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2018時光印記(57):本質上,財富來源於心靈

2018時光印記(57):本質上,財富來源於心靈

20180128】2018年倒數第57篇投資筆記。

週末翻了一下2018年以來的漲幅榜,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這個漲幅榜,有半數是地產股(截止2018年1月26日):

2018時光印記(57):本質上,財富來源於心靈

分析地產股的上漲邏輯,其實也比較清晰:

1、核心邏輯仍舊是業績驅動。隨便說幾個例子,泰禾集團1月份以來漲幅88.21%。泰禾集團董事長黃其森提出公司2018年銷售目標要到2000億元。新城控股1月份以來漲幅53.31%,24日公司發佈業績預告,2017年淨利潤48-60億元,同比增長60%-100%。榮安地產1月份以來漲幅50.00%,26日披露業績預告,預計2017年淨利為5.2億元-5.7億元,同比增長249%-283%。陽光城1月份以來漲幅29.1%,19 日晚,陽光城公佈 17 年業績預告,預計 17 年實現歸屬利潤 20 億至 25 億元,同比上漲 62.6%-103.2%。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地產板塊當前是整體的業績驅動型,而非個案。

2、藍籌板塊最後窪地,估值的向上迴歸。在監管層引導的大盤藍籌的行情開啟後,原本市場較低估值的板塊都開啟向上迴歸之路,包括銀行、保險、鋼鐵等。地產作為流動性好的藍籌板塊之一,漲幅較為落後,疊加業績高增長拉低了估值,作為最後的藍籌估值窪地,引發資金配置。

地產股算是剛剛啟動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很多地產股紛紛創新高,然而在這之前,是接連兩年的調整,地產指數2016年下跌15.64%,2017年上漲6.51%:

2018時光印記(57):本質上,財富來源於心靈

從地產股的行情中,其實我們可以看出,仍舊是“業績和估值”在起作用,仍舊可以得出拉長時間週期,“業績”是驅動股價的核心因素這個結論。從去年的上證50板塊和創業板的蹺蹺板走勢,到鋼鐵、銀行、地產等板塊的行情,其實我們看到的是市場逐步轉向為“價值驅動型”,或者說是“業績驅動型”,隨之而來的是概念股、短線炒作空間的進一步壓縮。

所以,不知不覺中,市場其實已經走在了業績驅動型的道路上了。

成長股的的投資,依然受到了一定的壓制。其實純粹的成長股,本質也是業績驅動型,只不過在成長階段,業績爆發力更強,同時也疊加了業績被證偽的風險。當前的市場偏好不在這裡,尤其地產、券商等藍籌吸血,預計這種情形可能還會延續一陣子。

很多朋友問我,當前面臨的選擇,其實就是地產和券商已經在走趨勢,是不是要先做趨勢好的品種?適當迴避受壓制的成長股?這種問題,在歷史過程中,不止一次的遇到,這次其實依然還是原來的答案,堅持既有的投資體系不要輕易動搖,畢竟這個是多年形成的穩健盈利的體系。券商如果啟動持續的話,後面的行情就和2014年如出一轍了,如果能帶動行情向好發展,其實所有的板塊和個股都有機會,而一些高成長機會更大。也就是大家經常講到的,牛市捂股。什麼股都會漲,先漲後漲和漲多漲少的區別而已,而換來換去總想全部吃到的想法是危險的,很容易狗熊掰玉米。因此,接下來的策略就是“少動+捂股”

。當然,這個捂股必須是“業績”導向的股,而不是垃圾股。

總結下前輩們的觀點與我的理解,從大週期來看,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時代的變革:什麼樣的時代,誕生什麼樣的企業。八九十年的微軟因特爾、九十年的思科雅虎、模擬手機的諾基亞、智能手機的蘋果、當前平臺型企業阿里騰訊。這都是時代變遷的選擇。如果往前看,新能能源汽車的替代,現在滲透率不足2%,未來的人工智能應用等等都是時代的選擇。第二層次是經濟發展週期:每隔10年一次的經濟危機,會誕生一批隨週期而起的企業。第三層次才是企業的經營週期,我們成長股要做的,就是企業快速成長的這一段(圖中標註的一段)。

2018時光印記(57):本質上,財富來源於心靈

如果從操作的週期來講,第一層次是價值投資的週期,也叫作巴菲特週期:比如茅臺、格力,如果拿不住幾年,就不要說自己是價值投資,最多是價值投機,茅臺的百倍之旅,中間有數次腰斬,也有數次橫盤1-2年,一生一股就財務自由了,但是誰又能拿得住?你看到別人吃肉,沒看到別人腰斬時候的煎熬而已,即便是茅臺再次放到你面前,你還是會無緣。第二層次我認為是我這種成長股的週期,只投資快速成長階段,以季度或者年為單位。第三層次是短線概念的週期:分時、日線。

所以吧,什麼樣的性格和格局,就賺什麼樣的錢。投資的本質是認知變現,其實,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人生的本質,也是認知變現。

今天看到一段話,感覺非常好:投資機會和投資風險都主要來源於投資人本身,風險管理的主要切入點應該是管理自己內心的情緒和人性。我們的內心和精神狀態是我們失敗的主要原因,同樣也是自己成功的主要原因,表面上看財富來源於企業,來源於股票,但本質上財富源於心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