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唐朝名將薛仁貴一生如何?

尹靈忠


薛仁貴是大唐時代偉大的軍事將領,他戎馬一生,為帝國立下赫赫戰功。

第一,遼東一戰成名

薛仁貴出生於隋大業十年(614年),他名薛禮,仁貴是他的字。早年生活貧賤,相當艱辛,以種田為業,但他勤於練武,箭術高超。唐太宗準備徵遼東時,薛仁貴已經三十歲了,空有一身本領,卻一事無成。他的妻子對他說:“天才也需要機遇,如今天子親征遼東,正需要猛將勇士,這就是難得的時機,夫君你應該前去圖個功名,衣錦還鄉。”薛仁貴在妻子的勸導下,下決心要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便應募投軍到將軍張士貴的麾下。

在安市城之中戰,唐軍郎將劉君昂被敵軍所圍,當時情形非常危急,薛仁貴單槍匹馬勇闖敵營,手刃敵將,將敵將的頭砍下來,掛在馬鞍上,敵軍見主將被殺,大驚失色,紛紛逃掉。

薛仁貴憑此勇猛一擊,一戰成名。

在名將雲集的貞觀時代,薛仁貴作為一名初次參加戰爭的後起之秀,想要引起皇帝的注意是很難的。薛仁貴想了一個能夠引起皇帝注意的方法,於是把鎧甲換作白袍,這樣一來,即使在混亂的戰場上,他也顯得非常顯眼。他的伎倆果然取得成功,唐太宗在千軍萬馬之中,發現了這個特殊的人物。

唐太宗非常欣賞薛仁貴的勇猛,當即賞賜給他兩匹戰馬,四十匹絹,升任遊擊將軍,並慨嘆道:“跟隨我南征北戰的將領們大多都老了,我一直想挑選擢升驍勇的戰將,現在看來,沒有人比你更合適了徵遼東最大的收穫,便是得到你這位良將。”

第二,平定高麗的名將

薛仁貴參加多次參加對高麗的戰爭,立功頗多。

公元658年,薛仁貴與程名振出征高麗,率軍進攻高麗的堡壘赤峰城,殲敵三千餘人。公元659年,薛仁貴與梁建方、契苾何力等再徵高麗。在橫山之戰中,薛仁貴再顯悍將本色,單槍匹馬率先闖入敵陣,作為將軍,其勇氣可謂冠於三軍。

公元667年,唐朝廷以李世勣為總司令,下轄薛仁貴等將領,大舉進攻高麗。在新城之戰中,薛仁貴挫敗高麗泉蓋男建兵團,緊接著與高侃聯合,在金山打了一場漂亮的殲滅戰,圍殲高麗五萬人馬,這也是高麗之役最大的勝仗之一。薛仁貴挾勝利之威,連下南蘇、木底、蒼巖數城,遼東局勢,一片大好。

次年,即公元668年,薛仁貴將進攻的目標鎖定在遼東的扶余城。這次,他只帶了三千人馬。扶余城守軍見薛仁貴兵力不多,便殺出城外,列陣相迎。兩軍大戰的結果,足以令人跌破眼鏡,三千人的薛仁貴騎兵,在戰場上殺死及俘虜對手達一萬餘人。

無敵的軍隊,首先要有無畏的將領。主力喪失殆盡的扶余城沒有躲過失陷的命運。扶余的陷落,很快激起多米諾效應,附近四十餘座城池,望風而降,薛仁貴兵不血刃,奪下扶余川。

扶余城的陷落,對高麗是一大沉重打擊。

為了奪回扶余城,高麗政府派出五萬人馬,傾巢而出。李世勣與薛仁貴等將領討論研究後,決心在薛賀水一帶迎戰高麗主力兵團。薛賀水戰役,高麗的五萬大軍,戰死與被俘人數超過三萬人。

此後,唐軍長驅直入,跨過鴨綠江,最後攻下朝鮮,高麗政權滅亡。

第三,平定鐵勒之戰

公元661年,薛仁貴以副司令的身份,參加北征,平定鐵勒九姓之亂。此役,薛仁貴又一次光芒四射。

遠征軍進抵天山(此天山非西北之天山,乃是現蒙古杭愛山),鐵勒九部十萬大軍嚴陣以待,準備與唐軍一決死戰。

鐵勒人還是採取比較傳統的作戰方式,他們派出幾十名勇士,前來叫陣,向唐軍挑戰。這次,鐵勒勇士這次將看到真正的高手。

薛仁貴面對鐵勒數十名勇士的挑戰,他翻身上馬,馳出軍營外,與鐵勒勇士交手。薛仁貴所使用的強弓,射程遠,加上他天生神力,具有一箭射穿七層鎧甲的實力,於是他拉箭瞄準其中一名鐵勒勇士,“嗖——”的一箭,不偏不倚,正中其胸,鐵勒勇士當即落馬身亡。

鐵勒勇士們目瞪口呆,還沒來得及反應過來,第二支箭又飛襲過來,第二名勇士應聲倒下;緊接著,又是一支箭,速度太快,力道太強,鐵勒勇士剛想躲避時,無奈箭速太快了,又是一箭貫穿胸背。

連續三箭,射殺三名鐵勒勇士!太令人不可思議了,鐵勒勇士們驚呆了。在拜服強者的時代,鐵勒其餘勇士不由不得翻身下拜,向薛仁貴請降。但是薛仁貴所作所為,實在有失一名武士之風範,在數十名鐵勒勇士投降後,薛仁貴竟然下令全體坑殺。

鐵勒各部派出的勇士挑戰團被薛仁貴射死三人,其餘坑殺,這對鐵勒人來說,真是當頭一棒,士氣為之一餒。鐵勒各部,有的退入天山,憑藉天險據守,有的則向北撤退,逃往漠北。

唐軍兵分兩路,一路由薛仁貴統率,追擊北度大漠的鐵勒兵團;另一路由統帥鄭元泰指揮,圍攻據守天山各部。

薛仁貴越過沙漠,與鐵勒諸軍相遇,在漠北打了一戰,大破鐵勒部落聯軍,生擒葉護三人。薛仁貴在此役中以勇猛震憾了鐵勒諸部,作為薛仁貴的手下,士兵們也情緒激昂,於是編了一首讚美薛仁貴的歌,歌中道:“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真是豪氣沖天。

第四,兵敗大非川

薛仁貴是大唐帝國常勝將軍,然而他有過一次大敗仗,這便是與吐蕃的大非川之戰。

唐與吐蕃戰爭爆發後,薛仁貴被任命為西征兵團總令,阿史那道真與郭待封為副司令,下轄十餘萬人馬,挺進青藏高原。

然而,唐軍內部有一極大的隱患,副司令郭待封與薛仁貴不和,每每與之唱對臺戲,這些矛盾為唐軍的大敗埋下伏筆。

吐蕃大將論欽陵深知薛仁貴勇猛善戰,不敢輕敵,引軍後撤,以避唐軍的鋒芒。薛仁貴兵團抵達青海湖後,折向南下,進入大非川。薛仁貴兵分兩路,一路是自己率輕裝騎兵為先鋒兵團,突進到烏海一帶;另一路由郭待封率領,作為後續兵團,與薛仁貴在烏海實現會師。

分別之前,薛仁貴特別囑咐郭待封,由於龐大的輜重車隊行動遲緩,應當要留下兩萬大軍,在大非嶺構築兩道柵欄防線,將輜重屯放在防線內。

薛仁貴出發了,他帶著數萬精兵,攜數日口糧,以急行軍的速度直奔烏海。在烏海以東的積石河口處,大敗吐蕃軍隊。

可是就在這時,郭待封兵團出了問題。郭待封不聽薛仁貴囑咐,帶著輜重部隊上路,嚴重影響行軍速度。行至大非川時,遭到吐蕃軍隊二十萬大軍的包圍。此役,唐軍傷亡慘重,輜重車隊全部落入吐蕃之手。

輜重被奪,後路被截,薛仁貴兵團陷入絕境。他馬上下令撤退,可是遲了。吐蕃集中四十萬大軍,與薛仁貴決戰。面對吐蕃人如此明顯的優勢,即便是唐軍第一勇將薛仁貴,也迴天乏力了。

大非川之戰,以吐蕃的完勝而告終。大唐精銳之師在吐蕃絕對優勢的打擊下,數萬人馬幾乎全軍覆沒,只有薛仁貴、阿史那道真率少數人馬突出重圍,與郭待封的殘部會合。這一戰,是唐朝貞觀以來,唐軍的第一次慘敗。

第五,最後的輝煌

公元682年,北方的突厥復國。

自大非川戰敗後,薛仁貴被解職免官。後來,由於高麗人不斷地反叛,薛仁貴又重新被起用為行軍總管,經略高麗,不久後被罷官解職,流放到象州。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裡,薛仁貴消失在世人的視野之中。

直到北邊突厥事起後,大唐朝廷這才想起了這位還在流放中的名將,薛仁貴第二次復出,擔任右領軍衛將軍兼檢校代州都督。

突厥大軍在阿史德元珍的率領下,逼近雲州城。薛仁貴率軍出城迎戰,當突厥騎兵得知是薛仁貴前來,竟然轉身便逃。當年薛仁貴“三箭定天山”,威震北方,突厥人對他懷有巨大的畏懼心理。

突厥人轉身一走,薛仁貴討得大便宜,縱兵出擊,這下子突厥軍隊更亂了。這一戰,突厥遭遇到復國以來第一場慘敗,在薛仁貴兵團的掩殺下,陣亡一萬餘人,被俘二萬餘人,損失牛馬羊駝三萬餘頭。

這一戰勝利大大鼓舞了唐軍的士氣。


唐朝廷在北線戰場上,對薛仁貴寄予厚望。可惜的是,這次輝煌的勝利成薛仁貴戎馬生涯的收官之作,不久,這位大唐傳奇名將撒手人寰。

薛仁貴的去世,對危機中的大唐帝國,不啻又是一個重大打擊。薛仁貴三十多年的戎馬生涯,為大唐帝國建下赫赫功勳,從一個普通平民,成長為一名偉大的將軍,他富於謀略,意志堅強,善於以少勝多,雖然在大非川一役中遭到大挫折,但他還是以最後一戰的完美表演,為其漫長的軍事生涯畫上句號。他的故事被後人改編成為許多小說、戲曲與傳奇,流傳至今。


君山話史


薛仁貴的傳奇,來源於他的機遇,但不得不說,薛仁貴也是一個善於把握機會的幸運兒。

【薛仁貴塑像】

在太宗末年,發動了徵遼(高句麗)之役,當時的農民薛仁貴拜見了將軍張士貴,就此開始了長達三十餘年的征戰生涯。

如果薛仁貴只是應募從軍,那他可能只是一名普通士卒。然而,在此次伐遼之役的安市城之戰前後,卻成就了薛仁貴的威名,在某些程度上甚至成為了薛仁貴的“主場”。

郎將劉君邛為高句麗軍所圍,身陷困境,薛仁貴疾馳救援,“躍馬徑前,手斬賊將”,震懾敵軍,由此嶄露頭角;在圍攻高句麗重鎮的安市城戰場上,高句麗大將高延壽率主力來援安市城守軍。薛仁貴抓住了這個立下奇功的機會,“異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張弓,大呼先入,所向無前,賊盡披靡卻走”,為唐軍在城下所取得的勝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果然,太宗對這個“奇裝異服”的士兵極為好奇,特予召見擢升,甚至在班師後還對他:“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這不單單是一個籠絡人心的客套話,更代表了太宗對於薛仁貴的賞識。

【在網上自制的薛仁貴頭像中,便還原了安市城之戰中的薛仁貴形象】

太宗末年至高宗初年,薛仁貴奉命在宮中宿衛。永徽五年(654年),又一個機會到來了。當時高宗李治正居於萬年宮,夜間,突然有洪水衝擊玄武門,萬年宮雖未遭殃,但洪水抵達只是時間問題。宮中衛士見水勢洶湧,紛紛散逃,唯有薛仁貴登門大呼,提醒了高宗等人,使其得以及時登高,免於遭禍。事後,高宗特意遣使向薛仁貴致謝,而這次的“救命之恩”,在後來也對薛仁貴起到了莫大的幫助。

在“救水”事件後,薛仁貴逐漸開始參與軍政,並領兵出擊,如:蘇定方出討西突厥阿史那賀魯時,薛仁貴建議拉攏泥熟部助力;顯慶二年,協助程名振執行騷擾高句麗的策略,在貴端城高句麗軍;顯慶三年,與梁建方、契苾何力在橫山大戰高麗大將溫沙門。在此次戰鬥中,薛仁貴仍是單騎衝陣,所經之處,射殺諸多敵軍,又生擒敵軍的神射手,大顯神威;顯慶三年,與辛文陵在黑山擊破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等人,押往洛陽獻俘。

薛仁貴屢戰屢捷,勇猛過人,愈發受到高宗重用。在破契丹後不久,薛仁貴受命出擊九姓鐵勒。臨行前,以精湛射術令高宗驚服。關於之後發生的事情,史書記載簡略,如《舊唐書·薛仁貴傳》載:


時九姓有眾十餘萬,令驍健數十人逆來挑戰,仁貴發三矢,射殺三人,自餘一時下馬請降。仁貴恐為後患,並坑殺之。更就磧北安撫餘眾,擒其偽葉護兄弟三人而還。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九姓自此衰弱,不復更為邊患。

我個人不是很理解,在中古的唐代為何還有這類對陣決定勝負的事件。當然,士氣大喪,這本身就是一個不好的兆頭,何況是對於崇尚武力且風俗較淳樸的北方遊牧民族。於是乎,薛仁貴的勝利似乎也沒有那麼的不可思議了。類似的勇將,在唐朝中期也出現過,如李嗣業,如馬璘,如白孝德,這裡就不一一例舉了。不過,在此役中薛仁貴坑殺降虜的行為極其殘忍,儘管其考慮“為後患”有一定道理。

總的來說,薛仁貴在破鐵勒一役中的表現可謂是名震天下,不論是時人或是後人都為他三箭定天山的神舉傾倒。唐人王棨在《三箭定天山賦》(《全唐詩》卷770)中讚道:“弓一彎而天山未定,箭三發而鐵勒知歸。”便可作為明證。

伐鐵勒之役,稱得上是薛仁貴的成名之戰,而第二次成就他的戰役,則是滅高句麗之役。我在前面已經提到了,薛仁貴此前曾作為程名振的副將進攻高句麗,取得小勝。而此舉,便是太宗末期、高宗時期對高句麗執行的有效策略。在高句麗權臣淵蓋蘇文死後,其諸子爭權,其中被驅逐的長子泉男生便歸附唐朝,請求幫助。高宗抓住了這個旗幟,派將軍龐同善、高侃等率軍迎接泉男生,薛仁貴則作為後援。不久後,老臣李勣正式統軍出征高句麗。此後,龐同善在新城被高句麗軍襲擊,薛仁貴親領精兵援救;龐同善等敗於金山,薛仁貴再次領軍橫擊,大破高句麗軍,斬首五萬餘級,乘勝攻陷高句麗三城。次年,薛仁貴以三千兵力攻陷高句麗重鎮扶余城,連降扶余川四十餘城。總章元年(668年)九月,唐軍陷平壤,滅高句麗,設安東都護府以鎮之。薛仁貴出任右威衛大將軍兼檢校安東都護,率兵二萬留守平壤。

雖是武將,但薛仁貴“撫卹孤老;有幹能者,隨才任使;忠孝節義,鹹加旌表”,在一定程度上安撫了高句麗士民。以此來看,薛仁貴也可稱作文武兼備。

【薛仁貴立像】

在兩次大戰後,薛仁貴威名遠揚。然而在滅高句麗僅兩年後的大非川之戰中,這位常勝將軍卻遭遇大敗,一時聲名盡喪,免官為民。關於大非川之戰的是非,歷來有爭議,但一般來說,認為是唐軍前鋒郭待封急功獨進,從而牽連了薛仁貴所部,遭致大敗。

看到這裡,薛仁貴應該就終老布衣了?不,高宗並未忘了他。儘管有皇帝的眷顧,但薛仁貴在大非川之戰復出後又一次被貶,在逝世前兩年再被起用。這位六十八歲的老將在雲州迎擊叛亂的突厥軍,對陣中,得知了對方主將為薛仁貴,突厥軍大驚道:“吾聞薛將軍流象州死矣,安得復生?”薛仁貴脫盔下馬,突厥軍震驚逃散,被唐軍一一擊破。這是薛仁貴一生最後的“傳奇”。

薛仁貴的一生,由士兵到將軍,浮沉往復,可謂坎坷備至。然而,在逆境下,薛氏仍保持了一顆赤誠之心,甚至撰寫了《周易新注本義》四卷,為後世文人所驚歎。古人贊其“軍若驚飈,彼同敗葉,遙傳仁貴,咋舌稱神”,確非虛語。


潯陽鹹魚


薛仁貴(614年-683年),名禮,字仁貴,以字行,絳州龍門縣(今山西省河津市)人,祖籍河東郡汾陰縣(今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出自河東薛氏南祖,唐太宗、唐高宗時期名將。

薛仁貴自幼貧寒,習文練武,有臂力,長成務農,娶妻柳氏。 唐貞觀後期,唐太宗想親征高麗,從貞觀十八年(644年)秋開始, 即調集軍資糧草和招募軍士,積極進行戰爭準備。 薛仁貴就到將軍張士貴處應募,被收為部屬。

不久,唐太宗親征高麗,張士貴軍行至安地時,郎將劉君印為當地武裝所圍, 薛仁貴聞訊後,單騎前往營救,擊斬敵將,系其頭於馬鞍,降伏餘眾,救君印回營。 從此,薛仁貴名聞三軍。



貞觀十九年(645年),四月,唐軍前鋒進抵高麗,不斷擊敗高麗守軍, 六月,至安市,高麗莫離支遣將高延壽率軍20萬依山駐紮,抗拒唐軍。 唐太宗視察地形後,命諸將率軍分頭進擊。

這時薛仁貴自恃驍勇強悍,想立奇功,即穿上異於眾人的白色衣甲,手持方天戟, 腰挎兩張弓,大呼陷陣,高麗將士紛紛倒伏,殺開一條血路。 唐軍隨之繼進,高麗軍被打得大敗。

站在高處觀戰的唐太宗望見,戰後特召見薛仁貴,賜馬二匹,絹40匹,生口10人為奴, 並提升為遊擊將軍,雲泉府果毅,職守皇宮玄武門(北門)。 及唐徵高麗還軍,唐太宗還特對薛仁貴說: 「朕舊將皆老,欲擢驍勇付之外事,莫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虎將。」 並加封薛仁貴右領軍郎將。 徵高麗後到唐高宗時期,薛仁貴一直守衛玄武門。



永徽五年(654年),唐高宗行幸萬年宮(在今陝西麟遊縣西), 第一天夜裡就遇山洪暴發,直衝萬年宮北門,衛士們見水勢兇猛各自散去。 而薛仁貴登門向宮內呼叫水至,唐高宗聽到喊叫,急忙出宮跑到高處。 當唐高宗回頭看時,大水已經湧進了他的寢殿。 躲過大難,唐高宗感激薛仁貴,特賜薛仁貴御馬一匹。

顯慶三年(658年),唐高宗命程名振征討高麗,以薛仁貴為其副將。 薛仁貴於貴端城(位於今遼寧渾河一帶)擊敗高麗軍,斬首三千餘級。 第二年,薛仁貴又和梁建方、契必何力等,與高麗大將溫沙門戰於橫山。 當時,薛仁貴手持弓箭,一馬當先,衝入敵陣,所射者無不應弦倒地。 接著,又與高麗軍戰於石城,遇善射敵將,殺唐軍十餘人,無人敢當。 薛仁貴見狀大怒,單騎突入,直取敵將。

那個敵將懾於薛仁貴勇武,來不及放箭,即被薛仁貴生擒。 不久,薛仁貴與辛文陵在黑山擊敗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以下將土, 戰後他因功拜左武衛將軍,封河東縣男。

薛仁貴戰績


龍朔元年(661年),一向與唐友好的回紇首領婆閏死,繼位的比粟轉而與唐為敵。 唐高宗詔鄭仁泰為主將,薛仁貴為副將,領兵赴天山擊九姓回紇。 臨行,唐高宗特在內殿賜宴,席間唐高宗對薛仁貴說: 「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試以五甲射焉。」 薛仁貴應命,置甲取弓箭射去,只聽弓弦響過,箭已穿五甲而過。 唐高宗大吃一驚,當即命人取堅甲賞賜薛仁貴。 鄭仁泰、薛仁貴率軍赴天山後,回紇九姓擁眾十餘萬相拒,並令驍勇騎士數十人前來挑戰。 薛仁貴臨陣發三箭射死三人,其餘騎士懾於薛仁貴神威都下馬請降。 薛仁貴乘勢揮軍掩殺,九姓回紇大敗,所降全部坑殺。



接著,薛仁貴又越過磧北追擊敗眾,擒其首領兄弟三人。 薛仁貴收兵後,軍中傳唱說: 「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土長歌入漢關。」從此,回紇九姓衰敗,不再為邊患。

乾封元年(666年),高麗莫離支泉蓋蘇文死,其於泉男生繼位, 但為其弟泉男健驅逐,特遣使者向唐求救。 唐高宗派龐同善、高品前去慰納,為泉男健所拒, 於是唐高宗命薛仁貴率軍援送龐同善、高品。 行至新城,龐同善為高麗軍襲擊,薛仁貴得知後,率軍及時趕到,擊斬敵首數百級,解救了龐同善。 龐同善、高品進至金山,又為高麗軍襲擊, 薛仁貴聞訊後,率軍將高麗軍截為兩斷奮擊,斬首5000餘級, 並乘勝攻佔高麗南蘇、木底、蒼巖二城,與泉男生相遇。 對此,唐高宗特下詔慰勉薛仁貴。 接著,薛仁貴又率兩千人,進攻高麗重鎮扶余城, 這時,部將都以兵少,勸他不要輕進。 薛仁貴說:「兵在善用,不在眾。」

於是率軍出征,這次戰役,他身先士卒,共殺敵萬餘人,攻拔扶余城, 一時聲威大振,扶余川40餘城,紛紛望風降附。 這時,唐又派李績為大總管由他道乘機進攻高麗。 薛仁貴也沿海繼進,與李績合兵於平壤城,高麗降伏。 之後,唐高宗命薛仁貴與劉仁軌率兵二萬留守平壤,並授薛仁貴為右威衛大將軍, 封平陽郡公,兼安東都護。

薛仁貴受命後,移治平壤新城。 他任安東都護期間,撫愛孤幼,存養老人,懲治盜賊,擢拔賢良, 褒揚節義之士,高麗士民安居樂業。 薛仁貴任安東都護時,吐蕃漸趨強盛,擊滅了羌族建立的吐谷渾,又侵略唐西域地區。

為此,唐高宗調任薛仁貴為邏婆道行軍大總官, 並以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為副將,率軍十餘萬人,征討吐蕃。 薛仁貴奉命西行,軍至大非川(今青海共和縣西南切吉平原;一說今青海湖西布哈河), 將趨烏海(今青海光海縣西南苦海),薛仁貴對阿史那道真和郭待封說: 「烏海地險而瘴,吾人死地,可謂危道,然速則有功,遲則敗。 今大非嶺寬平,可置二柵,悉內輜重,留萬人守之,吾倍道掩賊不整,滅之矣。」

郭待封自願留守,薛仁貴又囑咐他千萬不可輕舉妄動。 薛仁貴安排好後,率部前往烏海,及至河口,遇吐蕃守軍數萬人, 薛仁貴率軍一陣衝殺,斬獲殆盡。 薛仁貴收其牛羊萬餘頭,鼓行而西,直逼烏海城,然後派千餘騎兵回大非川接運輜重, 但這時郭待封已被吐蕃擊敗。

薛仁貴因無輜重接濟,退軍大非川。 至此,吐蕃調集40萬大軍前來進攻,唐軍抵敵不住,大敗。 但吐善並不窮逼,以唐軍不深入為條件與唐議和,薛仁貴不得已應允,然後率敗軍東歸。 戰後,他因敗績被免為庶人。

不久,高麗地區相率叛唐。唐高宗起用薛仁貴為雞林道總管,以經略遼東。 任內,薛仁貴因事違法,貶象州,後遇赦免而還。

薛仁貴晚年,吐蕃勢力向北發展,阻斷瓜(治今甘肅安西東南)、沙(治今甘肅敦煌), 同時,突厥也不斷侵擾唐北境。 這時,唐高宗念及薛仁貴功勞而召見他, 之後任用他為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兼代州都督,率軍前往雲州(今山西大同市)擊突厥。 突厥聞薛仁貴複起為將,都非常害怕,不敢當其鋒,一時奔散。 薛仁貴乘勢進擊,大破突厥,斬首萬餘級,俘獲兩萬人,及牛馬羊三萬餘頭。

薛仁貴於永淳二年(683年)去世,終年70歲。 死後,朝廷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官府還特造靈輿。護喪還歸故里。 薛仁貴為唐朝名將,勇於力戰,長於用兵,深於謀略, 建立了赫赫戰功,從而為唐前期的強盛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不過他在戰爭中有時治軍不嚴,縱兵擄掠,收受賂賄,又往往斬殺過多,失之殘酷。 薛仁貴還忠於職守,從他任安東都護時的情況看,也有一定的理政才能。

薛仁貴與王寶釧

薛平貴: 王寶釧是唐懿宗時期朝中宰相王允的第三女兒, 王允沒有兒子,那時王寶釧的大姐、二姐都有個好丈夫, 王允非常的著急,希望把三女兒嫁出去。 美麗的三女兒現在已經長得美如天仙,許多有錢的公子都來提親。 可是王寶釧的品味很高,想要個謙虛、高尚、有格調的好公子, 在她堅強的意志裡,沒找到那樣的公子,決不結婚阿。 



  有一天,王寶釧帶著自己的丫頭到長安城南一帶踏青,突然遇上一位風流的公子糾纏, 她非常的討厭那位公子,可是公子決不放手,兩人糾纏不清, 這時一位正直的的書生跳了出來道:「放開那位小姐,竟然光天化日下調戲良家小姐。」 結果兩人一言不合的打了起來,左一拳,右一腳,書生打贏了,風流公子狼狽的逃走了。 這時的王寶釧愛上了這位書生,原來這位書生名叫薛平貴, 他們相處的非常的融洽,兩人的愛情有了開始。



三小姐回家後,知道自己的父母不會讓她跟薛平貴結婚(因為薛平貴窮), 所以想了一個好主意她跟自己的父母提出了拋繡球的活動,王寶釧的父母答應了。 在拋繡球的當天,丟繡球的方向因為受到王寶釧意志力的影響,繡球堅定的落在了薛平貴的手裡。 雖然她的父母不承認這個女婿,但王寶釧的意志力實在太強了, 王允夫婦只好跟她斷絕關係,不使自己的名譽掃地。 兩人搬進了武家坡上的一處舊窯洞,夫妻倆男樵女織過著清苦的日子, 雖然過著苦日子,但非常的幸福。

薛平貴為了大唐江山,參加了沙陀的部隊,離開了舊窯洞, 王寶釧則在舊窯洞等著薛平貴回來(一等就是十八年), 薛平貴憑著自己出色的武藝和才學,漸漸受到重視了。 有一次,春花公主的馬失蹄,眼看就要跌下懸崖了, 可是在這時薛平貴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將她救起來了。 春花公主看到救她的人是如此的勇猛,對他一見鍾情了。

薛平貴為了把握這次的機會,雖然想到了王寶釧,卻怕公主不高興,而被砍頭, 不管三七二十一了,跟春花公主產生了一段的感情了。 當然這時的王寶釧還不知情阿! 一年又一年的過去了,薛平貴隨軍來到長安,固沙陀軍戰功輝煌, 沙陀隊長李克用成了唐室功臣,薛平貴也水漲船高,被朝廷委以重職。 功成名就的薛平貴步行來到了武家坡上舊窯洞,跟王寶釧重逢了。

戲劇中的王寶釧


薛平貴當時也帶回來了春花公主,王寶釧和春花公主都是薛平貴的妻子, 兩人平起平座,一起服侍薛平貴, 王寶釧苦等了十八年,是中國婦女的榜樣。 西安武家坡王寶釧寒窯,作為一個古蹟,已在多年前修復並對外開放, 其中還塑有薛平貴、王寶釧像及江鬃烈馬。 這一古蹟的產生,實際上只是出於一種傳說, 它是由舊劇《武家坡》薛平貴與王寶釧的故事而來的。 但是薛平貴與王寶釧在歷史上並無其人其事, 那它是怎樣形成的呢?說法倒有多種。



  薛、王故事的出現,最早約在唐、宋之際, 因此較多的看法認為它是薛仁貴與迎春故事的演變, 因為演薛、王故事的《武家坡》,與演薛、柳故事的《汾河灣》情節十分相似。 過去持這一觀點的較普遍,今天也仍大有人在。

  另一種說法是認為薛平貴即是後晉石敬塘,見於近人崇彝的《道鹹以來朝野雜記》。 其說雲:薛平貴、王寶釧故事,計由花園贈金、綵樓配、三擊掌、探寒窯、平貴別窯、 趕三關、武家坡、銀空冊、算糧大登殿為止。 石為後唐李氏婿,又為契丹所立,國號晉,即戲中由西涼歸來即皇帝位; 其岳父丞相王允,實指長樂老馮道,故薛平貴實乃石敬塘之化名。 但考證,石敬唐實為後唐明宗李嗣源之婿,而這裡既稱他是李氏婿,不知為何又拉到馮道身上。



所以,其事雖略有相符,看來卻穿鑿附會之嫌。 所以在歷史上並無薛平貴其人,而只有薛仁貴為真實人物。 我國民間傳說的薛平貴故事來源甚古,過去人都以為是由薛仁貴故事轉變出來的; 實則以薛仁貴為中心的舊劇《汾河灣》, 絕不如以薛平貴為中心的舊劇《武家坡》在民間傳說裡佔有勢力, 恐怕《汾河灣》反倒是根據《武家坡》改編的。



薛平貴故事顯是人民喜愛的古代傳說; 王家三位姑娘,金川、銀川、寶川的命名,以及劇中若干穿插都帶有民間的樸實的風味, 雖然薛平貴故事不見於元曲,然而可能在元代以前就存在而隻流傳在西北一帶。 京劇《武家坡》本是由秦腔借來的,其事既不出正史而偏偏附會到唐代, 且提到西涼,所以故事可能是唐宋間西北邊疆的產物。


子非魚


薛仁貴的名聲在民間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薛家將的故事與楊家將的故事一樣經過無數的藝術加工,早以深入人心。但是,歷史上的薛仁貴是個怎樣的人呢?他真的和小說評書中講的那樣厲害麼?

一,為光宗耀祖而參軍。

薛仁貴本名薛禮,仁貴是他的字。出生在隋朝末期,祖上一直都是做官的,河東薛氏也算是當時很有名的望族。但薛仁貴的父親很早就去世,所以家道中落了。小薛同志沒享受過祖先的榮華富貴,為了生活,幹起了修地球的偉大事業,成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農夫。轉眼就到了三十歲,日子還是過得緊巴巴的。而他從軍的原因完全是由於妻子柳氏的勸告。話說這一年他想遷祖墳,或許是希望改一下風水格局轉轉運吧。但這遭到了妻子的阻止,柳氏對他說:“如今皇帝正在親征遼東,你為何不去投軍幹出一番事業呢?等到功成名就的時候你再遷祖墳,那祖宗也覺得光榮啊。”薛仁貴一聽,還真是這個道理,於是便投奔了正在招募士兵的唐朝名將張士貴的麾下,來到了遼東。歷史上的張士貴可是個很厲害的將軍,但是到了後世的演義裡,就成了陷害薛仁貴的小人和姦臣了。然而在正真的歷史上,他並沒有刁難薛仁貴,二人是正常的上下級關係。



在公元645年,李世民親征高句麗。在妻子的鼓勵下呢,薛仁貴懷揣著改變命運的希望應徵入伍,成為徵東唐軍中普通的一個士兵。而這個三十歲的小兵在征伐遼東的戰役中靠著兩次戰鬥徹底的翻身,實現了自己從士兵到將軍的夢想。

二,畫戟白袍薛仁貴。

在唐軍攻打安地城的時候,當時唐軍的郎將劉君邛被高句麗的軍隊圍困,沒有辦法脫身危急時刻,薛仁貴單槍匹馬挺身而出,直取高句麗一個將領的人頭,還把這個人頭就懸掛在他的馬頭之上,這樣的操作讓高句麗的士兵們看的心驚膽戰,敵人士氣減弱,在唐軍的衝殺下只得撤軍,劉君邛也因此獲救。一個普通的士兵在戰場上嚇的敵人退軍,還救了軍官的性命,這是多麼牛的事情啊。通過此戰,薛仁貴的名聲傳遍了大唐的軍營。然而這並不能讓薛仁貴滿足,他要的是建功立業,成就一番事業好光宗耀祖。他還在等待更大的機會去展現自己的實力。

三個月之後,薛仁貴的機會來了。當時高句麗結集了二十五萬軍隊前來與唐軍對陣,作為最高統帥的唐太宗李世民也親自站在高處指揮戰鬥。薛仁貴再次展現出自己的智慧和威猛。

仁貴自恃驍勇,欲立奇功,乃異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張弓,大呼先入,所向無前,賊盡披靡卻走。大軍乘之,賊乃大潰。 《舊唐書~薛仁貴傳》

李世民正在高處觀戰,只見唐軍陣中衝出一個造型與眾不同的白袍小將。他一邊衝殺一邊大聲呼喊,遠遠看上去就好像是天兵降世一樣,除了造型與眾不同外這個小將殺敵也特別生猛,高句麗的士兵們紛紛被他的畫戟刺倒在地,敵軍一陣混亂。唐軍主力立刻跟上大破敵軍,高句麗的軍隊很快就潰散而去。這個與眾不同的白袍小將就是薛仁貴,而他的造型和殺敵時的英勇表現,早被李世民看的一清二楚。沒想到自己的軍隊裡還有這樣厲害的角色,一定要提拔重用。


戰鬥結束後,他就特意召見了當時還是普通士兵的薛仁貴。賞賜了兩匹馬,40匹絹以及俘虜的十個高句麗人,讓他們作為薛仁貴的奴隸。並且當時就升他為遊擊將軍等官職。

後來李世民班師回朝,他對薛仁貴說:“以前輔佐我的人都已經老了,我每次都想提拔一批新人,我今天我終於發現你了啊,遼東能不能打下來這我都不怎麼在乎,我特別高興的是得到了你啊!”李世民的話中可以看出,他真的很欣賞自己發現的這個猛將。薛仁貴通過自己的才智和英勇,終於獲得了最高統治者的重視和賞識。他總算翻身了,從此他就是天子最信任的將領,再也不用過著農夫的艱苦生活了。

回到長安之後,李世民提拔薛仁貴為右領軍中郎將負責鎮守玄武門。雖然這只是一個門衛性質的崗位,但玄武門作為李世民當年發動政變奪權的重要地方能交給薛仁貴駐守,可見對他的信任程度是很高的。薛仁貴於是在玄武門當了十二年的門衛,再次贏來了人生的另一個機遇。

三,新的機遇與傳奇。

十二年的光陰過去了,唐太宗也早就死了。如今坐在皇帝寶座上的是他的兒子唐高宗李治。薛仁貴任然駐守在玄武門,平靜的當一個門衛大叔。永徽五年五月份的一天,天降大雨,山洪暴發。大水一下就衝到了玄武門。洶湧的洪水把守門的士兵們全嚇跑了,薛仁貴很生氣,他怒吼說:“皇帝還在玄武門內的萬年宮裡呢,你們這些負責守衛的人怎麼能自己先跑,撂下皇帝不管?”但是士兵們哪裡搭理他,紛紛逃命去了。此時洪水已經很大,淹沒了玄武門。薛仁貴登上了玄武門上的橫樑,大聲呼喊,向宮內告警。唐高宗李治聽到了薛仁貴的警報,忙從床上跳起來,爬上高處。



不一會功夫大水就灌進了寢殿,李治因為爬到高處沒有被沖走。水退後的統計顯示這一次大水造成了皇宮侍衛以及當地居民三千多人死亡,是一次很嚴重的山洪爆發。經過這件事情之後,李治對薛仁貴十分感激,這是多麼大的一個忠臣啊,自己要是沒薛仁貴的警報的話早就餵魚了。於是賞賜薛仁貴御馬一匹,李治心裡也在盤算:對於這樣難得的人才該好好重用,守大門太屈才了,該派他做點什麼呢?

四,薛仁貴徵東。

當時,東北地區的高句麗仍然是大唐的一個邊境威脅。雖然唐太宗曾經御駕親征,但並沒有徹底消滅高句麗。當時呢,在高句麗的南面還有百濟和新羅兩個小國。新羅國也就是現在的朝鮮和韓國的祖先,他是臣服於唐朝的。公元655年,高句麗與百濟聯兵入侵新羅,新羅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

公元658年,唐高宗命程名振和蘇定方率兵攻打高句麗;薛仁貴也作為副將參與東征。唐軍一路上勢如破竹,斬首無算。

薛仁貴在橫山與高句麗軍大戰。當時敵軍中有一個神箭手,一連射殺十多名唐軍士兵。薛仁貴大怒,單槍匹馬衝進敵陣,把那名神箭手嚇得目瞪口呆,最後被生擒。唐軍也趁機衝殺,高句麗軍大敗,被斬首三千餘人。在攻打高句麗的用時,薛仁貴也順手把當時與高句麗結盟的契丹王給活捉了。

這樣的功勞讓李治很是開心,自己果然有一員福將阿。等到戰事結束後,薛仁貴功拜左武衛將軍,封河東縣男。

公元660年,新羅滅百濟,高句麗失去盟國,陷入孤立境地。而作為徵東將領的薛仁貴卻被調回,因為另一場戰爭等著他去指揮。

五,三箭定天山。

公元661年的時候,和大唐關係不錯的回紇首領去世了,而新繼位的首領開始不把大唐放在眼睛裡了。李治就命令鄭仁泰為主將,薛仁貴為副將領兵赴天山(今蒙古杭愛山)攻打鐵勒九姓部落。

臨行之前,李智在內殿賜宴。吃飯的時候,他就問薛仁貴說:“古代善於射箭的人,能穿透七層鎧甲,你射五層讓我看一看。”薛仁貴答應後彎弓搭箭,一箭穿透了五層鎧甲。李治大吃一驚,當命人取來非常堅硬的一套鎧甲賜給薛仁貴。唐代的明光鎧是十分堅硬的,能夠一箭射穿五層,可以想見薛仁貴的箭術與臂力是多麼的驚人!



鄭仁泰和薛仁貴率軍赴天山之後,九姓鐵勒聯軍集結了十萬餘人。並挑選驍數十名勇的戰士出陣挑戰,薛仁貴連射三箭擊斃三人,鐵勒軍隊大為驚恐,被薛仁貴的神威所震懾,全都下馬來請求投降。

薛仁貴趁著敵軍魂飛膽喪之際迅速剿滅殘餘部眾,生擒親王兄弟三人凱旋迴城。薛仁貴收兵之後,軍中就傳唱出這樣的歌曲:“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而三箭定天山的傳奇也被天下人所傳頌。但是在這場戰役中,薛仁貴也透露出殘忍嗜殺的性格,他將投降的九姓鐵勒坑殺了二十餘萬人。並且在戰勝後大肆搜刮金銀美女,被人上報給唐高宗。由於功過相抵,並未受到處罰。薛仁貴天山一戰,成就了自己戰神威名,也使得九姓鐵勒從此衰敗,無力威脅邊疆。但唐代人因其坑殺降兵過於殘忍,所以沒有讓薛仁貴進入武廟。

六,平滅高句麗。

解決了不聽話的鐵勒九姓後,薛仁貴也沒閒著,因為東邊的高句麗還沒有徹底解決呢。

在公元666年,高句麗權臣淵蓋蘇文病死,他的兒子們為了爭奪繼承而大打出手,內亂爆發。被哥哥們奪權的泉男生投靠了唐朝。並且與唐軍一起出徵高句麗。這真是滅亡高句麗的天賜良機,唐高宗命薛仁貴率部眾跟隨李世績攻打高句麗,唐軍到一路節節勝利,但到了金山的時候,受到了一些小挫折,高句麗趁勝進攻,滿以為可以轉敗為勝,但他們忘了,唐軍裡有薛仁貴這樣開掛一般的牛人存在。正當他們反撲唐軍時,薛仁貴忽然率軍殺出,把高句麗軍前後截斷。一場混戰下來,被殺了五萬多人。薛仁貴乘勝追擊,一舉攻下三座城池,與泉男生的軍隊會師成功。

李治親自寫信給他說:“金山的故事,你衝在士兵的前面,奮力殺敵,不顧自己的性命,左衝右擊所向無前,各部軍隊都非常的有勇氣才,使得這一次戰役很快就取得了勝利。”

第二年,薛仁貴帶領兩千精銳突襲高句麗軍事重鎮扶余城。有人說他帶這麼少的兵會不會太冒險,老薛很牛逼的說:“士兵的多少並不重要,關鍵看會不會運用!”事實證明,薛仁貴確實很牛,他用兩千人奇襲,硬是攻破了扶余城。並且殺死和俘虜一萬多高句麗軍。這真是開掛一般的存在了,面對這樣沒戰必勝的神人,高句麗有什麼辦法呢?大小城池一聽到薛仁貴來了,紛紛望風歸降。

終於,李世績與薛仁貴最終會師於高句麗都城平壤城下。公元668年九月,有人打開城門迎接唐軍。唐軍入城後擒拿了奪權的泉男建等人,高句麗滅亡。唐朝設置安東都護府管轄高句麗故地,並任薛仁貴為右威衛大將軍兼檢校安東都護,封平陽郡公,率兵二萬人留守平壤。同時唐朝還在朝鮮半島南部設置了熊津都督府管轄百濟故地。而向大唐臣服的新羅則被設置為雞林州都督府,都督由新羅國王擔任。經過多年的東征,大唐王朝將整個朝鮮半島納入了自己的控制範圍。這也為後來的唐羅戰爭埋下了導火索。


在治理高句麗遺民的時候,薛仁貴能夠任用當地的賢能之士,並且以仁愛為治理的基本原則。他幫助高句麗恢復了生產和治安,讓高句麗遺民們很是感激。這也就是後人所說的“薛仁貴仁政高句麗”的故事。然而,自從平滅高句麗以後,老薛開始走背運了。不久以後,他離開高句麗,再次被派去徵西。

七,大非川慘敗。

公元670年,李治為了爭奪吐谷渾而命56歲的薛仁貴領軍五萬征討吐蕃,他安排副將郭待封將輜重糧草駐紮在地勢險要的青海大非川。自己親自率領精銳突襲敵人的重鎮烏海城,駐守在這裡的吐蕃軍大敗而逃,薛仁貴佔領烏海城,並打算下一步就直接突擊吐蕃都城邏娑城(今拉薩)。如此一來,可以徹底解決吐蕃給西域帶來的威脅。然而就在勝利即將到來之際,後方卻出問題了。

原來這個郭待封也是出身將門,身份尊貴。之前一直與薛仁貴是平級的將領,但此時卻作為副將管理輜重糧草,這讓他心裡很不平衡。他不願意功勞被薛仁貴獨佔,於是違背了薛仁貴的安排,擅自帶領軍隊離開大非川緩緩前進。結果,離開了有利地形,唐軍的糧草輜重部隊被吐蕃和吐谷渾聯軍圍困,死傷慘重。斷了糧草補給的薛仁貴無奈只得從烏海城撤軍救援,唐軍退回到大非川。吐蕃和吐谷渾聯軍四十萬進攻大非川,唐軍慘敗。戰敗後薛仁貴與吐蕃鑑定了停戰條款而得以回國。



大非川慘敗後,朝臣紛紛請求嚴懲戰敗將領。薛仁貴對唐高宗做出了自己的辯白:“根據天象顯示,不宜西征,出師不利失敗,是註定的事。”唐高宗聽後大為惱火,直接將薛仁貴貶為庶人,這算是從輕發落了,因為要按照當時造成了嚴重後果來說,是該直接被處死的。這說明李治給他留了一條後路。

八,再次啟用與流放象州。

薛仁貴被貶為庶民的這些年到底幹了什麼,由於史料的缺乏,我們後世也不知道。但是就在他被貶謫以後沒多久,朝鮮半島又開始叛亂了。於是唐朝再次啟用薛仁貴,這次他被任命為雞林道總管。關於薛仁貴任雞林道總管時發生了什麼,國內的史書沒有記載。只是說老薛這次又因為惹事情被流放到廣西象州去了。但是在朝鮮古代的《三國史記》中,到是可以梳理出薛仁貴在雞林州時發生的事情,原來他又打敗仗了。

當時,由於大唐的勢力已經囊括了整個朝鮮半島,這讓新羅很不滿。他聯合一部分反唐的高句麗和百濟國的遺民,趁著唐朝與西方的吐蕃用兵時,不斷侵蝕唐朝設置的熊津都督府。戰爭最終爆發,高宗儀鳳元年(公元676年)十一月,薛仁貴率軍與新羅軍在伎伐浦(熊津江下游入海口處)展開激戰,結果是唐軍慘敗。

由於這次失敗,有損國威。所以老薛就被大臣彈劾,再加上自己平時有貪汙受賄,喜歡金銀珠寶的汙點。於是唐高宗很生氣,直接把他貶謫到象州去了。當然,這只是一種推測,因為國內的史書中對於薛仁貴被貶的原因只有一句話:“復坐事,貶象州。”《三國史記》中雖然寫了薛仁貴指揮與新羅交戰並且大敗。但仍然存在著許多疑點。所以,老薛為啥被貶的象州,其實還是一個歷史懸案。傳說薛仁貴被貶謫但象州以後,又幫助地方官員做了許多有利於百姓的好事,受到了百姓的熱愛。所以今天的廣西一帶也有許多薛仁貴的塑像。這個也不見於史書記載,《唐書》說:“薛仁貴被貶謫象州後不久就遇到了朝廷特赦,又回到了京城。”

九,脫帽退萬敵。

公元681年的時候,李治召見見當時已經68歲的薛仁貴對他說:“以前在萬年宮,要是沒有你,朕就葬身魚腹了。你曾經上陣消滅過九姓突厥,平定高勾麗,使漠北遼東都俯首稱臣,這都是你的功勞,我又怎麼會忘記呢?現在遼西不安寧,瓜州沙州的路都不能通了。你怎麼就能安穩的睡在家裡不給朕指揮打仗呢?”薛仁貴雖然已經年老,但這麼多年來,他的威名早就傳遍了四方。在那些蠻夷的心中,薛仁貴是個戰無不勝的神話。派薛仁貴出征,可以從心理上就壓倒敵人。

公元682年69歲的薛仁貴奉命征討入侵雲州的突厥。兩軍陣前,突厥人就問唐軍:“你們這次打仗,將領是誰呀?”唐軍回答說:“薛仁貴。”突厥人說:“我聽說薛將軍流放到象州,已經死了?怎麼能死而復生呢?”這時候,薛仁貴脫掉頭盔。突厥人仔細一看,大驚失色,都下馬行禮,向後緩緩撤退。薛仁貴乘勢追擊大敗突厥軍,俘虜上萬人,奪取糧草輜重無數,取得了雲州大捷。



這是薛仁貴最後的一戰,也是接近於神話的一戰。第二年,七十歲的薛仁貴在長安病亡。唐高宗很傷心,追封其為左驍尉大將軍,幽州都督。並派車馬送薛仁貴骨灰回家鄉埋葬。

一代戰神的人生就此落幕。而他的兒子薛訥也成長為唐代戰功赫赫的將軍,繼續書寫著薛家的傳奇。小說中說薛仁貴的兒子叫薛丁山,這是子虛烏有的。

總結:

薛仁貴的一生跌宕起伏,十分富於傳奇色彩。這就讓民間產生了許多關於薛仁貴的傳說故事。隨著這些故事的不斷演化,在宋末元初時出現了《薛仁貴徵東事略》的話本小說,這是現存最早的關於薛仁貴的小說。以後薛仁貴的形象出現於各種雜劇和平話中,藝術形象越發飽滿,故事也越來越離奇。到了明清時代,關於薛仁貴及其子孫的故事開始出現。在明代的《唐書志傳》和清代的《說唐傳》等作品中,薛家的故事被越拉越長,於是就形成了現今我們所熟知的薛家將的規模。


有趣的是,薛仁貴在文學作品中還衍生出另一個形象“薛平貴”。這個薛平貴是以薛仁貴為藍本,重新虛構的一個文學人物。這也讓很多人搞不清楚這二人的關係,其實他們就是原型人物和虛構人物的關係。

民間文學中的薛仁貴是天神下凡,但歷史上的薛仁貴是個很普通的人,他也貪財,也好色,也有人生的汙點。但他卻也是一個不平凡的人,因為他這輩子所創造的傳奇事件實在是太多了。而正因為這些傳奇,所以他也成為了民間文學的一個重要的角色,永遠被後世傳頌和演繹。


閏土看歷史


唐朝的武將薛仁貴在民間是一個傳奇人物。在民間傳說裡,他幼時師從李靖,習得一身本領,後從軍征討高句麗,卻被奸臣張士貴一再搶功陷害,歷經磨難,終成名將,而最終卻死於兒子薛丁山箭下。那麼,正史上的薛仁貴一生是怎樣的?他真的死於兒子之手嗎?


河東薛氏是我國漢唐時的名門望族,薛仁貴就出身於此豪門。他的高祖薛安都是劉宋、北魏朝的名將。薛仁貴的曾祖父薛榮、祖父薛衍分別在北魏、北周身居高官,薛榮曾任太守、都督,授澄城縣公;薛衍曾官至北周御伯中大夫。到了薛仁貴的父親薛軌這一輩,家世也還不錯,薛軌曾任隋朝襄城郡的贊治,也就是襄城行政長官的助理。不過,薛軌年紀輕輕就早逝了,薛家從此家道中落,薛仁貴以耕田聊以餬口。

每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必有一位賢明智慧的女子。薛仁貴從身居寒窯窮困潦倒的農漢到叱吒沙場的一代戰神,也多虧了他的妻子柳氏背後的鼓勵和鞭策。薛仁貴窮得都三餐難繼,成天想遷移祖墳佔個好風水,以圖時來運轉。這時柳氏就鼓勵他要自強,不如去參軍,在戰場建功立業,以求光宗耀祖。在妻子柳氏的鼓動下,薛仁貴應徵投奔到將軍張士貴麾下。

在遼東安地戰場上,大頭兵薛仁貴嶄露頭角。貞觀十九年(645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親征高句麗。在遼東安地,唐軍陷於高句麗軍的重重包圍。身陷重圍的薛仁貴臨危不懼,持槍策馬直取高句麗一將領的人頭,掛在戰馬上。此壯舉大大激發了唐軍的鬥志,也令高句麗軍望而生畏,士氣大減,遂倉惶撤軍。唐軍遂解圍,差一點丟了命的唐軍郎將劉君邛也得救了,薛仁貴因此戰在軍中聲名大振。



在安市城之戰中,白袍小兵薛仁貴引起李世民的注意。當時淵蓋蘇文任高句麗的莫離支(官職名,實權超出宰相),他派出高延壽、高惠真兩將率25萬大軍在安市城東南依山佈陣。薛仁貴在此戰中,身披白色戰袍,在敵陣中衝鋒陷陣,驍勇善戰,這名英勇小將引起了親自督戰的李世民的矚目。戰後,李世民親自召見了這名普通小兵,並給予他大量賞賜,又提拔他為遊擊將軍。是金子總會發光的,薛仁貴憑藉自己過硬的軍事素質,從一名普通士兵躍升為從五品的武官。

由於唐軍久攻安市城不克,只得班師回撤。撤軍途中,李世民又對薛仁貴寄予厚望。他告訴薛仁貴,跟隨他的開國武將們都已英雄遲暮,未來還要靠你們這些年輕人啊!比起得到遼東,我更高興得到你啊!李世民的這一番言談,欣逢薛仁貴這一良將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回到長安後,薛仁貴被委以重任,升為右領軍中郎將,駐守玄武門,玄武門可是個非同小可的要地,想當年李世民就是在此扳倒了李建成,奪取了太子之位。李世民把如此重要的職位交給了薛仁貴,可見對薛仁貴非常之信任。


唐高宗李治繼位後,薛仁貴因玄武門水災事件再獲李治信任。永徽五年(654年)五月,玄武門發生水災,守衛將士爭相逃命。唯有薛仁貴憤怒疾呼要堅守本職,同時冒著生命危險登上門框向皇宮大聲疾呼示警,李治等才得以逃過這場水災。事後,李治對薛仁貴的忠心耿耿大加褒揚,並賞賜給薛仁貴一匹御馬。

薛仁貴智勇雙全,不僅在戰場上驍勇善戰,在戰術上也善用智謀。顯慶二年(657年)的時候,李治遣蘇定方征討阿史那賀魯。由於泥孰部被賀魯部擊潰,泥孰部首領的家眷也被賀魯部俘虜。唐軍在賀魯部的敗軍中發現了泥孰部的家眷。這時薛仁貴建議將家眷送還泥孰部,以爭取泥孰部的人心。這招果然奏效,泥孰部對唐軍非常感激,並跟隨唐軍一同攻打賀魯部。

此後,薛仁貴又分別隨程名振、梁建方等兩度征討高句麗,屢建軍功,拜左武衛將軍。


龍朔元年(661年)的時候,薛仁貴為副將隨主將鄭仁泰赴天山征討九姓鐵勒部落。薛仁貴著名的“三箭定天山”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次征戰中。九姓鐵勒以十萬之眾對抗唐軍,並挑選了十名騎士單挑唐軍。薛仁貴再發神威,連發三箭,敵騎士連斃三人。其餘騎士被薛仁貴的神箭嚇得慌忙下馬求饒,唐軍趁勢痛擊九姓鐵勒,追擊鐵勒軍隊,並活捉了葉護兄弟三人。從此,鐵勒敗落,天山邊患平定,薛仁貴“三箭定天山”的美名在民間流傳。

乾封元年(666年)十二月,薛仁貴隨李勣再度征討高句麗,並在一年之後,佔領平壤。薛仁貴因軍功授右威衛大將軍,封平陽郡公,軍旅生涯達到鼎盛。

但在二年之後,常勝將軍薛仁貴卻兵敗大非川,遭遇人生滑鐵盧。

咸亨元年(670年),薛仁貴任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奉命護送吐谷渾王還青海。副總管郭待封不甘於居薛仁貴之下,時常違抗薛仁貴的軍令。唐軍行至大非川后,薛仁貴命郭待封把全部軍資留在大非川,由郭率一萬名將士護衛,而薛仁貴親率一路軍隊先行。薛部至河口時,大敗遭遇的吐蕃軍,隨後駐紮烏海,命郭待封率部會合。



自負的郭待封不聽薛仁貴節制,帶領全部輜重緩慢行軍。在部隊就要至烏海時,被吐蕃軍隊擊潰,全部輜重落於敵手。薛仁貴只得退守大非川,在大非川唐軍又敗於吐蕃軍,薛仁貴只好與吐蕃議和。此次征戰,薛仁貴以慘敗而告終。因為這次敗北,56歲的薛仁貴被開除公職,成了一個平頭百姓。此後,薛仁貴仕途就極為不順,雖然不久被起復為雞林道總管,但不久又獲罪,被髮配至象州,後來因為赦免才得以回家。

在薛仁貴67歲的時候,唐高宗李治又想起了這位救命老將。當年薛仁貴在鎮守玄武門時,要不是他忠於職守,在洪水來臨時,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拼命向皇宮示警,李治恐怕也早餵魚了。於是,薛仁貴再次被李治派上戰場,奉命征討突厥。突厥人一聽是薛仁貴親臨戰場,不戰自逃。唐軍趁機追擊,痛殲敵人萬餘人,俘敵數萬人,取得雲州大捷。

永淳二年(683年),一代名將薛仁貴辭世,終年70歲。高宗李治冊贈這位老將為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

薛仁貴的一生極富傳奇色彩,後人將他的故事不斷演繹為小說、戲劇等,這其中也添加了許多虛構的情節。比如民間傳說張士貴陷害薛仁貴,這一點和正史截然相反。薛仁貴從投軍至鎮守玄武門,一直在張士貴麾下,不斷受到張士貴的器重。張士貴致仕後,由張舉薦,薛仁貴這才接替張士貴的職務,執掌玄武門。另外,薛仁貴共有五子,分別為薛訥、薛慎惑、薛楚卿、薛楚珍、薛楚玉,可見薛丁山這個兒子也是虛構的。事實上薛仁貴也是正常死亡,並不是被兒子一箭致死,只是民間將薛仁貴演繹地更加傳奇。


歲月是一條河流


薛仁貴,名禮,字仁貴。出身河東薛氏,是關西的名門望族,但至薛禮這一輩已家道中落。薛禮幼年喪父,家貧,但他仍刻苦讀書,勤練武藝。他天生臂力驚人,渴望出人頭地。貞觀末年,太宗想要親征遼東。薛仁貴抓住機遇,找張士貴將軍,應徵入伍。是金子總會發光。貞觀十九年三月,在戰場的遼東安地戰場上,郎將劉君昂被高句麗圍困,情況危急。薛仁貴前往解救,駕馬衝出,手刃敵將首級,懸掛於馬鞍上,震懾敵軍,使其投降。這場戰役便是薛仁貴馳騁戰場的起點。

薛仁貴在戰場上總是異常勇猛。大軍攻安地城的時候,高句麗軍隊有二十五萬,依靠山川紮寨,佔據有力地理位置,形勢嚴峻。太宗準備兵分四路攻擊。初露頭角的薛仁貴,自恃驍勇,想要立下奇功。一人人穿著醒目的白色衣服,帶著戟和弓箭,直衝敵營,一時間敵人都被他的氣勢所震,很快就敗退而逃,唐朝的大軍就趁機大敗高句麗。薛仁貴也自此進入了太宗的眼中,從之前一個聲名初顯的小兵,成為了皇帝御賜的遊擊將軍、雲泉府果毅,完美完成了多級跳。等到大軍回師的時候,太宗甚至對薛仁貴說:“朕舊將並老,不堪受閫外之寄,每欲抽擢驍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可見,太宗得到良將的喜悅之情。不就,薛仁貴就被提拔為右領軍中郎將,鎮守玄武門。

薛仁貴受寵,不單單是因為他是個軍事天才,更因為他簡在帝心。永徽五年,發大雨,山洪暴發,衝到玄武門,其他將士都私自逃走。只有薛仁貴去宮中大呼警示,救了皇帝李治一命。

薛仁貴“戰神”之旅並沒有止步於此。顯慶二年,李治再次征討高句麗,命薛仁貴為副將。薛仁貴不負所望,破高麗於貴端城,獲三千首級。第二年,又和梁建方、契必何力等,與高句麗大將溫沙門戰於橫山,箭無虛發,揚名敵營。後又生擒契丹王阿卜固及諸首領。戰功赫赫的他被封為河東縣男。其後,他領兵與突厥作戰,突厥命數十位驍勇善戰者陣前挑戰,薛仁貴發三箭,射死三個人,其他人一時害怕投降。軍中自此傳唱:“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薛仁貴一生,滅高句麗,破突厥,為穩定唐朝北方的邊疆做出了巨大貢獻,不僅受到了唐朝將士百姓的稱頌,敵軍也被他的勇猛果敢所折服。他從一窮二白到官至郡公,從默默無聞到世人稱讚,他的傳奇人生是他自己厚積薄發,抓住機遇,不怕死,拼搏出來的成果。


國家人文歷史


薛仁貴,名禮,字仁貴,歷史上確有其人,唐朝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市)人,隋煬帝大業10年(公元614年)農曆十月十八日生,唐高宗永淳二年(公元683年)農曆二月二十一日卒,享年70歲。他一生英勇善戰,屢立奇功,官至右威衛大將軍兼安東都護,封平陽郡公。他的征戰事蹟,《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均有記載。 據史料考證,歷史上並無薛平貴。但他和王寶釧因何現身於舞臺?並且自古以來,多個戲劇劇種都出現了“兩薛並演”的現象呢? 有兩種說法。 某年某月已無從考證。山西一富戶為母祝壽請戲班子唱《汾河灣》等戲。該戲反映的是薛仁貴和柳英環的事。賓客散後,富戶之母問戲班子薛仁貴和柳英環最後的結局,戲班班主說,據師祖相傳,薛仁貴因軍務在身不敢久留,數日後又別妻回到軍中。柳英環常年來生活困苦,疾病纏身,又加之思夫心切,便病逝寒窯。富母聽後悒悒於懷,懨懨成病。富子到處求醫,百藥無效。最後一當地名醫探問後得知根由,便說:“心病還需心藥醫。”於是,富子懸巨賞徵求薛仁貴團圓的劇本。某文人為不違反歷史,杜撰了一位“薛平貴”,劇名《王寶釧》。戲曲情節大同小異,只是為迎合富母心態,薛平貴登上了西涼國的王位,王寶釧成了正宮皇后,夫貴妻榮。該戲演出後,富母大喜,病也不治而愈,自此,戲曲舞臺上便出現了“兩薛並存”的局面。 另一種說法是,薛仁貴後來被封為平遼王,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大部分薛家人也都隨薛仁貴從龍門(河津)遷到京城(今西安市)。後來,山西人以當地出了一個薛仁貴為榮,又是唱戲,又是修建寒窯。陝西人歷來愛與山西爭個高低,認為薛仁貴家人後來一直生活在陝西,卻讓山西人出盡了風頭。他們便也編了一齣戲,由於不敢違背歷史,於是將薛仁貴變成了薛平貴,柳英環變成王寶釧,一個虛構杜撰之戲便出爐了。 兩個寒窯一處真實 在河津市修村的白虎崗上有薛仁貴寒窯,而在西安市大雁塔東南方不遠,王寶釧寒窯也每天遊人如織。兩個寒窯又是怎麼回事呢? 薛仁貴寒窯位於河津市修仁村,村東有一土崗,狀似臥虎,又加之傳說薛仁貴是白虎星轉世,故曰白虎崗,寒窯便處於白虎崗上,相傳明清時期土炕灶跡尚存。窯南有白袍窯一孔,內塑有薛仁貴夫妻泥像兩尊,戰馬一匹。村南有白虎塔一座,又名射雁塔。薛仁貴寒窯也稱薛仁貴故里。目前為運城市文物保護單位,河津市斥資一億元開發薛仁貴故里的工程正在進行之中。 近年來,王寶釧寒窯從規模及開發的程度上來看比薛仁貴寒窯要大,也有規模,筆者3月上旬前往參觀,它位於西安市南效曲江池東南鴻固塬上的鴻溝坡岸,又稱曲江寒窯。在寒窯景區內,筆者沒有看到任何有關史料對薛平貴及王寶釧的記載。寒窯簡介上稱,實據戲曲《五典坡》所載而建,內有王寶釧祠堂,清朝後期修建,民國二十三年,楊虎城之母孫一蓮捐資又對其進行了修葺。1984年6月,當地鄉政府又出資修建,1985年2月28日正式向遊人開放。景區內有“飄綵樓”、“王寶釧祠”、“貞烈殿”、大雄寶殿、寒窯遺址等等建築及景點。據寒窯負責人劉林介紹,寒窯景區總投資300多萬元,平均每年有近10萬名遊客。 既然薛平貴是由於種種原因根據薛仁貴的傳奇人生演繹而來,歷史並無此人,那麼,兩個寒窯也只能是一處真實了





小雙說事


薛仁貴也是一個非常傳奇的人物,在當今社會很多人都還記住他的名字,甚至他的傳奇經歷都被拍成了幾個其他故事,尤其是他和王寶釧的愛情故事是在省里人那一幕,薛仁貴從一個小小的士兵慢慢的成為了一字並肩王,而他的妻子等他幾十年,只有他們兩個終於在一起了,這才是令人感動。


雖然這很多電視劇是被改變的,但是他的人物路線還是很不錯,修理貴剛開始也只是一個小小的士兵,也沒有什麼強大背景,但是憑藉著自己強大的武功以及是對戰爭的領導力,最終是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贊同,最後成為了一方大將,尤其是在唐太宗末年,高句麗憑藉著自己強大的武力開始對唐朝實行進攻,唐太宗宣佈清真在薛仁貴的幫助下最終是打敗了高句麗。

薛仁貴乃千古名將之一,他這位神的光輝經歷是值得我們所有人去學習的

唐太宗末年的時候,在北方的高句麗是越來越強大了,而這個高句麗刻不是一個普通的小國家,而是佔領著我國現在的東北以及朝鮮大部分地區,而形成的一個強大的國家,當年隋朝就是因為攻打他耗費了大量的財力物力,最終還是沒有消滅他,反而是隋朝衰落下來,最終是隋朝被消滅了。


而唐太宗曾經攻打過幾次,最終是讓他妥協了下來,但是在唐太宗末年的時候,這個國家又開始強盛,反而是對國家有強大威脅,為了消滅這個國家讓他臣服,他還中自己率領著幾十萬大軍去攻打,可是唐太宗自己已經很老了,沒有當年的銳氣,反而是沒有成功。這個時候薛仁貴成長了,最終是打敗了這個國家,讓他再次的臣服下來。

可是到了薛仁貴晚年的時候,新人會被這個國家又打敗了,在大非川之戰之中,被搞得要死,然後皇帝對他不信任了,最後已經是很老了,沒有戰死在沙場,也沒有再沒有從前那麼光輝了。


汪公說


薛仁貴,絳州龍門人,跟武則天算半個老鄉,從小家裡很窮,靠種地為生。小薛看看發不了財,於是動了歪心思,請了一個風水大師給看了塊地,準備把祖宗們改葬了,順順風水,結果被老婆柳氏攔住了。老婆說,看你個慫色,大丈夫當建功立業,在戰場上一刀一槍博個封妻廕子,你卻在死人身上下功夫,丟人不丟人。現在國家正徵兵呢,你趕緊去,混出個人模狗樣的回來搗騰死人不遲。薛仁貴於是入伍參軍了。臨走老婆給他縫了一件白戰袍。

薛仁貴少貧賤,以田為業。將改葬其先,妻柳曰:"夫有高世之材,要須遇時乃發。今天子自徵遼東,求猛將,此難得之時,君盍圖功名以自顯?富貴還鄉,葬未晚。"仁貴乃往見將軍張士貴應募。薛仁貴老婆為啥這麼牛逼,因為人家就是名門望族出身,河東柳氏,槓槓的門閥,可是家道衰落,加了個農民,心裡本身很不爽,再加上薛仁貴不爭氣,怒了。柳氏為啥不信風水,因為柳家的風水好的不能再好,依然窮困潦倒,所以風水這回事也就是說說而已。孔子說,是人弘道,非道弘人。是你要努力給家族爭光爭氣,不要夢想家族給你帶來貴氣。

薛貴人初出茅廬第一功就是單槍匹馬救了一個名叫劉君邛的將領。劉將軍正被圍困,小薛上去把賊頭砍了,掛在馬前耀武揚威,一下子聲名大振。李世民帥軍攻打安市城,自己帶一支隊伍固守,另一支主力分兵給徐懋公。沒想到戰鬥剛開始,高麗的友軍靺鞨人蜂擁而上,好幾次差點衝到李世民陣前,眾軍失色。當此危急關頭,薛仁貴身穿白袍手持長戟腰鞬兩弓呼嘯而來所向披靡,眾人跟著一起鼓譟,方才給李世民解了圍。此戰李世民被流箭射中,攻下安市之後把俘虜的七千靺鞨人全殺了。這是李世民生平第一次殺降,可見此戰的確兇險。

功高不過救主,評書薛仁貴徵東里面就有薛仁貴單騎救唐王的生動描述,雖然情節離奇,卻非空穴來風。薛仁貴問了名字,賞賜了金錢戰馬,還給了個將軍當,讓他擔任玄武門禁軍統領。還說,我的老戰友們全老了,以後打打殺殺的事還是要靠你們年輕人來幹。我這次東征別無所獲,最高興得到一員悍將。

李世民死後,李治即位,有一年半夜突然發大水,玄武門眼看被淹,禁軍們一窩蜂全跑了,只有薛仁貴說,皇帝現在正在危險之中,咱們怎麼能撒丫子呢,誰的命值錢拎不清嗎。於是爬到玄武門城樓上大聲呼喊,萬年宮內的侍衛們聽見,趕緊帶著李治一行往高處跑。不大一會兒洪水衝進萬年宮,把李治的寢宮淹了。李治說,要是沒有你,我這八百十斤可就撂這兒了。我今天才知道啥叫忠臣。賞了一匹馬。

接下來的故事也就沒啥說的了,將軍百戰身名裂,博得封妻廕子歸。永淳二年薛仁貴病死,享年七十歲。官府給弄了口棺材,送回老家埋在祖墳裡。也沒用風水先生再給看地改葬了。可見還是老婆說的對,是你要靠著自己的努力改變祖上的風水,而不是單靠祖上的風水成就你。


唐風宋月


對於薛仁貴這位唐朝的絕世名將,大家更多是通過各種演義和電視劇瞭解到的,因為演義和電視劇經常過於戲劇誇張化,所以很多人就對薛仁貴在演義中的種種事蹟以及能力產生了質疑,覺得現實歷史中的薛仁貴是沒有那麼強悍、傳奇的。

而雖然在某些事情上戲劇和歷史有著不小的出入,但是從薛仁貴個人的傳奇經歷來說,歷史中的他還是非常傳奇的。


薛仁貴的出身與崛起

薛仁貴的出身非常不同反響,他的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等人都曾在南北朝或者隋朝時期擔任過重要官職,可謂是豪門大家出身,不過他這份出身卻並沒能給他的前半生帶來太多的好處。

因為他父親去世過早的原因,所以薛仁貴從很小時候開始,生活就非常的窮苦。

他後來之所以能獲得那麼高的成就,完全是靠他自身的能力一步步打拼而來的。

而要說薛仁貴人生的崛起,他的妻子是不得不提的,正是因為有著他妻子的勸說,他在後來才產生了從軍的想法、才有了後來的人生崛起。


薛仁貴從軍之後,他最開始的時候只是一個普通的士兵,和其他的士兵相比沒有太高的起點。

與演義傳說中所說的差不多,薛仁貴有著很強悍的戰鬥能力,在他還只是一名士兵的時候就憑藉著在戰陣中衝殺無敵的戰績,而獲得了自己上頭的讚賞。

並在最終,得到了整個唐帝國權力最巔峰者的唐太宗讚賞。

薛仁貴在高句麗戰爭中的光芒閃耀

在隋唐時期,我們的東北存在著一個非常強悍的地方政權,這個地方政權就是高句麗。

而在說到高句麗的時候,有一點是值得我們注意的,那就是高句麗並不是屬於韓國人或者朝鮮人的歷史政權。

高句麗最早發源於我們的東北地區,他們是在實力壯大起來才逐步控制了韓朝部分地區的,因此自然稱不上是韓朝歷史中的政權。


在高句麗存在的時候,其曾經給隋朝和唐朝帶來了最大的威脅,從很大程度上來說,隋朝之所以滅亡就跟其有著莫大的關係。

要不是隋煬帝為了討伐高句麗耗費了太多的國力,從而引發了農民起義,隋朝可能並不會只持續那麼短的時間。

在唐太宗李世民執掌了大權之後,作為如此一名擁有著雄心壯志的人物,他自然是不能容忍高句麗這等小國在自己的東北邊猖狂的,於是就重踏起了隋煬帝的步伐,對高句麗展開了戰爭。


在高句麗的戰爭中,已經小有官職的薛仁貴穿著一身閃亮的白袍,跟隨著軍中的其他將士殺入了高句麗的敵陣中。

在這一場大戰裡,薛仁貴表現得非常勇猛,攜帶著萬夫莫開之勢,只殺得周身的高句麗士兵片甲不留。

這一幕正好被當時正在前線壓陣的李世民給看到了,因此在此戰結束後,李世民才會帶著極為欣賞的心情給他授予了遊擊將軍的職位,這是薛仁貴人生中的第一次閃亮發光。

薛仁貴人生的巔峰

後來隨著薛仁貴又屢創戰績以及李世民對薛仁貴的欣賞越發加重,李世民就再度找到了這名年輕人,跟他進行了一番深刻的交流。

在二人的交流中,李世民甚至說出了薛仁貴將可以替代老去的開國將領之類的話語,這對於當時還只是一個小人物的薛仁貴來說,簡直就是一件榮耀無比的事情。

戰爭結束後,薛仁貴再度被李世民提拔了軍中郎將、安排在了自己的皇城中,讓其率軍鎮守起了有著重中之重意義的玄武門。


正因為這一次的委任,才有了薛仁貴人生的第二度發光。

在李世民的兒子李治成為皇帝后,薛仁貴憑藉著在洪水衝擊時臨危不懼地救了李治一命,從而獲得了李治的高度欣賞。

正是因為這一份欣賞,薛仁貴後來才得以離開了玄武門,參與到了狼煙漸起的戰場中,去施展起了他的軍事才華。

在唐高宗李治在位時期,薛仁貴先後參與了對突厥、對高句麗、對九姓鐵勒等重要的作戰中,最終他憑藉著巨大無比的功勞被授予了公爵爵位,被封為了右威衛大將軍。

薛仁貴人生的起起伏伏

要不是後來受到一個小人的連累,可能薛仁貴的人生將會是非常輝煌的。

在征討吐蕃時,軍中的副手因為非常看不起薛仁貴,所以就在戰爭中從中作梗了起來。

原本這個副手如果按照薛仁貴的命令帶領著軍中糧食前進的話,那將會是什麼事情都沒有的,但是因為他故意拖延時間從而導致這些糧草被敵軍給搶奪了過去。

在失去了最為重要的糧草之後,原本已經取得對吐蕃軍非常巨大勝利的薛仁貴就遭遇到了巨大危機,最終不僅沒有獲得想象中的勝利,反而在吐蕃軍的逼迫下節節敗退,最終只能敗軍而歸。


這次的失敗是薛仁貴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失敗,不過我覺得我們只能說是這次失敗是一次非戰之敗,跟薛仁貴的能力沒關係,最主要的責任還是在那名豬隊友身上。

正是因為這一次的失敗,導致薛仁貴被撤掉了所有官職,被李治流放到了廣西,直到他已經垂垂老矣的時候,這才因為軍中實在無人而重新任用起了他。

薛仁貴復出之後的第一仗是打突厥,雖然薛仁貴出戰的時候沉寂已久,但是薛仁貴在早些年的時候顯然給突厥人留下了太過於恐怖的回憶,所以在突厥人聽聞倒是薛仁貴掛帥的時候,他們當即被嚇得慌亂不已,趕緊撤兵想避開薛仁貴的鋒芒。

而就在這個時候,薛仁貴乘勝追擊連斬了許多突厥人,最終取得了大勝。

這些事情說起來或許有點像演義編撰出來的情節,但這些事情在歷史中都是真實發生的。

從這方面,我們就可以知道薛仁貴在現實歷史中有多麼威猛無比了。

薛仁貴後代的輝煌

以上就是薛仁貴的大概人生,而在說到薛仁貴的時候,他的子孫後代們是不得不提的。

薛仁貴一共有5個兒子,其中成就最高的是他的大兒子薛訥,在薛仁貴死後,薛訥先後被提拔為了幽州太守以及羽林大將軍,權勢一度煊赫無比。

除了大兒子薛訥之外,薛仁貴的兒子中只有二兒子踏入官場,只不過他的成就不高,只是一介小小的司禮主簿。

不過要說到薛仁貴子孫後代中最為輝煌的人物,還得說到他的孫子薛嵩。

薛嵩是薛訥的兒子,在安史之亂剛開始爆發的時候,曾經被捲入亂軍之中成為了一名叛軍。


後來在他擁有了一定的權勢之後,他就帶著重兵投靠回了唐王朝,憑藉著巨大無匹的實力得到了唐王朝的看重,在安史之亂之後成為了唐王朝的節度使、被封予了郡王爵位。

所謂的節度使,在唐王朝後期其實就等同於軍閥,藩鎮裡的所有事務全由他們自主掌握,雖然在名義上歸屬於唐王朝,但實際上已經在某種程度上獨立成了一個小王國。

而也就在薛嵩死後,薛仁貴的另一位孫子薛平繼承了薛嵩的節度使位置,同樣擁有了很大的權勢。

所以說這就是唐朝一代名將薛仁貴的一生,從薛仁貴的一生來看,我們可以知道他的家族世代是人才濟濟的,從他高祖父一代開始祖上世代為官到他鑄就一世之威名,最終再到他孫子的輝煌,就可以知道他的家族是是多麼的輝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