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 【最美临泽•我代言•征文选登】千年丝路美食“四坝蒸饼”

千年丝路美食“四坝蒸饼”

【最美临泽•我代言•征文选登】千年丝路美食“四坝蒸饼”

河西走廊,古丝绸之路绵延数千公里,这里文化底蕴深厚,美食众多,在位于甘肃省临泽县平川镇有一个叫四坝的村子,这里加工制作的四坝蒸饼,具有地域特色,味道鲜美,久富盛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不仅本地人爱吃,就连来此探亲和旅游的外地客人都会争相品尝,吃完免不了还捎带一些。

四坝蒸饼表面看似一张小小的蒸饼,但其加工程序有五六道工序:和面、洗面、绷面、蒸制、刷油和切面,除和面、洗面关键工序外,最重要的是蒸制的工具,是一种用柳条编制的蒸荜,将醒好的面筋放在蒸荜上向四周拉绷,绷到薄如羽翼,倾入纱绢的满意程度后入锅蒸熟,将蒸饼扯下,逐张抹上熟香油,加上具有地方特色的浇头和作料,闻一闻浓香四溢,吃一吃风味别具,既可口,又诱人,2007年被列为甘肃省张掖市非物质文明遗产。

【最美临泽•我代言•征文选登】千年丝路美食“四坝蒸饼”

关于四坝蒸饼的来历,还有一段两千多年前来自汉朝古战场的西域传奇呢。四坝村在远古属雍州之地,弱水从这里流过,龙首山南部一带水草丰茂,地势平缓,夏商时为羌族所居。周时,戎、狄两族在这里居处,春秋战国时期,乌孙、月氏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到秦代,匈奴曾一度为蒙恬所击败,逃往漠北,十多年不敢南下。四坝村一带当时仅有几户汉族人家,以耕田和放牧为生,秦朝覆灭后,匈奴趁楚汉相争、无暇北顾之机再度崛起,经常骚扰内地先民。公元前121年夏,汉朝大将霍去病与公孙敖率数万骑兵奉旨征讨匈奴,汉兵经过四坝村时,当地的住户们纷纷宰鸡杀羊,犒劳兵士。他们拿出自己精心种植的小麦,磨成面粉,做成馒头、烧饼给兵士做干粮。后来因为人实在太多了,他们就干脆用温水和面做成面剂,摊在柳条蒸篱上蒸成薄薄的饼子,就着羊肉当午饭。由于这种蒸饼子用料精、松软细嫩、韧性好、面筋高,又有羊肉搭衬,所以格外清香爽口,余味悠长。一时之间,这种蒸饼子成了风靡当地的一种吃食,千百年来,当地居民经常拌着沙葱、芹菜当饭吃,传承至今。

当地还有传说,《西游记》中的唐僧取经回来经过四坝化斋时村民就是用蒸饼子招待的。贞观二十七年,唐僧西天取经从阳关返回中原,当他骑着白马行至四坝地带时,只见绿树丛中有一条玉带似的小河漏游流满,两岸桃红柳绿,芦苇丛生,一圈白墙围着一院立柱拔廊、古朴典雅的庄园,一看就是大户人家。唐僧在门前下马,进院向一名老者请安,说自己从东土大唐西行取经回来,途经贵地适逢下午,想在此歇息夜备足粮草好明日上路。这位老者也是一位善士,平日里修桥补路,周济穷人,深得乡民爱戴。这一日,老者一听叩门的是位取经的和尚,当即屈身施礼,招呼唐僧进屋歇息,并吩咐洗菜做饭。顿时院里鸡鸣鸭叫,一班丫头婆子忙的不亦乐乎。老者正和唐僧聊天,--听外面的动静,心想不对啊,和尚吃素,我这里焉能杀生?于是老者踱出屋子,琢磨用什么款待圣僧。这时他忽然觉得灵光一闪,想起了逢年过节才可以吃的蒸饼子。也许是佛祖护佑的缘故,那天做的蒸饼子又薄又细,白如冰雪,薄如蝉羽,柔如绢帛,又用上等的胡麻香油烧熟抹在饼子上,用刀切成细细的长丝,并拌了几个素菜,这才端上桌来。那天也是唐僧真的饿了,这一顿饭他吃的津津有味,额头也不觉浸出热汗来。次日临走,老者又给唐僧满满盛了很多,用布袋装好,让他路上食用。从此以后,四坝蒸饼子就成为一种地方小吃一直流传下来。

【最美临泽•我代言•征文选登】千年丝路美食“四坝蒸饼”

作为地方特色美食,四坝蒸饼采用优质的高筋粉,选料精良,工艺独特,调味讲究,色白光润,筋薄软,柔韧爽口,以白、薄、光、软、筋、香而闻名,无不把西北面食发挥到了极致。我第一次吃四坝蒸饼是在夏日,坐在老槐树下,乘着凉风,样子很像吃大盘鸡,当一大盘四坝蒸饼上面盖上炒好的孜然炒羊肉端到我手中时,顿时香气扑鼻,直咽吐液,迫不及待地狼吞虎咽,吃得都要美飘起来啦。

四坝蒸饼的吃法很多,最美的吃法除了孜然炒羊肉,保留了羊肉原本的香味外,拌上几盘凉菜、来几个特色小炒就着吃,也是不错的选择。如今在临泽县城,有两个四坝蒸饼店,每天食客如云,其中的都是外地客人,尤其是旅游旺季,天天爆满。而在四坝村,家家户户都会做蒸饼子,而在市场大潮的涌动下,四坝蒸饼早已走出小村落,飘香到了一些大中城市,步入到了寻常百姓餐桌。平常的日子如果想吃四坝蒸饼,或来到街头或一个电话外卖,这2000多年前的地方特色美食就迎面而来,一伸手便能触碰到……

文字/汪 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