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諸葛亮明明培養姜維做為接班人,為什麼在臨終前把軍權交給楊儀?

仰望明月754


在正史的記載中,諸葛亮從來也沒有培養過姜維做為接班人,諸葛亮僅僅是欣賞姜維的才能,並且重用他,但重用並不代表就是培養姜維作接班人。

諸葛亮是蜀漢丞相領益州牧,是蜀漢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重臣,而姜維是魏國降將,姜維的身份決定了自已永遠不可能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哪怕姜維的才能越高,能力越強,也絕對不可能作為接班人。



這不是信任不信任的問題,而是身份問題。政治不僅僅是選人才,更多還要考慮其它政治因素,如團結大多數政治勢力、平衡權力、政治派別等等因素,姜維哪怕人才再強,後期在蜀漢官至大將軍,在蜀漢的朝廷中,仍有為數不少的反對派反對姜維,諷刺的是,這其中還包括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

諸葛亮的接班人是蔣琬和費禕,這是諸葛亮在臨死前指定的,並且後主劉禪也是按照諸葛亮的遺命來安排諸葛亮去世後的人事變動,並選擇了蔣琬作為諸葛亮的繼承人,而費禕作為候選繼承人。



諸葛亮作出這樣的接班人安排,是有著自已的考慮的。諸葛亮選接班人,主要是出於三個方面的原因:

1、政治出身。

諸葛亮選擇的接班人必須是荊州派,荊州派你可以理解為出自於荊州地區的士人或武人集團,這是蜀漢政權的政治結構決定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蜀漢政權在北方元老派,如關羽、張飛、孫乾、簡雍、糜竺去世後,人員調零,內部政治勢力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一是荊州派,二是東州派,三是益州派。

東州派是指從長安及三輔地區流亡到益州的外地人統稱,主要是劉璋時代的勢力,劉備入川后被劉備收編,成為蜀漢的一股政治勢力,這其中有李嚴、法正、孟達等人,這部分政治勢力處於拉攏的狀態。



益州派則是益州本土土生土長的士族豪強,這部分政治勢力處於受打壓的狀態。

而荊州派是蜀漢政治統治的骨幹力量,是保證政權穩定的基石,因為劉備政權在益州建立起來,就是外來政權,必須依靠外來勢力維持統治,否則政權會不穩定,這是蜀漢的國策,更改不了,諸葛亮也不例外,而蔣琬和費禕作為荊州派的傑出代表,被諸葛亮選為接班人。



2、才能

蔣琬和費禕的才能是經過諸葛亮確認過的,這個就不用懷疑了,尤其是他們處理政事的水平,蔣琬的氣量很大,能夠寬容待人,老成持重,而費禕則是居中調停,沉著冷靜,處事公平,兩人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同列蜀漢四相。

3、忠心及道德品質

蔣琬和費禕同時對蜀漢忠心耿耿,這從他們日後執政也能看出,並且在道德品質上,也是公認的高尚,而楊儀之所以沒有被諸葛亮選為接班人,並不是他的出身不行,也不是他的才能不行,而是楊儀的道德品質不行,楊儀的才能不輸蔣琬、費禕,但是道德品質則差遠了。



諸葛亮去世後,為什麼大軍是楊儀率領?

很簡單,楊儀是當時諸葛亮丞相府的長史,相當於諸葛亮的秘書長或幕僚長。是諸葛亮手下最有才能,官職最高的文官,諸葛亮死後的命令是:率領大軍撤退回到成都。理應就應該由楊儀率領大軍撤退回成都。

當時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蔣琬不在五丈原軍中,而在成都,當然不能領導軍隊回撤,而費禕、姜維等人資歷太淺,又是軍中的武官,魏延是不聽從命令的,其它人也沒什麼人了,只好讓楊儀負責領導軍隊撤退回成都。



諸葛亮的遺命僅僅是讓楊儀率領軍隊回到成都,並不是給楊儀兵權,況且回到成都後,楊儀就被封了一個虛職--中軍師,沒有部屬,沒有實際的職權,差不多就是參謀一樣的官職,這相當於就是棄用楊儀了,並沒有重用楊儀。

沒有重用楊儀的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楊儀的性格問題和道德問題,楊儀這個人不能顧全大局,性格狹隘, 睚眥必報,楊儀不僅不是接班人,也沒有重用他,相對於楊儀而言,姜維雖然沒有作為接班人,但是卻重用了姜維,比楊儀強多了。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提這問題的人,你是把誰葛亮當作什麼人了?象曹操一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一代奸雄嗎?假若諸葛亮就是象曹操那樣的一代奸雄,那麼他想把軍權交給誰都可以,這肯定是沒問題的。可惜他不是。

終諸葛亮的一生,他就是蜀漢王朝的一位丞相,是為蜀漢王事躹躬盡瘁死而後己的大忠臣。這樣的人怎麼會幹出公權私授的事?

姜維是諸葛亮看好的人這沒錯。諸葛亮也確實把姜維視為弟子,將一生所學傾囊相授。且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盡力提升姜維在蜀軍中的實力和地位。

比如姜維剛歸降不久,諸葛亮就將帳下最精銳的一支部隊,五千重甲步兵虎步軍交由姜維統率。而所有這些扶持,應該說都是在諸葛亮職權所轄範圍內的。

至於蜀軍最高統領權,那是國主劉禪所有的,是由劉禪授予諸葛亮代為行使的,根本就由不得諸葛亮想給誰就給誰,除非諸葛亮變成一個和曹操一樣的人。

我們現代國家對最高權力在特殊時刻的交接,通常都是有一套固定章程。比如說美國,總統一旦出現意外就由副總統頂上,這是在他們的憲法中明文規定了的。

而在這一點上,其實古今的做法相似。一把手不行了由二把手接上,整個過程都是要遵循一套固定的規章制度來進行操作的。也只有大家都遵循一定的規矩,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權力轉移過程產生的動盪和衝擊,這對所有的人都有好處。



張旁子


真實軍權是交給蔣琬,而不是楊儀,諸葛亮死前,把軍隊交由楊儀、費禕、姜維帶領回成都,而不是把兵權交給楊儀,諸葛亮死後,大軍撤回成都,楊儀為撤兵總指,姜維為斷後,而魏延呢!諸葛亮留下命令,他要打曹魏,就讓他領一支軍隊去打,但大軍必須要回城都。

後勤是楊儀搞的,如果讓魏延統兵,管後勤的楊儀會幫魏延嗎?魏延有次還拿刀去殺楊儀,被費禕勸阻,諸葛亮也並沒怪魏延,而楊儀即哭泣魏延欺他。 諸葛亮留下軍令,是對的,楊儀、魏延有仇,如果讓魏延管兵,楊儀管後勤,蜀國的軍隊不就是會給他們倆個搞沒嗎?現在諸葛亮下令,魏延不撤,讓他自己令一軍伐魏,楊儀與大軍回成都,不是解決了嗎?可是這兩人,還有費禕的逃跑舉動、阿斗相信楊儀不相信魏延,才導致魏延被殺。

羅貫中寫諸葛亮說魏延頭後有反骨,命馬岱留意,不聽話就斬吧,歷史上魏廷之死是楊儀乾的,楊儀與魏廷不和,其實真實諸葛亮魏延關係還不錯。_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三國志 魏延傳》,建興十二年(公元234)秋天,諸葛亮病勢垂危,秘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交代後事,安排自己的退軍事項。讓魏延率軍斷後,姜維在魏延之前。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則大軍就自行出發,退回到漢中,魏延與楊儀更是勢同水火。魏延這個人對待士兵很好,但他性情高傲,別人都讓著他,只有楊儀不能忍讓。惹急了,魏延甚至會拔出刀來要殺了他,諸葛亮死後,楊儀逼反魏延,魏延只好和兒子及其幾個親信逃亡,奔向漢中。楊儀派馬岱追上魏延,將他殺死。

《三國志 楊儀傳》記載:“亮數出軍,儀常規畫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軍戎節度,取辦於儀。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但楊儀籌度糧谷,後勤能力很好,很有才幹

諸葛亮死後,楊儀暫領兵權,主導撤兵,姜維負責斷後,魏延想去打曹魏就讓他去打,這就是諸葛亮的遺命。我們來看看蔣琬,諸葛亮說他是:“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可知評價之高,對他器重。楊儀雖然能力也比較突出,但是他不適合當家做主,只能做做具體的工作。 諸葛亮有一次給密表予劉禪:“臣如果出了什麼意外,軍國大事可以全部交給蔣琬”。


飛天神通


都不要搶,我來回答。

諸葛亮是非常欣賞和重用姜維的,就算姜維有這個能力當諸葛亮的接班人,也很難成為諸葛亮的接班人,正史記載諸葛亮也沒有培養姜維作為接班人這一說。在臨終前把軍權交給楊儀,是對楊儀的極度信任,諸葛亮死前最不放心的就是這數萬北伐大軍,楊儀作為丞相諸葛亮的長史,聽從諸葛亮臨死的安排,率領大軍依次退往漢中,是合情合理的。

先來說說楊儀 諸葛亮為何把軍權交給楊儀 楊儀只有暫時的代理權

諸葛亮在得知自己壽命將近之時,做了一系列的安排。後主劉禪派人來詢問諸葛亮百年之後,誰可擔當重任,諸葛亮說了蔣琬,蔣琬之後是費禕,在出師表中提出了董允,並且這三人與諸葛亮合稱“蜀漢四相”。


安排了楊儀、費禕、姜維等人安排身後事並退軍的事宜,魏延斷後,姜維次之,並非是把軍權交給了楊儀一個人。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見《三國志魏延傳》

諸葛亮病死後,楊儀作為多年追隨的長史,在籌劃糧草,軍容節度等方面楊儀做得很好,諸葛亮還是很讚許的,這也讓楊儀產生了錯覺,以為以後諸葛亮的丞相位置非自己莫屬。但楊儀此人心胸狹窄,諸葛亮只是欣賞楊儀的才能,但實際上並不認可楊儀。


事實上諸葛亮最屬意的人選是蔣琬,蔣琬為人公正,有治世之才。諸葛亮曾向後主表達讓蔣琬繼任的意願。

亮每言:“公琰託志忠雅,當與吾共贊王業者也。”密表後主曰:“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 見《三國志蔣琬傳》

諸葛亮死前最不放心的是自己的心頭肉,就是蜀漢的根本數萬的北伐大軍,諸葛亮深知在自己死後,軍中無人是司馬懿的對手,所以要安全的帶著這數萬北伐大軍退回漢中。把軍權交給楊儀也是權宜之計,蔣琬不在軍營,而在成都,但這並不說明楊儀就掌握著軍權,掌握著軍隊,只是暫時有個代理權,魏延就不服。楊儀也知道魏延不服,就派了費禕去打聽魏延的動靜。後來楊儀與魏延內訌,以楊儀獲勝,但等到回到成都後,還是蔣琬繼任了諸葛亮的位置,楊儀卻得了箇中軍師的虛職。後話楊儀以蔣琬資歷不如自己,自己多年跟隨諸葛亮勞苦功高,對自己的待遇表示不滿,經常言語激烈,上書誹謗,最後結局是先被貶後自殺,不得不說咎由自取。

說完楊儀,再來說姜維,諸葛亮到底有沒有把姜維當接班人 姜維為何要堅持北伐

演義裡諸葛亮在攻打天水郡,以計謀得到姜維時,曾把姜維比作“麒麟”,正史裡蔣琬也對姜維有著很高的評價:

參軍蔣琬書曰:“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又曰:“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見《三國志姜維傳》


姜維雖然是從魏國投降過來的,但是個忠義報國的人,忠於漢室,文武兼備,李邵、馬謖等人是不如姜維的。在諸葛亮死後,蔣琬和費禕主政期間,姜維一直在建功立業,平叛、西進、北伐等在戰爭中不斷歷練。在蔣琬和費禕去世後,姜維為大將軍,總領蜀漢的軍政大權。


姜維掌管軍隊之時,一共對魏國進行了長達十一次的北伐,其中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可以說姜維一直在北伐,希望能打進中原,興復漢室。直到司馬昭三路伐蜀,劉禪投降後,姜維還在想著利用鍾會反叛司馬昭來達到復國的目的,這份忠心可昭日月。

雖然諸葛亮沒有明確姜維為接班人,但姜維自己一直以諸葛亮的遺願為榜樣,一生在以“克復中原,興復漢室”為己任。



姜維其實算得上諸葛亮的接班人,因為只有姜維一直不忘這種使命,作為一個降將,這麼為國為民、以北伐大業為終生的目標,蔣琬和費禕是明面上的接班人,那麼姜維就是暗地裡的接班人。

結語:諸葛亮臨終前把軍權交給楊儀,不是要選楊儀當接班人,而是想借著楊儀的才能把大軍安全撤回漢中,諸葛亮明面上的接班人是蔣琬和費禕,但我個人認為姜維因為是個降將的身份,只能說是暗地裡的接班人。

以上為個人有感有發 感謝您的閱讀 我是紫氣東來 歡迎大家點贊、留言、評論 喜歡三國曆史的朋友看完別忘了關注我哦 期待您的關注!!!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你這個問題問得相當有深度!下面我深度剖析一下。

楊儀,諸葛亮軍中長史。為人輕狂自傲,自以為頗具才幹,可堪大任。但無統軍履歷,因此在軍中沒有根基。且資歷較淺,多有樹敵,不能一呼百應,即使諸葛亮死後也不可能把持川蜀政局,造成一家獨大的局面。

魏延蜀漢名將,智勇雙全,勇冠三軍。曾受封漢中太守,後諸葛亮北伐,任徵西大將軍。魏延既有從政經驗,又馭兵多年,資歷深厚,野心勃勃,自謂除諸葛亮無人可與之相比。曾經向諸葛亮提出著名的奇襲長安,被諸葛亮拒絕,心生埋怨。諸葛亮此時為求川蜀日後政局平穩過渡,便定下驅虎逐狼之計,決心除掉魏延。

諸葛亮死後,讓楊儀帥三軍之職,魏延自然不服。一場權力鬥爭自此開始,二人分別向朝廷報對方謀反。諸葛亮親信費煒深知諸葛亮深意,與楊儀合力誅殺了魏延,為蜀國日後政權的平穩過渡打下了堅實基礎。

但是,政治鬥爭就如同漩渦,永遠沒有贏家。除掉魏延之後,楊儀自以為建立了不世功業,結果朝廷卻並未對他封侯賜爵。楊儀口出怨言,被後主直接賜死。

反觀姜維對諸葛亮及蜀國忠心耿耿,深得諸葛亮衣缽傳授,極具軍事才幹,有較高的政治預判,因此是蜀國日後北伐統軍的不二人選。作為下一代接班人,諸葛亮是不可能讓他捲入政治鬥爭漩渦,他必須保護好這個接班人!

楊儀死了,魏延死了,這場權力鬥爭結束了,蜀國的政治局勢也平穩過渡,接班人在沒有任何傷害的情況下上位了。你說諸葛亮神不神?!

歷史也多有案例可尋。康熙臨死之前也曾貶斥多位名臣,時人不明康熙深意,以為他糊塗妄為。其實康熙是在保護他們,讓他們遠離權力鬥爭的漩渦,一旦捲進去必然不保。權力鬥爭的結束,卻又是他們為國效力的時刻!


隨字了得


是的,諸葛亮是想把姜維培養成接班人,這從諸葛亮一開始見到姜維,就十分欣賞和高興就可以看出來了。另一方面,姜維本來在曹魏,而且還是“烈士”之後,姜維的父親在平羌戎反叛時犧牲。有了這一層,曹魏朝廷賜姜維為中朗,參郡軍事。所以,以姜維的能力,即便曹魏人才名將眾多,他要出頭也不是一件難事,那姜維幹嘛非要在蜀漢出人頭地,甚至曹魏還用姜維母親要挾不為所動,還為了蜀漢復國而犧牲呢?更何況,曹魏的綜合國力顯然比蜀漢超越了許多。



大飛熊認為,第一,姜維的上司雍州刺史郭淮,天水太守馬遵,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成了驚弓之鳥,把姜維等人推向了蜀漢。第二,諸葛亮的魅力感化了姜維,並且樹立姜維為漢室復興的信念,這也側面說明了蜀漢能成為三國之一,抗衡曹魏的根本所在。第三,諸葛亮十分欣賞姜維的人品軍事,所以上領姜維覲見劉禪,下又寫信給自己的重要助手,時任丞相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稱讚姜維的才能,並推薦讓姜維先統領和訓練五,六千虎步兵。諸葛亮做了這麼多,還不是想安排好姜維的上升通道,培養他為接班人?可是為何諸葛亮臨終前,是讓楊儀負責部隊撤退的事宜而不是姜維呢?

這裡有很多因素,先說姜維的因素。

第一,諸葛亮的接班人不止一個,按照排序是蔣琬,費禕,董允,姜維,特別是姜維,完全繼承了諸葛亮“北伐中原,恢復漢室”的思想,所以接班人不止一個,還是可以是隔代的。

第二,資歷問題,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後期才收的姜維228年,去世於234年,不到六年,姜維從一介降將到倉庫管理,後升為中監軍徵西將軍,已經是越級提拔了。然而,最後一次北伐的撤軍計劃,涉及了魏延,王平,馬岱等這樣老將,宿將,姜維的資歷威望官職都不足。

第三,姜維不是沒有軍權,在諸葛亮的撤退計劃中,姜維的部曲僅次魏延斷後。而且,根據《三國志》注引《漢晉春秋》記載,諸葛亮去世,楊儀等整軍撤退,司馬懿來追,姜維令楊儀反旗鳴鼓,司馬懿才不敢相逼。當然,這可能是記載有誤,姜維最多建議,不太可能下令楊儀,除非諸葛亮密令。

第四,既然姜維適合做跨代的接班人,又屬於降將集團,自然不是統領最重要的荊州集團的合適人選,更何況,要參與楊儀和魏延恩怨?所以,這也是在保護姜維。



至於,諸葛亮為何讓楊儀掌管軍權呢?其實大飛熊認為這是一種誤讀,根據《三國志.魏延傳》,諸葛亮安排撤退事宜的人有丞相府中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人,也就是說諸葛亮是直接下令給諸人的,這裡沒說楊儀有統領諸軍之權。但是,為什麼諸葛亮去世後,楊儀和魏延相爭,費禕,王平,馬岱等,甚至朝廷中的蔣琬,董允都支持楊儀,而不是魏延呢?簡單的說,主要是魏延缺乏政治才能,自己連犯兩個大忌,自己作死了。一個大忌是,費禕來到魏延營裡,魏延不該挾持費禕,想一起下達抵制諸葛亮撤軍的命令。第二個大忌就是,不該守住險要,阻擊北伐大軍通過,這確實有兵變造反的嫌疑。



除了魏延作死外,楊儀在撤軍事宜中,確實是有才能和職務的優勢。先說職位,蜀漢征戰中,真正掌握實權的就是府中的屬官,而楊儀的丞相府中長史,就是屬官們之首,僅次“統領某開府職位之府事”的加權。所以,楊儀有天然的領導職位,才能令費禕去試探魏延,讓王平抵禦魏延,讓馬岱斬殺魏延。說到專業能力,楊儀最拿手的就是幫助諸葛亮“規畫分部,籌度糧草”,撤軍也一樣,所以楊儀節度諸軍也是順理成章之事。但是,所謂擁有軍權畢竟是一種“假象”,可惜楊儀自己也認真了,一回到朝廷,就被高高掛起,無所統領,結果就是嫉妒蔣琬,也自己作死了。

綜上所述,諸葛亮的直接接班人蔣琬在朝廷主持大局,他才是真正擁有軍權的大臣,而跨代的接班人費禕都還在軍中歷練和積累,姜維就更得如此了。


大飛熊騎士


先說題目中的小瑕疵,諸葛亮臨終前是把軍權交給了蔣琬,並沒有交給楊儀。三國志蔣琬傳記載,諸葛亮秘密上書給後主,我如果去世,以後的國家大事可以託付給蔣琬。

在諸葛亮死後,後主任命蔣琬為尚書令,不久又加封都護將軍,授予作為行使職權的附節,兼任益州刺史,又升任大將軍,總領尚書事。而相反,楊儀卻沒有掌握什麼具體事務,優遊閒處罷了。

真的培養姜維做接班人了嗎?

先說姜維的來歷,姜維是諸葛亮首次北伐時收服的魏國降將,時間是建興六年(228年,就是馬謖失街亭那次)。諸葛亮很看重姜維,給蔣琬的信中寫道,姜維工作忠誠勤勉,考慮事情精細周密,我考察他的才德,名士馬良等人都比不上他,這個人是涼州最難得的人才。還提到應較他先教練中虎步士兵五六千人,他長於軍事,忠於漢室,才識勝過別人,後期可以朝見主上(後主劉禪)。

通過諸葛亮的描述,可以看出諸葛亮很看重此人,的確也加以了栽培。但這僅僅只是說明了諸葛亮對人才的渴望,並不能說要讓姜維做接班人。(小說三國演義中提到了想將自己所學傳授給姜維,但小說畢竟是小說,這裡以正史為主,暫不討論小說)。

在三國志姜維傳中,從諸葛亮收服姜維,到諸葛亮去世(建興十二年,234)這六年時間裡,關於諸葛亮與姜維交集的事蹟找不到,只能從別人的傳中找到一些小細節。

諸葛亮十分看好姜維,那麼我們來看看為什麼兵權是交給蔣琬而不是姜維呢?

1.先看資歷和工作經驗,蔣琬在劉備入蜀時擔任縣長,後來被罷免。在劉備做漢中王時(219),蔣琬再次入朝做官。以後步步高昇。到諸葛亮去世時(234),一共工作了15年。而姜維則是6年(建興六年到建興十二年)。應該說資歷和工作經驗蔣琬都多於姜維。

2.出身。蔣琬首次是以州書佐的身份追隨劉備,蔣琬自始自終屬於蜀漢政權的一員,屬於蜀漢嫡系一員。而姜維是以降將身份從魏到蜀,僅僅六年時間。所以姜維暫時不可能擔任大的職位,來接替諸葛亮。

3.功績。在蔣琬傳中記載,建興五年,諸葛亮進駐漢中,蔣琬與長史張裔留下來主持相府的事物,建興八年,接替張裔任長史,又被加封撫軍將軍 諸葛亮多次外出征戰,蔣琬總是準備充足的糧食和武器供應前方。應該說,有了蔣琬,諸葛亮可以安心進軍,有了較為穩定的大後方。加之,蔣琬在後方處理各類事物,應該與後主劉禪也時常接觸,蔣琬深的後主和諸葛亮的信任及讚揚。

而反觀姜維入蜀的六年,應該是一直跟隨在前方作戰學習,關於這六年姜維的表現所記載的並不多,應該說功勞較少。

所以軍權並沒有交給姜維。

姜維真正掌握軍權,是在費禕去世之後,費禕在世時,不提倡北伐。在費禕去世後,姜維開始大力北伐,並在去世的三年後,升任了大將軍。

以上為本人的分析和見解。歡迎點贊+關注。


遨遊文史世界


這個問題受演義評書的影響,演義中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在收天水三郡時,遇到一個強勁對手,智可敵諸葛,能讓天水太守馬遵反敗為勝,武能敵趙雲,連老將也讚歎不已,是三國後期幾位年輕傑出將領之一的姜維。諸葛亮用計逼得姜維走投無路,姜維陣前投降時諸葛亮親自扶起他並撫慰說,“吾自出茅廬以來,遍尋賢者,欲傳授平生之學,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約,吾願足矣”,這是託付衣缽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接班人。之後重加載培,而後在對陣司馬懿時諸葛亮病逝,卻把軍隊交給丞相長史楊儀而不是姜維,讓他率大軍回師。


其實這一個安排無論從演義還是史實上推論,都是可以理解的。(今日頭要南方鵬首發)姜維畢竟是降將,又是敵國來的,從諸葛亮北伐到死亡只有七年時間,如果臨終把大權交給姜維,阻力一定不會小,魏延楊儀蔣琬他們就很難說會服從,如果萬一姜維是個無間道,把隊伍拉去北邊降敵或被司馬亂揍,後果都是極其嚴重的,連楊儀沒有當上尚書令等職時都說,我那時如果把兵帶到魏國就不會有這個下場。說明僅僅信任是不可靠的,還要兼顧人情世故,官場套路。丞相長史楊儀,相當於幕僚長秘書長,讓他暫領兵撤退應該說得過去。


讓楊儀帶兵回師,是一種權宜的辦法,因為他熟悉軍務,之前就曾任參軍參贊軍事,打理後勤也井井有條,是安適的退兵統帥。如果交給姜維,論軍職魏延有話要說,論資歷官職蔣琬費禕也有話要說。(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交給楊儀表示一種臨時應變的態度,後來事情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諸葛亮的位置是蔣琬頂上,而不是楊儀。史實上的諸葛亮雖看重姜維,稱他是涼州上士,並有所教誨,卻沒有把他作為弟子般看待,只是為國提攜後輩的一番心意,更談不上託付軍國大事。姜維後來能官居蜀漢軍職第一,主要是他的努力和蔣琬等人的提拔。


從諸葛亮逝世前推薦蔣琬繼他的職位,而不是魏延等人,或可能有他另外的用意在:諸葛亮與劉備相遇於微時,同為復興漢室走到一起,自後屢經大變,艱難撐持出天下三分,侷促蜀地一隅,為了相隨將相人心,為了漢家大義名份,也為了理想和蜀漢的發展,諸葛亮不辭辛勞,屢次以小攻大,五次北伐以攻代守,以小國逼得大國只有防守的份,以其時漢室還有號召力的形勢,以諸葛亮之能,和眾故人的齊心協力,尚不能恢復中原。諸葛之後,或不希望後來者學他一樣北伐,只怕會引火燒身自取滅亡。正如費禕勸誡屢欲北伐的姜維時說“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且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


南方鵬


1.

姜維是諸葛亮接班人,這個說法是《三國演義》裡寫的,並不是歷史事實。

在演義裡,諸葛亮把自己平生總結成兵書二十四篇,在臨死前傳給了姜維。所以姜維是諸葛亮的衣缽傳人,也是軍事上的接班人。(政治上的接班人是蔣琬。)

但在真實的歷史中,姜維只是被諸葛亮重用的一個將領而已,兩人沒有師徒關係,諸葛亮死後,姜維也沒有馬上掌權。就說不上接班人了。不過他倒確實是繼承了諸葛亮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的遺志。

2.

楊儀當時是丞相府的長史,由他接替丞相諸葛亮的工作,通俗點說,相當於“一把手死了,二把手頂上”。在邏輯上是很順理成章的。

3.

姜維可能也參與了退軍的指揮工作。

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說:

楊儀等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將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偪。於是儀結陳而去,入谷然後發喪。

——姜維讓楊儀下令倒轉旗幟,鳴鼓進軍,做出要進攻的態勢。司馬懿見狀,覺得情況對自己不利,於是就退軍了。

楊儀雖然也有從軍經歷,但是他從事的是後勤組織方面的工作沒帶兵打過仗。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在軍事指揮上實際是由姜維負責的。(或者說楊儀需要聽取姜維的意見?)


北門猿


【諸葛亮,死前把軍權交給楊儀。多智近乎妖!!!】



我們要明確一個觀點,這裡的軍權其實指的是在諸葛亮死後,退兵的權力。

然而在諸葛亮將死之際,這個權力在很大意義上就等於整個蜀國權力的交接。

我們看一下,當時諸葛亮在整個蜀國可以選擇的(權力)繼承人有:李嚴,姜維,費禕、楊,蔣琬,魏延。(皇帝太小了,不考慮。)

當然通過史料,我們可以知道,諸葛亮原定繼承人其實是蔣琬。我們這裡來討論一下為什麼他要把軍權交給楊儀,而不是姜維或者別人。

我們先說李嚴,李嚴,東州派,劉備指定的顧命大臣,地位僅次於諸葛亮。此時已經被貶為庶民。



(諸葛亮病發突然,他不在軍中,軍權是絕對交不到他手上。)並且史實證明,就算他在軍中,諸葛亮也不可能啟用他。

有史料記載:

“十二年,平聞亮卒,發病死。平常冀亮當自補復,策後人不能,顧激憤也。”

這裡的李嚴即李平,按照習慣還是稱為李嚴。 上面這句話,意思是: 李嚴平常寄希望於諸葛亮能夠再度起用自己,斷定他的繼任者做不到。

從這條記載,我們可以推斷出諸葛亮指定蔣琬接班,類似於後世的秘密建儲制度,沒有公開。除了當事人沒有其他人知情。

不然的話,李嚴要是知道由資歷不如自己的蔣琬接班,他早就 憤憤不平,甚至在諸葛亮死前就鋌而走險了 。

諸葛亮在逝世前,對於等待東山再起的李嚴不 置一詞,加上不動聲色的秘密指定繼承人, . 實際上己經宣判了李嚴的死刑。

以諸葛亮對李嚴脾性的瞭解,這一手“安樂死"看起來是有意為之。

下面我們再來說魏、楊二人。魏延,元從派,軍方首席,此時位於前線。 楊儀,荊州派,幕府首席,此時位於前線。



他們兩人素有不和。

這一次退兵託付。不異於權力交接,交給文宮而不是桀驁不馴的大將,是最穩妥的做法。

退一步進,假如託付給魏延,以魏延糟糕的人際關係和粗淺的胸襟城府,即使他平安回到成都也勢必將朝堂推入動亂中。還有很大的可能會謀反。

文武不和在歷史上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 關健還有他與漢中諸將的關係也很微妙。雖然沒有與楊儀的那種劇烈衝突。

但看史實中王平、馬岱的表現,還有吳懿、 姜維等人晉封縣侯的非常躍升, 可以判斷諸將在選邊的時候也不會和他站一起。

如果排除武將,只選文官。那麼,指定的領軍者就有講究了:蔣琬,李嚴在成都,不在前線,排除;費禕、姜維(文武雙全,也可算文官)的資歷地位不足,排除。

只有楊儀,隨行軍中,既是幕府首席,資歷地位也足夠,又絕不會與魏延妥協,將是鬥爭時最死硬的主心骨。

前面我們說到了,諸葛亮的繼承人其實是蔣琬。諸葛亮他對魏延和楊儀兩人只是用其才而已。

然而倉促之際,敵我矛盾為先,人民內部矛後 為後,兩害相權取其輕,作為臨時救場風員 楊儀顯然更為合適。

楊儀、魏延品行有虧,但是諸葛亮這樣的政治家又豈會簡單的把人,分作好人壞人?

法正睚眥必報、孟達叛降敵國、李嚴鱗甲難近,諸葛亮都能容忍、合作和安撫,而且諸葛亮甚至,還為了魏延,責備處罰,官在其上的元從派劉琰,可見一斑。

要只因為平行有虧,諸葛亮不用魏延、楊儀?那就太小覷了諸葛亮的胸襟之閣和城府之深。

楊儀和魏延兩個人,其實都是功高難制的人。也只有諸葛亮在世,才能壓制住他們。在諸葛亮心裡,他們已經都被判了死刑。選擇楊儀也只是權宜之計罷了。

要清理功高難制的楊、魏二人,正史所描繪的正是最優路徑:先團結所有人幹掉魏延,至於楊儀,脫離軍權回到成都就沒有了威脅。而蔣琬遠在成都,軍權只得歸了楊儀。

蔣、費可以智取楊儀,而難以力敵魏延。

罷!罷!罷!只能是楊儀了。

從結果來看,蜀國雖有動盪,還是承受的起的:蔣琬順利接班,漢中諸將都保留下來;魏延招致成都朝廷和漢中諸將的圍剿,楊儀脫離軍權後被冷置。

軍方、幕府的兩位首席在諸葛亮之死後,迅速失意離世,蜀國的進取能力大減,這也部分促成蜀國轉變戰略,由進攻改為防守。

蔣琬,費禕接班,更是明確表態咱們都不如諸葛丞相,保境安民就好,而他屢屢實行“破壞制度”實行大赦,也從側面反映蜀國國力己經到了極致,不得不矯枉過正。



總結來說,諸葛亮將退軍重任交給楊儀,是深

謀遠慮的安排,而最終蔣琬能夠順利接班,也

並非無心插柳的結果。

諸葛亮對於身後事的佈置,對於人心的掌控, 當得起“多智近乎妖”的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