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康熙王朝》中,阿密达大喊要砍掉康熙的头为父报仇,康熙为什么转身送给了他一把短剑?

历史茶坊


阿密达不愧是草原英雄葛尔丹的儿子,仅仅六岁便满身的骨气与血性,看着康熙拔出那支冷森森的精锐短剑,蓝齐儿也以为康熙要斩草除根以绝后患,难道就忘了她的父皇的精明与英明?



一.康熙是最喜欢这样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有志气的孩子,父亲被杀,身首异处,他一个六岁的孩童伤心难免,有报仇之志也说明他不愧为英雄之后,他那么小,小小的眼睛里只看到了父亲的惨死,何曾能看到,能明白葛尔丹霸据北方给整个中国带来的灾祸与不畅?所以康熙一来不会杀掉这样硬气又英气的外孙,二来先杀人父,再绝子嗣如此绝灭人性的事岂是仁人君子所为?三来以一国之君的身份屠杀一个弱小的孩子,乘人之危的卑鄙龌龊之事康熙还是做不来的,而且阿密达口口声声要报仇,康熙岂是怕人来挑战的?更何况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儿。


二.葛尔丹能够雄据北方,的确是他的智慧与雄心勃勃的结果,但也是大清国迫于无奈给他造成的良好时机。康熙之时,先有三番割据之乱,八年动荡,苦不堪言。后有收服台湾之难,连年交战,劳民伤财。大清实在无暇顾及北方的蒙古,这才给葛尔丹造就了养精蓄锐,势力长成的机会。

现如今葛尔丹已死,中国又归于一统,像葛尔丹那般雄心壮志,有勇有谋,又且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一方霸主之业是很难再形成了,他的儿子纵然有冲天之志,没有一双冲天之羽翼也是徒劳枉然。所以阿密达的报仇之语虽然是发自真心,就真的能报的成吗?



康熙赐给给他的外孙一把短剑,话中有话,意思是如果你来报仇,我作为康熙皇帝光明正大地欢迎,皇帝不能纡尊降贵地求人,可是作为外公却可以去求自己的外孙,为了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不要再打仗了。所以康熙的这把短剑既是长辈的疼爱,也是一国之君的仁心;作为长辈,他激励自己的外孙,作为国君,他只战却不残忍地绝灭自己的的敌人,永远给对手留一条后路,那么就算再起兵戈,“祸”在你不在我,如果能够同享太平盛世,“和”在你也在我。这才一个仁君的表现,你可以不仁,我不可以不义。阿密达只有六岁,康熙大概是相信也希望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或许会领悟到这把短剑的意义。



有雪片片57321


在《康熙王朝》里,康熙杀了阿密达的父亲噶尔丹。面对阿密达的仇恨,康熙选择给他一支短剑,并告诉他你随时可以来报仇,哪怕自己死后,也可以找自己的后继之君报仇。此乃攻心术也。


康熙三次御驾亲征准噶尔,在经历了自己病倒、大营粮草被烧、索额图图谋不轨等风波之后,终于在乌兰布通与噶尔丹一决雌雄。此战康熙赢得了胜利,成功化解了准噶尔的崛起之势,为大清暂时解决了西北的肘腋之患。

此战康熙是惨胜,不是军事上的力不从心;而是自己为了赢得这场战争,可谓牺牲得太多太多。

自己最爱的女儿蓝齐儿完完全全成了这场战争的牺牲品;自己的儿子胤禔差点成了俘虏;自己也因为这场战争生病而差点丧命。康熙以牺牲亲情得巨大代价班胜了噶尔丹。


而引发这一切的都是噶尔丹的不臣之心,所以噶尔丹必须死。但是噶尔丹死,并没有也不能彻底解决准噶尔问题。

当自己的外孙未来的准噶尔大汗阿密达发誓要替父亲报仇的时候,仇恨的种子开始在阿密达的心底生根发芽。

“康熙,你听着,我要为父汗报仇,长大以后,我也要砍掉你的头,你等着!”


这个局面既世情理之中,也是意料之中的。面对这样的局面,康熙其实有很多选择。但是解决不好后噶尔丹时代大清和准噶尔的关系,就是没有彻底解除大清的肘腋之患。

面对这种威胁普通人的原则是“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既然康熙已经牺牲了蓝齐儿的幸福,割舍了这份亲情,可以不妨多割舍一些,斩杀阿密达,就不用担心他再来报仇了。


但是这是下下之策。康熙这么做,与准噶尔的仇恨就真的无法化解了,原本明明是噶尔丹的错,康熙打赢了他惩罚了准噶尔。但是康熙如果杀了阿密达,那性质就变了,就是告诉世人康熙害怕准噶尔报仇,将来会有无数的“噶尔丹”出现,去挑战康熙的权威,与大清发生战争。更何况阿密达是康熙的亲外孙啊,亲情本身对康熙而言弥足珍贵,杀了外孙,道义上也说不过去。

康熙知道面对敌人可以用刀兵,但是面对亲情,“攻心”为上。康熙给了一把短剑给阿密达。

10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马良曾经向蜀汉丞相诸葛亮谏言“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要解决南中问题,必须让蛮人彻底从心里服气,诸葛亮因此“七擒七纵”蛮王孟获。

康熙自然无法做到七擒七纵噶尔丹。因为大清和准噶尔的实力对比,绝对不是蜀汉对南中。准噶尔并非一朝一夕的强大。虽然噶尔丹死了,但是准噶尔仍然是一个庞然大物的存在。

“阿密达,朕不仅是大清皇帝,还是你外公,皇帝是不求人的,但外公求你不要再报仇了,如果你一心要报仇,那就来吧,即使朕不在了,你也可以找朕的后继之君。”


首先,给阿密达短剑,就是告诉天下人,康熙不怕准噶尔来报仇。你要来杀我,我甚至可以给你刀。你不但可以找我康熙报仇,我康熙死后,你还可以找我的后世之君报仇。从而向世人展示了康熙强大的自信,如此自信源自实力。

其次,但是康熙除了不能认输的大清皇帝身份以外,该有一重身份,那就是阿密达外公的身份。从亲人的身份我希望我们化干戈为玉帛,不要再想着世代报仇,冤冤相报的本质是亲人残杀,就像这把剑,当你把利刃面向我的时候,另一面利刃正面对这你自己。相信我,没有赢家的,战争的创伤只有亲情能弥合。

康熙临走的时候,将自己的龙辇留在了草原,他随时希望蓝齐儿能够化解仇恨,带着橄榄枝回北京。


只是若干年后,阿密达长大了。在蓝齐儿亲情的化解下,阿密达选择臣服康熙,要给康熙纳贡。蓝齐儿坐着龙辇回到北京探亲。

到了北京,蓝齐儿才发现她心心念念的紫禁城里的那个小家早已不再可,落满了灰尘,挂满了蛛丝。而自己最惦念的母妃容妃已经被打入冷宫洗马桶去了。蓝齐儿彻底出离了愤怒,她要让阿密达起兵反清。

得之于斯,失之于斯。江山与亲情在康熙这里永远世个矛盾体。维系能化解仇恨得武器却正是康熙的软肋。


炒米视角


在《康熙王朝》中,康熙与噶尔丹一场大战之后,噶尔丹的头被砍了下来,而蓝琪儿成了寡妇,阿密达也成了孤儿。



阿密达失去父亲,悲伤中自然带着气愤,他朝康熙嚷道:

“康熙,你听着,我要为父汗报仇,长大以后,我也要砍掉你的头,你等着!”

康熙转身赐给他一把短剑,告诉他:

“阿密达,朕不仅是大清皇帝,还是你外公,皇帝是不求人的,但外公求你不要再报仇了,如果你一心要报仇,那就来吧,即使朕不在了,你也可以找朕的后继之君。”

康熙赐短剑的行动,对阿密达而言,既带着期望,又表达了歉意,还暗含着警告。



期望在于,康熙希望他的外孙阿密达不因为这次惨败而成为唯唯诺诺、贪生怕死的人,而是希望他能够成为像噶尔丹一样有血性有本事的英雄,世世代代替清廷镇守蒙古。

歉意在于,康熙杀掉了阿密达的父亲,让他成为可怜的孤儿,作为外公他也很难过,但也无可奈何。同时,康熙对自己的女儿蓝琪儿的歉意更深,他两次拆散蓝琪儿的美好爱情,让她成为孤守在草原的寡妇。

警告在于,康熙虽然放下皇帝的身段求阿密达不要报仇,但也说如果想报仇你就来,即便他自己死了也可以找他的后代报仇。言外之意就是,这把短剑你拿着,想报仇就拿着它来,就算我死了还有我的后代,我们爱新觉罗家族等着你们来报仇,前提是你有那能耐报仇吗?想动摇我大清的万世基业,小子你还嫩点吧!



简单的几句话,既有期待,又有歉意,还暗含警告,即便阿密达没听懂,身边的蓝琪儿肯定听懂了。在这之后,她便好好地教育阿密达要与大清和睦相处,要与外公康熙和睦相处。


达摩说


看过《康熙王朝》的朋友都比较清楚,康熙和准葛尔王噶尔丹的较量不是一次两次,从康熙把蓝齐儿嫁给噶尔丹作为和亲的缓和之计到两次亲征,再到砍下噶尔丹的头,中间持续了多年,那么作为噶尔丹的儿子阿米达,康熙为何没有杀死他反而给了一把剑?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蓝齐儿是康熙最喜欢的女儿,但偏偏因为她长相甜美,被前来进贡的噶尔丹看中,此时的康熙因为要收复台湾而无力顾及准葛尔,因此康熙只好将自己心爱的女儿嫁给噶尔丹,以此来拖延时间。

终于在康熙的第二次亲征中打败了噶尔丹,平定了准噶尔,并将噶尔丹的头割了下来,而此时蓝齐儿和噶尔丹的儿子阿米达已经长大了,他誓言也要将康熙的头砍下来,而康熙不为所动,却将自己随身佩带的宝剑赐给了阿米达,这其实是出于一种考量。


首先皇帝的佩剑不是随便能赐给人的,尤其是政敌的后人,那么康熙赐剑的第一种考量应该是:如果杀了阿米达,那么准葛尔部落的其他人肯定会夺权上位,为以后埋下了后患,

康熙非常了解蓝齐儿,让蓝齐儿来教育阿米达,肯定会是大清最忠诚的属国,作为一个皇帝这是最重要的考量,其次是作为一个父亲他觉得是亏欠蓝齐儿的,他已经杀了蓝齐儿的丈夫,现在再杀掉她的儿子,那么他在蓝齐儿心中可能连最后的一点位置都不会给自己留。


因此康熙赐剑先是从一个皇帝的角度权衡考量了问题,其次又从父亲的角度给自己留了一丝温情,所以才有了剧中阿米达以下犯上的大不敬,后又有康熙赐剑不杀的矛盾情节,其实康熙作为一个皇帝本来就很难平衡皇帝和父亲之间的角色转换,看似不解,实则合情合理。


A三杯茶


阿密达为何要砍掉康熙的头颅?因为阿密达的父亲是噶尔丹。

康熙本就是阿密达的外公,阿密达的母亲是蓝齐儿,父亲是噶尔丹,但噶尔丹却犯下了进犯大清的罪过,成为了大清王朝当时最大的威胁,康熙如何放过他?

面对阿密达,康熙的内心也是纠结的,噶尔丹还好说,本来就与他素无往来,只不过为了和亲,康熙才迫不得已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但外孙阿密达却不一样,阿密达可是蓝齐儿的亲骨肉,尽管有着噶尔丹的一半血脉,阿密达却始终是康熙家里的人。

对于康熙来讲,他的内心是充满愧疚的,蓝齐儿本就是康熙家里的爱女,一早蓝齐儿喜欢的人其实是李光地,但康熙却为了大清的利益将蓝齐儿亲手嫁给了她的仇人。嫁给仇人还不算完,蓝齐儿的丈夫也死在了自己的兄长手中。

阿密达大喊着要为父报仇,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康熙派人杀害了噶尔丹,噶尔丹的儿子来替他报仇,可能这里面唯一的矛盾点,就是阿密达的血脉,如果没有这点血脉,想必康熙也不会交给他一把短剑。

交给阿密达短剑,康熙的内心其实是有着两种打算的。

一, 阿密达是噶尔丹的儿子。

阿密达是噶尔丹的儿子,这对康熙来讲是一件值得利用的事情,康熙可以利用阿密达将准噶尔稳定下来。

康熙根本就不需要阿密达报仇的想法,阿密达的父亲已经战败了,而康熙是他的外公,尽管阿密达的父亲是康熙所杀,但阿密达也不能因为这个杀害康熙。

其次,阿密达也没有这个本事杀害康熙,对两人来讲,最好的办法就是阿密达帮助康熙管理准噶尔。

二, 康熙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诫阿密达。

阿密达想报仇吗?当然想,但阿密达却是不能报仇,康熙是阿密达的外公,仅仅是这一血脉,就注定了阿密达不能报仇,康熙扔给他一把短剑,只是为了告诫阿密达,报仇这件事就不要再想了。

对于康熙而言,阿密达是肯定不能杀掉的,扔给他短剑,一方面是为了教训阿密达,另一方面,是为了威胁阿密达。

阿密达始终是康熙的外孙,若非是犯下了重罪,康熙怎能忍心杀害阿密达呢?留下阿密达,不仅仅是康熙的心理诉求,更是大清的需求,只有教训好了阿密达,才能更好的稳住准噶尔这一片地区。


魏青衣


导读:这个情节发生在《康熙王朝》中康熙第二次西征噶尔丹,在昭莫多之战中击溃噶尔丹并由大皇子胤遈砍掉了噶尔丹的头颅。赠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康熙和蓝齐儿、阿密达母子祖孙三代战场见面时发生的场景。作为杀父之仇,阿密达发出要杀康熙为父亲报仇这个无可厚非。做为人子,况且在剧中是一国继承人的阿密达当然也必须有这个底气来这么说,否则准噶尔汗国怎么在激烈的对抗中坚持七十来年。对于剧中的康熙来说赠剑行为是既出于无奈又出于怜惜的一种复杂情感的体现。


历史背景

康熙在晚年千叟宴上总结自己自己功绩的时候说的是: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平噶尔丹,也仅仅是平定噶尔丹而已。住噶尔汗国作为一个地方政权与大清王朝对抗了68年之久。

漠西蒙古的准噶尔部趁明朝和后金都无暇顾及的时刻,抓紧时间并吞统一卫拉特蒙古。到噶尔丹时期,虽然清朝已经入关统一了中原但是葛尔丹趁清朝平定三藩的时刻逐渐统一蒙古各部,甚至吞并了喀尔喀部势力已经逼近内蒙古严重威胁到清朝的安全。

之前康熙没有平定内乱的时候,住噶尔的使者就要求蓝齐儿格格和亲嫁给自己的大汗葛尔丹。清朝当时的内忧没有掺平,所以康熙无奈将心爱的蓝齐儿格格嫁给了噶尔丹。虽然是清朝的公主,但是葛尔丹非常喜欢蓝齐儿甚至为她修建了和北京一模一样的容妃宫(就是蓝齐儿母亲容妃的宫殿)。他们一家很快有了儿子阿密达,一家人生活的很幸福。

但是这都不能阻止大清和准噶尔之间战争的到来,当准噶尔汗国的扩张严重威胁到清王朝的安全时,各自负有历史使命的首领噶尔丹和康熙的战争爆发了。原因正像剧中葛尔丹说的那样:

无论睡胜谁败,是我和康熙的命运。自从我继承汗位之后,我和康熙的生死大战就不可避免了。我盼望这一天盼望了十几年了。

经过先后两次康熙亲征葛尔丹,在付出康熙差点病死的代价的情况下清军艰难的战胜了葛尔丹的军队。(注意是噶尔丹的,准噶尔部还有很强的军事实力)


战争接手后康熙的赠剑行为

康熙在剧中在阿密达明确扬言长大后要看下康熙的头为父亲报仇的豪言壮语下,依然没有斩草除根而做出了赠剑行为大概

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康熙,康熙,你听着,我要为父汗报仇。长大以后我也要砍掉你的头”


第一:

蓝齐儿公主是个既幸福又凄惨的女人:自小受父亲康熙皇上和母妃容妃的喜爱开心的像小白兔一样无忧无虑,但是到了婚嫁年龄被迫嫁给蒙古的葛尔丹。从来没有离开过中原的蓝齐儿被迫远嫁千里,好在葛尔丹非常喜欢她。在准噶尔的地位和清朝没什么区别,而且他们有了自己的小宝贝-阿密达,也就是剧中未来住噶尔的继承人。

但是准噶尔和清朝的两次战争再次打破了蓝齐儿的这种幸福,大阿哥胤遈亲手杀死了葛尔丹砍下了他的头颅。蓝齐儿刚刚获得的幸福再次被父亲打破,内心的矛盾和悲苦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康熙作为一个“大男人”考虑更多的是国家大事,所以才不顾蓝齐儿的哀求坚持和葛尔丹开战。但是作为最喜欢的女儿,康熙在击杀对手后同样也破坏了蓝齐儿的幸福所以要有所补偿。所以他才和阿密达说:我不但是大清的皇帝,还是你的外公。并且不希望阿密达长大后复仇,因为康熙怕再次因战争让蓝齐儿失去最后一个亲人。

况且康熙留下了龙撵给蓝齐儿,也是想用亲情来打动蓝齐儿想着自己的家乡;在以后教导阿密达的多化解对大清的仇恨。如果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准噶尔直接内附称藩那就是意外之喜了。如果没有也没什么损失不是?


第二、

所谓赠剑可不是单纯的赠剑,而是有这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在赠剑的同时康熙说:

“大清皇帝康熙赐葛尔丹之子阿密达为蒙古准葛尔王世袭罔替”



也就是说康熙赐给阿密达的是王爵,这个是不是很容易让人想到明朝赐给蒙古贵族的顺义王等三王。这个赏赐本身就是没有把准葛尔作为一个独立的汗国,而是作为一个藩属册封。

再有一个这个册封也很阴险,真实历史上准噶尔是怎么败亡的?首先确实是被清军击败,但是那是在葛尔丹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控制哈密截断葛尔丹归路的情况下葛尔丹逃亡一年多走投无路才自杀的。剧中虽然有所更改,但是准噶尔内部肯定还是有更大的分歧。历史上葛尔丹死后,继承人是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而康熙册封阿密达为准噶尔王明显就有分化准噶尔汗国的目的。

支持葛尔丹的势力肯定支持阿密达,而策妄阿拉布坦也有自己的势力。这样在军事上就起到了分化瓦解准噶尔内部的目的。


第三、

康熙时期击败葛尔丹后清朝也是强弩之末了,在剧中在被葛尔丹烧毁30万石的粮草后抽调江南的新粮在加上直隶全省才凑了十万石。可见后勤保障方面也是非常的困难,所以短时间内想继续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很困难。所以莫不如来个欲擒故纵,故作大度赠剑册封阿密达为准葛尔王。





小结:

综上所述,康熙在短期内无力发动大规模彻底消灭准噶尔的情况下展现了一个帝王的超常的眼界。赠送宝剑册封阿密达的行为一箭三雕,既安抚了处于悲痛的蓝齐儿又有分化瓦解准噶尔的意图真是帝王心术。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与其说送给他一把短剑,倒不如说是在想蓝齐格格忏悔,康熙说皇帝是不求人的,但是作为葛尔丹之子阿密达的外公,康熙求其不要再有报仇之心,所以康熙送了阿密达一把双刃剑。



为什么说康熙是在向蓝齐格格忏悔呢?

其一:康熙亲手毁了自己女儿(蓝齐格格)的两段幸福,这两个和蓝齐格格相好过的男人,一个入狱为囚,一个“入土为安”。



“幸福一”:蓝琪儿随母(容妃)回家探亲,在台湾遇到“乡村教师”李光地,并且把自己的零食和些许生活用品捐给李光地带领的一群孤儿,同时蓝琪儿把自己的一颗心也送给了李光地。

可惜天公不做好,就在李光地和蓝琪儿情浓意切之时,康熙却拆散了这对鸳鸯,把蓝琪儿嫁给自己的仇人葛尔丹,为的是换取大清的一时安宁。

李光地虽然从此被康熙重用,但由于其不擅长官场之道,在弹劾索额图和明珠等人任人唯亲一事上,被反弹劾,由此李光地被以污蔑朝廷命官和丁忧期间放浪于青楼之罪入狱。

“幸福二”:蓝琪儿嫁给蒙古准格尔王葛尔丹之后,爱上了葛尔丹,爱上了蒙古,而且为其生了一个儿子阿密达,一家人喝牛奶,吃烤肉,过着无忧无虑的神仙生活。



美好的生活从葛尔丹杀死宝日龙梅的父亲之后结束了,康熙已然觉察到葛尔丹的狼子野心,决议御驾亲征, 康熙亲征期间由于水土不服曾患寒热重症(疟疾),但是被洋人传教士治愈,可以说是有惊无险。

最后康熙打败葛尔丹,而且大皇子胤褆砍下了葛尔丹的人头。

其二:为什么说康熙送的是一把双刃剑双刃剑?



一剑指向葛尔丹之子阿密达,帝王之术虽然凶残但是其外孙阿密达身上毕竟流有皇家血液。 康熙以剑为旨,封阿密达为准格尔王,世袭罔替。 又以外公的身份求阿密达不要报仇,如果报仇康熙也当血仇厮杀。



二剑指向蓝琪儿,康熙送短剑给蓝琪儿也是希望此剑不要再次互相伤害,劝阻阿密达不要成为下一个葛尔丹,不然已然会和大清兵戎相见。

确切的说康熙送的不仅仅是一把普通的短剑,更多的寓意是不想再有第二个像葛尔丹这样的准格尔王这样对待大清。

我是追溯历史传奇,一家汽车公司的失效分析师,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吐槽。

有关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谢您的阅读。


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


电视剧《康熙王朝》第43集中,康熙御驾亲征准葛尔大获全胜,匪首葛尔丹也被大阿哥胤褆亲手斩杀。


正在康熙找到爱女蓝齐儿苦口婆心劝说她跟自己回北京未果的时候,此时小外孙阿密达却沉浸在丧父的痛苦之中,说道:

“康熙,康熙,你听着,我要为父汗报仇,长大以后,我也要砍掉你的头,你等着!”

按理来说,贵为天子的康熙听到这样悖逆的话应该会龙颜大怒,不顾一切地斩草除根,免除后患。但是奇怪的是康熙啥也没干,只封了阿密达为世袭罔替的蒙古准葛尔王,还拿出了一把短剑。

康熙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康熙这是在施恩

阿密达是仇人的儿子,“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这个道理精通帝王权术的康熙自然不会不懂,更何况此时他还放出了誓要为父报仇的话,看来他长大以后找大清报复已是必然。

但此时康熙不杀他,反而给他恩典,赐他爵位、赏他宝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杀父之仇。

康熙这是在展示大清兵强马壮,战力超群,同时也是在恩威并用

康熙送给外孙短剑之前还特意把它给拔出了刀鞘,这就是在对外孙说:“小子!你想报仇,先掂量掂量是不是我大清铁骑的对手!”而且当着满目疮痍,尸骸遍地的战场,清朝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在年幼的阿密达心里肯定会留下这样一个印象:大清不是那么好对付的。这样一来,康熙的目的就达到了一半。

接着康熙又说:“朕既是大清皇帝,又是你的外公,皇帝是不求人的,但是外公求你,不要再报仇了。”炫耀完武力之后又以亲情拉住阿密达,康熙真是高明!



这样康熙还嫌不够,接着又说:“如果你真的要报仇的话,那就来吧,即使朕不在世,你也可以找他的后继之君来报仇!”这无疑又是在警告阿密达:自己虽然不能长存,按理来说虽然活不过孙子,但是大清永存,后继之人常在,你可不要轻举妄动!

康熙也不能杀他

此时清朝虽然打赢了葛尔丹,但是北部边境各地势力割据,盘根错节的局面没有改变,这个时候迫切地需要人去安抚北方部落、居民,稳住局势,而原大汗之子阿密达和妻子蓝齐儿自然是最佳人选。


以上就是我不成熟的看法了,欢迎大家评论指点!


晓史才能明事


“和亲”政策一直是各少数民族之间处理利益关系的不二法宝。高祖刘邦“白登之围”后,为了处理和匈奴的关系,一直以“和亲”求取和平,汉武帝觉得“和亲”是耻辱,于是耗尽国财,也要攻打匈奴。

一千多年过去了,满清统一了中原,虽然同为游牧民族,但是为了和平与发展,康熙皇帝还是以“和亲”求得与噶尔丹的较长时间安宁。康熙牺牲了蓝齐儿格格的幸福,与噶尔丹达成和亲条件。

蓝齐儿在噶尔丹那里重新找到人生的幸福,但是康熙皇帝与噶尔丹迟早会有一战。当康熙皇帝具备了征讨噶尔丹的实力时,便一鼓作气,杀得噶尔丹丢盔弃甲,自己被胤褆杀死。可怜的是蓝齐儿,从此成为草原一寡妇,皇家女儿终究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说实话,康熙皇帝与噶尔丹之间并非私仇,都是野心勃勃图谋天下的铁骨汉子,如果不是因为国家民族利益不同,我想两人一定是不错的朋友。康熙要消灭噶尔丹,是因为噶尔丹不屈服于大清朝,而康熙要维护大清朝的利益,也绝不容许噶尔丹肆意妄为。

“和亲”让康熙的血脉流向噶尔丹的后代。蓝齐儿和噶尔丹的血脉叫阿密达,他是噶尔丹的继承人,他的身上同时流淌着噶尔丹和康熙皇帝的血液,这样的血缘关系对于大清朝的稳定有着非凡的政治意义。

康熙消灭噶尔丹后,阿密达指着康熙大吼要杀了康熙为父亲报仇,康熙转身却送给阿密达一把短剑,并对他说:“皇帝从来不会求人,但是外公求你,不要再打仗了,和大清永远和平相处。”到底是这把剑的意义更重要,还是康熙的话更重要呢?

康熙佩戴的短剑是权力的象征,一个小孩子是很难理解权力这东西的威力的,也很难理解康熙皇帝与其父亲噶尔丹之间的斗争包含着诸多的权力之争。噶尔丹死后,必然是阿密达继承汗位,阿密达继承的蒙古汗位与噶尔丹很显然是不同的,有着本质的区别。

噶尔丹是靠自己打出来的江山和汗位,阿密达则是康熙阴佑之下的后继者,游牧民族的一个最大的政治传统就是谁有本事谁当家,失去了噶尔丹庇护的阿密达,能否扛起蒙古各部落的大旗,实在是为未可知。

康熙通过多次征讨噶尔丹,基本肃清了噶尔丹的军事和政治势力,但是他同样需要有人扛起噶尔丹后的局面,保持边疆的最大稳定,选择阿密达当然是上上之选。康熙将佩剑送与阿密达,就是希望他利用康熙的权力之剑扛起蒙古的局面。而康熙的这把剑,则是对阿密达最好的支持。这是其一。

其二,在于康熙的话,“皇帝不求人”,所以只能以剑相向,你我份属爷孙,但却是国之君王,所以都只能以剑相向。这是浩浩皇威,可是“外公求你,和平相处”,凸显的是则是作为外公亲人的恩情,这就是恩威并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其三,康熙作为一个开疆扩土的皇帝,他需要震慑来自各个利益团体的争斗,阿密达尽管是自己的外孙,他唯一可以做的事也只有臣服,这是皇权至上的地位所决定的,康熙给阿密达佩剑,同时也在要挟和警告阿密达,你的权利是臣服,拿着这把双刃剑,时刻要谨记。


青灯问史


电视剧《康熙王朝》里面,有着一些剧情是和真实的历史有些不同的,毕竟还是要考虑观众之类的因素,如果完完全全拍的和历史一模一样,想来也是非常无聊的吧。

在《康熙王朝》里面,康熙征战准格尔的时候,杀了阿密达的父亲噶尔丹。

阿密达身负杀父之仇,扬言要亲手砍下康熙的头颅,以此祭奠亡父的在天之灵。

然而,康熙的反应却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面对着阿密达口中的大不敬,康熙不但没有下令让人将阿密达处死。

反而却送给了阿密达一柄短剑,并且告诉阿密达,只要是他想报仇,随时都可以来,哪怕是有一天康熙自己死了,阿密达一样可以找康熙的儿子、孙子来报仇。


当然,这也只是一种喜剧效果而已,毕竟《康熙王朝》是用来表达康熙一生的,自然需要一些桥段来突出康熙这个人的人物性格特点。

事实上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而所谓的阿密达也不过是在电视剧中虚构出来的人物。

真实历史中的噶尔丹只有一个儿子,并不叫做阿密达,而且在噶尔丹被消灭了之后,这个唯一的儿子也被作为俘虏押送到进程看押,可是没想到,此人在前往京城的半路上就因为感染天花死掉了。


而在康熙时代的时候,的确有一个叫做阿密达的人,这个人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将领,是正白旗满洲副都统,平定吴三桂和剿灭噶尔丹都有着他的功劳,不过这个人无论是年龄还是辈分都和噶尔丹差不多,也没有办法成为噶尔丹的儿子。

而且,历史中真正的阿密达,在剿灭噶尔丹之后,没有过去多长时间,就因病去世了,死的时候差不多四十七八岁的样子。

其实我觉得,电视剧要是想要重新塑造人物和剧情的话,大可以虚构一个和他人无关的角色,这种动不动给让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当儿子,可谓是强行加爹了。


当然,还是那一句话,影视剧自然和历史不可能完全相同。

那么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什么不但不杀阿密达,还要送给阿密达一把短刀呢?

其实,并不是一些想的不舍得让自己的女儿伤心。在现实中,其实康熙虽然杀了噶尔丹,但是却没有完全毁了准噶尔这个部落,也许是因为没有办法完全摧毁。

而电视剧中也许是为了遵循现实中的发展,所以按照正常逻辑来说,阿密达将会继承准噶尔部落的权利。


那么康熙送给阿密达的那把短刀,便是排上了用场,可以时时刻刻的提醒阿密达,切勿再次走上他父亲的老路,以防止整个部落被完全毁灭。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准噶尔部落可以代替清朝的军队,对于周围的一些小型部落进行压制,以免以后再次出现一个庞大的部落,为清朝的边疆留下隐患。

也正是这个原因,康熙才不但不杀阿密达,反而还送给他了一把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