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走西藏】尼木,一个宜农宜牧的地方

●杨辉麟

【走西藏】尼木,一个宜农宜牧的地方


【走西藏】尼木,一个宜农宜牧的地方


尼木(snye-mo),藏语意为麦穗。位于西藏中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东邻拉萨当雄县和曲水县,南接日喀则仁布县,西靠南木林县,北连那曲班戈县。元时译作聂摩;明时译作聂母;清代文献中又写作聂马、聂莫曼卡、尼莫、尼穆、尼冒等。曾设凝莫门噶宗、尼木门卡谿、孟噶宗、尼木宗等。


【走西藏】尼木,一个宜农宜牧的地方


尼木古为苏毗(sum-pa)部落属地,吐蕃时期为卫茹(dbus-ru)管辖,元朝属乌斯行政区,明代属朵陇都指挥使司,清代属西藏地方政府管辖,民主改革前设尼木宗。1959年建立尼木县,辖1镇7乡35个行政村,面积3275平方公里,有人口近4万。县政府驻塔荣镇。

【走西藏】尼木,一个宜农宜牧的地方


【走西藏】尼木,一个宜农宜牧的地方


尼木属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山峦起伏,沟谷纵横。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3800米,最高海拔7048米(穷母岗峰),最低海拔3700米。气候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夏季雨水集中,年降水量324.2毫米;日照辐射强,年日照时数近2950小时;年无霜期可达100天,年均气温6℃。自然灾害有旱、涝、滑坡、泥石流、虫灾、霜冻等。

【走西藏】尼木,一个宜农宜牧的地方


【走西藏】尼木,一个宜农宜牧的地方


尼木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县。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豌豆、油菜等。主要饲养牦牛、犏牛、绵羊、山羊、马等。矿产资源主要有铜、钼、泥炭等。野生动物主要有豹、獐、狗熊、野鸡、猞猁、黑颈鹤、贝母鸡等。野生植物主要有贝母、虫草、黄连、雪莲花等。盛产白青稞、藏纸、藏香、麝香、贝母和高原鱼类等。

【走西藏】尼木,一个宜农宜牧的地方


【走西藏】尼木,一个宜农宜牧的地方


【走西藏】尼木,一个宜农宜牧的地方


▼链接

白青稞是尼木县的特色产业,纯天然、绿色有机种植,继承了传统的加工工艺,经过清洗、取渣、沙炒、去皮、水磨等精制而成。选料考究,加工精细,保持了白青稞的独特口感,在青藏高原享有极高的声誉,是旧西藏时期噶厦政府使用的最佳食品。

【走西藏】尼木,一个宜农宜牧的地方


【走西藏】尼木,一个宜农宜牧的地方


尼木主要交通干线中尼公路穿过西北部麻江乡境内,318国道自县城南部连结日喀则市和拉萨市。全县乡镇均通简易公路,各种车辆均可通行。境内有众多县道、乡道;拉日铁路经过县境,设有尼木站。

【走西藏】尼木,一个宜农宜牧的地方


【走西藏】尼木,一个宜农宜牧的地方


尼木还是藏文字的发源地,也是藏文字创始人吞弥·桑布扎的出生地。尼木藏香、尼木藏纸、普松雕刻被称为“尼木三绝”。尼木国家森林公园、吞巴景区、普松景区、泽南景区等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自然风光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走西藏】尼木,一个宜农宜牧的地方


【走西藏】尼木,一个宜农宜牧的地方


【走西藏】尼木,一个宜农宜牧的地方


2003年发现的吞弥·桑布扎的故居,面积60多平方米,室内一幅吞弥·桑布扎向松赞干布敬献经书的壁画十分珍贵。宁玛派的早期圣地“托噶”,据说可以追溯到8世纪莲花生大师来藏弘法时期。日措卓瓦曲旦有元代的佛塔,说是未能怀孕的妇女只要绕塔3圈便能怀孕,甚是灵验;以及古代造桥专家唐东杰布造的尼木铁索桥等。

【走西藏】尼木,一个宜农宜牧的地方


【走西藏】尼木,一个宜农宜牧的地方


▼贴士

藏文创制人吞弥·桑布扎(thon-mi-sambhota),人称藏文之父,生于尼木地方(生卒年不详),是西藏“七良臣”之一。遵藏王松赞干布(srong-btsan-sgam-po,吐蕃王朝缔造者)之命旨,携带大量金银财宝到印度学习印度文法。几年后,他就掌握了因明学、诗歌学以及语言文字学等专门学科知识,师长们称他为桑布扎,意为贤良的藏人。回藏后,他参照梵文文法,创造了4个元音、30个辅音组成的藏语拼音文字,还著述了文法书籍多部,现仅存《三十颂》和《性入法》两部,使吐蕃王朝进入了真正的文明时代。

【走西藏】尼木,一个宜农宜牧的地方


▼提示

①拉萨至尼木83公里,可在长途汽车站乘车,也可自驾车或包车前往,挺方便的。

【走西藏】尼木,一个宜农宜牧的地方


②自2013年8月起,尼木每年都要举行琼姆岗嘎赛马节,时间3天。内容包括马长跑、马中跑、拔河、抱石、跳锅庄舞比赛等项目。通过赛马节,重点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独具特色的“尼木三绝”,从而推动尼木县的旅游经济不断发展。

【走西藏】尼木,一个宜农宜牧的地方


【走西藏】尼木,一个宜农宜牧的地方


【走西藏】尼木,一个宜农宜牧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