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 如果張耳、陳餘不反目為仇 劉邦還能擊敗項羽一統天下嗎

歡迎關注歷史哨聲——為您提供有價值的觀點,多元化解讀歷史!謝謝您的閱讀!

如果張耳、陳餘不反目為仇 劉邦還能擊敗項羽一統天下嗎

配圖

秦末漢初的張耳、陳餘,從刎頸之交變成仇人,因此而聞名。司馬遷在《史記》解釋張耳、陳餘為何從朋友到仇人時是這樣說的:

“然耳、餘始居約時,相然信死,豈顧問哉!及據國爭權,卒相滅亡,何鄉者慕用之誠,後相背之盭也!勢利之交,古人羞之,蓋謂是矣。”

勢利之交,這就是司馬遷給出的解釋。但張耳和陳餘真的是因為爭權奪利而化友為敵的嗎?事實上並非如此。司馬遷只看到了張耳、陳餘是成功後關係變壞這一結果,但並沒有深入分析導致張耳、陳餘交惡的根本原因——價值觀不同。


如果張耳、陳餘不反目為仇 劉邦還能擊敗項羽一統天下嗎

張耳畫像

張耳、餘、劉邦之關係

張耳和陳餘都是魏國大梁人。張耳少年時曾經作為信陵君魏無忌的門客。信陵君死後,張耳亡命到外黃。外黃的一個富家女因為嫌棄自己的丈夫沒有能力,就跑回孃家。富家女父親就對富家女說:你想找個有本事的好老公,就嫁給張耳吧。

於是富家女和老公離婚,嫁給了張耳。張耳因為富家女的家產,得以招收門客,官至外黃令。

在張耳在外黃廣招門客時,劉邦曾經作為張耳的門客一段時間。這也是張耳在被陳餘擊敗後為什麼投奔劉邦的原因:

“漢王與我有故。”

陳餘,和張耳一樣都是大梁人,少年時就精通儒術。陳餘在趙國苦陘遊歷時,被富人公乘氏看中,並把女兒嫁給他。

三人年紀大小。

劉邦是在公元前256年出生,當年正好是信陵君盜符救趙解圍邯鄲。張耳在少年時曾經作為信陵君門客。因為信陵君救趙後就居住在趙國,直到公元前247年才回到魏國率軍擊敗秦軍。因此,張耳要麼在公元前256年之前作為信陵君門客,要麼在公元前247年成為信陵君門客。從信陵君在公元前243年去世後張耳逃亡外黃來看,張耳在公元前247年信陵君擊敗秦軍後成為其門客的可能性更大。

公元前243年,劉邦13歲。劉邦壽命61歲。張耳是在公元前202年去世。因此,張耳的年齡應當比劉邦大3、4年左右。三人的年紀大小是:張耳年紀最大,劉邦次之,餘最為年少。

張耳、陳餘二人都是年少得志,風流倜儻之人。相比之下,劉邦就比較苦逼了。


如果張耳、陳餘不反目為仇 劉邦還能擊敗項羽一統天下嗎

陳餘畫像

張耳、餘的策略

張耳、陳餘共同的策略有四:勸陳勝暫緩稱王、北收河北、勸武臣稱趙王、勸武臣不要攻打關中。陳餘單獨的策略有:勸章邯盟約項羽。

陳勝大澤鄉起兵後,攻克陳。張耳和餘歸附陳勝,並勸陳勝暫緩稱王

“將軍瞋目張膽,出萬死不顧之計,為天下除殘。今始至陳而王之,視天下私。願將軍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國後,自為樹黨。如此,野無交兵,誅暴秦,據咸陽以令諸侯,則帝業成矣。今獨王陳,恐天下解也。”

據咸陽以令諸侯而稱帝,這是張耳、

餘策略的核心。客觀的說,張耳、餘的策略不能說有錯:立六國後,一是壯大自己的勢力,二是減輕陳勝遭受秦軍攻打的壓力,三、由於沒有稱王,不存在背叛秦國的行為,留有在失敗時歸順秦國的後路。

但陳勝沒有聽從他們二人的建議,也不見得有錯。陳,在白起攻克楚國國都郢都之後,就被作為楚國的國都,直到春申君合縱攻秦失敗後,楚國才遷都到壽春。因此,陳作為楚國的舊都,楚人勢力極大。在曾經的楚國國都復楚,陳勝的號召力和威信將能得到迅速的提升。這對於出身於貧民的陳勝來說,非常關鍵。如果按照張耳、陳餘的策略,不明不白的滅秦,一來得不到楚人的支持,不能鞏固自己的根基,二來名不正言不順,師出無名。

周圍都是楚人勢力,你不復楚以滿足他們的願望,你能得到他們的支持嗎?口口聲聲說報仇,卻不敢喊出報仇口號?這是張耳、陳餘暫緩陳勝稱王策略所沒有想到的現實情形。

用一句話,來說張耳、陳餘暫緩稱王策略就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張耳、陳餘在陳勝拒絕他們的暫緩稱王建議後,又提出了北收河北的建議:

“大王興梁、楚,務在入關,未及收河北也。臣嘗遊趙,知其豪桀,願請奇兵略趙地。”

從“臣嘗遊趙”一語來看,這個計策應當是陳餘提出的計策,當然張耳也同意和參與。

客觀的來說,這條北收河北的策略,對於張耳、餘二人建功立業的機會,對於陳勝卻是極大的失策。

“大王興梁、楚,務在入關”,這說出了陳勝當時最正確的中心策略:佔據楚、魏故地,攻打關中。對於河北的秦軍,最佳的策略就是以黃河這個天然屏障作為防線。

謹守黃河,穩固魏楚地,攻打關中,這才是陳勝當時最佳的策略。只要河北秦軍過不了黃河,稱齊王的田儋會成為河北秦軍的主要目標。如此,黃河以北是田儋和河北秦軍作戰,黃河以南是陳勝和秦軍作戰。在秦國兩路作戰下,章邯想要輕鬆擊敗陳勝,非常困難。

因此,如果陳勝拒絕張耳、陳餘的北收河北策略,固守黃河,穩固魏楚地,西攻關中,即便不能成功入關中滅秦,陳勝的張楚國不會幾個月就滅亡,而是和秦國一樣成為割據政權。以張楚的號召力,秦國即便能夠存活,也只能擁有關中和巴蜀這些老秦國土地,山東重新出現新的割據諸侯,而盟主就是陳勝的張楚。採納北收河北的策略,是張耳、陳餘的成功,陳勝的失策。


勸武臣稱趙王的策略。《史記》、《漢書》記載,張耳、陳餘這麼做的原因有兩個:一是陳勝聽信讒言誅殺徇地的將軍(指陳勝處死立襄疆為楚王的葛嬰),二是怨恨陳勝不任命他們為將軍。

先看張耳、陳餘的建議內容:

“陳王非必立六國後。今將軍下趙數十城,獨介居河北,不王無以填之。且陳王聽讒,還報,恐不得脫於禍。願將軍毋失時。”

從上面的內容來看,張耳、陳餘勸武臣稱趙王的最大原因,其實是執行他們在勸陳勝暫緩稱王策略。“陳王非必立六國後”、“ 遣人立六國後,自為樹黨”,這兩句話都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樹黨以抗衡秦軍。

先前張耳、陳餘勸陳勝立六國後,現在他們又說不一定要立六國之後為王,原因何在呢?原因在於武臣和陳勝的關係:“以所善陳人武臣為將軍”。陳勝和武臣關係非常好,陳勝非常信任武臣。這也陳勝為什麼任命武臣為將軍而不任命張耳、餘為將軍北收河北的原因,也是張耳、餘為什麼勸武臣稱王的原因。因為張耳、陳餘認為既然陳勝和武臣都是非常好的朋友,陳勝自然不會反對武臣稱王,進而達成樹黨的目的。

張耳、餘勸武臣稱趙王,看似是背叛了陳勝,但實際上是執行他們給陳勝的立六國後以樹黨建議。在他們看來,作為好朋友,陳勝應當不反對武臣稱王作為盟友。


張耳、陳餘勸武臣不要聽從陳勝要求派兵攻打關中的建議,是在陳勝拘押武臣家屬、以張耳兒子張傲為人質的情形下,對當時形勢所提出的一個縱橫策略:以秦制約張楚,形成秦、張楚、趙、齊四國的割據局面

陳餘在鉅鹿之戰、章邯和項羽兩軍相持時寫書信勸降章邯,由於是宣傳文書,就不多加評論。有意思的是,餘是在張耳收了餘大將軍印信之後才寫信給章邯的——當時陳餘跟隨他的數百部下正在打魚狩獵呢!

在張耳、餘二人的政治價值觀裡,皇帝+諸侯模式才是當時理想的治理模式。勸陳勝暫緩稱王,北上收河北地,勸武臣稱王等策略,看似目的不一,其實都是服務於皇帝+諸侯治理模式的這個終極目的。

按照張耳、陳餘的看法,陳勝應該先樹立諸侯增強自己的實力、削弱秦朝勢力,最後佔據關中而稱帝。

“據咸陽以令諸侯,則帝業成矣”

這句話真實反映了張耳、陳餘的政治理想。


如果張耳、陳餘不反目為仇 劉邦還能擊敗項羽一統天下嗎

配圖

鉅鹿之戰背後的價值觀分歧

從鉅鹿之戰時,張耳被王離大軍包圍在鉅鹿城、派人要求當時率領幾萬軍駐紮在鉅鹿城北的陳餘相救時,張耳和陳餘的對話,就反應出了張耳和陳餘不同的價值觀。

張耳的話語:

“始吾與公為刎頸交,今王與耳旦暮死,而公擁兵數萬,不肯相救,胡不赴秦俱死?且什有一二相全。”

張耳所派使者張黶、陳釋的話語:

“事已急,要以俱死立信,安知後慮!”

從上面張耳一方的話語來看,張耳是一個固執不變通的理想主義者。在張耳看來,既然陳餘和他約定同年同日死,就應當履行諾言,死也要死在一起。何況在張耳看來,陳餘率軍相救張耳有10%—20%的成功機率,即“且什有一二相全。”

面對陳餘認為大家一起死毫無益處時,張耳一方認為:既然約定同死,有無益處,管它那麼多呢,踐諾才是最重要的,即“安知後慮”

從陳餘的話語來看,餘是一個善於變通的現實主義者。在陳餘看來,大家攬在一起死毫無益處,何況自己活著,還可以為趙王歇和張耳等人報仇。大家一起死,不過是丟多一塊肉給老虎吃,毫無意義。

“所以不俱死,欲為趙王、張君報秦。今俱死,如以肉喂虎,何益?”

從張耳不信陳餘所說的張黶、陳釋率軍救鉅鹿而死的說法、張耳收去陳餘大將軍印信這兩件事情來看,鉅鹿之戰驗證了張耳、陳餘不一樣的價值觀。

信守承諾,說得做到,不以現實利益為標準,這是張耳的信念。以現實利益為標準,不做毫無意義的虛事,這是餘的信念。在鉅鹿之戰前的張耳、餘,看似價值觀相同,實際上是以感情來維持,並不是擁有相同的價值觀。


綜述,張耳、餘二人雖然是感情深厚的朋友,但價值觀並不相同:張耳是一個如信陵君一樣踐諾的理想主義者,餘是一個善於變通的現實主義者。在沒有鉅鹿之戰這樣的生死關頭,二人的價值觀分歧也許並不會出現,繼續掩蓋在二人的深厚感情之下。

少年得志,是張耳和陳餘相同的地方。從能力上來說,張耳擅長治理,餘擅長軍事,二人的將相配合是二人取得成功的原因。這也是張耳離開了陳餘後,就不再有什麼功績的原因。而陳餘離開了張耳,依然能夠取得功績。因此來說,陳餘的能力比張耳要勝出一籌。

本來張耳和陳餘的相互配合,可以讓二人在秦末漢初贏得更大的功績。如果沒有鉅鹿之戰的生死關頭所顯露的價值觀分歧,張耳、陳餘繼續配合,以二人的威名和能力,劉邦很難擊敗項羽一統天下。這從張耳、陳餘的以秦制張楚策略就可以看出端倪。

皇帝+諸侯治理模式,是張耳、餘的理想政治模式。如果二人沒有分裂,不過是把陳勝的張楚替換為項羽的西楚而已,性質並沒有改變。從形勢上來說,劉邦能夠擊敗項羽,除了軍事上的偷襲之外,還在沒有一個足夠強大的第三方來制約劉邦的漢和項羽的西楚。張耳和陳餘的配合,能夠讓趙國成為這個強有力的第三方。

佔據著河內、河北、燕、代四地的趙國,擁有足夠的勢力制約劉邦的漢和項羽的西楚,何況還有一個田榮的齊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