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衣带诏”恐有人假借献帝之名,怕惹祸上身,刘备的逃离对吗?

大马哈鱼12


“衣带诏”恐有人假借献帝之名,怕惹祸上身,刘备的逃离?

正史和《三国演义》都没这样说。

“衣带诏”

正史和小说《三国演义》都述说了刘备是参与到“衣带诏”中的,只是两者有个区别。

一、正史《三国志》的说法:

献帝与舅车骑将军董承密谋“衣带诏”时,刘备并没有参与其中。刚好是这个时候,曹操突然叫上刘备一起煮酒论英雄,结果曹操的那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把刘备吓得“花容变色”、心惊肉跳,筷子直接掉地。

回到窝的刘备,立马就参与了董承他们的“衣带诏”秘密小组中。随后曹操派遣朱灵和刘备一起去打袁术,刘备趁机留下下邳,让朱灵先回去复命,随后就用计谋诛杀了曹操集团的徐州刺史车胄,让关羽领兵守下邳,刘备自己守小沛。

然后刘备还派遣孙乾做说客,说服了袁绍与之结盟共同夹击曹操。而且开始时,还击溃了曹操派遣的征讨大军,直至建安五年,曹操亲率大军,才将刘备打到袁绍那里打工,曹操还俘虏了关羽和刘备的妻儿。

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 
先主据下邳。灵等还,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东海昌霸反,郡县多叛曹公为先主,众数万人,遣孙乾与袁绍连和,曹公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先主走青州。——《三国志 先主传》

二、《三国志武帝(曹操)纪》的说法:

称帝被诸侯胖揍的袁术,已经四面楚歌、山穷水尽了。因此作为本家的袁绍就派遣儿子袁谭自青州遣迎之,曹操派遣朱灵和刘备一起镇守下邳阻击袁术,最后袁术病死。

刘备让朱灵先返回复命,这时候曹操集团中的智囊到了官渡(当时曹操与袁绍对峙),才听曹操说刘备在下邳,立刻告诉曹操这是放虎归山。

留在下邳的刘备此时马上诛杀了徐州刺史车胄,举兵屯沛,击败了曹操派来的刘岱、王忠,到了建安五年春的时候,“衣带诏”事发,曹操集团才发现刘备也参与其中,曹操立刻亲征刘备。


三、《资治通鉴》《后汉书》的说法:

刘备早期就加入了“衣带诏”秘密反曹组织中了。

《资治通鉴》的说法是,煮酒论英雄后,刘备被曹操吓得“芳心惊颤”,回到住所后,立刻、马上联系了组织成员一起研究对策【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随后刘备就加入了朱灵的平定袁术大军中,最后找了借口留在下邳,随后杀了徐州刺史车胄……(后与《三国志》同)

而《后汉书》的说法是:开始时是董承与刘皇叔一起密谋,结果刘备被曹操派去朱灵追杀袁术的队伍中了,董承只好再找【偏将军王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结谋,结果失败被杀,而在外的刘备趁机占据了下邳。

四、《三国演义》的说法:

小说《三国演义》的说法则是:刘备早在汉献帝认了他为皇叔之时,就是“衣带诏”秘密反曹组织一员了。“衣带诏”秘密反曹组织中不仅仅有董承、种辑、吴子兰、王子服、吴硕、刘备等人,还有西凉马腾。

结果是董承家奴秦庆童与董承侍婢私通事败,为了防止“绿帽国舅爷”要杀人,家奴秦庆童跑去告密,曹操看到名单后,煮酒论英雄,吓得刘备连忙请求亲自带兵攻打袁术,后来徐州刺史车胄欲害刘备,但计谋被陈登识破,刘备干脆杀了车胄,彻底再次反了曹操。后来刘备怕曹操来攻打他,还写了封信给袁绍,结果造就了“官渡之战”的爆发。

【其实三国前夕,马腾是曹操的盟友,再则马腾作为外来户,怎么可能会忠于一个傀儡皇帝?因此《三国演义》中所述的马腾参与“衣带诏”根本就是编的】

不管从正史《三国志》,还是宋朝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及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都没有说是刘备害怕惹祸上身,才跑的路。反而都表明了刘备是参与了“衣带诏”。

只是后来曹操的煮酒论英雄,吓到了刘备,他趁机先离开了政治漩涡,跑到外面再次占据徐州反曹,同时曹操也查出了“衣带诏”,董承、种辑、吴子兰、王子服、吴硕刚好也是这个时候被曹操诛杀了。

在今天看来其实刘备快速离开政治漩涡并没有任何错误

董卓乱京师,曹操逃出京城,返回家乡后,立刻让曹氏家族和夏侯家族散尽家财募兵反董卓。后来“山东诸侯联盟”与董卓对峙之时,唯有孙坚与曹操是实打实攻打董卓,之时孙坚胜,而曹操大败。

失败后的曹操返回老家后,占地为王再次募兵,同时凭借他的门阀世家和宦官家族的身份,颁布了“求贤令”,随后施行屯田练兵。可以说此时的曹操集团,就是曹操亲手实力打造的。袁术、袁绍、刘表这些地方大户,都是以来于门阀、世家才组建一时的辉煌。

当曹操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衣带诏”的秘密组织中有谁有实权?

董承只是因为国舅的外戚身份才得到个文官职位,刘备虽然是个左将军,可不过是个虚职,只有种辑、吴子兰、王子服几人手中有兵马而已。

可是这些兵马真的会服从这几位主将吗?

要知道,曹操屯田制后,他的兵马都是屯田各堡里训练出来的。当年收服黄巾军训练出来的青州军,结果还被曹仁给鄙视为“祸乱一方”的杂牌军。

且在《三国志 先主传》中的特意写上这一句:当刘备再次占据徐州后,让关羽守下邳,自己守小沛时,【郡县多叛曹公为先主,众数万人】。

这是不是意味着刘备在支走朱灵之后,朱灵并没有留给他多少兵马,又或者是刘备再次反曹时,原来的曹操兵马都不愿意跟随曹操?(军中的士卒家人还在屯田堡里)

所以刘备开始时能凭借这数万“乌合之众”还能抵抗刘岱、王忠,可当建安五年,曹操亲征后,立刻就烟消云散了……

所以,可以推测当时还在许昌的刘备,虽然获得了献帝认可的宗室身份,还得到曹操给予的左将军官职,但他并不能让军队跟随他走。因此当“衣带诏”秘密组织在一起密谋如何诛杀曹操时,组织上应该是考虑到所面临的各种危机,就如《三国演义》中王子服所述的“我惊恐不敢当,且兵力不足"。

因此刘备才趁机请求跟随朱灵到下邳阻击袁术,那样才能布好“里应外合”的局势,若真暗杀了曹操成功,许昌一乱,作为外围的刘备就能领兵救驾,以免汉献帝死于乱兵之中,又或者避免再次被其他人“挟持”以“令天下”。

图片均来源网络


史之为用


首先他跑路是在事件败露后;

其次他跑路不是怕人假借天子之名,而是怕曹操弄死他。

玉带诏事件中,刘备可是以血签命为誓的,他本来就恨曹操,巴不得天子把他杀了才好。可是他也有他自己的打算,并非忠君爱国替皇帝分忧,而是爱那把金灿灿的龙椅……

天子刘协的宗亲刘服王子也有自己的打算,看似他们替天子除曹,实际各有各的盘算,都想借天子的名义和力量来除掉曹。

刘服想的是曹操一除,就煽动人心让众人立自己为新皇;

董承想的是最大的障碍曹操除掉了,他要当王莽那样的外戚,毕竟女儿刚怀了龙种;

活该不死,被小人赵达巴结着泄密给了曹操。

所以事件败露后刘备第一时间跑路,去投了袁绍。

第一为保命。刘备依附袁绍意图将来(历史证明他数次易主都是为自己割据图谋),毕竟袁人多兵马壮,曹操也不敢轻易来河北弄死他。

第二为自己割据打算。他一跑,刘曹的恩怨就变成了袁曹的仇恨,袁绍打着天子“诛此狂悖之徒”的旗号灭曹,曹打着“为天子讨逆贼”的旗号,既然大家都不要脸,两人就此公开撕了脸。

你说刘备跑路对不对嘛!太对了!螳螂捕蝉,他刘黄雀在后……


谦语谦寻


题主,你好。刘备逃离肯定是对的。“衣带诏”的政治背景比较复杂,简单的说,就是汉献帝及跟谁他的大臣,与曹操为代表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曹魏势力的政治角逐。

刘备是曹操在灭吕布后,带回朝廷中枢的。他的左将军官职也是曹操向朝廷上表封的官。在曹操眼里刘备应该是他势力范围的人,但是曹操没有想到的是,汉献帝也想拉拢刘备。而刘备的政治理念又与曹操不同,他的想法是振兴汉室,他对曹操的认识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所以他很快就投入到汉献帝的阵营。而汉献帝为了增加刘备的政治影响力也尊称他为皇叔。

曹操对刘备的政治态度变化是有所察觉的,于是有了一场传唱千古的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这场酒会实际上是曹操对刘备政治上的摊牌,刘备也很清楚的认识到这点。他开始不问政事,在家里种菜。其实这是一种隐忍,隐忍的目的就是等待机会。可惜机会没有等来,他参与的“衣带诏”联盟却被曹操发现,如果此时不跑,那就是砧板上的肉,等曹操来砍。

所以刘备机智的借讨伐袁术的机会,而逃离曹操的地盘,这一逃犹如龙入大海,刘备让自己的政治生命有了复活的空间,也让他有了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机会。

逃离曹操,对刘备来说是他整个生涯非常精彩的一笔。对曹操来说无异于一场赤壁大战的失败,这句话我没有说过,汉末的政治人物里,没有几个像刘备那样能坚持自己政治理念,而为之征战一生的人。


风的节奏


衣带诏指的是东汉末期,汉献帝发动的一个想要推翻曹操的指令,最终行事不密导致计划失败。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董卓死后,汉献帝找到机会逃出长安。曹操乘机迎接献帝于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

但是,汉献帝刘协不满曹操大权独揽,不甘心作为傀儡,乃暗下衣带诏,令董贵人的父亲车骑将军董承设法诛杀曹操。结果事情不够机密,被曹操发现。董承等人被杀,连同董贵人、以及董贵人给汉献帝生下的两个孩子,全都杀死。

根据《三国志》记载,董承是联络了刘备的。结果,刚联络上刘备,就发生了青梅煮酒的事。刘备听见曹操看出自己的英雄之志,害怕曹操会严密监视自己,于是找了个机会溜走了。

《三国志先主传》: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刘备逃离可能有以下几点

  1. 董承是联络了刘备的,但是刘备可能只是虚与委蛇,并没有满口答应。他看的清楚这些人手里无兵无权,难以成功。
  2. 刘备先是答应了,但是他发现曹操在怀疑自己时,还是果断跑了,在他眼中自己活着远远比汉献帝重要。

总之,刘备是看明白了一点:这个衣带诏计划是不会成功的。但是,董承既然联络过自己,到时候董承失败,自己一定会受到株连。所以,刘备才找了个机会,摆脱曹操的控制。从此海阔天空。


谈史论今100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称他为蜀汉先主。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早年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赤壁之战时,刘备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益州;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汉献帝被曹操挟制,为了除掉曹操,秘密发出了衣带诏,号召朝廷忠义之士起兵反对曹操。刘备接受衣带诏之后为何潜逃?汉献帝被曹操挟制,为了除掉曹操,秘密发出了衣带诏,号召朝廷忠义之士起兵反对曹操。本来以董承为首,已经聚集了六个人,完全可以动手了,可是马腾说,必须等到聚集了十个人再下手就好了。董承说,忠义之士,不可多得。马腾于是推荐了刘备。

刘备是汉室宗亲,而且来到朝廷之后被封为左将军,在军中地位崇高,也曾经担任豫州刺史,徐州牧等重要职务。尤其是大家认为,在许田打围的时候,刘备的表现,说明他和曹操是不对路的。竟然是敌人的敌人,那就是我们的朋友。可是,几个人都瞎了眼,看错了刘备。此时的刘备早就历经了无数政治风波,看透了人心的善恶,什么时候该扮演什么角色对自己对有利,刘备了如指掌,处理的得心应手。

当许田打围的时候,关羽想冲上去杀掉曹操,被刘备阻止,关羽说,此时不除,以后就没有机会了。刘备说不行,因为可能“投鼠忌器”。刘备的意思,曹操是老鼠,汉献帝是器物。可是,如果关羽冲上去,就算是行动失败,汉献帝会受影响吗?根本不会。当时关羽的行动并非是汉献帝的指示,而就算是汉献帝的直接指示,有衣带诏这个不容辩驳的物证,汉献帝倒霉了吗?没有!曹操还是得好好把献帝供着,当然日子会难过一点,不过本来就已经是傀儡了,也就不会再坏到哪里去了。

刘备真正担心的是影响到自己。刘备做事,并非是像口中所说的,时刻以皇帝以汉室作为第一考虑对象,而是时刻以自己的利益作为目标。杀掉曹操,对刘备有好处吗?根本没有好处,刘备无法掌控曹操手下那一批死党。如果曹操不死,那自己就更死无葬身之地了。

于是,当袁术进犯徐州的时候,刘备主动邀请出兵徐州,于是在徐州杀掉曹操委派的刺史车胄,自己搞独立去了,把汉献帝的衣带诏完全忘在了脑后。在后来,刘备离开袁绍之后来到汝南,和汝南的黄巾军刘辟联手,在曹操和袁绍官渡对峙的时候进攻许都。结果曹操放下袁绍回军攻打刘备,刘备在马上慷慨激昂的念了汉献帝的衣带诏,表示自己奉诏讨贼。可随即就被曹操打败,流落到荆州依附刘表去了。

而西凉太守马腾在许都只是一个光杆司令,兵马都在西凉呢。既然大汉皇叔刘备都开溜了,自己还呆在是非之地干嘛呢?于是马腾也拍拍屁股走了。剩下董承等几个没什么心眼的家伙,还傻傻等着溜掉的两位打回许都,可不久之后就都被曹操收拾掉了。


睿读西游


东汉末年,曹操迎汉献帝于许都,献帝不满当做傀儡,下衣带诏给董承,董承联合刘备等人,准备诛杀曹操。事败,董承等人被诛杀,而刘备则逃走。

小白出奔,入而为霸;重耳逾垣,卒以克复。刘备知道,光靠这帮文臣之手,不不足以成事。况且,许都是曹操的老巢,即使成事,也难免一死。

而刘备心怀匡扶汉室之志,可不想这么白白送死。因此,他揣着衣带诏,一口气跑到袁绍哪里,让袁绍奉诏讨伐曹操。

因此,刘备逃离是正确的,并非怀疑衣带诏的真实性。


子不语乎


当然正确,首先不论衣带诏的真假,但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时候,东汉已经灭亡了,要想凭着一纸诏书就想让汉朝死灰复燃那是不可能的。

其实,如果王允诛杀董卓后处置得当东汉还有一丝希望,但王允等人目光过于狭隘逼反董卓余党李榷、郭汜,各路诸侯以讨伐之名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在后来的混战中,汉献帝等人沦落到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程度。幸亏有曹操的接济才安定下来。也就是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东汉王室已经已经失去了统治的基础和天子的威仪。

在这种情况下,仅凭一张诏书是不能号令天下的,特别是刘备和汉献帝一伙人都处于曹操的地盘,周围都是曹操的人,一旦事泄任何人都难逃厄运,刘备一代枭雄肯定会看到这一点。为了一个行将就木的帝王让自己身处险境,刘备肯定不干。


沧海一粟7528


我是老才杂谈,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关于“衣带诏"恐有人假借献帝之名,怕惹祸上身,刘备的逃离对吗?我的回答是对。观点如下:

1."衣带诏"真实性存疑,董承自称持有"衣带诏"却无真屏实据无法证明是真诏,当然可以不奉诏。

2董承与曹操存

巨大的权利之争,矛盾丛生,刘备是董承利用的棋子不言而喻,成功了董承是最大受益人,刘备几乎零收益,刘备心知肚明。

3.“衣带诏"主角董承是一个凶狠残暴,贪婪成性,无忠君体国之人。这样的合伙人绝对是过河拆桥的主,刘备当然心中有数。

4.刘备素有大志,虽知其意却假意应承,因为他本人也想借机除去曹操这个最大威胁及竞争对手,通过观察,分析各方实力,反复权衡得出结论:自己弱小,合伙人更无实力,得手极难,身处许昌这个曹操势力中心,既使得手也无法全身而退。

5.因董承事情败露身死,刘备怕引火烧身,远走高飞。

6.刘备世之枭雄早有称霸天下之野心,即使是真诏也断不会舍命奉诏,于己不利不会出手,与己有害更会远离。

以上是根据《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书做出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


老才杂谈


对,刘备以当时的处境对汉献帝毫无帮助,反而有刘氏人才被团灭的危险,汉献帝复国对其抱有一线希望,极力促成刘备离开龙潭虎穴,这是从国家角度分析刘备逃离出师有名。从个人角度刘备抱有长远志向,在复杂的环境下不得不寄人篱下,再得到一线希望离开时,用逃离形容也不为过。


沉默恰恰美


怕惹祸上身只是其中之一;另一种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玄德如果不逃离,那么后世史家估计都记不得有这么一个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