,又要悄悄诱导他呢?庄子杂篇中有一篇《说剑》,庄子做了一个教科书般的示范。这是庄子后学记载的。

太子担忧国君赵文王整天不务正业,养了一些剑士,天天看他们斗剑,这些人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蓬头垢面,粗俗不堪。庄子说:“好,给我做一套剑士的服装。”一开头就放大招,没有穿着礼服冠冕堂皇地去劝谏,也没有穿平民的衣服,而是投其所好,穿了剑服。

他见了大王后,彬彬有礼,客客气气,说大王啊,世间有三剑,你可知道?大王很好奇,剑就是剑,怎么会有三种剑呢?所以他说,你说来听听。庄子在征得大王的同意,博得大王的好感时,才开始他的三寸不烂之舌。

庄子说:“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百姓之剑。”赵王问:“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之剑,拿燕溪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拿晋国和卫国做剑脊,拿周王畿和宋国做剑环,拿韩国和魏国做剑柄;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用四季来围裹,用渤海来缠绕,用恒山来做系带;靠五行来统驭,靠刑律和德教来论断;遵循阴阳的变化而进退,遵循春夏的时令而延续,遵循秋冬的到来而运行。这种剑,向前直刺一无阻挡,高高举起无物在上,按剑向下所向披靡,挥动起来旁若无物,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斩断地纪。这种剑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全都归服。这就是天子之剑。”

赵文王听了茫然若有所失,说:“那诸侯之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之剑,拿智勇之士做剑尖,拿清廉之士做剑刃,拿贤良之士做剑脊,拿忠诚圣明之士做剑环,拿豪杰之士做剑柄。这种剑,向前直刺也一无阻挡,高高举起也无物在上,按剑向下也所向披靡,挥动起来也旁若无物;对上效法于天而顺应日月星辰,对下取法于地而顺应四时序列,居中则顺和民意而安定四方。这种剑一旦使用,就好像雷霆震撼,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这就是诸侯之剑。”

赵王说:“那百姓之剑又怎么样呢?”庄子说:“百姓之剑,全都头发蓬乱,鬓毛突出,帽子低垂,帽缨粗实,衣服紧身,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相互在人前争斗刺杀,上能斩断脖颈,下能剖裂肝肺,这就是百姓之剑,跟斗鸡没有什么不同,一旦命尽气绝,对于国事就什么用处也没有了。”

敢把赵文王心爱的剑士的职业俱乐部比作斗鸡的,也就只有庄子了,还让赵文王心服口服。赵文王牵着庄子来到殿上,让厨子做了大餐,赵文王很惭愧,据说围着庄子的座席绕了三圈。赵文王三月不出宫门,剑士们在自己的住处无聊得自刎而死。这是一个非常幽默地搞定昏君的故事。

若是遇到没有瓜葛的恶人,当然可以离得远远的。问题就在于人生常常会跟你开玩笑,在你身边就有恶人,与你有瓜葛,有牵连,有利益关系或情感关系。严重的叫恶人,不严重的叫小人。你怎么面对?

道家给我们的启发是“以德报怨”,就是包容忍耐。但是,包容忍耐有时候也解决不了问题,因为恶人、小人常常会得寸进尺,把你当软柿子捏。所以,庄子更灵活,当包容忍耐解决不了问题时,更高明的做法是一边投其所好,一边悄悄改变。投其所好,对方才不把你当敌人,首先就避免了矛盾冲突,保全了你的命。缓解了情绪,有了改造对方的机会。然后,就是采取对方喜欢的方式改变他,这样对方才能接受。

庄子切中人性的一点就是,对待恶人,千万不要激怒他,否则,就像给老虎喂活物一样,只会使它在对峙中激发出更凶残的一面。出租车出了好几起这样的事,都与双方的口角有关。当你发现一个人是恶人,无法讲道理时,千万不要恶语,连小孩读的《弟子规》都说“言语忍,忿自泯”,忍一下,常常就能活命。很多悲剧和

暴力事件,都是事先没有预料到对方的人性这么恶,当意识到了又没能及时躲闪造成的。人间世,就这么复杂凶险。庄子的超脱、逍遥,无功、无名,是建立在对那个乱世清醒的洞察和对人性的戒备之上的。

(本文节选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书《放下心中的尺子》)

《放下心中的尺子》丨看得懂人性,才用得对善良

放下心中的尺子

——《庄子》哲学50

ISBN:978-7-300-27144-6

定价:48.00

出版日期:2019-08-09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不要活在“框架”里!“放下心中的尺子!”——触动万千人心底的呼唤。

  • “六十分的人设也很棒!”以庄子的逍遥、自由和洒脱去面对人生吧!

《放下心中的尺子》丨看得懂人性,才用得对善良林光华,1979年生,江苏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古典文学硕士、汉语言文学学士。研究道家哲学、魏晋玄学,热爱文学写作。曾赴中国香港台湾以及德国等地学习,美国乔治城大学访问学者。已出版专著《老子之道及其当代诠释》《魏晋玄学“言意之辨”研究》,教材《老子解读》《庄子解读》,文集《假如人生没有回忆》。在《哲学与文化》《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2018年《庄子》视频课上线,2019年《道解红楼梦》视频课上线。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现代心灵生态的探索。

本书目录

第一篇《逍遥游》

第一讲 逍遥游,怎么游

第二讲 大鹏孤独吗

第三讲 对不理解的理解

第五讲 中国式超人

第六讲 与宇宙取得联系

第七讲 加法求知,减法修心

第八讲 无用真有用

第九讲 放下手机,立地成佛

第二篇《齐物论》

第十讲 我们不一样

第十一讲 吾丧我的存在感

第十二讲 焦虑,你躲过了吗

第十三讲 辩论怎么了

第十四讲 诗意和远方在哪里

第十五讲 阴阳的新平衡

第十六讲 六十分的人设也很棒

第十七讲 朝三暮四的猴子

第十八讲 成功的失败

第十九讲 放下心中的尺子

第二十讲 最伟大的造梦师

第二十一讲 庄周梦蝶的回响

第三篇《养生主》

第二十二讲 打通心灵的任督二脉

第二十三讲 人性何来善恶

第二十四讲 庖丁解牛用的是什么刀

第二十五讲 安命是一种逍遥吗

第二十六讲 自由是最大的笼子

第四篇《人间世》

第二十七讲 人在世间的两大枷锁

第二十八讲 我拿什么拯救你

第二十九讲 善行得到恶果怎么办

第三十讲 如何让气柔下来

第三十一讲 为什么晚上要吃块冰

第三十二讲 如何与恶人相处

第三十三讲 再说无用之用

第三十四讲 狂人的肺腑之言

第五篇《德充符》

第三十五讲 以不变应万变

第三十六讲 走出颜值时代

第三十七讲 比脚更尊贵的东西

第三十八讲 命运中的八件事

第三十九讲 什么是真的健忘

第四十讲 道是无情却有情

第六篇《大宗师》

第四十一讲 吾爱真理,吾更爱真人

第四十二讲 无梦的睡眠

第四十三讲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第四十四讲 说不清,道不明

第四十五讲 化为弹弓去打鸟

第四十六讲 为什么要反礼俗

第四十七讲 坐忘究竟忘什么

第七篇《应帝王》

第四十八讲 最好的管理是自律

第四十九讲 像伺候人一样伺候猪

第五十讲 浑沌的天性凿不得

后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