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精品賞析-漢代銅鏡

漢代除了繼續沿用戰國鏡外,最流行的銅鏡 有:蟠螭紋鏡、蟠虺紋鏡、章草紋鏡、星雲鏡、雲雷連弧紋鏡、鳥獸紋規矩鏡、重列式神獸鏡、連弧紋銘文鏡、重圈銘文鏡、四乳禽獸紋鏡、多乳禽獸紋鏡、變形四葉鏡、神獸鏡、畫像鏡、龍虎紋鏡、日光連弧鏡、四乳神鏡、七乳四神禽獸紋鏡等。

兩漢時期包括西漢、新莽、東漢,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強盛時期,經濟和文化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個方面都為漢民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當時陶瓷業的進步和漆器的發展,雖然代替了青銅器皿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但制銅工藝並沒有衰退,而是轉向了製造銅鏡等方面。因此,兩漢時期銅鏡的鑄制業獲得了重大發展,出現了新的高潮。

兩漢銅鏡已發展成一般商品,這時期官方和私營鑄鏡業都得到了普遍的發展。漢鏡銘文中出現的許多“尚方”銘及紀氏銘,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尚方”是漢代為皇室製作御用物品的官署,屬少府。《漢書·百官公卿表》中的少府下有“尚方”。顏師古注:“尚方主作禁器物。”《後漢書­百官志》:“尚方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掌上手工作御刀創諾好器物,亟—人。’”銅鏡銘文中大量出現的“尚方作鏡真大好”、“尚方作鏡四夷服”等字句表明,製作銅鏡也是尚方的任務之紀氏銘如:“王氏作鏡真太好”、“朱氏明鏡快人意”、“田氏作鏡四夷服”等,都明確記述了製作者的姓氏,並有很強的宣傳廣告作用,表明民間鑄鏡業已十分普及。

大約在東漢中期,隨著鑄鏡業的發展,全國形成了幾個鑄鏡中心。這些中心都在離銅礦區較近、交通便利、經濟發達的地區,如:會稽郡的治所山陰(今浙江紹興),江夏郡(今四川廣漢北),蜀郡(今四川成都)等。這些地區的鑄造工藝精巧,許多精美的銅鏡就是在這裡鑄造的,如神獸鏡、畫像鏡。

兩漢時期銅鏡的合金比例是比較穩定的,銅的含量為79~85%,錫10%~13%,鉛2%~5%。由於漢鏡含錫量高,有利於鏡表面的拋光。銅鏡中加人一定量的鉛,是因為鉛溶液環流狀態良好,有利於熱溶液的平均流注,有助於鏡面幹整,減少氣泡,提高鑄造文字和花紋的清晰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漢代銅鏡中,有一種奇特的銅鏡——透光鏡。此鏡發明於西漢時期,外形和普通鏡一樣,但當光線照在鏡面上時,鏡面相對的牆上,會反映出鏡背花紋的影像,古人稱之為“幻鏡”。隋唐之際的王度《古鏡記》、宋代周密《雲煙過眼錄》、宋代沈括《夢溪筆談》、清代鄭復光《鏡鏡詅痴》等都有記載和研究。近代研究表明,銅鏡透光是銅鏡冷卻和加工研磨鏡面過程中、產生的內應力所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