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龍居鎮,因宋太祖趙匡胤在此居住而得名?

龍居這個千年古鎮,以宋太祖趙匡胤在此居住而得名。龍居鎮五十多個行政村,村村有傳說,莊莊有故事。這故事和傳說,有的七巧八怪,有的妙趣橫生

龍居鎮,因宋太祖趙匡胤在此居住而得名?

現在的鎮政府前面,龍居村後面過去有一座真武廟,據說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曾在此居住的地方。真武廟的廟臺下方有一條向西直通黃河的大溝,名字叫“神仙溝”。關於它的傳說有好幾種版本,較為普遍的說是“黃河龍王”開挖的。萬里黃河九十九道彎,到了麻灣南面是最後一道彎。黃河龍王打算另開河道,從麻灣村後開河道直通東海。派出魚兵鱉將先行挖溝,然後逐步擴大成河,一夜之間就挖到了龍居真武廟,被該廟擋住,不能向東挖了。因為這是趙匡胤居住的地方,他是“真龍天子”,統管天下。黃河龍王只能俯首稱臣。他另開河道通東海的計劃也就落空了。才留下了這段長約十華里的“神仙溝”(遺址尚存)。

神仙溝兩岸是村莊最為密集的地方,這裡村靠著村,戶連著戶,不熟悉的人根本分不出那村是那村。神仙溝北側有八個村,叫“北八村。南側有八個村叫”南八村”。再加上大孫村正好十七個村,可以用四句順口溜來概括:

大楊,小楊官增王,

西史,尚家司劉楊,

韓樓,小孫邊常李,

楊集,大孫朱閆莊。

龍居鎮,因宋太祖趙匡胤在此居住而得名?

朱閆村西鄰有個莊子村,兩個村緊靠著,中間隔著一條胡巷。莊子村過去可不叫現在的名字,叫“青菜李”,為啥改了村名,這其中還有一段傳說。

相傳莊子村的李氏先祖從河北省遷來立村,看到這裡土地肥沃,地下水量充沛,就選擇了以種青菜為生。先在村西邊打了一口井,這井水清澈甘冽,是當地難得的甜水井。可能與地下泉眼相通,不管遇到多麼旱的天,井下的水位從不下降。由於井水是甜水,引來了周圍村裡的茶客,取水泡茶。就連附近做豆腐的也來此挑水,做出的豆腐口感好,出斤稱。為了用井水澆菜園,李氏家族就在井上安裝了當時比較先進提水工具—— “鴛鴦罐”,它是由兩個圓形,尖底的罐體組成,用繩索絞著,兩個人搖著,一上一下交替上水。雖然是人力,但是,在當時還是比較實用的。有句俗語說“鴛鴦罐,轆轆頭,天不下雨不用愁。”這裡種的青菜數量多,質量好遠近出了名。人們習慣把該村叫成了“青菜李”。

李氏家族在此繁衍了近百年,人丁不旺,那年月,人們特別迷信,請來了風水先生詢問原因,風水先生圍著村子轉了一圈回來說:“你們青菜李緊靠著閆家村,青菜常年被鹽(閆)淹嘖著,人丁能旺嗎?”人們問他如何破解,他出了兩條主意,一是在與閆家村邊界處遍扎木樁,防止閆家村的鹽分滲入。二是改村名,將現在的“青菜李”村改名為“樁子村”。以後逐步簡化成了“莊子村”。

龍居鎮,因宋太祖趙匡胤在此居住而得名?

朱閆村是由朱家和閆家兩個自然村組成的,解放前分村而治,解放後合二為一。以閆姓人口最多,人們都習慣叫閆家村,朱家村反而沒有人再提起的了。在朱閆村西兩華里的地方,有一座朱家老墳,墳臺高約一米半的樣子,長寬大約五十米見方。墳臺上長滿了酸棗樹、棘棵子等灌木。是獾、狐狸、黃鼬等棲居的地方。這些動物都善於地下打洞,特別是獾,兩個前掌扒起洞來就像掘進機一樣。所以,墳臺上佈滿了大大小小的洞穴。上世紀七十年代,“農業學大寨”平整土地,把朱家老墳平掉了。扒出墳墓是圓型的,墳頂是起拱的,就像蒙古包一樣。與當地長方型的墳墓大不相同,是什麼原因,無人考證。

過去,當地有一句俗語說:“朱家老墳點火,曲家老墳冒煙。”曲家老墳在韓樓村東南兩華里的地方,距離朱家老墳少說也得五六華里,為什麼兩個墳臺相通呢,都說是,棲住在兩個墳臺上的獾、狐狸等動物打通的。曲家老墳是由十幾個大墳頭組成的大墓群。那時的人們一提起曲家老墳,都有一種神秘、畏懼的感覺,是因為這裡棲住著狐狸、黃鼬等靈異動物,還是這墓群中有屈死的冤魂呢?但,也確實發生過一些詭異,令人不解的事情。

韓樓村到崔家村有一條東南西北方向的大道,近靠曲家老墳,到了晚上,人們儘量避開這條路,繞路而行。崔家村的一村民在韓樓村朋友家,晚上喝酒,一直喝到十點多,才要回家。朋友勸他繞路而行,別走曲家老墳這條道,他偏不信邪,非走這條道不可,朋友無奈,給他點了一盞燈籠打著。那夜,月黑風高,伸手不見五指。到了曲家老墳燈籠滅了,他也迷了路。在墳頭群轉開了。怎麼也轉不出去,找不到路。一直到了雞鳴天亮,才發現自己在這墳頭群裡轉了整整一夜。

上了年紀的人,一說起韓家樓,都會哼唱兩句,那時人們耳熟能詳的小曲,小曲的名字叫“九月九”。曲中唱道:

提起九月九。

兩眼淚交流。

日本鬼子掃蕩。

到了韓家樓。

說的是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掃蕩,在韓樓村一手製造了慘無人道的“韓樓慘案”。屠殺手無寸鐵的老百姓十四人,其中韓樓村六人,抓走勞工三百多人,搶走糧食,牲畜,物資,燒燬房屋不計其數。這筆血債至今人們仍然銘記在心。

龍居鎮,因宋太祖趙匡胤在此居住而得名?

在很久以前,我們這一帶村莊就流傳著一句俗語說“手拿長鞭打孫猴,腰裡掖著李棒槌。”這是什麼意思呢?手拿長(常)鞭(邊),是指常家村和邊家村,腰裡掖著李棒槌是指棒李村,打孫猴說的是小孫村。棒李村正好在常家村和邊家村的中間,小孫村在這三個村的前面,相距也就二三百米遠。棒李村雖然只有幾十戶人家的小村,但,村名卻有一番來歷,原來李氏先祖從河北省遷來立村,他孤身一人,身材魁梧,為人豪爽,說話、辦事直來直去,按河北人的習俗稱之謂“棒槌”。是貶義,也是褒義。從此村名就叫棒槌李,以後簡稱棒李村。到底是誰、要拿長鞭和棒槌打孫猴呢、原來有這樣一段傳說。

相傳,豬八戒和大師兄孫悟空,同師父唐僧西天取經回來的途中,路過朱閆村的朱家,他想留師父和大師兄在此歇腳,孫悟空登高一望,自己的同宗小孫村就在眼前,立刻拉著師父和沙僧去了小孫村。豬八戒十分不悅,心想,我老豬這一路上吃了你多少氣呀、我不就是懶點,饞點嗎,可你孫猴子不是揪耳朵,就是掄棒子,還時不時的喊我“呆子”。他越想越氣,一看身邊有一長(常)鞭(邊)和棒槌,心想,我何不打孫猴子幾鞭子,掄他幾棒槌,出出氣呢。孫悟空自覺理虧,更不想師兄弟反目成仇,就一直採取忍讓的態度,躲避師弟的長鞭和棒槌。所以,小孫村自建村以來,南北方向的衚衕沒有通透的,衚衕北頭都堵成了死衚衕,以防備北面來的長鞭和棒槌。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前些年,八十年代村莊規劃才改變了。

在過去,朱閆村的“閆家大門”,是一閆氏家族的小型地主莊園,雖說比不上像麻灣劉氏地主莊園那樣宏大,但在當地也算有些名氣的。”“閆家大門”這座具有明清風格的建築,建於清朝咸豐年間,門樓高約兩層樓那樣高。門寬也有五六米寬,兩套馬車能同時出入。整個建築全是方石起座,磨磚齊縫,青瓦蓋頂,門頂上裝飾著雕有哈八狗、張口獸。下面的過樑,門楣的木雕是福祿壽,三星高照。門口兩座石獅子比人還高,雄石獅威武雄壯,雌石獅慈眉善目。硃紅色的兩扇木大門

厚度有一紮厚,我記得解放後,村裡春節演呂劇,把兩扇大門拆下來,平放在地上,再墊起來當舞臺用。進來大門,右側是文書房,是他家孩子們讀書的私塾,左側是武書房,存放著像刀、槍、劍、戟等各種兵器。其中有一杆大刀一直保留到解放後,刀頭一尺多長,刀杆是生鐵鑄的,有茶杯粗細,一般人拿都拿不動,村裡只有幾個壯漢才能拿的起來。武書房前面是個廣場,是他家子弟在此練武,打把式的地方。以後,成了村裡開大會,演節目的場所。廣場周圍還有六七戶,錯落有致,白牆青瓦的四合院。還建有果園,花園,涼亭等。為防盜匪,還建了兩層高的炮樓。

龍居鎮,因宋太祖趙匡胤在此居住而得名?

這一帶村莊的南面約二三華里處,過去有一條當地叫“圍子”的土圍牆,雖然前幾年大部分平掉了,但現在人們仍然習慣叫“圍子”南,“圍子”北。比方說,“你家圍子南的莊稼長的好嗎”“你家圍子北的地裡種的啥莊稼”“圍子”仍然留在人們的記憶中。這條圍子牆幹啥用的,有什麼來歷呢?

原來,清朝中後期,南方發生了太平軍起義,並迅速佔領了南京,成立了“太平天國”。太平軍開始向北進攻,逐步接近山東。清朝那年月,男人剃光頭,腦後留辮子,而太平軍不剃頭,留著長髮。北方人習慣叫他們“長毛”。那時的當地人傳說長毛軍,紅鼻子,藍眼睛,長髮披肩,到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一時間,人心惶惶,特別是有錢的富戶,更是怕的要命,想盡千方百計阻擋長毛軍,保護自己的生命財產。閆家大門的閆武舉,領頭倡義,組織包括韓樓,大孫,楊集,邊常李,朱閆莊等九個村的頭頭,成立了“九村聯盟會”。一直推舉閆武舉為首領。共同抗擊長毛軍,為防止長毛軍侵犯,大家一直決定在這九個村的南面,構築一條土圍子牆。計劃好做,真正施始起來困難重重。首先是佔用幾百畝土地的問題就無法解決,那時,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根本,佔了土地的這些農戶如何生活呢,閆武舉提出佔用土地的賠償銀兩,由閆家大門出。另外,大家決定工程施工由九個村的青壯勞力義務完成。

說幹就幹,九個村的青壯勞力齊上陣,大家自帶工具,自帶乾糧,用人抬肩挑的原始勞動方式,奮戰了三個月的時間,建起一條東起韓樓村東南,西至大孫村西南,全長約七華里,高約三米,底寬十五米,頂寬三四米的土圍子牆。

圍子牆算是建好了,但是,如何抵抗比自己強大若干倍的長毛軍,閆武舉心中沒有底。他就請教同村的一個姓崔的法師,此人博覽群書,知識淵博,精通陰陽八卦,排兵佈陣之法。崔法師說:“咱們的人都是莊稼漢,與訓練有素,久經沙場的長毛軍對仗,根本沒有勝算。”

“那咋辦,有沒有其他辦法,使其退兵呢,”閆武舉問。

“辦法只有一個,就是利用圍子牆防守,不讓他攻破圍子牆,白天還好辦,就怕他夜間偷襲,可以擺一個萬人火龍陣,來防長毛軍晚上進攻。”

“萬人火龍陣怎麼擺法?”

“就是組織一萬人上陣,人人點燃燈籠,火把站在圍子牆上,造成浩大的聲勢,威脅長毛軍不敢進攻。”

“可是,咱們九個村男女老少都算上,也沒有一萬人呢。”

“這好辦,咱村不是有姓萬的嗎,讓他們參加,就可以號稱一萬人。”

閆武舉立即召集九個村的頭頭們,分別作了佈置,要求各村把人員,燈籠,火把落實到位,一有情況立刻上陣。

時間不長,有人探到消息,長毛軍真來了。到了晚上,九個村的青壯年村民,個個打著燈籠,舉著火把,一齊站滿了七華里長的圍子牆。遠處一看,紅光滿天,就像一條火龍一般。閆武舉披掛整齊,提刀躍馬,在圍子牆上來回巡視,崔法師站在高處,手持寶劍,口中唸唸有詞。眾人一齊吶喊,火光,人喊馬嘶,形成了氣氛高漲的聲勢。長毛軍離此不遠就看到了前面的火龍陣,不知虛實,不敢貿然前進,第二天就退了回去。

聽到長毛軍退兵的消息,九個村的村民們沸騰了,人們敲鑼打鼓,鳴放鞭炮。興高采烈的高呼:“我們勝了,長毛退了”。實際情況是太平軍因為高層內部發生內訌,再加上清軍圍剿,打到山東已成強弩之末,不戰而退了。

但是,這“九村聯盟,構築圍子牆,大擺萬人火龍陣,嚇退長毛軍”的傳說卻一直在我們這一帶村莊中流傳著。

龍居鎮,因宋太祖趙匡胤在此居住而得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