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释儒道医四家静坐法要(1)

前言

我对静坐感兴趣,可谓由来有自。十年前,我研究的是做孙思邈精神养生


。孙思邈精神养生的方法很多,但均以清静为核心,把老子“上善若水”的开示作为


精神修养的最高境界。孙氏《千金翼方》有服水论一篇,对水之品德给予了高度礼赞。文


中说到:“夫天生五行,水德最灵。浮天以载地,高下无不至。润下为泽,升而为云,集


而为雾,降而为雨。故水之用,其利溥哉!可以涤荡滓秽,可以浸润焦枯。寻之莫测其涯,


望之莫睹其际,故含灵受气,非水不生;万物禀形,非水不育;大则包禀天地,细则随气


方圆,圣人方之以为善。”从精神养生的角度看,“上善若水”者,即言精神清静的人就具


有水一样的品性。概括而言,水的清静透明、润下安止、周利万物、随物赋形、无为不争、


至柔不刚等特征,都是修养者可以仿效的品格。


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精神养生好像讲的都是形而上的道理,很难


落到实处,能不能有一个较实在的形式,有一个可以操控的具体方法去修持?


乘着思想之舟,我的阅读之旅也在延伸,视野越来越宽阔,由医而道,由道而儒,由


儒而佛,随着文献调查的深入,我发现,在滚滚尘世中,要使躁动的灵魂能有所安顿,一


个可以范围三教、络通四方的方法,似乎只有调息静坐。


于是,我进入了一片新的天地。调息静坐内容的广博,认知的深刻,体验的神秘,功


用的广泛,让我惊诧莫名,感慨欣羡!


走进调息静坐的史料世界,如同面对浩瀚大海,孤帆远影白云间;好像置身广袤草原,


风吹草低见牛羊。那种瓜蔓绵绵、欲断还牵的文献记载,不要说儒、道、佛、医的大典大


藏,仅就宋明理学而言,也是连篇累牍,难解难分。濂溪之后,二程《遗书》继之;道南


一脉,杨、罗、李、朱;朱子一人又有《文集》、《语类》,旁及朱学研究的见解,简择取


舍又各不相同,如钱穆《朱子新学案》分朱子论静论敬的模棱两可,陈荣捷《朱子新探索》


的折衷,杨儒宾《宋儒的静坐说》之充分肯定,众说纷纭;还有陆氏一派,到了明儒那里,


更是林林总总,满目琳琅,陈献章的欲论还休,湛若水的只坐不论,王阳明的又坐又说,


阳明后学诸子,王龙溪、罗念庵、聂双江、钱绪山、乃至高攀龙、刘宗周,不管是直系旁


系,均能“坐”而论道,珠玑满盘。尤其是王龙溪、罗念庵、高攀龙等人,《调息法》、《静


坐说》、《复七规》、《山居课程》、《夜坐十首》、《静坐吟》等等,让人如行山阴道上,美不


胜收。


坐、立、行、卧,皆成学问。静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理学是核心要素,


在道家是入门手段,在佛家是基本功夫,各家对息对静的剖筋析骨,皆得精髓。世界上还


没有哪一种文化像中国文化那样,对"坐”这一板凳上的工夫刻画得如此精致,如此细微,


如此透彻,如此精妙绝伦,让人醍醐灌顶。灌顶本身就是个天才,就是这个天台五祖把智


顗的全套学问记录在案,才使我们能较完整地了解天台的止观之学。有关智顗大禅师的高


明,实非我辈能道万一,而他“圆融三谛” 一偈,便把无限天机透尽。世界万类五彩纷呈,


就其实相来说,都是圆融三谛的体现。当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都会执着于事物的自性,


物质就是质碍的自性。但是一切事物和现象又不会因自性而发生,总是各种因缘际会的结


果,没有永恒的实体,故而世界原本就是“空”。问题还不止于此。因为这种本空的现象


和事物,又是那样地如幻如化,无常无定,而我们看起来又是那样的历历在目,宛然清新。


这种认识的作用,往往使我们把“假”当真。空也罢,假也罢,两种实象都是事物的真性。


正是通过认识发生的作用,才使我们有可能认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这就是所谓“中”。


空、假、中可以同时存在于一心中,互不妨碍,却又互相连即,这就是“圆融三谛”。天


台的这种观学智慧,使我们明白了世界万有皆空,一切存在均假,即使对实相的真性了然


于心,也仅得其“中”。智慧之途,就是"载鬼一车”,也不过是一知半解而己。


坐而能静,静则自明。一如《周易》所称,“神以知来,智以藏往”。孔子的察言观色,


孟子的志气难言,“伊川欲来,信息甚大”,还有王阳明的龙场得道,高攀龙的“汀洲之悟”,


罗念庵的“长空云气,大海鱼龙” 一身发窍。凡此之类,静坐之后产生的神奇体验与证悟,


绝非“虚妄” 二字所言,也决不可“迷信”等闲视之。这样的白纸黑字,是人类生命现象


体悟的证果,孰真孰幻,亦是亦非,实在不好妄下雌雄。唯其有那么多的材料,我们才可


作进一步的探寻,对于生命 秘认知,我们或许还没有起步!


儒为前导,仙佛随之,唯我中医,允执厥中。静坐之道,儒道佛三家,各有主旨,或


存心养性,或修心炼性,或明心见性,儒家坐而变化气质,道家坐而修炼丹真,佛家坐而


超脱凡尘,这些志存高远的气象追求,固然是中华文化的瑰伟绝特之处。然而,要化神奇


为现实,要使空灵成本真,这在中医看来,调息静坐的最终价值,都要落实在维护健康、


预防疾病、促进康复、延年益寿的节点上。为此,对调息静坐一法,中医取实用主义的态


度,因时因人因病而施之,不执着于仪轨,删繁就简,取便而行,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辅助


治疗,病后调护,往往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


星霜变换,寒暑移易。三年的时空都在调息静坐的研究中轮转,我徜徉在青灯黄卷与


道佛交融的亦虚亦幻中,欣兴与苦累相伴,慷慨与沉思并存,我为静坐文化的博大精深用


功,我亦为静坐文化的神秘神奇探宄,我仿佛走进了一个深邃无比而又茂密灵动的大森林,


那里的莺歌燕舞,那里的流水潺潺,一切都令我心向神往,不可自已。当然,也难免有披


榛斩棘,撩云拨雨,满是泥泞的时候。

释儒道医四家静坐法要(1)


释儒道医四家静坐法要(1)


释儒道医四家静坐法要(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