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三國之亂的根源究竟是誰?他只在《三國演義》第一回中出現過

東漢末年,也就是所謂的三國鼎立。從狹義上講是指從曹丕篡漢到三分歸晉的幾十年,從廣義上說是指自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的黃巾起義,至吳末帝孫皓投降西晉(公元280年)的一百餘年。

三國之亂的根源究竟是誰?他只在《三國演義》第一回中出現過

三國在中國的歷史上是一個能人輩出,猛將如雲的時代。

但同時也必須承認,三國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堪稱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悲劇。期間各地諸侯相互攻伐,致使當時五千九百萬的人口,銳減至不足一千萬,正如曹操的《蒿里行》所說“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三國之亂的根源究竟是誰?他只在《三國演義》第一回中出現過

造成這一惡果的,出自於一個史稱"廢史立牧"的建議,而這一建議的初衷竟是為了一己之私。

這個建議就是用宗室、重臣為州牧,獨攬大權,凌駕於刺史、太守之上(及似於唐末的藩鎮制度)。漢靈帝在採納了這一建議之後,很快就造成了軍閥割據的惡果。而給漢靈帝提出這一建議的人,無論是在《三國演義》還是在《三國志》之中,都堪稱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人,他就是益州劉璋的父親——劉焉。

三國之亂的根源究竟是誰?他只在《三國演義》第一回中出現過

在《三國演義》之中,劉焉在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裡登場。

當時正值東漢末年的黃巾之亂,劉焉任職為幽州太守,正在發榜招募義兵以抗黃巾軍。當劉備說出自己的漢室宗親身份之後,劉焉大喜並認劉備為侄兒, 後官至益州牧。之後的劉焉就再未出現,直到第五十九回《許諸裸衣鬥馬超 曹操抹書問韓遂》,才提及劉焉已於興平元年患病疽而死,由其子劉璋襲益州牧之位。

三國之亂的根源究竟是誰?他只在《三國演義》第一回中出現過

劉焉(?-194年),字君郎,江夏竟陵(今湖北天門)人,漢景帝第四子魯恭王劉餘之後裔。

劉焉最初以漢朝宗室身份,官拜為中郎將、冀州刺史﹑南陽太守登官職。在他目睹了朝綱混亂、王室衰微的狀況之後,他向漢靈帝建議:“刺史、太守行賄買官,盤剝百姓,招致眾叛親離。應該挑選那些清廉的朝中要員去擔任地方州郡長官,藉以鎮守安定天下。”隨後劉焉以身作則,他本人自請擔任交州牧(今越南北部和中部、中國的廣西和廣東,東漢時期治所在番禺),實際上他就是想跑到天高皇帝遠的地方去做土皇帝。

三國之亂的根源究竟是誰?他只在《三國演義》第一回中出現過

當本來想去交州做土皇帝的劉焉,因為聽說益州有天子之氣,於是他又向朝廷請求做益州牧。

而漢靈帝也如他所願,委任劉焉為監軍使者、益州牧,領陽城侯,命其前往益州整飭吏治,但因為益州也遭黃巾軍作亂而官道不通,劉焉只能暫駐在荊州東界。不久之後,益州從事賈龍肅清益州的黃巾軍,迎接劉焉入主益州,其治所定在綿竹。

三國之亂的根源究竟是誰?他只在《三國演義》第一回中出現過

劉焉入主益州之後,他極力安撫收容逃跑反叛之人,實行寬容恩惠之政策,其實是他另有圖謀。

因為當時正值中原大亂,有無數的流民進入西川,於是劉焉將他們悉數收編,並選其精銳組成了一支“東州兵”。隨後這支精銳的“東州兵”便成了劉焉的王牌軍,即使是在他死了之後,“東州兵”也一直是西川的精銳之師,劉備的軍師“鳳雛”龐統龐士元,就是死在了“東州兵”的手中。

三國之亂的根源究竟是誰?他只在《三國演義》第一回中出現過

後來在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之時,劉焉不但拒不出兵,還製造了千餘輛天子所用的車具儀仗,意欲稱帝,但被一把天降大火燒得一乾二淨。而他的兒子劉璋,更是不戰而降的直接歸順了劉備。

應該說,漢末之亂的主因並不是黃巾起義,也不是董卓篡權,更不是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是劉焉的這個令軍閥割據的建議。

三國之亂的根源究竟是誰?他只在《三國演義》第一回中出現過

劉焉的這個建議最終使諸侯相互攻擊,軍閥廝殺混戰,致使當時五千九百萬的人口,銳減至不足一千萬。

其中以蜀國為例,到蜀主劉禪投降時,蜀國人口為九十四萬餘人,戴甲兵士十二萬,這也難怪諸葛丞相六出祁山無功,姜維九伐中原而不勝了,僅憑十萬人要就統一中原,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正如諸葛丞相在《出師表》中所講,只能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本文為“刀墓手札工作室”精品原創,全網20億次閱讀的文史自媒體。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