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一首《入陣曲》,一世蘭陵王

蘭陵武王高長恭,又名孝瓘、肅,他是北齊的奠基者文襄帝高澄的第四個兒子,他的父親並不是皇帝,而是權臣,一個離皇位無比接近卻在稱帝前夕被刺殺的權臣。

一首《入陣曲》,一世蘭陵王

不過也因為高澄沒有稱帝,他的兒子們和他的弟弟們沒有直接的權力衝突,因此得以活命,像高洋的兒子和高演的兒子,都在父親去世不久後被叔叔送上了路。

高長恭的身份在皇室裡並不出眾,但能力確屬於鶴立雞群。有能力者往往不甘於埋沒,高長恭也是如此,年輕的他決定用戰功讓歷史來記住他,而不是靠皇室的身份。

560年,高長恭受封蘭陵王,後來累次升遷至幷州刺史。563年,突厥攻打北齊,攻入北齊的晉陽,高長恭奮力將突厥人擊退。這次嶄露頭角為他的建功立業做了準備。

564年,歷史給了他機遇。

一首《入陣曲》,一世蘭陵王

564年十二月,北周與北齊大戰於洛陽,邙山之戰北齊失敗,金墉城告急,北齊武成帝高湛連忙派人前去救援,其中就有高長恭。

就在周軍準備歡慶勝利的時刻,只見一年輕將領率領五百騎兵突入重圍,來到金墉城下。他戴著猙獰面具,身先士卒,在周軍中左衝右突。

眼前的這一幕驚呆了城門上的守軍,但卻沒有輕舉妄動,他們被圍困多時,小心得很,在不知道來者何人的情況下,根本不敢開門。直到年輕將領摘下頭盔,露出了他的面容,守軍才知道是他們的蘭陵王帶著救援趕到。守軍士氣大振,擂響戰鼓、弓箭齊發、裡應外合,齊軍大勝周軍。

這場戰役,開啟了蘭陵王高長恭的時代,他在軍中的威望與日俱增。金墉大捷之後,將士們甚至還為高長恭譜寫了舞樂,也就是那首經典的《蘭陵王入陣曲》。

一首《入陣曲》,一世蘭陵王

除了功業以外,高長恭留下的還有他的美貌,對,美貌,而不是俊俏,因為俊俏已經不足以形容他。

據記載,高長恭貌柔心壯,音容兼美。為將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果,必與將士共之。

自古以來帥哥有很多,但是像高長恭這樣武功、品德和顏值並重的,還是少之又少。據說高長恭上陣殺敵時,因為長相太過俊美,毫無殺氣,所以不得不帶上猙獰惡鬼的面具,這樣才能震懾敵人,繼而勢如破竹。

這個說法在《北齊書》和《北史》上都沒有,但在《舊唐書》卻很詳細,使得高長恭的傳奇人生更增幾分神秘。

所謂樹大招風,盛名之下,禍福難料。

隨著高長恭戰功日盛,真正達到了功高震主的條件,尤其是這個臣還是皇族,他要是篡位,雖然也阻力重重,但顯然要比外姓小得多,如此,皇帝不得不對高長恭生起猜忌之心。

一首《入陣曲》,一世蘭陵王

高湛去世後,即位的是他的兒子高緯,也就是高長恭的堂弟。高緯比起他的父親來更加昏庸,但是猜忌之心卻很重,而高緯完美符合庸主的形象,凡有猜疑,必殺之。

在邙山大捷之後,高緯曾對高長恭說他衝入敵軍太深,萬一失利就後悔莫及了。高長恭對此並不贊同,他非常自信地回了一句話:“國事即家事。”

正是這句話,徹底引爆了高緯的猜忌之心,為高長恭招來了殺身之禍。

高長恭這句話的本意應該是想表達這是自己的分內之事,跟處理家務一樣沒想那麼多。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在高緯看來,他為君,高長恭為臣,如果臣子也將國事當成了自己的家事,豈不是將自己當成了這個國家的主人?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一個功勞蓋世的蘭陵王受到昏君疑心是必然的事,上面那句話只不過是一個導火索而已,就算沒有它,很難說高緯就會放過高長恭。

一首《入陣曲》,一世蘭陵王

這句話讓高緯的猜忌發酵了,他已經決意下手。

高長恭是個聰明人,皇帝的心思他不可能一無所知,所以他開始向前人學習,大肆斂財貪汙,讓自己沾上汙名,以期能夠躲避皇室相殘的災禍。

然而,沒用,那一天還是到來了。

573年五月,高緯派人送來毒酒,高長恭悲憤一飲而盡,英年早逝。

未能戰死沙場而死於自己人之手,或許是蘭陵王此生最大的憾事。高長恭死後僅僅四年,北齊滅亡。

從那一刻起,世間再無蘭陵王,只剩了那支《蘭陵王入陣曲》還不時奏響起在異國他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