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蔚縣、靈丘、淶源盆地的戰略地位

蔚縣、靈丘、淶源盆地的戰略地位

中央之國的形成 [第95節]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蔚縣、靈丘、淶源盆地的戰略地位

我們可以在〈趙——燕——中山國地緣關係圖〉上觀察一下蔚縣盆地的位置。如果說樓煩關所在的呂梁——雲中谷地是在恆山山脈的西頭,那麼蔚縣盆地則是在恆山山脈的東頭,太行山主脈的西側。如果考慮到趙人已經在恆山山脈西頭與中間,控制了兩條通往大同盆地的道路,那麼也許在恆山山脈的東頭,趙人也會有新的收穫。事實也的確如此,對於趙人來說,蔚縣盆地的戰略地位決不比前兩者低。

蔚縣、靈丘、淶源盆地的戰略地位

我們經常說,那些大地理單元邊緣的小盆地,往往能起到樞紐的作用,或者說誰能夠控制它,就能夠取得某條戰略通道的控制權。之前的井陘盆地與林州盆地,包括中條山中的虞原(虞國所在地),都具備這類特點。而位於大同盆地東側,太行山西側的蔚縣盆地無疑也應該歸入此類。

在趙國成為獨立的諸侯之前,“代”這支戎狄部落就已經控制了蔚縣盆地,並以此為中心,向西、北方向將勢力範圍擴張至大同盆地的東部,以及張家口地區(也是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小型盆地,分析燕國時會分析到的)。至於說趙人吞併代國的過程,最起碼可以追溯到趙簡子時期。

《史記.趙世家》中有一個故事是說趙簡子希望在幾個兒子中選取繼承人,於是就出了一道考題,以觀察兒子中誰更有政治頭腦和戰略眼光。這道題是“吾藏寶符於常山上,先得者賞”,意思就是說我的“寶符”(也就是君主發號施令的信物,相當於後世的傳國玉璽)藏在了常山上,你們誰先取到了,就有賞賜。兒子們當然知道這個“寶符”代表著什麼,於是爭先恐後的跑到常山上去尋找,結果卻都一無所獲。最終只有庶出的趙襄子,對趙簡子說他找到了寶符,並最終成為了趙氏的繼承人。

趙襄子當然沒有真的在常山上找到什麼寶符,他不過是用一句話點破了這個問題的玄機,這句話就是“從常山上臨代,代可取也”。所謂“常山”,我們在白狄東遷的部分已經解讀過了,就是太行山東麓的古恆山,也就是“中山國”人心目中的聖山(司馬遷為了避漢文帝劉恆的諱,將恆山改為常山了)。換句話說,常山所代指的就是“中山國”。而這個問題的真實意圖是在問,誰能找到消滅中山國的策略,誰就是我的繼承人。趙襄子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不僅看破了這層含義,也找到了消滅中山國的戰略方向。那就是先取中山國北面的“代國”(中國古代,以北為上,所以說“上臨代”),然後就可以消滅中山國了。

蔚縣、靈丘、淶源盆地的戰略地位

趙簡子在趙襄子的建議下,定立了先取代,後滅中山的戰略後,也的確開始積極的謀劃吞併代國的方案。他最初所使用的方法其實並不算特別,那就是與代國聯姻,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代王為後。而趙襄子繼位後,則開始正式對代國下手了。趙襄子所採用的手段,算不上光明磊落,他把那位代王姐夫引到雁門相會,然後讓個廚師把代王給砸死了。而趙襄子的姐姐絕對稱得上烈女,在知道自己弟弟殺了自己的丈夫之後,便自殺身亡了(雖說我並不認為,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那些“紅顏”是左右政局的關鍵,但並不代表我不會對其中一些人的品德表示敬意)。

一般認為,趙襄子謀殺代王后,代國的土地就完全歸屬趙國了。而趙襄子也的確將自己的一個哥哥分封於此。但其實趙國對於代國乃至整個大同盆地的消化過程,持續了上百年。就象當年秦穆公稱霸西戎,用胡蘿蔔大棒政策讓渭河平原周邊的戎狄臣服,但秦國真的吞併融合這些戎狄之地,卻也到了戰國中後期(那個同樣被秦人以“美人計”吞併的義渠國,就是典型的例子)。趙國完全將大同盆地以及蔚縣盆地歸為直屬領土,正是在百年以後的趙武靈王時期。在後面我們會分析到,趙武靈王用一道長城,向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宣示了自己的邊境在哪裡。

不管在趙武靈王之前,趙國對於代人及其土地的控制方式如何,真正將代國完全吞併(設立代郡,歸為直屬地),並以此為基礎,消滅中山國的就是趙武靈王。而此時的趙國,已經由東西兩塊的格局,變成為以恆山山脈為地緣分割線的南北格局了。

蔚縣、靈丘、淶源盆地的戰略地位

在趙國的南部核心區(包括太原、忻定盆地,以及華北平原的土地)為秦軍所佔之後,趙國所殘存的貴族甚至退至恆山以北,建立了一個新的“代國”,以作最後的抵抗。當然,這個新“代國”最終還是無法抵抗歷史的洪流,對於氣吞八方的秦人來說,只不過是多了一場戰役罷了。


既然趙國的奠基人趙簡子、趙襄子父子,以及趙國的末代貴族們,都如此看中代國的土地,那麼我們就要從地緣的角度,好好審視一下代國的地緣位置。這其中的重點,當然就是代王城所處的蔚縣盆地了。

蔚縣、靈丘、淶源盆地的戰略地位

“蔚縣盆地”的命名,是因為這個小地理單元的腹地現在是由“蔚縣”所管轄的(在盆地的西緣還有“廣靈縣”)。當年代人所建的代王城就是在現在蔚縣縣城的東北部(現在那裡有個代王城鎮,中國人是非常念舊的,那些古典時期的著名地標,大多在現在都有同名的行政單位。比如平型關邊上就有“平型關村”,雁門關邊上就有“雁門關鎮”。不過對於秦以後的歷史來說,蔚縣也好,代王城也罷,都不是這個地理單元的主標籤,蔚縣盆地的戰略地位在大部分時期是因一條著名的隘口——飛狐口而出現在軍事家的腦海中的。

蔚縣、靈丘、淶源盆地的戰略地位

飛狐口的位置,就在現在的蔚縣縣城南面,也就是蔚縣盆地的南緣。而飛狐口之所以戰略地位顯要,則是因為它所連接的“飛狐峪”是可以通往太行山脈的腹地。因此,在很多人看來,飛狐峪就是太行八陘中的第六陘——飛狐陘。其實這樣理解也可以,但不全對。因為當我們從蔚縣盆地穿越飛狐峪後,並不能到達河北平原。也就是說當年趙人如果從代王城經飛狐峪穿越太行山的話,他們並不能馬上到達中山國在河北平原的核心區,還需要有其他的道路相接才能夠完成趙人的戰略意圖。


如果趙國是沿著當年白狄的遷移路線,穿越太行山的話,那麼他們在穿越平型關所在的那道山樑後,會先到達靈丘盆地。這裡也是穿越太行山之前的最後一塊有自給能力的戰略要地。在白狄東遷中一節中,我們已經解讀過了,趙武靈王選擇此地作為自己的歸葬地,足以顯示靈丘盆地的戰略地位。不過靈丘盆地並不是這次太行山之旅的最後補給地,因為在太行山盆地的腹地還有一個小型盆地作為中繼站,它就是“淶源盆地”。

蔚縣、靈丘、淶源盆地的戰略地位

江湖規矩,淶源盆地的得名自然是因為它現在歸屬一個叫“淶源”的縣管。而“淶源”縣名稱的由來,則是因為它是一條叫淶水的河流的源頭地。至於淶水是條什麼樣的河流,地緣地位如何,我們等到走出太行山之後就會清楚的。能夠在穿越太行山的行程中,找到一個小型的盆地,作為戰略基地,應該說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僅此一點,控制淶源盆地的意義,就不會低於佔據靈丘盆地。而淶源盆地的戰略意義,並不僅僅限於能夠為靈丘方向出擊的趙人提供前進基地,更在於它還能夠北連蔚縣盆地。而淶源——蔚縣盆地之間的主要通道,就是“飛狐峪”

蔚縣、靈丘、淶源盆地的戰略地位

當趙國得以掌控蔚縣盆地時,戰略平衡的天平,實際上就已經倒向趙國一方了。最起碼能夠從靈丘、蔚縣兩個方向出擊的趙人,憑藉強於中山國的實力,已經能夠將淶源盆地這個前進基地掌握在手中了。而全面控制蔚縣、淶源、靈丘三個盆地對於趙人的意義還不止於此。

在趙人決定將胡服騎射作為國策,並修築長城(公元前306——300年)以衛北境後,大同盆地本身對於趙國來說,已經不再是需要分散大量精力,來反覆征討的“生地”了。那些不臣服的戎狄們,都已經被隔離至長城以外的蒙古高原了。而在長城完工之前,趙人需要有一個穩定的基地,來訓練他的新式騎兵。而這個基地就在蔚縣、靈丘、淶源這三個呈品字型排列的盆地之間,只不過它的海拔有點高,以至於今天我們稱之為“空中草原”。

蔚縣、靈丘、淶源盆地的戰略地位

〈蔚縣靈丘淶源盆地〉地緣關係示意圖

“空中草原”的位置是非常特別的,它是在蔚縣——淶源——靈丘三個盆地之間的山地之上,海拔達到2000多米。之所以會在山頂形成這樣一片平整的草原,是因為這是一塊有36平方公里平頂山。到達這塊片空中草原的道路只有一條,那就是從經由飛狐峪然後向西盤山而上。

當年代國之所以能夠控制飛狐峪,有空中草原這個中繼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而對於趙國來說,空中草原有點類似於“關山草原”之於秦人,不僅能夠提供牧場,亦能中控戰略要道。只不過秦人藉此發跡的“關中草原”,草場面積有35萬畝(空中草原摺合5萬餘畝)。能夠為秦人提供的戰馬資源要多出數倍。不過對於趙人來說,有這樣一個易守難攻,戰略地位顯著的軍事基地,對於趙人來說已經足夠了。至於馬匹的來源,與遊牧區無限接近的趙人並不用發秋。

可以想象一下,當趙武靈王所訓練的新式騎兵,以強大的機動性,從空中草原經飛狐峪南下,穿越淶源盆地進入華北平原後,對以步兵為主的中山國,造成什麼樣的壓力(也許經過一段時間以後,中山國可以摸索出對付輕騎兵的方法,但一開始的恐慌是在所難免的)。當然,趙國最終得以消滅中山國,從根本上來說,還是基於雙方的實力對比。但軍事技術的改革無疑打破了中山國勉強維持的戰略平衡。

類似的事情,在當年商人憑藉強大的戰車和青銅武器趕走夏人,成為天下共主時就發生過一次。而在19世紀中葉,英國人以鴉片貿易為由,打開中央之國封閉的大門時,又發生了一次。儘管任何一項技術,最終都會被共享。但並不是每一個人或者政治體都能夠看到了,很不幸的是,一直是趙國眼中釘的中山國,就再也沒有機會從趙人那裡學習新技術了(趙滅中山國發生在公元前296年,而胡服騎射的推行是在公元前307年。十年時間完成了趙人兩百年來不曾完成的任務)。

有兩點需要說明一下:一是古人對於兩個地理單元之間的道路,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的時期可能會採取不同的路線。就象飛狐峪一樣,在他的東面,還有一條“大峪口溝”,也曾經成為連接蔚縣盆地的通道(現在也是主要公路的修築基礎),二者在空中草原以西合為一路了。

也許有朋友要問,有沒有可能兩條道路,甚至更多的道路同時使用。答案是肯定的,前提是你要有足夠的人力和物力,就象現在一樣,古人走過的路我們基本都修通了,古人沒有走過的路,我們也修過去了。但在依靠人力開路的古典時期,在複雜的山地中,先人們往往只會開闢一條道路作為大路(或說官道)。

這一方面易於防禦(還有收稅);另一方面也是能力所限。至於其他可能的路徑,如果長期沒有人行走和維護的話,很快就會由於水患、泥石流等原因損壞。即使沒有這些自然災害,迅速成長起來的灌木也會阻塞道路。因此,當你的對手決定對你展開軍事行動時,他們一般並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開闢一條新的道路,大部分時候防守好常用的道路就可以了。

還有一點就是,儘管當年誘殺代王的地點是在雁門,趙人很可能在隨後是穿越雁門,沿恆山山脈北沿進入蔚縣盆地。但最晚在趙人控制蔚縣盆地後,趙人會在蔚縣盆地的西側,與靈丘盆地之間開闢出一條道路,這條道路也就是連接現在廣靈縣與靈丘縣之間的公路。

以這條路線將蔚縣盆地與忻定盆地溝通的好處在於,在大同盆地還不斷為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襲擾時,趙人可以從自己的核心區,安全的到達蔚縣盆地。連接廣靈與靈丘的道路,歷史上也曾經發生達伏擊戰。最近的戰例是在1938年,八路軍曾在這條路線上伏擊日軍,戰報稱殲滅了500日軍。對於以游擊戰為主的八路軍來說,可以稱上是不小的勝利了。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