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劉備攻打東吳其實另有原因,其他皆浮雲,史書不會記載這歷史真相

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結仇。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公元221年,劉備於益州稱帝,年號為章武。同年,劉備為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親率大軍攻打東吳。孫權聞劉備將來伐,遣使求和,備不許。

劉備攻打東吳其實另有原因,其他皆浮雲,史書不會記載這歷史真相

吳南郡太守諸葛瑾給備來箋說:"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熟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來自吳人的議論,只能引起劉備的更大反感,而不會有何效果。蜀漢猛將張飛率兵萬人,從閬中至於江州,與劉備會師,但在出發前,被部下張達、範強所殺。

劉備攻打東吳其實另有原因,其他皆浮雲,史書不會記載這歷史真相

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當時,兩國的國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長江三峽成為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孫權在面臨蜀軍戰略進攻的情況下,奮起應戰。他任命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同時又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作戰。

劉備攻打東吳其實另有原因,其他皆浮雲,史書不會記載這歷史真相

在夷陵之戰中,陸遜正確分析軍情,大膽後退誘敵,集中兵力,後發制人,擊其疲憊,巧用火攻,終於以五萬吳軍一舉擊敗氣勢洶洶的蜀軍。戰役中失利的蜀漢昭烈帝劉備向西敗逃,但是到了益州東部的永安便不再西進。孫權方面雖然獲勝,但是聽到劉備駐紮在離邊境如此之近的地方仍然感到畏懼,遣使議和。

劉備攻打東吳其實另有原因,其他皆浮雲,史書不會記載這歷史真相

因長期征戰和兵敗而心力交瘁的劉備同意停戰,次年四月逝世,蜀漢軍政大權全部託付於丞相諸葛亮,後者立即遣使與東吳恢復同盟,共同對抗曹魏。夷陵之敗讓新建的蜀漢政權受到沉重的打擊,不僅損失大量士兵與物資,還有多名將領陣亡。而隔年君主劉備的死亡更讓這個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國家搖搖欲墜,國內叛亂四起。丞相諸葛亮花了約5年的時間才能重建軍隊與彌平這些叛亂,並讓國力提升到可以對外出兵的地步。

劉備攻打東吳其實另有原因,其他皆浮雲,史書不會記載這歷史真相

史書中記載的劉備攻打東吳是為了給二弟關羽報仇,但是事實真相真的如此嗎?一個帝王為了一己私怨憤而起兵,不顧百姓死活,這根本不是帝王該有的行為,如果真是如此,那麼群臣根本不會同意他這麼做。再說劉備是這樣的人嗎?能夠在亂世取得這麼大的功績,從賣草鞋的小販到權傾天下的割據帝王,可以說劉備經歷豐富,他會這麼衝動?

劉備攻打東吳其實另有原因,其他皆浮雲,史書不會記載這歷史真相

綜合各種史料,通過對當時背景和地理環境等多方面的分析,有了這麼一個答案:劉備是為了荊州,為了他晚年的最後一次機會。

劉備攻打東吳其實另有原因,其他皆浮雲,史書不會記載這歷史真相

從軍事地理角度上來看,就是以湘水為界的荊州西南地區,那也是有荊州近半土地的。並且這個地方是以河流和丘陵為界的,這是一個很好的緩衝區,以此為跳板,在戰略上比以三峽為界的易守難出局面好太多。

劉備攻打東吳其實另有原因,其他皆浮雲,史書不會記載這歷史真相

也就是說,如果零陵、武陵、江陵三郡在劉備手中,就可以為劉備的蜀漢提供一個向東發展的可能性和主動性。尤其是南郡江陵,此處不但可以控制全部三峽航道的必備出口,同時更是荊州的腹心之地,得到此地後就可以對孫權形成一個壓制之勢,這也是為什麼在關於丟掉江陵之後,一敗再敗,導致荊州關羽勢力全面崩盤。所以,劉備攻打東吳就是為了恢復這種主動權,至少也要恢復對江陵的控制,甚至拿下荊南四郡之地。

劉備攻打東吳其實另有原因,其他皆浮雲,史書不會記載這歷史真相

在當時,蜀漢的實力是遠遠強於東吳的,曹魏的曹丕又是剛剛代漢自立,魏國內部還不穩定,還沒有完全剷除內部的敵對勢力,這時候曹丕是不會採取任何軍事行動的,所以劉備就整軍東進,以為關羽報仇為名,向東吳炫耀他的強勢武力。

劉備攻打東吳其實另有原因,其他皆浮雲,史書不會記載這歷史真相

此外,攻打東吳還可以使剛剛建立的蜀國團結在一起,一致對外。關羽的失敗和荊州勢力的倒戈使劉備失去了一大批的頂尖軍政人才,也失去了大片的國土,如果這樣都不強硬反擊,那麼勢必會引起蜀漢內部原來的核心團隊的不滿,甚至還可能會讓巴蜀當地豪族趁機反抗。再加上劉備年事已高,可能不久就將辭世,他想要給自己的兒子拼下一個好局面,這或許是他最後一次機會了,更何況以劉備當時的實力,勝算還是很大的,只是不巧的是他遇到了陸遜。

劉備攻打東吳其實另有原因,其他皆浮雲,史書不會記載這歷史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