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讲述一第二十九回:云南电信人的故事|王连辉:云南电报通信的发展和延伸到数据通信的过程

改革开放40年——讲述·云南电信人的故事

第二十九回:云南电报通信的发展和延伸到数据通信的过程

讲述者:王连辉

人物简介:王连辉,唐山市人。1958年由学校分配到大理州邮电局工作。1977年至1997年在云南省邮电管理局工作。几十年来一直从事电报通信工作,对电报通信技术与管理有丰富的实践和长期研究的经历。1994年被邮电部党组批准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讲述一第二十九回:云南电信人的故事|王连辉:云南电报通信的发展和延伸到数据通信的过程

王连辉

一、电报终端设备的发展

1958年7月份我从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大理州邮电局,从事电报专业方面的工作。当时大理州报房的电报设备以机械式设备为主,克利特继电器收报机、重锤式发报机、电报音响机、打摆式BC1016的波纹接收文报机,还有发条式的发报机,凿孔设备。

1958年全国“大跃进”,邮电系统要求电报要大干快上,电报业务量非常大,设备明显不够用。针对业务上的需要,我搞了一些小革小改,把原来已经闲置的键盘凿孔机、克利特自动发报机修好投入使用。把机械室的莫尔斯符号自动发报机进行改造,一个设备对三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时设备不足的情况,业务人员也都非常喜欢使用。

讲述一第二十九回:云南电信人的故事|王连辉:云南电报通信的发展和延伸到数据通信的过程

50年代拍发电报

由于有了设备的保障,电报能够顺利的传输,传输质量也得到了保障,电报差错下降,工作效率提高、电报转接时限提高。当年大理州邮电局电报室作为全国青年代表、先进集体、到北京出席了全国群英大会,并荣获共青团中央及省政府授予的奖旗,这和我们的技术革新是分不开。

我省在1963年以前大多数地州使用着莫尔斯符号电报机,振荡器、克氏自动发报机键盘作孔机等。1963年上海邮电519厂开始生产BD55型电传机,省管局自筹资金购置电传机对原电报终端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到1983年全省电传机总数已达到673部,实现了全省县城以上和支局电报电路全部使用电传机通报。电报终端设备上了一个大台阶。1983年我国自主研制的汉字电传机开始投入生产,省局又拿出更多的三项资金购置汉字电传机用以更新机械式电传机,到1988年先后购入170部汉字机,实现省到地市电路使用汉字电传机通报。

二、电报网络发展过程

传输对电报质量的影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早期电报传输线路,基本上都是幻线,特别是地到县,全省清一色的幻线,幻线以大地做回路构成电报回路。这种形式的网络有地气干扰,特别是下雨天绝缘非常差,对电报传输影响很大。

有许多的例子;我们的OBS气象电报每小时发一次,发往保山的延误了,民航局没有收到气象电报,飞机直接就飞到保山上空,有雷电无法降落只有返航。发生这些情况的原因,有报务员的因素、也有很多是设备线路上的质量问题。所以提高电报的质量是我们那时管理人员抓的主要工作。而我们搞电报技术的人员就主要从设备方面入手提高电报的质量。

讲述一第二十九回:云南电信人的故事|王连辉:云南电报通信的发展和延伸到数据通信的过程

对电传电路进行变字监测

这个情况我们向领导反映,希望能有资金对电报网络进行改造。领导也很支持。这个时候,对越自卫反击战,为了搞战备通信工程,上级给了云南1800万,当时我做了一个边疆战备通信和电报设备的改造方案,最后给了几百万,由基建供应处到外面采购设备。那时战备工程,是优先压倒一切的。通过这次战备通信工程实施,云南省的电报设备整体向前迈了一大步。同时我还编制了电报机房的标准化制度,对机房布局、机房走线、机房资料等管理工作在全省进行了规范。广州还专门来昆明取经,以后在全国推行了。

当时,为了提高电报质量、克服电传变字,开了至少两次大型会议。其中有一次在大理开,李敦蔚总工程师亲自参加克服电传变字工作会。邮电部电信总局主管电报维护的李云林看到云南的变字率指标那么好,在全国排名都是靠前,他仔细了解后知道我们将县一级的传输设备都进行了改造,对此非常赞赏。邮电部电信总局根据我们的经验,在全国特别西部地区直接拨款,配置了插报机改造电报传输网。

克服电传变字传输方面我们上了一个台阶,在终端设备方面,我们实现了电传化,在传输方面实现的载波化;省到地就是昆明到十六个本地网基本上都配有16路载报机;地到县是指本地网到所属的县局,都配置了四路插报机;当时投资不是很大,但全省电报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也是我们做电报管理人员最高兴的事!

电报质量的提高与我们设备改造有密切的关系。电报网中的设备包括:终端设备,传输设备,交换设备。哪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电报的质量。

讲述一第二十九回:云南电信人的故事|王连辉:云南电报通信的发展和延伸到数据通信的过程

检查

在1960年以前,我省内唯一的一条载波电报电路是昆明至下关的报路,其设备是美国军用的CFZB型四路载报机。1961年将昆明—重庆的美式X618ZZ型16路载报机调到大理使用。下关使用美式X61824型直流帮电机承担转接昆明至临沧、保山、潞西、六库、中甸和丽江六条报路。

1976年上海电信设备三厂开始生产ZB319型16路载报机。我省从1977年至1980年购入85部先后开通了昆明至省内十六个地州市的载报电路。

1978年我省电信器材厂研制生产的单双路插板机,在省内部分地市到县的电报电路上使用。

1983年南京518厂开始生产四路插报机,我省先后购置了288部插报机,开通全省各地市到所属县的插报电路。实现了全省电报电路传输载波化,使电传电路的合格率从1977年的78.19%提高到1990年的95.9%。

三、传真业务的发展

.相片传真

相片传真,是当时计划经济时期通信产品中的贵族。全省只有昆明电信局有一套相片传真机,是英国摩尔海德的,很珍贵啊。主要是服务于党政军。如新闻图片、重大事件图片、偶尔有个人使用相片传真业务。缅甸总理吴努,中缅边境友好大会后到云南大理访问,陈毅副总理当时兼外交部长,到大理去迎接,新闻照片需要传到北京。因为大理没有相片传真机,是开专车送到昆明发往北京,才把陈毅副总理和吴努在大理活动的照片发表出去的。现在我们可以有多种方式传送相片,但在当时却是唯一的一种传送手段。

.报纸传真

那时候昆明还有报纸传真机,报纸传真主要服务对象是新闻系统。新华社将当天排好版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等报纸送到北京电报局,北京电报局在当天凌晨通过报纸传真机发到全国31各省市,由北京统一发,各个省会局负责接收胶卷底片,冲洗底片。然后将冲好的胶片送到云南报社,要确保当天报纸能够出版。如果在整个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如电路不好,或者胶片冲印不好,都会影响当天报纸的出版,所以是一个政治任务。在报纸传真以前是航空版报纸,就是每天由民航飞机送报纸版到全国各省会城市,一天就一趟,有时遇到天气等各方面的原因,到各省的新闻就保证不了。就是使用了报纸传真后,民航报纸版的传送也没有停止,两种方式都在用互为备用。

四、电报自动转接的实现过程

传输设备解决了,终端设备解决了,最大的矛盾就是转报的问题。在八十年代中期,我国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电话普及率很低,电报通信是当时主要的通信手段。电报业务量不断上涨。 特别是到过年过节前夕,电报业务量之大真有点像我们现在春运的情况。电报专业的压力也特别大。实现电报的自动转接(自动转报)成为当时全国电报通信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

电报传送过程由于特的特殊性,一张电报需要一次或多次转接,在整个传输过程中就会变成多张电报;如宾川要发一份电报到东北;到东北没有直达电路,要通过北京,或通过重庆,重庆到沈阳有电路。那么就从宾川到大理,大理到昆明,昆明到重庆或者直接发到北京,北京到沈阳,沈阳又发到某一个地区局转一次,某个地区局又发到县上,要转五六次。1985年全省电报业务总量为3162万份,其中转报2222万份,占总量的70%。

讲述一第二十九回:云南电信人的故事|王连辉:云南电报通信的发展和延伸到数据通信的过程

1984年昆明市电信局业务技能比赛

昆明电信的报房当时有46条电路,每日的转报量达到4万多份,每一个机台,电报都堆得一大摞,把眼睛都看花了,报房里电报纸页到处流淌,电传机的响声就像工厂的厂房。报务员由于工作量太大,也很难保证质量,电报差错也不少。电报成为电信局的头痛。当时电信局也做了大量工作,搞了电路转接设备转接一些重要电报,同文电报,气象电报的集中发送,但都难以彻底解决当时的问题。

昆明电信局也自己研发了自动转报设备,采用布控控制方式。由杨坤舆(后任昆明电信局局长)牵头,当时研发的设备都上线处理了一些电报,那时省局张凌云局长、段总(段铠)非常支持这个项目。咱们云南能搞到那种地步,能够使用试运行,确实不容易,花费了不小的精力。但是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最后没有投入使用。

上海电报局首先研制出了自动转报设备;他们参考西方国家技术,使用了131小型计算机作为主机,容量是 64路的转报设备,程序控制,对电报传输过程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通过了邮电部的鉴定,这个设备出来后邮电部首先安排在重庆,武汉,上海,沈阳,西安等省间中心局使用,我们省是电路末梢,在邮电部的计划中,第二批都没有安排上。

邮电部西安第十研究所与福州电信局合作研制了一套用INTER微型计算机做主机,容量128路的自动转报设备。我们到福州去看了,系统基本功能已调测成功。福州局的同行对设备的评价很高。我们也有了底气。所以请示省市局领导,要求上十所的设备,并扩容为256路。1987年初与十所签订了意向书,1987年3月正式得到邮电部的确认。同年5月27日在昆明开始安装调测,我们电信的技术人员与十所的专家一起加班加点的工作,像搞大会战一样的工作了近半年的时间。1987年10月20日调测结束,并通过了邮电部的验收。1987年12月1日进入热割接,先后接入电路204条,自动转报设备每分钟可处理电报18000份。

自动转报设备投产后,全省电传机减少了400部。附属设备的使用量大大减少。当时昆明报房报务员最多180--200多人,自动转报投产后使用后只需几十个。大理州局报务员最多时28到32个,使用后也就是7、8个报务员。通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了、减少了人为造成的电报差错,重大差错,电报质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由于昆明成功使用十所自动转报设备后,有许多城市向邮电部报告,要求上十所设备。此后有成都、南宁、天津、乌鲁木齐、沈阳、呼和浩特和贵阳等局的到邮电部的批准,先后上了十所的自动转报设备。

五、电报通信向数据通信的演变过程

1980年我国开始发展用户电报并在全国组建了用户电报网。昆明于1987年安装了容量为1000线由瑞士HASLER公司生产的T203型用户电报自动交换设备。到1990年已经接入270个用户,就是这270个用户就已经分流了大量的公众电报业务量。

1993年9月1日邮电部建成了全国省会局以上城市的分组交换骨干网CHINAPAC.我省于1994年使用三项资金购置了美国SFA公司生产的分组交换设备,组建了云南地市以上城市的分组交换网YNPAC。同年与全国分组交换骨干网连通。分组交换网的开通为计算机通信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平台;可提供的业务有分布式数据库检索、可视图文、电子数据互换;70年代中期全国非话业务总量只占电信业务总量的5%,到90年代中期数据业务占到电信业务量的40%。

1993年,邮电部组建了全国互联网CHINANET,云南作为全国互联网的组成部分在昆明安装了互联网节点。

邮电部于1995年建成了全国省会以上城市的数字数据通信网CHINADDN。我省于1994年引进了美国DSC公司生产的DDN设备,1995年建成了全省地市以上城市的数字数据网—YNDDN。同年与全国DDN连通。DDN网由于其传输透明、接入方式简单、传输实时性强的特点受到集团客户如银行、外企、大型国企的追捧,为数据通信的广泛使用奠定了基础。

1993年9月,昆明电信局开通了168语音信息平台,开通当月就有86万的业务收入。这项业务的开展引入了电信增值业务的概念,使我们看到在原有的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开展各种新业务的潜力,也为后来在传统电信网络上开发新业务奠定了基础。

中国分组交换网CHINAPAC、中国数字数据网CHINADDN构成了中国互联网CHINANET的接入层,我国早在1993年就通过CHINADDN与国际公用计算机网INTERNET连接,使中国成为国际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的成员。

我从1958年开始从事电报通信的维护与管理工作近40年,回首往事有许许多多。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云南的电报通信没有落在其他省的后面!这是省市各级领导对电报通信的关爱,是历届电信处领导对电报通信的厚爱以及全省电报战线的同事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老同行们互相道贺吧!在此希望所有从事数据通信的朋友们再接再厉为中国电信发展多做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