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没有家谱的话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找到自己的真正祖籍?

付化东


很难,只能根据祖传的一点蛛丝马迹地信息,去验证自己祖先的出处。望友友不要纠结这些,遗传到今天的每个人,都有过辉煌的家族历史。中国近百代相传的家谱,沒有几家。有的家谱很势力,胡乱找个同姓的名人做祖宗,他们认为这样可以给自己家族爭一点面子。按理说,人类真正的文明才刚刚开始,现在立谱也不晚,告诉自己的后人,每时每刻要与他族爭一日之长,多做为人类有益的事情,为家谱增添光彩,少做叫祖宗蒙羞增耻的事,才是正道。勉之。


诗文稗类


没有家谱的话拿什么找到自己真正的祖籍是吧,告诉你一个即快速又简单且又准确的方法。

这个方法即是现代技术DNA。在全球范围内,只要用DNA对目标进行比对就能准确的找到族人,相比族谱而言,这种寻根的方有个问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就辈份,因为族谱有明确记载辈份的方法,比如用几个十几个字或一首诗轮转来起族人的名字,那么在大致目标确定之后,族人那怕身居异处,只要报上名号就能知道对方是爷或是孙。

中华民族几千年,由于天灾,人祸,朝代更迭动乱,以及戎边等等原因的迁徙都造成了现在全国都有百家姓,就本人而言杨姓身居西南边垂,来源据说是明朝洪武年间随明朝大将沐英自南京应天府柳树弯戎边到滇,(有族谱文革遗失)。似我们杨家本支自南京入滇三四百年间早期祥情无考,但大多时间倒也安居,仅移居二地,虽无族谱但要弄清楚十几二十代的关系料也不难,只是移滇之前应天府之前的族人要寻要找恐难度不小,纵有族谱料也难续了。

现代DNA技术的发展和应同对于寻根这个问题,犹如小葱拌豆腐小菜一谍,只须将两地同姓(男)的DNA进行比对就0K。

但也有问题,如若在族系中有一代招过婿,那么DNA寻亲也无能为力。


桶叔


现在,很多城里人手中没有家谱,只听说自己几世祖爷爷是从某省某县某村出来的。也有好多农村的,家谱在破“四旧”的时候毁坏了,好多人也不知道自己祖籍传承,时常会向家里的长辈询问。

关于家谱跟祖籍,必须提到两个时代,一个是南北朝,一个是五代十国。这是两个乱世,由此,中国几乎所有的人都把家族谱系丢了,祖籍也没了。唐朝的皇族有鲜卑血统,但他们却把老子奉为先祖,而且还把汉朝“飞将军”李广也认作祖先。这方面朱元璋就客观的多,他当了皇帝,自然要光宗耀祖,编修皇族家谱,但是他没有认哪个名人做祖宗,因为实在联系不起来。

造成谱系断裂、祖籍不清的原因,除了战乱,还有一个原因是迁徙和人口流动。既有明朝洪洞大移民、湖广填川、晋宋南迁、山东人闯关东这样的大移民,也有人口的自然流动。

我家是个小姓,位列百家姓139位。老家在村里却独占唯一大姓,早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原本有家谱的,最后在某位村长手里在文革中失踪了。前些年村里的老人们打算重修家谱,这重修不是续修,没有原来的谱书,是很困难的。

首先是收集基本的资料,把各家各户过年供奉的家堂、祖先牌位进行抄录、整理,请老人们一起梳理宗系关系,从县志查找始迁祖建村记载,以及本村本姓事迹。整理家谱的一个基本轮廓。

然后是将所有近几十年在世者进行统计、汇总,与历代祖先汇总造册。对于部分家门世系记录缺少的,进行广泛查证、递补,进而形成家谱初稿。

之后对家谱初稿进行审定,包括名讳、长幼次序等。增加祖坟图示备注,为有功、有名、有事迹的祖先立传。最后付印分发。


东水西原


一百多年前,家中出了变故,太爷爷未成年带着弟弟离家闯荡,离开的是一个有着三百年传承的大家族,太爷爷记得他爷爷父亲的名字,给爷爷们去了老家范字的名字,这样我家有四辈范字与老家对应上去了,不知道父辈为什么没按照字辈起名字,我想这些足以证明我们出处和来源,去年回老家拿回了老家谱,还是1860年代的,上面有我爷爷的太爷爷的名字,爷爷的爷爷名字少了个字,当时才三岁,家谱很庞大,很详细,字迹写的也好,有成员,字号,妻子的家族情况,爷爷,父兄名字,家庭地址,以及女性成员出嫁情况,还有墓碑,墓地信息,和出生去世年月日时辰,总之比想象的内容丰富多了。墓地有好几处,可惜的是离我们最近的祖宗的墓地被毁了,那是六七辈人的墓地,墓碑就几十座,很可惜,啥也看不到,在果园下面了,没法祭拜。近支的族人离我也有七八辈之远了,但还是去拜访了,很少激动,并且还看到了家堂,很多先人的名字在上面,包括太爷爷的爷爷和父亲,尤其是太爷爷的父亲,我们只知道读音,不知道是哪个字,这回应该是确认了,同时觉得老家的人挺有亲情观念,五服的兄弟去世了,也给写上名字了。遗憾的是不知道再上一辈的名字以及各辈女性祖奶奶的姓氏,爷爷没传下来。不知道家里当时出了什么变故,这次去之后,老家的一个叔叔打电话告知,我太爷爷好像还有个叔叔,可惜暂时联系不上他的后人,当时没留后人电话,有点遗憾。虽然找到了家族根源,并且知道了400年前迁徙的原因,可惜家族虽大,但是在老家的太少了,都是老年人,族人聚会,重新修建祠堂,修家谱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或者暂时看不到希望。


欲上天宫揽月


这是我家族族普的前序,就是不知里面提到的古地名现在为何处?



头A条路人甲


我姓张,山东、青岛即墨区。家有谱书记载,明朝末年由云南移居山东即墨城南扫zhu滩(今青岛市市北区,华阳路,五号炮台处)居住数年,又移居即墨段村(现龙泉办事处,小寨村。)始祖单一一个积字。从始祖开始排到我这里是十七世。也就是十七辈了。辈分我知道的:

十世:思、

十一世:得、

十二世:中、

十三世:秉、

十四世:克、

十五世:承,

十六世:仕、

十七世:可、

十八世:公、

十九世:维、

二十世:喜,

二十一世:升、

二十二世:贵、

二十三世:咸、

二十四世:心。

张氏的家人们有同族同宗的吗?请回复联系。

山东、青岛、即墨、龙泉办事

处、 小寨村张姓家人。


东岳军师2


苦水苗氏家谱现由苦水苗氏家族文化促进会搜集出20部家谱。据考查苦水苗氏家谱记载:由山西长子县而来,并非是山西洪洞县。这主要是有些族人没有家谱以口头传说以讹传讹形成的。有家谱,就可以溯源,无家谱,便牵强附会,乱认宗亲啦。


玫瑰文化艺术玫瑰之乡欢迎您


也很简单,只要是1980年前出生的人,找到自太爷的名字,由名字所范字可到其家乡查到族谱的。并且找到前辈的名越久远的,其范的字越准确。

汉族人的姓几乎源于周朝未期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以封地为族姓,也就是诸侯列国的国名,但是周朝封的各侯国,不是被兼并后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局面,而是几千个大大小小的分封国形式。那时越南半岛.朝鲜.日本.西伯利亚都是周朝分封子国地盘。

那时的人口仅几百万,甚至不过百万,地广人稀的状态。

大禹治水是种养植为生的定居,守土为家,不再瞎迁徒了的体现,若仍迁徒则居无定所,用不着治水的,躲在山区高山上,等洪水退去就可再采集渔猎于低平之地了。

人口少以氏族整体为一个人群单位,这就是集体公社式。

姬姜之姓,都是氏族整体人群,大禹的儿子启,才开始用氏族再分支的各姓族为人群单位,所以被说成家天下的。

夏朝及以前人口总数更少,无须分土地,随便占用,且都不敢相距太远,因此整体我们的人群是用禅位式当头领的。

现西南各少数民族寨子都这样产生长老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仍用各族群轮流执政国家事务的,这归禅让式。

当时当头领无偿的,各公务事务开支支付由自族掏腰包的,现中国各农村里的族长仍如此,没有报酬,全白干,小事务自掏腰包完成,大事由各户兑份子解决经费的。

所以尧时有听到让其当首领,逃走,甚至洗耳朵的。不沾便宜只吃亏,没人愿干的。

周朝中期用井田制,才使公务人员有了报酬。

周朝未期废井田,用各家兑禾,给公务人员为报酬,最后发展成税收,这才引发武力暴力夺王位的开始,且基础是人口总数己很巨众了。

事实上中华民国时,远离域镇的边远乡村,每村仅十来户人家,山乡仅三五户人家的。这样的状态收不成税的。

特别是单姓同宗的村子,亲属间咋收税,只有族长自掏腰包办村里的公共事务了。

而秦始皇的秦国又把生产单位由姓族整体式,改成家庭各产式,且沿用至今没变没改的。只有极少数特大户可坚持五辈六辈同堂共财产的,电视剧大宅门叙的是四辈同堂而药店共产的。

人口总数少,人就金贵,因而多子多孙是福,而倡生育。

地广人稀,苦再迁出原居地去它乡,互恋是必然,为防久远后互不识,起名带上同族范的字,使年代久远及地距极远的血缘人仍可辨识。

这就是姓归认祖式,名单字,再添所范字,而范的字有在中间的,有在尾的,有的还隔辈变位的。

这就是姓.字.名式的三字姓名制。其中范的字有谱编的谣词式,表示自族内辈份的。因此可由所范字追查到谱系的,这也是多少年后须修谱编谱的原因之一,即有人返回认祖归宗,而须添入谱系内促成的。

关键是太爷以上的人三字名完整,且迁出的祖地清楚才可溯到自族谱的。

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味哎儿


首先,想要找到祖籍,就应该看看姓是怎么来的。

现在意义上的姓,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姓氏,随着氏族社会的瓦解,姓氏变合二为一,所以,除了那些带有“女”字旁的姓,如姬,姒,姜之类的姓,现在的绝大多数的姓都诞生于氏族社会之后。

因此,如果真的想要追溯自己的祖籍,理论上是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

但是这也仅仅是理论而已,就算孔子的家族,历代被封为衍圣,家谱传承有时候也会因为历史的重大变故而中断流失。

没有家谱记载,想要详细了解家族传承,并不简单,但是也并不是无迹可寻。

第一种方法:

这是答主的亲身经历——去走访询问当地的老人。

有些老人在年轻的时候,也是见识很广的。

他们通晓当地乡俗风土、历史典故。所以,如果当地还有一些福享高龄的老人,可以抓紧时间向他们请教,他们的故事肯定精彩绝伦,而且从中可以知道很多蛛丝马迹。

比如在答主小的时候,村里有一位老人就经常跟我们一群小孩子讲当年“马家”的故事。

当时只知道他们是民国的土匪,长大后才明白,那位老人讲的是同治年间的回乱,而他的父辈们把这个故事讲给了他,他又传给了我们这一代人。

为什么那个老人给我们讲了这么多的“马家”故事呢?

带着这个疑问,答主在前年过年的时候特意走访了家族中辈分最高的一家,从他们那里看到了一份老人们手里传下来的家族旧事簿。

在佶屈聱牙的文字中,答主清晰看到“西逃”“被掳”的字样,知道了我们家族原来是从东边过来的,至于是陕西还是山西,老人们也已经不知道了。

后来,在老家的看到门前的大槐树,突然想起爷爷说过,当时他们的爷爷刚来到老家时,家家门前都要种槐树,而且这项记忆在年轻人手中已经不重视了,他还为此感叹过。

家家门前种槐树,又是从东边来,这不就是洪洞大移民么。

答主的猜想是,答主的家族是从明朝开始一路向西迁移,在陕西定居,后来在清朝遇到回乱,为避战火,再次向西迁徙,这才到了今天老家的所在地,虽然细节有待查证,但是大致脉络应该不会出很大差错。

第二种方法:

除了向老人那里搜集老故事,翻阅旧典籍外,没有家谱,可以向姓氏的郡望开始查起,很多大姓是有郡望的,甚至还不止一个。

比如历史上著名的八大姓: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这些姓氏都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存在了,而且势力庞大,根深蒂固。

如果没有可靠的记载文献,可以先从这些地方开始查起,他们的姓氏传承的记载相对详细,而且在历史上具有相当大的力量,在那些地方,没准可以查到蛛丝马迹。

第三种方法:

可以用最先进的手段——基因检测,可以直接在生物学角度查到祖籍来源的大致范围,但是这也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因为在历史的变迁中,发生的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任何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件就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

即使有家谱记载传承,也不能保证有完全正确的信息,甚至很多家谱在断代以前都是靠先人听到的故事,或者虚荣心作祟附会上去的,现在只要看一看那些名人的故居之争,就知道这种事情有多不靠谱了。

如果非要查明祖籍,还不如现在好好努力,若干年后成为子孙后代口中那个曾经辉煌过的先祖。

欢迎关注“妖风的历史小社”,这里有最劲道的历史!

妖风小社


哎!我们的家谱在文革中被破四旧了,如今又兴起,难道不成四旧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