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情商之聖:范蠡

歷史上的春秋末期,周王室名存實亡,大權旁落,諸侯爭霸,硝煙四起。同時,英雄輩出,比如管子、孫子等;文化興盛,成就了“諸子百家”。

孔子生活在這個時代,杏壇講學,著《春秋》,編《論語》,成為儒家學派創始人,千古一師,萬世師表。然有一人,文不及孔子,武不如孫子,名氣甚至還不如他的配角,但世人對他的評價卻很高:“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他就是范蠡。

與范蠡相關的人物,個個大名鼎鼎,人人皆知:“臥薪嚐膽”的勾踐,“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中“沉魚”之美的西施,“一夜白頭”的伍子胥等。

還有“兔死狗烹”的成語,太湖內美麗的“蠡湖”。

這些都與范蠡有關,他還有幾個稱謂:商聖,商人聖祖,儒商鼻祖,文財神,最早的慈善家。

細研范蠡一生,我用現在的詞,再給范蠡一個評價:情商之聖。

情商之聖:范蠡

范蠡,楚國宛城三戶(今河南南陽)人,出生在公元前536年,卒於公元前448年,享年88歲,在那個年代,是絕對的高齡。亂世長壽,高人中之高人。

孔子,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生於公元前551年,卒於公元前479年,享年72歲。平時說73歲,是虛歲。

這樣看來,二人有共同的時間交集,長達57年。但記載中沒有看到兩位先聖在行為或者思想上的交集,或許也是歷史的一大遺憾。史學家的推演中,可以找到范蠡與孔子弟子子貢的幾次見面,無非是范蠡與老子,老子與子貢,如此約等於的事。

這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范蠡被尊稱為“儒商鼻祖”,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可見春秋末年,雖時勢混亂,但儒學深入人心,禮仁是當時的主流思想。二人或許未有實質的交情,但精神上已是很多相通。

還是回到范蠡。

范蠡出生在楚國,家庭貧困,但是勤奮好學,博學多才,聰敏睿智、胸藏韜略。當時的楚國有“非貴族不得入仕”之約規,政治生態黑暗,范蠡不得志,便放浪形骸,《越絕書》裡說他“一痴一醒,時人盡以為狂”“被髮佯狂不與於世”。司馬遷也說他“佯狂倜儻負俗”。假裝瘋癲,很灑脫,與一般人的行為不一樣。

時任楚國宛縣縣令的文種,有政治抱負,希望能找到志同道合者,共同幹一番大事業。他對范蠡早有耳聞,覺得此人不俗,很想請他出山,派小吏前去聯繫。小吏回來說:“范蠡本國狂人,生有此病。”文種卻獨具慧眼,不以為然,親自去找范蠡。兩人“抵掌而談”“終日而語”,成為生死摯友。

公元前511年,25歲的范蠡與文種離開楚國,計劃到吳國求取功名。途中,聽說吳國已有一文一武兩位名臣:伍子胥和孫武,就臨時起意,趕往越國。當時的越王勾踐,吸納了范蠡與文種。

從此,也就開啟了范蠡精彩的人生。

范蠡從政,是他人生的轉折。

他的行為舉止放蕩不羈,人性率真,頗有道家風範,但他並非頹廢,不是悲觀主義者,在內心,范蠡有著治國平天下的宏大志向。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攻打越國,然而在檇李(浙江嘉興)之戰中大敗。闔閭被擊中腳趾,按說也不是什麼重傷,可能是毒箭或感染之類,病情加重,不久死去。吳王闔閭將死,叮囑其子夫差,千萬別忘了越國的“殺父之仇”。

夫差即位吳王,日夜演練士兵,時刻準備向越國報仇。

越王勾踐打算先發制人,一舉挫敗吳國。范蠡認真研判兩國狀況,審時度勢,認為:“天道要求我們盈滿而不過分,氣盛而不驕傲,辛勞而不自誇有功”,“決不可貿然出戰,戰則凶多吉少”。勾踐不聽范蠡勸諫,執意出兵。

果然,越國遭遇會稽山大敗。

這也便有了“臥薪嚐膽”中的故事。范蠡勸勾踐答應吳國的任何條件以求保全性命,按照吳越雙方議和的條件,越國戰敗過了兩年,越王勾踐將要帶著妻子到吳國當奴僕,范蠡自願跟隨勾踐同行。

其實,當時伍子胥也在力勸吳王:“今不滅越,後必悔之”,吳王發婦人之仁,罷兵而歸。為自己自掘墳墓,伍子胥也為之“殉葬”。

吳王夫差知范蠡之才華,勸范蠡離開勾踐,許以高官厚祿。范蠡說:“臣聞亡國之臣,不敢語政,敗軍之將,不敢語勇。臣在越不忠不信,今越王不奉大王命號,用兵與大王相持,至令獲罪,君臣俱降,蒙大王鴻恩,得君臣相保,願得入備掃除,出給趨走,臣之願也!”頭彎道腰下,一副“落水狗”姿態,讓人憐憫。

情商之聖:范蠡

臥薪嚐膽

二十年後的公元前476年,勾踐和范蠡終於暗度陳倉,完成復興的基礎,對吳國發起了進攻。公元前473年,吳軍全線崩潰,吳王夫差蒙面自殺。

范蠡以卓越的功績,成就了政治家、軍事家的榮名。

按理講,這時的范蠡可謂是勞苦功高、炙手可熱,被尊為上將軍,萬千榮耀於一身,極富極貴垂手可得。但智者范蠡可不這樣想,他意識到了危機。

他對勾踐太瞭解了,對國王的脾性太掌握了。他扶助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十年教訓,十年生聚,終於完成復國大業。“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啄,可以共患難,絕不可共安樂。

范蠡向吳王提出自己要隱退,勾踐當然不同意,那顯得我勾踐多麼無情無義,便極力挽留。勾踐許願說,你要不走,“孤將與子分國而有之”,並威脅說“不然,將加誅於子。”范蠡回答說“君行令,臣行意”。

范蠡並不動搖,毅然決然連夜逃走。

范蠡走了,也沒忘了告誡自己的朋友文種,要知趣而退。然而文種不聽,還做著錦繡前程的美夢。公元前472年,也就是越國勝利不到一年,范蠡離開未有幾日的時候,文種就被越王叫到面前:“文種啊,你有克吳七策,我只用其三便打敗了吳國,你腹中尚有餘者四策,我想讓你去地下為先王演練一下。”文種遂自殺。

“兔死狗烹”,後來的朝代屢屢上演、重演,成為千古真理。

離開越國的范蠡,隱形埋名,輾轉來到齊國,變姓名為“鴟(chi)夷子皮”,帶領兒子和門徒在海邊結廬而居。戮力墾荒耕作,兼營副業並經商,沒有幾年,就積累了數千萬家產。

說起來,范蠡從河南到山東沿海,千里迢迢,算是“東漂”一族,或許應當很難紮根。可范蠡輕而易舉,並且很快富甲一方,並且仗義疏財,施善鄉梓,深得百姓愛戴。。

范蠡的賢明能幹傳到了齊王的耳朵裡。齊王便把他請進國都臨淄,拜為主持政務的相國。

是金子總會發光。范蠡就是證明。

范蠡做了三年政相,內施仁政,外和友邦,發展農業,訓練丁壯,富國強兵,興齊霸業。“鴟夷子皮”威望劇增,諸侯之間聞名有贊。

但在群臣中,譭譽參半,政敵漸多,佞臣讒言,說范蠡傲視群臣,毀壞典章,自行其事,引起民怨。於是,齊平公開始疏遠范蠡。

范蠡覺察到齊平公態度的變化,喟然嘆曰:“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便將相印交還,散盡家財,離齊而去。

也有傳說,范蠡並沒有接受齊平公的聘請,沒有做齊相。我的理解,接受或者不接受,都是范蠡的智慧,因為他沒有拘泥於此。

一身布衣,幾輛牛車,范蠡帶著家眷徒兒離開齊國,又踏上了奔波之途。

范蠡選擇了一個居於“天下之中”的陶(山東定陶)落下了腳,自號陶朱公。陶地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是經商之寶地。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鉅富,當地民眾皆尊陶朱公為財神。

司馬遷稱:“范蠡三遷皆有榮名”。

情商之聖:范蠡

范蠡與西施,讓我們看到了情感苟且的范蠡。

西施,原名施夷光,越國(現浙江諸暨苧蘿村)人,天生麗質,稟賦絕倫,相傳連皺眉撫胸的病態,亦為鄰女所仿,故有“東施效顰”的典故。

自古紅顏薄命,西施也不例外。

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圖謀復國。西施與鄭旦一起被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吳王為西施在姑蘇建造春宵宮,築龍舟大池,建造表演歌舞和歡宴的館娃閣、靈館等,築“響屐廊”,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終於走向亡國喪身的道路。

吳亡後,西施去了哪裡?歷史演繹出兩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是完美的。

范蠡與西施相識,英雄愛美人,美人愛英雄。為了心愛之人的宏偉事業,西施大義忠君,走進吳國的宮殿。色情間諜“臥底”的任務完成後,西施又回到了愛人的身邊。

《越絕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吳之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唐代詩人杜牧《杜娘詩》中也有“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之說。電視劇《商聖范蠡與西施》演繹了這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將范蠡的仁義情懷推向了極致。

他們泛舟胭脂湖、五里湖(現蠡湖),在齊、陶經商,富甲一方,仗義疏財,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子。

情商之聖:范蠡

范蠡與西施

另一個版本,就悽慘而悲壯。

心愛之人西施,為了國家去了吳國。完成任務後,竟被越王作為“不祥之女”裝在皮袋裡沉溺於江中,“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趙曄《吳越春秋》,鴟夷,就是皮袋子。

范蠡傷心之至,同時也看到了勾踐陰暗殘酷自私的本性,毅然拋印離越。到了齊國,改名“鴟(chi)夷子皮”,“皮囊裡的子皮”這個名字,隱含著范蠡的無限傷痛和恨憾,以紀念自己的愛人,把西施永遠裝在自己的心裡。

說實話,今天閱看這個故事,我還是感覺不到它的精彩,相反感到厭惡。一個年輕女子,糊里糊塗就成了帝王之間爭鬥的道具,還起名“美人計”,更是可悲可嘆。

而范蠡和西施,無論那一個版本,都是范蠡“智慧一生”的硬傷。為了君王之爭,將心愛的女人,交付敵國,絕非真男兒所為。

范蠡的這類情商,對勾踐,是智謀;對人性,就是卑鄙。

情商之聖:范蠡

老年的范蠡經歷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

范蠡有三個兒子,二兒子在楚國酒後殺人,被判了死刑。

消息傳來後,范蠡說:“殺人償命,該是如此。”但是拗不過夫人愛子心切,遂決定花錢撈人。

讓誰去做這件事呢?范蠡決定讓小兒子去。可大兒子認為,這樣重要的事情派弟弟去,這個大哥的臉往哪擱?堅持要去,並用自殺來威脅。范蠡沒辦法,只好同意,但同時范蠡知道二兒子已是凶多吉少。

大兒子到了楚國,就送了千金給權臣莊生。莊生是范蠡的故友,為人清廉,很受楚王的尊重。大兒子奉上了千金,莊生留下,但準備事後歸還。

莊生向楚王彙報,說最近夜觀天象,掃帚星要來,對楚國的運勢不好。楚王很擔心,問怎麼辦?莊生順勢說,可以實行大赦,這樣就可以祛災避邪,楚王同意。

大兒子得到消息,楚王大赦天下了,二弟沒事了。便想起要回送給莊生的千金。莊生很生氣,他一怒之下就跑去向楚王進言,天下人都可赦,唯獨范家老二必須作為壞人的典型殺掉。

楚王震怒,先殺了二兒子,再行大赦。

家人都感到悲哀,唯有范蠡笑說:“我早就知道老二會被殺,不是老大不愛弟弟,是他性格的原因!他從小與我在一起,知道為生的艱難,不忍捨棄錢財。老二被殺情理中,不用難過。”

范蠡當時就是看透了大兒子節儉成性,小兒子不知錢糧維艱,而有些事是不能儉省的,所以才打算派小兒子去,而大兒子一去他便知壞事了。

一個人識人至此,要多少經歷、多少智慧啊。

情商,是一個泊來詞,又稱為情緒智力。

今天,我們穿過二千多年曆史的時光隧道,近距離審視范蠡跌宕起伏的一生,無法不被他傑出的情商所折服。

輔佐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三千越甲終吞吳,演繹了最佳勵志故事。

激流勇退 ,揭示“兔死狗烹”的人性劣根。

六十多歲擺脫勾踐後,不安於清閒,而是艱苦創業,農業、養殖、曬鹽、貿易,無所不能。

“富好行其德”,致富後“盡散其財,以分與知友鄉黨”,“十九年中,三致千金。”,把錢分給貧窮人,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最早的慈善家。

范蠡,“情商之聖”當之無愧。

情商之聖:范蠡


選自李賦春文集《邊走邊說》

作者簡介:李賦春 山東有鄰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編輯。自1984年開始在國家、省市報刊發表報告文學、散文、雜文、詩歌三百餘篇,獲得國家級徵文獎三個,省市級十餘個。出版文集《在這片熱土上》《邊走再說》及《旅遊心理學》專著,參與主編《儒行天下》等五部人物報告文學集。

情商之聖:范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