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道教上清派与藏象学脱离不开的关系,让内炼与中医结合发展

上清派作为道家修行内外转化时期的一个重要门派,不但承接了太清派的理论,奠定了后世三洞四辅的道家格局基础,同时将天人合一的思想融会贯通,创造出了自身独有的一整套丹道理论与体系。并且与藏象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道教上清派与藏象学脱离不开的关系,让内炼与中医结合发展


藏象学说是关于人体脏器于阴阳五行形象化的学说。比如:肝有病了,要考虑肾;因为肝的象是木,肾的象是水,而水生木。那么这样的中医学说又与上清派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上清派是道教的一个重要流派。该派主要以存思、守神、行气、 服食为主要修炼手段,本质上来说就是盗取天地万物的“生机”与发觉培育自己的“先天一气”,从而培育出真我,与大道合二为一,返回先天境界的过程。而这种盗取生机以求内养的方式,自然也就离不开藏象,所以上清派可说对道学及中医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教上清派与藏象学脱离不开的关系,让内炼与中医结合发展


何谓藏象?明代张景岳认为象是形象之义,脏腑居于内而形见于外,所以叫藏象。故“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 所反映的内在本质,二者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因此,藏象实质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内外环境的系统联系。


而藏象学就是讨论五脏的功能、特性及其功能外在征象为主要内容。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比起中医学的人体生理学,其内涵更为丰富。而上清派在炼养术范畴认为炼形易质应以五脏为核心,正应对了藏象学。


如上清派经典《黄庭经》、《真诰》都记载了丰富的上清派存思之法,且主要以存思五脏之神为主,有不少关于五脏包括五脏神灵形色、生理功能等方面的描述。其中《黄庭内景经》还分篇章对心、肺、肝、肾、脾、胆五脏一腑都有讨论。


道教上清派与藏象学脱离不开的关系,让内炼与中医结合发展


上清派之所以重视五脏在炼养术中的重要作用,有其理论依据。五脏是人体组织器官的核心,周身之气、血、津、液、 经络都以五脏为中心,五脏安和,人即不病。上清派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大力推崇五脏炼养术。


而《真诰》中,则更多针对五脏炼养的方法是存思和行气。其实存思法,所存的对象皆为“人体身神”。所谓“身神”是道教对于人体结构与内部组织的一种十分独特的看法,在道教养生与医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修道之士试图通过对身神的存思内观,以达强身健体、治病祛疾,乃至长生不老的目的。


具体的方法主要有几种,首先是意守黄庭。《黄庭外景经》说:“黄庭中人衣朱衣,关元茂籥阖两扉,幽阙侠之高巍巍,丹田之中精气微。”即以心神注守黄庭,心色本赤,故曰衣朱衣;闭口屈舌,冥目内视,即为阖扉。内炼家以意守黄庭,积精累气为基本功夫。


道教上清派与藏象学脱离不开的关系,让内炼与中医结合发展


《上清大洞真经》曰:“谨请命门下一黄庭元王始明精,字符阳昌,常守兆两胯之间,车轴之户死炁之门,使兆百血凝结,神炁不散,拔出地户,超度八难。真思命门下一黄庭元王始明精真炁,月光之色,罩于顶上。默微咒曰:下一真元王,号曰始明精,三皇把符命,金契度仙庭,上招景中炁,炁布灌我形,羽车曜云罗,令我升上清。次思月光从兆泥丸中入,兆乃口吸神云,咽津三过,结作三神,一神状如月帝,黄衮冕,二神亦黄衣,侍立,下入绛宫;下真元王下入大肠,出悬于空中,二神入两膀胱,穿两腿髓内,下至涌泉穴,出两脚根,二神各负半月,倒上合于虚中元王,上充腰间车轴之户,合为圆月,月形无穷,映了身形,顺时吐息。”


与《黄庭外景经》不同,《黄庭内景经》更为精微,是将五脏六腑分属上中下三部,每部八种器官,即所谓“八景二十四真”;又各赋予每一种身神的名称、形象,指出其在体内相应之关窍地位,逐一阐述其功用与炼养方法,使人知所守而身体力行。所谓“治生之道了不烦,但修洞玄与玉篇,兼行行中八景神,二十四真出自然。”


道教上清派与藏象学脱离不开的关系,让内炼与中医结合发展


综上而言,魏晋时期的上清派道教在炼养术上重视以脏腑为本,吸纳了中医藏象学说的内容,以具体的养生修炼印证了藏象学说的深刻内涵。这不仅对后世道教的发展影响深远,也对中医藏象学说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