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如蕤》:一個“自私”的女人,一場“錯過”的“愛情”

說到沈從文,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邊城》,裡邊田園牧歌的邊城形象,以及簡樸善良的翠翠。很多人會為翠翠悲慘的一生而感到傷心。在我印象中,《邊城》就是一部典型的“田園牧歌”的小說。

可沈從文寫的不止是質樸善良的女性,也有虛偽矜持的城市人,也有著獨立自主的城市女性。有時候,我會感到很驚歎:沈從文,一個男人,竟可以把女性寫的那麼細膩入骨。這不得不說,是沈從文的一個特色。

《如蕤》這本書,講如蕤小姐在年輕的時候,喜歡上了梅先生。於是,一直照顧他,追求他。但最後,卻死心,離開了這個讓她曾經迷戀的男人,重新找回自我,繼續過著屬於自己的燦爛人生。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的人看不懂這篇小說,有的人認為如蕤就是一個矯情自私的白蓮花,也有的人認為如蕤是一個求愛不得,重新找回自我的一個新時代獨立女性。可在我看來,如蕤只是一個困在“圍城”中的可憐女人。


《如蕤》:一個“自私”的女人,一場“錯過”的“愛情”


01、四季的顛倒,映襯著一個女人愛情的開始和消失

很有趣的是,這本書有一個暗線:顛倒了順序的四季,這本書是從很像彷彿春天的秋天開始的。在很多人印象中,秋天就是一個離別的季節。而沈從文開頭,則用了一句話:彷彿春天的秋天。

在我看來,這裡的春天和秋天分別對應著梅先生和如蕤。對梅先生來說,他已經愛上了如蕤,因此對他來說,這是一個愛情萌發的春季。但是,對如蕤來說,她已經浪費了人生的三年,她不願再追尋一段沒有結果的愛情,因此她決定離開。而這個離開,就如同秋天,這也為之後如蕤的離開做了一個很長的鋪墊。

秋天過後,便是夏天了。夏天,在我們看來是熱情、熱烈的。就如同一個少女最美好的青春時代。十幾歲的年紀,美麗熱情的姑娘,遇上了喜歡的人。她厭倦了一成不變的愛情套路,她想去追求她想要的愛情。於是,她遇上了梅先生。

愛情的萌芽第一次在如蕤的身上生根發芽。

夏天過後,便是漫長的冬天。也從另一個角度告訴我們,這段“飛蛾撲火”般的愛情,如同熱火遇上寒冰,註定遭到冷遇。面對梅先生的冷遇,如蕤遭到了打擊。梅先生並不是特別的喜歡這個熱情、善良的女子,因此一直對她很冷淡。可是如蕤似乎感覺不到梅先生的冷淡,依舊以她自己的方式來對他好。人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的確,病久了,也沒多少人會再關注一個病人。除了如蕤。

文章的最後一部分和開頭那一部分遙相呼應:春天,有雪微融的春天。不,黃葉作證,這不是春天!病久了之後,梅先生開始為這個女子對他的愛感動。於是,這是有雪微融的春天。但,如蕤要的是因為感動而獲得的愛情嗎?不是的。如蕤想要的是,百分百,因為愛她這個人,只愛她的純粹愛情。她不需要這種“感動”之愛。因此,黃葉作證,這不是春天,這是秋天。

在我看來,沈從文設置的這一條季節線,不得不說,真的是一條絕妙的隱喻線。一方面寫如蕤對梅先生的愛情,從開始的熱情,到最後的失望而離開。另一方面,卻寫梅先生對如蕤從無感到感動的“感動”之愛。這種情況其實在我們現在來說,也很常見。很多女追男的愛情,剛開始男生對女生並沒有很多的愛情。但是,時間久了,男生漸漸愛上女生,可女生卻因為付出太多了,累了,選擇離開。這不得不說,是一個絕妙的諷刺。


《如蕤》:一個“自私”的女人,一場“錯過”的“愛情”


02、沈從文筆下的女性形象

沈從文筆下有很多女性形象,都描寫的特別精彩。比如,《邊城》中的翠翠,《如蕤》裡的如蕤,還有《蕭蕭》裡的蕭蕭。但我認為,沈從文筆下的女性形象,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1、天真、單純、原生態的女性:如翠翠,蕭蕭

最經典的是沈從文用讚美的筆調塑造了在湘西,這個世外桃源一般的少女。她們沒受過城市的汙染,她們美麗、活潑、純淨。她們集人情美和人性美於一體。如翠翠。她在“風口裡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糜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

這種天真單純的女性,沈從文更多的是用一種讚歎的語調來描寫。我覺得,沈從文對這種天真單純女性的讚美,與其說是讚美她們的純真。更多的是讚美,自然的美好。我想,這也是他為什麼要回到湘西的原因。不僅是因為湘西是他的故鄉,湘西代表的更多的是未被城市汙染的天真單純,也是沈從文所追求的自然和美好。

2、獨立自主的城市女性:如黑貓

如果說,翠翠是一對美好生活的幻想,但不可否認的是翠翠是沒有自己的自主意識的。可黑貓則完全相反。

黑貓是沈從文筆下極少數的居於現代文明,但完全為自己而活的居於城市的獨立自主女性。黑貓是一個守寡三年的苗族女人,丈夫死後,她繼續讓店鋪營業,繼續賣飯。她完全是按自己的意志自主的生活,黑貓從來不會刻意的掩飾自己,她敢愛敢恨。她敢向喜歡的人傳遞愛意,也敢於打破道德束縛的牢籠。

細想,黑貓更像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她敢愛敢恨,獨立自主,在丈夫死後依然能把自己照顧的很好。黑貓尊重生命,也愛自己。她不會壓抑自己的想法,她是一個獨立自主的,有完善人格的女性。

3、困在城市和鄉村的牢籠中:如如蕤

如蕤這個形象很複雜,一方面她出“像一個小姑娘常作的神氣”,儼然一位天真率爾的純情少女形象,她展示出了人性中的那股原初狀態下的神韻與無憚。如同翠翠和蕭蕭。

“她不能說是十分美麗”,可她那秀氣不俗的眉眼,以及那大方又尊貴的氣派,卻又是能給人以難以忘卻的印象的。於此,一個端莊賢淑的都市女性形象栩栩如生立於眼前了。所以,我認為,她的身上是既孕育了鄉村的那份野性的不羈,同時也攬括了都市人性中的那種沉穩及理性的。


《如蕤》:一個“自私”的女人,一場“錯過”的“愛情”


我認為,如蕤她對愛情的這份追逐與渴慕,是理性覺醒後,自主自為的一種追求,雖然會有小女生的春心萌動與某種盲目,但畢竟是她發自內心的一種有意識的追求。但是從本質上來說,如蕤並沒有從內心擺脫對城市文明虛偽、做作的束縛,源自內心的倔強性格使她自然而然萌生了欲離棄這座窒悶的“圍城”。可,在我看來,或許這只是她壓抑久了之後,一種內部活力與情感激情的忘我釋放及宣洩。

換而言之,如蕤的愛情即一面嚮往求覓一種鄉村式的純真健康發生的愛情,而另一面卻在情感衝動過後又保留了份對城市文明中各式元素無可卸下的深深依附。而如蕤,則是一個生活在城市中,卻嚮往鄉村生活但不願離開的“矛盾人”。


《如蕤》:一個“自私”的女人,一場“錯過”的“愛情”


03、從現代女性看這段“錯過”的愛情

很多人看完《如蕤》,愛她的都會覺得這是個真性情的女子,恨她的大多是說她矯情,明明得到了愛情卻那麼輕易的放棄。可這些評價大多是對如蕤的推崇。那麼,大家為什麼那麼喜歡如蕤呢?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從如蕤身上我們看到了我們羨慕的獨立女性形象

如蕤到後期已經開始意識到,她想要的不是這種“感動”之愛。她想要的是梅先生對她這個人的愛。她希望梅先生是愛她的人,而不是愛她對他的好。可當她發現,梅先生只是感動,她便決意離開這個人。

說實話,如蕤的這種果斷和清醒是現代很多女性都做不到的。在愛情中,不可否認,很多女性都是盲目的。明明知道,這個男人不適合,或者三觀不一樣。但很多人,總會因為父母或者其他的原因,選擇和這個男人“將就”一生。

我不懂,為什麼我們要這麼委屈自己。面對愛情,為什麼我們要將就?如果不愛了,請體面告別,去尋找更合適更愛的人。而如蕤這種果斷和清醒,更多的是我們做不到卻羨慕的一個體現。她是我們的嚮往。

2、我們也曾羨慕純粹的愛情

在這個方面,引來了很多爭議。青春年少時,我們都曾希望有個“白馬王子”可以和我們自己共度一生。但長大後,我們都知道,沒有百分百的愛情。與其說,我們變虛偽了,還不如說,我們知道現實,也屈服與現實了。

因此,很多人會說,如蕤這種行為,就是矯情,就是作。好不容易得到了想要已久的愛情,卻輕易的放棄。可我們都知道,不是的。如蕤對愛情的幻想是純粹的。她真的希望有白馬王子。從某種角度,她就是年少的我們。

我們羨慕如蕤這種敢於追求的愛情,倒不如說,我們羨慕的是曾經的年少時光,羨慕曾經“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自己。

3、如蕤是那個時代的縮影

沈從文寫這本書的時候,剛好處在時代最混亂的那幾年。我們都已經身在泥潭中了,可如蕤,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就是我們對希望、對光明的嚮往。

在那個時局動盪的時代,我們肉體上遭受著生活的磨難,可我們依然要抱有一絲希望。這個希望不止是愛情的希望,更多的是對生活的希望。這,不是沈從文一個人的希望,更多的是那個時代文人們的希望,也是那個時代的希望。如蕤,就是我們所希望的那個光明。

不由想起一句話:即使我們身在低谷,我們依然仰望星空。如蕤,就是那片星空。


《如蕤》:一個“自私”的女人,一場“錯過”的“愛情”


也因此,有無數人會為如蕤和梅先生這段“錯過”的愛情感到惋惜。因此,內心會希望如蕤可以接受梅先生的愛。但我認為,梅先生和如蕤之間是沒有愛情的。從頭到尾,只是一個人的自我感動。

首先,如蕤想要的並不是梅先生,只是一個可以宣洩自己的情緒出口。

如蕤出生在大城市,可到了青春期的少女,厭倦了城市男生千篇一律的愛情套路和追求。因此,她拒絕了許多喜歡她的人。為什麼呢?因為她厭惡“弱雞”般的男子。

直到她遇到了梅先生,這是帶有鄉村般淳樸的男生。於是她上前去追求,並追求了三年。可,如蕤愛的是梅先生嗎?我認為不是的,如蕤愛的是那擺脫城市束縛,追求鄉村質樸的美好。她愛的,更多的是這種追求的感覺以及為了“逃離”這座城市。

其次,梅先生對如蕤更多的是感動,沒有愛情

梅先生很像現在的很多男人。人們都說“女追男,隔層紗”,這似乎有一種誤解,即:女生追男生,很快就可以得手。但梅先生剛好相反,前面他是不愛如蕤的。因此,他一次次的拒絕瞭如蕤。

到後期,梅先生在養病的時候,只有如蕤來看他。而這種探望,持續了三年。或許梅先生在感慨,只有如蕤是對他好的。因此,在這種漫長的落魄時日裡,他“愛”上了如蕤。

但,這種愛是愛情嗎?不是的,我認為更多的是感動和將就。在落魄的時候,雪中送炭永遠會比成功時候錦上添花更被人所記憶。因此,面對如蕤長久的陪伴,梅先生是感動如蕤的付出,因此,他錯誤的以為那是愛情。

最後,不同的追求註定分離

如蕤想要的是什麼?是一份百分百的愛情。這是一種理想。不可否認,這種理想的完美愛情,是許多人追求的夢想。曾經,如蕤以為她找到了,可最後發現,她最終還是沒找到。梅先生不是她的“真愛”,因此,她只願意去尋找那份屬於她的真摯愛情。

反觀梅先生,他已經屈服於現實了。他不愛如蕤,他渴望的是一份平淡的生活。在養病後,可以有一份好工作,平靜的過一生。這就如同大部分的家庭,平淡、平凡的度過這一輩子。如果說,如蕤是理想的縮影,那麼梅先生就是現實的化身。

當理想和現實碰撞,會有結果嗎?我想,就如同沈從文說的,這就是如同春天的秋天,註定要分開。或許沈從文先生也告訴我們,三觀不同,何必強融。每個人所追求的都是不一樣的,當沒辦法包容的時候,註定也是離別。


《如蕤》:一個“自私”的女人,一場“錯過”的“愛情”


結語:

《如蕤》這本書,不像《邊城》。《邊城》更多的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如蕤》更像是我們的大多數。想要去追尋美好,卻不願抽身離開。

曾幾何時,我們也羨慕“我要去看看世界”的女教師,羨慕李子柒田園生活的美好。可世界上,又有多少李子柒呢?我們說著羨慕,卻邁不開那個腳步。我們就是那個梅先生,而如蕤則是我們的嚮往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