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徐國北遷之地考證,對比發現:武原縣與樑王城或為一處

徐國的北遷之地據史載為“彭城武原縣東山下”。

武原縣西漢始置,屬楚國;東漢屬彭城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初為武原縣,後置武原郡;後周時,郡縣俱廢。據《邳州志》記載,武原縣“去今城十五里”,“今治”即原邳州治邳城,其西北15裡即鵝鴨城遺址。該城址未經發掘,從地表情況看,遺存不很豐富,除少量漢代瓦片外,主要是一些幾何印紋硬陶片、夾砂的紅陶片、灰陶片及石磬毛坯等,時代大致為春秋戰國。

武原城作為郡縣治所從西漢初至南北朝末,近800年的時間,當有比較豐富的漢至南北朝時期的遺存,而鵝鴨城遺址內僅見少量漢代遺存,基本上不見南北朝時期的遺物。同時,作為漢代縣治,鵝鴨城顯然為小。

另外,據史籍記載,武原城西臨武原水,而鵝鴨城東、西、北三面環山,根本沒有河流通過。因此,鵝鴨城肯定不是武原。

據《邳志補》記載:漢代,邳州境內分屬下邳、良城、武原三縣。武原縣位於西北部,包括銅山縣的部分地區(今徐州市賈汪區)。1982年,在邳州燕子埠尤村青龍山曾發現一塊東漢永壽元年墓誌,志文記載,墓主名紅,字季,其墓葬就位於武原縣境內,與《邳志補》的記載正相吻合。

武原城與武原水有著密切的關係,《水經注·泗水》:武原水“出彭城武原縣西北,會注陂南,逕其城西”。《邳州志》引《淮安府志》記載:“武水(武原水)出嶧縣馬旺山許家泉,流經(邳州)偃武鄉,入哈湖(今邳州泇口南),至乾溝口入泗。”又“邳州舊志雲,武河自嶧縣流經州西北二十五里”。

從以上這些記載可以看出,武原水源於武原西北的山東嶧縣(今棗莊市),經武原城西,南至乾溝口(今睢寧古邳西)入泗水。但乾溝口一帶因黃河奪泗入淮而使河床提高,原入泗河道受阻,再加上明萬曆年間為避黃河漕運之險而開挖泇河運河,使原水系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就使確定武原水水道增加了比較大的困難。

今棗莊市的河流主要是沙河,為發源於北部山區諸小河彙集而成,於臺兒莊西入韓莊運河,即明代的泇河運河。由於臺兒莊南為山區,故沙河只能折向東南,經梁王城西南下,即現在運河的河道。從運河岸邊小郭灣、梁王城、山頭等遺址內發現有大量的田螺、蚌殼堆積看,這些遺址確係在河流的旁邊。

邳州舊志雲”武河(武原水)自嶧縣流經州西北二十五里”,從距離上推算正好在梁王城一帶。《水經注·泗水》還記載:“武原水又南合武水,謂之泇水。”武水即武河,發源于山東郯城,原武河經邳城北,在泇口附近會泇河後入運河。泇水發源于山東蒼山,原泇水入武水,武河改道後,泇水直接入運河,入口處即泇口。泇口也就是武水入武原水處。因此,現在梁王城西側的中運河就是漢代武原水的河道。

徐國北遷之地考證,對比發現:武原縣與梁王城或為一處

梁王城遺址位於山東、江蘇兩省交界處,東臨中運河。城址大致呈長方形,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800米。從對城牆的解剖及城內的文化堆積判斷,該城大致建於戰國時期,漢至南北朝時期最為繁榮。

關於梁王城,許多地方誌中都有記載,認為梁王城就是良城,即漢代的良城縣,因城內不知何年立有梁武帝廟,故俗稱良城為梁王城。

但據《水經注》記載,良城應在沂水東的山東郯城縣境內,因此,梁王城肯定不是良城。梁王城當即武原城,不僅其位置在漢代武原縣的範圍內,而且西臨武原水。

同時,梁王城遺址的文化遺存與武原縣的時代也比較一致。梁王城城內的遺存基本上都是漢晉南北朝時期,如大型的繩紋、凸稜紋板瓦、繩紋筒瓦長方形磚、青瓷片等。在城址西側名“金鑾殿”的臺地遺址,漢至南北朝時期的堆積厚達1.5-2米,有的甚至更厚,有的地方全為磚瓦塊堆積,並伴出雲紋、蓮花紋瓦當。在這一時期的地層中還發現有板瓦砌成的排水溝和以石塊堆成的類似假山、花園一樣的遺蹟。結合金鑾殿的傳說,這一臺地很可能是官署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