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7 內儒外法和內法外儒

內法外儒還是內儒外法真是個偽命題。這裡的法如果指的是韓非的法家思想,那麼就根本不應有這種說法,因為中國從漢以後就很少有法家的影子了,所有的穩定的朝代都是儒家佔主導。法家是沒有哲學精神的思想,因為它不關心或者說沒有試圖改變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不試圖去探索改變人內心的衝動,它更象一種獎懲條例,激發人的積極性。改革開放初期,工廠引進激勵機制,農村分田到戶,極大地改變了以前大鍋時的生產積極性。韓非的法家思想更象這種激勵機制,它讓秦國強大起來了,就象改革開放初期讓生產力提高了樣。至於以後的法律和韓非的法家是兩回事,法律是讓固化一個社會文化的工具,它的內核是這個社會提倡的文化。我們現在的法律能引進伊斯蘭教議的條文嗎?可是在伊朗的一些國家卻是把它們作為法律的。

社會是複雜的,總有些人 逾越這個社會的基本理念,這就要法律和司法來保證這個社會的穩定,或者保證社會的文化理念得到貫徹。中國從漢以後基本都是儒家思想,三從四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直是以後法律的基礎,中國的一個特點就是社稷為重,君為輕,它既強調上下有別,又強調了下層人的利益,仁義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我們看《水滸傳》《西遊記》,這種思想是貫穿在書中的。《水滸傳》的只反貪官不反皇帝,巜西遊記》一邊是對正統君權的無奈,一邊又有強烈的造反思想。這兩者都出自泙書,評書是深深植根於大眾文化的,代表的大多數民眾的文化傾向。這種傾向就是既承認君權,又有強烈的自尊意識。

百家爭鳴後,真正留下來對社會有重大影響的只有儒家。因為它除了追求秩序和穩定外,充分地照顧了普通民眾的利益和向上晉升的機會。讓社會既穩定又有充分的活力。法律並不是法家思想,你能說劉邦的約法三章,後來的七出之條體現的是法家思想嗎?它們更體現的是儒家思t想。所以況什麼內法外儒和內儒外法是偽命題,法家根本不能祘一種思想,只能祘一種方法。因為它沒有哲學精神,沒有試圖去改變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改變人內心對幸福的感受。所謂的法只不過是統一民眾文化觀的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