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山旅朔州,第三站,山陰縣

山陰是歷史上的軍事戰略要地,曾先後經歷漢逐匈奴、唐御突厥、宋抗契丹、明擊瓦剌等大小戰爭4700多次。戰國的李牧,漢朝的衛青、霍去病、李廣,唐朝的薛仁貴,宋朝的“楊家將”等,都曾在這裡戍邊守土。

山陰廣武長城

山旅朔州,第三站,山陰縣

廣武內長城

廣武長城位於山陰縣境內,是中國現存最古老,最原生態,最具觀賞價值的長城,始於山陰縣新廣武村,到代縣白草口村,屬於成熟的驢行線路,在驢友裡富有盛名。撫今追昔,殘堞破堡,歲月風霜,廣武長城上十六座敵樓,公剩五座尚存完整,是明長城中最傑出代表。

山旅朔州,第三站,山陰縣

舊廣武內長城

廣武長城始建於戰國時期的趙國。趙國所築長城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即趙國南界、北界和西北界。其中位於西北界的這段長城,東起河北蔚縣,西至寧武,通過今廣武一帶,修築時間在趙肅侯時期,約公元前330年左右。秦在北方設置了兩道長城,一道是北線陰山腳下的長城,為外邊;另一道在今廣武一帶稱為內邊。

山旅朔州,第三站,山陰縣

新廣武內長城

明代重視北邊防務,掀起修築長城高潮。在重要的關隘修築了多重長城。現存廣武長城基本是明代內長城遺物。這段長城當時受轄于山西鎮(太原鎮)。1640年,就是崇禎十三年,江河日下的明王朝仍對廣武守備所屬的白草溝口長城、冠家梁長城進行了部分修整,這是文獻記載廣武長城最後的一次修築。

山旅朔州,第三站,山陰縣

廣武內長城

廣武長城以新廣武為界,可分為東向長城和西向長城。西向長城從新廣武到代縣白草口,西行經朔城區南部延伸到寧武陽方口一帶,其中以猴兒嶺段長城保存最為完好。東向長城由新廣武經山陰南部的水峪口、沙家寺、胡峪口,過代縣,達平型關一帶。整個東向長城塌毀嚴重,僅剩斷壁殘垣和數座敵樓。

山旅朔州,第三站,山陰縣

廣武漢墓群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 “陰山”即此地,山陰縣也。廣武漢墓群位於雁門關外長城腳下5公里,距山陰縣40公里,規模之大、數量之多為全國之首,共有293座封土堆,其中最大的封土堆高20米,佔地面積3250平方米。廣武漢墓群歷經2000年的歷史、4700餘次戰爭,能存留到現在是種奇蹟。但規模如此之大的漢墓群下面,究竟埋葬的是什麼人? 這個問題就吸引無數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遊客。有人說是這些是“謊糧堆”,楊家將利用封土堆假作糧草退了遼兵,老百姓說這裡叫亂冢,也有說這裡是漢代戍邊陣亡將士的遺冢。但真相是什麼?答案在地裡。

山旅朔州,第三站,山陰縣

廣武漢墓蝴蝶谷自然風景區

"蝴蝶谷"具體位置在山陰縣沙家寺村後饅頭山。山樑上,山花爛漫,草木蔥蘢,香氣四溢;幽谷中,怪石林立,泉水涓涓;青松翠柏盤根錯節,雲霧繚繞,猶若仙境。

山旅朔州,第三站,山陰縣

蝴蝶谷絕壁

山旅朔州,第三站,山陰縣

蝴蝶谷水流

山旅朔州,第三站,山陰縣

化悲巖寺

化悲巖寺,位於山陰縣後所鄉辛立莊村西南3千米處,距縣城35公里。始建於北魏時期,幾經滄桑,幾度重修,漫漫的歷史給這片神奇的土地沉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凡民間廟像,這裡幾乎應有盡有,正如民間傳說“人無全人人,化悲廟有全神神”。寺北魏時叫“羊馱寺”,盛唐之時叫“碧巖禪寺”;遼明兩代叫“化悲巖寺”,當地老百姓嫌其寺名叫起來繞嘴,乾脆順口簡化成了“化悲廟”、“化皮廟”。

山旅朔州,第三站,山陰縣

山旅朔州,第三站,山陰縣

化悲巖寺,座落在翠微山東麓西側山腰,大自然以其卓越的天賦,煞費心機地安排這一處勝境,寺院依山傍水,寺內石洞別緻相連。“孤松獨石”、“聽響滴脆”、“兩山夾一樓”、“百里鳴鐘”、“二泉映月”、“硃砂洞”、“碑巖晚照”、“佛燈長明”這八大景觀更使人流連忘返,觸發思緒,其宏偉、壯麗之勢,較渾源懸空寺略勝一籌,故有北嶽“恆山廟”之稱。

山旅朔州,第三站,山陰縣

三聖寺

位於山陰縣合盛堡鄉楊智莊村中,坐北朝南,東西寬31.5米,南北長35米,佔地面積1102.5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詳,現存為清代遺構。現存建築有大殿、樂樓、山門,山門之上建鼓樓,鐘樓殘毀。大殿面寬五間,進深四椽,前接一椽為廊,單簷硬山頂,筒板瓦覆蓋。殿內樑架通體彩繪。樂樓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後接二椽為化妝室,前單簷捲棚頂,後硬山頂。鐘樓建於山門之上,平面呈方形,單簷歇山頂。大殿前廊內有清同治十二年(1873)佈施碑一通。

山旅朔州,第三站,山陰縣

瑞雲寺

瑞雲寺,始建於遼大安七年(1091年),全部建築原有山門、鐘鼓二樓、東西廂房、瑞雲寶殿、大雄寶殿、謙公和尚壽塔等,最初是後唐明宗時期雲州節度使沙彥珣的家廟,後擴建為十方大眾的共修道場,至今已走過了近千個春秋,曾經成就了謙公老和尚,鼎盛一時,在北方有一定的影響。

山旅朔州,第三站,山陰縣

瑞雲寺歷經滄桑,興廢屢更。明、清及民國時期多次重修。十年動亂期間被毀,大殿坍塌,牆傾屋倒,僅存的一座偏殿和半幅僧寮也岌岌可危。但鎮寺之寶瑞雲磚塔(謙公寶塔)和千年蒼松堅強屹立,呼喚中興。

2010年6月,住持釋慧照法師經過不懈努力,有關部門批准瑞雲寺於原址動工修建,經各方的積極關注、參與和慧照法師的運籌奔波,千年古剎得以重現。

地址:山西省朔州市山陰縣沙家寺

山旅朔州,第三站,山陰縣

瑞雲寺三大奇觀

巨 石

懸於半山腰的巨石是什麼時候留在這兒的,就連村裡年紀最大的老人也說不清楚,只知道他們爺爺的爺爺那會兒就有了這塊石頭。當地傳說,古時候一場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將山上一塊巨石衝下溝來,下面的人們個個驚得目瞪口呆。此時,廟裡的山神飛起一腳,巨石被頂在山門外牆角處。巨石的小頭有一人多高,大頭比房簷還高,既不方又不圓,近看,巨石的底部還依稀可見天神的腳印,不能不為之稱奇。

山旅朔州,第三站,山陰縣

古 樹

眼前這棵千年蒼松,三個成人才能將它環抱一圈。千年以前,不知是誰將一粒小小的種子撒在這裡。從此,它抓住泥土風餐露宿地成長,長出了這千年的偉岸。它看過遼代的盛衰,讀過明朝的起落,經歷清朝的風雲,又承受近百年的陣痛……但它的鬱鬱蔥蔥,卻絲毫讓人感覺不到蒼老和麻木。這片純粹的綠色,滿載著生命的靈動與激情,千百年來為世人遮風擋雨,潤澤凡塵。它向兩邊對稱伸展的樹冠,正像佛祖的雙手,接引著黎民蒼生的福祉。

山旅朔州,第三站,山陰縣

緊依著古松的是一顆桑葚樹,雖也歷經世事滄桑,但與古松的偉岸相比,它更顯亭亭嫋娜。事實上,據村裡的老人講,它是寺院中雌雄桑葚樹的雌樹,對面的雄桑葚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已被砍伐。幸有千年古松的相伴守候,它才不覺得孤單落寞。每年夏季,仍會結滿紫紅的桑葚。待果實成熟,風起時,整個樹像綴滿了水汪汪的紫眼睛,漂亮極了。

山旅朔州,第三站,山陰縣

磚 塔

謙公和尚壽塔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塔建於元延祐五年(公元1318年),是瑞雲寺的主持謙公和尚坐化後,其信徒僧眾出資建造的。塔高約2.5米,通體磚制,平面呈六角形,由塔身、塔座、塔頂以及塔剎裝配而成。塔座上原有的雕刻以及花紋式樣,已被殘蝕破壞。塔身刻有銘文,記載著建塔的年代,以及壽塔的主人等信息。塔身上是塔的頂座,座身上刻有仰蓮,再往上便是剎尖。細看這座壽塔的雕鑿手法不是太考究,但卻古樸簡單、穩固莊重,是研究元代墓塔的重要實例。

山旅朔州,第三站,山陰縣

該塔歷經劫難,依然屹立,實屬奇蹟。據傳抗日戰爭時期,周圍的村落都被炸燬,唯有此塔安然無恙,塔身上的彈孔現在仍清晰可辨。該塔為山西省一級保護文物。

楊莫嶺森林公園

楊莫嶺森林公園位於山西省朔州市山陰縣-莊鄉地處山陰縣東南部,東鄰應縣,西連本縣後所鄉,北毗本縣古城鎮,南接忻州市代縣。距朔州市50公里,距大同市80公里,距太原市200公里,距首都北京400公里。

山旅朔州,第三站,山陰縣

楊莫嶺森林公園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為山坡區,地質古老,屬恆山剝蝕斷塊高中山區,太古界變質火山岩沉積岩地層,中、北部為平川區,為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年平均氣溫8.3℃,地下水源十分豐富,光照充足,無霜期為130天,主要動物有13目,25科,主要植物有42科、90屬、195種。境內泉水湧現,溪流不斷,水中富含多種微量元素,極具開發價值。南部山區的省級生態公園楊莫嶺森林公園原生態自然景觀富有,山高水長,風景秀麗。

山旅朔州,第三站,山陰縣

廣武屯兵古堡

廣武屯兵古堡位於山陰縣南的雁門關長城腳下,是雁門關內外的咽喉要道,故有“北門鎖鑰”之稱。

許多著名將領如趙國的李牧,秦朝的蒙恬,漢朝的衛青、李廣、霍去病,宋朝的楊業,明朝的于謙等都曾經在此駐守屯兵,出奇制勝地殺敗敵軍。因此可以說,廣武屯兵堡有很大的歷史價值與軍事價值。

山旅朔州,第三站,山陰縣

千佛寺

千佛寺位於山陰縣下喇叭鄉榆樹窪村西南3公里處。有佛龕55個,佛龕裡有數百個姿態各異、大小不同的佛像,故名千佛寺。創建年代大約在北魏,崖壁上有明嘉靖年間的石刻,題為:聳岌高峰極翠巒,白雲洞裡最堪觀。千佛崖下西方境,別是人間一洞天。

千佛寺有深奧莫測的古洞和妝雅樸素的摩崖石刻群,它背靠巍峨雄偉、突兀聳立的奇崖絕壁。山樑上,山花爛漫,草木蔥蘢,香氣四溢;幽谷中,怪石林立,泉水涓涓;青松翠柏盤根錯節,雲霧繚繞,景似仙境。

山旅朔州,第三站,山陰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