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土尔扈特东归能否称得上是“人类迁移史上的一部史诗”?这是否只是一场骗局?

陈韬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所谓的骗局的意思,应该是说土尔扈特最初不是想要归顺满清。

其实,历史的事件我们要看结果,不能看过程。

明代时候,瓦剌分为四大部,其中就包括土尔扈特和准噶尔。

土尔扈特的老家是在新疆、哈萨克斯坦,祖辈在这里游牧。

由于准噶尔实力强大,开始向外吞并。土尔扈特实力较弱,不是对手,被迫向西迁移,来到了当时三不管地区伏尔加河下游定居下来。

好景不长,沙俄很多扩张到了伏尔加河流域。

土尔扈特是弱小民族,族群人口不过十几万人,无力和沙俄对抗,只能归降。

然而沙俄对土尔扈特人极为凶恶,采用借刀杀人的种族灭绝手段,强令土尔扈特全民皆兵,同奥斯曼帝国开战。战争持续了很久,土尔扈特遭受重大伤亡。在渥巴锡上台的几年内,就死了几万青壮年男人。

土尔扈特人口稀少,根本经受不了这种消耗战,眼见就要亡国灭种。

万般无奈下,渥巴锡只能决定逃离沙俄境内。

早在多年前,康熙攻打准噶尔的时候,就曾派使者来联络土尔扈特。但但是土尔扈特已经没有外交自主权,沙俄代替他们决定不能支援。

到了1755年,满清打垮了准噶尔,少数归属准噶尔的元土尔扈特部落向西逃亡。

由此,渥巴锡等人知道准噶尔已经灭亡,目前新疆大面积地区已经没有人游牧。

新疆本来就是土尔扈特人的故乡,思索再三,他们决定东返伊犁。

客观来说,渥巴锡未必当时就准备做满清的子民。作为蒙古人,他们当然如果能自立,最好就自立。

只是,如果留在沙俄境内,恐怕没几年族群就要完了,必须立即离开。

所以,1771年1月尔扈特人在渥巴锡率领下分三路,赶畜群携辎重浩浩荡荡踏上了归国的艰苦历程。

当时由于伏尔加河还没有结冰,西岸的1万多人不能一同行动,只能留下。

随后沙俄大军追赶而来,他们也就无法东方。这些人就是很有名的卡尔梅克人,在俄罗斯以骁勇善战著称。

当时并不是所有族人都支持东返。

渥巴锡为了断绝族人的其他想法,将所在地区所有的建筑物放火烧毁,将境内沙俄的军民约一二千人全部斩杀以报复。

俄国女皇叶卡德琳娜二世知道臣民被杀,土尔扈特逃走以后,立即派出哥萨克骑兵追击。

渥巴锡带着族人冒着敌人阻击和瘟疫,辗转回到新疆伊犁,17万人只剩下7万了。

当时满清伊犁将军伊勒看到土尔扈特大军赶来,不知道虚实,派人去接洽。

渥巴锡见伊犁已经被满清控制,也无法自立为王,只得选择归顺。

乾隆还亲自面见渥巴锡。

虽然知道渥巴锡是被沙俄压迫才逃亡,但乾隆还是称赞渥巴锡“诚心归顺,甚属可嘉”,并“赐予封爵,以示渥泽”,让他成为乌讷恩素诛克图旧土尔扈特部卓里克图汗。

话虽如此,宋明的例子在前。如果任由渥巴锡带着7万部署在伊犁游牧,假以时日发展到几十万规模,又会像准噶尔一样成为满清的心腹大患。

这倒不是说乾隆故意对付渥巴锡,只是任何一个国家也不容许出现国中之国的情况。

乾隆虽给予土尔扈特人很好的待遇,但将他们分为10个旗,分散到各地。

这样,他们就不可能联合起来造反。

而渥巴锡的大汗位子,子子孙孙传了13代,直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萨沙


在小时候看过一部电视连续剧叫东归英雄传,当时提到了成吉思汗的子孙,土尔扈特部的大汗渥巴锡,在清朝乾隆年间,率领自己的部落脱离沙俄的残酷统治,历经重重险阻,最后回到了中国。

当时对渥巴锡汗的壮举感到非常的感动,不过后来知道的多了,才知道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土尔扈特部因为历史原因在沙俄的伏尔加河流域生活,接受沙俄的统治。但是沙俄政府对他们并不友好,在战争中把他们当做炮灰,并且干预他们的内部事务,让土尔扈特部人民感到非常的不满。

而这个时候满清灭掉了准噶尔部,空出了很大一块地盘,让土尔扈特部看到了,希望率领整个部落回到准噶尔的地盘上去。由于这种行径可以算得上是叛乱,所以必须瞒着沙俄政府,评且进行的非常的突然。这也导致在伏尔加河流域的另一边的民众无法跟随大部落回归,最后不得不留在俄罗斯继续生活。

而东进的土尔扈特主力部落碰到了严寒的天气,再加上沙俄的重重险阻,损失惨重,最后回到中国的时候,人数已经严重减员。这时土尔扈特部的兵力已经不足以强行占领准噶尔部,所以就不得不向乾隆皇帝的满清王朝投靠。最终乾隆接受了土尔扈特部的投靠,并且还亲自接见了渥巴锡汗,不过却将土尔扈特部进行分散安置。

所以从这一点上讲,土尔扈特部的东归并不是所谓的壮举,而是为了抢占地盘而来,只不过因为实力锐减,最后就变成了现在的这种状况。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所谓史诗是指记述英雄事迹或者重大事件的文学著作,将土扈尔特东归称为‘人类历史上的一部史诗’,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在土扈尔特部东归的过程中,沙皇俄国曾派出最精锐的哥萨克骑兵,对东归的土扈尔特部进行前后夹击,造成土扈尔特部在东归的途中损失惨重。

可能很多人不了解哥萨克骑兵,他们和历史上的亚洲骑兵、欧洲骑兵有着本质的不同。据说哥萨克人一生中有一多半的时间都是马背上度过的,以至于他们打仗时根本不愿下马作战,因此几乎所有的哥萨克人都是充任骑兵。由于野性十足,打起仗来非常残酷无情,就像《权力游戏中》的多斯拉克骑兵一样,打仗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就连战争天才拿破仑也渴望,自己的军中能有哥萨克骑兵。而且哥萨克纪律非常涣散,打起仗来不管不顾,狠起来连自己人都杀,因此在敌军和友军中都是臭名昭著。

沙皇派这样的骑兵去拦截土尔扈特东归的队伍,就表明了沙皇的态度,那就是将所有东迁的土尔扈特人全部格杀,以此来挽回帝国的脸面。土尔扈特的领袖渥巴锡也深知,此次东迁关乎部落的生死存亡,因此在面临沙俄军队狂风暴雨的袭击之下,一心向东行,坚决不回头。在沙俄军队、哥萨克骑兵和哈萨克军队的层层封锁之下,土尔扈特人最终到达了新疆地区,进入了祖国的怀抱。当初出发时有十七万部众之多,此时已经不足四万人,土尔扈特人东迁路上的遭受了怎样的磨难可想而知。

为什么土尔扈特的东归会和骗局扯上联系,主要是因为有人觉得土尔扈特东归的动机可疑,认为原本土尔扈特人东归的目的是想在新疆建立新的汗国,而不是回归祖国。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来看看土尔扈特人在东归之前的遭遇就明白了,土尔扈特人被纳入沙俄之后,就开始被沙俄当作战争武器来使用,从十七世纪末到1771年渥巴锡率领部众东归,土尔扈特人因为参加沙俄对外扩张的战争,损失了近乎一般的人口。如果按照这个人口减少速度,土尔扈特人将面临亡族的危险。如果东迁回到新疆,虽然会经历千险万阻,但是还有生存的希望,倘若继续留在沙俄境内,只能等着灭亡。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渥巴锡决定率部东迁。因此,土尔扈特人东迁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迁出沙俄境内,避免亡族的危险。至于能不能重新建立汗国,那是不敢奢望的事情。

我们再来看看土尔扈特人的人口,土尔扈特人开始东迁的队伍有十七万之多,再加上留在伏尔加河西侧的一万多人,总人口也不到二十万。就算这些人全部都顺利的到达新疆,就有实力在新疆建立汗国吗?肯定不能啊!刚刚被清朝消灭的准噶尔部,鼎盛时期控制人口五百多万,光军队就有三十多万,尚且被清朝打的丢盔卸甲。只有二十万人口的土扈特人会想不明白这一点吗,而且准噶尔部被打败之后,有不少人没有投降,向西投奔了土尔扈特人,对于清噶战争的内幕,土尔扈特人应该了解的很清楚。他们怎么会有信心用二十万人口打败清王朝那?

早年土尔扈特人因为和准噶尔部有矛盾,所以率部向西在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附近建立了新的汗国。沙俄强大起来之后,土尔扈特汗国就成了沙俄的附庸。当康熙率军讨伐准噶尔时,就曾派人联系他们,意图前后夹击准葛尔丹。虽然最后没有实现,但是土尔扈特人就此开始和清王朝有联系了,土尔扈特人还多次派遣使者出使清朝。

在沙俄境内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之后,又听闻准噶尔部被消灭了,土尔扈特人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回到故地,并不是什么骗局。在土尔扈特人进入新疆之后,沙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曾要求清政府不许接纳他们,还以战争威胁清政府。乾隆皇帝自然不能惯着她,下令如果沙俄军队胆敢跨入清朝的领土,就坚决消灭。最后沙俄军队只能自讨没趣,灰溜溜的离开了。


历史淘沙


有被美化的成分,土尔扈特东归的动机和文献中宣传的出入很大。准噶尔汗国被清朝覆灭后,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东归是为了继承准噶尔汗国土地而来的,并不是仰慕满洲大皇帝。

土尔扈特部和准噶尔部都是卫拉特蒙古四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历史时期,卫拉特蒙古的名称各不相同,明朝时叫“瓦剌”,清朝时叫“厄鲁特”。

卫拉特原本是叶尼塞河上游的渔猎民族,后被成吉思汗征服。卫拉特首领为蒙古太师,与黄金家族是姻亲关系。准噶尔部是蒙古太师的驻地,明朝时的瓦剌和清朝时的噶尔丹都出自准噶尔部,都曾率领卫拉特蒙古走向辉煌。

蒙古帝国建立后,“封地”意识开始被蒙古民族所接受,但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原本富裕的牧场还是变得紧张,但粗放的游牧经济要发展必须依赖草场的扩充,所以蒙古民族的内讧才会一闹就是数百年。

在卫拉特的内讧中,准噶尔部逐渐胜出,不愿屈从的土尔扈特人最终选择西迁。1628年,土尔扈特部联合部分和硕特和杜尔伯特部族人突破了准噶尔部的层层封锁,最终选择在伏尔加河流域扎根。

此时俄罗斯的势力还没有延伸至伏尔加河,他们很快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不过在叶卡捷琳娜二世上位后,俄国开始走向对快扩张的快车道,土尔扈特也被迫臣服于这位来自德国的女沙皇。

叶卡捷琳娜的穷兵黩武让土尔扈特部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沉重的兵役、赋税让部族人口和经济持续倒退。与此同时,为了镇压准噶尔的叛乱,清朝也在努力与西迁的土尔扈特部取得联系。土尔扈特部也经常借道俄国向清朝进贡。

促成土尔扈特部东归的原因是俄国在17-18世纪为了争夺黑海出海口,对国内百姓进行了残酷的压迫与剥削。俄国不断强迫土尔扈特部签订不平等条约,同时为了更好的控制土尔扈特部,俄国一直在干预土尔扈特汗和各级官员的任命。

俄国的分化、瓦解引起了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汗的强烈不满,当乾隆彻底平定了准噶尔的消息传来后,渥巴锡汗认为他们可以东归,去继承准噶尔汗国的土地。

土尔扈特之所以产生这种想法,一是应为那是他们的故土;二是,他们虽然西迁了,但在伏尔加河流域毕竟势单力薄,他们始终和准噶尔部保持联姻关系,准噶尔叛乱时,他们也曾派兵支持。

不过他们东归的计划被沙俄提前侦知,渥巴锡仓促启程,导致部分族人被留在俄国,他们就是后来的“卡尔梅克人”。土尔扈特东归的路上又遭到了沙俄军队的围追堵截,牺牲了约十万战士。

如果没有沙俄的阻挠,土尔扈特部顺利东归。手握十几万大军的渥巴锡很有可能与清朝爆发一场大战,而不是跑去木兰围场要求乾隆对他们进行救济和安置。


史料不辑


土尔扈特部族最初为成吉思汗帐下的一名亲卫侍卫长,由于忠心耿耿战功卓越被封为万户,属卫拉特蒙古一部。后归属于东察合台汗国,居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一带,汗国浩大势力强盛。14世记中叶察合台汗国由于扰乱纷争不断,被强势崛起的准格尔汗国也欺凌,其大王不堪受辱于是迁移到了万里之姚的伏尔加河畔,那里水草丰美环境优美是天然的天赐牧场。当时的罗斯王国势单力薄,尚能和平共处相安无事,随着民族自信心的爆盆和野性的呼唤,罗斯王国翼衣十足,逐步巨变成一个呑天巨霸,东征西阀势力范围斗增。时沙俄女皇叶卡琳娜展现出了巨大的侵略野性,迫使土尔扈特部臣服,归衣东政教,并大量征招其部落青壮年子参加对土耳奇的战争,死伤惨重其恶毒计量不言而喻,是利用战争弱化消灭它们。时渥巴锡继承汗位亦受够了强权下的民族压迫和欺负,在众王公大将百姓的希望下决定东归,去太阳升起的地方,并密秘准备着一切。但由于当年伏尔加河未封冻,其大部仍在岸西,迫于无奈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17万部众开始迁移回归,历经上百次大战和追兵袭扰,及渡河天寒地冻的折磨和追杀。历时半年多终回到了大清帝国边境,由于事先早以通报过天朝,伊梨将军府大力支持收留安置了其部众。沙俄也追逐而来,哈萨克骑兵和哥萨克禽兽也挥刀霍霍局势紧张。初渥巴锡汗意回归其祖居之地塔尔巴合台,其野心招然若揭,乾隆皇帝招见渥八锡于北京,从民族感情和彊土安全和政治布局上分别安置了其部族,不使其合力聚齐形成合力危及帝国。其大部渥八锡汗族被安置于今巴州和静县,拥有水草丰美的巴音布鲁克草原。汗庭和静,其大将和别部被分居于今博乐地区,和乌苏市一带,以及阿勒泰地区的国营牧场福海县境内,和塔城地区的和布克塞尔县一带,为维护祖国统一领土完整作出了贡献。其后辈多安份守己,渥八锡东归后一年多死于和静王庭。其后代多居于今巴州和静县及附近县市,其后了世孙在民国时为中将师长侄守于焉耆县,后被盛世才以莫须有之名关于大牢成精神病而释放。不是欺局胜似正义,只不过是乾隆皇帝有先见之明,分其七万之众与多地化土归留才稳定了边彊猛禽。











94310417小云


土尔扈特部东归是一种骗局?骗了谁?

带领3.3万户、约17万人的部族,从欧洲伏尔加河流域出发,途经万里之遥,越过种种艰难险阻,击败沙俄及哈萨克军队的围追堵截,最终回归中国。无论从哪方面看,土尔扈特东归都是一场史诗般的壮举,无论如何,也跟骗局扯不上关系。

土尔扈特部东归

不过有一点,是大家较为陌生的。通常而言,渥巴锡率领的土尔扈特部东归,一般将其视为渥巴锡及土尔扈特部在故乡和爱国情怀的作用下,再加上沙俄的欺凌,最终选择东归中国。

但实际上,面对沙俄的压迫,虽然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部的确准备回归故地。但是,刚开始他们的目的,却并非投入清朝、也就是当时中国的怀抱,而是打算回到故地,自立为王。

公元18世纪末,土尔扈特汗国进入了渥巴锡时代,而此时,在侵略扩张过程中不断吃到甜头的沙俄,变得更为贪婪,他们迫切的想打通黑海,获得通往地中海的港口。

渥巴锡像

因此,沙俄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从未停息,由于战争的巨大消耗,沙俄对于土尔扈特部的压榨更为严重,除了沉重的赋税,人口只有20余万的土尔扈特汗国,不断被征兵。仅在沙俄与奥斯曼帝国的战场上,就遭遇了数万人的伤亡,这对于土尔扈特部而言,显然是不可承受之重。

与此同时,一支来自遥远中国的卫拉特蒙古准噶尔汗国部落带来的消息,使土尔扈特人萌发了东归的想法。到清乾隆年间,持续了近70年之久的清朝与准噶尔汗国的战争,终于落下帷幕,这场持续近百年的战争,以清朝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准噶尔汗国与清朝

同时,由于准噶尔部清朝带来的惨重损失和屡次叛变,最终,在乾隆的命令下,清军对于西域地区的准噶尔部进行了灭绝的政策。大部分的准噶尔人因此被屠杀。面对这种危机,准噶尔部部落四散逃亡,其中由舍楞和辉特部德济特率领的一支部族,就投奔了位于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

通过这支来自准噶尔汗国部落,渥巴锡及土尔扈特部知道了准噶尔汗国的最新消息:土尔扈特人的故地,准噶尔汗国的游牧之地伊犁地区,随着清朝的剿杀政策,已经没有多少人烟,伊犁地区十分空虚。

同时,舍楞和德济特也力劝渥巴锡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趁机占据伊犁自立。一旦成功,土尔扈特部不但拜托了沙俄的压榨,也可以从此独立自主,再不受人欺负。舍楞等人的建议,让渥巴锡等人十分心动。土尔扈特部二号人物策伯克多尔济也十分支持这一建议。

渥巴锡东归

因此,渥巴锡召开大会,召集了土尔扈特部诸部诺颜、台吉和本部藏传佛教的高层,共同商议了这个计划,最终,众多高层一致决定:离开伏尔加河这个屡受沙俄侵略的地区,率领部众返回准噶尔,占领伊犁,重新建立汗国。

也就是说,最初打算东归时,土尔扈特部并没有想过归顺清朝,而是准备返回故地自立。

经过的周密准备之后,公元1771年,东归起义爆发,在渥巴锡的率领下,3.3万户约17万土尔扈特人集结在渥巴锡的旗下,开始了东归征程。这支毫无援军的东归队伍,历经千辛万苦、跋涉万里之遥,克服种种困难,击败重重阻截,历时8个月,终于到达了清朝的疆域范围内。

土尔扈特部东归

但此时,出发时高达17万人的东归队伍,经过惨烈的战争、战乱和恶劣的环境,人口只剩4万多人,已不足出发时的四分之一。能上战场的青壮牧民伤亡更是惨重。与此同时,土尔扈特部发现,舍楞等人的情报并不准确,准噶尔汗国故地并非无人之地,而是被清军牢牢占据。

同时,在土尔扈特部尚未到达伊犁河之前,清军也接到了土尔扈特部即将到来的消息,由于并不清楚土尔扈特人的来意,乾隆为以防万一,一边让伊犁将军舒赫德加强伊犁河一带的防务,一边在喀尔喀、杜尔伯特等地抽调兵力,加强伊犁河的兵力。

土尔扈特部西迁与东归

东归接近完成的土尔扈特部面临的局面变得十分艰难:后又沙俄和哈萨克的追兵,前面又是早有准备,实力强大的清军。元气大伤的土尔扈特部,完全不具备击败此地清军的实力。因此,在渥巴锡为首的土尔扈特部首领进行七天的“扎尔固”会议讨论之后,他们改变了最初的政策,决定归顺清朝。

最终,到达伊犁地区之后,渥巴锡率部归顺清朝,乾隆皇帝在令伊犁将军暂时安置土尔扈特部后,又马上派人将渥巴锡等土尔扈特部贵族领到热河木兰围场,亲自接见了渥巴锡等人。而乾隆皇帝大度地接受了土尔扈特部,并将其安置在新疆一带。土尔扈特部东归,至此彻底完成。


鸢飞九天2018


看过《东归英雄》吗,咆哮教主马景涛扮演的土尔扈特部大汗渥巴锡让我印象太深刻了。而那段历史,更值得歌颂,他们得“回家”之路,堪称一部史诗,土尔扈特部的东归,绝对算得上是历史上民族团结的教科书式事例。



土尔扈特部原本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蒙古族部落,据说其祖先曾为成吉思汗的卫士。其自古以来便生活在中国北方的大草原上,但在明朝中期,其遭逢战乱,为了生活土尔扈特部于明朝前后举族西迁,越过哈萨克大草原,渡过乌拉尔河一路向西,抵达了伏尔加河畔。


彼时的伏尔加河还没有为俄国所控制,尚未崛起的俄罗斯民族起初与刚刚迁到此处的土尔扈特部还是平等往来,土尔扈特人在伏尔加河畔放牧、生活,与世无争但随着沙俄的扩张,土尔扈特部逐渐开始被沙皇俄国当做附庸与臣民来对待。沙俄的哥萨克骑兵不断地骚扰,缩减他们的土地,甚至在宗教上强迫土尔扈特部信仰东正教。这令以佛教为信仰的土尔扈特部人民难以接受。

最过分得,沙俄大肆征用土尔扈特青壮年参与沙俄对外侵略战争。他们让土尔扈特战士冲在最前线,把他们当炮灰。大量的土尔扈特部战士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生命,这是一场与其部落毫不相干的战争,土尔扈特部的人口开始减少。在农耕文明,财富意味着你拥有多少土地,但在游牧文明,人口才是力量的象征。而由于沙皇的“不恤民力”(当然其也有通过此举加强对土尔扈特部的控制的意图),到18世纪60年代,土尔扈特部的人口已经由17半个多世纪前的7万余帐锐减到4万余帐。



在如此压迫之下,土尔扈特部的耐心已经消磨殆尽,在这样下去,他们很可能将会面临亡族的命运。

土尔扈特部大汗渥巴锡意识到,他们必须摆脱沙皇的统治。“到东方去,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寻找新的生活。”


于是土尔扈特部在其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决定再一次举族东迁,回到他们祖先生活的地方。

但这一过程并不顺利,当时的叶卡捷琳娜大帝认为,让土尔扈特部在自己的眼皮地下离开时俄罗斯的耻辱,便下令派遣哥萨克对其进行重重拦截,土尔扈特部的战士们在渥巴锡的带领下英勇战斗,终于冲破了敌人的重重阻拦,回到了故土。



这里还必须要吹一吹乾隆皇帝,当时土尔扈特部东归本为秘密之举,但当叶卡捷琳娜得知此事后,曾照会中国,要求不得接纳土尔扈特部。

乾隆回复道:“此等厄鲁特因在尔处不得安居,欲蒙大皇帝恩泽,投奔大清实属诚心归附,大皇帝施恩,将其户口、属众分别指地而居,各自获得安生之所”

而随着眼看拦截无望,俄国又以战争相威胁,对此,乾隆皇帝依旧坚持其立场:“尔等若要追索伊等,可于俄罗斯境内追索之,我等绝不干预,然其已入我界,则尔等不得任意于我界内追逐,若尔等不从我言,决然不成,必与尔等交战。

有脾气,我喜欢!



此次东迁,土尔扈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另外,由于出发匆忙,土尔扈特部有近四分之一的子民被留在了俄罗斯的控制之下,而加上恶劣的自然灾害与瘟疫的肆虐,在整个东迁过程中人口大量减少,当其最终地方中国境内时,人口只剩出发时的四分之一左右。

但是,土尔扈特总算是部成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并得到了大清皇帝的优待,摆脱了被沙皇奴役的命运。这绝对称得上是“人类迁移史上的一部史诗”!



所谓东归是谎言的说法,我是肯定不赞同的。用“逐水草而居”土尔扈特整个部族的回家壮举,不仅是非常片面的看法,更是对他们的不尊重。



土尔扈特部本就是由中华文明圈下的蒙古部族迁徙而出,在历史文化、民族属性、宗教信仰等等方面都和中华文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而其东归本就是回归到其原本的民族。

土尔扈特部“弃俄投华”并非偶然,而是根源于文明之间的差异,简单言之,在宽容的中华皇帝与残暴的俄国沙皇之间做出选择,并不是对君主个人的选择,而是对文明的选择,显然,土尔扈特部最终选择了归顺包容性更强的中华文明。

无论如何,土尔扈特部东归的英雄事迹不会被历史虚无主义所掩盖。


白话历史君


  政客的本质就是欺骗、蛊惑和粉饰。

  虽然我们知道,土尔扈特东归,实际是部落贵族为了保全自己权力的斗争。但是,明面上,我们还是要高唱“东归史诗壮举”、“伟大的历史意义”。

  对于游牧民族说来,他们从来没把中土当成家园,也从来不会为了保卫中土浴血奋战——哪里水草好,哪里有奶和蜜,就去哪里,无所谓家国情怀。

  【土尔扈特部为何西迁?】

  蒙古部落在历史上分为两部分中央蒙古和漠西蒙古。漠西蒙古还有好几个名字:元代叫斡亦剌,明代叫瓦剌,清代叫厄鲁特,也叫卫拉特。

  卫拉特从来不是安分的主,反噬过元朝,反噬过明朝,内部各部族之间也是烧杀抢掠......到明末,卫拉特有5大主要部族:土尔扈特部、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准噶尔部、辉特部。

  当时和硕特部是盟主,准噶尔部崛起势头强劲。准格尔部想要统一5部卫拉特,土尔扈特部的贵族们不乐意。

  明朝末期,土尔扈特部首领就带着部族,往地广人稀、有好牧场的伏尔加河下游迁徙了。当然不忘掳掠或者忽悠了其他部族的人(迁徙的人群里,有不少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的人)。

【土尔扈特部为何东归?】

  到1770年代,沙俄早已经扩张到中亚,土尔扈特部也早就臣服了沙俄。土尔扈特贵族越来越受不了沙俄的政策——征收重税、推行同化政策、削弱贵族对部落的控制力。土尔扈特贵族陷入困境的时候,听说了一个好消息:死对头准噶尔汗国被灭国了,这不是有空出来一大片牧场?

  于是,土尔扈特部首领和贵族们一顿合计,决定抢夺准噶尔部的地盘(清代就有人指出:东归目的是,二号首领策伯克多尔济,怂恿一号首领渥巴锡夺取伊犁)——他们迁徙过程长达半年,居然没派出先头使者知会一声清朝,就能看出他们的出发点绝对没存好心。乾隆还是通过沙俄的消息,才知道土尔扈特人到来的消息。

  没想到到了清朝地界,等待他们的是清军的严阵以待。渥巴锡不得不表达了归顺的意愿,并且表达了想安置在准噶尔故地的想法。乾隆当然不能答应他,而是把土尔扈特部切成好几块,进行了分地安置,安置同时乾隆就想建立盟旗制度,进一步加强控制,没想到土尔扈特部很快就出现反弹对抗。

  在回归后第三年,乾隆就收到多份上凑,土尔扈特部几个贵族有叛逃到沙俄的举报。乾隆不得不内部分化土尔扈特部的几个首领,直到回归5年以后,土尔扈特部才完成盟旗制度。可见土尔扈特部贵族东归,目的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

  对于地下牧民来说,沙俄不是地狱,清朝也不是天堂,只不过是换地地方放羊放马而已。对于部落贵族来说,折腾好了就是财富、地位、权力......

  乾隆收留土尔扈特也不是恩泽雨露、善心大发,大清也不缺那几万人口,不过是显示天朝上国威服四方、皇恩浩荡的气度罢了。

  沙俄、哥萨克、哈萨克围追堵截土尔扈特人,而土尔扈特则是屠杀洗劫沿途居民、以战养战。都是你死我后的杀戮,谁也别提什么伟大、高尚......土尔扈特部十七万人的血泪迁徙,大半死在了路上,换来的不过是几个贵族的加官进爵,仅此而已。


尔朱少帅


影视剧《东归英雄》咆哮教主马景涛扮演的清初土尔扈特部大汗渥巴锡给了观众很深的影响。土尔扈特东迁的回家之旅,在历史上也堪称是“人类迁移史上一部史诗”,涉及到数万人的大迁移。我们就此分析土尔扈特东归在历史上立下的壮举,以及是否是一场骗局?

迁移人口之多,规模庞大,历经艰辛,堪称是史诗。

土尔扈特原本是我国古代的一个蒙古族部落。据说祖先为成吉思汗的卫士,古代一直生活在北方的蒙古大草原上。在明朝中期,由于战乱的影响,土尔扈特部落只能举族向着西边迁移,一直越过哈萨克大草原,渡过乌拉尔河,一路朝着西边走,抵达了今天的伏尔加河的河畔。

当时,伏尔加河还没有被俄国所控制。俄罗斯民族尚末崛起,与刚迁移在此地的土尔扈特民族都是一种平等往来关系。土尔扈特人一直在伏尔加河畔一直放牧,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但是,伴随着沙俄的扩张,俄国开始把土尔扈特部落当做自己的附庸臣民来对待。如禁止土尔扈特部落放牧,限制他们生活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最可恶的是,沙俄的哥萨克骑兵不断骚扰土尔扈特部落,使他们土地面积不断缩小。在宗教上强迫土尔扈特人信仰俄罗斯的东正教,这使得一直信仰佛教的土尔扈特人也是非常难接受。

最让人忍受不了,就是沙俄强迫土尔扈特的青壮年去参加侵略扩张领土战争,把土尔扈特宝贵的青壮年劳动力当炮灰,这使得土尔扈特人口在沙俄对外战争中大幅度减少。要知道,在古代游牧文明中,人口一直都是力量的典型象征。由于沙皇实施的“不恤民力”的政策(这也是对土尔扈特部落的控制),使土尔扈特部落人口大量锐减。在高压政策压迫下,土尔扈特部落也看到如此下去,可能会面临着亡族的命运。

当时,土尔扈特部落的大汗渥巴锡也意识到,必需摆脱沙皇的统治,民族才能生存。这时候,一支从遥远中国过来的卫拉特蒙古准噶尔汗国部落带来了好消息,使土尔扈特人都萌发了东归,回到老祖宗生存之地的想法。

话说到,清朝乾隆年间,持续七十年之久的清朝与准噶尔汗国战争的结束,以清朝全面胜利告终。 由于准噶尔部落的屡次叛变,给清朝带来了惨重的损失。最后,乾隆皇帝就下令对准噶尔部落实施灭绝的政策,大量准噶尔人就被屠杀。当时,准噶尔部落为了避免被杀戮,就四处逃亡,其中舍楞和辉特部德济特率领的一支部族,就投奔到了今天伏尔加河流域一带的土尔扈特部落之中。

当时土尔扈特部落和大汗渥巴锡通过这一支准噶尔部落的信息中,得知准噶尔汗国的最新消息。土尔扈特人的故地,就是准噶尔汗国的游牧草原伊犁地区,已是杳无人烟,非常空虚。舍楞和德济特也建议渥巴锡把握这个千载难逢的良好机会,占据伊犁自立。如果成功,土尔扈特部落可以摆脱沙俄的欺压,独立自主发展。

于是,公元1771年,土尔扈特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以“到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目标,做了一次举族东迁,回到老祖宗生活的地方。这一次东迁过程并不顺利,当时俄罗斯伏尔加河岸还没有结冰,自然也没有办法联系族人,只能在情急之下抛弃了河流对面的族人,自己选择了离开,部落中有四分之一的子民都还在俄罗斯国土之内。土尔扈特部落回归的队伍很庞大,一共由是十七万人组成。他们杀死了沙皇派来监视的官员,收拾了蒙古包、财物、畜群,扶老携幼,一共分成三路,开始了悲壮的东归迁徙之路。

当时俄国的叶卡捷琳娜大帝却认为,土尔扈特部落在俄国境内的东迁,对俄罗斯民族一种耻辱。于是,下令哥萨克人对他们做重重的阻拦。土尔扈特部落的人们,在渥巴锡的领导下开展英勇战斗,冲破了种种阻拦。这一支土尔扈特部落人员翻过了雪山,越过了千年冻土,反击沙俄军队的阻扰。当时,面对在后面紧紧追击的哥萨克骑兵,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就亲自率领一万骑兵在后面,保障前面迁移部落人群的前进。

在不断逃亡过程中,土尔扈特部落人群付出了很多代价和牺牲。经历了长达半年的长途流亡生活,最终来到了清王朝统治的伊犁将军区域内。这一路的东迁,战争的死亡、瘟疫和自然灾害,17万人也只剩下了四万余人,死亡率高达70%。侥幸活着的人,都是衣衫褴褛,面无人色。剩下不多的青壮年几乎都是带着伤。小孩子更为憔悴,均赤条条一丝不挂,羸弱万分,赖以为生的许多牛、羊、骆驼、马匹,都丧失殆尽。

当时元气大伤的土尔扈特部落,也不具有击败此地清军的实力,渥巴锡为首的部落首领在进行七天的“扎尔固”会议之后,也改变了最初在这一块土地自立的计划,决定归顺于清朝。

当时,清朝的乾隆皇帝看到土尔扈特部落不远万里回到自己的国土内,自然非常高兴。于是,置俄罗斯人的外交干涉不管,顶住战争威胁,接纳了土尔扈特部落。在这里,还是要表扬乾隆皇帝的高明。当时,土尔扈特东归都是秘密的行动。俄罗斯的叶卡捷琳娜沙皇也照会过中国,要求乾隆皇帝不得接纳他们。

乾隆也回复道:

“此等厄鲁特因在尔处不得安居,欲蒙大皇帝恩泽,投奔大清实属诚心归附,大皇帝施恩,将其户口、属众分别指地而居,各自获得安生之所”。

面对俄国的战争威胁,乾隆皇帝依旧坚持立场:

“尔等若要追索伊等,可于俄罗斯境内追索之,我等绝不干预,然其已入我界,则尔等不得任意于我界内追逐,若尔等不从我言,决然不成,必与尔等交战。”

从回复的话语来看,乾隆皇帝是有脾气的,代表中国不是软弱可欺。看来,乾隆皇帝这一种不怕沙俄威胁,敢于面对沙俄的战争挑战,维护民族尊严的做法,值得赞美。

这样,土尔扈特部落总算是回到了祖国怀抱之中,得到大清乾隆皇帝的优厚待遇,摆脱了被奴役的命运。由于迁移人口之多,历经困难之艰巨,堪称是“人类迁移史上一部史诗”。

从清朝朝廷对土尔扈特的态度来看,土尔扈特的东归是真心归顺,不是骗局

其实,清朝朝廷对土尔扈特东归,也是做了一番考察和分析,才得知土尔扈特的东归是真心归顺,不是骗局。

当时,乾隆皇帝对于土尔扈特东归也不是很有底,也做了一番防范。如先让伊犁将军舒赫德对伊犁河一带加强防务,另一边也在喀尔喀、杜尔伯特等地都抽调一些兵力,对伊犁河一带加强兵力防守。乾隆皇帝也知道,土尔扈特部落之前与清朝的头号大敌准噶尔部落都是同宗同源,朝廷上下也担心数年后也会成为第二个准噶尔部落,反叛清朝。

当时,朝廷大臣对准噶尔部落的东归,也发表不同的意见。有一些大臣认为应该接纳和安抚。有一些大臣却认为是一种借机抢占土地的迁徙,部落很多民众也不愿意顺从,不应该接纳。有一些大臣还认为,土尔扈特私自离开祖国,应该严惩。而且遇到困难时候才返回,更不应该安抚。

在《癸巳存稿》中也记载:

“自弃王化,按之国法,皆千严谴,事属可伤,实则孽由自作”。

当时,乾隆皇帝就派了参赞大臣舒赫德到伊犁,帮助伊犁将军了解这事情的本来面目。同时,根据舒赫德、哈萨克的阿布贲汗、格桑喇嘛等对土尔扈特部落情况的报告,综合分析情况,认为土尔扈特的东归都还是忍受不了沙俄的压迫和宗教的干涉,才做出东归的举动。乾隆皇帝总结,土尔扈特部落与俄国已经是决裂的状态,是真心归顺清朝的,不再与清朝为敌人。对土尔扈特部落应该接纳,不应该害怕事端拒绝他们,应该对他们做安抚。

因此,从乾隆皇帝和清朝朝廷观点来看,土尔扈特的回归不是一场骗局,乃是真心归顺清朝。当时乾隆皇帝派官员到伊犁为土尔扈特部落的人发放救济品,安置他们在水草丰盛的巴音布鲁克、乌苏、以及科布多一带游牧,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同时,筹集20余万头牛羊、5万件羊皮袄、数万石麦、6万匹棉布,以及大批毡房,运送到伊犁,赠送土尔扈特人。乃是真心欢迎土尔扈特部落回归大清国土的环抱。

土尔扈特东归,不是骗局,堪称史诗

土尔扈特部落的东归,说是骗局,可能是初衷是为了占领原以为空虚的准噶尔土地,并不是主动投入到祖国怀抱。原本的意图就是想在准噶尔土地上自立为王,可是东迁回原地的时候,才发觉舍楞等人的情报不是非常准确。准噶尔汗国的故地不是无人居住的荒芜之地,是被清军牢牢占据了,所以才放弃了原来的念头,归属于大清。

对于爱慕虚荣的乾隆皇帝来说,土尔扈特部落的东归,也是彰显大清国力强盛,显示天朝大国、万国来朝的最好证明。所以,乾隆皇帝对土尔扈特部落做了大嘉奖励。

在务实角度来说,大清让土尔扈特部落在新疆居住,就是一种湖广填四川的做法。简单来说,就是清朝用种族清洗的政策,把准噶尔部落的人屠杀与洗劫一空,造成原居住地—新疆的人口空虚,不利于国土防守。正好,土尔扈特部落的东归解决了人口空虚的难题。

实质上,土尔扈特回归故土精神,是非常令人肯定的。但是,如果把这个行为视为爱国英雄,也是无比拔高。在十六世纪的游牧部落,没有现代民族理念,谈不上对中华民族和国家有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观念,也是近代才形成的。土尔扈特部落原本也是中华文明圈的蒙古部落迁移出去的,在民族属性、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与中华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东归本质上也是回归原来民族之中。

土尔扈特部落东归实质上都是为了生存需要,想摆脱沙俄的控制,乘虚而入进入准噶尔部旧地的新疆。它是在宽容的中华皇帝和残暴的俄国沙皇之间做出的选择,是对文明的选择不是对君主个人的选择。土尔扈特归顺清朝,是选择自己故乡和包容性更强的文明。从这些方面来看,谈不上是一场骗局。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土尔扈特的东归祖国,是历史上发生的真实事件,在中、俄两国历史文献中都清晰地记载,怎么说是骗局呢?渥巴锡率领族人冒着灭族的风险,与沙皇军队做殊死搏斗,历经了千辛万苦的磨难回归祖国,堪称是史诗性宏伟的迁徙活动。它的悲壮和义无反顾,顽强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力,非常值得可歌可泣的,难以用文字来描述,值得称做“人类迁徙史上的一部伟大史诗”。


七彩飞扬


“土尔扈特东归”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人类迁徙史上的一部史诗,对于这一说法的定论,那是绝不用抱之任何怀疑态度的,至于“骗局”的说法在我看来,那更是无稽之谈、空穴来风了。

虽然由于时代的原因,“土尔扈特东归”的现实并未真正呈现于今人眼前,但凭借众多正史记载和历代先人的众口相传,便可足够印证这一“史诗迁移”的真实性。

公元1771年,即乾隆三十六年,渥巴锡(土尔扈特部首领)为了摆脱沙俄奴役统治,召开部落首领大会,商讨对策,然后便毅然决然率领族人开始了长达数千万里、横跨欧亚大陆的长途跋涉。历史上的土尔扈特东归告诉我们:他们的迁移是一次重新回归祖国的怀抱的迁移,土尔扈特部族的顺利回归对于维护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为何会有“骗局”一说?

①根据后世翻译过来的托忒文史典籍《卡尔梅克诸汗简史》记载:“渥巴锡汗与喇嘛、诺颜们商议七昼夜,若不为满洲汗的属民,只有与中国战斗才能夺取准噶尔的故地,别无他法,遂禀报要当满洲汗的属民而来。”

由此可知,土尔扈特部的东归祖国其实还另有隐情,首领渥巴锡当时除了想要摒弃沙俄统治的决心之外,还有就是他想要率部将准葛尔汗国的地域给夺取过来,进而据为己有,建立一个全新的汗国。

其内层涵义书中已经记载的十分清楚,土尔扈特部其实更想要的直接摆脱沙俄的控制,然后将原来准噶尔汗国的土地占为己有。但是,清朝连当时强大的准噶尔都能打败,又岂会惧怕一个小小的土尔扈特部落。

换句话说,土尔扈特部在不甘愿臣服于清朝的话,那么乾隆帝也决然不会接受这支“远方而来的异族部队”。凭土尔扈特部的实力,强行进攻是不可能的,所以土尔扈特在回归之时就最好了依附清朝的准备。

当然,渥巴锡心中那一闪而过想要抢夺原准噶尔占据之地的想法,必然会给后人所谓的“骗局”说法留下把柄。

②另外,极少数人认为:土尔扈特部落是蒙古族的分支,他们的先人曾经担任过成吉思汗的近身侍卫。明朝建立后,北元残存势力仍然盘踞在如今的蒙古地区,明朝对此束手无策。后金实力强大起来后,便将北元政权消灭殆尽,并且满清建国后,还强迫蒙古族对其俯首称臣。所以有些人认为土尔扈特部族的回归也有一定图谋不轨的因素。

2.据其本质,绝不失为一次人类壮举!

根据史书记载,土尔扈特东归伊始共有16万人参与其中,但"其至伊犁者,仅以半计"。由此可见,土尔扈特部族的这次东归确实是付诸了极大代价的,且这种代价我们根本难以想象。16万土尔扈特人东归的决心是十分巨大的,他们临走离开生活了半个世纪的伏尔加河流域之前,亲手烧毁了所有的宫殿建筑,为的就是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成功东归。

公元1771年下半年,历经了长达半年的长途跋涉,土尔扈特人终于安全抵达中国伊犁。乾隆帝面对远方而来的兄弟部落在综合利弊条件之下最终选择了友好接待。同年10月,《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应时而生,这也是土尔扈特部成功归来的现实依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