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最後一片葉子》:絕望中要如何通過拯救與自救獲取生命的意義?

世界上最寂寞的,莫過於一個靈魂準備去作秘密的遠行。

《最後一片葉子》:絕望中要如何通過拯救與自救獲取生命的意義?

美國作家歐·亨利在他的小說《最後一片葉子》裡講了這樣個故事:一個年輕女畫家患了肺炎,她躺在病床上,心情非常低落,每天望著窗外,數著常春藤的葉子,看著那些葉子一片一片地飄落,她感覺有如自己的即將飄逝的生命一樣,充滿了絕望。

她對朋友說道,最後一片葉子代表她,它的飄落,將代表自己的死亡。奇怪的是,那最後一片葉子任憑風霜雪雨的摧殘始終沒落下來。

等到春暖花開的時候,女孩在一片葉子的相伴下,奇蹟般地康復了。後來她才知道,那最後一片葉子是她的畫家朋友為了挽救她的生命畫上去的。

《最後一片葉子》:絕望中要如何通過拯救與自救獲取生命的意義?

《最後一片葉子》是歐·亨利作品中很有名的一篇短篇小說。小說通過精妙的構思在尺寸之間展示了人在患病潦倒之困境中幾近絕望,但卻在內心的夾縫中自救的渴望下展現一道希望的光。

在潦倒的環境中彼此之間相濡以沫的友情下,以微弱之力卻用生命畫作,拯救他人生命。拯救與自救到底是什麼重新燃起生命之火?寓意深刻,於含淚的微笑之中,進而觸動人內心深處最敏感的情感末梢,可謂“稱其文小而其指大,舉類邇而見意遠。”

01、【絕望中等待被拯救】:悲觀主義下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放棄”

歐·亨利在敘事中,並沒有給瓊珊任何心理描寫,也沒有人物性格的交代,但哦從細節中,暗示著瓊珊在生命面前已經陷入絕望。

從心理學角度講,絕望的表現就是“自我否定”和“自我放棄”。

  • 自我否定,是一種情緒的結果,當無法選擇環境和境地時,常常感到異常、痛苦、絕望、無力改變。常常伴隨著
    “自我歸因”的一個認知,認為“是自己導致了所有的失敗結果。”
  • 自我放棄:一種意識上的精神幻滅,當人處於絕望中,陷入“無為”狀態,任何外界刺激都無法產生效果。通常自我放棄的人沒有失去理智,也不會表現精神異常或抑鬱,可以與人理性應答。

但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在寒風中無可奈何的飄零將是這最後一片葉子的必然結果,因為這是生命的自然規律所決定的。以此可以判斷,此時的瓊珊內心是悲觀主義者,把希望寄託在隨風飄逝的葉子上。

將在最後一片葉子落掉之後很悽然地死去,除了一種瞬時的感傷之外,也預示著自己即將結束生命的絕望,否定自己是一個一無是處,無人掛念,也了無牽掛毫無成就的病人,內心也放棄了醫生和好友口中十分之一的治癒機率。

美國“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在《活出最樂觀的自己》一書中:

悲觀的人的特徵是,他相信壞事都是因為自己的錯,這件事會毀掉他的一切,會持續很久。樂觀的人在遇到同樣的厄運時,會認為現在的失敗是暫時性的,每個失敗都有它的原因,不是自己的錯,可能是環境、運氣或其他人為原因的後果。這種人不會被失敗擊倒。在面對惡劣環境時,他們會把它看成是一種挑戰,更努力地去克服它。

《最後一片葉子》:絕望中要如何通過拯救與自救獲取生命的意義?

02、【拯救只能幫助能夠心理自救的人】:為絕望找到個出口,重新發現希望的曙光。

這篇小說的敘述主體就是常青藤上的一片樹葉,所有的情節展開也是圍繞著樹上的葉子在各種環境下的存在和變化。

這是小說的精妙之筆,表面上“樹葉”是主體,實際上敘述主體是如何看待“樹葉”的人物心理變化和經歷。

當瓊珊把生命寄託在窗外一片樹葉之上,其實是絕望的中,留有一道自救的光。否則,只需要閉上眼睛等待死亡,萬念俱灰最簡單不過。

有了這道微弱的希望之光,好友蘇和老畫家貝爾曼才能夠抓住這一線希望,藉以用善意的謊言去賦能瓊珊的重生。

瓊珊的自救表現在:關注生命中的細節和生命價值觀的轉變。

  • 關注生命中的細節:

瓊珊作為一個重病對生命開始絕望的人,她選擇將生命寄託在一片飄零的落葉,當她躺在病床上對蘇艾傷感地說:

“葉子,常春藤上的葉子,等最後一片掉落下來,我也該去了。”

在一場暴風雨中,瓊西已經想到暴風雨之後那最後一篇葉子的結局。但是,雨過天晴之後,瓊西卻看到那株常春藤仍然存在,上面的葉子也在,瓊西的內心突然有了多生命的渴望。

以積極的信念暗示自己,而不是無意中把悲觀沮喪、挫折感放大,只有在不幸與失敗中奮起的人才能最終成大器。

  • 生命價值觀的轉變:

生命本身是沒有價值的,關鍵在於如何賦予生命什麼樣的價值,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生命的價值,實現自我發展和自我創造。

不管是真的樹葉,還是畫上去的葉子,最後兩片葉子由於其實用價值的一致性和形體的相似性而取得了統一,形式已不再重要。

瓊西眼中的藤葉,在這裡已經不是一片片單純的葉子,而是一個生命的象徵。

有一則西方諺語說:“上帝只拯救能夠自救的人。”

當人們願意相信未來和希望,即便充斥在虛假和真實之間,也會毫不猶豫的選擇積極樂觀的態度,生命的價值變得和自己息息相關。

《最後一片葉子》:絕望中要如何通過拯救與自救獲取生命的意義?

生活對我們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生活中的不幸有時會讓生命輕易地轉身而去,生命中有我們太多不能承受的重壓:如生活的貧困、身體的疾病、事業的不成功等都會讓我們失去生活的信心。

但唯有愛和希望,才是我們生活下去的源泉與動力。

03、拯救與自救都是是對生命價值的極力追尋,《最後一片葉子》所帶來的現實意義

①堅信生存的信念,就有“生”的希望

這片葉子為何能產生這麼大的力量?因為它對於瓊西來說,是生命的支點,是一種信念。看到葉子飄落,她產生厭世情緒;最後一片,產生對生命的絕望;不落的最後一片,有所期待,有所抗爭,在最後一片常春藤葉的鼓舞下,她堅定信念,重新振作起來,直到康復。

法國心理學家在《心理暗示力》寫道:心理暗示是個咒語,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如貝多芬在雙耳失聰,女友離他而去的殘酷情況下,沒有趴下,而是用心靈激情的迸發,留下不朽的樂章。在很多情況下,自勉能驅散憂鬱、克服怯懦,使自己恢復樂觀與自信。

即使是處於絕境的無助受害人,面對無法改變的厄運,仍能自我超越,並且以此改變自己。他能夠把個人悲劇轉化為勝利。

②拯救有時候就是自救,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

法國人曾做過一項民意測驗,結果顯示,89%的被訪者承認人需要“某種東西”才能活下去。另外61%的人承認自己的生活中確又某種東西或者某個人是自己願意為之獻出生命的。

那麼什麼是生命的意義呢?

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中解釋:“我們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現生命之意義:(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某種態度。”

小說中的老畫家貝爾曼一生飽經風霜、窮困潦倒,卻熱愛繪畫藝術,他為挽救一個患肺炎而奄奄一息的青年畫家的生命,而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這也是他賦予生命意義的表現,他拯救了別人的生命,因而自己失去了生命。我們相信他最終作出這樣的選擇,是對自己生命的詮釋意義的選擇。

《最後一片葉子》:絕望中要如何通過拯救與自救獲取生命的意義?

04、小結

《最後一片葉子》的樹葉,是陽光和樹根、樹枝給予了樹葉生命,而葉子給了瓊珊繼續活下去的希望。而蘇和老畫家貝爾曼,賦予了“假樹葉”予新的生命意義,這是一種生命和愛的傳遞。

生命脆弱,人生無常,絕望會陷入無比的黑洞,如果等待拯救,要留有希望之光,才能讓愛和希望照進生命。

拯救別人有時候也是自救,為有所意義的人或事情付出,也是讓希望繼續下的希望。

“為生命畫一片樹葉,只要心存相信,總有奇蹟發生,雖然希望渺茫,但它永存人世。”

——歐·亨利《最後一片葉子》

透過影視看世界,透過閱讀看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