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林姓世界遷徙史,都在這裡了

林姓世界遷徙史,都在這裡了

林姓世界遷徙史,都在這裡了

林堅因賜姓地是在今河南省,故林姓最早的起源地應在今河南省境內。自林堅食邑博陵(今河北安平縣)後,子孫世襲其爵,多為大夫。春秋時,林氏由於官職調遷或避亂隱居,散居周、魯、齊、衛等地。戰國時期,趙國宰相林皋,居九門(今河北省藁城縣西北),生有九子,時稱“九龍之父”、“十德之門”,因趙王嫉才欲害,林皋父子攜帶族人,遷徙於西河避難。秦滅趙後,這一支林姓又遷徙到齊、鄒二郡(今山東淄博)。西漢初,林皋四世孫林摯,被封為千產侯,食邑千產。漢景帝時分鄒郡之地置濟南郡,遂為濟南林氏。至晉代南遷發展,有林堅八十一世孫林穎,生有二子:懋、祿。長子林懋,任下邳太守,分出下邳林氏;次子林祿任晉安(今屬福建)太守,後被晉明帝封為晉安郡主,居住在侯官縣都西里。林祿的子孫頗多,後都散居於福建各地,以莆田為盛,成為林氏又一支著名的望族。其後子孫遍及福建、廣東、海南、江西、浙江、臺灣等地。同時,早在漢代就有林堅的五十一世孫遷居四川。周平王之子的一支林姓最早繁衍於河南及山西省境的黃河一帶。後與林堅一支林姓,在秦、漢之際經陝西遷入甘肅隴西一帶,並逐漸成為當地一大望族。總之,秦、漢之際,林氏家族的子孫主要散居於北方的山西、河南、? 蕉�、陝西、甘肅等地。以山東的林氏繁衍最為旺盛。至晉室南渡之時,中原士族也因‘永嘉之亂’大舉南遷,林氏也隨之南遷至江蘇的下邳一帶,後再南遷至福建。至唐宋之際,林姓族人已遍及我國的南方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廣東、江西、四川等地。明、清以後,便廣播於全國各地�?

周朝時期的遷徙

自公元前1046年,姬發(周武王)滅商立周,至公元前 256年贏稷(秦昭王)滅周立秦,前後歷經790年。林姓在這個時期傳衍了30多代。因周代大小諸侯國多次發生動亂,宗室貴族以及黎民百姓四處外竄逃生。林姓族裔也是如此,不囿於最初發祥地博陵,而在今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等地都有他們遷徙的足跡,在動亂中繁衍發展。

據史書記載,西周末年林萇和林材等人在周王朝宮廷中擔任官職,隨著國都東移,由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之東南)遷至洛陽(今屬河南省)落戶。至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紛封國自立,彼此征戰時時發生。林姓族人當時在趙國、魯國和齊國等諸侯國都有顯山露水的不俗表現。林堅的35世孫林皋在趙國任國相,德高望重,權傾一時。他定居於趙國境內的九門(今河北藁城之西北),娶妻胡氏,生有九子,即:林文、林成、林宣、林化、林德、林修、林明、林勉和林韶。九子皆有大夫官職,趙國人稱之為“九龍”。林皋也被譽為“九龍之父”,其門第被讚頌為“個德之門”。因趙國君王器量狹小,對此十分嫉妒,叫人“擇其木皋繁者伐之”。林皋知道面臨殺身之禍,趕緊率全家老少逃往白雲山避難。趙王聽到這個消息後十分感嘆,他說:“賢哉林皋父子也!”

林皋和他的九個兒子所傳後裔,成為林姓的一個名門望族,堂號稱“九龍堂”。據史書所載,林皋的裔孫林憲在秦始皇焚書之時,將林氏家譜秘藏於自家祖墓之內,逃過了火燒之劫。但後來不知何故,《九龍堂西河林氏族譜》卻丟失了。到明清兩代,有一些林皋派下的裔人進行此譜的“輯佚”。當然輯佚後的族譜史料價值與原作差之甚遠。

在齊、魯之地(今山東淄博、曲阜等地)則有林既、林雍、林楚、林放和林回等名門望族。在衛國(今河北淇縣及衛輝一帶)迫有大批林姓族人居住,其中以林類最為著名。林類生活在春秋時代。他披著裘衣在田園裡拾著遺穗,邊走邊唱。有一次,孔子到衛國,遠遠就看到這位“拾穗行歌”的老人。孔子叫他的學生子貢前去與林類攀談。子貢問林類為什麼會如此樂觀呢?林類回答:“少不勤行,長不競時,故能壽若此。老無妻子,死期將至,故能樂若此。”子貢再請教是何緣故。林類則以生與死的辯證觀向子貢做了精闢的詮釋。林類說,生與死是一返一往的關係,有人死了,又有人生了,這世界才能夠持續不息地存在。子貢回到孔子身邊,把向林類問答的情況告訴孔子。孔子十分感嘆,對眾學生說,果不出我預料,這位老人是富有學識的智者。你們儘管可以向他請教。

自林堅起至林芳(林堅的38世孫)的世系傳承依次是:林堅、林載、林磋、林虎、林光、林相、林玄、林鳳、林翊、林萇、林材、林考、林回、林貞、林英、林乾、林保、林雋、林宏、林類、林繇、林既、林雍、林敏、林楚、林放、林通、林不狃、林欣、林儀、林撫、林鸞、林世元、林伯、林皋、林宣、林微、林芳。其中明確註明居博陵邑者有林堅至林相;明確註明居齊國者有林材、林回、林貞、林英、林宏和林類;明確註明居魯國者有林雍至林皋。林皋又由魯國移居趙國。其子林宣等人、其孫林微等人也在趙國建寓。

林堅的20世孫林類據說活了一百多歲(據《列子》一書,孔子適衛“望林類於野”,當時林類已“年百歲”),晚年不是住在齊國,而是住在衛國(今河南濮陽一帶)的。

林堅的31世孫林撫在衛國任司馬之職,也居住於衛國。而遷至秦國都城咸陽(即今陝西省咸陽市)居住者有林微、林芳、林瑋、林韶和林稚等人。

林微是林堅的37世孫,在秦國任大夫左卿,受封為關內侯。

林芳是林堅的38世孫,在秦國任屯軍僕射。

林瑋是林堅的39世孫,在秦國任給事黃門散騎常侍、左將軍。

林韶是林堅40世孫,在秦國任鬱林郡太守、右將軍。

林稚也是林堅40世孫,在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 222年)任會稽郡太守。從上述情況可以看出,在西周和春秋戰國時代,林姓族人逐漸擴散,在各個諸侯國都有林姓裔孫繁衍生息,但仍然以北方為主要棲居地。

秦漢時期的遷徙

周代末年連年發生大規模戰爭,兵民大量死傷和失散。據司馬遷所著《史記》中記載:自秦公子印與魏國發生戰爭那年 (公元前331年)起至周朝初亡的76年間,秦國屠殺或擄去的六國(魏、韓、楚、趙、燕、齊)民眾竟達139.8萬人。公元前306年,贏稷在秦國即國君之位,不久即平定了內亂並強化王權專制,繼續執行窮兵黷武、擴張勢力範圍的政策。公元前256年,秦國派兵攻西周。西周君王頓首伏罪,盡獻其邑36城。七年後,秦國又攻滅東周,周王朝自此全亡。此後秦國連續擊破趙、楚、齊、魏、韓、燕的六國“合縱”勢力,奪取大片戰略要地。秦昭王嬴稷還開闢了黔中(今湖南沅陵之西)、巫郡(今四川巫山一帶)、南陽(今河南南陽附近)、上黨(今山西長治周圍)等郡,與六國相比,秦國軍政實際控制力量已形成了明顯的優勢,為後來秦國打敗其他所有諸侯國、實現全中國統一局面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秦昭王死後,依次由孝文王嬴柱、莊襄王嬴子楚和贏政繼承王位。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正式完成中國的統一。趙國滅亡之後,原居於趙國九門的“九龍堂”林姓望族就遷徙到齊郡鄒縣(址在今山東省境內)。至西漢之初,分鄒縣之地置濟南郡,故後來統稱“濟南林氏”,其居住中心在今山東省章丘市龍山鎮古平陵城。因此,“濟南”成為繼“西河”之後林姓的第二個重要的發祥地。這一名門望族以“濟南堂”為堂號,以“濟美衣冠承恩寵,南郡呂格世澤長”為堂聯。林堅的50世孫林尊,在漢宣帝時代官至太子太傅,成為“濟南林姓望族”的開基始祖。後來衍分的支派,如廣陵林姓、郯城林姓、平原林姓、下邳林姓、晉安林姓、壽州林姓、光州林姓、三原林姓和隴西林姓等都以林尊為先祖。

林堅的42世孫林纂(在漢惠帝時代任職中山郡太守)就已經由齊郡鄒縣遷居於濟南,史書就記他為“濟南人”。其長兄林闢疆(受封為平棘侯)也是“濟南人”。此外,明確記載為“濟南人”的還有林堅的43世孫林別、45世林述和林常觀、46世林良、47世林元昌、48世林車、49世林憑。以上是在“濟南林姓始祖”林尊之先的濟南籍歷史名人。至於林尊之後的濟南籍歷史名人則有林堅的51世孫林高(在漢元帝時代任鎮遠將軍、江州刺史)以及52世林苗(在漢成帝時代任平原太守)和林閭(在漢光武帝時代任徐州刺史,生於濟南,曾經遷居臨邛,漢光武帝中興時出任徐州刺史)。也有史書稱林堅的 55世孫林邈(在漢安帝時代任徐州刺史)也是“濟南人”。

燕冀地區在秦、漢兩代也是林姓裔孫主要的居住地。林堅的41世孫林摯在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被任命為燕相,封為平棘侯,食邑千戶。當時燕都在薊(今北京市之西南)。林堅的53世孫林鑑在漢哀帝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任職燕太守,封為永安伯。當時燕郡治所在今天津市薊縣。林堅的42世孫林纂在漢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任職中山郡太守,居住於中山郡盧奴(今河北省定州市)。林堅的60世孫林丞在漢光武帝建武三十一年(公元55年)任職散騎常侍,爾後調任冀州刺吏,居於冀州常山高邑(今河北省高邑之東)。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林類、林撫等林姓族人徙居於衛國(今河南省濮陽一帶)。他們的後代在秦代繼續留住在此地。居於雒陽(今河南省洛陽市)的有林熹、林謨、林恂、林就、林橫等林姓裔孫。林熹是林堅的61世孫,在漢明帝永平二年 (公元59年)任職少府卿。林堅的62世孫林謨在漢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任職玄菟太守,此後又遷職幷州刺史。林恂是林堅的63世孫,在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任職鎮南將軍,又先後任太中大夫和鎮遠大將軍,受封為萬年侯。林堅的64世孫林就在漢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任職諫議大夫。林橫是林堅的65世孫,在漢安帝永寧二年(公元121年)任職諫議大夫。東漢末年,林堅的72世孫林胡任職陳留郡太守,徙居陳留(今河南省開封市之東南)。

東漢時代,西河郡址在今山西省離石地區。林堅的68世孫林肇在漢桓帝建和三年(公元149年)任西河郡太守,乃率族進駐西河。

秦、漢兩代寓居長安地區(今陝西省西安市一帶)的林姓族人有林治、林亮、林別、林良、林公、林寧、林金、林重、林秉等家族。林治是林堅的40世孫,於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在秦國任治粟內史,掌管谷貨的管理事務,為秦國九卿之一,權勢顯赫。林亮是林治之弟,在秦始皇三十七年任職侍中、安東將軍,與其兄林治一武一文,成為長安林姓望族。林堅的 43世孫林別在漢文帝元年(公元前179)任職御史大夫。林良是林堅46世孫,在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任職少府中郎將。林堅的47世孫林公(字元昌)在漢武帝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任職御史中丞。林寧是林堅54世孫,在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任職徵南將軍。林堅的55世孫林金在王莽攝政的天鳳二年(公元15年)任職建武將軍。林重是林堅56世孫,在天鳳三年任職河南、京兆兩郡太守,也常住長安。林堅的57世孫林秉在王莽攝政的地皇二年(公元21年)任職司隸校尉,後來轉任司徒、天下軍戎大司馬等職。以上林姓家族在文與武兩條戰線上均有出色表現,秦、漢兩代在長安地區可謂聲名彰著,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

據歷史記載,西漢時代四川地區已有林姓族人居住。林堅的51世孫林高在漢元帝劉爽(shi,市)當政時,受命為鎮遠將軍,又遷任江州刺史。江州即今四川省重慶市江北地區。林高之子林閶,隱居於成都。他是漢代一位精通經史文學的學者,在蜀郡成都培養一批生徒,其中最有名的是成都人揚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揚雄作有《甘泉》四賦,極受漢成帝劉驁賞識,此外還著《太玄經》《法言》《廣騷》《方言》等,在哲學、方言學和詩賦方面造詣殊深,人們認為與其師林閭的教導有關。

在漢代已有林姓裔孫遷徙至江浙一帶。林堅的44世孫林吉在漢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任職廣陵太守,受封為高亭侯,食邑三百戶。廣陵郡址在今江蘇省揚州市,當時林吉率族在此居住。林車是林堅的48世孫,曾任廣陵郡太守,在西漢宣帝地節元年(公元前69年)晉升為鎮國將軍。他年老辭去官職,歸隱於會稽山(址在今浙江省紹興市附近),專心致志註釋《尚書》。在東漢時代又有林道、林永、林肇、林封、林農、林袞等人寓居於廣陵(今江蘇揚州一帶)。林道是林堅的66世孫,在漢順帝永建二年(公元127年)任職司隸校尉,後來升任泰州刺史。林道乃該林姓支脈世居廣陵之先祖,其子孫遂為廣陵人。如林道之子林永,林道之孫林肇等。林封是林堅69世孫,林肇之子,在漢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任職諫議大夫,後遭受時任幷州牧的董卓以讒言陷害,罷了秦州刺史之職迴歸廣陵。林堅的70世孫林農也是廣陵人,自幼聰明而勤奮,在漢靈帝劉宏執政時任經史博士,在漢獻帝劉協執政時任司隸校尉、尚書僕射等職。當時任監察御史的林袞也是廣陵人。

秦、漢兩代多次爆發大規模戰爭。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病死於出巡途中的沙丘平臺(今河北省廣宗之西北)。中車府令趙高與丞相李斯合謀,偽造秦始皇遺詔,逼迫秦始皇的長子扶蘇自殺,冊立少子胡亥為秦二世皇帝。胡亥在位期間,實權控制在趙高手裡,繼續大修阿房宮和馳道,徭役和賦稅比秦始皇時代還要酷重。農民不堪重負,在陳勝和吳廣的領導下,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大起義爆發了。除了陳勝、吳廣之外,還湧現不少“平民領袖”,與遭受秦王朝壓迫的舊有六國貴族後裔一起,成為秦末強勁的“倒秦運動”力量。其中有兩位突出人物:項羽與劉邦。在陳勝與吳廣死後,項羽與劉邦領導的起義軍一起抗擊秦軍主力。他們於公元前206年,率兵攻入秦都咸陽,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嗣後項、劉又進行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在公元前202年,劉邦最後擊敗項羽,登上皇位,建立了西漢王朝。

經170年之後,至公元前32年漢成帝登基時,西漢王朝已走上沒落之路。此後幾十年間,在河南、四川、陝西和山東等地區接連不斷燃起了人民群眾反抗與鬥爭的烈火。況且,天災與人禍並行。史載漢成帝時代,因饑饉而餓死在道路上的就有幾百萬人之多。後繼的哀帝和平帝在政治上更為腐敗,災害更趨頻繁。災民四出逃亡,社會秩序大亂。

王莽篡奪朝政之後,由於實行的法令更加苛酷,強派的徭役更加繁重,社會階級矛盾迅速激化,終於導致天鳳四年(公元17年)爆發了全國性的農民大起義(史稱綠林軍大起義和赤眉軍大起義)。

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劉秀也加入了綠林軍,他在昆陽戰役中建立了奇功,使昆陽一戰大獲全勝。他的勢力不斷壯大,遂於建武元年(公元25年)稱帝,定都於洛陽,自此建立了東漢政權。他還繼續了11年的征戰,削平了各地的割據勢力,於公元36年再次在中國歷史上實現了全國一統的新局面,諡號稱光武皇帝。

東漢傳至漢和帝劉肇之後政局又出現大動盪,地主豪強勢力與廣大農民群眾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局部地區的農民起義彼伏此起,竟有百餘次之多。加之皇帝宗室、宮中宦官與外戚世家大族的爭權鬥勢接連不斷,幾代皇帝都淪為權力角逐中的傀儡,社會沒有寧日,自然災害又肆虐慘烈。例如漢桓帝永興元年(公元153年),全國有將近1/3的郡國遭遇蝗災,許多江河洪水氾濫,流民多達數十萬戶,餓殍遍野。

至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社會矛盾積重難返,終於爆發了以張角為首的波瀾壯闊的黃巾軍大起義和以張惰為首的聲勢浩大的巴郡農民大起義。張角巧妙地利用“太平道”宣傳與組織群眾,信徒多達數十萬人,遍佈於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個州。黃巾軍的鬥爭一直堅持到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竟達20多年,最後由於州郡官軍和地主豪強武裝的鎮壓而遭失敗。但是,此後的東漢王朝也處於名存實亡的境地了。

秦、漢兩代在陳勝一吳廣農民大起義、項羽一劉邦楚漢相爭、綠林軍大起義、赤眉軍大起義、黃巾軍大起義、巴郡農民大起義等大規模戰爭中人口多次遷徙流動,加之多次發生饑饉災荒,四處逃難者難以計數。隨著人口流動的狂潮迭起,林姓諸宗支也多次發生舉族遷徙之事。離中原地區較遠的山東地區相對集中地居住著較多的林姓子孫。史載有一大批齊魯西河林氏後裔居住在臨淄郡、濟北郡和薛郡,這些郡域即今山東省曲阜、淄博、臨清、茌平、泰安一帶。齊郡鄒縣(今山東省鄒城市)有林憲、林摯等名門望族寓居。林憲是林堅的37世孫,在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任職司隸校尉。

當初秦始皇焚書時,他秘藏林姓宗譜於祖墓,使先世林姓傳承次序在很長一段時期不致失傳。林摯是林堅41世孫,在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拜為燕相,封賜平棘侯,食邑千戶,承傳四代,十分顯耀。在濟水之東則居住著林封、林農、林祗、林胡和林譚等林姓世家。林封與林農父子在漢靈帝時代曾經遭遇董卓的陷害。董卓對漢靈帝說:“林姓豪強勢力過大對漢室大有不利。”靈帝聽信讒言,林姓宗族受害者甚多,林封、林農父子遂去官歸隱於濟水之東(今山東省淄博市附近)。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遷徙

東漢末年漢王朝已經名存實亡,出現了群雄割據的局面,曹操佔據了兗州,劉備佔據了豫州,孫策及其弟孫權佔據了揚州所屬的江東,呂布佔據了徐州,袁紹佔據了冀州,劉焉佔據了益州,劉表佔據了荊州……經過長期而劇烈的混戰,逐漸形成了曹魏、劉蜀和孫吳三大軍事集團鼎足而立的局面,並分別建立起魏、蜀、吳三國分治政權。又經過幾十年驚心動魄的征戰,以上三國先後都破滅了,卻由司馬炎攬得了大權。他於公元265年建立了晉王朝,改元為泰始元年,是為晉武帝。

西晉王朝共歷50多年,多次發生內亂,後期甚至出現了“五胡十六國”的混亂局面。北部及西部(指今內蒙古、蒙古、青海、西藏及四川地區)的少數民族(主要是氐、羌、匈奴、鮮卑、羯等族群)乘機向中原心腹進逼。

晉懷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族建立的前趙政權攻入晉都洛陽。晉懷帝被虜,包括太子、朝官和兵民在內共計三萬餘人被殺。不久,懷、愍二帝相繼被殺死。晉在淮河以北的土地,幾乎全處於北方各少數民族控制之下。晉室不得已而南遷,重新立國於江南,史稱“東晉”。司馬懿之曾孫司馬睿於公元317年在建鄴(今江蘇省南京市)稱帝,成為晉室中興之主,是為晉元帝。

江南乃富庶豐饒之地,頗具吸引力。原居住於北方的許多林姓裔孫也紛紛向我國南方轉移,主要擴散地點在今江蘇、浙江、江西和福建。如《晉書》所載:“洛京傾覆,中州仕女避亂江左者十之六七。”唐人林謂在《閩中記》寫道:“永嘉之亂,中原仕族林、黃、陳、郭四姓先人閩。”

移居江蘇及福建的林姓支脈素以林禮祖孫(林禮,子林穎,孫林懋及林祿)最為彰顯。林禮是林堅的80世孫,在晉懷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任職中郎主簿,後升為太子太傅,由世居地博陵郡遷入徐州,遂成為徐州林姓望族之始祖。林穎是林禮之子,在晉愍帝建興三年(公元315年),由徐州別駕升任黃門侍郎,隨司馬睿渡江南巡,先寓居徐州,後定居下邳。林穎的長子林懋是林堅的82世孫,在晉愍帝執政時期曾任通宜散騎常侍、殿中侍御史和侍衛將軍等職,後出任下邳郡(址在今江蘇省睢寧縣及邳州市)太守。林懋太守任滿之後,鑑於時局動盪,便慎選下邳郡的梓桐鄉定居下來。現今所見的林姓家譜,一般稱林懋為“下邳林”的始祖。林懋有六個兒子,都當了大官,地位顯貴,時人稱之“六龍”。

林祿是林穎的次子,在西晉王朝中歷任安東琅琊王府參軍、給事中、黃門侍郎等職,曾隨司馬睿南渡。司馬睿建立東晉王朝之後,他頗受晉元帝司馬睿重用,歷任招遠將軍、散騎常侍、合浦太守和晉安太守等職。林祿於東晉明帝太寧三年(公元325年)舉家人閩,定居於晉安(郡治在今福建省福州市),成為“晉安林”的開基始祖。林祿的子孫除寓居晉安郡侯官縣之外,後因人丁繁衍興旺,廣泛分佈於閩省各地,據稱閩林裔孫今已發展到一千萬人以上。

林姓族裔人口遷徙繼東晉之後在南北朝時期又有發展。自晉室南渡以來政局不穩,社會依然動盪不安。晉安帝元興二年(公元403年),東晉八州都督桓玄謀反,企圖顛覆東晉政權,自立為帝。東晉將領劉裕起兵討伐桓玄,立下了戰功。劉裕不斷蓄積兵力,於晉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感到羽翼豐滿,便取代晉朝政權,建立了宋朝,史稱南朝宋武皇帝,開啟了南朝170年的歷史。南朝歷經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國都均在建鄴(今江蘇省南京市),偏安於南方半壁河山。而在北方則先後出現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等政權,史家統稱之為北朝,自北魏世祖太武皇帝統一北方之年(公元439年)算起至北周靜帝大定元年(公元581年)為止,共計142年。上述南朝與北朝在中華大地對峙達百餘年,兵戎相見,征戰不已,民無寧日,林姓族人和其他姓氏人群的遷徙也不斷髮生。

自三國時期經兩晉至南北朝時期,林姓宗族中名門望族的分佈大致如下: 在三國曹魏明帝時,林川家族居於徐州下邳(今江蘇省睢寧縣古邳鎮),林泰家族和林池家族居於濟水之東(今山東省淄博一帶),林豫家族居於河東郡(今山西省夏縣西北)。他們是當地的林姓望族。林川是林堅的72世孫,在明帝景初元年 (公元237年)任職徐州刺史。林泰和林池都是林堅的73世孫。林泰在明帝青龍元年(公元233年)任職廣威將軍兼中書令。林池在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年)任職秦州刺史。林豫是林堅73世孫,在明帝景初三年(公元239年)任職河東郡(今山西省夏縣西北)太守兼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太守。

明帝死後齊王曹芳繼位。正始二年(公元241年)任命林奢為司隸校尉,爾後升職金城太守,居住在金城(今甘肅省永清縣西北),成為當地林姓名門望族。林奢是林堅的74世孫,他的兒子林冠在魏元帝景元五年(公元264年)任職秦州刺史,後升尚書令,同樣顯貴於金城。林堅的74世孫林道固在正始二年(公元241年)任諫議大夫,兼任吏部尚書,居於洛陽,世代相承為洛陽林姓望族。

在三國時代,廣陵林姓的世族一部分子孫留居於廣陵郡(今江蘇省揚州市西北),也有流徙於魏國各地,即今陝西、河北、河南和山東等省份。原漢代“長安林姓望族”在三國時期寓居雍州(今陝西省西安市一帶)為多,而“西河林姓望族”則以寓居魯郡、青州、兗州、齊郡等地為多,這些居住點分佈在今山東省曲阜、淄博、臨清、茌平、泰安和郯城。

至於兩晉和南北朝時代,由於戰亂和災荒所逼,中原林姓士族有不少人渡過長江天塹,到南方避難逃生,落地生根之後重新發展成名門望族了。例如林禮、林穎等人遷入徐州,成為“徐州林”的開拓者,林懋成為“下邳林”的始祖,林祿人閩,成為“晉安林”開山鼻祖。原“晉安林”後裔林靖之是林堅的86世孫,在晉穆帝昇平元年(公元357年)擢升雄戰將軍,後改調為建陽郡(今福建省建陽市)太守,卸任後遂定居建陽,成為建陽林姓開基祖。林堅的87世孫林寶也是“晉安林”的後裔,在南朝劉宋時代任建州刺史,乃定居於建州(今福建省建甌縣),成為當地林姓望族。繼續留居在早期祖居地(今山東、河北和河南等地)的有林道明、林勝、林遂之、林遁民、林逢勳、林顯、林忠勳、林玉、林惠勳、林奇勳、林殊勳和林業等家族。

林道明是林堅的63世孫,在北魏時代任清河(今山東省臨清市)太守。林道明之子林勝,任北齊散騎侍郎,也居山東臨清。林遂之是林堅87世孫,在晉孝武帝太元十二年(公元387年)任職南海縣令,世居山東郯城。林遁民是林遂之的第八子,在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公元426年)任職給事中,後裔在郯城繁衍成望族。林逢勳與林顯世居河北,承繼博陵林姓大宗的地位。林逢勳是林堅的77世孫,在晉武帝泰始七年(公元271年)任職博陵郡太守,他的長子林顯在晉武帝太康三年(公元 290年)身兼博陵、安定、山陽三郡太守。他倆在博陵是晉初林姓聲名榮耀的名門巨族。世居河南的林姓大戶人家有林玉、林忠勳、林惠勳、林奇勳、林殊勳和林業。林玉是林堅的76世孫,在晉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任職侍中,兼任司隸校尉。林忠勳、林惠勳、林奇勳和林殊勳都是林玉的兒子。林忠勳在晉惠帝永寧元年(公元301年)任職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太守。林惠勳在晉武帝咸寧元年(公元275年)任太尉兼太傅。林奇勳在晉武帝咸寧四年任職河南尹。林殊勳在晉惠帝永熙元年(公元290年)任職“太子洗馬”,掌經籍,為太子侍從。林業是林堅79世孫,在晉惠帝永康元年(公元300年)任司馬之職。他們在河南的南陽、洛陽一帶都是林姓的名門望族。

此外,在湖南和江蘇地區也有林姓的顯貴門第。林景是林堅的83世孫,在晉成帝咸和五年(公元330年)任通直郎。他跟隨徵南將軍朱寶在乎南作戰中立下戰功,升任鎮南將軍、散騎常侍,並受封為桂陽郡(今湖南省郴州市)南平侯,後裔在桂陽寓居發展。例如:林景的長子林綏也受封為桂陽郡南平開國侯。林綏在晉成帝鹹康八年(公元342年)任職車騎府參軍,後在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升任遠略將軍,兩年後因立有戰功擢升為散騎常侍,賜予侯爵。在建康府(今江蘇省南京市)則有林遁民家族世居於斯。林遁民是林堅的88世孫,在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公元426年)任郡功曹轉給事中,其子林玉珍則在宋孝武帝大明元年(公元457年)補功曹之職。在冀州(今江蘇省連雲港市)有林廷堅家族,是當地林姓名門望族。林廷堅是林堅的90世孫,在南朝梁時(公元502年至557年之間)任南冀州刺史,成為當地的權要,名聞遐邇。

隋唐五代時期的遷徙

南北朝之末政治更趨腐敗、社會頻發動亂,中國再度出現“三分天下”的格局。以江東為中心地帶形成了南朝蕭氏與陳氏軍事集團勢力範圍;以關西為中心地帶形成了北周政權統治區;以河北為中心地帶的大片土地受北齊政權所控制。上述各個統治集團內部都很奢靡腐敗,所以都面臨著即將迅速崩潰的命運。

此時許多農民傾家蕩產,生活十分困苦,迫不得已紛紛揭竿起義。從梁武帝天監四年到大同十年(公元505年—544年),計40年間僅長江流域與五嶺地區就有12次農民起義。在這些武裝軍事力量角逐的地區,黎民百姓不得安居,遂“捐棄舊鄉,奔亡他縣,攜家出走,流落四方”。林姓宗族也與其他宗族一樣出現了人口大批的遷徙流動。

不久,北周顯貴楊忠之子楊堅繼承先輩“隋國公”爵位,而且將其女嫁給周宣帝宇文贅為皇后,造成楊堅在北周朝廷的特殊地位。爾後楊堅又乘周宣帝駕崩由八歲幼子繼位之機,人宮輔政並總攬了朝廷大權。太建十三年(公元581年)楊堅代周自立,建立隋王朝,改歷開皇。接著他致力於剿滅其他小王國的事業,終於在開皇九年(公元589年)統一了全國,從而結束了西晉末年以來近三百年政權四分五裂的局面。隋帝國建都於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其版圖之大相當可觀,然而僅維持了37年的統治。由於隋朝內外政策均存在許多重大失誤,加上自然災害頻頻發生,數次爆發農民暴動,極大地動搖了隋帝國的統治根基。

隋代末年,林堅的91世孫林英由福建長樂遷至洪州鄱陽 (今江西省波陽一帶)寓居,生子林士弘。

隋煬帝大業七年(公元611年),在山東與河北一帶王薄等人領導的多次農民起義。此後,大大小小的農民暴動連年不斷。鄱陽人操師乞與林士弘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克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後操師乞在作戰中被流矢射中身亡。大將軍林士弘繼續率部與隋軍作戰,在作戰過程中擴充隊伍至十多萬人,於次年徙據虔州(今江西省贛州)。林士弘自立楚國,自稱皇帝。後在唐軍襲擊下,林士弘戰敗而被迫降唐,不久病故。林士弘的子孫有的避難逃到福建,有的則藏匿於浙江武林山,以求免除禍害。

7年之後,即公元618年隋煬帝就被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弒殺於江都。為時不到兩個月,李淵父子所率領的20萬大軍長驅直人長安城。李淵受封為唐王,名為大丞相,實際上已開始了唐王朝的統治,不久李淵正式稱帝。大唐帝國再次實現了中國統一的局面。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發生“安史之亂”,唐玄宗李隆基被迫逃奔於巴蜀(今四川地區)。由於唐朝藩鎮專橫跋扈,社會數度瀕臨民窮財盡,在僖棠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又引發了王仙芝與黃巢領導的農民大起義。黃巢自起事至事敗自殺身亡足有十年之久,其間中國的大片領土都經歷過攻戰,戰亂造成的流民有如氾濫之洪水,四處奔湧。

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黃巢在王仙芝戰死之後被農民起義軍推為大王,號稱沖天大將軍,轉戰今江西、浙江、福建、廣東、湖南、湖北各地。於唐僖宗廣明元年(公元800年)十二月攻佔了唐朝首府長安,黃巢即了帝位。林堅的102世孫林八及為躲避朱溫對原唐朝廷大臣大肆殺戮,由彭城港雅村(今福建省惠安縣東嶺鎮所轄的自然村)渡海,航船飄泊北上,在新羅國(朝鮮半島東南部古國)江華灣登陸,選擇僻靜之地——平澤居住下來。 今林八及的後裔分佈於韓國漢城、鎮川、釜山等廣闊地區,稱“海東林姓派系”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黃巢死於泰山狼虎谷。此後又有奉國軍節度使秦宗權、朱碹、朱瑾等人繼起在各地攻掠,所到之處焚燒殺戮,中國全境陷入紛亂之中。至唐昭宗天祐末年(公元907年),朱溫把唐朝統治格局完全掀翻,接著“五代十國”的歷史局面相繼出現,政局的混亂與紛爭持續了 50多年。

唐昭宗乾寧三年(公元896年),林堅的10l世孫林裕考中了進士。三年後,他被任命為廣東瓊州縣同知,後來又升任瓊郡同知,授予“迪功郎”榮譽稱號,定居於瓊城西關。林裕成為“晉安林姓世系”入瓊始祖,其後裔分佈於海南18個縣市。

周世宗顯德七年(公元960年)發生了著名的“陳橋驛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回京後即了皇帝之位。此後,宋太祖陸續削平並立的各割據小國,北宋王朝便牢固地控制了全國的統治權,再次出現了中國大一統的格局。

由上述簡介顯而易見,自“南北朝”之末到“五代十國”之末歷時四百多年中,雖然有“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幾段太平日子,但是總體而言社會動亂還是頻頻出現的,每次較大動亂必然伴隨著林姓宗族人口的大遷徙。鑑於隋末社會動盪不安,原居於晉安郡(今福建省福州市)的林智達、林智通、林智遍、林智逞、林智迥等五兄弟毅然於唐初(公元620年左右)相率遷徙到長樂縣(今屬福建省所轄)。他們的後裔林凝擇長樂縣崇賢鄉欽平裡鴻山村而居,故長樂林姓宗譜稱林凝是鴻山林姓的開基祖。林凝在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擔任大唐左衛將軍,他的子孫繁衍眾多,而且出了不少能人賢士,使林姓在長樂成為名門望族,為世人所看重。

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年)閩廣之間(今福建閩南地區與廣東潮汕地區)發生原住民暴動。朝廷命令玉鈐衛左郎將陳政為嶺南行軍總管,統率府兵5600名開進綏安(今福建漳浦縣西南50公里)駐守。陳政將軍在閩南地區征戰九年,終因操勞過度,於唐高宗儀鳳二年(公元677年)病逝。陳政之子陳元光,當時21歲,為駐軍所擁戴,繼承陳政的統率地位帶兵征戰,終於平定閩廣之間“諸蠻”暴動。陳元光向朝廷建議,在潮州與泉州之間增設漳州,便於管轄。大唐政府批准了陳元光的奏表,於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建置漳州,由陳元光任首任漳州刺史。祖籍河南光州固始縣的林孔著隨從陳政將軍在閩廣徵戰,屢立戰功,受封為軍諮祭酒。陳政以第九女嫁林孔著為妻。在陳政病故後,林孔著大力輔佐妻弟陳元光左郎將,使他在管治漳州的軍政事務方面得以順利推展。林孔著因建樹殊功受封為經略都護、嘉議大夫,逝世後又追封為謀國將軍。他的後裔遂定居於浦南(屬今福建漳州市)、東園(屬今福建福州市)、興化(屬今福建莆田市),還有——部分遷徙到浙江、廣東、廣西以及東南亞各地。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北方發生“安史之亂”。安祿山(身兼河東、平盧、范陽三鎮節度使)與史思明(時任平盧兵馬使)等人帶兵叛唐,自范陽攻人洛陽。次年安祿山稱帝,自立燕國,改元為“聖武”。安祿山繼之遣軍人潼關,攻下長安。所過之處燒殺淫掠,黎民百姓流離失所。史思明還帶兵攻佔了黃河以北十三郡地。上述地區的林姓裔孫遭遇浩劫,遂四處逃散,主要分赴今山東、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江西、福建等地。例如,原大唐諫議大夫林韜就在天寶年間避亂遷至福建晉江縣三十三都烏石山下開基。他的孫子林(木贊)因“孝感動天,甘露三降”,唐德宗皇帝下詔書給予褒獎,欽賜置建雙闕,旌表門閭,並蠲免其家徭役。許多“姓氏之學”的書籍稱林韜與林(木贊)這一宗脈為“闕下林家”,名聞遐邇。

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發生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原起義軍首領王仙芝戰死後,黃巢繼位為王,號沖天大將軍,立年號為王霸。不久,黃巢率領大軍渡江南下,經今江西、浙江、福建、廣東、湖南、湖北而轉戰各地。復於廣明元年(公元 880年)七月渡江北上,不久即攻克洛陽、長安等城邑,推翻唐朝政府,自立“大齊”國,改年號為“金統”,黃巢登位稱帝。但由於黃巢在政策與策略上都有重大失誤,加上大將朱溫等人叛變,這次農民大起義終歸失敗,數十萬農民起義大軍迅即潰散。黃巢也於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在敵軍追至的緊急情況之下自殺身亡。在這次前後達10年的農民大起義過程中,林姓裔孫紛紛逃避,向四鄰遷徙。就中不少人選擇南移路線,即向贛、閩、粵等南方地區疏散。在這股風潮中,有一部分林姓子孫跟隨王潮、王審知人閩(二王在福建自立“閩王國”),定居今福建各地,歷事既久即成為“閩籍林姓”。

林堅的100世孫林惕在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由福建莆田“九牧林姓”的祖居地遷入永泰縣伏口村。後來子孫繁衍發展,全縣近百個村落都有林姓子孫居住。現林姓人口數量佔全縣人口總數六分之一左右,成為永泰最主要的姓氏之一。

王潮和王審知昆仲是河南光州固始縣人。他們由光州南下入閩時帶了一批林姓同鄉(固始人),其中知名人士有:林廷甲、林穆、林碩德、林陽泰、林元禎、林陶、林靖等人。林廷甲任職驃騎兵馬司,隨王審知人閩,他及其後裔居住在晉江縣鳳山、後安一帶,自成林姓的一支派系,稱“福全後安林姓”。林穆官至左朝奉大夫,於唐昭宗乾寧元年(公元894年)隨王審知人閩,卜居於閩縣歸義裡枕峰(今屬福建閩侯縣)。他的後裔世居閩侯縣尚幹鎮,稱“陶江林姓”。林碩德也是隨王潮、王審知入閩的。後梁時王審知受封為“閩王”,林碩德也受封為“威武軍都統使”和“開閩都統使”,並賜給食邑古侯官縣(今福建福州市)。忠烈侯林陽泰、中順大夫林元禎隨王潮人閩後都是卜居福州,他們的後裔也都是定居長樂縣的。林陽泰的子孫擇長樂縣松下鎮首祉村等地建居,林元禎的子孫定居於長樂縣金峰鎮上安村等豐饒之地。林陶由河南固始縣人閩,選閩清縣潭口鄉寓居。林靖原是留後監軍,受封為忠烈侯,隨王審知人閩後則成為長樂縣南鄉小祉村的林姓開基祖。

林堅的101世孫林裕是大唐端州刺史林葦的曾孫,在唐昭宗乾寧三年(公元896年)考中進士,爾後歷任瓊州縣同知、塬郡同知。晚年時深感時局多艱,為求安定,遂囑妻兒在瓊城

西關定居。林裕成為晉安林姓世系人瓊的開基祖,後裔繁茂,分佈於海南島18個縣市。

在五代十國時期,社會依然動盪不安,不少林姓裔孫選擇僻靜之地生息(木妻)居。林無隱是位能文善詩的才子,五代時官至吳越丞相,後看破紅塵,擇浙江慈溪大隱村建居,在這裡著書寫作,身後有文集數十卷,後裔在慈溪繁衍發展,也有的遠走高飛僑居國外。林無隱也就成為大隱林姓宗脈始祖。

宋元時期的遷徙

公元960年,後周禁軍最高首領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了“陳橋兵變”,導演了“黃袍加身”的活劇。他假借民意當上了皇帝。他輕易地推翻了後周政權的統治之後,迅即建立了北宋政權。又經過十多年的南征北戰,基本上削平了零零散散的地方分裂勢力,結束了自唐代“安史之亂”以來延續兩百多年的藩鎮割據和軍閥混戰的局面。

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趙匡胤病故,由其弟宋太宗趙炅繼承皇位。趙炅繼續以武力征服北漢等割據勢力,朝著全國完全統一的目標推進。然而,北宋王朝建立之後,地主階級仍然對廣大農民進行著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造成了“貧民無立錐之地,富者田連阡陌,民不聊生”的局面。這種情勢迫使許多地區農民舉行暴動,以反抗統治者。例如,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即北宋政權建立不久,福建仙遊縣百丈鎮林居裔就發動了萬餘人的農民起義。此後又接連發生彭孫領導的福建汀州連城縣的農民起義等多起事件。在我國西南部,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由王小波和李順領導的青城縣(今四川省灌縣境內)農民大起義也爆發了。這個事件波及面大,起義軍人數達到三萬多人。

宋仁宗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陝西和關中發生了嚴重饑荒,不堪飢餓煎熬的農民在張海等人的帶領下嘯聚山澤,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大起義。起義軍活躍在唐、汝、隨、均、襄、鄧、房、金、商、虢等十多個州府,在今陝西、河南、湖北三省廣大地區,到處打擊官府,搶奪府庫的財帛,把糧物散發給貧民百姓。在農民起義軍的感召下,邵興率領一部分官府軍士舉行兵變。北宋統治者十分恐慌,派了大批禁軍前去鎮壓。經長時間圍剿才把震驚京西的農民起義和兵變平息下去。

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起,以宋江為領袖的起義軍就活躍在梁山泊周圍的山東、河北、淮南交接的三角地帶進行活動。他們在河朔、京東橫衝直撞,對宋朝廷威脅極大。宣和二年,睦州青溪縣(今浙江省淳安縣)由方臘發動的農民起義也爆發了。起義人數達十萬以上,人多勢眾,不到三個月就攻下了六州五十二縣。

宋徽宗宣和年間(公元1119年—1125年)世居福建長汀縣河田鄉的一支林姓宗脈為了開拓農耕基地遷入上杭縣郭坊鄉。元代末年,開基祖林萬一的九世孫林彥英又由郭坊遷到廣東省平遠縣從事農業和商業活動。至今林彥英後裔在廣東平遠就有四萬人左右,而遷至四川和湖南的還有兩刀多人。

在北方,金兵對北宋王朝也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宋欽宗靖康元年、金朝完顏晟天會四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俘獲了宋徽宗及宋欽宗父子,使北宋王朝歸於覆滅。金兵又揮師攻佔今河南、陝西、山東等北方大片土地,使宋軍到處狼狽逃竄。翌年五月,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在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稱帝,建立了南宋政權。他初時任用主戰派首領李綱為宰相,與金兵實施軍事對抗。但是不久之後卻罷免李綱之職,起用投降派黃潛善等人,落得節節敗退,向南方逃竄,經揚州等地,抵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苟且喘息。趙構遷都臨安,使南宋政權延續150多年。他任用奸臣秦檜為宰相,設計殺害抗金名將岳飛,與金主完顏亮訂立紹興和議”,割地納貢稱臣,妄圖偏安於一隅。

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範汝為在吉陽(今福建省建甌縣西北)發動農民暴動。起義軍十餘萬人。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江西虔州和吉州的農民也聯合組織暴動,聲勢浩大,影響所及達江西、福建和廣東交接地區,時間達一年多。在湖南的洞庭湖一帶、郴州、宜章等地也多次爆發農民起義。在這段時期,北方女真族貴族武裝又渡過長江,侵入江南,蹂躪了南方大片土地。南宋官兵對入侵的金兵望風潰逃,而對黎民百姓卻極盡劫掠壓榨之能事。誠如史籍所載:“自江西至湖南,無問郡縣與村落,極目灰燼,所至殘破,十室九空……官兵盜賊劫掠一同,城市鄉村搜索殆遍。”在上述動亂過程中,林姓族人紛紛四處逃難,其中以遷徙到今福建、浙江、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等省區為多。

林從周在宋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考中了進士,曾任開封府推官、浙東提點刑獄等職。他辦事不避權貴,秉公決斷,不循私情,為此得罪了一些營私舞弊的貪官汙吏。林從周深感北宋吏治昏庸腐敗,遂棄官退避至廣東潮州,後裔子孫就在潮汕一帶繁衍發展。林通在宋仁宗執政時(公元1023年— 1063年)擔任御史,但他深感時局動亂,故辭去官職到廣西富川隱居。後人把林通隱居過的豹山稱為“豹隱”,這裡成為一處名勝古蹟。林福賢在宋仁宗皇祐年間(公元1049年—重054年)隨樞密副使狄青將軍到廣西平亂,立有戰功,擢升為。廣西邕州知府。解職後,林福賢就選擇廣西武緣縣(今武鳴縣)僻靜處定居。如今武鳴林姓子孫興旺,人才輩出,成為當地有名的大姓。

福建莆田北螺村漁民林玉和妻子,率二子五孫駕船沿海由南向北航行,歷盡艱難險阻,到了山東榮成的“成山角”(膠東半鳥的東端,與日本、韓國僅一水之隔,據說這裡是秦始皇派徐福出海尋求仙藥出發地)。林玉等人就在這裡定居,他們把開基地稱為“林屯”,後來子孫興旺,此地成為林姓聚居的新村落。林玉初到之時重操舊業,在渤海捕魚,然後上岸販賣魚蝦。大約70年後,林玉的後裔又遷入山東文登縣東關開墾荒地,以務農維生。

至南宋時期,時局更為動亂,致使更多的林姓裔孫紛紛向南方遷徙。林稼翁在南宋時官居廣東鹽運使司事,在宋末戰亂中棄官率族人遷徙到福建閩侯永慶裡尚幹鄉,成為這裡林姓的開基祖。林茂桂在南宋光宗紹熙年間(公元1190年— 1194年)曾任開封府尹,時逢金兵入侵,南宋朝廷為奸臣所把持,他看到朝政日非,遂棄官率族人到廣東揭陽漁湖都定居。林瑛,生於南宋理宗紹定六年(公元1233年),青少年時代勤奮好學,中了進士後官居國子祭酒。南宋趙員祥興二年(公元 1279年),元兵向宋朝廷進逼,林瑛遂棄官徙居於廣東潮州蓮塘村,後裔子孫繁衍眾多,分佈於今潮、汕一帶,成為這裡的名門望族。

在南宋理宗寶祐年間(公元1253年—1258年)林評事考中了進士,嗣後歷任奉直大夫、大理寺評事等職。時值元兵南下,宋室岌岌可危,林評事率宗室眷屬奔赴廣東大埔縣隱居。林瀚海也是南宋進士,被朝廷招婿為駙馬。他本來居住在福建莆田涵頭,因深感兵荒馬亂,憂慮世態炎涼,有意尋求一個僻靜去處度日,故扶老攜幼遷入廣東揭陽縣金坑鄉,後裔繁衍眾多。

宋末,浙江臨安(杭州)人林鰲曾任南劍州令。當時元兵大舉入侵,南宋朝廷陷於危險境地,林鰲主張堅決抗禦元兵,想不到因此而得罪朝中投降派當權者。林鰲只得棄官避禍,離開祖居地找一僻靜之處藏匿求生。他舉家遷至福建長樂縣的壺井洽嶼,遂在此地開基繁衍。

宋末,林萃夫隨南宋末代皇帝趙咼逃跑至崖山。在元軍的緊迫之下,林萃夫投海殉忠。他的兒子林子震等三兄弟避難遷至廣東雷州半島,後裔繁衍至今有萬餘人,可謂興旺。林玉原籍福建莆田北螺村,在南宋時代他為了逃避戰亂,帶領兩個兒子和五個孫子及其家眷,駕船沿海岸線向北方航行。他們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到達山東榮成縣成山角林屯,全家以捕魚維持生計,然後擇山東文登縣東關定居,子孫繁衍眾多,分居於膠東半島、遼東半島及朝鮮半島等地。

宋未,有“林半街”之稱的河田在慘遭血洗之後,林七郎後裔多數已經流落他鄉。

公元1206年,在蒙古斡難河頭舉行了一次忽裡勒臺大會。與會者推舉帖木真為全蒙古的大汗,從此正式建立了由軍事將領把持的蒙古政權。掌握軍、政大權的蒙古貴族大肆擴張他們的軍隊——元軍的勢力範圍,先後兼併了金、西遼、西夏等政權,轉而把進攻的矛頭直接指向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

南宋朝廷在投降派賈似道等人的把持下,對於元軍進攻顯得束手無策。在南宋恭宗德祐二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軍包圍了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不戰而勝,輕而易舉地拿下此城,並擒獲了南宋恭帝趙顯。三年後,幼帝趙日丙在元軍的追趕下蹈海而死,從此南宋政權徹底失敗,元朝統一中國。

此外,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福建莆田梁山人林鳳章任職廣東平州教諭,故遷入廣東,子孫遂分佈於廣東惠州和雷州等地,也有些後裔遷往江西袁州和廣西欽州等地。宋代福建福清人林文德也因被授予寧化縣知事的官職,所以遷入福建寧化縣城西關石壁村居住,今子孫分佈在寧化縣各鄉鎮,還有的遷居於鄰近各縣,如遷往長汀、永定、龍巖、上杭和漳平縣。

元朝的建立並沒有減少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相反地,這一斗爭越演越烈,政局長期處於動盪不安的局面。全國各地人民在元朝封建專制主義的壓迫下也多次舉行大規模的起義。例如早在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就爆發了舍利威領導的雲南東部各族人民聯合的大起義,參加的人眾達十萬餘人。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林雄在浙江溫州發動了農民大起義,起義軍也達四萬多人。同年,鍾明亮在閩、贛、粵率眾暴動,規模也相當大,影響也比較久遠。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明玉珍在南京領導了紅巾軍暴動,對元朝廷的打擊也十分沉重。此外還有河北灤城韓山童領導的“北方白蓮會”和江西袁州彭瑩玉領導的“南方白蓮會”鬥爭等。

元代惠宗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考中狀元的林濟孫,在京城任官十餘年,歷任翰林院修撰、侍講等職。他深感時局動亂,不忍違心行事,遂辭官引退,在福建仙遊縣寶幢山下建舍授徒講學。林堅的重21世孫林千一也是生活在元代,他在江西當了好幾年的官,對官場亂象痛心疾首,棄官後由原籍福建永定縣西坡村遷入湖北麻城居住。他的後裔子孫許多人徙居於湖北黃岡縣九龍山(今稱林家山)、河南光山和安徽金寨縣等地,今衍傳人口有三萬多人。林閭原是濟南林姓宗族的後裔,在元朝末年由海上人閩(福建),寓居於泉州。林閭經常航運貨物到南洋各國進行貿易活動。

元代末年,福建長汀縣河田鄉居住著許多林姓族人,他們尊奉林七郎為開基祖。元順帝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林七郎眾多裔孫激於義憤,打死了長汀知縣鄭從吉,惹下了大禍。元朝廷官兵到長汀縣河田鄉鎮壓,逼使林姓民眾連夜逃離祖居地,奔往鄰近各縣(上杭、永定、連城、寧化、清流和歸化等縣)。

明清時期的遷徙

元末,朝廷統治力量十分衰微,天下大亂,起義軍蜂擁而起,且互相攻殺。至正十二年(公元重352年),出身貧苦、從小出家當和尚的朱元璋在濠州(今安徽省鳳陽市)老家參加郭子興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他在一系列作戰中驍勇善謀,多次贏得重大勝利,因此不斷地壯大自己的軍事勢力,提高自己在起義軍中的地位。在“羽毛豐滿”之後,朱元璋於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自稱吳王。四年後他就在應天府(今江蘇省南京市)稱帝建國,國號大明,改元為洪武。他進而攻克元朝大都,至此元朝宣告滅亡。不久,朱元璋又削平四川、雲南和遼東等地的軍事割據勢力,完成了全國的統一。

明代,林姓族裔的遷徙更為頻繁。林廷顯世居福建莆田,因到廣東南海縣覺得這裡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就在當地娶妻生子,此後子孫興旺發達。他的孫子林天毓娶雷州張氏為妻,生有六個兒子。么子林球就遷到母親的孃家雷州溪頭村落戶,成為雷州林姓的開基祖,子孫繁衍眾多,擴展到厚福村、白村等地,後裔多至數萬人。林法珊祖居地在福建武平縣中堡村,他於明世宗嘉靖年間(公元1522年—1566年)遷入江西瑞金沙洲壩,現今沙洲填鎮林姓裔孫有千餘人,還有許多人遷往江西省各地謀生。明代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林遠觀由福建海澄縣六都四圖河村遷入同安縣溪浦下林家村,從事農業和商業活動,爾後子孫繁衍眾多,散居同安縣各地。

明朝的政權並不穩固。因土地私有制畸形發展,農村失業人口急劇增加,隨時醞釀著爆發大規模暴動的可能性。自永樂 (公元1403年)之後竟沒有一個時期不發生暴動。農民起義在全國各地發生。李白成、張獻忠、馬守應、賀錦等人都分別領導過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林鳳在海上舉行的起義也是明代農民起義一個相當典型的事件。林鳳是廣東潮州人,為反抗明朝重重壓迫,他在廣東屯聚了水軍和陸軍各數千人,擁有船隻近百艘。明神宗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他率領自己的武裝船隊,在臺灣海峽與明達福建總兵胡守仁的水師作戰。在這次激戰中,林鳳吃了敗仗,遂率領船隊和數千士兵到菲律賓。

明代由於社會多次出現動盪,許多林姓裔孫遷徙到僻靜之處定居。例如,林士敏原籍福建莆田縣,他在明太祖洪武年間(公元1390年左右)官至刑部郎中,後貶職為江蘇常州宜興縣教諭。林士敏廉潔奉公,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但是仕途多艱,遂避居於宜興專心治學,有《芹邊集》和《匡廬小稿》等傳世。

明孝宗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朝廷舉行選拔畫師的考試。林郊因畫技高超,遂毅然赴京應試,竟考中第一名。朝廷授予錦衣衛鎮撫之職。他對官場烏煙瘴氣深感失望,十年後辭去官職,到廣東南海過澹泊清靜的日子。林懷遠原籍山東青州府鷂鴨壙村,在明武宗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得貢生後擢升廣西賓州知州。林懷遠為官廉正,深孚民意,為黎民百姓所擁戴。他看到當時北方時局混亂,遂選擇廣西賓州居住下來,在這裡傳宗接代,子孫眾多,成為當地一個名門望族。

明代,林秀一之父林茂為朝廷立了戰功,封為綏遠將軍,賜田一千畝,為屯田墾荒而定居在湖北沔陽的楊莊院林家腦。林秀一因子承父業,繼續在此屯田。有一年奉明朝廷之命運糧往南京,不料陰雨連綿,糧食被雨淋溼發生黴變。按明朝律法,有殺頭之禍。林秀一懼罪只得逃避,遷至湖北漢川縣南湖陡步頭的白果樹村,換姓改名躲過劫難,直至他的七世孫(名叫大本)才開始恢復林姓。

明崇禎年間災荒頻頻發生,農民起義的烽火也愈燒愈烈。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白成率領的起義軍終於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不得不自縊於煤山(亦稱萬歲山)。整個明廷的統治勢力自此完全瓦解。大明統治者在作垂死掙扎時曾經引滿洲清兵人關,這使當時的社會衝突迅速轉化為以種族矛盾為主的鬥爭中去。中國驟然出現一大批“反清復明”的武裝軍事集團,例如潘茂、王俊、張名振、錢應魁、張煌言、李定國、劉文秀、馬進忠、李來亨和鄭成功等人曾經是“反清復明”的武裝力量首領。

張天如等人組織的“復社”規模尤其浩大,它的成員遍佈於江西、福建、廣東、湖南、貴州、山東、山西等地,計有 2025人。在臺灣,沈光文組織的“福臺新詠社”也有不少人參加,影響力也很大。更有以宗教迷信為結集同志的手段者,他們組織起各種“會黨”來對抗滿清政府,例如三合會和白蓮教等。林爽文在清高宗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7年)在臺灣就以天地會(又稱三合會)來組織暴動,但後來被清軍鎮壓。此次暴動雖然失敗,但是會黨的力量卻潛存於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和廣西的民眾之中,甚至擴展到暹邏、印度、南洋、檀香山和美洲的華人群體中。後來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和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鬥爭,都曾經充分地利用這些反清的會黨勢力。清代社會的多次動盪迫使林姓裔孫四處逃奔,再次形成人口的大遷徙。

此外,明初有林九郎,原居於福建龍巖縣,因遊學到了安溪縣湖頭鄉,遂定居於此,子孫繁衍甚眾,成為安溪儒林的林姓支脈,是當地的一大旺族。明代中期林宗亮,原居於福建莆田縣,因任職龍巖教諭,擇龍巖縣白土鄉聖坑口村定居,在前妻陳氏死

後繼娶龍巖李氏女為妻,在教諭任滿時,李氏眷戀白土鄉,岳父與岳母也一再挽留,最後決定定居於當地,不再迂迴祖居地莆田了。林宗亮的七世孫林國柱於清世祖順治十年(公元 1653年)遷入江西的萍鄉,成為萍鄉林姓開基祖。現萍鄉林姓後裔人口眾多,已近四千人。

林姓支脈傳至第十世林鳳山,被派往臺灣做官,此後子孫就在臺灣居住,至今已三百餘年,又傳了十多代。林鳳山的兄弟林公達、林公鶉、林公起也在清初遷入臺灣淡水地區,此後儒林林姓還陸續有人赴臺定居。林起龍祖籍福清(今福建省福清縣),在康熙初年任職戶部侍郎和漕運總督等,舉家遷入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市大興縣)。

清代因膠東多次發生災荒,林姓子孫又分批遷入遼東、海參崴、朝鮮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等地。

遷徙臺灣

臺灣現有人口2300萬左右,絕大部分是祖先或本人由祖國大陸渡海遷入的。其中,福建籍的人約佔80%。臺灣各姓氏之中,林姓列為第二大姓,有人口200多萬,多數系由福建渡海入臺的。

距今兩萬年之前,中國大陸中原地區就有移民人臺。爾後在距今2000年至6500年前中國大陸古越族一部分人也遷人臺灣,他們分佈在臺灣廣大的山區,成為今天所稱“原住民”高山族同胞。而大批漢族人民(包括“河洛人”和“客家人”等)人臺,始自東晉時代直到上世紀中葉。

相傳東晉時代有一批林姓漁民航海到達澎湖、臺灣等地,他們以打漁為生。史載唐代中國商人林靈仙經常來往於大陸與臺灣之間,他是當時有名的富商,可稱早期人臺經商的傑出代表人物之一。

至17世紀更有大批大陸人民有組織地進入臺灣,進行有計劃的、大規模的墾荒和開發。明代熹宗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閩南商人林福、林翼、顏思齊、鄭芝龍等28人因不滿當時政治腐敗橫徵暴斂,故結盟共謀生路。眾人推舉海澄(今屬福建省龍海市)人顏思齊為盟主。是年農曆八月二十三日(公曆 10月5日),顏思齊率領的船隊(共13艘帆船)航至 臺灣笨港 (北港),眾人在此登陸人臺。林福、林翼等人在顏思齊的領導下以臺灣諸羅山為根據地,安寮建寨,開始大規模的墾荒活動。他們還招納親族渡海人臺灣,一時迅速擴展到幾千家,聚居於幾十個村落,從事農耕漁航和經營商業。他們在笨港東南部的一片平野之地,按照中國古代“井田”區劃的先例劃成九個區域。中央之區築壘高臺建成“開臺王府”。東區建成“讀書堂”,供子弟誦經學文。南區設立“軍營”,供人演兵習武,經常操練隊伍,以防外敵人侵。西區蓋了“天妃祠”,奉祀宋代福建湄洲人林默娘為“海上女神”。北區闢為倉儲之地,收藏糧食與貨物。因笨港又名海灣,這裡又築起高臺,演化為有“臺”有“灣”之地,故居民就稱之為“臺灣”。此名越傳越廣,後來將全島也稱作“臺灣”了。在明代先民抵達笨港人臺之處建有“顏思齊先生開拓臺灣登陸紀念碑”,後人以此作為永久紀念。此外,臺灣島上還有“思齊閣”、“懷笨樓”和奉祀林默娘的“媽祖廟”等一系列建築,表達人們對先民歷盡艱辛開疆拓土的緬懷之情。

1623年至1661年,荷蘭殖民主義者以武力強行侵佔臺灣。在此期間,還有許許多多福建籍和廣東籍的沿海居民人臺墾荒務農與經商。1661年至1662年,鄭芝龍之子鄭成功率領將士兩萬多人橫渡海峽“驅荷復臺”。嗣後又有兩萬多名眷屬隨軍赴臺屯田開荒。在20多年中還有大約20多萬大陸沿海居民遷入臺灣島各地。北自基隆和淡水,南至恆春和臺南,都有他們披荊斬棘、篳路藍縷、拓荒創業的足跡。1683年,滿清政府委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領2萬多名水師將士,分乘 200多艘戰船,與鄭成功之孫鄭克塊的軍事勢力激戰於澎湖。施琅率領的滿清朝廷官兵由於佔據了有利的天然條件,又因大批將士勇猛鏖戰,終於在臺灣海峽大獲全勝,一舉攻克澎湖諸島。鄭克塊在施琅強大的軍事與政治攻勢下,不得不宣佈臺灣全體鄭軍向清廷投降,臺灣與祖國大陸實現了統一。自此時至1895年臺灣不幸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其間212年臺灣人口激增15倍,並在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大陸沿海地區也獲得疆土安寧和經濟繁榮發展,臺海兩岸的優勢互補而相得益彰。此期間更有大量大陸移民率族人臺。林姓族親在17世紀中期至18世紀末人臺者也非少數,現擇要列舉數例於下。

清世祖順治十五年(公元重658年),鄭成功以思明(今福建廈門市)為軍事據點,在這裡招慕勇悍的將士,組建“親軍虎衛鎮”御林軍。福建龍溪人林鳳武藝高強,人選為“虎衛鎮協將”。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林鳳隨鄭成功隊伍人臺,並奉命在臺南曾文溪北屯兵墾荒。後人為紀念林鳳將此地稱為“林鳳營”。福建同安人林圯也在鄭成,功麾下任“參軍”之職,隨鄭軍人臺,奉命在雲林的濁水溪畔屯兵墾荒。後裔子孫居於臺北縣竹山鎮,為緬懷林圯開基之功,後人稱此地為林圯埔。當年林圯開墾臺灣斗六門,林姓聚族而居,經300多年繁衍發展,今斗六門林姓居民達數萬人之眾。清聖祖康熙年間(公元 1662年—1722年),福建漳州人林天生、林萬福和林浮意等親率林姓族人到臺灣嘉義等地定居。在此期間,漳州人林永躍等林姓宗親則赴臺北拓荒。當時尚是人煙稀少荒野之地,到處荊棘叢生。林永躍等人沿著淡水河主流和支流摸索前進,開始對臺北地區的拓荒工作,歷盡千辛萬苦。

漳浦盤龍(今屬福建省漳浦縣西區)人林成祖在清世宗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率領族人遷入臺灣大甲、彰化等地,他們先後墾田數萬畝,開鑿了大甲圳、大安圳、永半圳和暗坑圳,引水灌田,農作物獲得豐收,從而發了大財,成為名甲一方的鉅富。後裔分佈在彰化一帶甚眾。陳埭海尾(今屬福建省晉江市陳埭鎮)人林文進在清高宗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率族入臺,擇淡水廳八里坌保大坪而居,在此地拓荒開墾,繁衍發展。今臺灣桃園縣蘆竹鄉坑仔村頂社有1400多林姓居民,尊林文進為他們的開基祖。福建平和人林石在清高宗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遷入臺灣台中縣霧峰鄉,成為霧峰林姓始祖。林石的後裔子孫出了不少歷史名人,如清代福建陸路提督、太子少保林文察,清代臺灣撫墾局局長林朝棟,民國初年著名企業家林祖密等人。林文察曾經因為“平叛”有功,受獎大片山地。他僱人種植大量樟腦樹並經營樟腦工商實業,產品銷往日本等地,贏得鉅額利潤,成了臺中首富,並有“臺灣樟腦王”之稱。

白石堡莆山(今屬福建省龍海市角美鎮埔美村)人林應寅在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遷入臺灣淡水廳興直堡新莊(今屬臺北縣新莊市)。林應寅之子林平侯善於經營商業和農業,是19世紀初享有盛譽的臺灣鉅富。林應寅之孫林國華等人是臺灣“日據時期”的商業鉅子。他們的後裔有一支遷居於臺北縣板橋鎮,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

朝鮮半島

殷商之末,紂王昏庸無道。紂王的叔父箕子(比干的弟弟)規勸紂王按綱紀行事,紂王卻惱羞成怒,欲殺箕子。箕子為了保全生命假裝發瘋。紂王把箕子囚禁起來。後來,周武王伐紂成功,即赴朝歌解救箕子。箕子被釋放後帶領一批殷商臣民(據說多達五千人)遷入朝鮮半島。他們融人朝鮮民族,參與朝鮮人民建國立業。至今朝鮮平壤的乙密臺西側留有“箕林”,還有“箕子墓”和“箕子祠”,以作永久紀念。

據歷史記載,我國唐代末年林八及家族由福建惠安縣東嶺鎮彭城港雅村海濱出發,乘船北上到達新羅國(今朝鮮半島東南部古國)江華灣。他們登陸後寓居在平澤縣,至今已傳39代。林八及家族的後裔子孫今分佈於釜山、安東、漢城、鎮川、扶安、醴泉、慶州等地,約120萬人。

林八及的高祖林蘊是唐太子詹事林披的第六子,在唐德宗貞元四年(公元788年)考中進士,任職邵州(今湖南邵陽)刺史,是林姓“唐九牧”的第六房開基祖。林八及的曾祖林願在唐憲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考中進士,任職國子祭酒。林八及生逢唐末亂世,為了躲避“朱溫篡唐”之禍,於唐哀帝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左右遷入新羅。林八及子孫蕃衍眾多,出了不少名人,在韓國當了大官的有:金紫光祿大夫林成美和林自美;禮部侍郎林彥;監察使林騭;鹹安郡知事林維仲等。自 1995年以來,韓國林姓宗親多次組團來中國尋根訪祖。當他們找到資料,證實先祖林八及當年下海出國地點在福建省惠安縣東嶺鎮時,更是萬分欣喜。韓國林姓宗親以自己是“唐九牧”林姓第六房的後裔而感到光榮與自豪。

朝鮮半島在近現代也出現許多林姓名人,他們的祖先是由中國林姓家族移居那裡的。例如著名的近代文學家林悌 (1549—1587年)。他創作小說《鼠獄說》、《花史》、《愁城記》、《元生夢遊錄》和許多詩歌,他是一位著名詩人,同時他也是一名政治家,在李朝時期任職禮曹正郎等官。林巨正(?—1562年)是著名的農民起義領袖。林春秋是現代朝鮮的政治活動家。他們都是商末周初林堅的後裔子孫。

馬來半島

中國和馬來半島的交往早在公元前13至公元前12世紀便已開始。馬來西亞彭亨州的淡美嶺河曾經出土中國漢代銅鼓,可以證明中、馬之間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史書還記載唐玄宗開元八年(公元720年)東石(今屬福建省晉江市東石鎮)人林鑾等乘船到達渤泥(渤泥在婆羅洲的北部及西部,今屬馬來西亞和文萊所管轄)。這些中國人在那裡居住和進行貿易活動,因此古代阿拉伯人把這個地區稱作“小中國”。

近現代以來林姓子孫遷居馬來西亞的更多。清代毛穴廣村(今屬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人林推遷生於穆宗同治三年 (公元1864年),長成後渡海遷居馬來西亞,靠渡船業勤儉發家。1903年他創辦“瑞豐盛輪船局”經營海運業。1914年他主持“加奴龍運鎢礦”的開採,顧用礦工千餘人,被譽為馬來西亞“鎢礦大王”。1918年,林推遷與林和坂創辦“和豐銀行”,還被委任為馬來西亞“太平局紳”。1923年被選為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總理。林推遷一生熱心於社會公益事業,出錢出力創辦許多醫院和華僑學校,在華人中享有很高聲譽。林瑞撮生於清德宗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壯年旅居馬來西亞,落地生根,現後裔子孫人丁興旺。據《後壩林姓族譜》所載,林瑞撮是福建省南安縣後壩村林姓開基祖林國嚴的十一世孫,先祖乃“唐九牧”林姓二房主、時任容州刺史的林藻。林梧桐原籍福建省安溪縣蓬萊鎮,1937年到馬來西亞吉隆坡謀生,1951年創辦建發建築工程公司,1965年組建雲頂高原開發有限公司 (擁有一系列大酒店和各種娛樂設施的大公司),成了馬來西亞的巨賈大富。林慶金原籍福建省惠安縣,在解放前到馬來西亞謀生,起初由補鞋做起,靠勤儉發家,現已擁有一個包括40多個企業的商工集團,成為馬來西亞著名的房地產商和“朱古力大王”。他熱心社會活動,被選為“檳城建屋發展商公會主席”和“檳城中華總商會委員”。林良實在馬來西亞是一位由學術界跨人政界的典型代表。他於1943年生於馬來西亞吡叻江沙。青年時期他在新加坡大學學醫,獲得醫學土學位。畢業後從事醫業。1986年,林良實當選為“馬華公會”總會長。他在馬來西亞政府中先後擔任財政部副部長、教育部副部長、交通部部長等要職。

日本

中國人移居日本由來已久。相傳公元前221年至207年,秦代就有徐福等數千人到達日本,此後融人大和民族。 現在日本國歌山縣還遺留徐福墓,供人瞻仰禮拜。有許多日本人的族譜中記載著自己的祖先來自中國。即使以現代旅日華僑而言,人數也在數十萬人。1976年成立日本神戶華僑總會,林同春當選為會長。林同春於1925年7月出生在福建省福清縣東瀚村,1935年4月隨母親許月宋到日本神戶港尋找早先赴日的父親林斯燦,此後一直定居於日本。現在他是一位深孚眾望的旅日華僑領袖。

早在中國唐、宋時代,許多中國商人和僧人東渡東瀛,日本的寺殿建築、佛像鑄造、經書印刷、醫藥方劑、食品烹飪和文字發明等方面都可以看到仿效中國的痕跡。古代在日本當官、研學和傳教的林姓宗親以林從傑、林羅山和林隱元為傑出代表。明憲宗成化四年(公元 1468年)華僑林從傑在日本任職通事,頗有名氣。林羅山是在中國明代到日本的,後來成了日本江戶時代傑出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他著有《大學要旨》、《四書集註抄》和《本朝編年錄》等,在日本產生很大的影響。清世祖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林隱元(祖籍福建省福清縣上逕鄉東林村)應日本長崎興福寺和崇福寺的邀請,在鄭成功部下的護送下東渡扶桑,到日本弘揚佛法,在日本開創佛教黃檗宗,成為開山第一代黃檗禪宗祖師。日本的科學文化,諸如建築、醫學、繪畫、雕塑、書法,甚至蔬菜選種等方面都因林隱元大師旅居日本近20年而引起很大變化。清聖祖康熙年間(公元1662年—1722年)福建省漳浦縣林攀龍率林姓宗親人臺,他的八世孫林清池遷居日本,是日本著名企業家,1984年榮任日本林氏宗親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

越南

中國西漢時代,淮南王劉安曾經組織文人食客編撰《淮南子》鉅著,書中記載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曾經發兵50萬攻略百越,佔領今越南之北部,嗣後設置“象郡”,其管轄範圍包括今廣西合浦地區和越南北部灣河內一帶。史書還記載漢武帝曾經在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之亂”,爾後設置南越九郡,其中交趾郡設在今越南河內。由於中國與越南在陸、海兩者皆為毗鄰,故自古以來交往甚密。林姓族人自重5世紀起便陸續由廣西、廣東、雲南、福建等地由陸、海兩路進入越南,融匯人越南民族。在西貢(今越南胡志明市)建有“林氏大宗祠”和“西河九龍堂”。越南的林姓宗親多次組團到中國尋根訪祖。郭瑞明先生曾經在《廈門人物》一書記述旅越林姓裔孫林嘯溟等人的情況。林嘯溟1884年出生於福建同安縣嘉禾裡 (即今廈門市),21歲時到越南定居於堤岸市,曾參加“同盟會”,支持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動。他在越南創辦“嘯溟學校”,任校長一職,還親自為華僑學生講授文史課程。在林嘯溟的倡議下,越南堤岸建立了“九龍堂林氏宗親會”,後來又擴大為“五幫西河堂林氏宗親總會”,林嘯溟任名譽會長。

菲律賓

中國在周朝、秦朝與菲律賓已有往來,人員及貨物相互交流。宋、元時代移居菲律賓(當時稱“呂宋島”)的中國人更多。明代,鄭和多次下西洋,也曾經到達菲律賓。明神宗萬曆二年(公元1574年),廣東饒平人林鳳(當時是一支海上武裝力量的首領)曾率領士兵2000人、水手2000人、婦女1500人和不少技工及農民,由廣東南澳島出發,分乘62艘船艦輾轉到達菲律賓群島。他們與島上的西班牙殖民者作戰,結果失利。有一些人跑了,其餘部分留在呂宋島上繁衍生息發展,其中不少是林姓族人。當年林鳳等人攜帶農具和各種農作物種籽到菲律賓(呂宋),教當地人民進行農耕,促進這裡以狩獵為主的社會迅速轉化為以種植業為主的社會。

林雲梯,清穆宗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出生於福建同安縣嘉禾裡(今屬廈門市)。13歲時因偶然機遇由輪船帶到菲律賓,起初在商店裡當一名小夥計,後來發家致富,在菲律賓棉布、眨上成為巨擘,獲得“棉布大王”的雅稱。他發了大財不忘賑濟災民和捐資興辦公益事業。林雲梯的第四子林珠光繼承父、業,參與創辦菲律賓華興銀行,也是當地有名的企業家。林珠光捐獻巨資在家鄉興辦教育和體育事業,獲得很好的聲譽。菲律賓的華人華僑有多種組織,其中以“華人公會”為典型代表。它的最高領導叫“甲必丹”,由華人華僑代表選出,再由國王批准任命。林旺在1870年榮任“甲必丹”一職,事隔不久,林光合也在1888年登上“甲必丹”座位。在菲律賓的華僑社會中享有盛譽的還有林文質、林傑生、林安邦和林為亨等人。在他們的積極倡議下,1904年8月成立了“小呂宋中華商務局”,這是菲華社團中一個權威性的組織。旅居在菲律賓的華僑以馬尼拉市為最多。1908年,住在馬尼拉的林廣進等倡建了“西河堂林氏宗親會”。1948年,林朝寶等籌資在馬尼拉建築了雄偉壯觀的“西河堂大樓”,後來把這座大樓作為“旅菲西河林氏宗親總會”會址。菲律賓的其他地方,如宿務、三寶顏、怡朗、納卯等地也相繼成立了“旅菲西河林氏宗親會分會”。1953年,在菲律賓的林、蕭、沈、葉、尤、鍾六個姓宗親成立了“菲律賓六蘭堂宗親總會”,把華僑的族親力量進一步整合起來。1977年成立了“菲律賓林氏各同鄉會宗親總會”。

印度尼西亞

盛唐時代中國與印尼的交往頻繁。至宋代我國航海與造船技術有較大進步,中國商船滿載茶、瓷和綢等物品到印尼,而後由印尼載回香料、胡椒和藥材等返中國。當時有不少林姓宗親搭乘中國帆船遷入印尼。他們多數來自福建、廣東、廣西、浙江和江蘇等地。到明代,鄭和船隊多次航經蘇門答臘和爪哇,有不少林姓船員為島上風光和生活條件所吸引,遂留在印尼居住下來。自17世紀印尼淪為荷蘭殖民地,大量招慕和誘騙華工前往印尼,華僑人數猛增,至1930年已達120萬人。1945年8月印尼宣佈獨立,此後華僑人數又迅速增加,目前達600萬人以上,其中以福建籍為最多,約佔半數。閩籍和粵籍華僑林姓人數又位居榜首。1980年4月成立“印尼林氏宗親總會”,聘請林紹良為該會永遠名譽理事長。

林紹良於1983年被評為世界十二大銀行家之一,是印尼華僑中的鉅富。他祖籍是福建省福清縣,22歲時(1938年)由福清前往印尼謀生。經幾十年的拼搏,林紹良事業有成,現為印尼沙林集團董事會主席。該集團包括近400家公司和銀行。

泰國

泰國(舊稱暹羅)也有許多林姓族人居住著。我國各朝代都有使節、商賈、農民和工匠前往泰國(暹羅)。例如元代就遣使人暹 3次,明代更遣使人暹達18次。暹王拉摩甘亨在14世紀初曾經組團前來中國訪問,會見元朝皇帝,並從中國帶回工匠數百名,到泰國製造歷史上聲名遠播的“宋加祿磁器”。

明代嘉靖末年,中國東南沿海海上武裝集團首領林道乾 (祖籍廣東潮州惠來縣)率領兵民兩千多人到泰國南部的北大年定居,後裔子孫繁衍眾多。在古暹羅吞武裡皇朝的時期,該王國皆旌揚書勒林氏的開基祖林洛(祖籍中國福建),林洛得到帝王青睞,官運亨通,任職“神通事阿順”,並奉命作為友好使者率使團訪問中國。他在節基王當政時又升官至“拍耶皆可沙”。林洛之弟林因靠經商起家,在泰國風爐業界頗亨盛名。後來林因棄商從政,是負責稅務的大臣。林洛的長子林通真在古暹羅國政務局當官,第三子林戌和第四子林鑾勒都是古暹羅國的御侍官。泰國古代史上有三位林姓皇妃,林洛的女兒、林因的女兒和林鑾勒的女兒先後被暹羅王娶作皇妃。林鑾勒之子摩拉,曾在暹羅王五世時奉命率兵打老撾,官位至暹國“披丕碧差叻”。摩拉子也取泰國名,叫“昭披耶瑪祖希吞”,在泰王國曆任司法部長、大理院院長、國璽部長、皇室御秘等要職。

鑾察·打幹哥頌是按泰國習慣起的名字,他的先祖林賢富是由廣東澄海在清代咸豐年間(公元1851年—1861年)遷居於泰國的。鑾察年輕時在英國留學,回泰國後從事警政,官至上將警察總監,由於勤政廉政,所以聲譽甚佳。他還擔任“泰國林氏宗親總會永遠名譽顧問”。泰國原副國務院長乃素吉也是林姓子孫,祖籍廣東省澄海縣,其祖父叫林媽意,在清代末年由廣東遷入泰國清邁地區落籍謀生。曾任“泰國行”行長的乃丕戍與乃素吉同樣,是廣東澄海林姓的後裔,在泰國清邁構成望族,名聞遐邇。

新加坡

新加坡古時稱龍牙門、丹眉流、單馬令、凌牙門等。那時人煙稀少。1819年1月,島上只有華僑30人和馬來人120人。後來新加坡闢為自由港,人口激增,華僑人數的增長尤為迅猛。1824年,新加坡淪為英國殖民地。1963年並人馬來西亞,兩年後脫離馬來西亞宣佈獨立,據新加坡在 1982年8月所作人口調查,華人華僑佔總人口的76.7%,不但數量多,而且影響力特別大。新加坡的林姓家族可由林文慶、林萃龍和林廷洽等家族為典型代表。林文慶,1869年生於新加坡。他的祖父林瑪彭在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自祖居地福建海澄縣五貫村渡海遷居於南洋檳榔嶼。父親林天堯居新加坡經商,事業有成。林文慶早年留學於英國愛丁堡大學醫學院,獲得醫學碩士學位,回到新加坡掛牌行醫。爾後投身經營新加坡新興的橡膠種植業,獲得巨大成功。1921—1937年,林文慶受華僑領袖陳嘉庚之聘,出任中國廈門大學校長。他的長子林可勝於1897年生於新加坡,1919年畢業於英國愛丁堡大學醫學院,1928年被選為中國醫學會會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命赴緬甸參加對日作戰,任軍醫總監,兩次榮獲美國總統勳章,功名卓著。林萃龍於189重年生於新加坡。他的祖父林巨經商,父親林清沙則是行醫,這一林姓家族在新加坡也頗有影響力。林廷洽在清穆宗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由福建同安縣馬巷鎮井頭村赴新加坡,從事駁船貨運業。他的兒子林金殿繼承父業發揚光大,成為實力雄厚的華僑實業家。1928年,林金殿會同林姓族人林路等700餘人在新加坡組建“林氏大宗祠九龍堂”,在新加坡華人社會中影響很大。

林姓除了到亞洲許多國家以外,還遠佈於美洲、歐洲和澳洲各地。在美國、加拿大、古巴、秘魯、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和澳大利亞都有林姓族人在那裡定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