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塘廈:工業強鎮再展雄心

<table> 塘廈:工業強鎮再展雄心

塘廈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質,為承接深圳外溢優質資源創造條件。南方日報記者 孫俊傑 通訊員 塘宣 攝

/<table><table> 塘廈:工業強鎮再展雄心

塘廈正加強市鎮統籌聯動進行高水平規劃,努力打造成全市未來交通重要樞紐和新的增長極。南方日報記者 孫俊傑 通訊員 塘宣 攝

/<table>

當2020年的時光列車駛來的時候,回望剛剛過去的2019年,塘廈鎮在自身發展軌道上留下了厚重的印跡,也找到了未來的發展方向。從去年初提出打造“東莞東南臨深片區中心、粵港澳大灣區深莞融合發展的示範區、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的集聚地”等新定位,到在“三區”疊加的歷史性機遇下致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塘廈正將通向光明大道的“密鑰”,緊緊攥在自己手中。

作為東莞臨深鎮街,塘廈正敞開接受深圳優質資源外溢。深圳發達的經濟以及優越的環境、高素質的人才,都是塘廈可以借力的“東風”。塘廈既要學習,又要追趕,全方位提升公共配套水平,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推動城市品質“更上一層樓”。

塘廈鎮未來可期。獨特的區位優勢讓它自帶“流量”,深莞融合的前沿位置讓其深度融入深圳科技產業體系,加上產業配套能力既全又強的優勢,可以全方位強化與深圳的科技產業對接。通過近年來“拓空間、優環境”的努力,塘廈正全力打通“任督二脈”,朝著美好目標闊步前進。

●採寫:南方日報記者 朱晉 策劃:黃少宏

致力創新驅動

打造科技成果轉換集聚地

2019年,塘廈鎮無疑迎來創新的高光時刻。從年初擲地有聲提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的集聚地”,到年中的簽約、對接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和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等科研院所,再到年末重大科技產業平臺陸續啟動,全年興奮點不斷,讓人看到這座老牌工業強鎮的新雄心。

得益於工業先發優勢,塘廈鎮目前已經形成了較為雄厚的製造業集群,科技創新能力、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等指標都位居全市前列,創新發展具有良好的基礎。但同時,塘廈鎮也面臨著大型科技創新載體短缺、龍頭型科技創新企業數量不足、城市發展空間瓶頸日益突出等短板制約。

2018年,塘廈鎮GDP成功跨越400億元,其中電子信息產業已成為該鎮的第一支柱產業和先導性產業,但受長期加工貿易思維影響,塘廈鎮電子信息產業主要集中在製造環節,產業鏈前端的研發設計和後端的品牌打造環節不足,企業整體附加值不高。如何處理好供給側減法和加法的關係,減少低端供給和無效供給,釋放低端落後產能對有限資源稟賦的佔用,為經濟發展騰出空間?這些命題亟待破解。

受經濟大環境等諸多因素影響,依靠傳統要素驅動的經濟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如何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依託毗鄰深圳的優越地理位置和長期的發展積累,不斷擴大有效供給和中高端供給,引導和支持企業內涵增長和集約轉型,促進產業經濟實現更高質量?塘廈鎮亟須作為。

正因如此,塘廈鎮在2019年堅持創新更顯魄力。對比前幾年,塘廈鎮明顯意識到自身在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方面建設滯後、產學研合作有待加強等問題,為此,塘廈鎮去年在科技創新領域持續推進“自選動作”,體現了路徑選擇的決心以及著眼未來的眼光。塘廈鎮積極探索新型研發機構提質增效機制,完善科技成果全鏈條轉化通道,健全多元化多層次科創投融資體系,完善新型產業培育和招商機制,全力打造科技成果轉化集聚地,並致力於為全市創新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機制提供新鮮經驗。

塘廈鎮去年4月即啟動了創新強鎮建設,探索規劃共建創新強鎮。目前,陸續有一批名科研機構、名科學家團隊與塘廈鎮建立合作關係。去年9月,“東莞先進陶瓷與複合材料研究院”和“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塘廈鎮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正式揭牌,標誌塘廈鎮與松山湖實驗室強強聯手,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工作進入實質性階段。其中,松山湖實驗室與塘廈鎮簽約了3個科學家團隊,掌握的技術分別在多孔陶瓷及複合材料、透明陶瓷材料、輕元素低維量子材料等領域具備領先地位。

與此同時,積極引入更多的國家科研機構在塘廈設立創新研究院,通過構建“研究院+產業生態圈”的模式,助力塘廈科技強鎮建設。搶抓窗口期,依託塘廈製造能力強、綜合成本低的優勢,通過“騰籠換鳥、築巢引鳳”,吸引一批深圳及國際先進科技成果在塘廈轉化和產業化,將塘廈打造成具有全省全市影響力的重要創新節點,已成為全鎮上下共同的目標。

在2019年《東莞鎮街科創力指數》排行榜中,塘廈僅次於松山湖與長安,科創力指數名列全市前三。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正式開啟,東莞的創新能力將顯著升級。在這樣的背景下,毗鄰深圳的塘廈無疑具備更多的“天時地利”,其發展前景也更讓人期待。

優化拓展空間

佈局CBD塑造城市發展新貌

很多優秀的城市都會夢想有個CBD,塘廈也不例外。根據最新的相關規劃,塘廈鎮環市路站將打造一個彙集商務辦公、商業消費、城市公園、公交換乘和公共服務於一體的上蓋綜合體。塘廈鎮環市路站TOD定位為社區型,承載居住的服務配套功能。功能用地為圈層式佈局,核心為商業,外圍居住配套,開發強度沿軌道站點及迎賓大道—環市北路遞增。

其中,重點建設的TID設計要點為打造區內地標,將引領塘廈鎮中心天際線。從目前來看,塘廈迎賓大道邊上的地塊,有條件建設一棟260米的高樓,成為該鎮第一高樓。

隨著規劃的出臺,人們都在猜想,聳立於東莞東南臨深片區的最高樓,會是什麼樣子?塘廈中心區的未來,又會是一場怎樣的繁華?塘廈與深圳的交界線長達21.5公里,交通網絡完善發達,在工作、生活上與深圳實現高度融合。在與深圳同城化的節奏之下,塘廈要實現對深圳創新資源的招引,必須努力向一線城市的標準看齊,儘快使城市面貌和品質從根本上發生轉變。

去年12月,塘廈鎮召開《塘廈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編制工作動員大會,主動與深圳對接。據瞭解,編制的總體規劃中將更加突出、明確塘廈城市佈局。塘廈東部將打造為高科技產業帶,中部打造為行政金融文化中心,將科苑城產業園打造為科技成果研發、加速轉化和總部服務區,將塘廈西部打造為生態文化旅遊產業帶,東北部打造為高鐵經濟區、塘廈城市副中心。尤其在行政中心區中軸線,沿觀瀾河將打造一河兩岸亮麗景觀。

轉變已經在發生。我們可以看到,作為塘廈著名的工業區,始建於上世紀90年代的138片區曾為塘廈經濟騰飛立下“汗馬功勞”。如今,138片區舊改規劃用地以商業、商住為主,將全力打造為宜居宜商的現代商務休閒區。去年底,塘廈首個文化創意產業園落戶138工業區,曾經的老廠房實現了華麗轉身,成為塘廈的文化創意基地。

城市的晉級需要發展空間。近年來,塘廈重新佈局與謀劃城市發展藍圖,並重點推動138片區、128工業區的連片“三舊”改造示範點建設,全面提速塘廈城市更新工作。相比其它鎮區,塘廈在2019年的城市更新節奏走得更為迫切,想要改變城市面貌的初心也被更多人看到,並付諸到行動中。

塘廈歷任主政者一直看得通透,塘廈最大的優勢就是毗鄰深圳,承接深圳產業外溢,最大的短板是土地資源缺乏,發展空間不足。因此塘廈鎮委、鎮政府確定走“向統籌要紅利,向集約要效益,向天空要空間”的新時代高質量發展之路,並收穫了成效。

方向既明,大道通衢。塘廈在原來7個重大科技產業平臺項目基礎上新增東深128、三局高麗、鳳凰科技產業園三大平臺,組成10個重大科技產業平臺,10個項目計劃固定資產總投資超1000億元,預計年工業總產值超1000億元,可增加生產及研發辦公載體面積超過800萬平方米。近期比較有代表性的項目有“石潭埔產業新城+華潤智慧綠谷+硅谷動力產業園等,2019年塘廈已動工的17個重大產業項目,就有6家為深圳企業,深莞產業合作的根基更為紮實。

高鐵通車預期

高水平構建門戶樞紐

對於東莞的鐵路,可能人們已經習慣了虎門高鐵站,或者是和諧號經過的東莞站、常平站等,印象中還並未對正在建設中的塘廈高鐵站烙刻下多深的印象。而隨著塘廈高鐵站改名為如今的東莞南站,交通樞紐與發展規劃進一步提升,尤其在2021年贛深高鐵即將通車的預期下,東莞南站正將塘廈推向門戶位置,併為其打開了更廣闊的時空座標軸。

贛深高鐵通車後,東莞南站可實現高鐵、城軌、地鐵“零換乘”,彙集了“贛深高鐵+中虎龍城際+東莞地鐵1號線”,這些線路都可以便捷到達深圳。目前各方正高標準規劃高鐵站周邊區域的土地功能、產業發展、交通組織、公共服務等與之銜接,以打造灣區東岸商旅休閒區、莞深特色創智服務區、東莞東南綜合樞紐區目標謀劃規劃佈局。“要認真研究東莞南站在塘廈、東莞臨深片區乃至整個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功能定位,加強市鎮統籌聯動進行高水平規劃,努力將其打造成全市未來交通重要樞紐和新的增長極。”東莞市委書記梁維東在去年7月調研時的寄語言猶在耳,肯定了塘廈鎮經營城市的思路理念。

隨著高鐵即將到來,塘廈的城市定位無疑將進一步拔升。它不僅僅只是東莞東南臨深片區的中心鎮,隨著對接深圳、通向內陸的腹地打開,塘廈的區域價值將更加“金貴”。今後到來的不僅是高鐵,還有隨之聚攏的人流及人氣,以及讓塘廈振奮的“高鐵經濟圈”。當前,塘廈規劃打造佔地約15500畝的“高鐵經濟圈”,以此加速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使其成為臨深片區發展的“引爆點”。

而圍繞高鐵站的林村,本身即是集體經濟傲視東莞的強村,這為相關規劃佈局提供了保障。比如建設中的林村汽車產業城,將爭取未來3年內,汽車銷售品牌店達50家以上,汽車年銷售額達60億元;爭取未來5—10年,打造成為東莞、深圳具有較強影響力的汽車產業集聚貿易城,汽車銷售品牌店達100家以上,年銷售額達100億—150億元。

高鐵呼嘯而來之時,也是塘廈發展潛能釋放之日。不僅如此,在2020年底深圳外環高速通車後,塘廈東有從莞高速,西有莞深高速,南有深圳外環高速,北有惠塘高速,塘廈將形成東西南北四條高速環繞的局面,從塘廈去深圳各區都將極其方便。

匯聚各類人才

深莞融城加速片區中心崛起

“在我們這個時代裡,愛是我鬥爭的方式……”伴隨著悠揚的樂聲,去年12月20日,塘廈音樂劇發展十週年音樂會落下帷幕。音樂會再現了塘廈原創音樂劇的精品。10年來,音樂劇塑造了塘廈的城市形象,國內很少有鎮一級能創作出如此多登上“大雅之堂”的音樂劇,比如《蝶》《愛上鄧麗君》《啊!鼓嶺》等蜚聲時代的作品,讓塘廈原創音樂劇品牌走向了國際。

當幾年前挖掘車的臂錘鑿下去時,人們還不敢相信塘廈三正半山酒店的地底下,真能冒出溫泉來,而酒店還是義無反顧地堅持投入。時至去年底,塘廈不僅擁有了“東莞第一泉”,酒店還承辦了為期一個月的2020年廣東國際溫泉文化旅遊節,這也是東莞首次。東莞、深圳的人們以後想泡溫泉不必捨近求遠了,在塘廈就可以泡上,夢想的種子正在開花結果。

更近的期待還有塘廈的文旅項目。春節前後,由華僑城開發的“歡樂花谷”將面向市民更放,美麗的花海正待人欣賞。而在此背後,則是將在塘廈開發建設的華僑城文旅綜合開發項目和龍背嶺特色精品示範村項目。新年伊始,塘廈文化會客廳作為全市首創的公共文化項目即將開放,塘廈將以更加自信綽約的風姿呈現在世人面前。

2019年,塘廈鎮已成功創建為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升。目前,“塘廈打工歌曲創作與推廣”作為廣東省唯一一個鎮級示範項目,被廣東省文旅廳推薦代表我省申報創建“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項目)”,並順利通過了專家評審,被列為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

2019年,塘廈還試點推廣街長制、樓長制,動員廣大群眾參與到城市管理中來。比如在田心社區鹿苑路的出租屋,樓長常到租戶家裡,向他們宣講關於安全、環衛等方面的注意事項。如今租戶每天都會把垃圾送到樓下固定的存放點,共同維護環境衛生漸漸成為大家的共識。

作為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基本的單元,樓是一個點,街是一條線,如何把點、線串連起來,把它管好,需要建立科學創新的機制、體制。由點及面,由表及裡,只有當一座城市內外兼修之時,才能“引得鳳凰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事實上,當2018年深圳人才安居集團通過公開競拍的方式,拿下塘廈中心區地塊時,曾引發巨大轟動和猜測。直到2019年大家都看明白了,該地塊在去年3月份備案成功,目前已經動工,意味著塘廈中心區將打造為全面集聚創新人才和新興產業的高地。塘廈為深圳的人才安居住房配備了高端的“軌道交通+商圈”,這將成為深莞融城加速的重要佐證,類似華為松山湖園區的故事可能即將在這片熱土上演。

放寬觀察的視界,塘廈的城市未來充滿了太多想象,綜合實力和城市影響力將實現更大躍升,終將打造成為東莞東南臨深片區中心,凸顯經濟、文化、交通、行政和公共服務5箇中心職能。

然而標兵未遠,追兵已近。塘廈也要看到臨深片區其他各鎮,也正積極優化自身服務環境,通過增加土地、資金支持,創新招商舉措,強化對深圳轉移企業的吸引力,對塘廈吸引優質創新資源要素產生一定的分流影響。競與合,縱與橫,將繼續考驗塘廈的未來。

■記者觀察

集聚科技創新資源

搭建載體平臺融入創新圈

2019年對塘廈鎮來說,機遇與挑戰並存。隨著“三區”疊加的重大歷史機遇,莞深融合發展的深度、廣度和高度進一步提升,塘廈迎來新一輪創新動力。

事實上,當前東莞各兄弟鎮街的發展競合日趨激烈,百舸爭流、千帆並進。其中的“佼佼者”依託新興業態、創新轉型保持迅猛發展勢頭,逐漸形成加速趕超之勢,包括臨深地區其他各鎮,也正發揮各自優勢互比趕超。區域轉型升級進入下半場,塘廈如何抓住發展新機遇,增強與深圳等地協同互動,尤其是在產業迭代發展的大潮之中,找到科技創新的升級新策略,建立實體經濟的競爭新優勢,值得關注。

總體來看,2019年更多的優質科技創新資源正不斷向塘廈集聚,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集聚地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深圳企業選擇落戶塘廈,除用工成本和用地價格相對深圳便宜外,還有塘廈地理位置優越和交通方便等諸多因素,其完善的產業生態鏈與突出的配套能力同樣是吸引深圳優質資源的“利器”。

刨根究底,塘廈正抓緊搭建科技產業平臺,優化園區產業空間,進一步提升“拓空間”成效,讓自身成為“香餑餑”。尤其對於鎮內科苑城和鳳凰科技產業園兩個重點園區,相關推進進展引人關注。科苑城是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位於東莞市的重要節點之一。目前納入節點範圍土地約有3300畝,塘廈鎮計劃將節點片區東面連片的未開發利用地約3000畝,調整為產業用地,整合周邊莆心湖社區、沙湖社區等工業資源納入科技創新走廊節點規劃調整範圍,調整後科苑城片區將超過14222畝,為產業發展空間提供重要支撐。

鳳凰科技產業園將採取新型產業用地M0模式建設,重點引進高端智能裝備製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等新型產業,剛揭牌的“東莞先進陶瓷與複合材料研究院”及“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塘廈鎮科技成果轉化基地”落子於此。

立足當下,塘廈應進一步明晰未來重點打造的支柱產業範圍,重點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環節延伸,加強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領域的滲透,增強招商的指導性和方向性。在此基礎上,圍繞完善產業鏈佈局進行企業招引,壯大支柱產業規模,增強企業之間關聯配套與生產協作,形成產業發展的“拳頭”優勢。

放眼長遠,塘廈有必要對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帶來的新趨勢,進行深度分析研判,找準新的經濟形態需要的成長環境和政策需求,探索新業態如何與塘廈產業轉型升級相融合。在管理和服務過程中,針對此類新業態企業,與傳統生產企業進行區分,甚至可以考慮設立專門的對口部門,主抓新業態培育和服務工作。

不僅如此,科技創新型企業的成長壯大,與金融資本之間的關聯越發緊密,科技企業往往也是資金密集型企業,在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搶佔市場等環節,都需要金融資本的“注血”。但是與深圳等地相比,塘廈的金融配套服務明顯滯後,與東莞市內其他先行鎮街相比也有所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技創新企業的成長。塘廈亟須強化金融服務支撐,為科技企業“注血”,才能讓科技創新走向更高端的區段。

創之難,守之堅。沒有破就沒有立,塘廈正在奮筆疾書中努力交上自己新一年的答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