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解惑丨強基計劃4大核心問題!誰能報?怎麼考?


解惑丨強基計劃4大核心問題!誰能報?怎麼考?

1月15日,教育部出臺《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明確規定自2020年起不再組織高校自主招生,改為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即強基計劃。


政策一經公佈,就引起了廣大同學和家長們的密切關注,之前升學君通過一系列解讀,帶大家深入瞭解了強基計劃。不過近幾日中,升學君在後臺留言和直播互動中發現,有不少家長朋友仍對強基計劃的招生專業、批次、和自招/綜評的關係與區別等問題了解不甚透徹。


所以今天升學君就根據近期大家對強基計劃中最關注的熱點問題,整理出以下簡析,幫助大家更深入、準確的瞭解強基計劃。


01

問題1:強基計劃只會在七個基礎學科專業招生嗎?


強基計劃招生專業是大家最關注,同時也是在《意見》中最容易被誤讀的關鍵問題,我們先來看看《意見》原文中是怎麼說的:


強基計劃主要選拔培養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聚焦高端芯片與軟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製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以及國家人才緊缺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由有關高校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合理安排招生專業。要突出基礎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招生。建立學科專業的動態調整機制,根據新形勢要求和招生情況,適時調整強基計劃招生專業。


因為《意見》中指出,要突出基礎學科的引領作用,重點在“數、理、化、生、哲、史、古文”專業招生,所以一部分業內人士很容易簡單的誤讀為“強基計劃只會在這七個專業展開”。


但升學君認為這種解讀是片面的,因為《意見》中還指出,


強基計劃選拔培養要符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高端芯片與軟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製造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以及國家人才緊缺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建立學科專業的動態調整機制,根據新形勢要求和招生情況,適時調整強基計劃招生專業


可以看到,強基計劃招生的,並不僅僅是“數理化”等基礎學科專業,根據教育部文件,強基計劃專業共包括兩類:


1. 基礎學科,如教育部文件提出的數、理、化、生、哲學、歷史、古文等相關專業。


2.部分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相符的新工科專業,《意見》中列舉了“高端芯片與軟件”“新材料”“先進製造”“智能科技”“國家安全”等專業,而新工科還包括新能源科學、非織造材料、光電信息科學、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車輛工程、生物製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物聯網工程、數字媒體技術、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機器人工程、智能電信、智能製造、智能醫學、航空航天、飛行器設計與製造、船舶與海洋……


而在北京大學招生辦此前發表的關於強基計劃的評論中,也對這個問題有所提及:


解惑丨強基計劃4大核心問題!誰能報?怎麼考?

北京大學招生辦公室關於強基計劃的評論截圖


可以看到,北大招辦的評論與《意見》相同:突出基礎學科的引領作用,招生專業向基礎學科專業傾斜,而非“只在7個基礎學科專業範圍內招生”,並且強基計劃的招生專業會根據形勢需要和招生情況進行動態調整。


02

問題2:強基計劃招生對象是哪個人群?沒學過競賽的學生能不能參與?


對於強基計劃招生對象,《意見》中給出了明確提到:強基計劃主要選拔培養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綜合素質優秀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


所以對於多數高中生來說,只要綜合成績優秀,都可以積極參與到強基計劃的選拔中來。


而在報名條件方面,強基計劃與自招最大的區別就是取消了“學科競賽獎項”的硬性門檻,所以在這種政策背景下,無論是否接受過學科競賽訓練,都可以報名強基計劃。


對於綜合成績優秀的非“競賽黨”來說,進一步降低了參與門檻。


不僅如此,強基計劃在招生規模的調整,對於非競賽黨來說也是個利好消息:


高校要與各地教育部門充分溝通協商,統籌考慮國家政策與導向、招生定位和培養要求、各地高考綜合改革進程以及中學素質教育推進情況等因素,合理確定在各省(區、市)的強基計劃招生名額,並在各省(區、市)的分省計劃中安排。


這意味著:

1、強基計劃突破了傳統自主招生中5%的招生上限,雖然首批開展強基計劃的高校由90所縮減至36所,但符合條件的名額在理論上可以擴張至100%,也就是說將有更多成績優秀的考生能夠參與選拔;


2、與自主招生全國競爭不同,強基計劃是分省投放名額,這樣就避免了傳統自招中,競賽大省生源搶佔名額的情況。所以說,面對強基計劃,完全可以採取田忌賽馬的策略,只需要在本省相對突出一些些即可。


綜上所述,強基計劃的實行,打破了學科競賽對拔尖創新人才的“禁錮”,也就意味著將有更多的優秀學生能夠加入到頂尖創新人才選拔當中來。


03

問題3:高考成績佔85%以上,所以只要高考成績好就能被錄取?


強基計劃規定:考生參加統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後,高校將考生高考成績、高校綜合考核結果及綜合素質評價情況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綜合成績(其中高考成績所佔比例不得低於85%)。


表面上看,高考成績佔據了非常大的比重,這是否意味著,校考就不重要呢?


這個問題,此前升學君在《深度丨教育部取消自主招生、推行強基計劃的民間版(實料版)解讀!》這篇文章中做出了詳細的解釋,所以在這裡升學君只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由於強基計劃分省投放名額,所以各省能夠參與選拔的,大概是高考成績排名前1000名的同學,通常這些頭部考生最大分差在10-15分左右,摺合成綜合成績後,最大分差就變成了1.1-1.65左右。


可見,在強基計劃中,高考分數的區分度已經被壓縮的很低。


解惑丨強基計劃4大核心問題!誰能報?怎麼考?

2019年浙江省一分一段表


以浙江省為例,2019年浙江省高考最高分為720分,根據一分一段表可見,第1010名成績為685分,

二者分差高達35分


根據強基計劃分數核算公式:


高考折算分數=(高考分數/750)*100×85%


二者折算後高考分數分別為81.6分77.6分,分差僅為4分,而這區區4分,則完全有可能在後續校考中被逆襲翻盤!


所以升學君要提醒廣大同學和家長們,雖然高考分數在強基計劃中佔比很高,但萬萬不可因此忽視校考環節,真正決定考生命運的,依然是校考。


04

問題4:學科競賽不是強基硬性門檻,還有必要學嗎?


眾所周知,學習學科競賽不僅需要天賦,更需要學生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來不斷學習高考內容之外的課程,長此以往,必定會對高考課內學習造成影響。那麼在學科競賽獎變成非必要條件時,還有必要堅持下去嗎?


升學君認為,雖然學科競賽獎從硬性門檻的角色上退下來,但以此就看衰學科競賽卻大可不必,具體原因有二:


首先,強基計劃的校考與高考不同,肩負著選拔頂尖創新人才的重任,所以與高考內容相比,勢必在涉及知識廣度、深度和題目難度等方面有大幅度提升,那麼學科競賽內容就成為了校考試題的最佳選擇。


升學君預測,在今年的強基計劃相關專業的校考中,有過競賽背景或學習過競賽的考生必將更具競爭力


其次,在《意見》中提到“在相關學科領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現的考生可獲破格錄取機會”。


何為學科突出才能呢?雖然官方文件中沒有說明,但我們可以根據“破格錄取”這條政策進行反推:破格錄取考生的高考成績原則上不得低於各省(區、市)本科一批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合併錄取批次省份應單獨劃定相應分數線)


這句話意味著,達到破格錄取條件的考生,高考成績只需要達到本省本科一本線即可錄取。不難發現,這是原本高校自主選拔中給予“競賽黨”的最高優惠,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強基計劃裡,這條通道同樣是為頂尖競賽生所保留。


雖然目前破格錄取的具體標準尚未公佈,但根據歷年學科競賽獲獎人數進行推測,達到破格錄取的標準至少需要“省一”乃至“國獎”水平。


但同時我們也要正視學習競賽這個問題:學科競賽過去、現在、未來,都只是極少數人的遊戲,新政導致競賽學習降溫,其實是對過往盲目學習競賽行為的一種糾偏。


頂尖高校選拔拔尖創新人才的初衷不會變,過去的經驗表明,清北等名校通過學科競賽選拔學科特長學生,是有一定道理的。對於某一學科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無論政策怎麼變,名校選拔他們的需求不會變。因此,對於那些少數具有學科天賦的孩子,大可不必過分擔憂,應堅持自己的初心,迴歸到學科競賽的本質。


其次,那些因為升學、加分等功利性目的,不顧自身實際情況、不顧自身是否具備潛質,而盲目跟風甚至孤注一擲的學生,確實應該冷靜思考這個問題了,這條道路真的適合自己嗎?再次強調一遍: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學科競賽都只是少數人的遊戲,而不是多數人能走的“捷徑”。


另外,對於目標為清北復交等頂尖高校的學生,競賽是一個增值選項。對於這些名校而言,高考分數已不再具有明顯區分度,他們過往的校考環節,會融入大量的學科競賽知識來增加區分度,有競賽學習經驗者,無疑更具有優勢。對於這部分考生而言,需要同樣兼顧競賽知識的廣度,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