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騰訊的黑天鵝之年:監管如何影響互聯網巨頭

風暴急旋而至,騰訊深陷其中。

騰訊的黑天鵝之年:監管如何影響互聯網巨頭

昔日“港股神話”今年遭遇業績和股價雙雙幻滅。3月至今的半年內披露的多份財報顯示,騰訊核心遊戲業務遭遇天花板、經營利潤更是出現罕見的滑坡——如果說去年四季度業績勉強用投資收益可以粉飾,至今年二季度業績的衰相已經遮掩不住。短短几個月,騰訊股價不斷出現少有的暴跌,年內最高跌幅達33.3%,市值蒸發超過15000億港元,深陷技術性熊市。

這是一次深度中繼下跌,還是十幾年的長牛宣告終結?

騰訊股價上次大幅下調是2011年下半年。當時,騰訊面臨短暫的增長放緩,股價短期跌幅也超過1/3,但隨著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搶位成功,特別是微信的崛起,騰訊很快又重歸牛途,直至今年初5800億美元的市值巔峰。

但與那次等待突破的小休整相比,騰訊今年可謂多災多難、危機重重,挑戰前所未有。

業務層面:騰訊在技術和產品上創新乏力,特別是在信息流、短視頻產品上一步錯步步錯,流量和用戶時長遭到技術驅動的頭條系產品侵蝕。事實上,除了遊戲產品外,最近三年以產品基因見長的騰訊以很少有讓人驚羨的產品亮相。

戰略層面:騰訊自3Q大戰之後信奉“流量+資本”為核心能力,除通信社交和內容外,通過資本釋放流量資源成功創造了所謂的騰訊系生態,但這種外延開放式戰略也被批評阻礙了內部的產品創新。隨著騰訊自去年起加速將過去的投資上市證券化,“騰訊投行化”的批評聲音也陡然上升。

業務和戰略尚屬可控可調整的內部風險,對騰訊這樣壟斷級體量的巨頭而言,業務護城河足夠的深,頭條系產品的侵蝕還談不上致命威脅,時不時冒出來的類似子彈短信的產品甚至可以不屑一顧,真正的風險往往來自於外部的政策和監管。

2018年,堪稱騰訊的監管“黑天鵝”之年。

今年二季報,騰訊經營利潤環比大幅下滑約30%、每股盈利環比下降23%,之後騰訊承認監管部門對遊戲版號的凍結影響了變現。

騰訊剛剛安慰市場稱凍結是暫時的、全民遊戲《絕地求生》的貨幣化變現只是時間問題,很快又遭到一記政策重擊:教育部等八部門最近印發《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的通知顯示,國家新聞出版署將對網絡遊戲實施總量調控,控制新增網絡遊戲上網運營數量,採取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遊戲時間。

不僅如此,文化旅遊部今年加強對涉賭遊戲監管,要求德州撲克類遊戲全部停止運營之後,國內最主要的德撲遊戲、騰訊《天天德州》於9月10日宣佈啟動退市。此外,騰訊單機遊戲平臺wegame今年8月推出的重磅遊戲《怪獸獵人世界》剛上線就遭舉報下架。

儘管遊戲業務收入在騰訊營收中的佔比近年來持續下降,但仍然近半,貢獻的利潤更是佔騰訊利潤的絕大多數。遊戲行業監管今年以來持續收緊,無疑是導致騰訊業績和股價下滑的最主要原因。

為什麼是騰訊

騰訊過去的監管問題不太突出,得益於其良好的政府關係、低調內斂“不惹事”的風格。但這並不意味著其監管風險低,相反,騰訊可能是BAT三巨頭中受政策風險影響最高的那家。

騰訊的黑天鵝之年:監管如何影響互聯網巨頭

百度的基礎業務是搜索,核心能力是技術對信息的高效分發,本身並非信息的源頭。因此,儘管過去百度因為醫療廣告等問題遇到幾次輿論危機,但監管風險卻最為有限,這也是為什麼百度幾次危機都是事後政府介入調查,對股價有所影響、但對業績影響有限的原因。

阿里表面看來風波很多,但大多屬於平臺、生態之間的衝突,和政府監管的衝突卻有限:其核心能力是連接人和商品、人和生意,生意模式本質是信息和技術服務,其監管政策非常確定而不是非常不確定,阿里和政府之間的弈和無非是平臺越大責任越大,需要承擔越來越多的社會責任。

騰訊的核心業務是通信社交和內容,這恰恰是監管政策最不確定、風險最高的生意。

微信和QQ這樣在國內近乎壟斷的互聯網社交產品早已是通信基礎設施,政府歷來對通信業務的安全監管甚嚴。騰訊的遊戲、媒體等業務,更屬於高敏感、嚴監管領域,媒體自不必說屬於嚴格管控,遊戲行業由於主力消費人群為未成年人,過去十幾年爭議不斷,政府監管機制、政策變化對行業影響一直很大。

騰訊過去低調地控制了風險,一方面由於與政府監管部門的密切配合,一方面受益於政府部門對互聯網創新的監管滯後性。但隨著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成為中國最大的商業企業之一,隨著互聯網巨頭的產品生態已經深度影響數億、十億級用戶,其網絡服務已經變成社會基礎設施,自然而然要受到更嚴格的監管;同時,政府部門對互聯網的認知和洞察也已經成熟,監管手段、技巧日臻成熟,對互聯網巨頭的監管也更為有的放矢。

所以,騰訊的監管風險並沒有被其消滅,而是不停累積直至爆發。

黑天鵝之年

騰訊的政策監管風險至少體現在三個層面。

首當其衝的遊戲監管風險在今年集中爆發。

騰訊的黑天鵝之年:監管如何影響互聯網巨頭

此前日賺兩億的《王者榮耀》被人民日報、新華社接連批評,今年兩會上代表委員紛紛關注青少年遊戲沉迷問題,這還只是遊戲監管風險爆發的輿論準備,尚未被外界和騰訊真正重視。直到今年三月之後,遊戲版號審批開始暫停,最近又對網絡遊戲實施總量調控,這些監管和政策變化開始切實影響到騰訊的業績和股價。

更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監管並非短期影響。種種跡象顯示,出生即帶著“原罪”的遊戲行業在多個維度上的監管將只會進一步加強。

從社會治理角度,遊戲行業是多個矛盾的集中點,既涉及到青少年保護,還涉及到精神文明健康,其暴利特點又隱隱指向稅收公平問題。事實上,今年遊戲行業將徵收“重稅”的傳言一直不斷,儘管業內一直自行闢謠,但一個樸素的邏輯是:既然同為內容屬性的影視行業要加強稅收徵管,暴利的遊戲行業為何能避免?

與遊戲相比,騰訊金融業務的監管風險過去長期被忽略,但從今年開始,騰訊金融業務受到的監管明顯加強。

嚴監管、防風險是金融業務的重中之重,今年作為金融監管年尤為特出。表面看來,騰訊的核心是社交、遊戲等業務,金融業務並不突出,但事實上微信支付在騰訊的傾力扶持之下,已經和支付寶是平起平坐的雙雄地位。

過去騰訊金融業務應對監管的策略是低調,並不像其他互聯網公司那樣組建專門的金融公司,甚至對騰訊金融的品牌也從不強調。這麼做的好處是,天塌下來有支付寶頂著,可以躲在後面裝“老實孩子”。然而,隨著微信支付的體量越來越大、騰訊金融業務越來越複雜,已經無法再韜光養晦。

從去年到今年,微信支付已經多次被央行處罰;今年年初,騰訊信用宣佈在全國開啟公測後很快被監管叫停下線;今年7月起,微信支付被斷直聯,備付金被集中存管,導致成本上升,不得不對信用卡還款等進行收費。

這些監管措施對騰訊金融業務的影響逐漸開始顯現,只不過尚未反映到騰訊的業績和股價上。長遠來看,“乖孩子”騰訊要大力發展互聯網金融業務,必然面臨越來越多的監管和衝突。

最後,騰訊最核心的社交和媒體業務的監管風險目前看尚在控制之中,但一旦釋放無疑也將是殺傷力最大的。

騰訊的同行、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絡和媒體平臺Facebook即是前車之鑑。今年,Facebook先後被假新聞、謀殺和自殺視頻、涉嫌濫用用戶數據甚至涉嫌操縱美國大選等問題包圍,被美國政府調查,小扎到國會接受質詢,股價大跌,幾乎沒有停頓。“誰來監管Facebook”成為一個美國社會很嚴肅的話題。

互聯網整治收緊的趨勢下,騰訊作為用戶量幾乎覆蓋中國整體上網人口的巨頭,如何避免一隻接一隻飛來的黑天鵝呢?

最值得警惕的是,騰訊面臨的一些長期風險是非常確定的。比如,年輕人口導致的中國人口結構變化,要知道,中小學生是騰訊遊戲的主力消費人群,這一人群的絕對數量縮減,無疑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影響到騰訊的業績。

這將是騰訊最煎熬的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