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北大副教授趙某說,宋遼《檀淵之盟》,不是壞條約,真是這樣嗎?

曾經看央視9套紀錄頻道的節目,北大歷史系一趙姓副教授在《歷史的拐點·澶淵之盟》節目中說,北宋和遼朝簽訂的條約《檀淵之盟》,並不是那麼壞的條約。《檀淵之盟》本來是一個以割地、賠款為主要內容的屈辱條約,怎麼會是一個不那麼壞的條約呢?

北大副教授趙某說,宋遼《檀淵之盟》,不是壞條約,真是這樣嗎?

然而,一個幾乎十戰九輸的國家,在戰爭中以較小的代價,換取百年的和平,國家免受興兵之累,老百姓免受塗炭之苦,就這一點來說,《澶淵之盟》確實不是那麼壞的條約。因此,在下也支持趙教授的這個觀點,原因如下。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遼國20萬大軍南下侵略宋朝,一路勢如破竹,打到了澶州(今河南濮陽市)城下,作為宰相,寇準極力勸說皇帝宋真宗御駕親征,宋真宗雖不太願意,但最後還是親征了,並親自登上澶州北城督戰,頓時士氣大振,人人衝鋒陷陣,個個奮勇殺敵,宋軍還用飛弩射殺了遼軍統帥蕭撻覽,重創遼軍士氣,在這一有利時機下,宋真宗派大臣曹利用出使遼營,與遼兵實際統帥蕭太后談判,蕭太后擔心僵持下去於己不利,便與宋朝在澶州簽訂了停戰協定,史稱《澶淵之盟》。

宋朝自宋太祖趙匡胤確定“揚文抑武”的國策後,經過宋太宗時代,到達宋真宗時代,國策的弊端就已經開始顯現。最明顯的,就是宋朝到了這個時候,哪怕是在戰爭中,已經不再有大將湧現出來,主持戰事的,大都是文臣,澶州之戰就是如此,這麼一場宋朝抵抗遼軍的驚天大戰,我們在歷史記載中,只知道寇準的功勞,在戰場上將軍們是如何指揮、如何浴血奮戰、將軍們有什麼具體的戰略決策、戰鬥細節,在史料中,幾乎看不到蛛絲馬跡,看不到任何讓人感受到震驚的戰爭場面,和將軍禦敵制勝的勇猛和謀略。

北大副教授趙某說,宋遼《檀淵之盟》,不是壞條約,真是這樣嗎?

雖然,在澶州之戰的記載中,曾經出現過老將軍高瓊的名字,但之所以出現高瓊的名字,並不是因為他作戰勇敢,謀略超群,而是他幫助寇準去說服宋真宗親征,表示皇帝可以放心親征,他們會全力死戰,確保皇帝親征而去、全身而回,是幫助寇準的說客,是從側面突出寇準功績的一個輔助而已,最後戰爭的功勞,都是寇準的,將軍和勇士們都成了炮灰,名字都沒留下一個,更別說留名千古了。

這說明宋朝到了這個時候,重文輕武的效果已經達到,就是武將們再也沒有兵變的可能了,將從中御,文臣管制武將,武將奪權的危險得以全部化解。只是,武將不能奪權的同時,也帶來了另外一個不良後果,那就是戰場上再也沒有振臂一呼、殺聲震天的武將的豪氣了,武將被揚文抑武政策和喋喋不休的文官壓制得低聲下氣,戰場上那些將領們,就不可能再有死戰,或戰死的勇氣了。

既不能出名將,便不能出勁旅,所以,每有戰爭爆發,十戰九敗。因此,既然在皇帝的親征下取得個小勝利,讓遼國入侵的勢頭受挫,乘這個機會簽訂一個賠錢消災、花錢買和平的《澶淵之盟》,也不失一種相對較好的結局。所以,趙教授說《澶淵之盟》並不是那麼壞的條約,是符合當時軍隊現狀和戰鬥實際的。

北大副教授趙某說,宋遼《檀淵之盟》,不是壞條約,真是這樣嗎?

也確實,自簽訂《澶淵之盟》後,宋朝和遼國近百年時間內,雙方友好,沒有戰爭,這給無論是遼國,還是宋朝,都帶來了休養生息和經濟發展,於老百姓而言,更是善莫大焉!唯一的遺憾是,《澶淵之盟》開了花錢買和平的惡例,以後遇到外族入侵打不贏的時候,就不僅僅是花錢了,還有割地、稱臣,犧牲的是國格尊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