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3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史:從全球和整體來看反法西斯戰爭的脈絡

一,背景和準備

第二次世界爆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根源卻只有一個,那就是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不平衡和各國的矛盾尖銳。第二次工業革命(1866—1914)中,美、德、英、法、日、俄、意等國紛紛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世界也基本被其瓜分完畢,由此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空前加強。

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果的不滿和復仇情緒是另一個重要原因。一戰後,英法美等戰神國建立了凡爾賽體系和華盛頓體系,前者過度削弱了德國,而後者限制了日本在華的勢力發展,這導致日本和德國和其他國家的矛盾依然存在。

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催化劑。在經濟危機中,世界各國內部矛盾被激化,急需轉移國內矛盾。日本、德國也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蘇聯由於實行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因而躲過了危機,而美國因為實行羅斯福新政,逐漸恢復了經濟實力。

“法西斯”一詞為英譯詞,如果意譯過來就是“專制”或者“獨裁”,“法西斯”的本義是“斧鉞”,象徵王權,同中國古代一樣,斧鉞是權力的象徵。法西斯政權一般出現在專制色彩濃厚的國家。

意大利是第一個建立法西斯政權的國家。意大利在19世紀中後期實現了國家統一後,並未成立民主共和國,而是建立了王國,這就讓意大利保留了大量的專制殘餘。一戰中,意大利王國的經濟動盪不安,政府軟弱無能。在這種情況下,墨索里尼趁機於1922年在意大利建立了獨裁統治。

德國是一戰的戰敗國,一戰後受到嚴重的削弱。加上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德國國內經濟迅速惡化,國內矛盾激化,壟斷資本家和人們都希望出現一個強有力的政策。這給德國法西斯政黨——納粹黨提供了機會。1933年,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法西斯政權開始在德國建立。之後,德國開始為戰爭作全面的準備,國家控制全國工業生產,併為軍事工業服務。1935年,希特勒突破了凡爾賽條約的封鎖,建立起50萬人的軍隊。同時德國的工業產值再次超越了法國和英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史:從全球和整體來看反法西斯戰爭的脈絡

德國的擴張

日本方面,在一戰後,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被打破,華盛頓體系限制了日本在亞太的擴張。同時經濟大危機讓日本經濟迅速惡化,國內動盪不安。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也是導致一戰後日本矛盾激化的一個重要原因。1926年,裕仁天皇登基,標誌著日本法西斯政權建立。當然,日本的對外擴張也是長期的既定國策,日本的“大陸政策”中就有吞併中國的野心。

一般國際上將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作為世界大戰爆發的標誌,但實際上世界大戰的局部戰爭早就開始。這裡面主要包括日本入侵中國東北、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德國吞併奧地利和蘇臺、西班牙內戰等。

日本入侵中國東北是大陸政策的一部分。1927年,田中義一在“東方會議”上出臺“大陸政策綱領”。田中向日皇密奏中寫道:“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因此,入侵中國東北成為日本侵華的重要一步。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了“東北事變”,由於中國東北軍的撤退,日軍很快佔領了東北全境,並於1932年成立了“滿洲國”傀儡政策。

日本佔領東北之後,侵略的步伐加快了。日本沿著長城一線進攻中國,佔領了熱河、察哈爾等地方。1935年,日本製造了“華北事變”,企圖佔領華北。海軍方面,1932年開始,日本開始不斷進攻上海。

1935年,意大利對非洲唯一的國家——埃塞俄比亞發動了戰爭。意大利的墨索里尼企圖恢復羅馬帝國時代對地中海的控制權,因而在非洲發動戰爭。而埃塞俄比亞早在一戰之前就是意大利試圖吞併的對象。戰爭發動後,國聯雖然頒佈了制裁措施,但是沒有實行石油禁運,這是歐美國家綏靖政策的表現。到1936年,埃塞俄比亞淪陷。

1936年,德國開始走上擴張道路。這一年,德軍開進萊茵非武裝區,並參與了西班牙內戰。1938年,德國吞併奧地利,而後又企圖吞併是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地區。1938年9月,德、英、法意四國在慕尼黑舉行會議,同意將蘇臺地區割讓給德國,德國則保證“永遠不再投入彼此之間的戰爭”。實際上,慕尼黑會議也是英法綏靖政策的表現,兩國希望緩解和德國的矛盾,實行“禍水東引”政策,利用德國對抗蘇聯。

1936年的爆發的西班牙內戰則是世界大戰的一次“演習”。30年代西班牙矛盾重重,政黨林立,鬥爭不斷。1936年,以佛朗哥為首的法西斯勢力發動叛亂,隨後德國和意大利為其提供支援,而蘇聯則為共和國提供援助,而英法和美國則宣佈中立,置身事外。最終,西班牙法西斯政權建立。

二,戰爭的全面爆發和擴大

1938年慕尼黑會議結束,英國首相張伯倫飛抵倫敦宣稱:“我們贏得了一代人的和平”。但是和平並未來臨,降臨的卻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災難。1938年8月,德國為了穩定蘇

1939年9月,德國違背諾言,進攻波蘭,英法接著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正式爆發。在進攻波蘭之前,德國便已經和蘇聯秘密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根據條約,德國和蘇聯將瓜分波蘭。 在德國的閃電戰下,波蘭很快便滅亡。隨後,蘇聯吞併了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進攻芬蘭,建立了所謂的“東方防線”。

波蘭淪陷後,德國又吞併了丹麥和挪威,至此北歐地區已經基本被蘇德瓜分。隨後,德國的注意力開始轉向西歐。1940年的2月,德國便制定了進攻法、比、荷的作戰計劃。5月,德國正式進攻法國,在一個月的時間裡,法國和比、荷便淪陷。德國在法國南部建立了維希法國傀儡政權。但是德軍並未完全消費法國的有生力量,在進攻法國的過程中,40萬的英法聯軍成功實行“敦刻爾克撤退”,這次事件為後來的反攻保留了有生力量。

1940年7月,希特勒制定了進攻英國的“海獅計劃”。為了加速英國的投降,德軍不斷對倫敦等城市進行了空襲和轟炸,造成了英國大量平民死亡。同時,德國潛艇埋伏於大西洋,不斷襲擊英國的船隻和艦隊,切斷了英國和海外的海上聯繫。英國進入了最艱難的一段時間。隨後,德意兩國開始在非洲和東南歐地區大規模擴張。在1940年到1941年間,德意聯軍佔領了南斯拉夫和希臘和北非部分地區。

實際上,在東方的戰爭已經全面打響。1937年,日本發動了“盧溝橋事變”,開始全面進攻中國。到1938年,中國東部的半壁江山都已經淪陷,中國國民政府選擇遷都西南的重慶以繼續抗戰。面對日本的瘋狂進攻,國民黨和共產黨達成合作協議,決定停止內戰,一致對外。

德國和日本的取得一系列勝利,兩國開始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準備發動更大規模的戰爭。1940年的12月,希特勒便批准了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待東南歐已經基本淪陷後,德軍便騰出手來,開始入侵蘇聯了。1941年的6月22日,德軍集結550萬人,正式入侵蘇聯,在閃電戰的突擊之下,德軍在18天就推進了600公里,蘇聯損失慘重。而後德軍沿著三個方向進攻蘇聯,北路軍隊進攻列寧格勒(聖彼得堡),中央軍進攻莫斯科,南部軍隊進攻基輔。1941年9月,莫斯科會戰爆發,德軍損失慘重。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標誌著德軍速戰速決的計劃破產。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史:從全球和整體來看反法西斯戰爭的脈絡

蘇德戰場

同時,東方的日本也秘密發動了對美國的進攻。1941年12月,日本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隨後美國對日本宣戰。至此,美國和蘇聯這兩個超級大國均已經加入了世界大戰。在偷襲珍珠港之後,日軍又以閃電戰的方式佔領了東南亞地區,勢力擴張到達了極點。

在北非戰場,1940年6月,意大利開始進攻英國的殖民地,但是意大利的軍隊戰鬥力十分低下,很快被英國軍隊擊敗。為了幫助意大利,德國隆美爾將軍帥軍到達北非,和英國軍隊保持僵持的局面。

三,盟軍的反擊和勝利

在德意日法西斯國家最猖狂的時候,反法西斯的同盟開始建立。1941年8月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大西洋上會晤,簽署了《大西洋憲章》,這成為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基礎。1941年9月底,蘇美英三國在蘇聯莫斯科舉行會晤,對法西斯國家作戰達成一致。1942年元旦,美蘇英中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舉行會議,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誌著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了。美國開始對蘇聯和中國等同盟國提供大規模的物質援助,大大增強了同盟國的信心。

首先投降的是意大利。1942年蒙哥馬利指揮英聯邦的軍隊在第二次阿拉曼戰役中擊敗了意大利和德國軍隊,成為了北非戰場的轉折點。隨後,英國軍隊開始大規模反攻。1943年,意大利發生了政變,墨索里尼政權倒臺。隨後意大利宣佈投降,並加入盟軍作戰。

1942年6月,德軍企圖切斷蘇聯的補給線,因此絕對發動對蘇聯最大工業城市斯大林格勒的進攻,斯大林格勒戰役爆發。在3個月的僵持下,以德國為主的法西斯同盟死亡150萬人,這是蘇德戰場德國兵力的四分之一。從此,德國再也無法發動大規模的攻勢,開始進入防禦狀態。而蘇聯則開始了大規模的反攻。1943年初,入侵蘇聯的南方集團軍試圖對蘇聯進行反撲,發動了庫爾斯克戰役,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坦克戰,德軍又損失了50萬人,1500兩坦克。隨後蘇軍發動了10次大型反擊戰役,德軍被迫撤出蘇聯的領土。

1943年11月底,英美蘇三國首腦在伊朗德黑蘭會議,絕對開闢歐洲第二戰場。1944年6月,盟軍6000多艘軍艦在諾曼底實施登陸,隨後盟軍光復了法國。第二戰場開闢後,德國陷入了兩面夾擊。之後蘇聯軍隊更是勢不可擋,一路解放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國。1945年4月,蘇軍已經到達柏林,最終蘇聯攻陷了德國首都,希特斯自殺。

太平戰場上,美國開始逐步佔據上風。1942年5月,美日在澳洲進行了珊瑚島戰役,日本被迫放棄了對莫爾斯比港的佔領企圖,南下戰略遭到遏制。同年六月,中途島海戰爆發,日本的4艘航空母艦被擊沉,日本海軍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被迫轉入防禦。日本為了切斷美澳之間的聯繫,發動了瓜達爾卡納爾島等戰役。最終日軍損失了24艘軍艦,將近900架飛機。從此,美軍開始大規模的反攻。1943年,戰場已經轉移到了東南亞。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史:從全球和整體來看反法西斯戰爭的脈絡

太平洋戰爭地圖

1943年,中英美三國在開羅會晤,簽署《開羅宣言》,確認聯合對日作戰。1943年10月,為了打通中國的交通線,中美聯合發動緬北滇西反攻戰役,揭開了中國戰場的反攻序幕。1944年,美軍發動了馬里亞納群島海戰,日本海軍基本上全軍覆沒。隨後美國的大型轟炸機便可以源源不斷地對日本進行大規模的轟炸。1944年9月,美國開始了收復菲律賓的作戰。隨後美國發動了沖繩戰役,經過巨大的傷亡代價,美軍已經接近日本本土。

1945年2月,歐洲的戰爭已經結束,美蘇英三國首腦召開了雅爾塔會議,會議確立了蘇聯對日本作戰計劃。隨後蘇軍進入中國東北,日本關東軍全軍覆沒。同時,英國和美國集結了1000萬軍隊準備登陸日本,但由於考慮到傷亡代價,美國決定對日本進行核戰爭。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投下了兩顆原子彈,日本宣佈投降。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