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2 觀察|馮海發:推動鄉村振興應把握好的幾個關係

點擊上方“鄉村發現”可以關注哦!

內容提要

推動鄉村振興要把握好以下問題: 一是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調優農村產業結構,二是在充分發揮農民主體積極性基礎上發揮好政府主導作用,三是在農村綠色發展基礎上保護好農村生態環境,四是要統籌兼顧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扶持小農戶,五是將農民自力與資源下鄉有機組合為鄉村振興的強大社會合力,六是在因地制宜基礎上統一推進鄉村振興進程。

關鍵詞

鄉村振興; 產業結構; 農民主體; 綠色發展; 因地制宜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聚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全面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著力處理好六個重大關係。

一、糧食生產和結構調整的關係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只有產業振興了,才能築牢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糧食生產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優化都是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內容。穩定糧食生產和推進結構調整二者不可偏廢,不能因調整農業結構、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而忽視甚至削弱糧食生產。

糧食生產是農村最基礎、最重要、最廣泛的產業,關係國計民生和社會穩定。對於我們這樣一個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來說,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失卻糧食安全,國家安全將無從談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恆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十幾億人口吃飯所依賴的糧食,靠國際市場是靠不住的,必須把供給的著力點放在國內生產上。要堅持把糧食生產放在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突出位置,不斷增加糧食生產投入,改善糧食生產條件,鞏固糧食生產能力,提升糧食生產水平,注意防止鄉村產業振興中出現忽視甚至削弱糧食生產的偏向。

要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圍繞市場消費需求變化,積極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增加高附加值、高品質農產品生產,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園藝業、水產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流通業,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業,積極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積極推進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創建,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實施產業興村強縣行動,推行標準化生產,培育農產品品牌,保護地理標誌農產品,打造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發展新格局。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增效導向,滿足人民群眾不斷提高的對農產品的需要。

二、農民主體和政府主導的關係

鄉村振興,農民群眾是主體。農民群眾既是鄉村振興的受益主體,也是鄉村振興的建設主體。只有把農民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才能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力量、注入強大活力。推動鄉村振興,要把政府主導和農民主體有機統一起來,把兩個方面的作用都充分發揮好,注意防止政府缺位和政府代替農民偏向。

政府主導,就是要做好鄉村振興總體規劃,提出鄉村振興任務,明確鄉村振興目標和要求,制定具體政策措施,發動和組織各方面開展工作,引導鄉村振興沿著正確方向發展。按照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的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對鄉村振興工作的領導,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建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責任制;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黨政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縣委書記要當好鄉村振興“一線總指揮”;要研究建立市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績考核制度,將考核結果作為選拔任用領導幹部的重要依據;各部門要按照職責,加強工作指導,強化資源要素支持和制度供給,做好協同配合,形成鄉村振興工作合力。

農民主體,就是要充分尊重農民意願,調動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農民作用,讓農民群眾廣泛參與到鄉村振興中來。鄉村振興要堅持以農民為本,把維護農民群眾根本利益、促進農民共同富裕作為鄉村振興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原動力,充分尊重農民選擇,多采用引導、示範、扶持的方法凝聚農民群眾力量,切忌簡單代替農民選擇,防止鄉村振興重物不重人、見物不見人偏向。

三、產業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關係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的優勢和寶貴財富,也是農村產業發展和農民生活提高的重要基礎。

鄉村振興在產業發展上要科學規劃,突出綠色發展,走人與自然和諧之路,不能搞大幹快上,不能因發展產業而使農村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毀林開荒、毀草開荒、圍湖種田、砍樹鍊鋼,以及推山建廠、填湖建房、耕地種樹和挖魚塘等,都是因盲目發展產業而破壞生態的行為。其中的深刻教訓要認真汲取。

要統籌產業發展和生態保護。鄉村產業振興要建立在生態良性循環基礎上,以不傷害生態環境為基線。要把山水林田湖草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開展河湖水系連通和農村河塘清淤整治,加強農村水環境治理和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實施農村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加強農業面源汙染防治,開展農業綠色發展行動,實現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畜禽糞汙處理、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廢棄農膜回收、病蟲害綠色防控。加強農村環境監管能力建設,落實縣鄉兩級農村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嚴禁工業和城鎮汙染向農業農村轉移。鄉村振興在建設上要注意鄉土味道,體現鄉村特點,保留鄉村風貌,留住鄉村原生態,不能照搬照抄城鎮建設那一套,決不要把鄉情美景都弄沒了,而是要讓它們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要慎砍樹、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保護好文物古蹟、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築、農業遺蹟、灌溉工程遺產,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點和展現點。

四、規模經營和小微農業的關係

鄉村振興,經營主體是載體。規模經營主體和小微農業經營主體都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都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鄉村振興在扶持政策上要覆蓋各類經營主體,防止向規模經營主體過度傾斜和忽視小農戶偏向。

規模經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是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是推動鄉村振興的有效方式。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是建設現代農業的新生力量,要鼓勵發展、大力扶持,發揮其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引領作用。但推進農業規模經營不能操之過急,不能脫離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要順勢而為,不要揠苗助長。要把握好土地經營權流轉、集中、規模經營的度,土地經營權流轉要與城鎮化進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相適應、與農業科技進步和生產手段改進程度相適應、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提高相適應,不能片面追求快、大,不能單純為了追求土地經營規模強制農民流轉土地,更不能人為壘大戶。

鄉村振興不能忽視了普通農戶。要看到的是,經營自家承包耕地的普通農戶畢竟仍佔較大部分,這個情況在今後一個時期內還難以根本改變。還要看到,有不少地方的農戶,因自然條件限制,生產活動即便只能解決自身溫飽問題,那也是對國家作出的貢獻。所以,要統籌兼顧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扶持小農戶,不能嫌棄小農戶,應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幫助小農戶發展生產和增加收入,著力扶持小農戶發展生態農業、設施農業、體驗農業、定製農業,發展多樣化的聯合與合作,提升小農戶組織化程度;注重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作用,開展農超對接、農社對接,幫助小農戶對接市場;改善小農戶生產設施條件,提升小農戶抗風險能力,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讓鄉村振興政策的陽光和雨露惠及廣大小農戶。

五、農民自力和資源回鄉的關係

鄉村振興,資源回鄉是條件。要把依靠農村內部力量和外部支持有機結合起來,引導資源回鄉,增加外部資源注入,為鄉村振興創造有利條件。

鄉村振興要靠廣大農民奮鬥,依靠農村內部力量推動,這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和條件。沒有內在積極性和主動性,僅靠外部支持和幫扶,鄉村振興是實現不了的。要讓廣大農民明確,鄉村振興等不來、也送不來,要靠自己奮鬥。要著力避免和糾正一些農民的“等、靠、要”思想,注重激發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防止出現“幹部幹,群眾看”、“幹部著急,群眾不急”現象。要注重培育農民發展生產和務工經商的基本技能,注重激發農民發展經濟的內在活力,注重提高農民自我發展能力。在實踐中,政府部門要改進工作方式方法,改變鄉村振興就是對農民簡單給錢、給物、給牛羊的做法,多采用生產獎補、勞務補助、以工代賑等機制,不大包大攬,不包辦代替,不喧賓奪主,教育和引導廣大農民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離不開外部支持。要健全投入保障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要建立健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財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確保財政投入與鄉村振興目標任務相適應。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更多投向鄉村振興。通過財政擔保費率補助和以獎代補等,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力度。強化擔保融資增信功能,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支持鄉村振興。探索地方政府發行一般債券用於支持鄉村振興、脫貧攻堅領域的公益性項目。要積極拓寬資金籌集渠道,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範圍,進一步提高農業農村投入比例。建立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新增耕地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餘指標跨省域調劑機制,所得收益通過支出預算全部用於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廣一事一議、以獎代補等方式,鼓勵農民對直接受益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工投勞,讓農民更多參與建設管護。要加大金融支持鄉村振興力度,提高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水平。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金融需求。要鼓勵引導支持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落實和完善融資貸款、配套設施建設補助、稅費減免、用地等扶持政策,讓更多工商企業和工商資本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要鼓勵社會各界投身鄉村建設,建立有效激勵機制,吸引支持企業家、黨政幹部、專家學者、醫生教師、規劃師、建築師、律師、技能人才等,通過下鄉擔任志願者、投資興業、包村包項目、行醫辦學、捐資捐物、法律服務等方式服務鄉村振興事業。高等學校、職業院校應綜合利用教育培訓資源,靈活設置專業( 方向)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鄉村振興培養專業化人才。探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到鄉村和企業掛職、兼職和離崗創新創業制度,吸引更多人才投身鄉村振興,形成鄉村振興的強大社會合力。

六、統一推進和因地制宜的關係

鄉村振興,因地制宜是大原則。“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農村情況千差萬別,全國如此,一省也如此。要科學把握各地差異和特點,在統一規劃、統一推進的總體部署下,充分發揮各地積極性和創造性,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分類推進,不搞一刀切,不搞統一模式,注重地域特色,尊重文化稟賦,體現鄉土風情,以多樣化為美,打造各具特色的鄉村振興實踐模式。

統一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強化規劃引領。要科學編制包括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在內的鄉村振興規劃,細化實化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計劃、重大行動。加強各類規劃的統籌管理和系統銜接,形成城鄉融合、區域一體、多規合一的規劃體系。要根據發展現狀和需要分類有序推進鄉村振興,對具備條件的村莊,要加快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對自然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村莊,要統籌兼顧保護與發展;對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的村莊,要加大力度實施生態移民搬遷。

推動鄉村振興要實事求是,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不下指標,不人為提檔加速、追求短期速效,避免“高大上”,避免負債搞建設,堅決杜絕形象工程。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性工作,要循序漸進,不可急躁冒進。要按照鄉村振興時間表有序推進,不層層加碼,時間服從質量,穩紮穩打,久久為功。

作者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經濟局局長

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業經濟問題》2018年第5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