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從雍正登基時的財政大環境談起,淺談清朝的“養廉銀”制度

清朝雍正皇帝登基後,改革時弊,在內政治理方面頗有一番作為,例如他推行

“攤丁入畝”“改土歸流”“官紳一體納糧”等政策,為“康乾盛世”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雍正元年,雍正創立了“養廉銀”制度,成功緩解了國家財政緊張、官員貪腐成風等尖銳的社會局面。養廉是雍正首創,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從雍正登基時的財政大環境談起,淺談清朝的“養廉銀”制度。

從雍正登基時的財政大環境談起,淺談清朝的“養廉銀”制度

一、養廉銀創立前的財政大環境

清朝的康熙皇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他年少即位,除鰲拜、平三藩、收臺灣,為國家統一做出巨大貢獻。但到了康熙中後期,朝廷和地方的藩庫日漸不支,虧空嚴重。到了康熙晚年,清朝的財政入不敷出,出現“庫帑虧絀,日不暇給”的局面。雍正繼位當年,清朝國庫的存銀僅有八百萬兩,對於雍正來說,西北用兵,江南賑災,區區八百萬兩白銀,囊中羞澀,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

當時清朝的國庫為何如此羞澀呢,原因有三:

其一,戰爭原因。康熙年間,南方平定三藩,北方戰沙俄,東方收復臺灣,西方遠征噶爾丹。頻繁的戰爭,導致開銷巨大。《清聖祖實錄》中,康熙自己曾說:

蓋自用兵以來, 因資助馬匹、盤費、衣服、食物甚多,倉促間無可設法,勢必挪用庫帑……是以各官費用動輒萬金。

從雍正登基時的財政大環境談起,淺談清朝的“養廉銀”制度

其二,庫銀虧空。康熙晚年戶部存銀之所以不多,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官員的大量挪用。不管是八旗功勳,還是朝廷新貴,都伸手向戶部借款,蔚然成風。因為是“借”,而不是“貪”,康熙念及這些人對大清有功,於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導致愈演愈烈。最後導致,戶部虧空嚴重。

其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貪腐。康熙晚年,朝廷的進項日益減少,而賑災、軍費的開支卻日漸增大。朝廷下撥的轉款,被層層剋扣。而地方上繳的稅銀,也被層層貪腐。而康熙到了晚年,以“寬仁”治天下,縱容了官員的貪腐。

從雍正登基時的財政大環境談起,淺談清朝的“養廉銀”制度

正是因為以上三個原因,雍正剛剛登基時,日子過得十分捉襟見肘,這種財政環境,倒逼雍正必須做出改變。

二、清朝官員的工資情況

中國歷史上不同時期,官員的工資待遇各不相同。其中,宋朝的官員工資最高,漢、唐次之。明朝時期,因為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寒,從小的生活環境讓朱元璋覺得“凡官皆貪”,因此大幅壓低官員的俸祿。清承明制,官員的工資並不高。根據艾永明《清朝文官制度》中介紹,清朝正一品官員,一年的俸祿僅為180兩,平均每個月15兩。而七品官員,一年俸祿45兩,平均每月不足4兩。為方便理解,小編將清朝官員的俸祿製成表格:

從雍正登基時的財政大環境談起,淺談清朝的“養廉銀”制度

就拿一品官員來說,年薪180兩是什麼概念呢,以清代作家曹雪芹的《紅樓夢》中的兩個例子來說民當時的物價。第一,劉姥姥進賈府時,王熙鳳贈她20兩銀子,讓她回去給孩子們做幾件衣裳。 第二,賈璉的小妾尤二姐去世後時,賈璉騎馬去棺材鋪賒了一口500兩的棺材。官員的開銷,不是他一個人的吃飯穿衣,包括他老小的吃穿用度。一品大員的月薪15兩,而買衣服就要20兩。如果家中有婚喪嫁娶等大事,一年的年薪也不夠。

需要說明的是,並不是所有的官員都像海瑞那樣清貧,雍正的寵臣、浙江總督李衛給雍正的奏摺中曾提到“年共約費八千兩”。也就是說,李衛一家老小的日常用度、官場應酬等各種開銷,一年下來共需要八千兩,朝廷給的俸祿遠遠不能滿足。當俸祿不能滿足日常開支時,就很容易誕生貪腐。

從雍正登基時的財政大環境談起,淺談清朝的“養廉銀”制度

康熙年間,貪腐案件層出不窮。例如,康熙二十三年,廣東巡撫金俊貪汙兵餉八十九萬兩。康熙五十三年,戶部尚書希福納貪腐高達九十七萬兩。當然,俸祿低只是貪腐的一個原因,另外,官員的操守敗壞也是其中原因之一。但雍正能夠快速解決的,是官員的俸祿低問題。這就誕生了一種新的制度——養廉銀製度。

三、養廉銀製度的創立

雍正創立養廉銀製度,是想通過提高官員的待遇,來達到官員清廉自守的目的,也就是所謂的“厚祿養廉”。

實際上,中國古代就有“厚祿養廉”的思想,西漢漢惠帝年間,曾下詔:

“吏所以能治民也……故重其祿,所以為民也。”

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王安石也主張厚祿養廉,他認為只有提高官員的俸祿,才能讓官吏“離於貪鄙之行”。當然,關於“厚祿”到底能不能“養廉”,一直存在爭議。比如宋朝官員的工資很高,也有童貫、高俅等貪官。因為治貪是一個很複雜的話題,官員本身的操守也很重要。但雍正登基之初,官員俸祿過低,養廉銀製度在防止貪腐方面確實起了一定的歷史作用。

從雍正登基時的財政大環境談起,淺談清朝的“養廉銀”制度

根據《皇朝文獻通考》所載,雍正元年,雍正在深思熟慮之後,開始推行養廉制度,而第一個試行養廉銀的省份,是山西。一般來說,養廉銀是俸祿的10倍到100倍。但因為各個地方財政收入不同,因此並不固定。以山西為例,雍正初年,山西巡撫諾岷是從二品,他的俸祿在當時僅有155兩,但他率先推行養廉銀製度,到了年底,他拿到的養廉銀是12000兩,是俸祿的77倍。這個數據並不誇張,再例如,晚晴時期,著名的淮軍將領,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的年薪為155兩,他的養廉銀是10000兩。

養廉銀製度在山西試行後,官員們得到了好處,讓其他省份的官員垂涎不已。到了雍正二年,試行規模逐漸擴大,最終推廣開來。

四、養廉銀的經濟來源

養廉銀製度的創立和推廣,要面臨一個大問題,那就是錢從哪裡來?上文提到,雍正登基時國庫空虛,朝廷沒有錢,從哪裡提高官員待遇的呢?這就要講到養廉銀的經費來源——耗羨歸公。

早在明朝時期,特別是萬曆年間,張居正改革後施行“一條鞭法”,老百姓每年向地方交納的糧食都摺合成銀兩,官府收到老百姓手中的碎銀之後,需要熔化鑄成整銀。在這一過程中,銀兩有大量的消耗。消耗的部分,被稱為“火耗”,需要老百姓補齊。也就是說,老百姓向朝廷交納賦稅的時候,實際上比朝廷規定的數額要多。

從雍正登基時的財政大環境談起,淺談清朝的“養廉銀”制度

但各地官吏為了中飽私囊,會把“火耗”提高,最終老百姓交的火耗超出了被消耗的部分,有了盈餘,而餘下的這部分,被稱為“耗羨”。在一般情況下,耗羨大多被地方官貪墨了。雍正實施養廉銀製度的前提,就是耗羨歸公。也就是說,把多收老百姓的錢,歸到公賬上,然後再摺合成養廉銀,發給官員。這種做法,實際上有四層意思:

第一,雍正是用地方上的錢,來養地方上的人,國庫並沒有多拿一分錢。

第二,地方上的耗羨之前是被個別人貪腐,養廉銀製度推行後,這筆錢被按照公開的規則,分給了更多的官員。

第三,這種耗羨歸公結合養廉銀製度,相當於朝廷默許地方官“公開”、“合理”地分享耗羨。把個別人的“灰色收入”,變成了大家的“白色收入”。

從雍正登基時的財政大環境談起,淺談清朝的“養廉銀”制度

第四,這種做法,即提高了官員的待遇,又避免了個別人的集中貪腐。耗羨歸公是養廉銀製度的根本,也是養廉銀的經濟來源。與此同時,耗羨被公開化,各地官員必須透明地向老百姓徵繳火耗,火耗的徵收,反而降低了,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

耗羨歸公的數額很大,不僅滿足地方的養廉銀所需,還可以填補地方的虧空,上繳國庫。雍正在位期間,國庫日漸充盈,耗羨歸公的功勞很大。

從雍正登基時的財政大環境談起,淺談清朝的“養廉銀”制度

另外,關於養廉銀的經濟來源,除了耗羨歸公外,雍正時期推行的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制度,也給地方和朝廷增加了收入,也是養廉銀的經濟來源之一。

五、養廉銀製度的利與弊

雍正推行的養廉銀製度,對清朝的官員影響極大,對清朝的政治也產生影響。但這一制度,有他的利與弊。

  • 1.養廉銀製度的積極意義:

雍正登基時的財政環境較為不樂觀,貪腐成風,同時官員工資過低,雍正創立養廉銀製度,旨在通過提高官員的待遇來解決官員貪腐問題。這個制度的創立,起到了一定的積極重用,其表現可總結為三點:

第一,養廉銀製度,緩解了官員的貪腐,吏治日漸清明。

在養廉銀製度之前,官員的俸祿過低,和他們“十年寒窗”的努力不成正比,為了過上優質的生活,因此誕生大量的貪腐。養廉銀製度誕生之後,從兩個方面達到了遏制貪腐的作用,一個是提高了官員的物資待遇,另一個是切斷了連接上下級的腐敗鏈條。特別是對於耗羨歸公等明確之後,底層官員的直接貪腐來源被限制,切斷了他們和上層官員的腐敗鏈,官員的貪腐得到抑制。雍正時期的名臣孫嘉淦曾說:

“養廉銀已足,上司不得需索屬員,而攤派無由。即無害於民,復有補於吏治。”

第二,火耗徵收降低,減輕百姓負擔。

因為雍正施行耗羨歸公來作為養廉銀的經濟來源,在養廉銀製度之前,各省在火耗的徵收上並沒有統一標準,各地有相當大的自主權,以至於民間火耗逐漸提高,百姓不堪重負。在養廉銀製度實施之後,火耗的徵收日趨標準化和透明化,百姓所繳納的火耗反而降低,減輕了百姓的負擔。

從雍正登基時的財政大環境談起,淺談清朝的“養廉銀”制度

第三,養廉銀製度充盈了地方和朝廷的藩庫。雍正年間,全國耗羨歸公的銀子每年約四百萬兩,各省官員的養廉銀開支約為二百八十萬兩,每年有大量的盈餘。這些盈餘,除了上繳國庫外,也可以彌補地方財政的虧空。若遭遇天災等重大變故,地方上的財政壓力減小,給朝廷國庫的壓力也相應減小。所以說,養廉銀製度讓地方和朝廷都成為受益者。

  • 2.與此同時,養廉銀製度也有他的弊端和不合理性,表現為以下兩點:

第一,養廉銀的主要經濟來源是地方的耗羨歸公,但火耗並非正式的稅收,其存在本身就不合理。也就是說,所謂的養廉銀製度實際上是把國家該負擔給官吏的薪酬,轉嫁到了老百姓身上。

從雍正登基時的財政大環境談起,淺談清朝的“養廉銀”制度

​第二,養廉銀製度在雍正朝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因為這項制度需要配合像雍正這樣高壓反腐的帝王。到了乾隆後期,養廉銀製度日漸僵化,乾隆對貪腐的治理沒有乃父嚴格,再加上地方上執行力不足,財政日趨混亂,反而加速了腐敗。

六:結語

治理腐敗,是各個朝代所面臨的問題,雍正登基之初,結合當時的財政大環境和政治背景,創立了養廉銀製度,在雍正一朝,產生了諸多積極意義。但這種制度並不是萬能的,他需要和當時的時代背景相結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