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3 当代豫剧第一名丑金不换

当代豫剧第一名丑金不换

当代豫剧第一名丑金不换

(本文作者罗云与金不换(中)贯涌(右)合影)

我作为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开创导演之一,于1994年举办首期晚会,就邀金不换参演节目,其中有戏曲小品《唐知县审苍娃》。这是把豫剧《唐知县审诰命》的唐知县,曲剧《卷席筒》的小苍娃,豫剧现代戏《朝阳沟后传》的银环,放在计划生育特定的情境中,通过明察暗访,澄清苍娃不是违纪超生者,而是喂养被弃女婴的大好人。以苍娃的善良仁爱的行为,批判重男轻女的旧思想。古今嫁接,荒诞可笑。在此小品里,初显金不换师从牛派艺术的表演天赋和才华。引起《梨园春》栏目的关注和观众的喜爱,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时常出现在各种电视晚会中。之后,我还陆续为他执导了《卷席筒》、《金不换折子戏专场》、《三打金枝》《徐九经还乡记》。他以《金不换折子戏专场》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以《徐九经还乡记》荣获第四届黄河戏剧节金奖。此剧也成为鹤壁市豫剧院每到一处必演的剧目,广受好评。

当代豫剧第一名丑金不换

(罗云为河南电视台执导《金秋颂》的集体场面, 金不换扮演唐成)

在戏曲中“丑”正式作为戏曲中的一个行当,始见于宋元南戏中,是由宋杂剧的副净演变而来。都是以插科打诨、滑稽调笑为其特征,多以喜剧人物出现,其浓郁的民间色彩和生动活泼的生活气息,独具风采。在戏曲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中涌现出文丑行当众多名家,如京剧的萧长华、刘斌昆、朱世慧;昆曲的华传浩、王传淞、刘异龙;川剧的刘成基、周企何、李笑非;高甲戏的施培明;豫剧的高兴旺、牛得草。据我所知,能把丑角唱成剧团的台柱子,前有牛得草,后有朱世慧,今有金不换。开宗一派的牛派艺术横空面世,从此改变了豫剧以生、旦、净为主的局面。而牛得草的高徒金不换,深得先师的真传,全面地汲取牛派艺术的精髓,以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执着追求,继承和发展牛派艺术,创造排演了一系列以丑角为主的剧目,开拓了牛派艺术的新天地,他不但弘扬了牛派艺术,而且光大了豫剧精神,在观众中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可谓“天下何人不识君”。而牛派艺术以风格独具,特色鲜明成为河南著名的文化品牌。

戏谚中有“人从百师艺方高”,金不换皈依牛得草先师后,又拜中国戏曲学院资深教授钮镖,和湖北省京剧院名丑朱世慧。还时常聆听原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贯涌先生的指教。转移多师,既尊重传统、承继传统中优秀的丑角表演艺术,从京昆、川剧等剧种丑角中吸取营养,还适当地学习一些其他行当。借鉴话剧的表演真实,日积月累、经过消化、融合,拓宽了表演形式和表演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金不换是位有志向有悟性有创造力的丑角奇才。他跟随先师牛得草13个年头,勤学苦练、百折不回、走火入魔,把牛派艺术融入自己的生命中,终成正果。学演了先师的拿手好戏《十八扯、》《卷席筒》、《做文章》、《唐知县审诰命》等。金不换学而化之、悟而得之,知其意、领其神,把《十八扯》中的老戏迷姜老哏,演绎的个性十足,妙趣横生。在师承的基础上,把多剧种多名家的唱腔艺术发挥的淋漓尽致。有豫剧马金风的《穆桂英挂帅》,唐喜成的《三哭殿》,阎立品的《秦雪梅》,越调申凤梅的《收姜维》,曲剧海连池的《卷席筒》。学的像,唱的巧,绘声绘色,有滋有味,无不令人折服。无独有偶,让我想起京剧丑角大师刘斌昆一段戏曲往事,他曾于20世纪40年代和荀派名伶童芷苓合演《十八扯》,据说是从地方戏学来的,不知是不是移植的豫剧传统。童芷苓演唱“四大名旦”唱腔,刘斌昆则演唱老生、老旦、花脸和旦角戏,还有绍兴(大班)和江苏扬剧、河北梆子、山西梆子,惟妙惟肖,非常精彩。自此,《十八扯》成了刘斌昆的看家戏。后来,“江南名丑”孙正阳和名家史依泓,严庆谷合唱《十八扯》再现了当年刘斌昆与童芷苓的表演风采。两剧比较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点。金不换演的姜老哏,接地气更注重民间色彩和生活气息,诙谐的语言,夸张的造型,滑稽的神态,幽默的表演,已成为豫剧舞台上别具一格的艺术典型。

当代豫剧第一名丑金不换

(罗云為金不换排戏《卷席筒》)

由牛得草加工整理的传统戏《做文章》,是一出讽刺喜剧。金不换在剧中扮富二代公子哥徐子元,是先师牛得草亲授。他运用喜剧性夸张手法,强化和突出徐子元自身极不谐调状态,时而让家郎为他磨墨,满手抓笔,把笔尖衔在嘴里,做不出文章急的团团转,抓耳搔腮六神无主。时而幻想美貌女子的姿态进行模仿,得意忘形,淫笑取乐。把一个富二代公子哥徐子元不学无术,愚昧无知表现的丑态百出。以扭曲、变形、怪诞构成辛辣的讽刺,令人捧腹。

金不换严格遵照京剧丑行大师萧长华对丑角演员强调的“扮戏干净,嘴里干净,行为干净”三净原则。他对唐成的塑造尤其讲究,从扮相到唱念做表,无不追求精细、精致、精湛、精彩。可真是要像有像,要唱有唱,神采飞扬,光华照人,美不胜收。唐成虽其貌不扬,官职卑小,却秉持“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志向,不畏权势为民请命。金不换紧紧沿着这条行为线,从人物出发,恰如其分的表现出唐成善良正直,聪明机智,风趣诙谐的性格特点。在公堂上同诰命夫人争座椅抢拍惊堂木;被打脸后忍无可忍,却能忍气吞生;用激将法逼诰命就范,并亲自动手给她戴上枷锁,系在自己腰间。用戏弄来对诰命夫人的蔑视,以讽刺来回敬权贵的恫吓。展现了唐成喜笑怒骂的处世态度和抗争到底的爱憎分明之情。匠心独运,把唐成的内在美,则以他那可笑的外形为反衬,使滑稽与崇高在对立中达到统一。

金不换继朱世慧的《徐九经升官记》创造的徐九经丑角艺术形象之后,新编了《徐九经还乡记》扮演辞官后的徐九经。本想无官一身轻,过安然清闲的生活,却被民间苦难,民生命运的残酷现实推到矛盾的漩涡中。金不换依然借鉴《徐九经升官记》的歪脖貌丑的造型,表演上排除了官味,增强了平民化气息,外拙内秀,寓庄于谐,拙朴中藏机巧,通俗中见风雅。质朴无华,生活自然,在揭示徐九经管与不管的思想矛盾中,从骨子里涌动出难以遏制的凛然正气,以迂回战和激将法对强权恶势进行机智灵活的斗争的同时,又不乏幽默之感,精明之态,取得了强烈的喜剧性效果,体现了无官无权的徐九经位卑未敢忘民生的草根思想和民本情怀。

综观金不换的舞台艺术:可堪称为唱念做“三绝”。

当代豫剧第一名丑金不换

(罗云为金不换执导的《徐九经还乡记》)

其一,他有一条得天独厚的好嗓音,音色清亮纯正,音域高低通透。他不但能以醇厚的鼻腔共鸣把牛腔唱的婉转多姿,韵味悠长,而且还以真假声天衣无缝的结合妙用,把豫剧唐派、马派、阎派,越调申派、曲剧海派,唱的金声玉振,气贯长虹。唱出了人物,唱出了情感,唱出了流派、行当的特色,唱出了浓郁的味道。

不少剧种的丑角演员,大都重于表,而疏于唱,即便是有嗓子会唱的也是微乎其微。更何况能像金不换这么好的嗓子条件,又非常会唱、巧唱,唱的能高能低,高低自如;能收能放,收放适度;有声有情,声情并茂;有腔有韵,腔韵具佳,达到如此完美的演唱能力,在全国几乎没有。

其二,念,戏曲强调”千斤话白,四两唱”,意思是说念白比唱还要难,而丑角的念白就更难了。唱有曲和乐器伴奏,唯有念白毫无假借。而金不换嘴皮子的功夫了得。无论是喷口、气口、贯口,都能字字准确,句句清晰,念出高低、徐疾、抑扬、顿挫来。在方言与韵白之间转换自如,口劲干净爽脆,掷地有声,铿锵有力。他在《十八扯》中的“报戏名”念出了姜老哏自鸣得意的心情;在《唐知县审诰命》中念状纸,念出了唐成的义愤和疾恶如仇的气势。其速度之快捷,节奏之紧凑,情绪之准确,令人叫绝。

其三,做。金不换所扮演的丑角,在舞台上举手投足,一招一势,既纳入严格的程式规范,讲究手、眼、身、法、步协调配合的同时,又能从人物性格着眼,化程式为生活,取得表演的自由灵动,随心所欲不逾矩。他抓住丑角身段动作幅度小,轻便敏捷的特点,一行一动灵巧精美。戏曲有“上台三步走,就知有没有”之说。可见戏曲台步的重要性。金不换虽体形壮实,其台步于快慢疾缓中,皆能走出丑角的年龄、性格、身份。方步稳健,碎步轻盈,蹉步均匀,快步如风,甚至腾空蹦跳,足见功夫之扎实。手被称为人的第二面孔,丑角的手势尤为重要。金不换表演中的手势、手腕特别灵活机巧,招手、摊手、摇手、掏手、云手,摸雨仿水,指星望月,都能显示出手势的语言性。一把折扇在他手中耍起来如风扫残云,舞起水袖似白炼飞动,得心应手,技巧娴熟,而且技不离戏,皆能外化出人物的心灵。

金不换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运用不同丑角的眼睛发出不同的情感信号。如唐成对民女告状鸣冤,怜悯同情的眼神;对五台大人不采不理,非常气愤的眼神;对诰命夫人依仗权势气焰嚣张,怒不可遏的眼神;当依法治罪诰命戴上刑具时,是正义战胜邪恶兴奋的眼神。在一觑一瞠、一爱一恨、一惊一怒的眼神变化中传神达意,眼神的妙用,如画龙点睛一般,唐成的形象活灵活现,生动可感。

当代豫剧第一名丑金不换

(金不换演的《七品芝麻官》)

金不换的丑角表演,善于运用艺术夸张手法。他深知夸张透了反变成空虚。夸张的基点在于真实,在节制中夸张,于真实中显美。金不换在塑造人物时,不拘泥于对物象的再现,而是对于物象的某种心情的表现,力求夸张变形的合理性,把愉悦性和严肃性结合起来,从而深化喜剧所承载的内容,引起人们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评判,使人们在笑后唤起心中善良、正直的美好东西。突破平庸之界,走向成功之境,是实现丑角美学价值之所在。这也是金不换“千淘万滤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高度的智慧和艺术才能的结晶。

金不换饰演的丑角大部分是正面人物,如《唐知县审诰命》、《唐知县斩诰命》的唐成,《卷席筒》的小苍娃,《徐九经还乡记》的徐九经等,其艺术夸张深化了主题和人物性格的塑造,体现了喜剧之美,给观众极佳的审美快感。

我很欣赏金不换在舞台上表演时的松弛和从容不迫的风度,而这种松弛决不是不在乎不入心的松懈、松垮,而是充满了激情的投入,转为理性化的艺术自信,“享受角色”,把情感从心里流淌出来。达到自在、自如、自然的艺术境界,十分难能可贵。

当代豫剧第一名丑金不换

(罗云与赵寻(右二)郭汉城(左二)金不换合影)

金不换丑角艺术,既得牛派之真传,又深受恩师朱世慧的影响。朱世慧在讲到塑造《徐九经升官记》的徐九经的体会说:他糅进了麒派老生刚劲有力的气度,糅进了马派老生的飘逸和潇洒。用老生的气质,丑行的风采来完成徐九经这一特定人物形象。金不换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朱世慧的表演方法,在劲头上和格调上力求规范和雅致。使人物情感更加充沛而具有质感。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刻意走向雅化,而是把丑角艺术的根脉深植于中原沃土,保持质朴本色。托尔斯泰曾指出:“如果世界上有优点的话,那么质朴就是最重大的,最难达到的一种优点。”所以戏贵质朴,情贵真,这已成为金不换丑角艺术的风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