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李渊是怎么大权旁落的,为什么没人帮李渊?

勇往直前vvvv


事实上李渊从未大权旁落,直到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时大唐王朝的朝臣和军队依然是听命于李渊而不是李世民的,就双方的绝对实力对比而言:李渊完全足以碾压李世民。然而李渊尽管具备完全碾压李世民的实力,可在玄武门事变之时我们却没看到一个朝臣、士兵站出来为李渊说话,而李渊自己也放弃了任何抵制李世民的尝试,相当配合地让出了皇位,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李世民并不具备挑战父皇李渊的实力,玄武门之变对他而言其实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无奈之举。作为父亲的李渊无疑是幸运的——有李建成、李世民这样如龙似虎的儿子守护着老李家的大唐江山;然而作为皇帝的李渊对谁也不会放心的——在皇权面前亲情往往是脆弱的。偏偏李渊既是一位父亲,又是一个皇帝,所以儿子们能力强对他而言:可就不一定完全是好事了。作为皇帝的李渊必须想方设法在几个儿子之间搞平衡,像利用朝臣互相牵制一样让几个儿子彼此制约。正是基于这一理念他将李建成立为太子,与此同时又让李世民统兵征战于外。

然而凡事有利就有弊:李建成和李世民在长期的互相牵制过程中矛盾越积越深,随着李世民在征战过程中收揽了大量人才和人心,事实上他已威胁到李建成的太子地位。这时岂止李世民自己生出了取而代之之心,他手下的将士无不想拥立自家主子登基以换取自己的荣华富贵;与此同时李建成方面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李建成面对李世民的威胁势必会强烈反弹——无论这威胁是来自李世民主观上想取而代之的意图或者仅仅只是李世民的地位已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在这样的局面下无论李建成或是李世民其实都没有任何退路,因为一旦对方登基那么势必清算自己。这时二人的妻儿及部属势必会在一旁煽风点火,因为一旦对方登基后展开清算行动势必牵连到他们。

在兄弟俩的皇位之争中李建成和李世民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李建成的优势在于他是父皇李渊明立的太子,就法统而言由他继位名正言顺,劣势则是人望相对欠缺(注意是相对欠缺,实际上李建成的支持者也不在少数,只是相比李世民的而言没那么强势而已);李世民的优势在于在漫长的开国战争中收揽了大量人才和人心,然而随着国家局势的日益安定这一优势呈逐渐削弱的趋势——毕竟在和平年代李世民的人望是不足以同李建成的法统抗衡的。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使用各种司空见惯的宫廷政治手段展开诸轮斗法后李世民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撼动李建成的太子地位,这时他只剩一条路——就是利用自己残存的威望迅速发动一次以军事武力作为后盾的政变,否则真到了天下大定之时自己将彻底失去和李建成对抗的资本。事实上这时的李世民已是走投无路之际被迫孤注一掷,然而李建成身为合法的太子自然不会那么急迫去发动一场政变——毕竟这样做的风险实在太大,若非走投无路是没人敢轻易尝试的。

李渊和李建成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们忘了他们身处的是由乱世向盛世过渡的时期——尽管在这一时期李建成的法统优势日益占据上风,但李世民在长期战争中积累的人望优势也依然不容忽视,然而他们低估了李世民在危急关头采取断然手段的决心,始终热衷于通过牵制平衡的宫廷政治手段对付李世民。这时的李世民深知:如果自己按对方设定的游戏规则玩下去注定被玩死,于是索性把心一横发动了玄武门事变。

由于李世民这个大招出乎李渊和李建成的预料,以致于当玄武门事变发生时尽管大唐王朝的朝臣和正规军仍听命于李渊,然而在禁宫之内李世民却形成了局部兵力优势。这时李渊就算想召唤正规军前来救驾也无法穿越李世民的包围圈,那年代又没手机可以通知外面,李渊面对已近在咫尺的尉迟敬德又能为之奈何?李世民趁机逼迫父皇让位于自己,这时李渊已没任何选择——尽管他还有其他儿子,但均为庶出且大多年幼,不足以安定大唐天下;在开国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就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个儿子,如今李建成、李元吉已死,也就剩下李世民堪当大任,如果李渊和李世民强行对抗无非不过就是父子彻底反目,闹个两败俱伤,那么这江山是否还姓李怕就难说了。在这样的局面下李渊明智地选择退位——以放弃自己个人权力为代价换取李家大唐王朝的生存。至于朝臣和正规军为什么不帮他也好解释:人家李渊自己都默认李世民抢班夺权的行为了,谁还好说啥呢?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李渊从未大权旁落,在玄武门之变中,不是没人帮李渊。

李渊作为皇帝,其在长安城中的军事力量就有三支,由近及远分别为:

1,贴身警卫,唐前期制度,非大朝会时,皇帝身边有三卫五仗180人(不含领兵官),千牛备身、备身左右48人,不计备身、主仗之人,也有200多人的禁卫,都是“武艺可称者”;

2,北门屯营,来自于3万元从禁军中的轮番宿卫者,由云麾将军敬君弘统领,驻扎于太极宫北门——玄武门外,人数应为1500人左右;

3,南衙禁军,即天下府兵轮番宿卫长安者,分属十二卫环列屯驻于宫城外的皇城,按照张国刚教授对府兵番上的考证,应该保持在8万人左右。

上述三支武装力量,都在李渊本人的掌控之中。

另外还有太子东宫的长林兵2000人,齐府兵数百人。

而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中,能够动用的兵力是有记载的,即800人左右。

事实上,除了一般我们所知的玄武门之变的过程之外,李世民进行这场政变策划时,专门对在外统率边兵的大将李靖、李绩通了气儿,二人并未表态参与。

而除了这两人之外,李世民还派出党羽奔赴洛阳,以备政变失败,以洛阳为基地对抗,作为后路。

在朝中,他还有重臣宇文士及为内援,基本上,这就是李世民的基本盘了。

幽州此时为庐江王李瑗控制,关中豳州有罗艺控制,襄阳道为李瑗旧地根本,关中的根本地盘,一直是李渊和李建成控制,哪怕是李建成铁杆儿杨文干谋反被杀,其势力仍旧深固,至于曾为窦建德、刘黑闼所盘踞的河北南部地区,也是李建成镇抚平定。

最重要的是,在天下平定之后,以武则天之父武士彟为代表的李渊近臣,正在逐步被派遣至地方各个重要都督府(检校扬州大都督,监控被告谋反的赵郡王李孝恭),监控乃至替代之前的诸王领兵体制。

可以说,在李渊的统治下,原本的“取天下”与“诸李”宗族分掌大权的时代,正在一步步结束,而这之中,最大的一个“山头”就是将洛阳为中心的关东视为自己禁脔的秦王李世民。

如果不能得到太子储位,李世民的半生征战就真为他人做嫁衣裳了。

所以他断然决定以800骑发动政变,直指太极宫内的父皇李渊。

按照《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的记载,经过李世民修饰粉饰过的玄武门之变好像只是杀兄、戮弟,他在儒家伦理中只是“不悌”。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明确参与玄武门之变的《杜君绰碑》上,有:

口(缺字)交御辇,矢及宸闱。

另有参与的《郑仁泰碑》有:

兵缠丹掖,殷珍紫宸。

御辇、宸闱、丹掖,都代表杀到了皇帝身边,而史书中所述尉迟敬德顶盔贯甲,持槊面见高祖,说明高祖身边的近侍武装已经完全被消灭,否则无论如何不会允许武将如此出现,而要让上述200多人都闭嘴,当时在高祖身边肯定有一场“好杀”。

整体来说,玄武门之变就是李世民精心策划下的一次“豪赌”,目标就是其父李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脑袋只是添头罢了。

而之所以这场豪赌能够成功,并不是因为李世民“得道多助”,而是倚仗他父亲本人的“家庭情结”(入长安之初,父子在宫中分殿而居,行家人礼)而搞的一次斩首行动,在力量上,他一点都不占优,如果没能控制住李渊,李渊反手碾死他,也和只蚂蚁差不多。


刘三解


李渊本为隋朝的一名官员,奈何隋炀帝杨广昏庸无道其政治行为败坏,在隋朝末年各路群雄是纷纷举起义旗讨伐杨广。年近五十的李渊仍壮心为已举起义旗。可以说李渊也是个“狠”角色,也是唐朝的开国皇帝,那么为什么李渊会大权旁落,又没有什么人帮助李渊呢?笔者简单分析下。

格局的限制不懂“平衡”之术

李渊是贵族出身,按照古人的学习应该学习的是礼、乐、射、御、书、数。李渊作为半路出家的皇帝并没有学习治国之策、帝王之术,所以难免会造成权力的偏倚。根据《资治通鉴》我们知道李渊有17子,但是在唐朝开创之时,我们所所熟知的只有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李元霸,但是李元霸并并不像《隋唐演义》所描写的那样而是早夭。

李渊里李建成为太子,为了日后和将来李元吉则帮助太子联合打压李世民。李建成为太子主要处理政治事务,李世民则领兵在外,受到排挤是在所难免的。

这就造成将来李世民派系和太子李建成派系早晚会鱼死网破,这也为后来的“玄武之变”埋下了伏笔。

李渊态度不明确

李渊早早立李建成为太子,可能是嫡长制的原因。但是李渊曾在“晋阳”起兵之时答应李世民事成之后立李世民为太子。但在唐朝建立之后李渊立的是李建成。这里边就涉及到了李渊一直有打压李世民的嫌疑,李渊以李建成、李元吉压制李世民,有时还打压“天策府”。这里就有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李渊为什么打压李世民?

李世民本身有这出色的军事才华且手下有一群能征善战的武将及出色的谋臣。在古代来说,是有功高盖主之嫌的。但在国家的开创之期,又不得不重用李世民,但一方面又打压李世民派系。所以在国家稳定之时,李渊肯定会打压李世民的。李世民又会岂能不知呢!武德九年(626年),突厥侵犯唐朝边境,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其真实目的就是削弱李世民的兵权。“玄武之变”正式爆发。

玄武之变

“玄武之变”的爆发笔者认为是肯定的,两个党派之争早晚要分出高低的。有三个方面:李渊的态度飘忽不定加剧了李氏兄弟之间的矛盾、李建成派系绝对不会让其丢掉太子之位的、李世民派系也绝对不会坐以待毙的。

“玄武之变”的结果大家都知道的,以李建成、李元吉付出生命的代价而结束。李渊的反应是无可奈何,首先李渊是被迫无奈的,不接受事实太子谋反,则自己性命不保。其次,就算能除掉李世民后继无人了(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为嫡出)。最后,当时的情况是尉迟恭带着武器去见李渊的,有威胁的意味。李渊是不得不从,被迫禅让。

历史总是留给后人去评价的,“玄武之变”是李渊大权旁落的最为主要的原因。其中的功过是非,笔者只能说都没有错。只能说站在的利益角度、出发点是不一样的。在今天来看“玄武之变”是好的,唐太宗治理的大唐,在后世的评价中“一片盛世,万国朝拜”,也使当时的社会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乃至于今天我们走出国门,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也能看到富有唐朝色彩的“唐人街”、“唐装”等等。可见唐朝影响之深远,这也许会有“玄武之变”的一些儿因素。


无笔


这个问题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表面上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李渊禅让给了李世民,自己当了太上皇,看起来是李渊斗争失败了,李世民胜利了。
其实这是一个斗争和博弈的过程,从起义之初就开始了。

从史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李渊太原起兵是在李世民和刘文静的劝说下才起兵的,那么李渊真的是因为优柔寡断才没有当机立断起兵吗?根据《旧唐书高祖本纪》中的记载,李渊还是非常的果断,李渊虽然是太原留守,但是当时还有副留守王威、高君雅是朝廷的人,而这个高君雅还是个武牙郎将,拥有兵权,恰好又赶上马邑校尉刘武周据汾阳宫举兵反,李渊就带着王威、高君雅去平叛。同时又命令李世民和刘文静去募兵,平叛结束就杀了王威和高君雅起兵了。

由此可见,李渊是一个心思缜密谋定而后动的人,而且在相对和平的年代,李渊还通过沉迷酒色来令自己的表哥隋炀帝不起疑心。新唐书的记载与此有出入,说李渊是在李世民、刘文静、裴寂的计谋之下才被迫起兵的,根据史料的早晚和李世民篡改的行为来看,我更倾向于旧唐书。
而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情况渐渐超出了李渊的控制,第一个就是进军太快,617年农历七月正式宣布起兵,到618年农历五月就在长安称帝,仅仅10个月的时间,李渊就称帝了,当然这个时候的唐的疆域仅仅局限于山西和关中一代,其他地方还被各起义军和军阀占领。
称帝有称帝的好处,那就是把大义占住,都城在长安,又是隋炀帝的孙子禅让的,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现在还是在战争时期,过早的定都让李渊对军队失去了掌控力,实际上李渊也采取了制衡之术,立李建成为太子,李元吉和李世民都在外面带兵,可惜李元吉不争气,李世民基本上百战百胜,而李元吉连太原老家都丢了,最后还是让李世民夺回来的。

本来是制衡,现在是失衡了,而且李世民长期在外征战,吸纳了很多人才和武将,再加上李世民的人格魅力,征服 了很多人,而李建成虽然在朝堂上为后勤出力,但是没有前方的功劳显得大,而李元吉又总失败。导致秦王府的人才济济。

人才多是好事,但是李世民不是太子,他手下的文臣武将可还是要建功立业的,于是李世民就在半裹挟,半本意的情况下发动了宣武门之变,我们来看看当时的一个描写:

辏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

看到这里,知道为什么没有人支持李渊了吧,初唐的人才几乎都在李世民的手下,而且在事变后尉迟敬德冲到皇宫里向李渊报告,也说明了李世民应该掌握了守卫皇宫的军队,那么李渊有能力压制李世民吗?那肯定有的,只是最有能力的三个儿子死了两个,如果再把李世民废了,一个是会引起李世民手下的反弹,另外一个是李渊还是为大唐的命运考虑,无奈的选择了默认,或许这一刻的李渊心里才是最苦的。
而李世民到了晚年看到自己的儿子们相互争斗自相残杀,才理解彼时李渊心里的苦把。

历史百家争鸣


堂堂开国皇帝李渊,为什么会成为大唐的第一位大权旁落的太上皇呢?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成为太上皇,退居后宫,不问政事。

表面上看,这位天家父子,已经达成和解,帝国的轨道重新步入平静的轨道。

事实上,成为太上皇的李渊,生活得并不好。心情苦闷压抑不说,生活起居得看儿子一家的脸色。

李渊退位后居住在太极宫。太极宫地势低洼,潮湿不堪,并不适合居住。几年后,李渊才搬到大安宫,一直到去世。

李渊曾经委婉地提过,要搬到别的宫殿,但是李世民沉默不答,李渊只好作罢。

李世民夏天喜欢去翠微宫避暑,但是从来没有邀请李渊一起同行。曾经就有臣子指出,太宗此举,颇为不孝。但父子两人对这种指责颇为尴尬。

在李渊的晚年,两父子之间似乎有一种心照不宣,尽量避开彼此,以免见面后心结再起。

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李渊是李世民心目中的一个道德负担。在以孝为道德基础的封建社会,李世民杀兄夺父位的行为,注定是要引起争议的。

那么,开国之君的李渊是怎么失去权力的?

其实,玄武门之变本身不仅仅是针对太子李建成和兄弟李元吉,也是针对唐高祖李渊的一场政变。

在李渊的嫡子中,李建成的优势是嫡长子名分,李世民的优势在于没有人能够匹敌的赫赫战功。

从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到624年基本平定各方势力,李世民居功至伟。他打下了四场战役,分别是浅水原破薛家父子、柏壁破宋金刚刘武周、虎牢关一战擒二王拿下王世充与窦建德、又打走刘黑闼。四场大战,奠定了李世民的功勋基础,还收获了不少拥护他的亲信。

到了公元624年,随着李世民的势力进一步扩大,他和太子李建成一党的斗争也不如白热化阶段。李渊对于两个儿子不知道该如何安排,他只能不断赐予李世民财物和权位,仅做安抚。

但是在传承上,李渊本身倾向于李建成。除了遵循继承顺序,还在于李渊也明白,李世民在打江山是一把锋利的利剑,但是在治理江山的过程中,这把利剑,随时有可能刺伤自己。即使这把剑,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他曾经是这把剑最好的持剑人。

到了626年,太子一党决定对李世民动手了。李世民的亲信要么被下狱,比如尉迟恭;要么被外放,比如程咬金,杜如晦和房玄龄等人。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大概也是知道,现在就是你死我活的时候,不仅关乎他一人的生死,还包括他的诸多亲信及其家眷。

有两个细节能够说明,这场政变也是针对李渊的。

一是史书记载,玄武门之变时,作为父亲和皇帝的李渊似乎还不知情,他带着人到湖上泛舟去了。

政变结束后,李世民让尉迟敬德带着士兵走到李渊面前,告知政变消息。

二是李渊知道消息后,立即表示要册立李世民为太子。

上曰:“善!此吾之夙心也。”

尉迟敬德去见皇帝李渊,为什么要带着士兵和武器呢?要知道以前面君,除了侍卫,一般人是不能携带武器的。

而且李渊为什么立即表示册立李世民为太子?

这种即刻反应,部分是因为他是一个政治权谋者,否则不会这么快就转过弯来。还有一部分也在于,李渊对这场政变事先可能是知情的。

只是,他已经被人控制了。否则,按照正常的逻辑,他等待消息的地点应该在寝宫或者正殿。这样好召唤群臣,做善后工作。

但是,抢先一步得手的人是李世民,他的嫡次子。

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不仅赢了自己的兄弟,还赢了自己的父亲。

这才导致李渊大权彻底旁落。


熊沾沾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教科书上是怎么描述这段玄武门之变的。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也就是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大内皇宫的北宫门发动了一场兄弟相残流血死亡的政变——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于玄武门埋下伏兵,诛杀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并逼迫老爹李渊让位。

不仅如此,他还把史书篡改一通。

一,把李建成描绘成一个酒色之徒,声称是因为大哥李建成嫉妒自己的功绩,处处为难自己,最后是迫于无奈才下此毒手的。

二,把父亲李渊描绘成一个平庸之辈。李唐江山是我打下来的,我才是实际上的老大,只是我上面还有一个老爹,让他当几年皇帝再轮到我当,所以我的得位是合法的。


但谎言终究掩盖不了真相。

此文不提李建成,单表李渊。

事实上,李渊绝不是什么平庸之辈。要知道李世民当时的功绩主要是战功,而战争只是战略体系中的一部分。

李渊作为整个战略布局的总负责人,是要为结果负责的。单从这一点上看,李渊也绝对称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更不要说最后能够成功建立起自己的帝国了。

那么问题来了,李渊也不是庸主,为何玄武门之变这样的惨剧会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发生呢?而且事变发生后李世民逼位竟没人帮助他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回到李渊最初的政治安排。

一,低估了战场瞬间万变的形式和李世民军事奇才。

作为嫡长子的李建成,自然是将来唯一的合法继承人,所以李渊就安排他坐镇长安,熟悉政务,以便将来顺利接班。

然后把另两个儿子李世民和李元吉安排领兵征战。李元吉负责长安以东,李世民负责长安以西。

这是一种非常合理的政治安排,可是仅仅一年后,平衡就被打破了。

李世民骁勇善战,成功灭了薛举,反而李元吉却被东边的突厥打败了,山西全境被突厥军给占领了。这还了得,山西可是李渊起兵的地方啊!李渊知道后,也顾不上许多了,立刻将李世民及其军队东调,对抗突厥军。李世民真的也很争气,三下五除二就把突厥军给解决了,收复了山西,打了场大胜仗。

本来这是值得庆祝的事情,可是有一个人却很为难,就是李渊。长期以来苦心安排的政治平衡被打破了,李世民连打两次大胜仗,其军功远远超过李元吉,政治威望甚至超过了太子李建成,所以李渊此时的心情可想而知。

但李世民英勇善战的形象已经烙印在人民心底,仿佛那一刻李世民成了保家卫国的英雄,成功取得民心。至于在朝堂之内勤勤恳恳工作的李建成,人民忽略了。

二,决策上的失误和性格上的犹豫不决。

自武德3年,洛阳一战中,李世民一举灭了王世充和窦建德两股势力,并活捉了此二人。


李世民的功劳大了,甚至再没有什么可以封赏了,甚至进一步直逼太子职位。李渊很为难,手心手背都是肉,可他最失败的就是没有直言告诫李世民,叫他踏踏实实做秦王,反而放下身段封给李世民一个武官的虚职——天策上将。

这个官职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但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开府,可以拥有自己的幕僚,好家伙,李渊的犹豫不决,徘徊不定,给了李世民一个错觉,他以为太子之位是可以争取的,于是,利用这个开府的权利,他广招能人异世,开始了夺位的道路。

后来的朝廷之内,基本都是李世民的人。而且大部门还都是嗜血残杀的武将。很自然的,李世民逼位的时候,自然没人敢站出来了。

三,长江后浪推前浪。玄武门一战,太子李建成,李元吉惨死。木已成舟,即使反抗也是徒劳。李渊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朝廷本站在他一边的人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也就无奈接受这一事实。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你们。

谢谢。


娱乐史记


影视剧中李世民一直是英勇善战、战必胜攻必取、上马领军下马安民、所向披靡的存在,让人感觉李唐天下一大半是他打下的;而其父李渊却是贪生怕死、留恋美色、软弱无能的。事实真是如此吗?首先,笔者在这里明确一个观点:这样对李世民的描述是大致是对的,对李渊如此评价却是有失偏薄。下面,我们来看看后人是怎样评价这位大唐开国皇帝李渊的。

王泽(明代诗人):晋阳天人赤龙子,按剑叱咤风云起。黄哲(元末明初岭南“五先生”之一):汉室兴王推邓禹,唐宗开国任房乔。 杨慎(明代三才子之首):李世民,十八岁,举义兴兵。扶立起,老令公,大唐高祖。据长安,平祸乱,济世安民。 吴镇(清代神童兼国子监的生员):伊昔隋氏乱,文皇乘时出。挥剑扫浮云,有如鹰隼疾。 杨锐(晚清戊戌六君子之一):太原公子虬髯客,笑指并州作王迹。许多古人都认为李世民是实际的开国皇帝,李渊什么都不算,上面几位只是代表人物。

《资治通鉴》:有方士安伽陀言“李氏当为天子”,劝帝尽诛海内凡李姓者。浑从子将作监敏,小名洪儿,帝疑其名应谶,常面告之,冀其引决。杨广听了“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言,为何杀李浑(隋朝太师李穆第十子兼左武卫将军)不杀李渊?因为杨广认为李渊太垃圾,水平不行能力不够。

唐高祖由太宗得天下,遂寝其祀。明朝洪武年间的朱元璋等君臣都十分鄙视李渊,认为李渊得天下全靠二儿子李世民,直接不认李渊开国。

《广卓异记》:梁国公房玄龄,唐初杖策谒于军,秦王一见,引为谋主。及终,在相位三十有三年。宋朝人直接把房玄龄入李世民阵营任谋主,定位成当上了宰相。意思就是把李世民的天策府作为真正的朝廷来看。因为房玄龄当了贞观年间22年的宰相,只有加上李渊的武德年间才是33年。

史书记载: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文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贞观四年出生的狄仁杰劝谏武则天立亲儿子李显为太子,别立武承嗣和武三思,一口一个李世民开国,就是不提李渊。

后人看不起李渊,李渊看不起前人,直言“刘邦萧何曹参”很垃圾不行,只有自己和裴寂(唐朝第一位宰相)是最棒最高贵的。因为他俩不打仗。《旧唐书》李渊对裴寂说:“至如前代皇王,多起微贱,劬劳行阵,下不聊生。公复世胄名家,历职清显,岂若萧何、曹参起自刀笔吏也。”

顺带提一下李世民的赫赫战功,李唐夺取天下的最重要的两次战争都是李二打的:一是收复山西、灭刘武周宋金刚等;二是收复洛阳、灭王世充窦建德等。

李渊这开国皇帝当的太轻松了,感觉换谁来都行,都能建国开朝。最后总结一下,玄武门之变的成功是注定的,李世民当皇帝也是无可阻挡的。

参考文献:《唐书》《旧唐书》


今人说古


李渊大权旁落是因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成为李渊的唯一继承人,李渊心灰意冷之下,顺水推舟,将大位传给李世民,做他的太上皇去了。

李渊这个人,作为父还是很好的,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作为一个皇帝,却过于重感情了,所以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始终优柔寡断。虽然立了李建成为太子,但是对李世民也始终给了希望,导致最后的手足相残。


李渊太原起兵,夺取天下,一直到李世民发动玄

武门之变前,始终牢牢把握君权。当时李世民虽然组建了天策府,但是李渊要杀刘文静的时候,他也根本没有办法,他的一切权利都来自于李渊,李渊如果要收回他的权力,也就一句话的事。李建成也老老实实的做他的太子,根本没可能挑战李渊的权势。

到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也只是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让李渊只有选择他李世民继位。所以如果没有李渊的纵容,李世民也没本钱发动玄武门之变,李渊也就不会大权旁落。


燕然居胥


什么叫大权旁落?

No,在玄武门政变前后,李渊至始至终都掌握着权力,对整个国家政权与军队有极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举例:玄武门之变后,虽然太子元吉军队溃散了一部分,但太子亲信,栩卫车骑将军冯祤冯立等决心复仇,领副护军及两王亲卫数千人包围秦王府并发动猛烈攻击,秦王府当时已是岌岌可危。此时,李渊被既成事实所迫,下令处死建成元吉的十个儿子,并宣布京城军队立即听秦王号令。此令当然代表皇帝完全放弃建成元吉,剩余亲卫全部溃散。这就可以说明,此时的李渊还有庞大的威慑力与影响力。

实际上,玄武门政变时,李世民能动用的武装力量最多三四千人(直接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军队也就千人左右),这包括天策上将府的正式编制军队、诸位亲信的部曲亲兵在内。而建成仅太子六率即有两万大军以上。双方实力差距悬殊,若非李世民通过收买玄武门守将常何一举成功伏杀建成元吉,哪怕两人中任何一个逃脱,李世民集团就将彻底覆没。

李渊为何下达这个命令,是无奈承认已经成为事实的现实。李渊嫡妻窦氏四子,元霸早丧,建成元吉又死,如再杀或者废黜李世民,李渊就没有嫡子了。而那些庶子们,一是不被世人所重视,势力单薄。二是没有接受系统完整的继承人教育,取代嫡子管理整个国家是几乎不可能的事。

而排除这些原因,李渊当时还有没有实力杀李世民,或者逮捕处分他?

我的回答是,有。

至少,首都卫戍军、皇宫禁军都大体还是在李渊的实际控制之下。

同时,政变当天,原本是小范围的高层官员一起审理李世民告建成元吉秽乱宫廷案,但大清早李渊就被拉去游船。显然,李渊已经定下了对案件的最终处理结果,估计应该是李世民被最终处理,否则这么大的案件没有结果,李渊不会这么轻松。但此时李渊会杀李世民吗?应该不会,多应是废黜权力,逮捕爪牙。

所以,当李渊惊讶看到尉迟敬德来报告说太子齐王造反被杀,内心绝对是崩溃的。但此时尉迟敬德是带兵冲进来的?完全不可能。李世民那点人能干过皇宫禁军?尉迟敬德最多是收买某个太监,以告变方式进来几个。

问题还有。

建成元吉被杀,早就倾向李世民的萧瑀,奴颜媚骨的陈达民都支持李世民。最大的反秦王党裴寂却一言不发。没有大臣支持的李渊,很快承认现实,放弃了建成。

这一刻,李渊是悲凉的,凄苦的。但是建成世民之争本就是他一手造成的。苦酒,只能自己吞下去。


四川達州


史上血腥的“玄武门之变”,大唐开国皇帝李渊,从此皇权旁落,成了无爪飞龙!

最后当傀儡也没劲,干脆“让位”李世民,闭门当起了太上皇,不问政事,纵情酒色....

1、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李世民是迫于无奈?还是早有预谋?

公元626年(唐武德九年),大唐王朝刚刚建立不到9年,首都长安,爆发血腥政变!

秦王李世民率亲信一干人,悍然发动了“玄武门政变”,杀死了亲大哥太子李建成和亲弟弟齐王李元吉,并控制了唐高祖李渊。

为斩草除根,李世民继而又诛杀了李建成、李元吉满门,十几个侄子(大哥、弟弟之子)尽数被杀,霸占弟媳杨氏(齐王的女人)为妃,这是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连贯性的神操作.......

唐史官方欲盖弥彰,说李世民弑兄杀弟,事起突然,并非早有预谋,实属迫于无奈。

峰子哥只想说:我信你个鬼,你个糟老头子,坏得狠!

要知道,帝王在世是不能看自己的《帝王·起居注》的,因为这会影响史官秉笔直书,皇帝也会担负篡改史书的骂名。

关于篡改史书、干扰史官这事,李二(唐太宗李世民)和朱四(明成祖朱棣)都干过!

史料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担心千秋名声,曾多次“视察”自己《帝王起居注》的情况,还不忘“关照(暗示、恫吓)”史官们!这已不是什么秘密了。

很多人受影视剧影响,误以为唐高祖李渊平庸,太子李建成无能,只有秦王李世民战功卓著。

而李世民发动政变,为求自保,迫于无奈,诸如此类,各种伟光正,各种谅解。

2、俗话说,一白遮百丑。用在李世民身上,太合适不过了!因一个大唐盛世“贞观之治”,弑兄、逼父、杀弟、诛侄的既定事实,居然也被“伟大化、美白化”了。

说什么如果没有李世民弑兄杀弟,就没有后来的大唐盛世了。用脚趾头想想都能明白,“贞观之治”社会现象,是国家行为所致,不是哪个个人行为所致。

一种宏观浩大的盛世现象,是唐王朝众多文臣武将、百姓大众,经过多年共同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并不能只简单地归功于一个皇帝勤不勤劳、英不英明。

比如公司上市了,全是总经理一个人英明?那公司高管们怎么想?董事会该怎么看?又将日以继夜奋战的公司同仁们,置于何地?换个总经理,公司就垮了?

在历史剧《大秦帝国》中,商鞅曾对秦穆公嬴渠梁说过一番话,可谓振聋发聩,商鞅说(大意):“只要秦法不变,纵然秦国后世出了几个昏君,也动摇不了国家根本,秦依然可一统天下。”

意思很明白,优秀合理的体制,是国家层面成功的根本。而“贞观之治”,并不是李世民一人之功,而是大唐国家体制之功。

虽然不得不承认,领导人的英明也很重要,但相对整个庞大国家体制,个人再强也不敌一个组织,组织再强也不敌一个系统。关注“峰子奇观”,看头条历史!

更何况,太子李建成当皇帝,谁也不能证明就比李世民干得差。其实,高祖李渊早有预想的政治格局:在内,培养大儿子太子监国理政;在外,令二儿子秦王带兵打仗、开疆拓土。

3、有人说,李世民战功卓著,李建成有什么功劳?大唐天下有很大一部分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论功劳李世民最大,就该他当皇帝尔尔。

首先,历史上的李建成,确实短于军事,但长于政事,李渊令太子监国理政,由来已久。

要知道,带兵打仗、攻城克地、拓展地盘,本就是一个军事统帅的事儿,而坐镇首都、执掌中枢、调度各方,则是帝王及储君该干的事儿。李渊的用意很明显了。

其次,李建成是国之储君,不是沙场将军,没有机会也不会让储君去疆场。

反而,领导人并不比前线轻松,比如后方粮草、器械、兵员,各种供应,各种调度,各种地方配合,各种政治决策,打下一地各种宣抚安民,等等,政治远比军事烧脑。

不能一场仗打胜了,都成驰骋沙场的大将的功劳了吧。关注“峰子奇观”,看头条历史!

其三,正因为李世民获得常年在外打仗的机会,才得以收拢一大批能臣悍将于自己账下,比如尉迟恭、程咬金、房玄龄等等,对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构成了严重威胁。

加之李世民势力膨胀,就算李世民不走这一步,他手下的能臣悍将们为了晋身公侯,也会“抬”主子到皇位。

赵匡胤一觉醒来“黄袍加身”,众将山呼万岁,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

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李建成,已经是被他的“好二弟”李世民及后人长久不断黑化后的形象,甚至不惜把李建成说得荒淫无道,嫉贤妒能,一无是处。

你信吗?

关于唐史说到开国之君李渊和开国太子李建成,几乎无不是贬低或黑料,连私通李渊小老婆这种下三滥的狗血情节,都被李世民及御用文人们“导演”到大唐太子身上了。

李建成是唐高祖李渊钦定的大唐太子,给长子制动一套完备的东宫系统,魏征就是李建成的东宫官僚之一。

而且出生贵族的李建成什么女人没见过?干嘛顶风作案,去搞别人小老婆,而且专挑他皇帝老爹的小老婆私通?

凡有点正常脑子的人,都能看出来,不过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倒太子一派,意淫出来的而已。

说白了,不玩命丑化李建成,怎么彰显李世民继位的“合理性”呢。

4、真实的唐高祖李渊并非草包,又怎会沦为这副田地?其实都是李渊自己作的,不作死,就不会死。

李渊既然已立太子,就该压制李世民,运用帝王权术,明升暗降,削弱其势,平衡朝局,以保证君臣“强干弱枝”。

而李渊倒好,李世民一打胜仗,就给二儿子大加封赏、不断加权,什么中书令,陕东道大行台,封到最后,无爵位可封了,居然不惜又创造一个“天策上将”的天字封号,并允许天策府可自拥一套班子(就是“小朝廷”啊),可自行任免官员,还拥有铸币权......

更要命的是,后来随着秦王威望日重,对于太子人选,李渊居然还摇摆了。

别看帝王金殿上的一丝摇摆表露(哪怕是某个瞬间),在宫外,就很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捕捉,并加以利用,成为引发“权力海啸”的信号。

一个藩王,有钱,有权,有文武班底,又有威望,就差一个野心了。而李世民的野心,并非天生具有,而是随着威望和加权,野心被激发了。

说到底,李渊是自己亲手一步步将李世民势力“喂大”,导致其膨胀到无法控制。

老大为捍卫既得利益,老二为不受制于人,明争暗斗,亲情磨灭,老爹无法调和,积怨爆发,最终“玄武门之变”惨剧发生了!

关注“峰子奇观”,看头条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