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 【最美臨澤•我代言•徵文選登】千年絲路美食“四壩蒸餅”

千年絲路美食“四壩蒸餅”

【最美臨澤•我代言•徵文選登】千年絲路美食“四壩蒸餅”

河西走廊,古絲綢之路綿延數千公里,這裡文化底蘊深厚,美食眾多,在位於甘肅省臨澤縣平川鎮有一個叫四壩的村子,這裡加工製作的四壩蒸餅,具有地域特色,味道鮮美,久富盛名,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不僅本地人愛吃,就連來此探親和旅遊的外地客人都會爭相品嚐,吃完免不了還捎帶一些。

四壩蒸餅表面看似一張小小的蒸餅,但其加工程序有五六道工序:和麵、洗面、繃面、蒸制、刷油和切面,除和麵、洗面關鍵工序外,最重要的是蒸制的工具,是一種用柳條編制的蒸蓽,將醒好的麵筋放在蒸蓽上向四周拉繃,繃到薄如羽翼,傾入紗絹的滿意程度後入鍋蒸熟,將蒸餅扯下,逐張抹上熟香油,加上具有地方特色的澆頭和作料,聞一聞濃香四溢,吃一吃風味別具,既可口,又誘人,2007年被列為甘肅省張掖市非物質文明遺產。

【最美臨澤•我代言•徵文選登】千年絲路美食“四壩蒸餅”

關於四壩蒸餅的來歷,還有一段兩千多年前來自漢朝古戰場的西域傳奇呢。四壩村在遠古屬雍州之地,弱水從這裡流過,龍首山南部一帶水草豐茂,地勢平緩,夏商時為羌族所居。周時,戎、狄兩族在這裡居處,春秋戰國時期,烏孫、月氏人在這裡繁衍生息,到秦代,匈奴曾一度為蒙恬所擊敗,逃往漠北,十多年不敢南下。四壩村一帶當時僅有幾戶漢族人家,以耕田和放牧為生,秦朝覆滅後,匈奴趁楚漢相爭、無暇北顧之機再度崛起,經常騷擾內地先民。公元前121年夏,漢朝大將霍去病與公孫敖率數萬騎兵奉旨征討匈奴,漢兵經過四壩村時,當地的住戶們紛紛宰雞殺羊,犒勞兵士。他們拿出自己精心種植的小麥,磨成麵粉,做成饅頭、燒餅給兵士做乾糧。後來因為人實在太多了,他們就乾脆用溫水和麵做成面劑,攤在柳條蒸籬上蒸成薄薄的餅子,就著羊肉當午飯。由於這種蒸餅子用料精、鬆軟細嫩、韌性好、麵筋高,又有羊肉搭襯,所以格外清香爽口,餘味悠長。一時之間,這種蒸餅子成了風靡當地的一種吃食,千百年來,當地居民經常拌著沙蔥、芹菜當飯吃,傳承至今。

當地還有傳說,《西遊記》中的唐僧取經回來經過四壩化齋時村民就是用蒸餅子招待的。貞觀二十七年,唐僧西天取經從陽關返回中原,當他騎著白馬行至四壩地帶時,只見綠樹叢中有一條玉帶似的小河漏遊流滿,兩岸桃紅柳綠,蘆葦叢生,一圈白牆圍著一院立柱拔廊、古樸典雅的莊園,一看就是大戶人家。唐僧在門前下馬,進院向一名老者請安,說自己從東土大唐西行取經回來,途經貴地適逢下午,想在此歇息夜備足糧草好明日上路。這位老者也是一位善士,平日裡修橋補路,賙濟窮人,深得鄉民愛戴。這一日,老者一聽叩門的是位取經的和尚,當即屈身施禮,招呼唐僧進屋歇息,並吩咐洗菜做飯。頓時院裡雞鳴鴨叫,一班丫頭婆子忙的不亦樂乎。老者正和唐僧聊天,--聽外面的動靜,心想不對啊,和尚吃素,我這裡焉能殺生?於是老者踱出屋子,琢磨用什麼款待聖僧。這時他忽然覺得靈光一閃,想起了逢年過節才可以吃的蒸餅子。也許是佛祖護佑的緣故,那天做的蒸餅子又薄又細,白如冰雪,薄如蟬羽,柔如絹帛,又用上等的胡麻香油燒熟抹在餅子上,用刀切成細細的長絲,並拌了幾個素菜,這才端上桌來。那天也是唐僧真的餓了,這一頓飯他吃的津津有味,額頭也不覺浸出熱汗來。次日臨走,老者又給唐僧滿滿盛了很多,用布袋裝好,讓他路上食用。從此以後,四壩蒸餅子就成為一種地方小吃一直流傳下來。

【最美臨澤•我代言•徵文選登】千年絲路美食“四壩蒸餅”

作為地方特色美食,四壩蒸餅採用優質的高筋粉,選料精良,工藝獨特,調味講究,色白光潤,筋薄軟,柔韌爽口,以白、薄、光、軟、筋、香而聞名,無不把西北面食發揮到了極致。我第一次吃四壩蒸餅是在夏日,坐在老槐樹下,乘著涼風,樣子很像吃大盤雞,當一大盤四壩蒸餅上面蓋上炒好的孜然炒羊肉端到我手中時,頓時香氣撲鼻,直咽吐液,迫不及待地狼吞虎嚥,吃得都要美飄起來啦。

四壩蒸餅的吃法很多,最美的吃法除了孜然炒羊肉,保留了羊肉原本的香味外,拌上幾盤涼菜、來幾個特色小炒就著吃,也是不錯的選擇。如今在臨澤縣城,有兩個四壩蒸餅店,每天食客如雲,其中的都是外地客人,尤其是旅遊旺季,天天爆滿。而在四壩村,家家戶戶都會做蒸餅子,而在市場大潮的湧動下,四壩蒸餅早已走出小村落,飄香到了一些大中城市,步入到了尋常百姓餐桌。平常的日子如果想吃四壩蒸餅,或來到街頭或一個電話外賣,這2000多年前的地方特色美食就迎面而來,一伸手便能觸碰到……

文字/汪 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