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隋文帝为何不选宽厚善良的长子杨勇做皇帝,反而选中“狠毒”的杨广?

一壶老酒敬人生


隋朝的开国皇太子杨勇与唐朝的开国皇太子李建成非常相似,他们的性格都非常宽厚善良,任劳任怨。但他们都有一个野心勃勃又雄才大略的二弟杨广与李世民,最终都死在二弟手里。而两个二弟杨广与李世民都开创了丰功伟绩,只不过杨广急功近利,刚愎自用,重用奸臣,断送了如日中天的隋朝盛世,而李世民却虚心纳谏,重用贤能,开创了贞观之治。

隋文帝杨坚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皇帝,公元581年二月,周静帝宇文阐禅位于杨坚,隋朝建立。

隋文帝杨坚励精图治,在公元589年灭陈一统天下,结束了二百多年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且重用高颎等名臣,开创了开皇盛世,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甲兵精锐,堪称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 杨坚的主要政绩有:

1 开创三省六部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2 简化地方行政机构,便于中央统一管理。

3 废除酷刑,减少了法律的残酷和野蛮性。

4 实行均田制,增加赋税收入。

5 开创科举制度,任人唯贤,削弱世袭特权,重才学不重门第。

6 设置义仓,赈济饥民,最早的社保。

隋文帝如此雄才大略,但是在传位大事上却出了问题。

杨勇是隋文帝杨坚与皇后独孤伽罗的长子,他相貌英俊,勤奋好学,才华横溢,诗词歌赋样样精通。而且军功显赫,还是大内总管。



杨坚在皇太子杨勇身边安排了不少名臣, 如田仁恭,柳敏,公孙怒,苏威等,让他主动学习,尽快熟悉家国体系。

在这些人的帮助下,皇太子杨勇做了几件大事。公元582年,屯兵咸阳以备胡,公元586年,镇守洛阳,后建议安抚山东流民,充实北部边疆,为大隋盛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开始杨坚与独孤伽罗是很欣赏杨勇,所以才立他为皇太子。但是杨勇当了20年的皇太子后还是被废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杨坚与皇后独孤伽罗有五个儿子,即皇太子杨勇、晋王杨广、秦王杨俊、蜀王杨秀、汉王杨谅,几个人确实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隋文帝皇后独孤伽罗十四岁就嫁给杨坚,发誓生死与共,杨坚也发誓不与别的女人生孩子。

皇后独孤伽罗不仅对丈夫杨坚防护甚严,对儿子们也管束甚严,要求他们像杨坚一样爱情专一,从一而终。

独孤伽罗为皇太子杨勇挑选的太子妃元妃很受杨勇冷落,多年不得召见,郁郁寡欢,最终突发心脏病而死。杨勇宠爱云妃、高妃和成妃等美女,并和这几个美女生下一大堆孩子。对此,独孤皇后非常生气,不断派人伺察自己这个儿子,访探他的举动,还不断在杨坚耳边吹风,指摘杨勇的过失。

皇太子杨勇虽然有些好色、奢侈,但为人宽厚,率意任情,没有矫饰假装的性格,常常优礼士人,宽接大臣。作为长子,往往总是这样的性格,其后唐朝的开国皇太子李建成,性格脾气也和杨勇非常像。

老二晋王杨广一直觊觎老大杨勇的皇太子宝位。得知父皇、母后对杨勇猜阻之意已生,更加矫饰伪装,平日只和正妻萧妃住在一起,后庭有宫女怀孕,都把胎儿打掉,以免外人知晓,独孤皇后因此十分喜爱杨广的“忠贞不二”。

当晋王时的杨广的确十分谦虚自抑,史载:

“晋王广美姿仪,性敏慧,沉深严重;好学,善属文,敬接朝士,礼极卑屈;由是声名籍甚,冠于诸王。”

依此,青年时代的杨广真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大帅哥。一次与军队观猎遇上大雨,左右进上雨衣,杨广说:“士兵们都淋得透湿,干吗我自己一个人要穿雨衣呢。”命左右拿走,仍冒大雨立马观览,将士们感动得一塌糊涂。

隋文帝杨坚有一次去他家里观瞧,早有准备的杨广随杨坚四处查看,只见殿内乐器灰尘满布,绞弦断绝,一看就知多久不用,老皇帝就认定二儿子杨广不好声妓歌舞,是“又红又专”的好苗子,和那位连铠甲都以金玉装饰的皇太子杨勇形成鲜明对比。

杨广暗中派遣亲信大臣宇文述、杨素等人在杨坚夫妇面前百般诋毁皇太子杨勇。

皇太子杨勇本性直率,不知矫饰,容易发怒,形于言表,隋文帝杨坚与皇后独孤伽罗渐有废杨勇之意。

而杨广当上扬州总管后,借入朝还镇的机会与母后独孤伽罗道别,装出十分依依不舍、万分可怜的样子,伏地流泪不止。

独孤皇后也泣然涕下。杨广趁此机会对母亲大倒“苦水”:“儿臣非常看重兄弟情谊,不知哪里得罪太子,一直想杀掉我。每想到我自己不知哪天被毒死害死,真是恐惧得不得了。”

独孤皇后闻言大怒:“杨勇太过分,我给他娶的元妃他一点也不爱念,专宠云妃,还下毒毒死元妃(其实是心脏病发而亡)。我现在活着他还这样对待你,哪天我死了我不知怎样害你们兄弟呢。等你父皇驾崩以后,想到你们兄弟得向那个云妃小妖精拜跪称臣,为娘我真是心如刀绞!”

杨广闻言再拜,呜咽不止。独孤皇后也抱持着儿子大哭。

由此,独孤皇后已经下了废掉皇太子杨勇的决心,她日夜不停在隋文帝杨坚面前说杨勇坏话,杨素等大臣也推波助澜。

加之杨勇在冬至于皇太子宫中张乐接受百官朝贺,犯了大忌,老皇上杨坚认为杨勇想抢班夺权,最终也决定废嫡。

公元600年冬十月,杨坚派人召杨勇入殿。心力交瘁的皇太子杨勇闻命大惊,问使者:“不是要杀掉我吧?”

杨勇进宫后,发现父皇杨坚戎服陈兵,威风凛凛,杀气腾腾,文武百官在两边肃立。

隋文帝杨坚开金口,宣布废掉皇太子杨勇,押回东宫看管。立晋王杨广为皇太子,并命杨广负责看押杨勇。

很多大臣都认为杨勇罪不至被废,而且废立皇太子是大事,但隋文帝不听。

杨勇也自认罪不至被废,屡屡要求面见隋文帝,想要告诉隋文帝有关自己的冤屈,但都被皇太子杨广给拦下,无法达成他的心愿。

情急之下,杨勇爬到树上,大声呼喊隋文帝,希望隋文帝听见后可以见他一面。

杨素趁机向隋文帝进谗言说:“杨勇已经心神丧失了,被妖魔附身,魂都收不回来了。”隋文帝也这么觉得,因此杨勇终究无法与隋文帝见到面。


杨勇被废后的第四年,也就是公元604年,隋文帝杨坚驾崩。

隋文帝杨坚驾崩之前卧病于仁寿宫时,皇太子杨广与文帝姬妾宣华夫人等皆随侍在侧,《资治通鉴》、《隋书》载宣华夫人被皇太子杨广“无礼”之事。

宣华夫人将此事告诉杨坚后,杨坚始知冤枉了杨勇,一切都是杨广搞的鬼,他终于明白了,派人召杨勇进宫,准备废杨广而复立杨勇为皇太子,只是太晚了。

杨坚去世以后,杨广发动兵变夺取皇位,杨勇终被杨广杀害,而如日中天的大隋盛世,最终灭亡在杨广手里。

杨广作为皇帝的功过是非且不论,对于杨勇来说,他很委屈,可是,政治不相信眼泪,作为失败者,只有流血的份。

隋文帝杨坚临死前拍着床骂的那句话: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诚误我!不小心变成了现实,独孤皇后误的不仅是隋文帝杨坚,而是整个大隋天下。


厚德载物49847


隋文帝的独孤皇后生长子杨勇、次子杨广、三子杨俊、四子杨秀、五子杨谅,隋文帝为此还曾自夸:“我观以前的朝代,太子的废立许多都是因为宠幸妃子导致的。如今我只有一个皇后,没有其他姬妾,五子同母,可谓真兄弟也!”

可就是这五个同父同母的亲兄弟,最终也上演了一场争夺皇位的好戏。最终杨勇被废,杨广被立为太子,而在这个过程中,隋文帝、独孤皇后、杨广、杨素是关键人物。

隋文帝推崇节俭

隋文帝推崇节俭,不穿绫罗绸缎,穿的是布帛的衣服,衣服上的装饰物铜铁骨角。如果不是宴会,每顿就吃一个肉菜。但杨勇却比较喜爱奢华的事物,这一点上就犯了隋文帝的忌讳。杨勇“颇好学,解属词赋,性宽仁和厚,率意任情,无矫饰之行”。但是有一次,杨勇在装饰一件蜀地的铠甲(蜀地铠甲精良),被隋文帝看到了。

上见而不悦,恐之奢侈之渐,因而戒之约:“我闻天道无亲,唯德是与,历观前代帝王,未有奢华而得长久者。汝当储后,若不上称天心,下合人意,何以承宗庙之重,居兆民之上?吾昔日衣物,各留一物,时复看之,以自警戒。今以刀子赐汝,宜识我心!”

这一段警戒也可以说掏心掏肺,但不过是隋文帝开始嫌弃杨勇的开端。后来,在冬至那天,“百官朝勇,勇张乐受贺”,隋文帝感到自己的皇权受到威胁,对杨勇的恩宠渐渐减少。后来隋文帝挑选禁宫卫士,把强壮的都挑到皇宫,留给杨勇的都是一些疲弱之卒。后来在各方势力挑唆下,隋文帝竟然认为杨勇想要害自己。

而令我每还京师,严备仗卫,如入敌国。我为患利,不脱衣卧。我恒畏其加害,如防大敌,今欲废之,以安天下。

隋文帝相信了别人的谗言,把自己搞得疑神疑鬼,总怀疑杨勇要加害他,于是杨勇被废。父子相疑到这种程度,杨勇的太子之位不保也是注定了的。

独孤皇后推崇专一

隋文帝只有独孤皇后一个女人,而且独孤皇后非常善妒,不允许隋文帝有其他女人。隋文帝曾经宠幸了一个宫人,被独孤皇后趁隋文帝上朝的时候给活活打死,气得隋文帝一个人出宫二十多里,后来在大臣的劝说下才回去。两人当初结婚的时候,曾经共同盟誓:“誓无异生子!”但杨勇却娶了许多姬妾,对他的王妃元氏却不怎么搭理,这就使得独孤皇后不喜欢这个儿子。后来元氏有心疾,两天的时间就去世了。独孤皇后认为杨勇没有照顾好她,甚至怀疑是杨勇派人毒死了不受宠的元氏。

在这件事后,独孤皇后已经开始不喜欢杨勇,想要二儿子杨广做太子。“皇后又遣人伺觇东宫,纤介事皆闻奏。”独孤皇后派人专门监视杨勇,一旦杨勇稍微做得有点不对的地方,便去告诉隋文帝。时间久了,隋文帝也受独孤皇后的影响,更加疏远皇太子杨勇。

杨广最会伪装

杨广继位后的种种行为,大家都非常熟悉。但是在他没有继位之前,杨广可不是这样,那时的他还是一副乖宝宝的样子。杨广知道隋文帝不喜欢奢侈,杨广故意把一些断了弦的乐器放在那里,而且上面蒙上灰尘也不清理。隋文帝到他家里一看,以为这个儿子不喜欢声乐,“善之”。“上尤自矫饰,当时称为仁孝。”杨广非常善于伪装,把所有人都给骗过了,都称赞他仁爱、孝顺。杨广知道独孤皇后推崇专一,于是杨广只和自己的王妃居住在一起,以此来博取独孤皇后的欢心。

其后晋王来朝,车马侍从,皆为俭素,敬接朝臣,礼极卑屈,声明籍甚,冠于诸王。

等到杨广要辞别的时候,他声泪俱下,抒发对母亲的恋恋不舍之情。和独孤皇后两人“泫然泣下,相对歔欷”。顺带着又说杨勇的坏话,害怕自己被杨勇毒死或者杀死。“晋王又拜,呜咽不能止,皇后亦悲不自胜。”在杨广一点点构陷下,独孤皇后完全站在了杨广一边,想尽办法要废掉杨勇。

杨素善进谗言

杨素是隋文帝的宠臣,当初杨广和杨素勾结起来,一起陷害太子杨勇。当初杨勇知道自己被隋文帝怀疑,因此也学着穿布衣,铺草褥。杨素奉命去探查太子情形,杨勇提前准备好等待他,但杨素故意迟迟不进去,最后惹得杨勇埋怨他。等杨素回去跟隋文帝报告的时候,却“言勇有怨望,恐有他变,愿深防察”,而且,杨广还买通了杨勇宫中的幸臣姬威,“遗以财货,令取太子消息,密告杨素。”

于是,天长日久,杨勇的过失也越来越多,杨勇本人“计无所出”,只能被动着等待命运的来临。“我虽德惭尧、舜,终不以万姓付不肖子也。”隋文帝的这句话,最终使得杨勇及他的孩子都被废为庶人,囚禁在东宫。后来杨广继位,矫诏赐死杨勇。杨勇的长子被杨广用鸩酒毒死,其他的儿子被流放边疆,而杨广让当地的官吏把他们全部杀掉。


飞熊说历史


1.我国的封建社会,在皇位继承上遵循立嫡立长的宗法原则。这样,身为杨坚与独孤皇后的嫡长子的杨勇是名正言顺的储君,也被杨坚顺理成章地立为了太子。

但,作为太子的杨勇,喜好女色,他的宫中养有许多的小妾,并且还和大臣的女儿私通。这些糜烂的作风,惹怒了独孤皇后。众所周知,独孤皇后对待感情特别专一,因此,她特别的看不惯杨勇的生活作风。而这个时候的杨广,却谨言慎行,而且当时在他的宫中,只留🈶萧妃一个女人,并且从不沾花惹草。这点,他的生活作风得到独孤皇后的赏识。


2.隋朝建立后,贵族的门阀子弟(含关陇集团)并没销声匿迹。这些人组成了集团杨坚明争暗斗,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但是杨勇他却没有分清局势,反而稀里糊涂地站在了门阀子弟的立场中,客观上与杨坚形成了敌对局面。曾经一度杨勇还时这个集团的领头人物。杨勇的这种做法,伤了杨坚的心,遭到杨坚了的不满与唾弃。而杨广头脑灵活,思维敏捷。他主动与这股势力划清了界限,而且还在父亲的立场上和他们对着干。杨坚觉得杨广是有远见卓识的人。

3.在杨坚眼里,杨勇是一个不求上进,碌碌无为的太子。而身为太子的杨勇,也没搞好与朝廷大臣们的关系,许多重臣对杨勇产生了腹诽。这些现象,隋文帝杨坚也都看在眼里,长此以往,杨坚觉得杨勇担不起治理国家的这份担子。内心产生了要废黜他的意思。而杨广是精于为人处世的皇子,杨广夫妇两人生活俭朴,而且对长辈非常孝顺。


4.杨广对于朝政之事有独特的见解,他还拥有过人的才华,而且得到朝廷大臣们的赏识。

凡此种:导致了杨坚最终废长立幼!


希望星晨58298869


隋朝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朝代,它结束了中原300年的分裂状态,也为后面的唐朝盛世奠定了基业。

不过雄才大略的隋文帝在选继承人时却犯了糊涂,长子杨勇宽厚善良,经过多年的历练后,在政事上游刃有余,但最后为何隋文帝会废长立幼,选择残暴的杨广呢?在笔者看来,主要原因有3个:

第一、杨勇性格豪爽直快,而杨广擅长伪装。杨勇是那种心直口快、有一说一的人,从不掩饰自己的喜好和想法。有一次,他就为自己的铠甲装饰了花纹,这样会更加威风霸气,但隋文帝看见后就怒斥他了一顿,认为这样会引发奢靡之风。相比之下,杨广就非常善于伪装,尽自己所能讨父母的欢心。因此,隋文帝开始重视起杨广来。

第二、杨勇宠幸小妾,疏远正妻。杨勇和杨广都娶了许多妻妾,但不同的是,杨勇非常喜欢自己的小妾,而对自己的正妻却不怎么感兴趣。要知道,杨勇的母亲独孤皇后是一个强势的女人,她甚至要求隋文帝不能娶其他妃子,只能一心一意对自己好。她对杨勇这种冷落发妻、宠幸小妾的行为,自然看不过眼。

再加上此时杨勇的太子妃突然暴毙,于是独孤皇后怀疑是杨勇和小妾联手害死正妻的,因此对杨勇十分厌恶。相比之下,杨广虽然也有其他妻妾,但对自己的妻子萧氏却十分敬重。所以独孤皇后多次在杨坚枕边吹风,想改立杨广为太子。

第三,杨广立了大功,朝臣都支持他。杨广在20岁那年就带领大军南下灭了陈朝,统一了南方,这实在是大功一件。朝中大臣都对他刮目相看,甚至连杨素都站在了杨广这边。而在此之后,杨广为了改立太子,多次在父母面前陷害杨广,说他的坏话。于是隋文帝认定,杨勇不会是一个好君主,而杨广才是那个合适的人选。

等到隋文帝病重之时,杨广就卸下了他的伪装,他竟然开始调戏父亲的妃嫔!杨坚知道后,十分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可惜一切都晚了。14年后,宇文化及杀死了残暴狠毒的杨广,结束了这个短暂的朝代。


逍遥侃历史


隋朝的寿命和秦朝一样,都是短命王朝,而且同样在选继承人上面出了问题,都没有选仁德宽厚的长子。

按理来说隋文帝的大儿子杨勇是个仁德宽厚的人,而且文学造诣颇深,隋文帝早期特别又看重他,把很多政务都交给他去做,而且杨勇也能出色完成,况且杨勇是嫡长子,古代皇位都是立嫡长子为先,那为何最后隋文帝还是选择了"阴狠"的杨广呢?

一、杨勇直爽的性格不如杨广的伪装。杨勇性格太过耿直,从来不在父皇和母后身边伪装,在奢华和好色的生活作风上,他从不避讳,让隋炀帝这个节俭的皇帝看不惯。而杨广其实一样的穷奢极欲,从他当皇帝后就可以看出来,但是他善于伪装,在隋文帝和独孤皇后身边从来就表现的一幅自律节俭的样子,让隋文帝和独孤皇后认为他是个勤劳节俭,严格自律的好皇子。

杨勇不喜欢自己的太子妃,反而宠爱妾氏,这就让独孤皇后非常生气,再加上独孤皇后是个非常霸道的女人,从隋文帝当皇帝这么多年只有她一个女人就可以看得出。因此,这一点让独孤皇后就不喜欢杨勇。

二、杨勇政治敏感性不如杨广。隋文帝杨坚不喜欢杨勇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有一次文武百官去朝贺作为太子的杨勇,杨勇坦然接受,贺是可以的,朝就不行了。这点让隋文帝非常忌惮,毕竟他是皇帝,而杨勇只是个太子。

三、善良的杨勇不是狠毒杨广的对手。杨勇其实心地很善良,虽然有缺点,但是作为富家子弟基本上多多少少有些陋习,杨广也不例外,杨勇被废之后,他从来不会耍手段,只想去求父亲原谅。然而,杨广哪会那么让他如愿,多次相见隋文帝都见不到,只知道借酒浇愁,郁闷心碎。

总的来说,杨勇在品质上还是要胜过杨广的,只不过他不会伪装自己而已,在情商上面可能不如杨广,但在治国理政上不比杨广差,杨广心地狠毒,善于伪装,表面上一套,背地里又一套,所以杨勇不是他的对手,等到杨广当了太子后,杨坚才发现他伪装的那么深,但是此时已经晚了,所以只能"因病而死",皇位落入杨广之手。


绝尘的时光



如果要评选中国历代帝王中的“败家子”的话,隋炀帝杨广恐怕会首当其冲。

  

千百年来,隋炀帝杨广,在世人眼里,早就是与秦始皇嬴政齐名的暴君,甚至名声比秦始皇还不如。秦始皇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但这一统的江山,毕竟是他亲手打下来的,最后打了多少赔了多少,最多只是个不赔不赚。但这位隋炀帝却不同,他的父亲杨坚留给他的,是一个经济繁荣、国力强盛、雄踞东亚大陆的世界第一强国--大隋帝国,却被他仅用了13年时间,就搞得天下大乱,国破家亡,好好的大隋朝,反给盛唐做了嫁衣裳。这真好比一个人继承了一笔丰厚的遗产,却用极快的速度败坏光,不是败家子又是什么?

  

所以多少年来,在文学作品影视形象中,这位暴君都是百分之百的反面角色。

但是审视历史,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说起隋炀帝杨广,现代人都说是昏君,而在隋文帝在位时期,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杨广却是个年轻有为,建功无数,名声相当好的皇子,甚至许多人把他看做人中之龙,缔造盛世的希望。

  

现代人说得比较多的,是杨广“装蒜”的那些事。比如做皇子的时候,他厉行节俭,谦恭有礼,很得隋文帝的欢喜,最终使隋文帝废掉了太子杨勇,立他为储。但事实上,早在杨广20岁的时候,他就名满天下了,原因就是那场隋王朝的统一战争——灭陈战争。

  

公元589年,年仅20岁的杨广就被任命为兵马大元帅,率领50万大军平灭南方陈朝,这一战的政治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毕竟是统一天下的最后一战。而从难度上说,彼时隋朝兵强马壮,远非苟延残喘的南陈小朝廷可比,南征自然是摧枯拉朽。在这场战争里,杨广也第一次让世人认识了他,作为统帅,他制订了两路突破,直捣建康城的战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伤亡,而且隋军所到之处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缴获的财物也悉数上缴,南陈的府库更是“无所取”。

杨广本人更是以身作则,在军中身体力行,恭行简朴,灭陈之后他赏罚分明,杀掉了陈后主身边的佞臣,赢得了南方百姓的民心。这时期的杨广,活脱脱一个礼贤下士、勤政爱民的“好青年”,与他即位之后的形象,可谓天渊之别。

  

其实早在此以前,杨广就不止一次显露出他的才能。比如他精于诗词歌赋,且博览群书,谈论起国家大事来,连父亲杨坚都甚为惊讶。杨广13岁的时候,就被任命为太原总管,可见从那时候起,杨坚就对杨广悉心培养,希望他将来能成大器。

  

而在平定南陈之后,杨广又参与了隋朝的其他几件大事件。一是平定了江南高智慧的叛乱,且在叛乱平定后安抚地方,抚恤百姓;二是在扬州轻徭薄赋,平反冤案。坐镇扬州平乱的杨广,可谓一心扑在工作上,一连十几天衣不解甲,熬夜工作,白天指挥战斗,晚上打理民事,当地自南陈开始积累了数十年的积案,被他在一个月内全部处理完毕,结果“上下皆赞之”。公元590年,突厥大举犯边,杨广受命统军出征,他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在陕西延安一举击退突厥。如此人物,放在当时,着实是一个文武双全的青年才俊。

  

而在做人上,杨广继承了老爹杨坚的特点,格外会装。此时的杨坚一共有5子,分别是杨勇、杨广、杨俊、杨秀、杨谅,且5人都是杨坚的正房皇后独孤皇后所生。不管是立嫡还是立长,皇位本都与杨广无缘,但杨广很会讨爹妈欢心。而且杨坚的情况特殊,他是中国封建帝王里出名的“妻管严”,独孤皇后在世时,他只有独孤皇后一个妻子,而独孤皇后本人性格强硬,对“接班人”这样的大事,其实是起到决定作用的。

 

对老妈独孤皇后,杨广是竭力讨取她的欢心。要讨独孤皇后欢心,表孝顺送礼都没用,独孤皇后一生御夫极严,最在意的就是男人是否忠诚,对儿子也不例外,偏偏长子杨勇是个风流坯子,他对独孤皇后为他选的原配老婆极为冷淡,家中娶了几房妃子,自然令独孤皇后大恼。相反杨广却极会来事,他做皇子的时候,对外表现最多的就是与妻子萧氏的“相亲相爱”,处处对妻子体恤有加,大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之意,如此做派,自然讨得老妈欢心。其实杨广本人也好色,他也经常临幸王宫中的宫女,一旦怀孕就偷偷堕胎,不过终究是瞒过了老妈去。日久天长,独孤皇后对杨广器重有加,不断给杨坚吹枕边风,杨坚心灵的天平,就是这样倾斜过来的。

  

除了在爹妈面前会装,杨广在大臣和部下面前也很会装,比如当年率军北伐突厥时,部队缺粮,士兵没粮食吃,他主动断粮,当众不吃不喝,把士兵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南下平南陈时,他把自己的战马让给生病的将士骑,把自己的帐篷空出来给生病的士兵调养,一时间军心大振。隋文帝的近臣杨素、高绍、宇文述等人也与他交好,内外相互串通。

  

这里就要说说和杨广争夺太子位的杨勇。杨勇之所以最终被废,除了杨广会装外,其实他有两条犯了隋文帝杨坚夫妇的忌讳。

第一是杨勇信佛,且喜好奢华,对于厉行节俭的隋文帝来说,这可以说是顶风作案。

第二个忌讳,隋文帝本身就是一个性情内向阴沉之人,杨勇偏偏子不类父,性格率真且喜怒尽形于色,偶有争执,即容易和杨坚变脸,长此以往,父子关系日益冷淡。比如他曾在公元600年冬至接受百官朝贺,担心儿子抢班夺权的杨坚,心里犯了嘀咕。杨勇败亡的导火索,就是杨广就任扬州总管时,行前与独孤皇后辞行,母子涕泪交流,杨广更趁机说杨勇要害他,并散布谣言说杨勇的妃子是被杨勇毒死的。独孤皇后听后大怒说:“若此子登位,我儿恐无幸免。”至此杨勇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公元600年十月,杨坚正式下诏废杨勇太子位,改立杨广为太子。值得一提的是,杨广诬陷了杨勇这么多年,但一直到杨勇被废太子位,却无一言攻击弟弟杨广,史书上说杨勇“性宽厚”,诚非虚言。

隋王朝此时经过杨坚励精图治,已成盛世之相,最需要的就是一位守成之主,就如同汉高祖身后的文景二帝。而性格宽厚的杨勇,显然更符合这个条件的,无奈厚道人无好命,会装的杨广,继承了这笔遗产。

  

客观上说,杨广本人的能力,在当时也确实是杨坚5子中最出众的,有过战功,博学多才,且有治理地方的经验,更有一干重臣的拥戴,不管从哪个方面说,他似乎都是一个合格的接班人,那天下大乱的局面,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公元604年,隋文帝杨坚驾崩,杨广即位,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隋炀帝,当然,不是什么好名声。

  

有关隋炀帝在位时期的种种恶行,史书上不胜枚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3条:开大运河,征高句丽,数度巡游。

  

而细观这3项恶行,却不难发现,尽管事情的最后结果是闹得民怨沸腾,天下大乱,但3件事情的发生,本身却都有各自的道理。

  

先说开凿大运河。其实从隋朝建国以后,开凿运河就是国家的一项战略重点。

隋文帝在位的“开皇之治”时期,隋王朝就曾数次发动大规模的运河工程,在南方疏通了从建康到苏北的河道,在陕西疏通了渭水至长安的支流,甚至在甘肃河西地区,也曾多次修筑水利工程,河西地区在唐朝时期能够成为天下最富庶的州郡,底子就是隋朝时期打下来的。而说到大运河的开凿,早在隋文帝开皇十年,就有江南地方官请求开凿运河,以削减税粮运输成本。隋朝平定南陈后,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赋税激增,但是大量的赋税运送到北方,长途跋涉成本甚大,而按照隋朝的税法,百姓税粮的运送成本,即“损耗”,也是由百姓自身承担,在隋文帝时期,仅是江南地区的税粮,分摊到每个百姓身上,其要缴纳的“损耗”,竟然是赋税本身的9倍。而随着隋王朝不断拉拢突厥、吐谷浑等部族,赏赐日益增加,对于南方税粮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拓通南北交通要道,减少运输成本,成为自隋文帝时期开始持续10多年的呼声,在隋文帝在位的后10年,有关请求开凿运河的奏章,从中央到地方累积就有50多封,其中不乏高绍、杨素之类的重臣。可以说,在当时,开凿大运河,是一个举国上下的呼声,并非隋炀帝自己的心血来潮。

京杭大运河的整个施工设计,是由隋朝时期最著名的工程家宇文恺统筹规划的。宇文恺最初的计划,是以百姓分批服役的方式,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塘江5大河流,建立一条连接京杭的大运河。在宇文恺的最初设想里,这个浩大工程的每一个细节步骤,他都考虑得非常详细,比如他建议,不宜一次性调动太多民夫,而是由百姓分批分散服役,保证每年动用民夫总数不超过20万人,而且凡是参与劳役的民夫,都由国家出粮给予补贴。以当时隋王朝在南方的粮食储备,做到这一切是不困难的。宇文恺最早的工程设想,是计划11年全线贯通,但奏报送上去之后,隋炀帝却嫌慢,11年他都等不及,最后颁布下来,大运河工程的期限,被缩短到了7年,而粮食补贴也一概不准,又要马跑又不让马吃草,才是隋炀帝本身的性格。

  

结果,从公元605年开始,大隋王朝调动民夫110万,开始了这项声势浩大的工程,而且与宇文恺最早的循序渐进不同,隋王朝采取了同时开工的策略,即从中原到江南,5大水系的工程同时上马。同时开工固然进度快,但如此一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6省大部分百姓皆被征调,生产一下子陷入瘫痪,生产瘫痪税还不能少,该交的赋税照样要交。整个帝国举国之力,都花在了这项虽然利在千秋,却足够把隋王朝折腾到筋疲力尽的工程上。比如负责监工的河道官麻枯,被称为麻阎王,他滥用民力,以至于他的名字在中原农村都能止小儿啼哭。既要把活干完,还不让老百姓吃饭,外加横征暴敛,如此作为,老百姓自然苦不堪言。

  

到公元611年,这项纵贯南北的大工程全线完工,期间共调动民力200多万,6年的时间完成这样的工程,是人类古代工程历史上的奇迹,但奇迹的背后,却是中原百姓的斑斑血泪。仅就税赋而言,这6年里隋王朝在这6省的税赋,比隋文帝在位的时候缩减了许多,至于人民倾家荡产,流离失所,更是比比皆是。修是该修的,可这么个修法,任谁也受不了。

与修筑大运河同样遭到骂声的,是隋炀帝的三征高句丽,如果说开凿运河是滥用民力,那么征讨高句丽,更被后人骂做穷兵黩武。但是后人很少有人意识到一个问题,在当时,高句丽,是必须要打的。

  

我们可以把目光放在后世,代隋而立的唐王朝,对高句丽同样采取了强硬政策。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御驾亲征高句丽,一样遭到了失败,直到唐高宗李治时,方才以大兵平灭高句丽。与高句丽的战争,贯穿隋唐两个王朝的交界时期,甚至贯穿整个贞观之治和永徽之治。为什么两个不同的王朝,四代统治者,对于这个中国东北的小政权,却一样采取了坚决打压的政策?难道仅仅是为了炫耀武力,穷兵黩武?

  

要了解这个问题,先要看看高句丽是一个怎样的政权。

  

高句丽,地处中国东北以及朝鲜半岛,是一个从三国时代就存在的政权,这个政权向来与中原王朝时战时和,起初以游牧为主,后来转为半渔猎经济方式。在南北朝的末期,高句丽迅速壮大起来,到隋朝时期,高句丽人口已有500万,常备军多达50万,俨然已是辽东劲旅。事实上,隋朝在建国初期,对高句丽曾采取通好政策,但是最先挑衅的却是高句丽,他们觊觎隋朝辽西领土,在隋文帝在位时就曾发兵侵犯。为此,隋文帝曾经调遣30万大军北征,企图一举摧毁高句丽,却被高句丽击败。比起突厥这类游牧民族来,高句丽经济相对发达,处于半农耕状态,其国家政权组织严密,远非突厥这样松散的游牧民族能比,假以时日,必成中原王朝大敌。

  

隋炀帝登基之后,吐谷浑臣服,突厥接受了册封,唯独东部的高句丽,一直在不停地进犯,就在隋炀帝倾举国之力开凿大运河期间,高句丽在中国边境也不断有动作,一面遣使索取辽西领土,一面不停在隋朝边境攻杀。此外,他更与突厥汗国的不少部落结盟,互相呼应,骚扰隋朝边境,因此,通过一场战争重创高句丽,就是隋王朝维护边境安全的必然选择。

但是隋炀帝显然又犯了开凿大运河的毛病:操切。隋炀帝的目的不是重创,而是要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解决高句丽边患。因此在大运河工程接近尾声的公元610年,他调动百万民夫以及118万军队,发动了对高句丽的征伐战争。为了这场战争,他在山东蓬莱打造巨型战舰300艘,仅造船的民工,就有十分之三死于这场强制劳动。公元611年隋军出师,水陆并进,却不料遭遇顽强抵抗,虽然隋军前锋一度杀到高句丽都城平壤城下,却终因孤军深入而退军,隋炀帝本部的30万大军,回国的竟然只有2700人。随后的公元613年和614年,隋炀帝又两次出兵攻打高句丽,结果国内发生了民变,不得不草草收兵。

  

今人有“隋亡于高句丽”之说,主要是因为公元611年,因为抗拒征伐高句丽战争,山东农民王博起义,揭开了轰轰烈烈的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二征高句丽的时候,重臣杨玄感又率兵造反,从此天下大乱不可收拾。说到这个教训,后人总在说这场战争不能打,其实最重要的问题是:不是不能打,而是不能这么打。

  

后世许多人都忽略了一件事,以当时隋王朝的实力,是很难一下子灭掉高句丽的。这个半渔猎的国家政权不同于游牧民族,不可能通过一两次的毁灭性打击就臣服,即使是后来盛世的唐王朝,也是历经了两代君主的前赴后继,最终联合新罗,才将其彻底灭国。这个国家的坚韧程度和战争动员能力,远强于突厥、吐谷浑等政权,决不能以蕞尔小邦等闲视之。因此当时隋王朝最好的选择,是通过有限的战争打击其嚣张气焰,逐渐削弱,而不是一口吃个胖子。很显然,隋炀帝又做了一个错误选择。

  

至于他另一个让后人诟病的事情:四处巡游。从当时情况看,也不仅仅是为了炫耀威仪,此时中国天下一统,北方边患未除,发动巡游,可以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但此时国家元气大伤,百姓不堪其苦,偏偏隋炀帝又是一个讲面子的人,皇帝讲面子,下面大臣要面子,只能不要百姓的面子了。从开运河,打仗,到巡游,隋朝百姓连吃了3遍苦,国家折腾得奄奄一息,如此局面,不乱也难。


破乞


{隋文帝杨坚像}


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周建隋, 统一了全国,消除了边患,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之策,恢复了生产,发展了经济,天下承平,国力日渐强盛。从凶险复杂斗争漩涡中挣扎出来的杨坚,亲眼目睹过隋之前那些统治者的荒淫无耻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因此发自内心的痛恨奢侈靡费、荼毒百姓的恶劣行为。他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并身体力行,以节俭治国治家,而且用严刑峻法惩处那些贪污腐化的官吏们。

靠严厉的惩治往往无法彻底杜绝统治阶层的骄奢淫逸。隋文帝杨坚制定的律法,首先要面对并制约的是他自己的儿子们,因为这些皇子们倚仗皇家的权势,坏事做绝,比任何人危害都大。

史上唯一奉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

隋文帝杨坚的皇后独孤伽罗,是一个很厉害的女人,在驾驭丈夫、管教儿子、治理国家方面成就斐然。隋文帝对独孤皇后既敬又畏,事事征求她的意见,对其忍让三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隋王朝的国运兴衰,都与独孤皇后密切相关。

独孤皇后御夫有道,最让人惊叹的表现是,她竟然让身为皇帝的丈夫杨坚终身坚守一夫一妻制的原则,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后宫奇迹。《隋书》记载,独孤伽罗是北周权臣(鲜卑裔,关陇军事贵族集团成员)独孤信的七女儿。她14岁就嫁给了杨坚,婚后夫唱妇随,恩爱非常,还共同起誓“无异生之子”,也就是说,杨坚所有的儿女,都必须是独孤氏所生。杨坚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他共育有五儿五女,全都是独孤氏一人生育。这在古代上流社会极为罕见 ,特别是有权势的贵族男子,妻妾成群是常态,而且杨坚后来做了一言九鼎的皇帝,后宫里美人成群,仍旧独宠独孤皇后一人,夫妻“生同裘,死同穴”,这就几乎就是绝无仅有的孤例了。

太子杨勇宽厚仁慈,却喜新厌旧,犯了独孤皇后一夫一妻制之大忌

独孤皇后不仅能驾驭丈夫,还能严格管教、约束儿子,尤其成功地操控了大隋太子废立之事,影响了隋朝甚至中国历史的走向。

{隋炀帝杨广像}


史载,独孤皇后和隋文帝共有五个儿子,隋文帝刚登基称帝,就立长子杨勇为太子。杨勇宽厚仁孝,儒雅谦恭,符合守成之君的要求,隋文帝对他寄予了厚望。然而,杨勇却嫌太子妃元氏性格过于拘谨,喜欢活泼开朗,俏丽动人,善解人意的云昭训。元妃是太子杨勇的发妻。太子却喜欢小妾,嫌弃妻子,这不是公然违背独孤皇后秉持的一夫一妻原则吗?独孤皇后知道实情后,内心对太子很是不满。

太子杨勇将一副好牌全部打烂

史载,杨勇文质彬彬,宽仁厚道,但毕竟出生于豪阔之家,因此喜欢奢华的生活方式,刚开始,杨坚只是好言相劝。某年冬至,文武大臣们都到太子东宫拜见杨勇,杨勇居然忘记了父亲的劝诫,命乐队大吹大擂,还接受官员们献上的珍贵礼物。隋文帝、独孤皇后知道后,心里十分不爽。

不久,恰好独孤皇后替太子选的元妃突患重病,只挨了一天就死了。独孤皇后对杨勇因妾嫌妻本就十分不满,见元妃突然暴亡,便怀疑是杨勇下毒害死了元妃,于是与太子的矛盾更加尖锐复杂起来,此后便不断在隋文帝面前数落大儿子的不是。

杨广篡位,靠的是精湛演技

太子杨勇地位岌岌可危仍浑然不觉。这一切,都落在次子杨广的眼里。史载,杨广“性雄毅,美风姿,有大略”。他曾经率军南征北战,东攻西伐,为大隋的建立立下了卓著功勋,因此早就觊觎着储君的座位,想使阴招促使父皇废黜太子,改立自己做接班人。

晋王杨广是一个工于心计、招数诡谲的阴谋家。在骄奢淫逸方面,他比自己的兄弟们毫不逊色,但他更善于伪装,知道现在还没到彻底放浪形骸的时候,于是把自己包装成一个生活节俭、不喜声色的“鲁男子” ,来博得隋文帝、独孤皇后的信任,最终让父母“腾笼换鸟”,由自己取代太子杨勇。

于是,一有机会,杨广便在文帝面前表现自己的节俭与仁孝。他听说文帝要到自己的晋王府来,便把一大群年轻貌美的姬妾统统关在后院。隋文帝到后,杨广命几个穿着破衣烂衫,相貌平平的女子给他端茶倒水。他故意在客厅里摆放几件琴瑟鼓乐,可那些乐器上却蒙了厚厚一层灰,有些还断了好几根丝弦,一看便知许久都没动过了。二皇子生活简朴,不喜声色,怎不叫叫老爹看在眼里,喜上心头?

{杨素像}


过了几日,有人向文帝禀报:晋王杨广带军士出猎,突然下起了暴雨,随从们给他遮上油布衣挡雨,可杨广大声呵斥道:“大家都在淋雨,我怎能穿这雨衣”?自始至终,他陪军士们淋着大雨,不愿搞特殊。隋文帝听后大受感动,心里的天枰更加倾向于二儿子杨广那头了。

搞定了父皇,再在母后面前下足功夫,母子二人结成了“倒太子联盟”

杨广心里很清楚,隋文帝在宫里最听皇后的话,于是便在独孤皇后面前下足了功夫。他假装只爱晋王妃一人,迅速博取了独孤皇后的好感。史载,有一次他要回扬州,辞别母后的时候,本来母子二人聊的好好的,他突然抽抽搭搭,涕泗横流。独孤皇后追问缘由,他才说太子杨勇要谋害自己,只怕今后不能再见到母后了。独孤皇后闻言大怒。她关照杨广,此后决不要再踏入太子东宫一步,没有自己的亲笔信,也别回京师。杨广只用一计,轻易就和母后结成了“反太子联盟”。

回扬州后,杨广紧锣密鼓地与朝中权臣联络,特别是用高官厚禄做诱饵,拉拢了隋文帝最宠信、也最具权势的越国公杨素。一场改换太子的阴谋活动就此开始了。

为废黜掉太子杨勇,杨广不择手段,可谓机关算尽

杨广撺掇杨素在隋文帝面前挑起他对太子杨勇的不满。有一天,隋文帝派杨素去东宫探望太子,老谋深算的杨素到东宫大门口时,故意拖延不进,太子杨勇被晾在宫里,左等右等不见越国公进来,后来等得失去了耐心,大发雷霆。

杨素故意激怒太子,回去后却对文帝说:“老臣去东宫,见太子正大发脾气,对陛下出不敬之语,似乎积怨甚深,陛下须多加防范”。隋文帝本来就对太子有成见,听杨素如此说,就派人去监视太子。

杨广见时机成熟,就用重金收买了太子的心腹姬威,唆使他诬告太子找巫者卜卦,说皇上一年内必亡,太子很快就要熬出头继位称帝后了。隋文帝信以为真,伤心落泪,命杨素拘捕太子,严加讯问。杨素回禀文帝,说太子已经疯癫。就这样,隋文帝终于下诏宣布废黜杨勇太子之位,贬为庶人,改立杨广为太子。

隋炀帝杨广是一位性格复杂的历史人物, 其功过是非,至今仍无法盖棺定论

其实,杨广才是那迫不及待想当皇帝之人。他在太子位上苦苦熬了四年,终于等到隋文帝病重顷危。阳光立刻露出本来面目,写信给杨素商量文帝后事。谁知杨素回信被粗心的信使送错了地方,递到了隋文帝的手上。

隋文帝本已病入膏肓,见信后气的须眉倒竖, 又听说杨广调戏自己的爱妃陈氏 ,气得拍床大骂 道:“这畜生怎能当此大任,独孤误我大事也《资治通鉴》” !他立即命亲信大臣写诏书重新将废太子杨勇扶正。

千秋功罪,孰能予以评说?!

但事情已经到了这般田地 ,早已由不得隋文帝了。杨广联合杨素捕杀了给文帝起草诏书的大臣,将禁卫军全部换成自己的人,把守住皇宫的各个出入口。

当天夜里,幽深的后宫里全是杨广的亲信。夜半时分,负责看护隋文帝的杨广心腹张衡急匆匆走出大殿,大声呵斥内监、宫娥们:“皇上早已驾崩,尔等为何不及早禀报” ?宫人们无不大惊失色,但见张衡杀气腾腾的凶样,谁也不敢出声。

之后,杨广假传文帝遗诏,将兄长杨勇处死,然后正式登基称帝。

隋文帝的死亡缘由和过程在历史上一直存有争议,但杨广绝非文帝、独孤后心目中那个节俭孝顺的最佳太子人选,这已经昭然若揭。隋炀帝杨广是个毁誉参半的历史人物。他做皇帝后,也算雄才大略,智虑过人,建立了不凡的功绩,但也耗尽民力,穷兵黩武,好大喜功,只用了短短14年的时间,就彻底葬送了大隋的锦绣河山,自己也被臣下弑杀,还落得个“炀帝”的不祥谥号,成为中国历史上暴君的“典范”。

不过,当年独孤皇后和隋文帝决定废掉太子杨勇,改立晋王杨广时,杨勇确实存在生活奢侈腐化,行为乖张等诸多问题,而杨广则文治武功均可圈可点,拥趸无数,好评如潮。仅以当时的情况论,独孤皇后、隋文帝改立杨广为储,似乎也没有什么大问题。等杨广撕掉伪装,暴露出本来面目时,独孤皇后坟土已干。也就是说,后来发生的一切,也即整个隋王朝的命运走势,也不能全部由独孤皇后负责。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铁马冰河wu


并非隋文帝不选择太子杨勇为继承人,而是杨勇斗不过弟弟杨广,没有把持住太子之位。

太子杨勇

杨勇(?-604年),字睍地伐,父亲杨坚还未正式专权北周时,杨勇就因祖父杨忠的功勋被封为博安侯,杨坚当上宰相后,专权北周,杨勇则被立为世子,拜大将军、左司卫,封长宁郡公。公元580年,又被杨坚任命为洛州总管、东京小冢宰 ,总领统管北齐之地。而后被召还京师上柱国、大司马,领内史御正,管理宫禁防卫。

公元581年,北周静帝公开宣布禅让,杨坚夺权篡位,建立大隋,随后册封世子杨勇为太子,参与军国决断。而此时的杨广则是晋王,官拜柱国、并州总管。所以,前期杨勇是父亲重点栽培的,但是奈何在权谋上不及同母弟弟杨广。

此时太子参与朝政,晋王杨广参与灭陈之战,此时的态势犹如后来的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是哥哥参与朝政,弟弟在外征战建立功勋,在朝廷中颇有声誉的都是弟弟。在杨广建功立业之后,得到朝中大多数人的支持,杨广遂生争储之意,兄弟阋墙。

公元588年,隋朝开始兴兵伐陈,杨广为主将,实际是个挂名的统帅,实际统治全军的则是高颎、贺若弼和韩擒虎等主将,其实杨广则是去镀个金而已,而后陈国旧地发生叛乱,杨广在这场江南叛乱之中屡立战功,此时的杨坚重点让杨广去跟随隋朝将领就是培养其军事能力,让杨勇参与军国决断就是锻炼其处理政事的能力。所以此时的杨坚是希望杨勇成为一位好皇帝,希望杨广成为一个贤王,守卫隋朝的天下。但是外出镀金的杨广,也生出夺权的野心。

太子杨勇与杨坚爆发矛盾,杨广乘机投其所好

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杨勇被立为太子,至开皇二十年被废,杨勇足足当了二十年的太子。而晚年的杨坚,生性猜疑,许多跟随杨坚打天下的功勋旧臣被诛杀,就连自己的儿子也没有放过,在废太子之前,杨坚的第三子秦王杨俊就被罢免官职,遭受软禁。

此时的太子也颇受隋文帝的猜忌,一年冬天,百官去东宫朝见太子杨勇,当即就被隋文帝认为太子违反礼制,百官见太子只能称为贺,不能称为朝见,下旨指责太子。而且隋文帝下旨选派宫中武力强者选为自己的侍卫,宰相高颎便进谏言明这样做使太子东宫的安全就更弱一点。但是隋文帝一点也不顾及君臣之谊、父子之谊,当即指责高颎这样为太子说话就是因为高颎的儿子是杨勇的女婿才这样为太子说话。从这几件事就可以说明,杨勇在杨坚的地位已然下降,完全不顾及太子在朝中的地位及形象,此时太子未废,只说明了隋文帝已然在寻找太子人选了,杨勇在其心中已然形同虚设,而杨勇还无动于衷,不作出行动。

隋文帝与独孤皇后的感情也特别好,独孤皇后也更钟情于专情的人。太子杨勇有一爱妾名叫云昭训,杨勇对其十分宠爱,但是独孤皇后不喜欢云昭训太过于娇媚,杨勇的正妻元妃是独孤皇后亲自为杨勇选的太子妃,但是元妃不得宠爱,抑郁成疾,不久病死。杨勇立即让云昭训主持太子宫。

这让独孤皇后认定是杨勇与云昭训二人害死了元妃,更加讨厌杨勇,杨广见此情形,将自己的姬妾全部藏起来,且只与自己的正妻萧妃厮守,这让独孤皇后相当满意,开始向隋文帝建议废掉太子杨勇,立晋王杨广为太子,但是杨坚还是准备给太子杨勇一次机会,派越国公杨素前去观察杨勇行为。这杨素一直是杨广的忠实支持者,所以,杨素一到东宫,便故意激怒太子,使太子说了许多怨言,这怨言一传到杨坚耳中,彻底对杨勇死了心,与公元600年废掉太子杨勇,立杨广为太子。

杨勇被废后,希望见自己父亲一面,但是由于杨广的百般阻挠,没有见成,无奈爬上宫廷之外的树上,高声呼喊自己的父亲,企图见杨坚一面,反被杨广诬陷失了心智,全无皇室宗亲脸面,至此被圈禁,到死都无法见自己父亲一面。

后人在评论此事时,认为太子杨勇性格随和宽仁,不及杨广诡计多端,苦于无贤臣辅佐。太子不能即位,隋文帝亦有罪愆,当初为了稳定皇帝位子,不许百官与太子过多接触,怕太子一派势力做大,但是却放任百官与杨广的交往,导致杨广成为争储之人,而后在朝臣的支持下,获得太子之位。在最后以武力逼宫夺得皇帝大位。

浮人语

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昙花一现的时代,隋炀帝也成了千古暴君。但是浮人并不这么认为,王朝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应当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政治必须宽和,不应该大兴土木和对外连年征战。这样不利于一个新生王朝的长远发展,所以隋炀帝只是做了超过了帝国负重的事情,导致形势不可收拾,隋朝迅速灭亡。

而太子杨勇为人宽和,虽神勇不及隋文帝,但是经过能臣辅佐还是可以继承帝位,保证隋朝的正常发展,毕竟隋朝制定的制度多为后世沿用,其政治制度的进步值得我们肯定。


海浮人


隋文帝算得上中国古代一流的开国明君,那么他为何不按惯例立长子杨勇,反而立次子杨广呢?

难道是他糊涂了吗?还是被杨广欺骗了?下面来分析下原因。

一、妒忌的独孤皇后

《隋唐五代史》记载:隋高祖五男:曰房陵王勇,曰晋王广,曰秦王俊,曰蜀王秀,初封越王。曰汉王谅,皆文献皇后独孤氏所生。

我们看到兄弟五人都是独孤皇后所生,所以都是嫡子,在出身方面都在一个起跑线上。

虽说是一母所生,但是独孤皇后却对太子杨勇很不喜欢。

什么原因呢?

太子勇之废,史家归咎于独孤后。云:后性妒忌。后宫莫敢进御。见诸王及朝士有妾孕者,必劝上斥之。

原来独孤皇后这个人性情妒忌,最看不得男人不专一,极力地维护一夫一妻制,隋文帝更是只有她一个妻子。朝臣中有小妾怀孕的,她都会向隋文帝控诉,希望隋文帝能申斥这些渣大臣们。可见,独孤皇后的妒忌心之重。

而太子杨勇恰恰就犯在了这一点上。杨勇这个人率性多情,有很多宠妃,尤其喜欢昭训云氏。太子妃元氏得不到宠爱,心情郁闷,心疾复发去世了。独孤皇后怀疑太子妃的死是杨勇做了手脚,于是就十分厌恶且责备大儿子。自此,独孤皇后就有了废太子之意。

可能有人会觉得独孤皇后说的算吗?告诉你她说话真的好使,你以为隋文帝为什么终生之娶独孤皇后一妻?历史上的独孤皇后是一位才识卓越,品行高洁的奇女子。而且她还和杨坚共同度过了最艰难的朝争岁月,杨坚对她既深爱又欣赏。夫妻二人伉俪情深,杨坚在国事上也多听独孤皇后的意见,时人并称其为“二圣”。因而说独孤皇后的意见至关重要。

二、优秀的杨广

而古代传承都是讲究立长为先,这样相对平稳。除了三两种特殊情况:一是长子亡故了;二是其他儿子比长子优秀太多了。杨广就属于第二种情况。

《隋书》记载:炀皇帝,讳广,一名英,小字阿摐,高祖第二子也。母曰文献独孤皇后。少敏慧,高祖及后于诸子中特所钟爱。在周,以高祖勋,封雁门郡公。开皇元年,立为晋王,拜柱国、并州总管,时年十三。寻授武卫大将军,进位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大将军如故。高祖令项城公韶、安道公李彻辅导之。上好学,善属文,沉深严重,朝野属望。

我们不难看到正史对杨广的评价非常高。从小机敏聪慧,隋文帝和独孤皇后最喜欢他。成年后又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文武全才,好学,文采还好,在朝野中的声望很高。相比之下太子杨勇就只有一个宽厚仁善,根本不够看。

综上所述,隋文帝选杨广本身并无失误,理当如此。只是他没想到杨广后来在国事上总是急功近利,最终酿成大乱。


清山雅舍


隋朝的第二位皇帝原本不该是杨广,而是其大哥杨勇。太子杨勇是一个心地善良,性情敦厚的人。而杨广却是一个心思缜密,城府颇深的人。这样的人一旦有了谋反之心,其实是挺可怕的。杨广下定决心要夺取太子之位后,就开启了伪装自己的道路,而且是越走越远。总之坚持的原则就是杨勇如果哪方面表现的不好,杨广就在那方面表现突出。杨坚越是喜欢什么,杨广就越表现出我擅长什么。比如杨坚喜欢艰苦朴素,杨广就穿得破破烂烂,衣服上的补丁是缝了又补,补了又缝。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杨广还遣散了自己的小老婆们,唯一留下的大老婆也被杨广打扮的简朴至极。演技非凡的杨广最终获得了杨坚的认可,杨坚废掉了杨勇,杨广如愿以偿的获得了太子之位,并在杨坚死后当上了隋朝第二位皇帝。



可惜一切都是装出来的,登上帝位之后的杨广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狂热,开始放飞了自己。杨广登基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动用了上百万人建造洛阳,而此时杨广才刚刚办完父皇杨坚的丧事。仅仅四天之后,杨广又下诏开凿连接黄河和淮河的通济渠,打通从洛阳到江都的河运。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据说为了赶进度,无数劳工因为日日夜夜泡在水里,肚子以下都生了蛆。如此令人发指之事确实不可以被原谅。



杨广最初的谥号并不是“炀”,他最初的谥号是“明”皇帝,庙号世祖。可惜这两个体面的称号都是由洛阳留守政权所给出的。而唐王朝给出杨广的谥号是为“炀”,从此杨广便被称为隋炀帝。



《谥法》的记载,“炀”的意思有三种:好内远礼,去礼远众,逆天虐民。有前两条的就是昏,有后一条的则是暴。根据后世的描述演绎和普遍看法,杨广大约是兼而有之,既昏又暴。这个谥号恐怕也是中国历史之最,甚至可以说是最差的。



历史往往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成功者给予失败者的,无论是好是坏,你都必须接受。自古以来,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况且成功者为了证明其造反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总是要把前朝亡国之君说的一文不值。如此说来,李渊赐给杨广的隋炀帝谥号也算无可厚非。只不过跟其他末代君王的谥号相比,杨广的隋炀帝确实有些重了。也许历史上可以和隋炀帝相提并论,一起“媲美”的也只有夏桀和殷纣了。



杨广固然不是一位好的君王,但如果仅仅因为建造洛阳和修建京杭大运河的事情,就归结于杨广是一个昏庸无道,残酷暴戾的君主,那焚书坑儒的秦始皇又何来资格被称为千古一帝,建国就诛杀了大批功臣的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岂岂非和杨广也是“一丘之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事实上上,营建洛阳和开通运河,都是当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做过和想做的事,而且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动荡和分裂后,真正的中华皇帝都会打通南北,这也正是隋炀帝之所想,为此他不惜东都和运河双管齐下,结果是为民族建立了千秋功业,为自己留下了万古骂名。



隋朝,这个短命王朝虽然只存在了短短三十八年,相对于三千多年的中华史,可谓弹指一瞬,白驹过隙。然而这个短命王朝完成的工作量却相当于其他朝代的数倍,他留下的物质遗产,文化遗产和政治遗产,比如大运河科举制和三朝六部制,则直到明清两代都要都让人受用无穷,这样的王朝难道可以小看?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隋炀帝如果在游玩之余能兼顾国事,隋朝又岂会灭亡的那么快?“好头颅,谁当斫之?”如果隋炀帝知道隋朝即将毁于自己的手里,不知道还能不能潇洒的说出这番豪言壮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