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评价作家刘震云?

东瀛村村委会荣誉会长


刘震云就是写《一地鸡毛》《甲方乙方》《手机》《一句顶一万句》的河南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茅盾文学奖得主。他的每一部作品似乎都能在文坛、影坛刮起一阵旋风。比如,近日颇有争议的《手机2》。

刘震云的人生是从参军开始的,之后参加高考,毕业分配,进入社会工作。再后来,与冯小刚合作,开始了他的影视生涯。

《手机》《我叫刘跃进》《一句顶一万句》《我不是潘金莲》,刘震云不仅是作者也是编剧。有人说,作家写剧本会把作家这双手写坏的,刘震云却说,他写剧本把手写好了。在电影《甲方乙方》中,刘震云还出演了一个失意青年;在电影《我叫刘跃进》中,刘震云演的是打了一个哈欠就退回去的无名者。王朔说:“刘震云是当代小说家里,对我真正能够构成威胁的一位。”

这几年,刘震云并没有因为冯小刚创作电影剧本,而减少文学创作。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刘震云正在探寻这个时代的幽默底线。冯小刚说:“对刘震云老师,我的评价是他是一个大阴谋家,我一直对他所有的话都表示特别大的怀疑。”

崔永元炮轰《手机》剧组,对刘震云表示了不满,他写了一封《刘震云的家训》给刘震云的女儿。客观地说,刘震云在文学创作中深入观察和剖析这个时代的种种问题还是一如往常。

这几年,刘震云与冯小刚在影视方面的合作的似乎非常好。但在电影《手机》与《手机2》方面,他们严重伤害了崔永元,刘震云曾多次向崔永元道歉。刘震云一边道歉,一边依旧生产《手机2》伤害着崔永元,也可以这样说,刘震云作为一个大作家、教授,没有坚守住自己的底线。


书房记


曾经,作家刘震云代表了一代文人的理想及情怀。

那时,刚出道时的刘震云便以一个短篇小说《塔铺》横空出世。在那个小说里,他讲述了一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恢复高考后一对青年恋人的生存状态。在那个特殊的时代,生存是第一焦虑,梦想是第二焦虑,当生存与梦想发生碰撞时,有些梦想注定要被生存辗碎。那故事里的男主人公成功地考上了大学,而与男主人公相爱的女主人公成绩爆好,然而因为父亲生了一场大病,为了拯救父亲,她不得不做出让步嫁给了一个“暴发户”。当男主人公要去读大学时,女主人公流着眼泪说:“记住,你是替我们俩去读大学的。”

凡是对那个时代有记忆的人,对那种梦想被生存撕裂后的痛苦无不历历在目。当小说发表以后,刘震云对人物那悲悯的关怀无不让人动容。于是我们记住了,那时候的刘震云是一个纯粹而又清澈的文学青年,他保留了文学最本真的责任与寓意。

后来,刘震云的中篇小说《一地鸡毛》出来了。

他的视角仍然那么纯粹,依然关注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故事讲的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小林职场成长的故事。他年轻气盛,理想满满,情怀无处不在,然而当小林到单位上班后,却发现生活现实的残酷。他想保持精神生活,却不得不与人合居;他想从容地生活,却不得不早早就挤公交车,他想认真地工作,却发现不送礼根本升不了官。生存与梦想再次发生碰撞了,而在这个碰撞过程中,生存再次胜利了。小林从一个羞于送礼的人到勤奋送礼,从一个视金钱如粪土的人到坦然为金钱卖鸭,从一个以“精英”自居的大学生沦落成一个世俗之人,什么理想主义犹如架在沙滩上的大厦,轰然垮塌了,生活只剩一地鸡毛。

当时,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一出,每个人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刘震云对主人公小林的反讽,也是对生活的一种关怀。他似乎以一种理想主义者的身份告诉我们,知识分子必须警惕生活对我们精神世界的撕裂。

后来,《一地鸡毛》被评为“二十世纪百部文学经典”之一。然刘震云并没有就此止步,他的文学视野及关怀不是狭窄的。再后来,他的长篇小说《温故一九四二》以及再后来获得矛盾文学奖的《一句顶一万句》,已经将目光从知识分子身上移到了农民身上,在他这两部长篇小说里,他的目光更加深沉而富有魅力,揭示的中国人物及中国命运无不让人触目惊心。

到此,刘震云从短篇小说到长篇小说,从当时的青涩到后来的深沉,他成功的超越并完成了自我的文学理想世界观及审美观。

也难怪,崔永元在谈话里曾经谈到,他对刘震云充满了期望。

之前,小崔之所以如此尊重刘震云,那不是因为刘震云是著名作家,而是刘震云及他自己的作品,亦代表了小崔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及情怀。

一代有一代人之情怀,小崔当然也不例外。

然而,一部《手机》却撕裂小崔,粉碎了他的世界观。当记者问小崔对刘震云怎么评价时,小崔愤愤不平地说,只有刘震云不能原谅。

很多不明故里的人认为是刘震云借《手机》羞辱了小崔,小崔才放出此话的。但是小崔却又这样解释,他早看透冯小刚,他本来就是那个样子,然而刘震云不一样,他不应该那样。

小崔的意思很明白,冯小刚长年滚打娱乐圈,纯粹是为了钱而活着,而你刘震云不一样,你怎么可以丢弃了你的灵魂及理想,堕落成了一个委身于娱乐圈的御用文人?

原来,小崔可惜的是刘震云的理想和情怀不在了,犹如《一地鸡飞》里的小林一样被世俗生活粉碎了。

是啊,一个曾经如此认真审视生活的作家刘震云,怎么最后自己也成了小说主人公的命运呢?

但是在我看来,或许小崔说刘震云堕落了是事实的部分,而不是全部。

刘震云之所以跟娱乐圈走得如此之近,是因为他小说的特殊性。

刘震云的小说似乎天生具有影视化功能,他的成名作短篇小说《塔铺》一出,就被改拍电影,后来《一地鸡毛》一出,也被冯小刚改拍电影,再后来更是不可开交,《温故一九四二》,《一句顶一万句》通通以影视化的方式出现在公众视野。或许刘震云心里会说,说我堕落的人是你们不懂我。因为文学和影视的结合从来不是坏事,文学很小众,但影视很大众,我用很大众的手段去传播很小众的文学理想情杯,难道错了么?

就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刘震云没有错。

很多人只看见刘震云与娱乐圈新贵交往的光环,却没看到他这只文学的身影处于娱乐圈的无奈与落寞。他一直都在用作品苦苦支撑着他的理想情怀。当然,《手机》除外。


月望看历史


刘震云确实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写了很多电影剧本,夺得了不少的奖项,还出版了刘震云精选小说集。在中国文学界,也算一个炙手可热的人物。

想起了张国立在送冯小刚刘震云出门时,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做人要厚道,如果用在刘震云身上是最妥的了。

写了《手机1》,刘震云冯小刚范冰冰成功了,赚了十来亿。但伤了一个最善良的人的心,那就是崔永元。

十五年后,刘震云尝到了甜头,又想大捞一把,剧本写好了,怕与崔永元闹不快,于是改《娱乐圈》,可我们的冯大导一锤定音,又叫《手机2》。

于是在一片热闹之中,《手机2》开拍了,于是范冰冰也说"伍月很开心"!

刘震云不仅是在崔永元的伤口上撤盐,还用一把锋利的小刀在崔永元的伤口上,来一个刀刀见血,。于是才惹怒了崔永元,于是才有了崔永元单枪匹马勇闯黑潭了。

我是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的,我更相信人在做天在看。

做人有个度,做事也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度,就有矛盾极反的规律。我觉得每个人对这些都是很懂的,但做起来,就不相信有"天″之说了,也忘记了"人在做,天在看"这条基本规律。

既然做了,天″老爷"就要公平裁夺了,对别人要求"厚道",可自己就一点都不厚道,刘震云冯小刚范冰冰这条黑船不翻才怪呢!


卓平


刘震云原本是一个淳朴的知识分子,现在已经成了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与冯小刚捆绑在一起,不停地炒作赚钱,已经没有底线了。


“山沟沟里飞出的金凤凰”这句话用在刘震云身上一点都没错,刘震云1958年出生于河南新乡延津县的一个农村家庭,1973年当兵,复员后回家乡中学当老师,同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并且是河南省当年的文科高考状元。

1982年毕业以后先在报社工作,后来又自己创作文学作品在报刊上发表,但是那时候的作家都很穷的。




1993年,刘震云通过王朔结识了冯小刚,两人一见如故,便把刘震云的小说《一地鸡毛》改编成了电影《一地鸡毛》。

《一地鸡毛》上映以后,公司给刘震云分了8万块钱,他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钱,眼睛都绿了,数了一遍又一遍,爱不释手,那天,刘震云带着全家人吃了一次肯德基,从此以后拮据的生活开始有了改变。



后来随着冯小刚知名度的提高,刘震云看到冯小刚是一个摇钱树,于是心甘情愿当他的编剧,两个人合作了很多电影,《手机1》、《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手机2》,这些剧本都是按照冯小刚的意愿去写的,拍成电影后口碑和票房都不错,也让刘震云获取了名利和金钱,现在已经是富豪作家,连续好多次登上福布斯中国名人收入排行榜了。

现在的刘震云已经完全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商人了,和冯小刚一样,只要给钱什么都干,毫无底线,不过这样子也不太好吧。


R娱记


崔永元怒怼刘震云,这件事使我内心产生很多矛盾。崔永元是我心目中当年最好的主持人,刘震云是一位优秀作家,他的作品我看过一些,尤其认为《一句顶一万句》不可多得。令人感到有些痛心的是,刘震云也曾经是小崔心目中的好作家,他的自传《不过如此》只找来两个人写序,一是阿城,二是刘震云。

事情为什么会这样?你可以说崔永元有些偏激,有些话说得太狠了,但刘震云自身发生不太好的变化也是事实。作为一个作家,他太流行了,和娱乐圈走得过于地近了。

曾经的刘震云非常优秀,当过兵的他写过《塔铺》《新兵连》等军队题材小说,写得既真实又有趣,两篇小说我都是在新华书店站着读完的。他是北大中文系的高材生,毕业后分配到《农民日报》,从此开始写作大量单位和官场小说,包括《单位》《官场》《一地鸡毛》,其中以《一地鸡毛》最为著名,职员小林简直是很多官场小人物的代表。《一地鸡毛》后来拍成电视剧,陈道明、徐帆出演。刘震云的视角常常是平民化的,他是河南人,还专门写过《故乡一九四二》,后来被拍成电影《一九四二》。

刘震云获奖无数,这本无可厚非,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与娱乐圈走得过近,主要是通过冯小刚。尽管在冯小刚的《甲方乙方》中刘震云就曾出演,但他与冯小刚深度合作是从《手机》开始,后来又合作《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接下来就是最具争议的《手机2》了。

而一个优秀的作家,是应该与喧闹的娱乐圈保持一定距离的,不是要完全屏蔽,而是不应该受其过多的影响,而如今的刘震云几乎是为了影视而创作了。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这是令人遗憾的,也是危险的。前两天还看到一句话,和范冰冰、冯小刚等人那张合影,刘震云侧卧在沙发上,真是不好看。

近年来刘震云拿得出手的最好的作品是《一句顶一万句》,它不像是为拍成影视剧而写,是刘震云的内心表达。

刘震云曾对崔永元坦诚自己写《手机》是挣快钱,如今他的快钱挣了不少,是时候潜心自己的文学创作了,哪怕是再写出去年《吃瓜时代的儿女们》那样不好不坏的作品。


郑捕头


1

冯小刚与崔永元的你来我往是吵架,经不起推敲。可是刘震云对崔永元的回复就更加沉稳老道。

他一开头就解释了被崔永元故意曲解的家训:

“不要脸、不着急”。



2

倒让我想起他很多年前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讲的往事来了。

其实这六字真言是刘震云在北大读书时,著名作家学者吴组缃先生传给他的。

3

吴组缃当年常说这六个字:

“不着急”,许多人着急了一辈子,也就活一辈子。

不着急其实是调整好人和时间之间的关系,不管什么事情,慢慢来。

不管是做人做事,想好做好。

4

另外那个被崔永元拿来攻击刘震云女儿的“不要脸”,是这么来的:

“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吴先生受到批判,去厕所扫地,他却说“我人生里干得最漂亮的事儿,是北大的厕所我打扫得特别干净。我是一个打扫厕所的人,我就不再把自己当教授啦。”

"这是不要脸的前提啊。"

但是他的朋友老舍先生是人民艺术家,他突然受到批判,“士可杀,不可辱”,跳湖了。

5

刘震云回忆这“不着急、不要脸”的六字真言时说,这话是吴先生自己一辈子体会出来的。

他当时年轻听不明白,但随着年龄增长,五十来岁了,就慢慢地体会出来了。

7

这六个字被崔永元轻佻地拈出来刻薄人时,看上去挺不堪的。

可是这背后却是一个伟大学者沾满血污和泪水的一生。




8

回过头看刘震云发那篇回复文章的标题:

“腥风血雨之后,真相和时间,是最有力量的。 ”

其实也正是“不要脸、不着急”。


大豆和他的朋友们


刘震云是当代著名作家,人大教授。这些年创作的许多文学作品,获得很大的反响。



最近因《手机2》开拍引起的种种因素,导致崔永元对冯小刚、刘震云的怒怼以来,娱乐圈确实产生一番轰动。自然,刘震云的受关注度也提高到了一个档次。

对于这位曾经人们心中的大作家,你是怎么评价的呢?

一,单纯的作为一名作家,他是优秀的

1978年参加高考,以河南省文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进入北大中文系学习,毕业后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



从《一地鸡毛》,到《手机》,再到《一句顶一万句》、《我不是潘金莲》等等作品,确实展现了他的文学功底。他能将社会、民生、权利等问题通过喜剧、嘲讽的方式来写实,也算是他的擅长之处。

他创作的诸多作品确实得到大众的认可,特别是《一句顶一万句》这部作品更是获奖无数。2011年,刘震云更荣登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这些名义或许是对他创作最好的肯定。所以,单纯的一名作家,刘震云确实是优秀的。

二,功成名就后的他,却暴露他的利益本质

原本作为国家一级作家,更应专心致志于作品创作上,不应成为谋求利益的替代品。然而,近些年来,刘震云写的很多作品更是收高昂版税,为自己获取更大的利益。



最近崔永元的爆料得知,刘震云更为了利益而再次伤害他人,当年的电影《手机》,影射现实中的崔永元大家都有目共睹。作为编剧的刘震云当时还道过歉,也说出为了赚快钱而顾不了那么多了。然而十多年过去,刘震云写了《手机2》,我想此时的他同样为了赚钱,虽说影片内容也许早已不复当年,但当时崔还联系过刘,说影片名是《朋友圈》,结果海报一出又成《手机2》,给人的感觉就是糊弄。



从这些事件可以看出,刘震云如今早已不是单纯的作家,他为了利益变得很圆滑、很虚伪。这次爆料后,刘震云同冯小刚一样成了哑巴,看来跟冯小刚学的确实很精。

综上,对于刘震云,如果单纯的从他成就上来讲,作为一名作家的他是成功的、优秀的;抛开那些成就,刘震云近年来却表现的很圆滑、很老道,或许这也是他人性中的另一面吧。

你觉的呢?

喜欢的点个赞,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转发,点击关注,更多资讯第一时间与您共享!


娱乐小练儿


刘震云是茅盾文学奖得主,国内著名作家,他的名声远及法国,被法国文化部授予了“法兰西共和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这样的荣誉是许多作家可遇而不可求的,他的讽刺笔锋更是开创了“现实魔幻主义”,他在法国人眼中竟是中国最伟大的幽默大师。不论这些荣誉与评价是否真的契合,他的作品在文学界真的很有名,比如《一地鸡毛》《官人》《手机》《温故一九四二》《一句顶一万句》《我不是潘金莲》。

最近刘震云这个名字会一次次刷新,是因为《手机2》。在骂战之初,崔永元就将火力对准了刘震云,因为在他看来刘震云在成为渣子的路上还能拉回一把,毕竟他是知识分子。从刘震云早年创作的作品来看,他的创作态度是端正且真诚的。从青年时代创作《塔铺》《新兵连》《单位》《一地鸡毛》等中短篇,到中年开始创作《温故一九四二》《一句顶一万句》《我不是潘金莲》《吃瓜时代的儿女们》等长篇小说,刘震云在写作这条路上,专注地把会做爱做的事做到极致。

但从第一部被改编成电视剧的小说《一地鸡毛》开始,刘震云就和冯小刚开始了亲密无间的合作。影视圈来钱之快,让刘震云已渐渐脱离了一位文人的初衷。尊重文字尊重文学尊重人性,有态度自然会让人觉得畏惧。知识分子就该有“怀绝望之心,行希望之事”,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知识分子应该在人性的完善上有自发主动进取的行为,而不是为了谋财而总走捷径。


大牌情报局


在这个分析影射的时代,我们只谈艺术不谈内容如何?

《手机》的主题仍不过时,苏聪谱曲的以合成器的弦乐《牛三斤》及其变奏今天听起来仍然有力,不同凡响。

还记得那个画面吗?男人们的通话记录被女友们在移动公司打印出来,长长的白纸宛如招魂幡被高高举起,在风中飞舞。

中年男人费墨倒在沙发里颓丧地说(张国立从妻子邓婕那里学来的纯正四川话):“还是农业社会好啊,进京赶考那么多年,回来说什么都有人信。现在……太近喽,近的人喘不过气来。”

这部电影就是男主角们回不去的农业社会的招魂幡。

《一九四二》不是轻易可以想象出来的那类哭天抢地的历史片,它一直在用镜头思考。

“灾民死一个,地还是中国的。军人死了,地就不是中国的了。”蒋鼎文将军这句话有没有问题?灾民中的富人喂猫可不可以?用自己的口粮喂猫可不可以?灾民持枪合适吗?拿枪放谁?防中国人?“有种拿着它打日本人啊。”

“日本人进攻河南的手段这么毒辣:给灾民发粮食,是我没有想到的。有些灾民吃了日本人的粮食,在帮日本人打仗,是真的吗?”蒋介石的话有没有问题?

“一场灾过去,你就知道主的伟大了。”但不久之后,信誓旦旦传播教义的安西满在灾情前崩溃了。

刘震云冯小刚在银幕上扩大了我们言说与思考的边界。


神州袖手人


在今天之前,我对于刘震云的认识还是停留在他的《一地鸡毛》《我不是潘金莲》《一句顶一万句》,但是我今天看了《温故1942》之后,我默默地开始敬佩这位作家,出生于河南的作家,之前一直都没有感觉到他的作品有多么震撼我,感动我,但是《温故1942》真正地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一种中国人的信仰——活着。

活着,明明是马斯洛需求金字塔最低端的,最简单的需求,但在1942年的河南人那里,是多么诱惑的两个字。旱灾,涝灾,蝗灾,战争,让河南人没有了粮食,没有了家园,正如在电影中的教徒,在苦难的人中传教,已经死去的老太爷一直也不闭上他的双眼,信仰这个时候开始在传教士的心中动摇,可是其他人呢,他们并没有理会,或许在一些人看着是对的:中国人没有信仰,他们不信仰上帝。但是他们也同摩西一样出走,寻求庇护之地,为的只是活着二字。





在逃荒的路途中,我们见到了那个年代(我们永远无法懂得,为什么爷爷.姥爷一粒粮食也不浪费的那个时代)那般沉重的苦难,这是难民所不能承受地生命之重,身体开始消瘦,人走路开始打剽,开始吃树皮了,开始吃柴火了,开始吃人了,亲人一个个被活活饿死,最后顽强地活下来的也不过少之又少罢了。


让我印象极深的是,地主家的女儿星星,一个地主家的小姐,读过书,在前期逃荒路上,甚至说自己不吃食物,拿来喂猫,可是后面,我们所看到的是猫被杀了,她说了一句“爹,我也要喝汤”,她把随身带着的书也一张张撕掉,她作为一个读书人的骄傲被这惨痛的生活一点一滴地磨灭掉,用她自己的被卖为家人换了五升小米之后,她成为了一个妓女,在当天晚上,伺候客人的时候,怎么也弯不下腰,只见眼中含着泪说了一句“吃撑了,蹲不下去了”。人性啊,在苦难面前暴露无遗,即便之前你是什么样的身份,都不重要了,因为“你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人。


在《温故1942》里面,刘震云这样一部纪实的小说,对于人性的解剖,不论是对于逃荒的难民,还是对于国民党的官员,无疑是深刻的,同样地,他也承担了乡土小说的重担,在表现了人民于时代的苦难下的挣扎之外,更重要的是写出了中国人民对于苦难的隐忍,坚韧,抗争,不屈服,这便是我们中国人的根,中国人的信仰,对于沉重的苦难,我们无言地去接受,同时又用最彻底,最有效的态度向命运,向苦难示威,那便是活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