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甘草,大家肯定都耳熟能詳,作為藥物間的“和事佬”,甘草因其調和諸藥的作用常出現在許多方劑中。另外,甘草片也是大家認識甘草的一大途徑。可甘草真的只是“和事佬”嗎?其實在《神農本草經》中,這位不起眼的“掃地僧”還被記錄下了諸多功效。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見識下甘草在《本經》中的“本來面目”。
原文:味甘平。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創腫,解毒,久服輕身延年。
甘草為《本經》上品,為豆科植物甘草、脹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根及根莖,其味甘平,藥性平和,能夠調和藥性,故有“國老”之稱,無論分析《傷寒雜病論》原文,還是從現在中醫臨床來看,其主治相當廣泛,五臟六腑、寒熱虛實等多種病證均可應用本品,故“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治療亡陽證的四逆湯,由生附子、乾薑配伍炙甘草而成;治療大熱證的白虎湯,由大劑量的生石膏、知母、粳米配伍炙甘草而成;治療氣虛或氣血兩虛證的四君子湯、理中丸、八珍湯、補中益氣湯、參苓白朮散等均含本品;緩下劑之調胃承氣湯、瀉肺劑之葶藶大棗瀉肺湯等亦含本品。
“堅筋骨,長肌肉,倍力”說明本品具有補虛作用,主要體現在補氣上,言補氣當首先想到脾胃,因脾主肌肉,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健則長肌肉而倍力。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甘草對進行性肌肉營養性不良有明顯的改善作用,這為本品“長肌肉”提供了充分的藥理依據。
脾虛則肉消,甘草用於瘦人,從《傷寒雜病論》應用甘草的經驗來看,凡治療大汗、大下、大吐以及大病以後的許多病證的方劑,大多配合甘草。吐下汗後,氣液不足,必形瘦膚枯。唐代的著名方書《外臺秘要》就記載用小便煮甘草數沸服,治療大人羸瘦。羸瘦,可以看作是使用甘草的客觀指徵之一。以羸瘦為主要特徵的疾病,如慢性腎上腺皮質機能減退症、慢性肝炎肝硬化、艾滋病等,可大劑量使用甘草。
腎為先天之本而主骨、肝主筋,肝腎不足則筋骨失養。脾旺則先天得以充養,故能“堅筋骨”。
甘草的補氣作用不僅體現在健脾上,大劑量應用炙甘草能夠補益心氣,如《傷寒論》之炙甘草湯主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
“久服輕身延年”也是甘草健脾作用的一個具體體現。
“金創腫”在過去是指刀槍劍戟等引起的外傷,這種外傷首先表現為腫痛,即無菌性炎症反應,若感染則可致紅腫熱痛。臨床上常用活血消腫藥或清熱解毒藥來治療,從歷代所用的方劑來看,大多含有甘草。可見,古人應用甘草治療外傷性炎症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現代藥理發現,甘草具有類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這種藥理作用就是抗炎的基礎。鑑於腎上腺皮質激素卓越的抗炎作用,現代臨床醫學對於感染性炎症也廣泛地使用糖皮質激素。不能否認,抗炎作用是甘草廣泛應用不可或缺的原因。我想,這種藥理作用是對甘草治療“金創腫”一個很好的說明。
仲景方中用甘草為主治瘡癰共有三方:桔梗湯治肺癰吐膿之證;王不留行散,甘草用至十八分,為全方藥物的最大用量,用治瘡瘍初起腫痛者;排膿湯也以甘草為主要藥物,解毒消腫,配桔梗排膿,用於瘡瘍成膿已潰者。三方適應證雖不盡相同,但用甘草的目的都是解毒療癰,即療“創腫”。
正因為甘草具有激素樣的作用,同時也具有激素樣的副作用 ,那就是大劑量使用能夠引起水鈉瀦留,也可以說甘草具有“保水”作用,所以張仲景每於汗、吐、下之後使用含有甘草的方劑,是有道理的。至少,那時人們應該認識到甘草有助於恢復人體體液。在不能靜脈補液的時代,熱性病的脫水傷津治療中,甘草無疑起到相當重要作用。對於低血壓來說,甘草可補充水分以擴張血容量,從而提升血壓。對於直立性低血壓,臨床有用甘草配伍肉桂、黨參、五味子的報道。甘草因其這一特點,經常被應用於治療腎上腺皮質機能減退症,即阿狄森病。
雖然甘草具有激素樣的作用,但其在臨床上的常用量多為3~15g,如此小的劑量一般不會引發激素樣的副作用,所以根本沒有必要擔心中醫在臨床上濫用甘草或濫用激素。但大劑量長期使用甘草或甘草製劑會導致水鈉瀦留,這在臨床應用時必須注意的一點。正因為甘草具有這種副作用,所以治療陽虛水泛的真武湯不用甘草。
《本經》還指出甘草能夠解毒,雖然僅僅兩個字,但這兩個字的作用何其大也!其解毒範圍甚廣。
首先,本品能夠解百藥毒。吳茱萸有小毒,經甘草水浸泡後再炒幹,吳茱萸的毒性大大降低,這是因為甘草中的酸與吳茱萸所含的生物鹼結合而使其毒性降低。半夏經甘草水浸製後,其毒性也降低。附子的毒性較強,臨床多用甘草水炮製附子以保證用藥安全。張仲景用附子回陽救逆時多生用,但必須配伍生薑與甘草。筆者遵循四逆湯的經驗,臨床大劑量應用附子(30g以上)時,生薑與甘草的用量均大於附子。從炮製、配伍、久煎等多方面來保證附子的用藥安全。此外,烏頭、馬錢子、一枝蒿等藥物的毒性也可用甘草來制約。
其次,甘草能夠解食物中毒。民間凡遇見食物中毒者,大多選用綠豆、黑豆、生薑來解,甘草對於多種食物中毒也是十分有效的。唐代名醫孫思邈說:“大豆解百藥毒,嘗試之不效,乃加甘草,為甘豆湯,其驗更速。”實驗證明,甘草對組織胺、水合氯醛、昇汞、河豚毒、蛇毒、白喉毒素、破傷風毒素均有解毒作用。
再次,甘草能夠清解熱毒。臨床治療熱毒瘡瘍的方劑大多含有甘草,而且多為生用,如治療熱毒瘡瘍的仙方活命飲,治療熱毒癰疽的四妙勇安湯。《傷寒論》用於治療熱盛咽喉腫痛的桔梗湯由桔梗一兩、甘草二兩組成,而在《金匱要略》中主治熱毒壅聚之肺癰,症見咳而胸痛,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
後世稱甘草為國老、和事老,實際上與甘草調和藥性的作用有關,也說明甘草的應用十分廣泛,而這一點似乎在《本經》時代尚未提及。此外,甘草具有良好的化痰作用,複方甘草片即為例證,《本經》亦未提及。
在《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中,記載了許多現代《中藥學》教材中沒有納入的藥物功效;而這些被我們“忽視”的藥物作用,對於我們理解古人組方時的思路非常重要。如何將語言過於簡潔的《本經》“讀厚”?《本經》還講到了哪些我們沒有注意到的藥物功效?這本書將帶您細細探尋《本經》中的中藥世界——
《神農本草經講讀》
本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藥物的功效和主治是其主要內容。作者通過多年的研究,以臨床應用為立足點,從臨床醫案、各家論述、組方應用、文獻考證等方面對115味藥物的功效與臨床應用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論述,對中醫臨床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神農本草經講讀》(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宋永剛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閱讀更多 悅讀中醫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