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君子行徑——晉文公退避三舍

周朝王室發生了內亂,周天子襄王逃到鄭國,派人給齊、宋、陳、衛等國送去了消息,說京都被狄人佔了。各國諸侯收到消息便各自派人去鄭國慰問天子,可是卻沒有人提出替他打回洛陽。

這時,有人向天子提建議說:“秦晉兩國國力強盛,而且兩國國君都想成為霸主。秦國有蹇叔、百里奚、公子縶,晉國有趙衰、狐偃、胥臣,他們都有著號召大小諸侯、扶助天子的能力。不妨派他們去收回京都。”於是周天子便派使者分別去了秦晉兩國。

晉文公聽說天子逃難了,馬上想要帶領軍隊打到洛陽去。可是當他的兵馬剛要動身的時候,秦國的軍隊已經到了黃河邊了。晉文公立刻派人去見秦穆公,向其表明晉國已經派兵出發了,不必勞煩秦國了。於是秦穆公便撤回了兵馬。

這時,蹇叔、百里奚說:“晉國不願意我們發兵,恐怕是擔心我們搶了他的功勞吧!不如我們也一起去看看。”

秦穆公說道:“這個我知道,只不過重耳剛剛做了國君,一點功勞都沒有,這次就把護送天子的機會讓給他吧!”於是秦穆公派人去慰問了天子,自己帶著兵回到了秦國。

君子行徑——晉文公退避三舍


晉國的兵馬打了勝仗,將周天子順利送回了京都。周襄王大擺筵席犒勞晉文公,並將京都附近的四個城池送給了他作為禮物。從此,晉國在京城也有土地了。

晉文公剛從洛陽回來,宋國便來請求救兵。宋成公讓公孫固來見晉文公,原來楚國派成得臣為大將,率領著陳、蔡、鄭、許四國的諸侯來攻打宋國。

晉文公馬上召集大臣商議,將軍先軫說:“楚國是南方蠻族,經常仗著自己的國力欺負別國。您要想成為中原的霸主,這可是個很好的機會。”

狐偃說:“曾國和衛國本來跟我們就不友好,最近又歸附了楚國。我們不如先攻下這兩國,那時楚國一定會派兵營救,這樣便能解了宋國的危機。”於是晉文公便答應了公孫固的請求,讓他先回到了晉國。

公元前632年,晉文公攻下了曹國和衛國,楚成王得到了這個消息,馬上下令讓成得臣回去。成得臣覺得很快就能攻破宋國,因此十分不願意退兵,於是他向楚成王報告說:“請再等幾天,打了勝仗便回去。”

楚成王見成得臣不聽命令,心裡非常不高興。有個大臣說:“晉國國力強盛,晉文公有著成為霸主的野心。我們最好還是讓成得臣小心點,不要和晉國發生衝突,如果能夠講和,最後說不定還能得到一個平分南北的局面。”

楚成王於是再派人去通知成得臣。

成得臣見楚成王一直催促自己,而且宋國又死守著城門,於是他下令停止攻擊,可是又不好意思馬上退兵。他派人去和晉文公說:“如果您能夠恢復曹國和衛國,我就不再攻打宋國,咱們握手言和。”

狐偃聽完就罵道:“他還沒有攻破宋國呢,竟然先來讓我們恢復已經滅亡的國家,真是異想天開。”於是他把成得臣的使臣扣押,只將手下的人放了回去回話。

為了打擊楚國,晉文公一方面派人去聯絡秦國和齊國,請他們來幫忙一起抵禦楚國,另一方面通知衛國和曹國的國君,讓他們和楚國斷絕來往,許諾將來一定恢復他們的王位。於是,這兩位亡國的君王便寫信給成得臣,自己甘願歸附晉國。成得臣見了信非常生氣,他索性不打宋國,直接領兵奔著晉國來。

晉國大將先軫一瞧楚國人過來,就打算立刻開戰。狐偃攔住他說:“當初主公在楚王面前曾經說過,一旦兩國開戰,晉國情願退避三舍。所以今天不能失信。”將士們都反對。

狐偃接著說:“我們不能忘了當初楚王的好意。退避三舍是向楚王表示好意,並不是害怕成得臣。如果他們就此退兵或者不再追上來的話,我們兩國就很容易講和了。如果他們仍然窮追猛打,那麼理就在我們這邊了,將士們打起仗來也更有力氣,這樣對我們來說不是更有利嗎?”

大家認為狐偃的話很對。晉文公吩咐軍隊向後撤退,一口氣就退了三十里。可是楚軍依然在向前行進,於是晉軍再向後退了三十里,離楚軍已經很遠了。可是晉文公接到消息,楚軍又跟上來了。這樣晉軍又向後退了三十里,總共後退了九十里,實現了當初“退避三舍”的諾言。晉軍到了城濮駐紮下來,不再往後退了。這時秦國、齊國和宋國的軍隊也陸續到了。

君子行徑——晉文公退避三舍


楚軍見晉軍一再退讓,以為他們不敢和楚國交戰,於是人人都覺得很振奮。副將門勃對成得臣說:“晉國的國君如此躲著我們的軍隊,對我們來說已經很有面子了。不如我們就此退兵回到楚國。大王已經催促好多次了,我們不能太固執了。”

可是成得臣認為,既然已經違背了楚王的命令,現在回去也是戴罪之身。倒不如繼續進攻打個勝仗,或許可以將功補過。於是楚軍便追到了城濮。兩軍遙遙相對,似乎隨時都可能來一場暴風驟雨。

其實晉文公對這場戰爭還是非常擔心的,楚國很多年都沒有打過敗仗,成得臣又是一員猛將,眼見著他們一步步逼上來,心裡還是有點害怕。如果這次打了敗仗,不僅做不成霸主,以後還得聽楚國的話。晉文公思來想去,一晚上睡不好覺,而且做了一個噩夢。

君子行徑——晉文公退避三舍


第二天,他對狐偃說:“昨晚我做了一個噩夢,夢見和楚王摔跟頭,可是我摔不過他,被他按在身下,一直打我的腦袋。到現在我的頭還疼呢!”

狐偃說:“這分明是吉兆啊!您仰面朝天,分明是受到上天的眷顧,楚王趴向您,就表示向您伏罪呀!”

晉文公聽他這麼一解釋,頓時覺得有了信心。

兩軍開戰,先軫故意先敗下陣來。成得臣一向驕傲自大,根本不把晉國的將領放在眼裡。他看到敵人逃跑,便開始窮追猛打。於是楚軍很快就進入了晉軍的埋伏圈。晉軍切斷了楚軍的後路,將他們殺得七零八落。此時秦、齊、宋三國的軍隊也早做好了準備,將楚國的隊伍切成了好幾段圍困起來。楚軍彼此之間失去了聯繫,後路又被切斷,只有捱打的份了。

晉文公吩咐先軫囑咐將士們,只要把楚人趕跑就是了,不許追殺,不然便辜負了楚王先前的情義。給楚軍留個後路,之後還可以跟楚國和好。

楚國的大將成得臣、門勃、門宜申、門越椒帶著殘兵一直退到了連谷城。本想打個勝仗回去將功補過,沒想到竟然敗得如此狼狽。成得臣將自己和門勃、門宜申、門越椒一同下了監獄,他囑咐自己的兒子成大心帶著軍隊去見楚成王。

楚成王怒氣未平,執意要定他們的死罪。成大心只得回到連谷。

楚國的一位大臣得知了這個消息,趕緊去見楚成王,對他說:“成得臣是個猛將,只不過缺少謀略。這次倘若有個軍師在身邊,他也不至於敗得這麼慘。您今天不如先赦免了他,以後讓他有個戴罪立功的機會。”

楚成王覺得有道理,連忙下旨赦免他們的死罪。可是這時候成大心已經將處死的消息告訴了成得臣。成得臣也覺得沒臉見人,於是拔出寶劍自殺了。等使者趕到連谷,成得臣已經死了。

晉國戰勝楚國的消息傳到了周王室那裡,周襄王便派大臣慰勞晉文公。於是晉文公便藉助這次機會召集十來個諸侯聚會,訂立了盟約,晉文公便成為了春秋時期又一位霸主。

晉文公的“退避三舍”表現了他的君子行徑,而實際上他的這種“退”更是為了“進”。不管楚軍會不會緊追其後,對晉國來說都是在前進。倘若成得臣沒有追擊楚軍,那麼晉文公的這種行為是在名望和德行上進了一步,而成得臣即便追著打了過來,也是在晉國的埋伏計劃裡,更利於取得戰爭的勝利。所以說晉文公的這一招,不管怎麼說都是對自己有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