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3 川航3U8633航班为什么能创造奇迹?看完《中国机长》,你就懂了

坦白说,在去年“5.14”川航事件之前,一提到飞机,立刻浮现在我脑海里的,就是漂亮的空姐以及关于她们的各种乱七八糟的八卦。

这么说吧,作为一个普通直男,在此之前,我仅有的一点航空“知识”就是,空姐一般长得很漂亮,她们的私生活貌似很有话题性。

社交网络上也乐于讨论空姐空少的私生活,以及空姐的品行……人们对那些自己不了解的漂亮姑娘,充满了好奇,有时,甚至不乏个人色彩的诋毁和恶意。可是 对于那些真正掌控飞机的人,以及他们具体如何操纵飞机,缺乏关注和兴趣。


川航3U8633航班为什么能创造奇迹?看完《中国机长》,你就懂了


这种情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稍稍有所改观的呢?就我自己而言,是从“5.14”川航事件后。在那一天,刘传健带领着川航3U8633航班的所有机组成员创造了航空史上的一个奇迹:在飞机挡风玻璃破裂的情况下,克服零下40度的低温,克服恶劣的天气,成功备降成都,将机上119名乘客安全带回了地面。一时间,刘传健成为了航空英雄,话题人物。于是,机长这个职业才走向了聚光灯下。

但作为一个普通网民,其实经过这次事件,也仅仅只是知道刘传健创造了一个航空奇迹,做成了一件几乎不太可能做到的事。但具体他是怎么做到的,他们当天在飞机上经历了什么,吃瓜群众其实并不能通过新闻的只言片语知道。

这就是我们关注《中国机长》的原因,结果我们是知道了的,所以我们期待能看到细节,期待通过这个故事,真正了解刘传健究竟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川航3U8633航班为什么能创造奇迹?看完《中国机长》,你就懂了


《中国机长》对川航3U8633航班事件的还原,可以说是非常详尽了。

影片没有玩什么高深的叙事技巧,而是选择了顺叙的手法,按照时间线去讲整个事件。这么做的优点是,很容易把观众代入电影所设置的那个情境中,观众可以跟着电影去旁观这一天,亲眼“目睹”空难发生的全过程,见证事件的发生,发展,陷入绝境以及大家的死里逃生。这可以说,是非常震撼和刺激的。

也正因为采用顺叙叙事,《中国机长》在前半部分,事无巨细地展现了航空人的工作细节,这也是普通观众平常难得一见的幕后故事。

比如在起飞之前,为了确保安全,会有一堆繁琐的检查要进行,空姐们检查完了,乘务长要找机长签字确认,机组会由内及外确认飞机的状态,并时刻和地面保持联系。这些细节,一方面可以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更多人了解航空人的工作内容,打破某些不该有的偏见。

就像影片的前半段,就有乘客对空姐发难说:“你不就是端茶倒水的?“

空姐们只是端茶倒水的“高级服务员”吗?不是,除此之外,她们在关键时刻,可能还会凭借自己的专业技能,救乘客的命。


川航3U8633航班为什么能创造奇迹?看完《中国机长》,你就懂了


导演对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的塑造,非常简洁明了。

影片开头部分,只一段机组人员在餐厅就餐的戏,就把人物塑造得立体起来了。

张涵予饰演的机长少言寡语,别人都在边吃饭边开玩笑,他却埋头专心致志地吃饭,从而可以知道,这个机长比较严肃,不苟言笑,而这样的人做事会比较守规则;不太容易受环境影响。


川航3U8633航班为什么能创造奇迹?看完《中国机长》,你就懂了


欧豪饰演的副驾驶徐奕辰是个刚开始飞的年轻人,戴着墨镜,斜插着兜,看起来有点痞气。吃饭的时候,都不忘记跟漂亮空姐献殷勤。而除了副机长梁栋,无论是机长,还是空姐,一开始并不太喜欢他。这从他给机长连续打两次招呼,机长懒得搭理他就可以看出来。


川航3U8633航班为什么能创造奇迹?看完《中国机长》,你就懂了


前半段之所以着力去塑造人物,其实是为了和后半段做对比,从影片前半段可以看出,三个驾驶飞机的男人中,除了机长,剩下两个,都不是啥“正经人”。

可是呢,当飞机出现故障,挡风玻璃出现破裂时,他们都像是变了一个人。

徐奕辰不再嬉皮笑脸,而是迅速遵照机长的指令,向地面汇报了情况,并做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可是情况却急转直下,挡风玻璃瞬间破碎,徐奕辰在气流的作用下,半个身子都被拉向了机舱之外。这个细节也是高度还原了川航事件的,机长刘传健在采访中有提到,挡风玻璃破碎后,副驾驶有半截身子露在了机舱外,他试图拽副驾驶的裤子,把他拖回座位上,但风力太强,根本没有作用,于是他只好开始操作飞机。


川航3U8633航班为什么能创造奇迹?看完《中国机长》,你就懂了


飞机出现故障前,梁栋本来在客舱和美女搭讪,可是当挡风玻璃破裂,飞机产生震荡,他迅速直觉到出了问题,立刻离开,回到了驾驶舱,一边协助联系地面,一边揉搓机长的肩膀,用最原始的办法,帮他保持体温。

无论空难发生前,他们是怎样的人,但空难发生时,他们都变成了专业的航空人,用自己的技能去解决眼前的困难。

《中国机长》最刺激紧张的部分,就是从挡风玻璃破裂开始的,玻璃破裂后,飞机迅速与地面失去了联系,机组人员,不仅面对着飞机的失控,更面对着乘客的失序。驾驶舱里,机长刘长健在竭尽全力掌控飞机,寻找正确的返航路线,而乘务员们,也在努力平复着乘客的情绪。

印象深刻的是,飞机失控后,袁泉饰演的毕楠的眼中其实也充满了恐惧,她蜷缩在乘务舱,甚至身体在发抖。可是当有乘客起来闹事儿时,她却站了出来,告诉他们:“我们是专业的,我们需要你们的信任。”

作为一个人,她也怕死,也怕回不去,但是作为一个乘务长,她又是坚强果敢的。


川航3U8633航班为什么能创造奇迹?看完《中国机长》,你就懂了


专业,没错。看《中国机长》之后,我有一个很深的感悟,那就是在任何行业,专业都太重要了。那些足够专业的人,有时候就是可以救人于绝境的上帝之手。

刘长健能最终带着一百多人成功返航,不是凭借心中“我要把119人带回地面的信念”,而是凭借他的冷静和专业。

在此之前,他曾是空军飞行员,而转业成为民航飞行员之后,光是西藏这条线,他就飞了上百次,漫长的飞行生涯中,他积累了足够的经验,所以他可以在遭遇状况后迅速判断该备降成都,在遇到积雨云后又在空中绕了个圈,等到积雨云的形态发生变化后再钻进去。如果没有专业判断和操作,等待我们的,只会是个悲剧。

在看《中国机长》前,看到有不少人拿这部电影和《萨利机长》比较,我也抽空看了遍《萨利机长》。巧合的是,这两部电影给了我相同的感受——这两个航空奇迹,都是因为机长够专业,够冷静。奇迹,往往都是那些专业的人创造的。


川航3U8633航班为什么能创造奇迹?看完《中国机长》,你就懂了


当然,专业之外的一些相关积累,在关键时刻对解决问题也大有裨益,比如我一直不明白《中国机长》原型为什么能在高空低温状况下还能操控飞机,冷静处置,但是看了《中国机长》中张涵予扮演的刘长健那一段洗冷水澡的戏后,突然就明白了。常年洗冷水澡,不仅可以锻炼意志,更可以锻炼一个人的耐寒能力吧!

另外,我看到不少人拿《中国机长》和《萨利机长》,去看《中国机长》之前,我也看了遍《萨利机长》。我的感受是,拿这两部电影对比,很不公平。

尽管两部电影都改编自真实事件,但侧重点就有所不同,《萨利机长》在于展现美国的航空监管部门对一个航空英雄的质疑,以及萨利机长对整个迫降过程的反思。事实上,就是一群非专业人事对专业人事围追堵截,鸡蛋里挑骨头,最终被专业打败的故事。

而《中国机长》则侧重于还原事件的细节,让观众了解整个事件的细节。

两部电影都是值得一看的电影,而两部电影一个共通的地方是,它们都强调了专业的重要性。它们另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塑造了航空英雄,将我们的目光,从空姐的身上,拉到了那些英雄身上。

最后,我想说,相比《萨利机长》中航空管理局的咄咄逼人,我更喜欢《中国机长》中朱亚文饰演的航管处的人的态度,他走进机舱看了一圈后,对刘长健说:“你太牛了”!

你太牛了!敬畏生命,敬畏职业,他配得上这样的赞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